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及护理
编辑ppt
19
1、一般疗法:隔离病人,防蚊,室内通风, 注意温度和湿度,注意热量和营养的补充,流 质饮食,昏迷者鼻饲,补足液体。(计算每日 生理需要量)
2、对症治疗:
⑴控制高热:因乙脑病人的高热常为持续性, 一般的降温措施不理想,应采取综合措施,使 体温控制在38. 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 冰帽、冰袋、酒精檫浴、冷盐水灌肠等,最好 使室温控制在30℃以下),药物降温(如50% 安乃近滴鼻、肌注PV等),亚冬眠疗法(复方 氯丙嗪0.5~1mg/kg,每4~6小时一次,稀释后 缓慢静推或肌注)。
编辑ppt
2
病因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虫 媒病毒属。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病 毒在56℃的温度下经30分钟即可被灭活,对低 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大,用冰冻干燥法在4℃ 冰箱中可保存数年。此病毒与酒精、乙醚、甲 醛接触即可灭活。5%来苏或5%石碳酸也有很 强的灭活作用。
编辑ppt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 防治
编辑ppt
1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 染引起的具有严格季节性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 传染病,经蚊或其它吸血昆虫传播。
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特点为高热、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
征等,重者常发生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 留有后遗症。 由于我们地区属于边远贫困山区,乙脑疫苗接 种的普及率较低,老百姓的防范意识较差,加 上气候炎热,每年都有乙脑病例发生。
⑶防治呼衰:雾化、翻身、扣背、吸痰、低流 量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深昏迷、延髓性 麻痹或呼吸肌瘫痪、脑干型脑炎)或应用呼吸 兴奋剂、血管扩张剂(654-Ⅱ等抢救中枢性呼 衰)及人工呼吸机抢救。
编辑ppt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
该病可引起脑组织炎症,并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因此,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家庭、学校、公共场所应保证清洁卫生,及时消毒。
2.个人防护:出门时应穿长袖衣服,穿浅色衣物,避免黑色和深色衣服。
使用蚊帐、蚊香、电子驱蚊器等防蚊措施。
3.睡眠要充足:由于蚊虫是夜间活动的,因此晚上应尽量不要外出,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一般在夏季预防接种较为适宜。
接种后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
疫苗接种对于高风险人群和疫情流行地区的居民尤其重要。
治疗措施:1.早期诊断和隔离:一旦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确诊,必要时进行隔离。
2.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
如对症使用解热镇痛药、降压药等,同时也可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3.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应适当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防止并发症:对于已经引起并发症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如脑膜炎、脑水肿等并发症,应进行积极治疗和症状缓解。
总之,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非常重要,只有加强环境卫生,个人防护措施,接种疫苗等措施都跟治疗一样重要。
对于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疑似症状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做好感染隔离措施,以避免疾病传播和发生严重并发症。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13•【字号】冀政[2006]22号•【施行日期】2006.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冀政〔2006〕22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河北省 2006 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已经2006年4月7日省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河北省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指导意见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
根据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现就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做好已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工作,防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出现反弹。
对依法保留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完善运行监管机制。
新增设立行政审批项目要通过法制机构依法审查,严格把关。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网上审批等便捷方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省监察厅牵头)。
(2)推进依法行政。
继续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法制办牵头)。
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省监察厅、法制办牵头)。
(3)扩权强县改革。
抓好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扩权改革效应。
适时启动第二批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选择部分重点镇,扩大经济管理权限,促进其向小城市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属于严重病毒性感染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流行季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与猪流感病毒的流行季节一致,主要分布在春季、夏季和秋季。
随着气候变化和猪饲养环境的改变,该病已经在全年内出现过。
2. 感染途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通过猪流感病毒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直接接触主要是指与患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接触,例如鼻涕、唾液、血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主要是指通过食用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经污染的工具、器具等进入猪体内。
3. 传染性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患病猪的呼吸道内分泌物在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大量的飞沫,从而使周围的健康猪容易感染。
4. 临床特征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急,症状严重,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
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咳嗽、打喷嚏、流涕、口吐白沫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抽搐、昏迷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泻等。
5. 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防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目前最常用的预防和控制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措施之一。
(2)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采取有效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保持猪场的环境卫生和饲养条件,减少疫源的传播。
(3) 做好饲养管理。
控制猪的密度和流动性,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饲料和饮水的污染。
(4) 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
