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之经世实学思潮

合集下载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109)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109)

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自我批判思潮
• 这种观点是由学术史观点发展而来的。 • 梁启超、胡适等把明清之际看作是对传统 儒学进行批判和整理的时代。 • 后来不少学者根据古代学术发展的“内在 理路”,认为明清之际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 化作了一个全面的批判、整理和总结,正是 在此基础上,近代思想和文化得以展开。 • 这种批判和总结,是以地主阶级士大夫为主 体,是他们的自我批判。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
• 时代特征: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 封建时代开始没落,各种思想观念发生激烈 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价值冲突。 • 西学东渐,在思想文化上开始出现“古、今、 中、西”问题。 • 明清之际是思想家自觉地对秦汉以来的文 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总结反省和理 性批判的时代。
明清之际三大家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生活在同一时代。 北明灭亡时,黄35岁,顾32岁,王26岁,他们在明末, 都参加了不同的反对宦官专制的社团。北明灭亡 后,他们又分别投奔南明小朝廷,开展武装抗清活 动。抗清失败后,他们对明末社会大动乱进行深刻 地反思,总结明朝的灭亡教训。怀着亡国之痛,与 清朝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 • 他们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批判的同时,把明朝灭 亡的原因归结为“空谈误国”,认为王阳明是罪 魁祸首。他们面向现实,又批判现实。主张革新政 治,改造社会。他们对历史、儒学都作了深刻的批 判和总结,在末大儒王夫之
明清之际社会思潮的性质和特征
• 目前有三种解释模式: • 1、反映市民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 由侯外庐提出观点。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分 析,把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作为中 国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 动力,在此基础上阐述思想的发展。 • 这一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 思想,表现出具有越出封建樊篱的早期民主主义意 识,思想发展具有某些新的时代内容(有启蒙意 义)——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明清实学思潮的特征和发展阶段

明清实学思潮的特征和发展阶段
壹、明清實學思潮
特徵和發展階段
1
• 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即從明 中葉至清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出現了一股 反省既往,面向現實的新的社會思潮。
2
• 此新思潮或稱為早期啟蒙思潮,或稱為自 我批判思潮,或稱為經世致用思潮,或稱 為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潮。
3
• 以“實學”概念,來涵蓋此時的社會思潮, 更恰當地表達當時社會由虛返實的轉向, 反映當時社會思潮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
29
主流
• 主流是經國濟世,既對社會各種弊病的揭 露和批判,也提出對拯救時弊方案的構思。
• 包括學術上的"通經致用"和"史學經世"的內 容。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拱、張居正、呂坤、 顧憲成、張溥、陳子龍、顧炎武、黃宗羲、 呂留良、王源、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 洪亮吉、龔自珍、魏源等人。
12
• 清代道、咸年間,龔自珍、魏源等進步思 想家,針對當時激化了的社會矛盾,也提 出了各種社會改革方案,為後人留下了重 要遺產。
• 明清時期的經世思想,雖立足於補偏救弊, 但與理學末流只會說教,不顧現實的態度, 截然不同。在歷史上曾起過一定的進步作 用。
13
三、科學精神
• "崇實黯虛"精神的一個明顯表現,就是科學 的提倡。明代,由於理學末流空談性命, 不務實學,遂使自然科學陷於冷落、沉寂。 爾後,由於"西學東漸",自然科學開始由沉 寂轉向復興。
6
一、批判精神
• 崇實黜虛的時代精神,首先表現在針貶時 弊上。其批判矛頭皆指向腐敗的封建制度 及其僵化的傳統文化,構成一股強大的社 會批判思潮。
• 社會批判思潮,體現在兩方面:
7
• (一)在思想領域:全面地對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的末流和佛、道思想體系進行批 判,觸及哲學、經學、史學、倫理、文學、 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各方面。從不同角度 衝擊封建主義的傳統思想。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编辑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作品名称经世致用创作年代明清之际作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名称来源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目录1概述2简介3历史渊源4引用概述编辑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经世致用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明清实学

