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流脑监测工作方案
流脑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疫情呈现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流脑监测,制定本工作方案,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二、监测目标本监测工作的目标是早期发现和控制流脑疫情,减少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具体目标如下:1. 提前预警:通过监测流感样病例的增加趋势、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等指标,提前发现并预警流脑疫情的爆发。
2. 及时响应:通过快速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3. 减少感染:通过流脑疫苗接种、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减少人群的感染风险。
三、监测方法1.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流脑病例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病原学分析:对患者的脑脊液、咽拭子等样本进行检测,分离和鉴定流脑病原菌的种类和变异情况。
3. 传染源调查: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特别是住在同一居住地或就学单位的人群进行排查和监测,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四、监测措施1. 建立监测网络:建立省、市、县三级的流脑疫情监测网络,确保信息的畅通和数据的精确性。
2. 提高病例报告率: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流脑病例上报和报告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病例报告率。
3. 强化实验室监测能力:提高实验室专业人员的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快流脑病原菌的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4. 加强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流脑监测工作的最新进展和相关预防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应对疫情。
五、流脑疫苗接种1. 推广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公众普及流脑疫苗的知识和接种的重要性。
2. 指定接种点:在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流脑疫苗接种点,提供方便快捷的接种服务。
3. 接种对象:优先推荐高风险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等接种流脑疫苗。
4. 接种提醒: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醒已注册接种人员接种时机和地点。
流脑监测方案doc
流脑监测方案简介流脑监测方案是为了及时掌握和评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而制定的一套监测措施。
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帮助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做好疫情预警、病例报告和疫苗供应等工作,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控和控制流脑的传播。
流脑监测指标流脑监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指标:1.流脑病例报告率:表示流脑病例的报道情况。
该指标反映了流脑病例的发病率和疫情的严重程度。
2.流脑死亡率:表示因流脑导致的死亡情况。
该指标用于评估流脑病情的危险程度和病例的治疗效果。
3.流脑疫苗覆盖率:表示接种流脑疫苗的人群比例。
该指标用于评估疫苗接种工作的效果和疫苗供应的情况。
流脑监测方法流脑病例监测1.主动监测:疾控部门通过建立病例报告系统,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流脑病例,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2.被动监测:疾控部门定期收集医疗机构报告的流脑病例数据,包括新发病例、死亡病例和危重病例等。
流脑死亡病例监测1.死因分析:疾控部门通过对流脑死亡病例进行死因分析,了解流脑导致的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
2.报告和追踪:医疗机构应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流脑死亡病例,并进行追踪和调查,掌握病例的流行情况和传播途径。
流脑疫苗覆盖率监测1.疫苗接种率调查:疾控部门可通过抽样调查疫苗接种情况,评估流脑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效果。
2.疫苗供应情况监测:疾控部门了解流脑疫苗的供应情况,及时掌握疫苗的库存量和使用情况,确保疫苗的充足供应。
数据分析与报告疾控部门应对收集到的流脑监测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报告,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参考。
具体分析和报告内容包括:1.流脑病例趋势分析:通过对流脑病例数量的变化进行趋势分析,预测疫情发展态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流脑病例分布分析:疾控部门可将流脑病例按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地区的病例分布情况,发现疫情的地域特征和传播规律。
3.流脑死亡病例分析:通过对流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疫情预警和治疗提供参考。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监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重症者伴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三关),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给予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现将我院2006年(7~9月份)~2007年(7~9月份)收治的1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三关”监护和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110例乙型脑炎均来自农村。
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为9月,最大14岁,10岁以下的94例,占85.45%,11岁~14岁的16例,占14.55%。
轻型16例,普通型38例,重型34例,极重型22例。
1.2 诊断标准①流行性病学资料,夏秋季节发病,农村儿童;②发病急,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为主,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样改变。
血清乙脑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重庆市疾控中心派专家宋采血检查所得结论)。
2 监护项目和临床意义2.1 体温110例乙脑患者100%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高热达39℃~40℃,重者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
若高热持续过久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高,氧的耗量也大大增加。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
高热时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高热氧消耗增加,需要加速散热。