及早发现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隔离,以减少疫情的扩散。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猪流感病毒的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在防控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及时监测和早期诊断病例,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监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重症者伴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三关),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给予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现将我院2006年(7~9月份)~2007年(7~9月份)收治的1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三关”监护和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110例乙型脑炎均来自农村。
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为9月,最大14岁,10岁以下的94例,占85.45%,11岁~14岁的16例,占14.55%。
轻型16例,普通型38例,重型34例,极重型22例。
1.2 诊断标准①流行性病学资料,夏秋季节发病,农村儿童;②发病急,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为主,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样改变。
血清乙脑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重庆市疾控中心派专家宋采血检查所得结论)。
2 监护项目和临床意义2.1 体温110例乙脑患者100%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高热达39℃~40℃,重者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
若高热持续过久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高,氧的耗量也大大增加。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
高热时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高热氧消耗增加,需要加速散热。
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快约15次/分)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③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高热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④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消化道活动降低,胃肠运动缓慢,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
摘要:猪乙型脑炎,全称为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人畜共患性传染病,该病虽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极高,是危害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疾病,所以做好科学防控工作非常关键。
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措施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猪;乙型脑炎;症状;防控措施;研究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景艳东(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农业农村局河北保定0740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8.006收稿日期:2023-01-09猪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致死率高的特征,临床上病猪会出现明显的流产、死胎、睾丸炎、脑炎等表现,人患病后会出现脑炎、呼吸衰竭等症状。
为保障人畜健康,做好猪乙型脑炎的科学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原及流行病学猪乙型脑炎的病原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该病毒可在动物血液当中繁殖,处于pH 4~7的环境下非常稳定,但若pH <7或者>10,则活性降低。
该病毒耐低温但不耐高温,在-70℃环境下依然能够存活数年,但在100℃环境下仅可存活2min 。
乙型脑炎病毒对消毒药敏感,烧碱、甲酚皂溶液、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猪乙型脑炎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是每年的7—9月份发病率最高,此时蚊虫数量增多,极易传播病毒进入高发期。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感染乙脑病毒后,血液中繁殖大量病毒,然后通过蚊-猪-蚊的方式循环传播扩散,尤其是三带喙库蚊,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即使是越冬蚊虫,也依然可传播病毒。
妊娠母猪患病后,可经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播给仔猪。
该病可感染任何品种、性别、日龄的猪,亦可感染人以及马、牛、羊等动物。
生猪饲养时,若饲养密度过大、缺乏营养、卫生条件不良,会进一步增加猪乙型脑炎发病的可能性。
2临床症状乙型脑炎可感染任何年龄段和性别的猪,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猪脑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猪脑炎发病率较高,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尤以农村地区为主。
本文将介绍猪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防控制措施。
一、流行病学猪脑炎病原体属于强毒病毒,主要媒介为库蚊、白纹伊蚊等蚊类。
病毒在传染源(主要是猪、鸟类等动物)体内繁殖和存在,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人类是猪脑炎的发病人群之一,其他病源还包括猪、鸟类、青蛙等动物。
猪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地方性和季节性。
地方性疫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气候因素是猪脑炎的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原因,夏秋季节是猪脑炎的高发期。
二、临床表现猪脑炎的潜伏期为7-14天,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病例病情可加重,表现为癫痫、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者也会出现颈部强直和肌肉僵直等体征。
三、防控措施(一)环境卫生措施:打击蚊子是防治猪脑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采取以下措施:1.清理杂物:清除废旧物品,避免积水。
2.防蚊治蚊:使用杀虫剂、灭蚊器等防蚊治蚊产品,避免蚊子滋生。
3.注重个人卫生:要经常洗手、洗脚,避免卫生环境差的场所。
(二)个人防护措施:出现疫情期间,应采取以下措施:1.注意防蚊:穿长袖衣裤、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
2.饮食卫生:不吃野生动物和未经熟食的动物食品。
3.注意个人卫生:要洗手,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等部位。
(三)疫苗预防和治疗:使用有效的疫苗接种是预防猪脑炎的关键措施。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四)社区宣传教育: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猪脑炎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措施,提高大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总之,猪脑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我们必须采取严密的防治措施,预防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希望大家可以从生活细节中做好自我防护,避免猪脑炎疫情的发生,确保健康安全。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在三到八月份流行,因此又被称为夏季脑炎。
以下将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流行地区: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感染猪和人类。
在中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流行地区。
2. 流行季节: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在夏季流行,尤其是六月到九月之间。
这是由于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夏季蚊虫活动频繁。
