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gin_v._psks 案例
LISP编程举例
Lisp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全名叫LISt Processor,也就是“表处理语言”,它是由John McCarthy于1958年就开始设计的一门语言。
和Lisp同时期甚至更晚出现的许多语言如Algo 等如今大多已经消亡,又或者仅仅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有一些微不足道的用途,到现在还广为人知的恐怕只剩下了Fortran和COBOL。
但唯独Lisp,不但没有随着时间而衰退,反倒是一次又一次的焕发出了青春,从Lisp分支出来的Scheme、ML等语言在很多场合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老牌明星。
那么这颗常青树永葆青春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如果你只接触过C/C++、Pascal这些“过程式语言”的话,Lisp可能会让你觉得十分不同寻常,首先吸引你眼球(或者说让你觉得混乱的)一定是Lisp程序中异常多的括号,当然从现在的角度来讲,这种设计的确对程序员不大友好,不过考虑到五六十年代的计算机处理能力,简化语言本身的设计在那时算得上是当务之急了。
Lisp的基本语法很简单,它甚至没有保留字(有些语言学家可能对这一点有异议,别怕,我听你们的),它只有两种基本的数据,仅有一种基本的语法结构就是表达式,而这些表达式同时也就是程序结构,但是正如规则最简单的围棋却有着最为复杂的变化一样,Lisp使用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定义却可以完成其它语言难于实现的、最复杂的功能。
废话少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Lisp语言中的基本元素。
Lisp的表达式是一个原子(atom)或表(list),原子(atom)是一个字母序列,如abc;表是由零个或多个表达式组成的序列,表达式之间用空格分隔开,放入一对括号中,如:abc()(abc xyz)(a b(c)d)最后一个表是由四个元素构成的,其中第三个元素本身也是一个表。
正如算数表达式1+1有值2一样,Lisp中的表达式也有值,如果表达式e得出值v,我们说e返回v。
如果一个表达式是一个表,那么我们把表中的第一个元素叫做操作符,其余的元素叫做自变量。
SIMPLIS案例介绍
S
z C =e
C
w C = 2 πf
C
analog
maps to
2
digital
Find γ
1 +s / Q X w X s / w X
z − z ZN1 z − z ZN2
γ=∣ z C − z ZN1∣ .∣ z C − z ZN2∣
7. Solve for r using fX and QX in:
a= β α⋅γ⋅A
b=− 2⋅a⋅r⋅cos 2⋅π⋅ f X ⋅T S⋅ 1 −1 / 2⋅Q X
[
2
]
c=a⋅r 2
9. Alternatively, the KP, KI, and KD terms are:
K D =c
KI=
a+b+K D 1 − K FD
K P =a − K I − K D
Outline
Application Circuit & IC Block Diagram Control Loop Model, Design, and Analysis PID Design – Analytical Design Procedure Simulation & Experimental Circuit Schematics Time-Domain Simulation Model vs. Experimental Results Frequency Domain Comparison Summary
2
[
]
Loop Gain
∣T z ∣=∣G C z G Z1 z ∣
竞争法(双语)07 CHAPTER 6 CONCENTRATION OF UNDERTAKINGS
Maximum(Ceiling) V. Minimum(Floor)
Minimum (Floor)
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 RPM )
Video link:Learning from Crime- The Case of Overpriced Vitamins
an employee who stumbles across evidence or the discovery of documents associated with a tentative merger
– a.Two companies agree to combine their operations into a single entity. –b.Two companies jointly agree to work on a project. – c.One company purchases another company and combines their operations. –d. One company sells off a low performing division.
Buyer Buyer Buyer
LIGISLATION: Article 14 SPECIFIC VERTICAL RESTRAINTS IN AML
(A)Fixing the price of commodities for resale to a third party; B) Restricting the minimum price of commodities for resale to a third party; or C) Other monopoly agreements as determined by the Antimonopoly Law Enforcement Agency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从锐邦诉强生案二审判决看中国纵向垄断案例的评判
从锐邦诉强生案二审判决看中国纵向垄断案例的评判詹昊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2013年8月1日,法院审理的首例纵向垄断协议民事诉讼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终审宣判,法院撤销一审判决,判决被上诉人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以下共同简称“强生”)赔偿上诉人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邦”)经济损失人民币53万元。
本次判决是我国法院,在近年来反垄断公共执法部门从偏重规制横向垄断协议逐渐转为并重规制横向和纵向行为的大背景下,从司法审批角度对于“纵向垄断协议”进行的首次正式评判。
同时,由于反垄断公共执法相对欠缺透明度,本次判决使得我国反垄断法在实施过程中对“纵向垄断行为”,尤其是对“纵向价格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制态度及分析方法趋于清晰,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从两审判决差异、法院与执法部门对待纵向垄断的一致态度、“合理原则”的确定、专家证人的强化、如何计算纵向垄断损失赔偿金额五方面对本案进行评述。
一、一审与二审判决结果大相径庭对于本案,上海一中院于2012年5月18日作出的一审判决同本次二审判决对相关垄断行为的定性完全相反,两级法院的巨大差异在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五年多的司法史中颇为鲜见。
一审判决认为,经营者承担实施垄断行为的民事责任,需要具备实施垄断行为、他人受损害、垄断行为与损害具有因果关系三个要件。
本案中,原被告之间所签订经销合同的确包含有限制锐邦公司向第三人转售最低价格的条款。
但对于此类条款是否属于垄断协议,需考量其是否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由于锐邦公司未能提交证据证明经销合同项下产品在相关市场所占份额、相关市场的竞争水平等情况,相反强生公司提供证据表明上游存在多家同类产品的供应商。
因此,本案要确定存在垄断行为的依据尚不充分。
那么,本案中限制最低转售价格的条款是否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二审法院主要从相关市场竞争是否充分、被告是否具有很强的市场地位、被告实施限制最低转售价格的动机、限制最低转售价格的竞争效果四个方面审视了该条款在本案中产生的综合反竞争效果,并最终判定,强生采取的限制最低转售价格措施直接产生限制相关市场价格竞争的效果。
vensim案例分析精品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1.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 J.W.Forrester等教授在系统动力学的主要成果: ❖ 1958年发表著名论文《工业动力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突
破口》,首次介绍工业动力学的概念与方法。 ❖ 1961年出版《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一书,
该书代表了系统动力学的早期成果。 ❖ 1968年出版《系统原理》(Principles of Systems)一书,
2.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 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横向学科。
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 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 科。
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 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论述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1969年出版《城市动力学》(Urban Dynamics),研究波
士顿市的各种问题。 ❖ 1971年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出版《世界动
力学》(World Dynamics)一书,提出了“世界模型II”。
1.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1972年他的学生梅多斯教授等出版了《增长的极限》 (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世界模 型III”。这个由罗马俱乐部主持的世界模型的研究报告已被 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了600多万册。两个世界 模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LOGO
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
2009.10.31
Contents
1
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2Leabharlann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3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LEED认证评定工作室内设计实例——以花旗浦东软件园三期项目为例
际 案 例 来 分析 I . E E D 认 证 设 计 的 室 内 设计 要 点 , 能给 有 志于 “ 绿 色 设 计 ”的 设 计 者 以有 益 的 启 示 。
积 和 厕 位 减 反 增 。 员 工位 的 密 度 虽 然 增 加 了, 但
获 得 了 更 多 的 公 共 交流 、休 闲 空 间 。
6 0  ̄8 0 ;铂 金 级 8 O以 上。
I A b s t r a c t l Al o n g wi t h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g r e e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p r -
o t ec t i o n wi n s u ppo r t amo ng t he p eo pl e,wh e t b er i t i s t h e l i vi n g
L E E D根据 每个方面的指标打 分: ( 1 ) 可 持 续 的场地规划 : ( 2 )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 ( 3 ) 高 效 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 ( 4 )材 料 和 资源 问题; ( 5 )室 内环 境 质 量 。总 得 分 是 1 1 0分 ,分 四 个认 证 等 级 :认 证 级 4 0 ~5 0 :银级 5 0 ~6 0 :金 级