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快约15次/分)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③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高热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④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消化道活动降低,胃肠运动缓慢,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局•【公布日期】2006.09.08•【字号】沪卫疾控[2006]57号•【施行日期】2006.09.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下发《上海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卫疾控(2006)57号)各区(县)卫生局、浦东新区社发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各有关大学、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区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健康教育所、各有关医疗机构: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6]92号)转发给你们。
为贯彻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根据本市情况,我局组织制订了《上海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方案》,现下发给你们,请各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切实做好本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特此通知。
上海市卫生局二○○六年九月八日上海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各级各类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关于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通知》、《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上海市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细则》、《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方案》等相关规定,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和机构职责本市传染病报告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本市传染病报告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通过“国家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如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经蚊虫媒介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
1935年日本的学者从病死脑炎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到该病毒,国际上,将这种病原体命名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
我国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乙类传染病。
(-)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名录》的要求,在实验室操作可能含有和确定含有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性材料或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以及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务必在BSL—2实验室内进行;在对灭活、无感染性材料进行操作时,确认的乙脑病毒灭活措施有效后,方可进入BSL—1实验室进行诸如ELISA, PCR等后续实验检测过程。
二、背景资料(一)一般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电镜下病毒颗粒大致呈球形,直径40~60nm左右。
超薄切片上可看到一层外膜(膜蛋白囊膜)和一个电子密集的核心(RNA蛋白),围绕成一个清晰的结构。
负染色体可见一些明显的突起部分分布在外膜上,由32个子粒组成的衣壳呈明显的对称二十面体。
病毒基因组为llkb左右的单股、正链RNA。
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有糖基化的包膜蛋白(E)和膜蛋白(M)。
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
JEV抗原性稳定,人和动物感染JEV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2、培养特性JEV能够感染多种细胞,C6/36、BHK21、Vero等细胞株和金黄色地鼠肾、猪肾、狗肾、鸡胚等原代细胞均对乙型肝炎病毒敏感,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
较敏感的细胞包括金黄色地鼠肾细胞,猪肾细胞。
流脑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流脑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急性起病、高度传染性和严重并发症的特点。
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有效防控疾病的传播,对流脑疫情进行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对象。
本次流脑监测工作的监测对象为全市范围内的流脑病例,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
三、监测内容。
1. 病例监测,对所有确诊和疑似流脑病例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就诊情况等。
2. 病原体监测,对病例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确认病原体类型和亚型,为病毒溯源和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3.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史进行调查,包括接触史、旅行史、聚集性疫情等,为疫情传播途径和规律的分析提供依据。
4. 疫情监测,对流脑病例的时空分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疫情聚集区域和高发季节,为重点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四、监测方法。
1. 实时监测,建立流脑病例监测数据库,对病例信息进行实时录入和更新,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标本采集,对疑似病例进行脑脊液或咽拭子标本采集,送往指定实验室进行病原体检测。
3.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4.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疫情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
五、监测措施。
1. 建立监测网络,建立流脑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流脑监测工作协调机制,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流脑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
3. 强化监测能力,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流脑监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流脑疫情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
六、监测评估。
1. 定期评估,对流脑监测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监测策略和措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 (2023年版)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能力极弱,通过物品间接传播机 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 2 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6 月龄至 2 岁时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临床表现
3. 轻型
主要表现为轻微头痛、低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量出血点。
4. 慢性败血症型