明清实学

南各地,还爆发了相当规模的市民阶层的反抗运动。尤其是明王朝的 覆亡,对士大夫阶层来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他们痛定思痛,进 行自我反省,总结明亡教训,憧憬未来的理想社会。地主阶级革新派 和新兴市民阶层这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兴盛的 主要社会基础;加之此时“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冲击,开始了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这对实学思潮的兴盛也起了 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如顾宪成、高攀龙、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 王夫之等,面对当时国危民艰的局面,他们把“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空疏、教条看作是导致国弱民贫的重要原因。为了救亡图存, 他们竭力提倡对天下有用的“实学”。于是,他们坚决反对空谈心性, 倡导务实致用之风,以有用的“实学”取代理学的空谈。
第七讲 明清实学
—“经世致用”与“实证求是”
一、时代背景
1、16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朝中叶,由孝宗朱佑樘始,经正德、嘉靖、 隆庆、万历四朝。这一时期,以皇权旁落、皇帝不朝、相权鼎盛为政 治特点,四朝皇帝大多疏于政事,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几个权臣 (包括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皆出于此时。 2、选官方面采取考试制度(科举),虽然在考试体裁方面存在一 定问题(八股),但采取科举选官制的明朝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非 世袭制国家。 3、地方上土地兼并现象与明初相比有所加重,城市规模开始壮大, 市民文化抬头,作为其代表的“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在中国 社会流行;曾短暂开放海禁,但因万历朝倭乱坐大而被迫中止。 4、思想方面则有王学(王阳明心学)抬头,虽说与朱子学相比具 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性质,但阳明后学所具有的空谈性质,为明朝的灭 亡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重视实效,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而深切关 注。这种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而开展学术研究的做法,可以说是明清实 学学者的为学宗旨,其精神和内容都与理学的空谈学风形成了鲜明对 照。 第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明清实学学者都提倡勇于任事 的精神。顾炎武早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黄宗羲也说: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种精 神,可以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的概括。 第三,致力创新的精神。明清实学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绝不蹈袭古人,重复陈言。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时就说:“有明 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强调凡所做学问,必古人之 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颜元则强调“立言但论是 非”,反对“附和雷同”;唐甄提倡“言我之言”,贵在己出,强烈 地反对蹈袭古人。不袭古人,独立思考,贵在创新的精神,使明清实 学家均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作出一番成绩。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
第七讲 明清实学思潮
本讲要求: 本讲要求:了解明清时期儒学发展 重点: 重点:王夫之的哲学贡献
戴震对理学的批判
难点: 难点: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戴震的哲学思想
一、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指的是兴起于明末 清初、盛行于清中叶的强调务实、注重 实用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 出现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愈演愈 烈,出现危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萌芽;宋明理学空疏之弊逐渐暴露, 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中国,并震撼着中国 思想界。
其主要著述有《声韵考》、《六书》、《声类 表》、《方言疏证》,《勾股割圜记》、《历 问》、《古历考》、《大学补注》、《尔雅文字 考》、《经考》、《水经注》、《屈原赋注》、 《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中庸补注》、 《考工记图》、《水地记》、《绪言》、《直隶 河渠书》、《气穴记》、《藏府算经论》等共计 50余种。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 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其学生的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都是这一学 风的传人,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 八世纪的高峰标志。
$ 思考题
1.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有何文化意义? 2.为什么说王夫之把中国古代哲学推向 了一个新的高峰? 3.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有何社会与文化意 义?
1、“气化即道”的自然观 2、“血气心知”的认识论 3、“理存于欲”的理欲人性论
1、“质测即藏通几” 的科学哲学观 2、“一切物皆气所为” 的气一元论 3、合二而一的辩证法 思想
三、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号薑 斋,衡阳(今属湖南) 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 船山先生。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 究,尤精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其治学以“六经责 我开生面”为宗旨,力图“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在哲学上具有鲜明的朴素唯物论观点,他总结和发展了中 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提出「虚空皆气」、「理在气中」, 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驳了程朱学说「理在气先」 的观点,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且「静即含动,动 不含静」,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明清实学思潮的本体论特点

明清实学思潮的本体论特点

明清实学思潮的本体论特点方光华[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内容提要:明中晚期到鸦片战争前后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为对宋明道学本体论的批评和对新的本体论形态的探求。

犹如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的现当代转化一样,思想家们在扬弃“道”、“理”、“心”等僵化的本体过程中,力图对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主体”进行界定。

他们不把本体当作圆满的先验预设,认为道德学首先应该使自身成为知识学。

这种本体论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本体思想的近代转化。

关键词:实学本体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阮元一、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历程从明中叶至清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

这股思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从明朝正德年间至万历前期,是这一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明代中叶,王学中的左派敏锐地触及到时代的脉搏,用人的自然本质修正王学的“良知”。

