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平扫:接受申请单并给予片袋,同时在申请单上填写检查号,片袋上填写检查号及病人姓名——关注病人状态,如有气喘、下肢水肿者需要医师陪同,准备氧气袋等——仔细阅读申请单上的病史和检查部位——病史与检查部位不符合者应该打电话核实——告诉病人检查时注意事项(例如所做检查部位上有金属衣物时应该移除),对胸腹部扫描检查者行相应呼吸锻炼——邀请病人进入检查机房——按照被检查部位让病人取相应体位于检查床上——未受照射要求的部位应覆盖铅衣实施保护——摆完体位后进入操作室——病人资料输入仔细核对——行相应曝光要求——对病人检查部位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拍片装袋,装袋前一定要核对“三符合”,即片子、申请单、片袋三者相符,并立即送至诊断医师书写报告。
常规部位扫描参考标准如下:头部:听呲线无定位图(特殊要求除外)24层(常规);胸部:腋中线与胸锁关节行CR像扫描层数视呼吸运动及胸廓大小决定18-20层(常规)需要重建薄层;腹部:上腹部检查前应空腹,并嘱患者进水定位线即腋中线与剑突需行CR像扫描亦视CR像情况定层数;下腹部:检查前应开40ml泛影葡胺注入4瓶矿泉水内,每瓶10ml,检查前5-6小时分次进有造影剂的水3瓶,检查时带一瓶至检查室用于灌肠,并嘱咐患者留好足够的尿量,灌肠后行下腹部扫描定位线为腋中线与髂前上棘余同前;泌尿系统:需要看膀胱则留好足够的尿量,肾脏观察则不需留尿扫描方式同腹部;生殖系统:除前列腺需要留置少量尿液外,其余生殖器官均不需留尿或仅需微量尿液扫描方式同腹部;鼻窦:冠状位:嘱患者俯卧,头抬起,下巴立于头托上面定位线为听鼻线,交叉定位于梨状孔位置需行CR像扫描计划由前至后(额窦至蝶窦)32层(常规),特殊情况视鼻腔内气化再定;颈椎间盘嘱咐患者仰卧,头放在检查床上(不垫头托以打开椎间隙),按照要求的椎间隙进行CT平扫;腰椎间盘嘱咐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定位方式同下腹部,按照指定的椎间盘医嘱对患者进行椎间盘扫描;骨关节:各骨关节分布不同,按照指定的医嘱对患者进行不同骨关节CT 平扫,不需三维重建需骨算法对相应关节进行CT扫描;另一方面,肩、椎体骨盆等关节应用头先进程序,下肢如膝、踝关节等应选用脚先进方式扫描需行CR像扫描计划应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或者至少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检查完毕,同样需要关注病人的神态,询问状况,有不适则做相应处理——将患者从检查床上要求下来,并解其铅衣——让患者拿好自身的贵重物品,并说明取结果时间(急诊30分钟、平诊120分钟、住院者次日送至相应科室护士站,危重者采取危急值报告)。
CT机操作规程
CT机操作规程标题:CT机操作规程引言概述:CT机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设备,正确操作CT机对于获取准确的影像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CT机的操作规程,匡助操作人员正确、安全地使用CT机。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CT机的工作状态:在操作CT机之前,需要确认CT机的电源是否正常、设备是否处于待机状态。
1.2 准备好必要的操作工具:如键盘、鼠标、手套等。
1.3 确认患者信息:在进行CT扫描之前,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史等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二、设置扫描参数2.1 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扫描模式,如螺旋扫描、螺旋增强扫描等。
2.2 调节扫描参数:根据需要,设置扫描的层厚、间距、扫描速度、螺距等参数。
2.3 确认扫描范围:根据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病情,确定扫描的范围,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患者准备3.1 让患者脱掉金属物品:在进行CT扫描之前,要求患者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避免对影像质量产生干扰。
3.2 保持患者舒适:在安排患者进入CT机时,要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避免不必要的挪移。
3.3 保护患者隐私:在操作CT机时,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确保患者信息不被泄露。
四、进行扫描4.1 让患者保持静止:在进行CT扫描时,要求患者保持静止,避免影响影像质量。
4.2 监控扫描过程:在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监控扫描的进度和质量,及时调整参数。
4.3 确认扫描结果:在扫描完成后,需要确认扫描结果是否完整、清晰,如有问题及时重新扫描。
五、结束操作5.1 关闭CT机:在完成扫描后,要及时关闭CT机,避免浪费电能。
5.2 清理工作区:清理操作区域,保持CT机周围的环境整洁。
5.3 归档数据:将扫描结果进行归档,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结论:正确的操作规程是保证CT机正常运行和获得准确影像结果的关键。
操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同时保证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放射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放射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对于诊断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放射科检查是通过X射线、CT、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患者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检查的流程及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及检查准确性。
一、检查流程1. 预约登记患者需提前电话或到医院门诊进行预约登记,确认检查项目及时间。
2. 到达放射科患者按时到达放射科,提供预约信息并进行登记,工作人员核对患者信息及病历。
3. 术前准备根据检查项目不同,患者需做相应的准备工作,如空腹、穿便服、摘除金属饰品等。
4. 检查操作医生或技师根据医嘱,为患者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5. 检查结束检查完成后,患者等待片子出片或结果出具,可选择自取或由医院寄送。
6. 结果解读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解读,做出相应诊断或建议,告知患者。
7. 结束流程患者按医生建议进行后续治疗或复查,完成检查流程。
二、操作规范1. 医师资质放射科医生需具备专业资质,熟练掌握各种检查技术及解读方法,保障检查准确性。
2. 设备维护放射科设备需要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灵敏度及准确性,降低误差率。
3. 辐射防护医护人员及患者在进行放射科检查时,应严格遵守辐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4. 检查流程医生及技师在进行检查时,需严格按照流程操作,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及信息记录完整。
5. 报告解读医生在对检查结果进行解读时,需认真审阅每一份报告,确保诊断准确。