me n t a l d e s i g n( LE E D)i s r e c o g n i z e d wo r l d id w e a s t h e mo s t P -
e r l b c t , t h e mo s t i n l f u e n t i a l g r e e n b u i l d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 c r i t e ia r , p r o mp t s a t t e mp t s we r e ma d e t o v a r i o u s b e n e f i c i a l o f t h e d e s i g -
哈佛分析框架案例
哈佛分析框架案例哈佛分析框架(Harvard Analytical Framework)是一种常用的商业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系统地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并做出决策。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哈佛分析框架的应用。
案例背景:某电子产品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遇到了销售额下滑的问题。
公司经理决定使用哈佛分析框架来深入分析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外部环境分析:在外部环境分析中,我们首先要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该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中,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同行竞争激烈,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政策环境方面,国家对电子产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也存在一些行业准入限制和标准规范。
技术环境方面,科技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对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
社会文化环境中,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
内部环境分析:在内部环境分析中,我们首先要对公司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评估。
公司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但在营销和渠道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此外,公司管理层团队稳定,员工整体素质较高,但在市场营销战略和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
财务状况方面,公司目前处于良好的财务状况,但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和资金运作。
竞争环境分析:在竞争环境分析中,我们需要对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技术水平较高,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大,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能力。
此外,竞争对手还存在一定的渠道优势和成本优势。
哈佛分析框架的应用:通过对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司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技术含量要求高、营销和渠道不足等方面。
因此,公司需要在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在营销和渠道方面加强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在成本控制和资金运作上加强管理,确保公司财务状况稳健。
结论:通过哈佛分析框架的应用,我们对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论反垄断法对限制转售价格行为的规制
论反垄断法对限制转售价格行为的规制论反垄断.去对限制转售价格行为的规制●王莉萍f摘要]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客观地说,我国的这部反垄断法在漫长的起草过程中是实实在在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的,同时,也大胆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为反垄断法涉及的内容颇多,笔者仅试图对垄断中的限制转售价格行为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关键词】限制转售价格;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后芝加哥学派;实证分析;历史发展分析一,限制转售价格及其利弊以下,笔者罗列一些限制转售价格行为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表现,略微展现这一复杂的经济现象可能导致的不同竞争效果.(一)积极意义——提高竞争程度1.鼓励价格竞争,使消费者得到实惠通过限制最高零售价格鼓励经销商之间的价格竞争,提升产品销量的同时遏制了涨价,使消费者得到实惠.2.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防止搭便车出于对品牌商誉的考虑,通过限制最低零售价格或者固定转售价格给予销售商一定的利润空间,以实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如果不固定转售价格,销售商会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和价格的手段排挤竞争对手,仍然提供额外服务的销售商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3.保证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时尚,奢侈,高品质"的形象电影《大腕》中有句名言:"成功人士就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这是对社会人群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产品很贵,是上流社会的时尚用品",这个附加信息是消费者购买它的主要原因. 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必须达成价格联盟,绝对不允许有任何折扣.这些商品的定位就是,当大部分人隔着展示橱窗观望却不能得之时,另一小部分人才会有购买的欲望.(二)消极意义——导致反竞争的后果1.可能被利用为间接地固定转售价格当最高转售价格的实质是把下游企业的利润压榨到临界状态时,它就等同于要求下游企业必须以这个价格转售给第人.2.限制了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并从中获得利润销售商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制定最合适的价格,使自己获得的利润达到最高值.但当生产商对销售商进行最高转售价格限制时,可能造成下游企业丧失通过制订更高的价格,取得更多利润的空间.3.促使价格与成本的背离,导致暴利产生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在垄断市场上,商品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脱离,消费者对产品存在刚性需求,产品价格完全由处于垄断地位的生产商或销售商决定.处于垄断市场中的生产商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一般商品和服务,却可以通过限制转售价格取得暴利.4.可能形成事实上的横向卡特尔比如,生产商通过与各自的销售商签订限制最低转售价格的协议,达到抬高商品价格,减少横向竞争的目的.或者,销售商为了避免横向竞争,串通起来固定一个零售价格,然后共同向生产商施压,迫使生产商与其签订固定转售价格的协议,达到实际上横向固定销售价格的目的.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不同的限制价格行为对竞争的影响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也许会有借鉴作用. 二,国外反垄断法对限制转售价格行为的规制(一)美国合理原则PSKS公司诉Leegin公司案,2007年6月大法官代表法庭阐述判决意见时指出:经济学界对于制造商维持转售价格行为所具有的促进竞争作用已有定论.最近的一些经济学研究成果更加证明了维持转售价格行为的竞争效果,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往认为应当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定论.设定最低转售价格可以通过减少品牌内部竞争的办法来促进品牌之间的竞争,单个制造商使用纵向价格限制一般会消除品牌内部的竞争,而这可以促使零售商投入更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或是促销资源来支持制造商,使得后者可以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制造商更充分地进行竞争.此外,尽管带有种种风险,谁也没有把握说维持转售价格总是或几乎总是会限制竞争,所以,对其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就不恰当了.基于以上原因,推翻了es案的先例效力, 纵向价格协议应当适用合理原则来进行审理.(二)欧盟,本身违法加豁免原则欧盟在对待限制转售价格的问题上,采用的是本身违法和合理原则并用的原则.所谓本身违法原则,具体运用在固定转售价格和限制最低转售价格上,而在对待限制最高转售价格问题上,欧盟采取的是禁止外加豁免的原则.(三)日本的指定制度和合理原则13本有关限制转售价格行为的规制,采用的是"指定制度".即在通常情况下,不允许进行转售价格限制的交易,但公正交易委员会可以在某些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下,对不会阻碍公平竞争的行为进行指定,使得该类行为可以得到反垄断法的豁免.但目前由公正交易委员会指定的可以给予限制转售价格的普通适用除外商品已经不存在了_l_.三,我国限制转售价格的法律规制和建议(一)法律规定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达成固定转售价格和限定最低价格的垄断协议的行为,但规定了豁免条件.而有关最高转售价格,法律并未明确禁止,但因为有兜底条款,因此,针对有可能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利影响的限定最高转售价格的行为,可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个别认定为非法.和欧盟一样,我国在法律规定上也采取了例外豁免的模式进行原则性地规定.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反垄断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七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得到豁免,其中属于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二)法律规制的建议1.纵向垄断协议应当全部适用合理性原则虽然我们目前采取的方式是本身违法外加豁免条款,但是一个已经被推定为本身违法的行为,在法制尚未健全的法律环境内,谁有胆量先签订一份固定转售价格的协议,留待今后自证清白?一份协议版本的变更所带来的变动是牵~动百的,没有人敢说自己签订的协议一定可以获得豁免.所以目前法律规制下的限制最低转售价格和固定转售价格行为是没有出路的. 以下,我们通过经济分析,实证分析以及美国反垄断的历史变迁,来看一看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环境下,是否需要给限制转售价格留有合理分析的余地.