王艮(1483-154年)1指出:良知的主要内涵是个体人格的平等、尊严和独立,他提出“明哲保身”、“爱身如宝”等观点,充分肯定个人生存的权利、人格的尊严。

李贽(1527-1602年)2认为良知即“童心”,即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

他们将良知与人的自然情欲联系起来,对王学进行修正,为晚明蓬勃发展的市民意识开了先河。

而与王学本来就有不同的罗钦顺、王廷相等人,则从朱学“析气与理为二”这一内在矛盾出发,完成了从理本论向气本论的转化,主张气这一物质实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如罗钦顺(1465-1547年)3就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

理是气运动的条理,它就在气中,并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而行。

王廷相(1474-1544年)4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反对朱熹所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的观点,指出气是实有之物,虽有聚散,但无灭息。

由上可见,明代中后期思想界的主要变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良知本体进行修正,充实了本体的内容,使得良知由纯粹道德主体变化而为指向个体生存意义,包含人格独立、平等和理性的自然主体;另一方面是通过复活生机蓬勃的宇宙观,更新对天理的认识,认为天理绝不是孤立和惟一的,而是不能离开气的条理。

明清实学思潮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明清实学思潮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 这是宋明理学衰颓和明清实学思潮兴起的 产物。
16
• 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思想敏锐和注重实 际的学者,把注意力放到了自然科学的探 索上,不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思想, 也开创了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 测的时代新风。
17
四、启蒙意识
• •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的觉醒,在思想
文化领域,出现市民阶层的启蒙意识,表 现于许多方面:
18
• 在土地制度上:他们已突破封建士大夫的" 均田"、"限田'说,公开反对封建土地所有 制。王源提出的"惟农为有田"的主张,开启 了近代"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先河。
19
• 在经济思想上:黄宗羲、唐甄、王源等人 反对"崇本抑末'的传统思想,主张"工商皆 本"。反映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地位的提高。
20
• 在政治上:他们以民本主义为武器,猛烈 地抨击封建君权,多方地限制封建君权, 甚至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
• 企图通过 • “置相”(即设立宰相,接近于近代责任
内阁总理)、 • "学校"(接近于近代议会)来实现它的"有
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理想。
22
• 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于郡县之中”,提倡 “众治”,反对“独治”。
• 唐甄,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人 也",认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
29
主流
• 主流是经国济世,既对社会各种弊病的揭 露和批判,也提出对拯救时弊方案的构思。

第九章 第三节 明清实学思潮

第九章 第三节   明清实学思潮

"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 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 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 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于圣人之口 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 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 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 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 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 矣." (《童心说》,《焚书》第99页)
"今之学者,官重于名,名重于学.以学起 名,以名起官,循环相生,而率归重于官. 使学不足以起名,名不足以起官,则视弃 名如敝帚矣."(《复焦弱侯》,《焚书》 第47页)
"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 有幸与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 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 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 人而以山人称.辗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 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又与焦弱 侯》,《焚书》第49页)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生 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 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 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 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升年2也." (《童心 说》,《焚书》第98页)
同时,李贽把才提到了德之上,提出"国家用人,唯用其才" (《读史江》,《焚书》卷3)另外,他对作为一定方法技 能的术也十分重视,认为有术才能见之事功,获得实效.说 凡有大成功者必有一定之术;反之,无术就是无学,就是无 用.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对立面,就是伦理主义的价值观.所以李 贽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与他的非伦理主义的价值观,可以看作 同一思想的两个方面.伦理主义的价值观并不全错,在某个 时候,它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品格,对于克服狭隘庸俗的功利 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确太重视道德 了,已经习惯了以某种传统道德尺度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 准.似乎世界不是物质的运动,而只是一种精神的运动;似 乎人类的目的也不在于实际的胜利,而只在于精神的胜利. 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唯心史观,一种较为高雅 的阿Q主义.而从实践上说,它只能导致彻底的失败,甚至 酿成历史的悲剧. "因病发药,因时治病,不得一概.此道之所以为大也." (《复邓石阳》,《焚书》卷1)

明清实学思潮简介

明清实学思潮简介

明清实学思潮简介明清实学,是我国学术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含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学术思想形态。

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禅化而提出,至明代后期而蔚然形成了一股内容深刻丰富、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学术思潮--明清实学思潮,将中国儒学由宋明理学推进至又一新的阶段。