6. 信息保密放射科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法规,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通过以上放射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放射科检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患者在接受放射科检查时能够更加放心,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能更加规范及专业。
愿我们的医疗事业越来越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CT操作技术要求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一、颅脑、五官(一)颅脑【适应证】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
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⑾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⑿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s做动脉期扫描,60~70s做实质期扫描。
④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片、平扫和增强图像。
(2)窗位:L30~40HU,窗宽: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宽:W1300~1800HU。
(4)病灶层面放大摄片(必要时)。
CT操作技术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一、颅脑、五官(一)颅脑【适应证】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
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范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⑾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⑿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s做动脉期扫描,60~70s做实质期扫描。
④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片、平扫和增强图像。
(2)窗位:L30~40HU,窗宽: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宽:W1300~1800HU。
CT室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CT室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CT检查的临床应用CT检查主要用于医学影像学对疾病的诊断。
在影像学的检查中,CT检查几乎包括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
1.在常规的CT检查中,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它可以分辨人体组织内微小的差别,使影像诊断的范围扩大,以前常规X线检查无法看到的如软组织等,CT都能显示。
2.在增强的CT检查中,CT除了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以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的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一些变化。
3.利用CT计算机软件提供的标尺可进行跟离测量等。
CT还可进行人体多个部位的穿刺活检,其准确性也优于常规X线透视下的定位穿刺。
4.CT检查坯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根据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衰减值和计算软件,能把放射线集中至病变部位并使放射线量均一,便病人得到更恰当、更合理的治疗。
5.利用X线的衰减,CT检查还可进行各种定量计算工作,如CT值。
在老年骨质疏松病人中,利用X线的衰减及计算,可测量人体内某一部位的骨矿含量情况。
通过对心脏冠状动脉钙化的测量,还可有助于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
6.利用CT的三维成像软件,CT检查还可给出人体某些部位的三维图像。
如颅骨和颌面部,为外科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途径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该方法尤其适合颌面部的整形外科手术。
二、CT检查的优点和局限性CT检查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1.真正的断面图像CT检查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另外,CT扫描得到的横断面图像,还可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重组,获得诊断所需的多平面(如冠状面、矢状面)的断面图像。
1..密度分辨率高除了磁共振检查外,CT检查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
其原因是:第一,CT检查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
CT操作技术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一、颅脑、五官(一)颅脑【适应证】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
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范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⑾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⑿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s做动脉期扫描,60~70s做实质期扫描。
④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片、平扫和增强图像。
(2)窗位:L30~40HU,窗宽: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宽:W1300~1800HU。
CT操作规范范文
CT操作规范范文一、患者准备1.病历资料:准确了解病史、症状和相应检查要求。
2.调查患者有无禁忌症,如对造影剂过敏、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肾功能情况等。
3.了解患者的年龄、体格和智力情况,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措施。
4.对于可自主活动的患者,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检查目的、过程、可能痛苦的部分,并得到患者同意。
5.妊娠患者,特别是孕早期可坚决不进行辐射检查。
二、设备准备1.负责人员必须熟知CT设备的结构和性能,了解各功能键的用途及操作方法。
2.检查前应对设备进行自检,清除上一个患者检查的数据。
3.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如屏幕显示完好、辐射剂量控制良好及紧急情况下能正常停机等。
三、操作规范1.患者检查前应摘除金属饰品、头发夹、扣子等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物品,并说明服用禁忌药物、降低精神状态或对辐射过敏的事项。