本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慢性疾病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寒战、发热、 皮疹、关节痛及全身无力等。皮疹多表现为充血性斑丘疹,也可出现结节样红斑。四肢关节痛呈游 走性,尤其以发热期为甚。
七、治疗
2. 病原治疗 流脑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足量应用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疗程常为 7 天 (根据临床恢复情况必要时延长疗程)。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 ① 青霉素类:首选青霉素G,也可选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② 头孢菌素类:青霉素过敏或耐药(MIC≥0.1mg/L)时,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二)脑脊液检查 压力增高,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 少,蛋白含量升高。
四、实验室检查
(三)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用于病原学诊断的临床标本包括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由于脑膜炎奈
瑟菌在健康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携带率,咽拭子标本一般不用于病原学检测。标本在体外 易自溶,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1.细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外 见到革兰染色阴性肾形双球菌。 2.细菌培养: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培养到脑膜炎奈瑟菌。 3.核酸检测: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脑膜炎奈瑟菌核酸检测阳性。 4.血清学检查:急性期脑脊液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IgG抗体阳转或恢 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全国流行性脑膜炎监测方案
全国流行性脑膜炎监测方案一、方案背景近年来,我国流行性脑膜炎疫情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加强对流行性脑膜炎的监测和防控,提高我国流行性脑膜炎防治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1.了解全国流行性脑膜炎疫情动态,掌握疫情变化趋势。
2.分析流行性脑膜炎病原体变异情况,为疫苗研发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医疗机构对流行性脑膜炎的早期识别、报告和诊疗能力。
4.评估防控措施效果,为制定和完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监测对象与内容1.监测对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
2.监测内容:(1)病例监测: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病例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2)病原学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病原体变异情况。
(3)流行病学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四、监测方法与流程1.病例监测:(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病原学监测:(1)医疗机构采集病例的血液、脑脊液等样本,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送检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
3.流行病学监测:(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暴露史、传播途径等。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发布疫情简报。
五、监测数据收集与报告1.病例监测数据:医疗机构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和分析。
2.病原学监测数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记录、汇总和分析。
3.流行病学监测数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记录、汇总和分析。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一、疾病背景介绍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可以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
乙脑对儿童和成年人皆有威胁,但以儿童为主。
目前,虽然有乙脑疫苗可供接种,但一些地区或是贫困地区的疫苗普及率仍然不高,因此乙脑的监测工作仍然十分必要。
二、监测目标该方案的监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疫情监测:及时掌握乙脑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病例监测:收集乙脑病例的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住址等,分析病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病毒监测:对乙脑病例中的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并进行分型分析。
4.应急监测:在乙脑疫情暴发或流行区域进行紧急监测,及早发现病例并进行处理。
三、监测方法1.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应对乙脑病例进行报告,包括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2.病例调查:对病例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患者病史、发病情况、就诊信息等,并将信息录入疫情监测系统。
3.病毒分离:对患者样本(如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和扩增,提取病毒RNA进行病毒学研究,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
4.流行病学调查:对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的地理分布、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等,探索其传播规律。
5.定期监测:定期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乙脑病毒的监测,包括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四、监测机构和责任分工1.国家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全国乙脑监测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乙脑监测工作。
同时,建立乙脑病例和病毒的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各地卫生部门负责组织本地乙脑监测工作,指导医疗机构进行乙脑病例的报告和调查,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3.医疗机构应建立乙脑监测的工作机制,配备专门的监测人员,负责病例的报告、调查和样本的采集。
4.疾控中心负责对乙脑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负责地方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乙脑监测
• 若脑脊液或第1份血液标本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则不采第2份血
标本检测
• 市级疾控机构开展乙脑抗体检测(包括血液和脑脊液)
• 收到标本5个工作日内出具监测结果
• 脑脊液和第一份血标本阴性病例标本:
1、待省级抽查复核 2、第1份血与第2份血液开展IgG抗体检测 所有完成检测的标本均送至省级实验室开展病原学检测
注意: 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包括现住址是当地的病例,也要包括当地报其他地区的病例。 每天早上10点将更新后新的一览表发给我
谢 谢!