这一学术思潮,由17世纪初的明末东林学派开其端绪,至19世纪60年代初的清朝道光、咸丰年间(182l-1861年)遂告结束而进入近代的新学思潮。

这二百数十年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盛时期,乾嘉时期实证学风的高度发扬,道咸时期实学思潮的再度高涨。

在这一思潮的前后两个阶段中,都把儒学?quot;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救亡图存而务实革新。

而且,从这一进步思潮的高涨而波及的范围说,由学术而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从其学术思想的深刻和尖锐程度说,它由批评理学而发展为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抨击;终结了以宋明理学为主流的长期统治,冲击着旧礼教、旧传统的束缚,闪烁着早期启蒙思想的光彩。

一、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第一阶段: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盛时期,是以经世致用、倡?quot;实学为其主要特征。

从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代康熙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

在此时期,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及国内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导致农民大起义和民族战争的络绎不绝;在江南各地,还爆发了相当规模的市民阶层的反抗运动。

尤其是明王朝的覆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他们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总结明亡教训,憧憬未来的理想社会。

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这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兴盛的主要社会基础;加之此时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碰撞,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对实学思潮的兴盛也起到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士大夫中的一批优秀分子如顾宪成、高攀龙、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傅山等,面对当时国危民艰的局面,他们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空疏、教条看作是导致国弱民贫的重要原因。

明朝实学思潮的兴起

明朝实学思潮的兴起

明朝实学思潮的兴起实学思潮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股进步思想潮流,由东林学派开其端绪。

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心学”的禅化而提出,其后发展为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的批判,具有早期启蒙思想性质。

这一进步思潮,由学术思想领域而影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

其基本特点是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力倡“务实”之风。

明中期以后,在理学内部出现的批评理学、提倡实学的思想,至明代后期蔚然而成为实学思潮,继承和发扬儒学的经世致用传统,并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从明英宗正统年间到神宗万历初年的明代中期,封建自然经济机体内萌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素,封建统治日趋腐败,社会危机深重,思想界居于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堕入寻章摘句、支离烦琐的境地,王阳明的“心学”逐步取代了朱学的一尊地位。

阳明心学强调以“吾心”之“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不以圣贤经书和理学教条为是非善恶标准的主张,在客观上为某些进步思想家反对圣贤偶像、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异端”思想提供了思想条件,从而把理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就在此时,有人已敏锐地指出阳明心学走向虚无、空谈的祸害,提出要从事“兴道致治之术”①,要求学术为治世服务。

以罗钦顺和王廷相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反对程朱理学的“理为气本”、“理先气后”说,同时也批驳陆王心学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主张“理只是气之理”和“理在气中”的观点。

他们反对理学家的“知先行后”或“现成良知”的先验论,提倡“知行兼举”的认识论。

王廷相还特别强调“行”——实践的重要性,严正指斥脱离实际、虚空的弊病。

在此之后,还从王学中分化出以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为代表的“异端”学说,提出了“吃饭穿衣即是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等命题,以与理学家的“天理”论相对抗。

他们还敢于“凭持聪明,轻侮先圣,注脚六经,无复忌惮”,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宣称“六经”、《论语》、《孟子》中的话决非“万世之至论”。

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摘要:明中叶开始发生的封建社会内部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微妙的变化,明后期的腐败统治和明末激烈的阶级斗争等等,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动,促使一系列思想家,史学家开始重新看待历史,进一步考察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实学思潮的出现也进一步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史学思想发展。

关键词:明清史学,经世致用史学思想一、实学思潮的兴起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史学宗旨与实学思潮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它是实学思潮在史学的具体表现。

“实学”一词产生很早, 至少在南宋郑樵的著作中就出现了。

但作为一个思潮, 实学思潮则形成于明末清初。

首先, 实学思潮是空疏学风的反动。

明朝, 陆王心学占据主导地位。

王学走向极端即流于空谈性理, 理学禅学化。

物极必反, 一种学风在其初期往往具有它的合理性和生命力, 但发展到极致, 必然弊端丛生。

王学发展到后来, 就是如此, 所以它日益引起一部分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的不满。

明代万历中期以后, 以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 既是一个政治团体, 也有学术团体的特点, 在知识界颇具影响。