2.患者仰卧位,头颈稍微后仰,下颌应轻轻后引伸于何杰枕,儿童要抱定姿势,应采取加监护轻柔束腿带方法。
患者不能完全平躺或卧不动时,可适度偏侧或侧部卧位检查。
3.患者体格内诊所或腹部疾病急需者,应取完全平躺位。
PO2/CO2监护,可根据监护仪情况,机械性适当发氧,输液、任命镇痛剂、抗酮、抗胆碱药,术中必须遂行麻醉或加重麻醉。
4. CT途径选择要遵循距离肩胛骨从前部至背部的中线,尽可能选择Hin8y病损,并辅以颜色闪光图案,更体现瘦人方位描述(MPR)PSV心循环造影、CT血管造影数框图像(引自"Doe2der建议报劫6列)等。
5.Ct‖选择中,应考虑分层厚度,人体图像选择,对婴童、孕妇要特别注意。
四、质量控制1.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首次启动时进行质量保正操作,包括扫描质量、图像质量、散射剂量、剂量校正等方面。
2.对设备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并记录相关信息,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4.实施辐射防护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辐射防护工作制度、培训操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措施、对CT室进行辐射防护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平扫:接受申请单并给予片袋,同时在申请单上填写检查号,片袋上填写检查号及病人姓名——关注病人状态,如有气喘、下肢水肿者需要医师陪同,准备氧气袋等——仔细阅读申请单上的病史和检查部位——病史与检查部位不符合者应该打电话核实——告诉病人检查时注意事项(例如所做检查部位上有金属衣物时应该移除),对胸腹部扫描检查者行相应呼吸锻炼——邀请病人进入检查机房——按照被检查部位让病人取相应体位于检查床上——未受照射要求的部位应覆盖铅衣实施保护——摆完体位后进入操作室——病人资料输入仔细核对——行相应曝光要求——对病人检查部位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拍片装袋,装袋前一定要核对“三符合”,即片子、申请单、片袋三者相符,并立即送至诊断医师书写报告。
常规部位扫描参考标准如下:头部:听呲线无定位图(特殊要求除外)24层(常规);胸部:腋中线与胸锁关节行CR像扫描层数视呼吸运动及胸廓大小决定18-20层(常规)需要重建薄层;腹部:上腹部检查前应空腹,并嘱患者进水定位线即腋中线与剑突需行CR像扫描亦视CR像情况定层数;下腹部:检查前应开40ml泛影葡胺注入4瓶矿泉水内,每瓶10ml,检查前5-6小时分次进有造影剂的水3瓶,检查时带一瓶至检查室用于灌肠,并嘱咐患者留好足够的尿量,灌肠后行下腹部扫描定位线为腋中线与髂前上棘余同前;泌尿系统:需要看膀胱则留好足够的尿量,肾脏观察则不需留尿扫描方式同腹部;生殖系统:除前列腺需要留置少量尿液外,其余生殖器官均不需留尿或仅需微量尿液扫描方式同腹部;鼻窦:冠状位:嘱患者俯卧,头抬起,下巴立于头托上面定位线为听鼻线,交叉定位于梨状孔位置需行CR像扫描计划由前至后(额窦至蝶窦)32层(常规),特殊情况视鼻腔内气化再定;颈椎间盘嘱咐患者仰卧,头放在检查床上(不垫头托以打开椎间隙),按照要求的椎间隙进行CT平扫;腰椎间盘嘱咐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定位方式同下腹部,按照指定的椎间盘医嘱对患者进行椎间盘扫描;骨关节:各骨关节分布不同,按照指定的医嘱对患者进行不同骨关节CT 平扫,不需三维重建需骨算法对相应关节进行CT扫描;另一方面,肩、椎体骨盆等关节应用头先进程序,下肢如膝、踝关节等应选用脚先进方式扫描需行CR像扫描计划应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或者至少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检查完毕,同样需要关注病人的神态,询问状况,有不适则做相应处理——将患者从检查床上要求下来,并解其铅衣——让患者拿好自身的贵重物品,并说明取结果时间(急诊30分钟、平诊120分钟、住院者次日送至相应科室护士站,危重者采取危急值报告)。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检查流程1、登记工作站登记并核对X线检查的者信息,安排受检者到相应检查室检查;2、检查室医生核对被检查者信息后,带领者至检查室按检查要求,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检查注意事项;3、检查室医生再次核对检查者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对受检者的检查;并告知取报告时间;4、诊断医师核对受检查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诊断报告,急诊、病情危重者及时发出报告;5、上级医师审核并发出报告;疑难病例经科室集体阅片后发出报告;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DR检查操作规范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摄片体位平台或立式;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X线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关检查注意事项;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和地点;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CT检查操作规范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检查时的体位;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关检查注意事项;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和地点;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组长:宋启明成员:王福云、杨玉玲、子洪基、环雪琴、左正贵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CT两个组;CT室由从事多年CT工作的医师和技师为固定技术骨干,其他医师技师采取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轮换医师的诊断报告由主治以上的CT医师审核签发;CT室医师要负责审查签发中、晚班的急诊报告;每天各由一名CT医师值班;六.CT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七.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每周一为读片时间,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八.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所有住院医师的CT诊断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九.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嘱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中、晚班急诊照片由科主任或当班高年资医师审阅,中、晚班值班人员必须登记急诊病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复审发现问题时,能及时通知病人,修改诊断意见;十.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十一.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1.诊断室内保持肃静,室内光线适宜;严禁不用观片灯,在走道或不宜观片的地方随便看片,以免发生错误;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及片袋上一致;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3.