3. 传播途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猪的蚊子是主要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1. 潜伏期: 患者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通常需要7到14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
2. 症状: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只表现为发热、头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颈强直、神经系统损害等。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3. 并发症:约有1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目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蚊虫防护:夏季流行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采取蚊虫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包括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衣物等。
3. 环境卫生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风险。
4. 教育宣传: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可以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教授防蚊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夏季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蚊虫防护、环境卫生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和人群的感染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疝临床表现
1) 中枢性呼吸衰竭。 2) 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 持续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高 热。 3) 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4) 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
(2)外周性呼吸衰竭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脊髓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2)呼吸道痰阻、蛔虫阻塞喉部 3)并发肺部感染等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属特
异性IgG抗体,出现较迟,常于病程第 3~4周出现,无早期诊断价值,一般 用作回顾性诊断。因抗体效价5个月后 明显下降,持续时间不长,亦可用于 当年隐性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单 份血清1:4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增高4倍为阳性。
2)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出现较早,于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一科
刘新发
授课内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
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理解剖 临床表现
一、概 述(Definition)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亦称日本
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
(猪、牛、马、羊、鸡、鸭、鹅)都 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但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且血中病
毒数量较少,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感染的动物,特别是猪,是本病主要
六、并发症 (Complication)
1.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0%,多因昏迷
乙脑指导方案
六、监督与评估
1.监督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对乙脑防控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2.防控效果评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对乙脑疫苗接种率、蚊虫密度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估防控效果。
3.数据分析:各级医疗机构要对乙脑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定期分析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五、组织与管理
1.政府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乙脑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2.部门协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3.专业机构职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乙脑疫情的监测、报告和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做好诊断、治疗和防控工作。
4.医疗机构责任: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乙脑诊疗规范,提高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
2.传播途径阻断
(1)灭蚊: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灭蚊。
(2)防蚊叮咬: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黄昏和清晨)外出活动。外出时,穿着长袖衣物,裸露部位涂抹驱蚊剂。
3.易感人群保护
(1)疫苗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提供乙脑疫苗接种服务,提高群体免疫力。
(2)灭蚊: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灭蚊。
3.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按照我国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脑疫苗。
(2)健康教育:加强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四、治疗与康复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2.治疗:乙脑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抗炎、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等。
乙脑的预防措施
乙脑的预防措施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乙脑在病毒感染的早期会引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肌肉强直等症状。
目前,乙脑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蚊虫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类型。
灭活疫苗是用乙型脑炎病毒培养液制备,经一系列处理后使其失去致病性,然后注射给人体,激发免疫反应。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将乙型脑炎病毒培养在不同的动物细胞中,使病毒失去致病性,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处理得到的。
根据卫生部门的建议,一般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乙脑疫苗可以提高个体的免疫力。
2. 蚊虫控制乙脑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蚊虫控制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几种蚊虫控制的方法:•消除蚊虫繁殖地:蚊虫主要在水体中繁殖,因此清除水体中的积水是预防蚊虫滋生的关键。
定期清理积水容器(如花盆、桶、水坑等)避免蚊虫在家中滋生。
•使用蚊帐:在病毒流行地区,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防止蚊虫叮咬,尤其是在夜间休息时。
•使用蚊香和蚊虫喷雾剂:定期使用蚊香和蚊虫喷雾剂可以驱散室内的蚊虫,减少叮咬的风险。
3. 个人防护措施除了疫苗接种和蚊虫控制,个人防护措施也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在蚊虫活动的高峰期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可以减少皮肤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使用防蚊液或蚊香液:涂抹防蚊液或点燃蚊香可以有效驱散蚊虫。