(1)在众多的经济学派分析中,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后芝加哥学派承认不完全竞争可能在连续市场阶段上存在,并运用"双阶段模型"来评价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纵向行为.他们认为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可能会产生分歧,所以他们会分别作出决断从而产生外部性.纵向价格限制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分歧而出现的.其后果要么是市场一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要么是双方作出妥协.他们的这种博弈,对社会来说不一定会产生最好的资源配置,对消费者也不一定会达到福利最优.近期研究成果既承认纵向限制可能具有正面效果, 例如修正下游价格扭曲,优化投资规模和消除可避免的交易成本;又可能产生负面效果,例如排挤新进入市场者和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品牌内和品牌间的竞争.所以,要判断一个纵向限制协议的合法性,需要在正负之间作出权衡,在不完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针对个案,甄别出哪一种效果超过另外一个效果. (2)实证分析方面,有一位学者对澳联邦控制转售价格判例进行了分析,他研究了1971年至1988年18年间澳联邦判决最后公开的36起案件.通过对这些案件的研究发现:①控制转售价格的,多数是居于垄断或市场优势地位的制造商或批发商;②在石油,家电灯寡头垄断行业,厂商倾向于非明示通谋地共同采用控制转售价格政策;③案件中大量显示零售商在控制转售价格方面向生产商大量施压;④制造商对零售服务或产品形象的确存有真实的关注,期望通过控制转售价格来达到目的[21.众多的控制转售价格违法行为中,并没有包括由不具备市场支配地位的生产商独立于经销商作出的,被少数竞争者所采纳的行为,没有案例显示这些行为实质上减损消费者的福利. (3)我们纵观美国反托拉斯案件中关于限制转售价格的判决,可以发现美国对于限制转售价格的态度,无论是本身违法原则还是合理原则的适用,都和一定时期的市场状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世纪5O一7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由于受到哈佛学派的影响,美国政府执行的是严厉的反垄断政策. 但是,随着70—80年代美国钢铁,汽车等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人们认为过于严格的反垄断政策是导致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强调经济效率分析的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美国奉行了极度宽松的保守主义的反垄断政策.进入9O年代,美国经济环境再次发生了较大变化,寡头厂商成为整个经济的主流. 美国的反托拉斯分析中出现了新产业组织理论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交错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21世纪初期,美国的经济秩序趋于稳定,2007年的PSKS公司诉Leegin案,展示了宽松政策下合理性原则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不同时期执法宽严不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复杂的经济情况,以适时地跟上经济的发展t31.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先,如果实施限制的企业在相关市场并没有占据绝对支配力,就不能说其因为签订了相关内容的协议而阻碍了竞争,因为竞争本身就是排他的过程;其次,如果经营者采用限制转售价格的政策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加强价格以外的竞争,避免搭便车现象,维持品牌形象等正面因素,那么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促进竞争的意义的,而非限制竞争的;再者,的确存在一些限制转售价格的行为,在实际上起到了。
论我国纵向最低价格协议证明责任分配论文
论我国纵向最低价格协议的证明责任分配摘要:在各国反垄断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对纵向固定最低价格案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证明责任分配。
我国的反垄断法和司法解释对此并无规定。
本文将通过分析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执法和司法实践,论证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纵向固定最低价格案件应该如何分配证明责任,以完善和保护市场竞争机制。
关键词:纵向最低价格协议证明责任合理原则一、纵向最低价格协议纵向最低价格协议是指卖方固定买方的销售价格,或者对他们强加一个最低的销售价格,其在具体的商业行为中通过两个层次的协议实现:第一个层次的协议是供货商与销售商(包括批发商)之间的订立的固定转售价格协议,以实现供货商对其交易对手的定价自由权限制;第二个层次的协议销售商与其交易对手(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订立的协议,这个协议的特点是销售商是没有定价自由的,进而将价格约束传导到销售商的交易对手或者影响消费者。
最低价格协议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利后果:首先会限制同品牌间下游经营者通过价格手段进行竞争,如在垄断的市场上会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接受一个高价,其次,其会同非价格纵向协议共同作用,封锁商品市场,再次这种协议有助于不同品牌的生产商之间协调价格。
固定最低转售价格的协议一般出现在垄断性的市场上,目的是维护生产商和销售商的高额垄断利润。
因此,固定最低转售价格的协议对市场竞争一般有着严重的不利后果。
[1]当然纵向价格协议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在固定价格后可以使销售商集中精力通过提高售后服务来进行同品牌的竞争,同时在同品牌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同横向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促进同类商品的品牌间竞争。
二、美国和欧盟的处理规则当今世界各国反垄断法对于纵向价格协议有两种处理方法-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
本身违反原则是指对于那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对市场竞争起到不合理限制和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应当被视为违法,而不问其行为目的和后果。
合理原则是指在认定行为是否构成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行为时,需要考察行为的合理性,即对行为进行利弊衡量的一项认定垄断行为的原则。
最新SPSS-Clementine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讲义ppt课件
结果与分析
1.分析DNA回收效果。 2.记录电泳结果。
取出透析袋中含DNA的溶液, 进一步用酚、 氯仿抽提纯化。
二、实验试剂及仪器
DNA回收试剂盒 琼脂糖 电泳仪、电泳槽 紫外检测仪 手术刀
三、实验步骤
1. 切取琼脂糖凝胶中的目的DNA条带,放入干净的离心管中称 重,如凝胶重为100 mg ,可视为100 μl(100 mg≈100 μl), 以此类推。
2. 加入3倍体积溶液GSB,于55℃水浴融胶6-10 min ,间断 (2-3 min)混合,确保胶块完全融化,当胶完全融化后,观 察溶液的颜色,如颜色为紫色,加入适量3M醋酸钠(pH 5.2),调整颜色和GSB颜色相同(黄色)。(为增加DNA 回收量,可加入1倍体积异丙醇于已融化的凝胶溶液中,如 凝胶重为100 mg,加入100 μl异丙醇)。
从凝胶中分离回收DNA的方法
现在常用的技术有: 电洗脱法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 玻璃奶法快速纯化 凝胶回收试剂盒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
65oC琼脂糖凝胶熔点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 37oC 液体
电洗脱法基本原理
将电泳分离后含目的DNA片段的琼脂糖切割 下来, 装于透析袋中,继续在高电压下电泳, 这时目的DNA会从凝胶中电泳出进入透析袋 中, 由于DNA分子量大,不能透过透析袋, 从而保留于透析袋中。
PCR产物的回收
一、实验目的及背景
在生物技术实验中,PCR反应获得的目的片 段,酶切后所得特定的DNA序列, 分子杂 交中所制备的探针等,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 目的片段与其它DNA分开, 这就需要有一 套方法将目的DNA从凝胶中分离出来,通过 处理后得到纯化的目的DNA, 以用于以后 分子杂交,重组子构建,序列分析等。
二分法解决问题的实例的过程
二分法解决问题的实例的过程二分法(Binary Search)是一种高效的查找算法,适用于已经排序的列表。
其基本思想是每次将搜索范围缩小一半,直到找到目标值为止。
下面以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目标值为例,来说明二分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1. 确定搜索范围:在开始之前,需要确定搜索的范围。
通常情况下,这是通过指定开始和结束的索引来实现的。
开始索引通常为0,结束索引为数组的长度减1。
2. 计算中间索引:在每次迭代中,需要根据开始和结束索引计算中间索引。
这可以通过简单地将开始和结束索引相加并除以2来实现。
即,中间索引 = (开始索引 + 结束索引) / 2。
3. 检查中间值:利用中间索引,可以获取数组中对应位置的元素。
然后,将其与目标值进行比较。
4. 调整搜索范围:根据中间值与目标值的大小关系,可以决定接下来搜索的范围。
如果中间值等于目标值,则找到了目标值,算法结束。
如果中间值大于目标值,则目标值可能在中间值的左边,因此将结束索引调整为中间索引减1。
如果中间值小于目标值,则目标值可能在中间值的右边,因此将开始索引调整为中间索引加1。
5. 重复步骤:根据调整后的搜索范围,重复执行步骤2到步骤4,直到找到目标值或者搜索范围为空(开始索引大于结束索引)为止。
下面是二分法解决问题的实例的过程的伪代码:```BinarySearch(array, target):start = 0end = length(array) - 1while start <= end:mid = (start + end) / 2midValue = array[mid]if midValue == target:return midif midValue > target:end = mid - 1else:start = mid + 1return -1```以上就是二分法解决问题的实例的过程。
关键是确定搜索范围、计算中间索引、检查中间值以及调整搜索范围。
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交互设计案例
一、概述1.1 介绍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概念及其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背景1.2 阐述本文将要探讨的交互设计案例二、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概述2.1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定义和原理2.2 该定律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三、案例分析3.1 案例背景: 用户痛点和需求分析3.2 设计初衷: 采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原则3.3 设计方案: 具体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方案3.4 用户反馈: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和改进建议四、实践总结4.1 案例效果: 分析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及用户体验改进4.2 设计启示: 从案例中得出的交互设计启示和经验总结五、未来展望5.1 对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未来交互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展望5.2 对用户体验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和展望六、结论6.1 总结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交互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6.2 强调设计师在实际设计中尊重用户体验和遵循相应原则的重要性七、参考资料注:文章内容结构仅供参考,实际写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案例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背景: 用户痛点和需求分析在具体的交互设计案例中,首先需要对用户的痛点和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调研和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设计团队发现用户对产品的易用性和操作的顺畅性有着明显的关注和需求。