承诺出报告时间:⑴X线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⑵CT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1点30分前检查的,15点取报告11点30分后检查的的,第二天9点取报告;十二.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90%;达不到者按考核标准予以扣分;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十三.每月28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十四.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质控成员组织评片,全科人员都必须参加;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55%,废片率≤2%;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照片范围、照射野;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将打印好的照片交给医师诊断;十五.实行专机负责制与定期轮换相结合的制度,以利于专业技术的相对稳定、保证质量和培养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保养和维护;组与常规组人员定期轮换,原则上具有医师职称、持有上岗证人员方能进CT室单独操作CT机;2.本科室的专机专人每周轮换一次;每周五下午为机器清洁和保养时间,责任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工作;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3.在使用前,技术员必须熟悉该机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以及适合该机的摄影参数;每台机应有相应的各种摄片参数表;不熟悉操作规程者,不能单独操作机器;十六.影像投照技术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1.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装卸、保养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2.严格执行激光相机及洗片机的操作规程,严防胶片曝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保证胶片的绝对安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曝光者,根据情节和受损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3.探测板要保持清洁,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十七.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护理人员思想上必须树立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可能的意念;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2.检查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方法是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ml,然后观察15分钟,看病人有无过敏反应;3.检查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10mg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可能;4.放射科护士负责管理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负责院感管理工作;5.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刻通知医师和护士处理;检查前应做好术前谈话及签字,了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规术前预防工作,造影或增强病人的过敏试验结果应认真核对并保存过敏试验结果;6.每年一次请急诊科或内科医师对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考核;7.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保留带连接管的注射针在静脉内,并在准备室观察15分钟后方可嘱病人离开,防止出现造影剂延迟反应;十八.CT扫描室和X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十九.登记室人员应严格执行登记室工作制度,认真编写CT号和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以便以后查找旧片;预约造影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五、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一.质量控制指标:1.照片质量:优良率≥95%、优级率≥55%、良级率≥40%、废片率≤2%;2.设备完好率≥95%;二.检测计划: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2.设备因素监测:1.电源条件:每台X线机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开机检查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阻值控制在≤2欧姆;2.X线机: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3.机房条件: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根据各台机器的使用要求调整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3.激光相机监测: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医学影像诊疗标准操作流程和技术操作规范
英文回答:The standard protocol for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passes a series of methodical steps aimed at ensuring precise and dependable results. The processmences with a healthcare provider referring the patient for imaging. Subsequently, the imaging procedure is scheduled, and the patient is furnished with instructions regarding preparation for the examination. Upon arrival at the imaging facility, the patient's demographic and medical history details are documented, and consent for the procedure is obtained. The patient is then prepared for the imaging exam, which may entail changing into a gown and eliminating any metal objects that could disrupt the imaging process. Once the patient is prepared, the imaging technologist or radiographer performs the imaging proced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cribed protocol for the specific test ordered. Following the acquisition of images, a radiologist or other qualified medical professional reviews them, interprets the results, and generates a diagnostic report for the referring physician to guide further action. Adherence to this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guarantees the safe and effective delivery of medical imaging services.