4流行性乙型脑炎-42页精选文档
流行性乙型脑炎
4. 后遗症期
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约 5% ~ 20% 的重
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
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
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乙脑恢复期患儿智力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二)临床类型
分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脑膜刺激征 呼衰 病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 IgM 抗体测定: IgM 抗体一般在病
后3~4d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 天测到,两周达高峰,可早期诊断。轻、中
型乙脑病人检出率高( 95.4% ),重型和极
重型病人中检出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发生率约 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
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后
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
死率可高达 20% ~ 50% 。死亡病例多发生在
极期,主要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 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病人应住院隔离,昏迷病人要注意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要注意进行
功能训练 (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
锻炼),可用理疗、针灸、按摩、体疗、
高压氧治疗等对恢复有较好疗效。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
(一)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重型
体温40℃以上,昏迷、反复抽搐, 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 亢进后消失,可有呼吸衰竭。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 临床表现及神经受损体征。
暴发型
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 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 内出现深昏迷,有瞳孔变化、脑疝 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 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 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蚊子 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为主, 蚊体内病毒能经卵 传代越冬,所以蚊 虫不仅为传播媒介, 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
①越冬蚊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 蚊—鸟循环; ②病毒可在哺乳动物、节肢动物潜伏越 冬。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 传给蝙蝠,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以上, 构成蚊—蝙蝠—蚊循环; 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 蛙、蜥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脑脊液、血中不易分离
出病毒; 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可分离到
病毒。用于回顾性诊断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 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 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 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 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 率可达95%。
惊厥或抽搐 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 肿所致,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 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
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由于脑实质
炎症、缺氧、脑水肿、颅高压、脑疝 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以炎症损害延 髓呼吸中枢为主要原因。
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病理 乙脑病毒侵犯机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 大脑至脊髓都可波及,但以大脑、丘脑和中脑最为严重,脊髓病变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最轻。主要病理变化有: 1、神经细胞病变: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细 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病变 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胞内出现空泡。严重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化灶。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室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 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小结。 小结。 3、血管病变: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形成 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 脑室质和脑膜血管扩张,有大量浆液渗出,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 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 塞。 4、软化灶形成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神经细胞严重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 、 细胞内出现空泡。 细胞内出现空泡。
(四)流行特征 流行特征
1、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严格的季节性:除热带地区全年散发外, 严格的季节性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三月,约占全年的 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 三月, 三月 80-90%。 2、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 高度散在性:因隐性感染多 临床发病少,同一家庭中发生2 高度散在性 因隐性感染多,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例以上的病人极少。 3、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 年龄结构变化:以往 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人总数的80% 年龄结构变化 以往10岁以下儿童为主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 以上,这是由于成人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之故,近来发现发病年龄结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构有从儿童转向成人到老年化的趋势,这与儿童普遍接种疫苗有关。 4、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传播媒介 传播环境复杂: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传播环境复杂 自然界中本病的传染源普遍存在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间流行。 众多,使本病至今还在人与病理解剖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
大大
脑 皮 质 、 间
体 标 本 :
脑
和
中
脑
最
为
严
重
19
病理解剖
图注:神经细胞肿胀变形,胞浆突起消失,Nissl 小体减少。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退变的神经 细胞,形成卫星现象。
灶变 。性神 可、经 发肿细 生胀胞 钙和病 化坏变 或死 形,神 成形经 空成细 洞软胞 。化
▪ 热度上升快,1~2d内高达39~40℃,持续 不退。
▪ 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
25
极期(4-10d)
脑实质损害突出 ▪ 高热
• 乙脑的必有表现 • 体温可高达40℃,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