东林党人不贵空谈, 而贵实行, 主张革新朝政, 以济世救民。

此后在江浙一带又产生复社, 且向其他省份发展。

复社成员“接武东林”, 关心政治, 致力于学风、文风的改良, 匡正王学末流。

其次, 实学思潮是明朝社会危机的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界的反映。

明朝中后期, 社会危机加深, 学者在治学的同时, 对社会表现了沉重的忧虑。

著名史学家无论是否受到王学之影响, 均有博通经史、通今达变的学术倾向。

如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等人, 都是如此。

他们学识渊博, 提出“六经皆史”, 重视史学的经世功能, 对明末学术多有影响。

第三, 明朝最后三四十年,“西学东渐”, 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实学思潮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催进作用。

西方科学知识和务实学风, 赢得了中国一些高层知识分子的信任和推崇, 丰富了实学的内涵。

11第十一讲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与清代的哲学思想

11第十一讲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与清代的哲学思想

第十一讲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与清代哲学思想第一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教学目的】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

明清之际的时代巨变,使王夫之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那么,这种反思体现在哪里呢?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以上问题有一了解,并掌握王夫之的基本哲学思想,了解王夫之与后来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论、能所关系、习以成性难点: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评【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3学时自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近似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时期,侯外庐先生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想”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王夫之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对传统的经学做了极富创新精神的哲学阐释,以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则发挥了原典儒学的民本思想和反抗精神。

顾炎武读此书后写道:“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

”这是最发人深思的论点。

清人入关,建立了新的专制王朝,随即大兴文字狱。

这一时势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潮折入乾嘉经学思潮的重要原因。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后人称为王船山。

清兵到湖南,他曾召集义兵抵抗,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

后来见事无可为,决计归隐,遁藏深山,窜身“瑶”洞,始终未剃发,得“完发以终”。

王夫之著书极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等。

王夫之的思想可简要概括如下:一、气者理之依1、气(发展了张载的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只是气,气即物质存在。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大全说》卷十)“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同上)“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

气原是有理底。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同上)肯定理在气中,理凭依于气。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

中国哲学概论7明清实学ppt课件

1、“质测即藏通几” 的科学哲学观
2、“一切物皆气所为” 的气一元论
3、合二而一的辩证法 思想
三、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号薑 斋,衡阳(今属湖南) 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 船山先生。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 究,尤精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其治学以“六经责 我开生面”为宗旨,力图“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在哲学上具有鲜明的朴素唯物论观点,他总结和发展了中 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提出「虚空皆气」、「理在气中」, 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驳了程朱学说「理在气先」 的观点,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且「静即含动,动 不含静」,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它是以泛化的儒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种学术新形态, 在明末开其端,至清代蔚为大观,直至近代仍有余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廷相、李贽、徐光启、方以 智等,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等, 以及清代的梅文鼎、颜元、戴震、章学诚、钱大昕、 王念孙、阮元、龚自珍、魏源等。其主要特点是崇实 黜虚、废虚求实,以“实事求是”为旗帜,以“经世 致用”为宗旨,书写了颇为壮观的中国古代学术的崭 新一页。
出现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愈演愈 烈,出现危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萌芽;宋明理学空疏之弊逐渐暴露, 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中国,并震撼着中国 思想界。
明清实学,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 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 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是明清实学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所遵循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注重训诂考据,倡导 修养践履,倾心自然科技,关心国计民生。
思考$ 题
1.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有何文化意义?

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

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

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明清实学产生于中国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发展的最高阶段。

由于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大动荡,农民革命不仅推翻了一个封建王朝,而且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理学。

随着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暴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反映社会前进要求,反省过去,面向现实的新的社会思潮,即明清实学思潮。

这一思潮以“崇实黜虚”,反对空谈心性、性理为特征,而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实学”,出现了方以智、顾炎武、颜元、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唯物论的实学家。

他们围绕着“理”、“气”、“道”、“器”的自然观,元气自我运动发展的辩证观,知行关系的认识论,以及“理欲之辩”等问题,对唯心论的理学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力倡唯物论的实学,为中国哲学史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宋明理学经明末农民全国性大起义(尤其是李自成在北方和张献忠在南方的节节胜利),随着明朝的灭亡,动摇了其社会基础。

但清朝贵族联合汉族地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并钳制各种进步思想。

因此,这时期的哲学家大多进行过武装抗清斗争,有过切身的实践体验,兵败后从事学术研究,他们反专制、反空谈,兴民主、倡实学,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推到了高峰。