用户普遍反映,在当前的产品设计中,存在一些操作繁琐、信息混乱、界面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使用体验和效率。
设计团队确立了优化交互设计的目标,希望通过改进界面布局、简化操作流程和提升信息呈现的清晰度,来满足用户对于简单、直观、高效的需求。
3.2 设计初衷: 采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原则在开始设计阶段,设计团队秉承着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原则,即“减少选择、简化决策”,以及“确保用户的预期和现实相一致”的理念。
团队认为,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功能,完成操作的目标,而不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寻找和选择上。
设计团队将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通过扁平化的设计风格、清晰明了的信息架构、以及符合用户习惯的互动方式来打造符合用户期待的交互设计。
反垄断案例
1.Leegin, a manufacturer of leather apparel, concluded that its interests would be best served by opting out of a price war "race to the bottom," focusing instead on quality and brand cachet. Accordingly, with specific exceptions, it decided to refuse sale to retailers who intended to discount its products below their recommended retail price. Five years after this policy was introduced, Leegin discovered that Kay's Kloset (Sic.) was violating the policy by marking down the Leegin products by twenty percent. When Kay's refused to comply with Leegin's policy, Leegin cut them off. PSKS, the parent company of Kay's, sued. PSKS charged that Leegin violated the antitrust laws by “entering into agreements with retailers to charge only those prices fixed by Leegin.” After the district court—relying on the per se rule of Dr. Miles—refused to hear testimony describing the procompetitive effects of Leegin's pricing policy, Leegin appealed seeking to have Dr. Miles overruled.Dr. Miles had become obsolete almost as soon as it was decided; the court started moving away from rigid per se rules in antitrust, both generally, see Standard Oil v. United States (decided only a month after Dr. Miles), and in the particular area of vertical restraints, see United States v. Colgate (1919). After a brief mid-century hiatus in which the court imposed a more social goals-oriented jurisprudence,[1] the court tacked back to an understanding of antitrust based on economics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primari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obert Bork's book The Antitrust Paradox. As this process rolled through cases like Continental v. GTE Sylvania (1977), State Oil Co. v. Khan (1997), and Verizon v. Trinko (2004), Dr. Miles became more and more anomalous.In Leegin, the court resolved the tension by overruling Dr. Miles. Citing Bork, Ronald Coase, and others, the Court held that manufacturer-imposed minimum resale prices can lead retailers to compete efficiently for customer sales in ways other than cutting the retail price.2. U.S. Supreme CourtMatsushita v. Zenith Ratio Corp., 475 U.S. 574 (1986)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v. Zenith Radio Corp.No. 83-2004Argued November 12, 1985Decided March 26, 1986475 U.S. 574SyllabusPetitioners are 21 Japanese corporations or Japanese-controlled American corporations that manufacture and/or sell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 (CEPs) (primarily television sets). Respondents are American corporations that manufacture and sell television sets. In 1974, respondents brought an action in Federal District Court, alleging that petitioners, over a 20-year period, had illegally conspired to drive American firms from the American CEP market by engaging in a scheme to fix and maintain artificially high prices for television sets sold by petitioners in Japa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fix and maintain low prices for the sets exported to and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pondents claim that various portions of this scheme violated, inter alia, §§ 1 and 2 of the Sherman Act, § 2(a) of the Robinson-Patman Act, and § 73 of the Wilson Tariff Act. After several years of discovery, petitioners moved for summary judgment on all claims. The District Court then directed the parties to file statements listing all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that would be offered if the case went to trial. After the statements were filed, the court found the bulk of the evidence on which respondents relied was inadmissible, that the admissible evidence did not raise a genuine issue of material fact as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alleged conspiracy, and that any inference of conspiracy was unreasonable. Summary judgment therefore was granted in petitioners' favor. The Court of Appeals reversed. After determining that much of the evidence excluded by the District Court was admissible, the Court of Appeals held that the District Court erred in granting a summary judgment, and that there was both direct and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of a conspiracy. Based on inferences drawn from the evidence, the Court of Appeals concluded that a reasonable fact-finder could find a conspiracy to depress prices in the American market in order to drive out American competitors, which conspiracy was funded by excess profits obtained in the Japanese market.Held. The Court of Appeals did not apply proper standards in evaluating the District Court's decision to grant petitioners' motion for summary judgment. Pp. 475 U. S. 582-598.