•避免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尽量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外出,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
4. 个体防护个体防护也是预防乙脑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个体防护措施:•避免与患有乙脑的患者接触:乙脑属于急性传染病,通过密切接触可能导致传播。
因此,避免与患有乙脑的患者接触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洗澡等,有助于预防乙脑的感染。
•提高免疫力: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防御乙脑的能力。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卫疾控发[2004]75号【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4.03.12【实施日期】2004.03.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2004年3月12日卫生部发布卫疾控发[2004]75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由于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
除西藏、新疆、青海3个省、自治区外,其余省份均有流行。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基本控制了全国范围的流行。
分析近5年全国乙脑疫情,每年报告病例,8,000-12,000例,局部地区暴发或流行时有发生,50%以上病例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河南6个省、直辖市。
为加强乙脑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控制乙脑的暴发和流行,保护人民健康,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乙脑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
一、目标全面加强乙脑防治,提高乙脑疫苗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发病率,预防和控制暴发、流行。
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地区,儿童乙脑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应达到85%以上。
二、防治策略与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免疫预防、控制媒介传播、健康教育和加强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在乙脑流行地区,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关键措施。
在乙脑流行地区,应在以往流行季节前开展突击接种的基础上,建立常规免疫制度。
1.地区分类北京、天津、广东等已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省份,要继续实行现行的免疫策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成果;其他有乙脑流行的省份,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尽快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5.19•【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施行日期】2006.05.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2006]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针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风病等4种传染病的常规监测,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024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024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____年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前言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多发于亚洲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农耕地区。
在____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疫情爆发,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以便快速、高效地应对这一疫情。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防控措施1.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科学、准确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预警系统,包括监测病例报告、病媒生态监测和病毒监测等。
通过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捕捉疫情发生的信号,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2. 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宣传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3. 病媒生态调查与防控加强蚊虫的病媒生态调查,掌握蚊虫种类、密度和分布情况。
在高风险地区进行病媒蚊虫的灭蚊工作,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结合的方法,对病媒蚊虫进行有效控制。
4. 疫苗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推广和接种工作,覆盖人群包括高风险人群和特定职业人群等。
建立健全疫苗接种宣传与监测系统,确保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 病例监测与报告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病例相关信息。
确保病例的及时诊断和隔离治疗,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6. 病区隔离与控制对已经发生疫情的病区进行隔离与控制措施,包括封控、封堵疫情来源、禁止人员流动等。
加强对病区人员的排查和隔离管理,避免疫情的蔓延。
7. 医疗救治措施加强医疗救治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提前储备医疗物资和药品,确保及时的救治和供应。
三、疫情应急处置的具体步骤1. 紧急召集工作组当收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报告后,立即紧急召集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疫情应急工作组。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医务工作【发文字号】卫疾控发[2006]107号【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6.03.21【实施日期】2006.03.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通知(卫疾控发[2006]1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有关单位:为加快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进程,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重点寄生虫病流行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并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意见,我部组织制定了《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附件: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一、防治现状寄生虫病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重点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以下简称2004年全国调查)表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了63.65%,感染人数减少了近4亿人。
但是由于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国蠕虫感染率为21.38%,仍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达20.07%~56.22%,部分省、自治区食源性寄生虫病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2004年全国调查结果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约为1.29亿,肝吸虫(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约为1249万,带绦虫感染人数约为55万人,包虫病患者约为38万人。
另外,黑热病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的部分地区流行仍较为严重,一些地区囊虫病(猪囊尾蚴病)、肺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学阳性率也比较高。