医疗成像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协议通过了一系列方法步骤,旨在确保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ct操作的流程和规范
ct操作的流程和规范英文回答:CT Scanning Procedure and Protocol.Introduction.Computed tomography (CT) is a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 that uses X-rays to create detailed cross-sectional images of the body. It is a non-invasive procedure that is used to diagnose and monitor a wide range of medical conditions.Procedure.1. Patient Preparation.The patient will be asked to remove any metal objects, such as jewelry or clothing with metal zippers.The patient will be positioned on the CT scanningtable.The patient may be given a contrast agent to enhance the visibility of certain structures.The patient will be asked to hold their breath during the scan.2. Scanning.The CT scanner will rotate around the patient, taking multiple X-ray images.The X-ray images are processed by a computer to create cross-sectional images of the body.3. Image Reconstruction.The cross-sectional images are reconstructed into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The images can be viewed on a computer monitor orprinted on film.Protocol.The CT scanning protocol is a set of instructions that defines the parameters of the scan. The protocol includes the following:Scan range: The area of the body that will be scanned.Slice thickness: The thickness of each cross-sectional image.Contrast agent: The type and amount of contrast agent that will be used.Radiation dose: The amount of radiation that will be used during the scan.The CT scanning protocol is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 medical condition being diagnosed or monitored.Benefits of CT Scanning.CT scanning is a non-invasive procedure.CT scanning provides detailed cross-sectional images of the body.CT scanning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and monitor a wide range of medical conditions.Risks of CT Scanning.CT scanning involves exposure to radiation.The risk of radiation-induced cancer is small, but it increases with the number of CT scans a person has.Contrast agents can cause allergic reactions in some people.Conclusion.CT scanning is a valuable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that can provide detailed cross-sectional images of the body. The CT scanning procedure and protocol are designedto minimize the risks and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the scan.中文回答:CT扫描流程和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概述CT检查的程序和方法CT和其它大多数检查一样,有它的检查程序和方法,另外,CT 是一项大型的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必须在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地安排病人,使整个检查工作有序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1.1.1.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病人来到放射科后,首先由登记室接待,并由登记室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由登记室估价后请病人交费,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
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
(3)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
(4)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CT片袋仍旧送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