(a) The "direct evidence" on which the Court of Appeals relied -- petitioners' alleged supracompetitive pricing in Japan, the "five-companyPage 475 U. S. 575rule" by which each Japanese producer was permitted to sell only to five American distributors, and the "check-prices" (minimum prices fixed by agreement 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or CEPs expor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sofar as theyestablished minimum pr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 cannot, by itself, give respondentsa cognizable claim against petitioners for antitrust damages. Pp. 475 U. S. 582-583.(b) To survive petitioners' motion for a summary judgment, respondents must establish that there is a genuine issue of material fact as to whether petitioners entered into an illegal conspiracy that caused respondents to suffer a cognizable injury. If the factual context renders respondents' claims implausible, i.e., claims that make no economic sense, respondents must offer more persuasiv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claims than would otherwise be necessary. To survive a motion for a summary judgment, a plaintiff seeking damages for a violation of § 1 of the Sherman Act must present evidence "that tends to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alleged conspirators acted independently. Thus, respondents here must show that the inference of a conspiracy is reasonable in light of the competing inferences of independent action or collusive action that could not have harmed respondents. Pp. 475 U. S. 585-588.(c) Predatory pricing conspiracies are, by nature, speculative. They require the conspirators to sustain substantial losses in order to recover uncertain gains. The alleged conspiracy is therefore implausible. Moreover, the record discloses that the alleged conspiracy has not succeeded in over two decades of operation. This is strong evidence that the conspiracy does not in fact exist. The possibility that petitioners have obtained supracompetitive profits in the Japanese market does not alter this assessment. Pp. 475 U. S. 588-593.(d) Mistaken inferences in cases such as this one are especially costly, because they chill the very conduct that the antitrust laws are designed to protect. There is little reason to be concerned that, by granting summary judgment in cases where the evidence of conspiracy is speculative or ambiguous, courts will encourage conspiracies. Pp. 475 U. S. 593-595.(e) The Court of Appeals erred in two respects: the "direct evidence" on which it relied had little, if any, relevance to the alleged predatory pricing conspiracy, and the court failed to consider the absence of a plausible motive to engage in predatory pricing. In the absence of any rational motive to conspire, neither petitioners' pricing practices, their conduct in the Japanese market, nor their agreements respecting prices and distributions in the American market sufficed to create a "genuine issue for trial" under 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dure 56(e). On remand, the Court of Appeals may consider whether there is other, unambiguous evidence of the alleged conspiracy. Pp. 475 U. S. 595-598.723 F.2d 238, reversed and remanded.Page 475 U. S. 576POWELL, J., delivered the opinion of the Court, in which BURGER, C.J., and MARSHALL, REHNQUIST, and O'CONNOR, JJ., joined. WHITE, J., filed a dissenting opinion, in which BRENNAN, BLACKMUN, and STEVENS, JJ., joined, post, p. 475 U. S. 598.3.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v. Famous Players-Lasky Corporation, et al [Edit] ChargesOn August 30, 1921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ormally charged Famous Players-Lasky Corporation, Realart Pictures Corporation, The Stanley Company of America, Stanley Booking Corporation, Black New England Theaters, Inc., Southern Enterprises, Inc., Saenger Amusement Company, Adolph Zukor, Jesse L. Lasky, Jules Mastbaum, Alfred S. Black, S.A. Lynch, Ernest V. Richards, Jr. , with restraint of trade as part of an ongo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dustry practice of block booking. Describing the Corporation as the "largest concern in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and the biggest theater owner in the worl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cused Famous Players-Lasky and eleven other correspondents with "conspiracy and restraint of trade" in violation of the anti-trust laws.[9] In addition to block-booking charges, the case also accused Famous Players-Lasky of using theater acquisition to intimidate film exhibitors into agreeing to unwanted block booking deals.[10]Several grievances were brought to court, including one from an independent theater owner in Middleton, New York, who claimed that when his movie house rejected a five-year block booking deal with Famous Players-Lasky, the distributor used predatory tactics to run him out of business. The theater owner reportedly withstood threats and goon-squad intimidation that recalled the tactics of the former Edison Trust. When those tactics failed, the theater owner claimed Famous Players-Lasky built a movie house across the street from his theater in Middleton, and resorted to temporary price cutting and overbuying in order to destroy his business.[10][Edit] Case ResultsAfter reviewing a massive 17,000 pages of testimony and 15,000 pages of exhibits the FTC concluded in early 1927 that block booking was an unfair trade practice. On July 9, 1927, the Famous Players-Lasky Corporation was ordered to cease and desist block booking practices and reform their theater purchasing policies. The three respondents- Adolph Zukor, Jesse Lasky and the Famous Players-Lasky Corporation- were given 60 days to comply with the ruling.[10]The Corporation largely ignored the cease and desist order and stalled reforms. When the 60 day deadline came due they were granted two extensions to the original limit. On April 15, 1928 the Corporation, now the Paramount-Famous-Lasky Corporation, finally submitted a report of compliance to the FTC. The report disputed the charges, and denied that block booking had been practiced. The defiance attracted negative press attention and the report was rejected by the FTC. The Corporation’s non-compliance eventually led to the FTC taking anti-trust action against the Paramount-Famous-Lasky Corporation.