病例订正
• 结果录入:哪一级检测哪一级负责录入,及时录入并订正 • 病例分类:
• 确诊病例 • 疑似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
• 排除病例
乙脑病例诊断
无血液及脑脊液标 本 血液或脑脊液标本 IgM抗体阳性
疑似乙脑病例
血液或脑脊液标本 IgM抗体均阴性
脑脊液常规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采集恢复期血液
病毒性脑炎表现
•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 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 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 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乙脑指导方案
六、监督与评估
1.监督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对乙脑防控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2.防控效果评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对乙脑疫苗接种率、蚊虫密度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估防控效果。
3.数据分析:各级医疗机构要对乙脑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定期分析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五、组织与管理
1.政府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乙脑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2.部门协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3.专业机构职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乙脑疫情的监测、报告和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做好诊断、治疗和防控工作。
4.医疗机构责任: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乙脑诊疗规范,提高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
2.传播途径阻断
(1)灭蚊: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灭蚊。
(2)防蚊叮咬: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黄昏和清晨)外出活动。外出时,穿着长袖衣物,裸露部位涂抹驱蚊剂。
3.易感人群保护
(1)疫苗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提供乙脑疫苗接种服务,提高群体免疫力。
(2)灭蚊: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灭蚊。
3.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按照我国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脑疫苗。
(2)健康教育:加强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四、治疗与康复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2.治疗:乙脑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抗炎、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等。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七、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为了解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良时,要对监测系统开展定期评价。
监测评价指标如下:
医
疗
单
位
病
例
报
告
率
100%
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
90%
病 例 48 小 时 内 县 级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机 构 调 查 率
≥80%
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五、各级职责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国乙脑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的培训,指导和参与地方重大疫情调查处理;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 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为制定和完善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负责 乙脑诊断试剂的研制、推荐,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级监测点提供相应的血 清学诊断、检测试剂,开展乙脑病毒的分型鉴定;对乙脑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全省乙脑监测、系统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收集、分析全省监测资料,为制 定和完善本省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基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参与本省疫 情调查处理;组织疫苗接种率监测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实验 室检测。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并进行督导和业务考核; 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乙脑监测工作,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 对监测 工作及疫情报告进行督导;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开展人员培训和 业务考核,现场指导和参与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 组织开展疫苗接种率监测、健康人 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检测等工作。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 关工作。
流行性乙型脑炎分析
(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 夏秋季多发,起病更急,常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 抽搐与昏迷,并有中毒性休克。脑脊液多正常,肛拭 可见脓细胞。 其他病毒性脑炎 可由单纯疱疹病毒(多为I型)、柯萨奇病毒(A9、B16)、埃可病毒(4、6、9)、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 炎病毒、其他疱疹病毒、尼派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 与乙脑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用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法 特异性1gM抗体一般在病后3—4天即可出现, 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测到,两周达到 高峰,可作早期诊断用。轻、中型检出率 可达95%,重型病人免疫低下、抗体出现迟, 故检出率低。
实验室检查
• 2.其他检查 • (1)补体结合试验,无早期诊断价值。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增高4倍为阳性。 • (2)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出现较早,于第2周效价 达高峰,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高有意义。 • (3)中和试验 特异性较高,抗体出现迟,于2个 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5一15年。用于流行病学调 查。 •
Irritability or restlessness
Tremors or convulsions
Vomiting and diarrhea
(一)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资料∶明显的季节性(7、8、9月),疫区、 蚊叮咬史,l0岁以下儿童多见 •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高热、头 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 激征阳性等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 脊液检查符合浆液性脑膜炎改变。血清学检查可 助确诊
预后