流行性乙脑防控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乙脑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最大限度地降低乙脑的发病率,减少乙脑造成的死亡和残疾。
2. 建立健全乙脑防控工作机制,提高防控能力。
3. 提高公众对乙脑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乙脑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乙脑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成员包括:(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乙脑疫情的监测、报告、防控措施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2)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家畜、家禽的养殖管理,控制传染源。
(3)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健康教育,提高学生防病意识。
(4)公安部门:负责疫情信息的保密和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
(5)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疫情信息的通报和防控措施的落实。
(6)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参与乙脑防控工作。
四、防控措施1. 加强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乙脑疫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分析疫情信息。
(2)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3)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诊断、隔离和治疗。
2. 控制传染源(1)加强家畜、家禽的养殖管理,实施人畜分离健康养殖模式。
(2)对猪、牛、羊等家畜进行免疫接种,降低感染率。
(3)对养殖场、屠宰场等场所进行消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 切断传播途径(1)加强防蚊、灭蚊工作,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除卫生死角、积水,减少蚊虫滋生。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蚊、灭蚊意识。
4. 保护易感人群(1)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2)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脑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3)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疑似病例。
5. 应急处置(1)发生乙脑疫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0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救治与护理
参考文献 [] 李倩, 1 凌罗亚, 郁子扬, 浙江省 19 —04 等. 9 520 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
行病学 特征 分析 [. J 中国计划 免疫 , 0 , () 0 —0. ] 2 61 3: 122 0 2 2 [] 韩 占英 , 2 张艳波 , 许永 刚, . 等 河北省 20 ̄ 04 流行性 乙型脑 00 2 0年 炎流行 病学 特征分 析【 . J 中国计划 免疫 , 0 , 5: 5 7. 】 2 5 I() 7— 6 0 1 3 3 【】 张 少 白, 雪 琴, 3 夏 徐艺 . 西省 16 —04 流行 性 乙型脑 炎 流行 陕 9020 年
蚊 ,消除 乙型脑炎传播媒介 。防蚊灭蚊是 防控 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 ,
的有 12 ,占调 查病例的 1. %;患者无 乙型脑炎疫 苗接种史者73 0例 21 6 5
例 ,占调查病例的8 . %。 95 7 3讨 论 乙型脑炎属于人 畜 ( 主要是猪 )共 患的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
泥水吸 附 , 导泻等 可 以减 少毒 物 继续吸 收 , 是救 治成 功的 关键环 节 积极有 效 的综合 治疗及 护理 能降低 中毒 病死率 , ; 是救 治成 功的重 要环 节 。 【 键词 】 百草枯 ; 中毒 ;救 治 ;护 理 关
中图分类 号 :R7 . 43 5
文 献标识 码 :B
应在5 月份 乙型脑炎 流行季节 到来前前 ,积 极开展 灭蚊防蚊活动 ,切 断传播途径 ,防止乙型脑炎的发生与扩散。③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向 群众尤其是儿童 家长普及 乙型脑炎防治知识 ,让群 众了解乙型脑炎的
乙型脑炎工作总结
乙型脑炎工作总结
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该病在一些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在乙型脑炎的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将对乙型脑炎的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乙型脑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栏、健康讲座等,向社会大众普及乙型脑炎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针对重点人群,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等,加强宣传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了解乙型脑炎的预防措施。
其次,我们要加强对乙型脑炎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为政府和卫生部门提供准确的疫情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加强对疑似病例的追踪和排查,确保病例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我们要加强对乙型脑炎的防控工作。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灭蚊灭媒等措施,减少蚊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疫情的发生风险。
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乙型脑炎的科研工作。
通过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深入研究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等,为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乙型脑炎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测报告、加强防控工作和加强科研攻关,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型脑炎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为乙型脑炎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乙脑病例应急预案
一、背景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乙脑疫情,包括散发病例、暴发疫情和局部流行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乙脑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乙脑疫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与报告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发布。
(2)医疗救治组:负责病例救治、医疗资源调配和防控措施落实。
(3)疫苗接种组:负责疫苗储备、接种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
(4)卫生防疫组:负责疫情调查、疫点消毒、防蚊灭蚊等工作。
(5)宣传教育组:负责疫情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
四、应急响应流程1.疫情报告(1)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乙脑疫情。
(2)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时间、症状、诊断结果等。
2.疫情评估(1)指挥部根据疫情报告,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疫情规模、发展趋势、防控措施等。
3.应急响应(1)根据疫情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各级指挥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②开展病例救治,确保医疗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③开展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④开展防蚊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4.应急结束(1)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风险降低时,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2)应急响应结束后,指挥部组织评估应急响应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及时调配使用。