[4. Background of the caseJoint ventureTexaco and Shell Oil, historically competitors i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il and gasoline markets, formed a joint venture in 1998 called "Equilon" to consolidate their operation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hich ended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in the domestic refining and marketing of gasoline. Under the joint venture agreement, Texaco and Shell agreed to pool their resources and share the risks of and profits from Equilon's activities. Equilon's board of directors would comprise representatives of Texaco and Shell Oil, and Equilon gasoline would be sold to gas stations under the original Texaco and Shell Oil brand names. The formation of Equilon was approved by consent decree, subject to certain divestments and other modifications, by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2], as well as by the state attorneys general of California, Hawaii, Oregon, and Washington. The consent decrees did not impose any restrictions on the prices Equilon charged.District Court proceedingsAfter Equilon began to operate, a class of 23,000 Texaco and Shell gas station owners filed a class action lawsuit in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California, alleging that, by unifying gasoline prices under the two brands, petitioners had violated the per se rule against price fixing that the Supreme Court had long recognized under § 1 of the Sherman Act. The District Court awarded summary judgment to Texaco and Shell Oil. It determined that the rule of reason governed the plaintiffs' claim, under which only "unreasonable restraints of trade" were prohibited by the Sherman Act. Because they had eschewed rule of reason analysis, the plaintiffs had failed to raise a triable issue of fact.Ninth Circuit decisionThe Ninth Circuit reversed, ruling that the per se rule against price fixing instead applied, which conclusively presumed that the arrangement was illegal.[3] The Ninth Circuit reached that decision by applying the ancillary restraints doctrine, which provided an exception from the rule of reason whenever a restraint on trade was not ancillary to the main purpose of an agreement. The court did not believe the oil companies had explained why the unified pricing for their two brands of gasoline was necessary to further the legitimate goals of the joint venture, and so reversed summary judgment. Texaco and Shell both petitioned for certiorari to the Supreme Court, which consolidated the petitions and granted certiorari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er se rule against price fixing applies to joint ventures.The court's decisionJustice Clarence Thomas delivered the opinion of the U.S. Supreme Court, in which the other seven participating justices joined in reversing the Ninth Circuit. Significant to the outcome of the case was the Court's presumption that the joint venture itself was legal, which it based on the prior approval by the FTC and the several states involved.The Court ruled that the Equilon joint venture pricing decisions were not illegal price-fixing between competitors. Texaco and Shell did not compete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relevant market, but instead participated in that market jointly through their investments in Equilon. The two companies shared in Equilon's profits, 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single entity competing with other sellers in the market, regardless ofthe decision to market their gasoline under two brands instead of one.Contrary to the Ninth Circuit's ruling, the Court did not believe that the ancillary restraints doctrine applied because the challenged business practice involved the "core activity" of the joint venture—the pricing of the goods it produced and sold. Even if the doctrine applied, pricing was certainly integral to a business that produced and sold goods.。
李宁案例分析(含波斯顿矩阵等多种模型)之欧阳理创编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李宁的危机所属学院:会计学院所在班级:CGA1001小组组长:江欣键1004070101小组成员:(按学号顺序排列)游晋威1001010114周云昊1009020227鹄娜1009040154郑杨1010030102薛博元1013020137目录第一部分财务报告分析(郑杨) (1)一、比率分析 (1)1、流动性测量…………………………………………………………… (1)2、盈利性测量 (1)3、偿付能力测量 (2)二、杜邦分析法 (2)第二部分风险因素(周云昊) (4)一、人事风险 (4)二、市场风险 (4)三、财务风险 (4)四、渠道与营销风险........................................................................(5)第三部分战略定位(游晋威,薛博元) (6)一、波斯顿矩阵分析........................................................................(6)二、安索夫矩阵分析........................................................................(7)三、S W O T分析 (9)四、波特五力模型分析..................................................................(12)第四部分风险管理框架(江欣键,鹄娜) (16)一、框架大纲…………………………………………………………… (16)二、框架全文 (17)第一部分财务报告分析编者:郑杨一、比率分析1、流动性测量(1)计算(2)分析李宁公司的流动比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不错的水准,即使和2:1的理想比率有着一定差距。
然而通过上表可以发现这些比率大致上在不断上升,把盈利性指标加入考虑并综合网上的信息可知这是由于运动品牌公司整体高企的库存积压所导致的,不能说明公司现金流增加或经营状况改善。
pestel分析模型及相关案例
PESTEL分析模型(PESTEL Analysis)目录[隐藏]1 什么是PESTEL分析模型2 PESTEL的因素o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政治因素o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经济因素o社会文化的因素o技术的因素o环境的因素o法律的因素3 PESTEL分析经典案例4 PESTEL分析模型案例分析o案例一:新高煤机公司及其环境分析[1]5 相关链接6 参考文献[编辑]什么是PESTEL分析模型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
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
(2)经济因素(Economic):是指组织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3)社会因素(Social):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组织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PESTEL是在PEST分析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形成的。