一般持续7~10d,轻者3~5d,重者可达3周以 上。 • 热度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6
极期(4-10d)
39
临床类型
▪ 据病情,乙脑有4型:轻型、普通型、重型、 暴发型
▪ 流行期间以轻型和普通型多见,占2/3 ▪ 初期重型多见, 后期轻型多见
40
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 <39℃ 清 不明显 — — 1周 —
普通 <40℃ 浅昏 有
偶有 — 2周 多无
重型 >40℃ 昏迷 明显 反复 ± 3周 常有
▪ 10岁以下(尤其2~6岁)发病较多。 ▪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 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2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13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 疫区:乙脑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 地区。在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 地外的其他地区均是疫区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教学内容:乙型脑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乙型脑炎的病因及预防;了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
乙脑的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其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国际上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40-50nm ,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核心被外膜包裹。
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酸均很敏感。
加热至100度时2min;56度时30min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是主要传播途径,三带库蚊是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以儿童为主。
4.流行特征:集中在7、8、9月,发病年龄2-6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发病过程:感染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病毒侵入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乙脑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o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一)初期:起病后1-3天,高热、嗜睡。
(二)极期:病程第4〜10天,“三关三障一征”:①高热②意识障碍③惊厥④呼衰⑤ 脑水肿颅内压升高⑥脑膜刺激征⑦运动障碍、反射障碍。
1.高热:体温高达40°C以上,持续4〜10天,严重者可达3周。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程度不等,可有嗜睡、檐妄、昏迷等,可发生于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可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3)
(四)呼吸衰竭 重症病人多见,为乙脑主要死因。 分中枢性呼衰(多数),周围性呼 衰或混合型。
1.中枢性呼衰 原因:延髓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 颅内压 、脑疝和低钠性脑病
2.周围性呼衰 原因:呼吸肌麻痹或呼吸道阻塞。
传染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
极期 (4~10天) ➢ 高热 体温高达40℃, 7~10天或达3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 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
抽搐、呼吸衰竭三关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处理 重点把三关 高热 抽搐 呼吸衰竭
(一)高热 室温 300C以下
体温(肛温380C±)物理降温为主
药物降温为辅
(二)惊厥或抽搐
1.镇静剂
2.去除病因
(1)治疗脑水肿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降温
(4)治疗脑实质炎症用镇静剂
治 疗 (2)
(三)呼吸衰竭 针对病因治疗
天出现。 ➢ 抽搐 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 呼吸衰竭 中枢性为主—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叹息样
呼吸、潮式呼吸等。 外周性呼衰竭—先快后慢,呼吸减弱,但呼吸节律整
齐。
临床表现(4)
(五)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病理反射 脑膜刺激征 颅内压增高 瘫
痪 颅神经损伤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内容
• 概 述 • 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
• 并发症
• 流行病学 • 诊 断
• 临床表现 • 鉴别诊断
• 临床类型 • 治疗、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
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
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
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
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
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
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
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急症处理]1.初期、极期(急性期)(1)邪在卫气证候表现突然高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无汗或少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甚则抽搐,舌红苔黄,脉象浮数.辨证要点本证屑病之初起,邪在卫气。
正邪相争,邪在卫分,可见发热恶寒,苔薄脉浮,邪在气分,可见烦渴口区吐,脉数有力,卫气同病,则既有暑邪郁表未解,又有暑邪温毒,蕴结气分,其特点是为表里同病(卫气同病)。
治法主方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银翘散加减。
暑湿袭表,症见发热恶风,恶心呕吐,嗜睡项强,苔腻脉数。
治以清暑化湿。
新加香薷饮加减。
暑热炽盛。
症见壮热无汗,但热不寒,恶心呕吐,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以辛凉清解,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2)邪在气营证候表现壮热不退,头痛剧烈,呕吐频繁,颈项强直,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甚则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绛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因暑邪温毒由卫分传入,或因暑邪炽盛直入气营。
故邪在气分;疫毒壅盛,津液受伤,可见壮热烦渴,脉数有力,邪在营分,闭阻心窍,、营阴受灼,可见神昏抽搐,舌绛脉数。
气营同病,则既有热炽气分,又有热灼营阴等气营两燔见证为特点。
治法主方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清瘟败毒饮加减。
.暑入心营,症见炽热烦躁,夜寐不宁,时有谵语,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以凉营泄热,清心开窍,清营汤加减。
(3)邪在营血.证候表现身热起伏不退,朝轻暮重,神志迷糊,反复抽搐,两目上视,口噤项强.四肢厥冷,胸腹灼热,二便失禁或见吐衄,皮肤斑疹,舌绛少津,脉沉细数。
.辨证要点本证多为暑邪从气营传人营血所致。
邪在营分,可见身热夜甚,胸腹灼热;邪在血分,可见吐衄、斑疹,舌绛少津,甚则舌体卷缩僵硬等。
营血同病,则既有热炽伤阴,营阴受损,又有热炽动血,迫血妄行等为特点。
治法主方凉血清心,增液潜阳。
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
2.恢复期、后遗症期(1)阴虚内热。
证候表现低热稽留不退或呈不规则发热,两颧潮红,手足心灼热,虚烦少宁,偶有惊惕,咽干口渴,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象细数。
第三章流行性乙型脑炎演示文稿
胶质细胞
增生 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
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崩 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第15页,共48页。
5、Clinical manifestation
•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 初热期 • 极期 • 恢复期 • 后遗症期
第16页,共48页。
初期
病程第1~3天 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
第30页,共48页。
(4)病毒分离