2.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3.经费保障:保障应急工作经费,确保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4.信息保障:加强信息报送和发布,确保信息畅通。
六、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省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2005年我省报告发病数为33例,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邯郸、沧州、衡水等地。
为落实卫生部《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和《全国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的要求,掌握河北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疫情趋势、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特制定2006年河北省乙脑防控工作要点。
一、流行病学监测1、病例报告各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督导医疗机构乙脑疫情报告工作,医疗机构对发现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附件1),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及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上报至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
6个月后对病例进行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始个案调查表,保存备查。
1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
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
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县(市、区),应对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情况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件6,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将监测结果(附件6)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我单位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1、标本采集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附件7),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的要求(附件2、附件8),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各2份,转送到本院检验科分离血清,低温(-20℃以下)保存脑脊液、血清标本,立即报告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标本检测2(1)病例标本检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件4),直接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附件9),并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收到检测结果后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进行直报(附件3、)。
(2)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省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根据我省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分布特点、气候、经济条件,拟选择2~3个重点县采集血清开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
四、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各尽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
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归档保存,同时做好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
要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附录附件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定义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3: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个案调查表4: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5:健康人群乙脑血清学调查表6:乙脑疫苗接种统计表7: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8:医疗机构病例标本采集检测送检流程图9:各级疾控机构标本运送检测流程图3附件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病例诊断流程见附件7。
4附件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1. 标本采集目的及类型1.1 标本采集目的主要是进行血清学检验和病毒分离。
1.2 血清学检验所需标本主要为病人的血液和脑脊液以及动物宿主血液。
而病毒分离所需标本主要有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及尸检标本。
2. 标本采集时间2.1 血液标本的采集:乙脑病例的最终诊断必须依赖于血清学检验,其中较为重要的指标是恢复期血清乙脑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升高。
要求尽早采集急性期血标本,最迟不晚于发病后7天,恢复期血标本则在发病后3~4周采集。
每份采集2~4毫升。
2.2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采集目的主要是辅助诊断及病毒分离,因此要求尽早采集,一般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
每份采集1~2毫升。
3. 标本采集方法3.1 脑脊液:按医疗操作规程由医护人员采集。
3.2 尸检标本:取死者脑组织2cm×2cm大小,置于螺口试管中。
3.3 血液:无菌采集血液标本,分离血清。
详细登记有关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以及发病日期、采样日期等。
4. 标本储存及运送4.1 专人负责保存及运送标本。
4.2 详细填写标本送检表,同时将标本分装,0.5毫升/管。
4.3 需尽快运送至上级单位,应采用冷藏装置(建议使用液氮运送)并在24小时内运达。
若短期保存(3天以内),则需冷冻(-20℃)保存。
4.4 标本至实验室后,应尽快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若未能接种则标本需冷冻(≤-70℃和/或液氮)保存。
5附件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一.一般情况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1.2 身份证号*:□□□□□□□□□□□□□□□□□□1.3 报告日期*:年月日□□□□/□□/□□1.4 调查日期*:年月日□□□□/□□/□□1.5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1.6 性别**:①男②女□1.7 出生日期**:年月日□□□□/□□/□□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1.8 病人属于**:(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1.9患者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18)不详1.10 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详□1.11户籍地**:口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口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 ≥1年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 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1.12 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单位:1.13 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二. 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2.2就诊日期*:年月日□□□□/□□/□□2.