• 本病病死率在3—10%,主要死因为中枢性 呼吸衰竭,脑水肿、脑疝,过高热,昏迷 合并肺炎。重症存活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 遗症。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临床类型; ②有严重并发症者;③老年患者病情重; ④治疗及时及措施合理者预后较好。
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掌握乙脑病毒感染的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署要求,制定了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范围。
本次乙脑监测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特定人群和动物。
对于城乡居民,重点监测对象为儿童和老年人群,特定人群包括从事水产养殖、水产捕捞、水产加工和水产销售等相关行业的人员,动物监测范围包括家禽、水产养殖动物等。
二、监测内容。
1. 对于城乡居民,主要开展乙脑病毒感染的监测工作,包括疫情监测、病例监测、病原体监测等内容。
疫情监测主要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乙脑病毒感染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病例监测主要通过对疑似病例的排查和诊断,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病原体监测主要通过对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掌握病毒的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
2. 对于特定人群,主要开展职业暴露监测和健康状况监测。
职业暴露监测主要通过对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健康状况监测主要通过对特定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患者。
3. 对于动物,主要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和病原体监测。
动物疫情监测主要通过对家禽和水产养殖动物的疫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病原体监测主要通过对动物病原体的监测和鉴定,掌握病原体的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
三、监测方法。
1. 对于城乡居民,采用定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网络监测方式,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测。
2. 对于特定人群,采用职业卫生监测和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康档案和职业暴露档案,实现健康监测和风险评估。
3. 对于动物,采用动物疫情监测点和兽医卫生监测站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动物疫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监测评估。
本次乙脑监测实施方案将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包括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报告,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5.19•【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施行日期】2006.05.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2006]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针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风病等4种传染病的常规监测,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19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19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2.14•【字号】•【施行日期】2019.0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19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区卫生计生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计生委监督所:为有效开展本市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水平,保护公众健康,我委组织制定了《2019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特此通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2月14日2019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方案为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水平,保护公众健康,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市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通过实施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了解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现状、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决策以及制定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和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促进公共场所经营者提高自身卫生管理水平,降低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件发生的风险,保护公共场所的人群健康。
二、监测依据监测开展的依据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公共场所的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分析,为制定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和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任务。
”三、监测范围各区监测三星级以上宾馆(含三星级)、三星级以下宾馆、快捷连锁酒店、游泳场(馆)、沐浴场所、理发店、美容店7种场所的健康危害因素。
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含三星级)、三星级以下宾馆、快捷连锁酒店、游泳场(馆)每种选择至少6家单位进行监测,沐浴场所、理发店、美容店每种选择8家单位进行监测;有条件的区,另外监测候车室(普通火车站和汽车站)和地铁(地下站厅、站台及车厢)。
2024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024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___年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前言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多发于亚洲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农耕地区。
在____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疫情爆发,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以便快速、高效地应对这一疫情。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防控措施1.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科学、准确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预警系统,包括监测病例报告、病媒生态监测和病毒监测等。
通过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捕捉疫情发生的信号,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2. 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宣传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3. 病媒生态调查与防控加强蚊虫的病媒生态调查,掌握蚊虫种类、密度和分布情况。
在高风险地区进行病媒蚊虫的灭蚊工作,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结合的方法,对病媒蚊虫进行有效控制。
4. 疫苗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推广和接种工作,覆盖人群包括高风险人群和特定职业人群等。
建立健全疫苗接种宣传与监测系统,确保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 病例监测与报告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病例相关信息。