病初可取血清或脑脊液接种乳鼠以 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通常仅于死后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 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 乳鼠脑内,传代后作鉴定,可作回顾性 诊断。
第31页,共48页。
Diagnosis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资料
第32页,共48页。
(3)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成人0.2~0.5g/次, 小儿5~10mg/kg/次,稀释后静脉缓注(1ml/分), 惊厥缓解即停注。注意观察呼吸,如减慢则立即 停止注射。
(4)苯妥英钠:成人0.1g,每6~8小时肌注一次。 有积蓄作用,不宜长时间应用。
(5)苯巴比妥钠、副醛、冬非合剂等可酌情选 用。
(1)Blood Rt wbc10~30×109/L (2)CSF 澄清或微混,wbc ↑, 0.05~
0.5×109/L,可>1×109/L,N↑- L↑, Pro ↑,糖正常或偏高,氯正常。 后期时IgG可有升高。
第29页,共48页。
(3)Antibody
A、血凝抑制试验 B、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中和试验 E、免疫荧光试验 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流行性乙型脑炎》
经过积极康复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整理课件
六临床表现
(五)临床分型(根据体温和病情轻重分) 轻型:体温〈 390C 普通型:体温390C—400C 重型:体温〉400C 极重型:体温〉400C 、深昏迷、反复抽
灭蚊 防蚊
整理课件
十二预防
(三)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1时间:流行季节之前1月(3—6月)。
2对象:10岁以下儿童( 8月)及外来人员。
3方法:初种注射2次 间隔7~10天 次年及610岁时再各复种1次(共4次)。
4剂量:6~12月0.25ml 1~6岁0.5ml 7~10
岁1ml。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高热
抽搐
呼衰
整理课件
十一治疗
(一) 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 。 2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氧气吸入。 3观察病情变化:体温 神志 瞳孔 呼吸 惊厥。 4昏迷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勤翻身防褥疮。 5保证热量供应及水盐电解质平衡。 6静脉输液量:成人按1500~2000ml/天
儿童按50~80整m理课件l/kg/天。
其它病毒性脑炎 -临床上与乙脑相似 -流行病学资料不支持 -确诊需依据血清学检查
整理课件
十一治疗
乙脑临床上有病情重 变化快等特点 治疗强调早诊断 早治疗 加强护理 、防止并发症发生 最关键是把好“三关”,高热关、 抽
搐关、 呼衰关,三者可互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IgM ---临床确诊依据 病后第3天即可出现 阳性率高 特异性强 可用于早期诊断
2 补体结合抗体IgG (+) 2周出现,血凝抑制抗 体(+) 4—5天出现,维持1年以上用作流行病 学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高压氧 功能锻炼 理疗、按摩、针灸、替疗
预防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或地鼠肾细 胞减毒活疫苗。
6月~12月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初种2次,0.5 ml,隔1~2周。初入疫区进行初 种。流行前一月完成接种
护理诊断
患儿家居农村,环境卫生差,蚊子多,1月前当地流行“猪瘟”。 无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史。否认高热惊厥史。家里无类似病人。入院体 检:T 39.5℃神清、神萎,呈嗜睡状,呼之能应,心肺(-)颈阻 (+),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
病史特点
1. 男孩,3岁,夏季发病,来自农村,无预防接种史。 无明确的与类似病人接触史。1个月前当地有“猪 瘟”流行。既往没有高热惊厥史;
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意识障碍: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 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自理缺陷: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昏迷时间较长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褥疮 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支气管炎、脑疝。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可经 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流行病学
易感者
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
1:1000~2000。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
见(80%)。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有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
1. 高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降低室温 2. 惊厥或抽搐 3. 呼衰(内科护理学) 4. 皮肤护理 5. 昏迷护理 6. 后遗症护理
(三)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预防教育:防蚊虫 乙脑发病特点,无特效治疗 恢复期治疗重要意义
典型病例学习
男孩、3岁,因发热、嗜睡3天,抽搐2次于2019年7月28日入院。 患儿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为38℃,同时出现精神萎 靡,,1天前体温有升高趋势,最高达39℃,并出现嗜睡及双眼凝视, 面色发绀、四肢强直、双手握拳、呼之不应,持续2-3分钟,立即送 往当地医院,当地医院考虑诊断为“上感”和“高热惊厥”予以对症 及抗感染治疗,在当地治疗过程中患儿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4-5 分钟,嗜睡加重,故急转我院。病中患儿有轻微咳嗽,间歇性头痛, 无腹泻、呕吐,食欲下降。
对症治 疗
高热
抽搐
呼吸衰竭
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及时处理
对症治疗
高热的治疗: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醇浴或冰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 或肛内给消炎痛等 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 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1.0mg/(kg·次)
肌注,q4~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 持续3~5天,保持呼吸道通畅
(80%~90%),和较强的地区性(亚洲为主)
发病机理
PATHOPHYSIOLGY
感染乙脑病毒蚊子
病猪
乙脑发病和病情的决
叮咬
定因素:
1、机体的免疫状况
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血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
乙脑病毒 人体
单核巨噬细胞繁殖
病毒血症
机体抗力强
机体抗力弱
隐性感染 或轻型
病毒进入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抽搐 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呼吸衰竭
中枢性为主—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等。 外周性呼衰竭—先快后慢,呼吸减弱,但呼吸节律整齐 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脑膜刺激征阳性,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 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
约40~50nm,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包以膜
蛋白和外膜蛋白。★
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 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 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 <5天)。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 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 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 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
重庆儿童医院(2019-2019年) 乙脑住院病例
对症治疗
惊厥与抽搐的治疗
脑水肿: 脱水,激素 呼吸道阻塞: 吸痰、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热: 降温 脑实质损害: 镇静剂,安定,
亚冬眠疗法 苯巴比妥预防
对症治疗
呼吸衰竭
脑水肿: 脱水 中枢性呼吸衰竭: 呼吸兴奋剂
(洛贝林、尼可刹米) 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
东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切开或插管
谢谢!