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病例报告单位:2.5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①村级②乡(镇)级③县(区)级④市(地)级⑤省级⑥其它□2.6 住院日期*:年月日□□□□/□□/□□2.7入院诊断*: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其它□2.8 临床诊断日期**:年月日□□□□/□□/□□2.9 临床分型*:①轻型②中型③重型④极重型□2.10 出院日期**:年月日□□□□/□□/□□2.11 死亡日期** 年月日□□□□/□□/□□2.12出院诊断*:①临床诊断病例②实验室诊断病例③排除病例④未定⑤其它□三.临床表现3.1临床症状3.1.1起病急*:①是②否⑨不详□63.1.2 发热*:①有②无⑨不详□3.1.2.1 如有发热*:①<39℃ ②39℃~40℃ ③>40℃□3.1.3头痛* ①剧烈②轻微③无④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4头晕*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5腹痛*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6腹泻①有②无⑨不详□3.1.7恶心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8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8.1如有呕吐,喷射性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9精神萎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0易激惹①有②无⑨不详□3.1.11嗜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2烦躁*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3惊厥①有②无⑨不详□3.1.14意识障碍*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5抽搐* ①局部肌肉小抽搐②反复抽搐③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④无⑨不详□3.1.16呼吸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7循环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2 临床体征3.2.1血压改变* ①升高②降低③正常⑨不详□3.2.2 呼吸节律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3 瞳孔大小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4脑膜刺激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2.5 前囱膨隆* ①有②无⑨不详□3.2.6 腹壁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7 提睾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8 病理反射*3.2.8.1肌张力增强* ①有②无⑨不详□3.2.8.2 巴彬斯基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3 并发症*3.3.1支气管肺炎* ①有②无⑨不详□3.3.2肺不张* ①有②无⑨不详□3.3.3败血症* ①有②无⑨不详□3.3.4胃肠道出血* ①有②无⑨不详□3.3.5尿路感染* ①有②无⑨不详□3.3.6 其它(请注明):四. 乙脑疫苗免疫史4.1乙脑疫苗接种史*: ①有②无⑨不详□4.2接种依据*: ①接种证② 接种卡③家长回忆④其它□4.3若接种,则疫苗种类*: ①减毒活疫苗②灭活疫苗③二者皆有⑨不详□4.4若接种过乙脑疫苗,则接种次数□①1次②2次③3次④4次⑤5次⑥≥6次⑨不详4.5乙脑疫苗接种时间*:4.5.1乙脑灭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7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d.第4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e.最后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4.5.2乙脑减毒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d.最后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4.5.3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①未接到通知②因病未种③无接种人员④家长拒绝⑤经济原因⑥<8个月⑦未到全程免疫时间⑧其它五.实验室常规及辅助检查5.1血清检测5.1.1 医院实验室检测用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1.1 采集时间*:年月日□□□□/□□/□□5.1.1.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5.1.1.3白细胞计数(×109/L)* :□□.□□5.1.1.4中性粒细胞比例(%)* :□□.□□5.1.1.5 实验室检测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实验5.1.1.6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1份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2.1 采集时间*:年月日(可与5.1.1.1相同)□□□□/□□/□□5.1.2.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5.1.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2.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2份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3.1 采集时间*:年月日□□□□/□□/□□5.1.3.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5.1.3.3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3.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2 脑脊液检测* ①采集②未采集□5.2.1采集时间*:年月日□□□□/□□/□□5.2.2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85.2..3 物理检测* :①无色透明②血性③米汤样混浊④微混⑤其它□5.2.4 生化检测5.2.4.1细胞数(正常值0~15/μl) * :□□□5.2.4.2蛋白(正常值<0.45 g/l) * :□.□□5.2.4.3 糖(mmol/L)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5.2..4.3.1 糖检测值:mmol/L □.□□5.2..4.4氯化物(mmol/L) *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5.2..4.4.1 氯化物检测值:mmol/L □□□5.2.4.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 3 病毒分离:①开展②未开展□5.3.1 病毒分离标本①脑脊液②第一份血液标本③第二份血液标本□5.3.2 病毒分离时间* :年月日□□□□/□□/□□5.3.3病毒分离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5.3.4病毒鉴定结果: ①Ⅰ②Ⅱ ③Ⅲ ④Ⅳ ⑨待定□5.3.5 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③未检测□六.结论*6.1最终病例分类**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排除病例⑤未定□6.2如为排除病例,依据为:□①腮腺炎病毒性脑炎②柯萨奇病毒性脑炎③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⑤其他被调查人(与患者关系):调查人:调查单位:(以下各项随访时填写)7 随访结果*7.1随访日期:年月日□□□□/□□/□□7.2病情转归*①痊愈②好转③有后遗症④死亡⑤其它□7.2.1 意识障碍* 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昏迷⑤无□7.2.2 语言迟钝*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3 失语*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4 痴呆* ①有②无⑨不详□7.2.5 瘫痪* ①有②无⑨不详□7.2.6 扭转性痉挛* ①有②无⑨不详□7.2.7 记忆力及理解减退*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8 耳聋* ①有②无⑨不详□7.2.9 癫痫*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0吞咽困难*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1 视神经萎缩*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2 流涎*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3精神失常*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4 其它*7.3死亡原因* ①呼吸衰竭②循环衰竭③昏迷④抽搐⑤休克□⑥电解质紊乱⑦其它97.4随访调查方式:□①调查住院病人②入户调查病人③未见到病人,询问家人④电话询问家人⑤其它调查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填表说明一、请将所选择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