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六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编辑]PESTEL的因素[编辑]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政治因素政府的管制和管制解除政府采购规模和政策特种关税专利数量中美关系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特殊的地方及行业规定世界原油、货币及劳动力市场进出口限制他国的政治条件政府的预算规模[编辑]对企业战略有影响的经济因素经济转型可支配的收入水平利率规模经济消费模式政府预算赤字劳动生产率水平股票市场趋势进出口因素地区间的收入和销售消费习惯差别劳动力及资本输出财政政策欧共体政策居民的消费趋向通货膨胀率货币市场利率汇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编辑]社会文化的因素企业或行业的特殊利益集团国家和企业市场人口的变化生活方式公众道德观念对环境污染的态度社会责任收入差距人均收入价值观、审美观对售后服务的态度地区性趣味和偏好评价[编辑]技术的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如何外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包含哪些技术上述的外部技术中哪些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利用这些外部技术这些技术最近的发展动向如何哪些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这些技术在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企业对以往的关键技术曾进行过哪些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对手相比如何企业及其竞争对手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工艺革新和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投资外界对各公司的技术水平的主观排序企业的产品成本和增值结构是什么企业的现有技术有哪些能应用利用程度如何企业需要实现目前的经营目标需要拥有哪些技术资源公司的技术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如何是否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编辑]环境的因素企业概况(数量,规模,结构,分布)该行业与相关行业发展趋势(起步,摸索,落后)对相关行业影响对其他行业影响对非产业环境影响(自然环境,道德标准)媒体关注程度可持续发展空间(气候,能源,资源,循环)全球相关行业发展(模式。
丹纳赫哈佛案例中文版
丹纳赫哈佛案例中文版XXX的首席执行官XXX自1990年从XXX毕业后就加入了XXX,并在2001年被任命为CEO,那年他38岁。
他接管的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年复合股票收益率已超过25%。
在Culp领导的前五年,公司的表现依然持续向好。
XXX的营业收入和纯收益增加了一倍多,兼并了50多家企业并不断壮大。
2.Culp把XXX看作战略成长平台而不是家族。
公司管理层把战略成长平台定义为在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中,XXX可以获得10亿或更多的收入,并且在市场中排名第一或第二。
”在2010年,XXX的投资组合包含5个这样的战略成长平台,贡献了80%的收入。
此外,这公司还在运营七种集中的专项特殊市场——一种“在某个独特的细分市场上,XXX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令人满意的利润和回报”3.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收购,XXX从曾经的周期性工业品公司逐渐发展为一个科学技术仪器公司。
这一变革在XXX成立牙科、生命科学与诊断这些平台时显得尤为明显。
4.对于XXX,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是XXX的商业对策管理系统,或者称为DBS。
“DBS处理系统是XXX的灵魂,它指导着计划、部署和执行。
”Danaher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成功执行DBS,促使它快速成长。
事实上,XXX的管理团队有一个骄人的成绩,扩大了并购公司的营业利润。
5.但XXX也仍然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现金流是否可以撑持公司的收购活动并支持公司的发展;第二,XXX在高科技行业,科学手艺行业并购时利用DBS模型。
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第三,有些人质疑“持续改进”到底可以持续多久。
公司历史起源XXX和Mitchell XXX是四兄弟中的两个,在1980年,他们建立了初期的投资引擎,即证券集团控股(Equity Group Holdings),目的是并购具有以下特征的业务:(1)特定利基市场下可理解的业务;(2)能带来现金利润的可预测收入;(3)有企业家精神的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
在1981年,他们并购了XXX(Master XXX),接着,他们并购了美国俄亥俄州哈得逊的XXX。
eloquent 实例 详解
eloquent 实例详解Eloquent 实例详解Eloquent 是 Laravel 框架中的一个强大的 ORM(对象关系映射)工具,它提供了一种优雅且简单的方式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本文将详细介绍 Eloquent 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常见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工具。
1. Eloquent 模型的创建和使用Eloquent 模型是与数据库表相对应的PHP 类,通过继承Illuminate\Database\Eloquent\Model 类来创建。
首先,我们需要在 Laravel 项目中创建一个模型类,例如 User 模型类。
在 User 模型类中,我们可以定义与用户相关的属性和方法,例如姓名、邮箱、密码等。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该模型类来进行数据库操作,如新增、查询、更新和删除等。
2. 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表之间通常存在关联关系,例如用户表和订单表之间的关系。
Eloquent 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建立和管理表之间的关系。
通过在模型类中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和属性,我们可以定义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如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和多对多关系等。
这样,在进行查询时,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关联表的数据。
3. 查询构造器的使用除了模型类的操作,Eloquent 还提供了查询构造器的功能,用于构建复杂的查询语句。
通过使用查询构造器,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条件查询、排序、分组和聚合等操作。
查询构造器使用起来简单直观,并且可以链式地进行多个查询条件的组合。
4. 数据库事务的处理在应用开发中,数据库事务的处理非常重要,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Eloquent 提供了事务的支持,可以简单地对数据库操作进行事务管理。
通过使用事务,我们可以在多个数据库操作中保持一致的状态,如果其中一个操作失败,整个事务会进行回滚,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5. 数据库迁移和填充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数据库的版本管理和数据初始化是常见的需求。
ansa案例模型
ansa案例模型ansa案例模型是一种用于解决问题和推理的思维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和林达·埃尔德(Linda Elder)提出。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整合信息、推理和得出结论。
下面是十个符合标题要求的ansa案例模型的应用案例。
1. 健康领域:一位医生面临一个复杂的病例,患者出现了多种症状,但无法确定具体的诊断。
医生使用ansa案例模型,将患者的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诊断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
2. 教育领域: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深,无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运用ansa案例模型,通过提问、分析和推理,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概念,并引导他们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解决中。
3. 商业领域:一家公司面临销售额下滑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陈旧,价格过高等原因导致。
公司利用ansa案例模型,通过对市场调研、产品定位、价格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和推理,制定了一套全面的营销策略,提高了销售额并重塑了品牌形象。
4. 政治领域:一位政治家面临选民支持度下降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选民对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无法有效传达政策的价值。
政治家运用ansa案例模型,通过逐步解释政策的背景、目的和影响,消除选民的疑虑和误解,提高了选民的支持度。
5. 环保领域:一座城市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但很难确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政府部门利用ansa案例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的空气污染源、监测数据、相关政策等信息,找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6. 科学研究领域:一位科学家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科学家运用ansa案例模型,对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推理,找出了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的原因,并提出了修正实验方法的建议。
纵向协议
合理分析原则
•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 兴 起 ,经济学界认识到最低转售价格维持除了反 竞争的一面外,也有促进竞争的方面,他们认为企业实行纵向兼并与 限制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成本,垄断行为微乎其微, 因此主张对纵向限制采取不干涉态度。 • 新制度经济学派进一步修正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 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纵向限制有可能是一种用来降低交易费用 的治理机制,因此可能产生经济效果。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上游企业采 取纵向限制措施可对一些无法监控的变量,例如销售努力等,进行控 制。外部性理论认为纵向限制行为有助于解决双重加价、搭便车等外 部性问题。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Leegin Inc. v. PSKS, Inc. (2007年)一案中,推翻 Dr. Miles一案确立的最低转售价格维持本身违法的先例,改而适用合 理原则。在合理分析原则下,允许调查最低转售价格维持的经济合理 性和竞争后果,并对行为性质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衡量,如果促 进竞争产生的利益超过了反竞争效果,那么该行为可被认为是合理地 限制贸易,反之则是受到反垄断法规制的非法行为。
纵向协议
纵向垄断协议的概述
• 纵向垄断协议,又称纵向限制协议、垂直协议 (vertical agreement)或纵向限制(vertical restraints)等,是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限 制其经营活动的协议。 • 一般认为,纵向垄断协议具有以下特征:(1) 协议当事人处于不同的市场层次。这种不同层 次通常称为上游和下游的关系;(2)该种协 议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可以是书 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3)协议的目 的是便利商品或服务的销售。