xiexie!
脑膜、脊髓病变 较轻、 脑实质、中脑、脑干重
脑水肿
脑疝
呼吸衰竭
病理
PATHOLOGY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广泛,以大脑皮质、间脑、中脑最严重。
乙脑患者 MRI 检查所示脑实质病变:丘脑部位 的高异常信号和脑组织肿胀
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 浸润所形成的胶质小结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患儿家居农村,环境卫生差,蚊子多,1月前当地流行“猪瘟”。 无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史。否认高热惊厥史。家里无类似病人。入院体 检:T 39.5℃神清、神萎,呈嗜睡状,呼之能应,心肺(-)颈阻 (+),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
1.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区别。 2. 病例:列出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高热
抽搐
呼吸 衰竭
临床表现
3、恢复期 多2周内完全恢复
重者(5%~20%)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
语、多汗、瘫痪等恢复期症状,积极治疗 下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
4 、后遗症期 指患病6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
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 <39℃ 清 不明显
— — 1周 —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 隔离:虫媒隔离 2. 病情观察
1. (1)生命体征、呼衰 2. (2)意识状态 3. (3)抽搐、惊厥 4. (4)颅内压↑、脑疝 5. (5)出入水量 6. (6)并发症
3. 休息:绝对卧床,头高脚低位 4. 饮食:清淡流质,西瓜汁、绿豆汤、菜汤、牛奶
护理措施
(二)对症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典型病例学习
男孩、3岁,因发热、嗜睡3天,抽搐2次于2019年7月28日入院。 患儿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为38℃,同时出现精神萎 靡,,1天前体温有升高趋势,最高达39℃,并出现嗜睡及双眼凝视, 面色发绀、四肢强直、双手握拳、呼之不应,持续2-3分钟,立即送 往当地医院,当地医院考虑诊断为“上感”和“高热惊厥”予以对症 及抗感染治疗,在当地治疗过程中患儿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4-5 分钟,嗜睡加重,故急转我院。病中患儿有轻微咳嗽,间歇性头痛, 无腹泻、呕吐,食欲下降。
2.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 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 2周达高峰),有助早期诊断。
3.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脑脊液、血) 用于回顾性诊断 核酸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治疗
一般治疗 病人住院隔离,防蚊。 昏迷护理。保护角膜。 昏迷抽搐防护舌咬伤。 水电解质平衡与能量供给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129例 65例 59例
102例 102例 174例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柱形图 2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球状,
普通 <40℃ 浅昏 有
偶有 — 2周 多无
重型 >40℃ 昏迷 明显
反复 ± 3周 常有
极重 >41℃ 深昏 明显
持续 ++ <1周或 存活者 >3周 严重
并发症
10%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败血症20×109/L), N〉升高 CSF: 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WBC 50~ 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潜伏期4~21天(10~14天)
典型乙脑 1、初期 (1~3天) 急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可有颈强直及抽搐
临床表现
2、极期 (4~10天) 高热 体温>40℃, 7~10天或达3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
2. 急性起病; 3. 主要症状有发热,体温呈逐渐上升趋势,伴有抽 搐
和逐渐加重的意识障碍; 4. 在外治疗无效; 5. 体格检查有脑膜刺激征(+),病理征(+), 有
意识障碍。
授课内容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治疗要点 预防* 护理* 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