2.2.2.2.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 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工作对于CT检查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作CT检查前,病人需注意或须准备的一般情况:(1)CT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CT、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
(2)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保持CT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3)对病人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
(5)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
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
CT技术操作规范
CT技术操作规范概述CT检查的程序和方法CT和其它大多数检查一样,有它的检查程序和方法,另外,CT 是一项大型的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必须在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地安排病人,使整个检查工作有序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1.1.1.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病人来到放射科后,首先由登记室接待,并由登记室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由登记室估价后请病人交费,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
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
(3)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
(4)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CT片袋仍旧送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
2.2.2.2.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工作对于CT检查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作CT检查前,病人需注意或须准备的一般情况:(1)CT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CT、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
(2)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保持CT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3)对病人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
(5)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
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
CT技术操作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概述CT检查的程序和方法CT和其它大多数检查一样,有它的检查程序和方法,另外,CT 是一项大型的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必须在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地安排病人,使整个检查工作有序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病人来到放射科后,首先由登记室接待,并由登记室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由登记室估价后请病人交费,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
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
(3)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
(4)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CT片袋仍旧送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
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工作对于CT检查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作CT检查前,病人需注意或须准备的一般情况:(1)CT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CT、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
(2)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保持CT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3)对病人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
(5)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
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
(7)需要作增强的病人,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不宜使用对比剂的身心疾病,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医学影像科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检查流程1、登记工作站登记并核对X线检查的者信息,安排受检者到相应检查室检查;2、检查室医生核对被检查者信息后,带领者至检查室按检查要求,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检查注意事项;3、检查室医生再次核对检查者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对受检者的检查;并告知取报告时间;4、诊断医师核对受检查信息、检查部位及检查要求;完成诊断报告,急诊、病情危重者及时发出报告;5、上级医师审核并发出报告;疑难病例经科室集体阅片后发出报告;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DR检查操作规范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摄片体位平台或立式;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X线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关检查注意事项;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和地点;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祥云县中医医院放射科CT检查操作规范一、接到已交费申请单,核对姓名、检查项目及收费情况;并告知受检者到候检区等候检查;二、登记工作站录入受检者检查相关信息;三、检查工作站选择受检者并核对姓名、年龄、检查部位、检查时的体位;四、呼叫受检者姓名并核对年龄,告知被检者及家属检查注意事项,需要家属陪同时为家属及受检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五、按检查要求,协助受检者摆好相应体位;并告知受检者相关检查注意事项;六、检查结束后核对检查信息,告知受检者或家属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和地点;七、检查中遇到危急值及时打出胶片,并告知诊断医生;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组长:宋启明成员:王福云、杨玉玲、子洪基、环雪琴、左正贵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CT两个组;CT室由从事多年CT工作的医师和技师为固定技术骨干,其他医师技师采取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轮换医师的诊断报告由主治以上的CT医师审核签发;CT室医师要负责审查签发中、晚班的急诊报告;每天各由一名CT医师值班;六.CT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七.