确保病例的及时诊断和隔离治疗,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6. 病区隔离与控制对已经发生疫情的病区进行隔离与控制措施,包括封控、封堵疫情来源、禁止人员流动等。
加强对病区人员的排查和隔离管理,避免疫情的蔓延。
7. 医疗救治措施加强医疗救治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提前储备医疗物资和药品,确保及时的救治和供应。
三、疫情应急处置的具体步骤1. 紧急召集工作组当收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报告后,立即紧急召集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疫情应急工作组。
关于印发《2017年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沪疾控危监〔2017〕55号关于印发《2017年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点医院:根据《关于开展本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的通知》(沪疾控危监〔2017〕31号)要求,为做好本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我中心制定了《2017年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附件1:2017年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方案附件2: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报告卡填写说明附件3:电子病例数据文档采集规范附件4:中毒病例监测信息汇总表附件5: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点医疗机构名单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6月13日附件12017年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方案建立中毒病例监测系统,开展全市范围的中毒病例监测,旨在掌握本市各类中毒的发生情况,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中毒预防和应急策略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月,本市正式启动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共38个建设项目,其中,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相关疾病预防控制(GWIV-27.1)”项目。
为能够实现疾病监测综合灵敏,风险预警精准科学,应急应对处置立体高效的项目目标,根据项目相关工作要求,我中心组织专家开展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及相关论证工作,遴选了本市18家监测点医院开展相关监测工作。
一、监测目标1.通过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工作,了解和掌握本市中毒发生情况;2.构建上海市中毒谱,如毒物类型、中毒原因、病例分布及流行规律等,为制定本市中毒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体系(一)监测点设置我中心组织专家开展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在综合本市医疗机构中毒救治能力、年均中毒病例救治人次数以及地理位置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遴选了本市18家监测点医院开展相关监测工作。
(二)监测对象在监测点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中毒或疑似中毒的患者,患者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同时具备相关毒物中毒的症状与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亦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人和猪为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乙脑病毒通常在蚊-猪-蚊之间循环传播。
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儿童。
乙脑的防制主要以采取免疫接种乙脑疫苗以及灭蚊、防蚊为主导的措施。
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
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本市乙脑发病特征与全国情况相似,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大流行,后疫情逐年下降尤其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本市乙脑发病率基本上维持在1/ 10万以内,根据近年来本市乙脑的流行特征分析显示成人发病呈上升趋势;儿童以外来流动人员中未接受免疫接种者为主;乙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其中7月下旬-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发病呈高度散发,多表现为一户或一村发病一例。
为加强本市乙脑的监测与防制工作,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保护本市市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乙脑监测与防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收集本市乙脑发病情况和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掌握本市乙脑发病规律、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通过对健康人群、宿主动物和媒介蚊虫的监测,掌握健康人群和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以及蚊虫的带毒状况。
(三)制定防治策略并落实相应措施,评价预防控制的效果。
二、监测网络构成及职责(一)监测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具备①加②a或②b。
①流行病学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 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旅行。
②症状体征a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可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b急性起病,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症状,或发展至中枢呼吸循环衰竭。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②c。
c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多核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为主。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②d或②e或②f。
d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 抗体阳性。
e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M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M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f脑脊液、脑组织、血清分离乙脑病毒阳性。
4.暴发疫情定义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二)监测点设置根据乙脑监测目的,本市乙脑发病特征和乙脑防制工作实际情况,设置全市二级及以上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作为本市乙脑病例发现的哨点医院。
(三)监测网络及职责本市乙脑监测网络由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市二级及以上的各级医疗机构组成,其职责分别是: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制订监测方案,确定本市乙脑监测点的布局,组织对全市乙脑监测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2)负责全市乙脑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分析本市乙脑发病动态,开展流行趋势预测。
(3)负责本市乙脑病原学和血清学实验室检测工作。
(4)组织开展对乙脑监测工作督导与考核评估。
每年负责对全市监测结果进行年度分析与总结。
2.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监测点,按照监测方案要求,承担监测点的管理、业务指导、工作检查和考核。
(2)负责区(县)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3)完成监测方案中的病例监测、宿主动物、健康人群等乙脑监测工作。
(4)对全区(县)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按方案要求的时限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监测点医疗机构(1)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负责完成门(急)诊病例的登记、诊断、报告、标本采集和送、检测等工作。