一、明清之际与清代的社会状况这时期的社会状况,就阶级斗争而言,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于1633年推翻了腐败的朱明王朝,但清王朝的建立,不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而且官场腐败,赋役繁苛,各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尤其是清廷入关后,施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压迫政策,如“圈田”(把汉人土地圈给八旗将士)、“剃发令”(要剃成满清人的发型的命令,不遵者斩。

)、“逃人法”和“投充法”(逼汉人投充满旗下为奴)等,引起全国汉人的不满与反抗,隐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就社会生产而言,明朝中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已有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达了。

如苏州的丝织业,有了很多机户雇佣机工;松江棉布袜制造业中有着包买商形式的资本主义经营;浙江嘉兴县石门镇的榨油业中,20家油坊共有雇工800余人,平均每家40余人,对雇工按日计工资;广东韶、惠等处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中,也都有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情形。

第十六章清初经世致用思潮

第十六章清初经世致用思潮

第十六章清初经世致用思潮明末,由于王阳明后学的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黄宗羲语),空疏已达极点。

有的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

针对明末学风的空疏,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

所谓“实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

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

而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学术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

被称为清初三大儒的黄宗羲、李颙、孙夏峰不用说,其他如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魏禧,朱之瑜、陆世仪、方以智、傅山、颜元、李塨、王源、刘献庭、顾祖禹等等,都是这一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他们提倡的程度和方面,各有不同)。

从地域上说,当时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江、浙一带,黄宗羲、顾炎武、唐甄,魏禧、陆世仪等是其代表:一个是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孙夏峰、李颙、傅山、颜元、李塨、王源等是其代表。

他们的社会学说是一致的,都提倡一种与传统的理学不同的崭新学风。

评论时政,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匡时济民”的社会改革方案。

然而,在哲学上他们却各有千秋。

有的是唯物论者,有的是唯心论者,有的信仰程朱,有的信仰陆王,有的折衷程朱、陆王,有的既批判程朱又批判陆王,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

深入地研究这一思潮。

该是很有意义的。

一、经世致用思潮的一般特点学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

宋代兴起的新儒学即所谓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这个传统,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

特别到明末的王阳明后学,束书游谈,几近狂禅,学问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

“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点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

致读书之人,十无一二能解事者。

”1甲申革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总结明亡之经验,他们深感书生空谈误国。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第七讲,明清实学

第七讲,明清实学


为了充分地贯彻这一思想,黄宗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突 出地把广泛、实用放在首位,发挥每一种学科的价值优 势.努力实现培养货真价实的人才目标。如他重视经学.并 且把它列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因为他认为经学可以经国 济世,可以改变学风;他重视史学,可以从“古今治乱” 中汲取经验教训;重视诗文, 因为诗文可以陶冶情操。并 有实用价值;重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因为 它们是“治世强国” 的根本,为我国实学的开设提供了创 造性的开端。黄宗羲提出这一教学思想观点,是针对当时自 明中叶以来理学教学的空疏无用而提出的。当时的各种学者, 大都严重脱离实际,热衷于空谈心性,专注于八股时文,而 对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的社会却漠不关心。黄宗羲的“学贵适 用” 思想,折射出当时那些比较注意实际, 迫切要求发展 社会生产的城市工商业者对教学的要求。对于改变当时的空 疏学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诚如全祖望所评论的:“前此讲 堂锢疾为之一变”。
明清实学
产生背景
明清实学所呈现出来的鲜明的反理学特征,
与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及社会思想发展 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市民思潮的出现,清 朝建立所带来的思想冲击,西方近代科学知 识的影响,这几股潮流汇集在一起,最终产 生了反对宋明理学的实学思潮。
概述

中国实学,实际上就是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 从时限上,虽把“中国实学”的起点定于北宋,但明清之际 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内涵 上,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 “达用”构成的。“实体”又分为“实理实学”、“实心实 学”和“实气实学”,“达用”又分为“经世实学”、“科 技实学”、“启蒙实学”和“考据实学”(包括“史学经世” 论和“明经致用”论)等,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 结构。从学派归属上,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 历史阶段和独立发展形态。它既是对先秦、汉唐儒学的基本 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同佛、老的辩论中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尽管它在同佛、老的辩论中吸取了佛、老的某些 合理思想,但本质上属于儒学流派,而不是佛学和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