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每周一为读片时间,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八.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所有住院医师的CT诊断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九.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嘱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中、晚班急诊照片由科主任或当班高年资医师审阅,中、晚班值班人员必须登记急诊病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复审发现问题时,能及时通知病人,修改诊断意见;十.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十一.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1.诊断室内保持肃静,室内光线适宜;严禁不用观片灯,在走道或不宜观片的地方随便看片,以免发生错误;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及片袋上一致;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3.承诺出报告时间:⑴X线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⑵CT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1点30分前检查的,15点取报告11点30分后检查的的,第二天9点取报告;十二.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90%;达不到者按考核标准予以扣分;4.X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十三.每月28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十四.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质控成员组织评片,全科人员都必须参加;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55%,废片率≤2%;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照片范围、照射野;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3.CT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将打印好的照片交给医师诊断;十五.实行专机负责制与定期轮换相结合的制度,以利于专业技术的相对稳定、保证质量和培养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保养和维护;1.CT组与常规组人员定期轮换,原则上具有医师职称、持有上岗证人员方能进CT室单独操作CT机;2.本科室的专机专人每周轮换一次;每周五下午为机器清洁和保养时间,责任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工作;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3.在使用前,技术员必须熟悉该机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以及适合该机的摄影参数;每台机应有相应的各种摄片参数表;不熟悉操作规程者,不能单独操作机器;十六.影像投照技术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1.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装卸、保养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2.严格执行激光相机及洗片机的操作规程,严防胶片曝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保证胶片的绝对安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曝光者,根据情节和受损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3.探测板要保持清洁,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十七.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护理人员思想上必须树立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可能的意念;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2.检查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方法是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ml,然后观察15分钟,看病人有无过敏反应;3.检查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10mg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可能;4.放射科护士负责管理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负责院感管理工作;5.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刻通知医师和护士处理;检查前应做好术前谈话及签字,了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规术前预防工作,造影或增强病人的过敏试验结果应认真核对并保存过敏试验结果;6.每年一次请急诊科或内科医师对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考核;7.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保留带连接管的注射针在静脉内,并在准备室观察15分钟后方可嘱病人离开,防止出现造影剂延迟反应;十八.CT扫描室和X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十九.登记室人员应严格执行登记室工作制度,认真编写CT号和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以便以后查找旧片;预约造影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五、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一.