(2)接受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工作指导、督导与考核。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疫情监测1.病例监测本市承担乙脑病例发现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具有高热、头痛、嗜睡、脑膜刺激等疑似症状病人,按照乙脑诊断标准做好甄别诊断,对诊断为疑似乙脑病人应及时采集脑脊液或血清样品进行乙脑血清学诊断,如医院无法承担该项目检测,应将标本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乙脑血清学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规范》,对临床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乙脑病人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应电话报告所在区(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派员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附表1),参照《上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防制工作技术方案》要求做好有关乙脑散发疫情疫点处理。
2.暴发疫情监测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在诊疗中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病例时,应做好相关病例诊断、治疗、报告、标本采集与送检等工作,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好突发事件网路直报。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应及时组织人员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情控制工作。
暴发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详细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分型、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在疫情控制工作结束后7天内完成结案报告。
(二)宿主动物乙脑感染状况监测根据本市乙脑流行季节特征和猪感染乙脑特点,每年在流行季节前(5月)选择2个区(县)作为中间宿主(猪)乙脑感染状况监测点。
每个承担中间宿主(猪)乙脑感染状况监测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辖区内2家猪养殖场开展监测,每个养猪场分别采集种母猪、3月龄肉猪及待上市屠宰肉猪血标本各10份,所有采集到的标本应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乙脑相关项目检验。
(三)媒介蚊虫带毒状况监测在每年乙脑流行季节,在本市设置2个区(县)作为媒介蚊虫带毒状况监测点,每个承担媒介蚊虫带毒状况监测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7-8月份,每个月采集三带喙库蚊100只,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乙脑病毒分离。
(四)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根据本市乙脑年龄发病特征和地理区域分布,每年选择3个区(县)作为本市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点。
每个承担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在流行前期(5月份)和流行后期(11月份)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160份,健康人群年龄组分布要求:<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59岁、≥60岁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采集20份,每份采集全血2ml,所有采集到的血标本经分离血清后,血清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乙脑相关项目检测。
四、监测资料报告和反馈(一)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完成承担的监测工作后,对监测数据质量认真核对监测数据完整、准确性外,于每年8、9月份按照监测报表要求汇总监测结果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全市监测数据,分析发病情况、病例分布特征、动物宿主、健康人群等监测结果,以掌握乙脑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提供制定防制对策科学依据。
(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定期开会或书面反馈形式及时向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乙脑监测结果。
五、质量控制与工作考核(一)质量控制1.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监测方案加强对监测点医院医生业务培训与指导,帮助掌握监测要求与方法,加强对监测数据、结果、复核检查,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2.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监测方案要求完成承担的监测工作,加强监测工作的质量,对采集或监测的标本做到及时性和完整性。
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抽查方法对监测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检查,每年组织至少2次对乙脑病例的报告、调查和现场处理等进行质量控制。
(二)工作考核1.考核评估指标(1)乙脑病例登记、报告率100%,乙脑病人采血率≥98%,标本及时送检率≥98%。
(2)监测对象采血率100%,标本及时送检率100%,标本质量符合率≥98%。
(3)散发病例调查处理率100%,暴发疫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100%,疫情处理及时率100%。
2.考核评估方式采用平时抽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进行监测工作考核与评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监测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各区(县)监测工作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考核评估。
六、附件及附表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2:监测点流行性乙型脑炎健康人群抗体监测一览表附表3: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蚊虫监测记录表附表4:监测点宿主动物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一览表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一.一般情况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1.2 身份证号*:□□□□□□□□□□□□□□□□□□1.3 报告日期*:20 年月日□□□□/□□/□□1.4 调查日期*:20 年月日□□□□/□□/□□1.5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1.6 性别**:①男②女□1.7 出生日期**:年月日□□□□/□□/□□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 □□□1.8 病人属于**:(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1.9患者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 (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18)不详1.10 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 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祥□1.11户籍地**:□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1年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 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1.12 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单位:1.13 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 县(区) 乡(镇、街道) 村(居委会) (门牌号)二. 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20 年月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 □□□□/□□/□□2.2 就诊日期*:20 年月日□□□□/□□/□□2.