• 本案中法院采用合理分析原则来认定转售价格维持 的法律性质。判决书中首先引用了第14条关于禁止 纵向垄断的规定,同时又引用第13条横向垄断第二 款“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 者其他协同行为”的规定,并以第13条第二款为依 据指示对转售价格行为适用合理分析原则。 • 法院的判决思路值得商榷,本案中法院指示适用合 理分析原则一方面曲解了立法本意,另一方面在具 体指示适用合理分析原则所引用的条款上,混淆了 横向垄断与纵向垄断的规定。从立法体例上看,我 国立法模式与欧盟和日本类似,对垄断协议的理解 应为原则禁止、例外豁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EGIN CREATIVE LEATHER PRODUCTS, INC., PETITIONER v. PSKS, INC., DBA KAY'S KLOSET(Leegin公司V. Psks公司)主要内容:一,诉讼当事人二,案件事实三,诉讼历史四,名词解释五,争议焦点六,法官意见七,案件总结八,其他问题诉讼当事人地方法院:原告(Plaintiff):PSKS公司被告(d efendant):Leegin公司上诉法院:上诉人(Appellant):Leegin公司被上诉人(Respondant):PSKS公司最高法院:申请人(Petitioner):Leegin公司案件事实Leegin创意皮革公司(Leegin Creative Leather Products,Inc)是一家设计、制造并且批发皮革制品和饰品的公司。
1991年,leegin公司开始销售一款品牌名为“Brighton”的皮带。
其后“Brighton”这个品牌逐渐扩展到许多女性时尚饰品市场。
它在全美有超过5000家零售机构有售,大多数是独立的小精品店和专卖店。
Leegin公司的总裁,Jerry Kohl,也在出售Brighton产品的将近70家店中持有股份。
PSKS公司(PSKS, Inc)在德克萨斯州的刘易斯维尔经营着一家名为“Kay’s Kloset”的女性服饰店。
1995年,它第一次从Leegin公司购买Brighton 品牌的产品。
自Kay’s Kloset开始销售Brighton的产品以来,它就不断在推广Brighton品牌。
比如:它给Brighton做广告,并且在店里举办“Brighton节”。
Kay’s Kloset成为了该地区购买Brighton产品的目标零售商,Brighton也成了该店最重要的品牌,一度占据了利润的40%到50%。
1997年,Leegin公司开始推行“Brighton品牌零售定价和促销政策”,按照这个政策,Leegin拒绝与那些将Brighton产品打折后低于推荐价格出售的零售商进行交易,但是因为业绩不佳而不打算继续订购的零售商除外。
Leegin公司采用这个政策的中心策略意在给与零售商足够的利润空间,从而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它还担心折扣销售会破坏Brighton 的品牌形象和名誉。
在定价政策实施一年以后,Leegin公司又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核心店计划”的市场策略。
它激励零售商们成为核心店,同样的作为条件,零售商要保证以Leegin 公司推荐的价格销售产品。
Kay’s Kloset在Leegin公司提出该计划后迅速成为了核心店家。
在Leegin公司工作人员参观了该店并且发现其并没有吸引力后,双方达成协议即在1998年后Kay’s Kloset不再是核心店。
但是尽管Kay’s Kloset没有了这种身份,它的Brighton产品的销售额仍在继续增加。
2002年12月,Leegin公司发现Kay’s Kloset以低于Brighton产品整个标准的20%的价格出售。
Kay’s Kloset主张它将Brighton产品降价出售是为了与附近那些同样在Leeging公司推荐价格下廉价出售产品的零售商们竞争。
尽管如此,Leegin公司要求Kay’s Kloset停止折扣行为,Kay’s Kloset拒绝了该要求,Leegin公司于是停止向Kay’s Kloset出售其产品。
此举造成了Kay’s Kloset店中Brighton产品的缺失,给Kay’s Kloset的收入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PSKS公司于是向德克萨斯州东区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历史PSKS公司向德克萨斯州东区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诉称Leegin公司“与零售商达成价格固定协议”的行为触犯了反垄断法。
地方法院根据《美国法典》第15编第15条(a)款的规定判决Leegin公司对Kay’s Kloset的损失予以三倍赔偿,并支付Kay’s Kloset的律师费和其他费用,总计3,975,000.80美元。
Leegin公司对判决不服,向联邦第五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辨称纵向价格限制协议应当适用合理原则。
上诉法院驳回了这一请求,维持原判。
Leegin公司对该判决仍然不服,提出申请,联邦最高法院同意签发调卷令以决定对于纵向最低转售价格维持是否继续适用本身违法原则。
最后最高法院以5:4推翻了上诉法院的判决,连同意见书一起发回重审。
名词解释1,本身违法原则:per se illegal rule指某一行为,其本身对竞争具有极大的潜在影响,有很明显的垄断性质,法律对此有明文禁止性规定。
则该行为一经指控,即可判定为违法,而不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无需再举证说明此行为是否有利于竞争或者促进竞争效果大于反竞争效果。
2,合理原则:the rule of reason指对某些行为是否在实质上构成限制竞争而在法律上予以禁止不是一概而论,需要对企业的动机、行为方式以及后果进行慎重考察,然后做出判断,再予以认定。
如果这些行为虽然含有一些限制竞争的因素,但没有超出法律上、商业上认为合理的限度,不会实质导致削弱或者消灭市场上的竞争,或者能显著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则可被视为合法。
3,纵向价格固定(约束):Vertical Price Fixing;又称转售价格维持:Resal e Price Maintenance 指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的设定最低或者最高转售价格的协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纵向价格固定并不等同于纵向限制行为,纵向限制行为除了纵向价格约束外,还有纵向非价格约束(如:独家销售、独家购买、特许专营、选择性销售、搭售等行为),在对纵向限制行为做分析时应当严格区分这两者。
在下面分析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纵向限制行为的评价历史时也会谈到这个问题。
争议焦点1,纵向价格限制行为(具体到本案中是最低转售价格维持行为),是适用本身违法原则还是合理原则。
2,遵循先例的原则在本案中是否是关键,是否要推翻Dr. Miles案。
法官意见(一)法庭意见(由Kennedy法官做出)针对上述所提到的两个争议焦点,法庭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论述。
首先,对于纵向价格限制行为,具体到本案中的最低转售价格维持行为,法庭认为适用合理原则;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法庭认为遵循先例在本案中并不是关键,本案的关键是《谢尔曼法》的适用范围问题,Dr. Miles案应该被推翻。
以下是个人对于法庭意见的分析整理。
一,纵向价格限制:适用合理原则还是本身违法原则?1,区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适用范围(1)指出合理原则是判断限制协议是否合法的公认标准A,法庭对于谢尔曼法第1条做出的限制性解释——指出尽管原则上《谢尔曼法》第1条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协议,但是事实上只有不合理的协议才会被宣布为违法。
B,判断一个贸易限制行为是否违反《谢尔曼法》的第1条的公认标准是合理原则(Texaco Inc V. Dagher)。
(2)指出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范围A,合理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限制行为,特定类型的限制行为适用本身违法原则,主要指横向价格固定协议。
B,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限制行为必须是有“确定的反竞争”效果(Continental TV Inc v. GTE Sylvania),并且缺少任何补偿价值(Northwest Wholesale Stationers inc v. Pacific Stationary & Printing Co)。
即本身违法原则仅仅适用于“总是或者几乎总是企图限制竞争和降低产出”的限制行为(Bussiness Electronics Corp v. Sharp Electronics Corp)。
C,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具体条件概述(a),法官对于争议中的限制行为有足够多的经验(Broadcast music,inc v.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inc.),有足够的自信能够预料即使放在合理原则下这个限制行为在所有或者几乎所有情况中都是违法的(Arizona v. Maricopa County Medical Soc)。
(b),本身违法原则只能在毫无疑问的情况下才能适用,经济效果不明显的限制行为不适用本身违法原则(State Oil Co v. Khan以及White Motor Co v. United States)。
(c),“违背合理原则(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必须是基于可论证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基于形式主义的划分”(GTE Sylvania案)。
在区分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适用范围时,法官的分析思路是:根据对《谢尔曼法》第1条的限制解释,得出并不是所有限制协议都是违法的结论,只有不合理的限制协议才是违法的——判断这个限制协议是不是违法的标准就是合理原则——但是也有例外:某些特定类型的限制协议适用本身违法原则——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条件:一是反竞争效果,二是缺少补偿性价值——具体阐述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条件(范围):a,法官有足够经验;b,即使在合理原则下也是违法的;c,反竞争效果必须是明确的;d,必须是基于确定的经济后果而非形式主义划分。
2,纵向价格限制因存在促进竞争效果和反竞争效果,应适用合理原则(1)Dr. Miles案的判决理由不能说明纵向最低转售价格维持这一类型的限制行为当然适用本身违法原则A,Dr. Miles案确立了纵向价格限制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理由是:(a),普通法上规定对财产转让的一般限制无效(b),纵向价格限制有利于经销商,因此类似于经销商之间的横向协议,而横向协议是违法的。
B,法官对于该两点理由的反驳意见(a),对于财产转让的一般限制无效的反驳:①普通法上对于财产转让的一般限制无效的规定指的是土地,而不是动产。
②单纯的规定财产转让的一般限制无效是基于形式主义的划分,而没有考虑实际的经济效果。
③对于普通法“限制交易”之概念的解释应当是随着新观念和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法庭在40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对于该概念的阐述对今天的反垄断案件没有指导意义。
(b),对于将纵向协议等同于横向协议的反驳:区分纵向限制行为和横向限制行为,两者不能等同。
①Business Electronic案:横向本身违法原则与纵向本身违法原则的范围是不一致的。
②Maricopa County案:横向限制行为比纵向限制行为更具有不可预防性。
(2)对于纵向价格限制协议应做经济效果的分析——决定适用合理原则还是本身违法原则A,纵向价格限制具有促进竞争的效果(a),经济学界已经肯定了转售价格维持有促进竞争效果,法官引用了许多经济学文献来说明这一观点。
(b),有些经济学研究证明转售价格维持并没有达到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标准,法官同样引用了许多经济学文献来证明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