质量控制指标:1.照片质量:优良率≥95%、优级率≥55%、良级率≥40%、废片率≤2%;2.设备完好率≥95%;二.检测计划: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2.设备因素监测:1.电源条件:每台X线机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开机检查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阻值控制在≤2欧姆;2.X线机: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3.机房条件: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根据各台机器的使用要求调整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3.激光相机监测: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医学影像科CT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
接受申请单并给予片袋,同时在申请单上填写检查号,片袋上填写检查号及病人姓名——关注病人状态,如有气喘、下肢水肿者需要医师陪同,准备氧气袋等——仔细阅读申请单上的病史和检查部位——病史与检查部位不符合者应该打电话核实——告诉病人检查时注意事项(例如所做检查部位上有金属衣物时应该移除),对胸腹部扫描检查者行相应呼吸锻炼——邀请病人进入检查机房——按照被检查部位让病人取相应体位于检查床上——未受照射要求的部位应覆盖铅衣实施保护——摆完体位后进入操作室——病人资料输入仔细核对——行相应曝光要求——对病人检查部位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拍片装袋,装袋前一定要核对“三符合”,即片子、申请单、片袋三者相符,并立即送至诊断医师书写报告。
常规部位扫描参考标准如下:
头部:听呲线无定位图(特殊要求除外) 24层(常规);
胸部:腋中线与胸锁关节行CR像扫描层数视呼吸运动及胸廓大小决定 18-20层(常规) 需要重建薄层;
腹部:上腹部检查前应空腹,并嘱患者进水定位线即腋中线与剑突需行CR像扫描亦视CR像情况定层数;下腹部:检查前应开40ml泛影葡胺注入4瓶矿泉水内,每瓶10ml,检查前5-6小时分次进有造影剂的水3瓶,检查时带一瓶至检查室用于灌肠,并嘱咐患者留好足够的尿量,灌肠后行下腹部扫描定位线为腋中线与髂前上棘——————————————————————————————————————
------------------------------------------------------------------------------------------------
余同前;
泌尿系统:需要看膀胱则留好足够的尿量,肾脏观察则不需留尿扫描方式同腹部;
生殖系统:除前列腺需要留置少量尿液外,其余生殖器官均不需留尿或仅
需微量尿液扫描方式同腹部;
鼻窦:冠状位:嘱患者俯卧,头抬起,下巴立于头托上面定位线为听鼻线,交叉定位于梨状孔位置需行CR像扫描计划由前至后(额窦至蝶窦) 32层(常规),特殊情况视鼻腔内气化再定;
颈椎间盘嘱咐患者仰卧,头放在检查床上(不垫头托以打开椎间隙),按照要求的椎间隙进行CT平扫;腰椎间盘嘱咐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定位方式同下腹部,按照指定的椎间盘医嘱对患者进行椎间盘扫描;
骨关节:各骨关节分布不同,按照指定的医嘱对患者进行不同骨关节CT平扫,不需三维重建需骨算法对相应关节进行CT扫描;另一方面,肩、椎体骨盆等关节应用头先进程序,下肢如膝、踝关节等应选用脚先进方式扫描需行CR像扫描计划应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或者至少包完相应的检查骨关节;
检查完毕,同样需要关注病人的神态,询问状况,有不适则做相应处理——将患者从检查床上要求下来,并解其铅衣——让患者拿好自身的贵重物品,并说明取结果时间(急诊30分钟、平诊120分钟、住院者次日送至相应科室护士站,危重者采取危急值报告)。
增强(以——————————————————————————————————————
------------------------------------------------------------------------------------------------
上腹部增强为例):
准备工作同平扫——一般部位增强,需100ml碘佛醇或者碘海醇造影剂,由护士完成静脉注射工作——打开注射泵——流速调整至2.0-3.0ml/s,可视患者的年龄、血管弹性情况而至,但一般不超过3.0ml/s——开始操作(如医生要求先平扫的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未做要求的直接增强)
先行CR像扫描,做好增强扫描计划;
开smart,延迟时间8-10s,目标阈值80ml-100ml,监测线应放在腹主动脉层面;
点击曝光确定,先行检测线定位扫描,把目标圆形点放在腹主动脉(胸部
放在升主动脉或者降主动脉)中心点;
开始监测并注射造影剂;
目标值升至开始设定的阈值线上以后开始点击扫描状态按键(行第一期扫描);
动脉期扫完后紧接着重复系列行第二期门脉期扫描;
重复系列,暂停5分钟后再行第三期延迟期扫描(考虑血管瘤的患者由于5分钟可能造影剂未完全充填可7-10分钟后再行第四期扫描)。
扫描结束后结束工作同平扫,并嘱咐患者留观30-60分钟后方可离开CT室或者医院,以免迟发过敏反应。
血管CTA成像:
——————————————————————————————————————
------------------------------------------------------------------------------------------------
准备工作同增强扫描(但造影剂碘佛醇或者碘海醇150ml)——调整合适的流量(3.5-4.5ml/s)——开始行CTA扫描——开始步骤:
先做两个CR像,由顶叶至寰椎椎体,层数均为248层;
开smart,由于涉及峰值计算,此处可没有目标阈值,延迟时间适当缩短,调至5.0s,ISD至1.0s即可;
监测线放在第三颈椎椎体偏下部位为合适位置;
点击确定,开始对监测线扫描;
将监测点放在椎体横突孔内,此处为最佳位置,方至中心点更为标准; 开始行监测扫描,等待扫描峰值出现后且监测量呈现出一个规律的波形后按暂停扫描;
护士进入把剩余的药物注入注射泵内;
算延迟时间:即8s的倍数(如16s、20s、24s、28s、32s)减去7.5s即可,峰值时间不是8s的倍数时应选择离8的倍数近的一个时间减去7.5s,且取上不取下(例如当峰值算出等于18s时,取20s不取16s);
算出延迟时间后即开始进行CTA扫描,点击确认按键并注射造影剂; 当显示结束检查时扫描完毕。
结束工作同CT普通增强扫描——减影(即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出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CTA血管成像。
打片:检查打片机电源是否连通,和操作电脑是否连通,检查是否有胶片存在打片机内。
排版:
——————————————————————————————————————
------------------------------------------------------------------------------------------------
头颅:24幅图像,外伤患者可以加排骨窗;
鼻窦:32幅图像,纵向两分隔合并(软组织窗和骨窗均要),剩余一格CR像;
颈椎间盘:软组织窗12幅,骨窗12幅(最后2幅合并),剩余一格CR像; 胸部:横向肺窗与纵膈窗,剩余一格CR像;
腹部:腹部窗排入格式,剩余一格CR像;
骨盆:骨窗排入格式,剩余一格CR像;
椎体:骨窗和软组织窗均要,剩余一格CR像;
腰椎间盘:同颈椎间盘;
其余骨关节:同骨盆;
增强:平扫+增强即平扫与增强第一期排在一张片子上,剩余一格CR像;第二期和第三期排在一张片子上,剩余一格CR像;直接增强:三期排在一张片子上,剩余一格CR像。
注:胶片上应含盖了所有医嘱检查位置,如有多的空格则可选取有病变的图像
或者可疑有病变的图像放大显示,以及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