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病例报告单位:2.5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①村级②乡(镇)级③县(区)级④市(地)级⑤省级⑥其它□2.6 住院日期*:20 年月日□□□□/□□/□□2.7入院诊断*: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其它□2.8 临床诊断日期**:20 年月日□□□□/□□/□□2.9 临床分型*:①轻型②中型③重型④极重型□2.10 出院日期**:20 年月日□□□□/□□/□□2.11 死亡日期** 20 年月日□□□□/□□/□□2.12出院诊断*:①临床诊断病例②实验室诊断病例③排除病例④未定⑤其它□三.临床表现3.1临床症状3.1.1起病急*:①是②否⑨不详□3.1.2 发热*:①有②无⑨不详□3.1.2.1 如有发热*:①<39℃②39℃~40℃③>40℃□3.1.3头痛* ①剧烈②轻微③无④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4头晕*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5腹痛*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6腹泻①有②无⑨不详□3.1.7恶心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8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8.1如有呕吐,喷射性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9精神萎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0易激惹①有②无⑨不详□3.1.11嗜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2烦躁*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3惊厥①有②无⑨不详□3.1.14意识障碍*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5抽搐* ①局部肌肉小抽搐②反复抽搐③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④无⑨不详□3.1.16呼吸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7循环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2 临床体征3.2.1血压改变* ①升高②降低③正常⑨不详□3.2.2 呼吸节律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3 瞳孔大小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4脑膜刺激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2.5 前囱膨隆* ①有②无⑨不详□3.2.6 腹壁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7 提睾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8 病理反射*3.2.8.1肌张力增强* ①有②无⑨不详□3.2.8.2 巴彬斯基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3 并发症*3.3.1支气管肺炎* ①有②无⑨不详□3.3.2肺不张* ①有②无⑨不详□3.3.3败血症* ①有②无⑨不详□3.3.4胃肠道出血* ①有②无⑨不详□3.3.5尿路感染* ①有②无⑨不详□3.3.6 其它(请注明):四. 乙脑疫苗免疫史4.1乙脑疫苗接种史*: ①有②无⑨不详□4.2接种依据*: ①接种证②接种卡③家长回忆④其它□4.3若接种,则疫苗种类*: ①减毒活疫苗②灭活疫苗③二者皆有⑨不详□4.4若接种过乙脑疫苗,则接种次数□①1次②2次③3次④4次⑤5次⑥≥6次⑨不详4.5乙脑疫苗接种时间*:4.5.1乙脑灭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d.第4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e.最后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4.5.2乙脑减毒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d.最后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4.5.3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①未接到通知②因病未种③无接种人员④家长拒绝⑤经济原因⑥<8个月⑦未到全程免疫时间⑧其它五.实验室常规及辅助检查5.1血清检测5.1.1 医院实验室检测用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1.1 采集时间*:20 年月日□□□□/□□/□□5.1.1.2 报告结果时间*:20 年月日□□□□/□□/□□5.1.1.3白细胞计数(×109/L)* :□□.□□5.1.1.4中性粒细胞比例(%)* :□□.□□5.1.1.5 实验室检测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1.6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1份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2.1 采集时间*:20 年月日(可与5.1.1.1相同) □□□□/□□/□□5.1.2.2 报告结果时间*:20 年月日□□□□/□□/□□5.1.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2.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2份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3.1 采集时间*:20 年月日□□□□/□□/□□5.1.3.2 报告结果时间*:20 年月日□□□□/□□/□□5.1.3.3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3.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2 脑脊液检测* ①采集②未采集□5.2.1 采集时间* :20 年月日□□□□/□□/□□5.2.2 报告结果时间* :20 年月日□□□□/□□/□□5.2..3 物理检测* :①无色透明②血性③米汤样混浊④微混⑤其它□5.2.4 生化检测5.2.4.1细胞数(正常值0~15/μl) * :□□□5.2.4.2蛋白(正常值<0.45 g/l) * :□.□□5.2.. 4.3 糖(mmol/L) *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 5.2..4.3.1 糖检测值: mmol/L □.□□5.2..4.4 氯化物(mmol/L) *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5.2..4.4.1 氯化物检测值: mmol/L □□□5.2.4.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 3 病毒分离:①开展②未开展□5.3.1 病毒分离标本①脑脊液②第一份血液标本③第二份血液标本□5.3.2 病毒分离时间* :20 年月日□□□□/□□/□□5.3.3病毒分离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5.3.4病毒鉴定结果: ①Ⅰ②Ⅱ③Ⅲ④Ⅳ⑨待定□5.3.5 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③未检测□六.结论*6.1最终病例分类** 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排除病例⑤未定□6.2如为排除病例,依据为:□①腮腺炎病毒性脑炎②柯萨奇病毒性脑炎③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⑤其他被调查人(与患者关系):调查人:调查单位:(以下各项随访时填写)7 随访结果*7.1随访日期:20 年月日□□□□/□□/□□7.2 病情转归* ①痊愈②好转③有后遗症④死亡⑤其它□7.2.1 意识障碍* 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昏迷⑤无□7.2.2 语言迟钝*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3 失语*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4 痴呆* ①有②无⑨不详□7.2.5 瘫痪*①有②无⑨不详□7.2.6 扭转性痉挛* ①有②无⑨不详□7.2.7 记忆力及理解减退*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8 耳聋*①有②无⑨不详□7.2.9 癫痫*①有②无⑨不详□7.2.10吞咽困难*①有②无⑨不详□7.2.11 视神经萎缩*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2 流涎*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3精神失常*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4 其它*7.3死亡原因* ①呼吸衰竭②循环衰竭③昏迷④抽搐⑤休克□⑥电解质紊乱⑦其它7.4随访调查方式:□①调查住院病人②入户调查病人③未见到病人,询问家人④电话询问家人⑤其它调查人:调查时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填表说明一、请将所选择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