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批判_宫敬才
诠 解 个 人 主 义 - 北京大学哲学系
诠解个人主义宫敬才Bring to Light Individualism提要:在我国,对个人主义概念的解读和运用以缺乏深入研究为前提。
本文分三部分达到准确把握概念含义的目的:廓清社会(历史)、思想和概念起源情况;多学科综合地透视其基本含义;展现其历史流变及表现形态。
关键词:个人主义起源含义历史类型 作者:宫敬才,1954年9月生,河北东光县人,哲学博士,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河北大学出版社社长。
著作有《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台湾,1993)、《睿智圣殿的后裔》(河北,1998)等。
论文有《哲学与时代的内在关联》(《哲学研究》,1990.3)、《谈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光明日报》,1997.11.29)等50余篇。
近期主要从事经济哲学、全球化中的哲学问题等研究。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us、Individualisme、Individualism)思想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灵魂。
〖ZW(1〗[美]见贝拉等:《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4页。
〖ZW)〗像这样涉及历史和现实、牵动情感和理智、影响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概念,评价时殊说参次,各执一端,本为平常之事。
但是,这必须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为前提。
我国几十年的理论具象表明,拥护和反对个人主义者有一共同特征:在没有把握其起源流变和基本含义的情况下,径直评价与判说。
一 首先是起源问题。
个人主义的起源有三个:社会(历史)起源、思想起源和概念起源。
先有社会(历史)起源,后有思想起源,再有概念起源。
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但不能相互混同,更不能互相替代。
个人主义指称的社会历史事实起源于11世纪西欧,这与此时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萌动、社会结构显露变化迹象有直接关系。
后来与封建统治者和天主教会势力死命搏斗和分庭抗乱并最终战胜它们的资产阶级就诞生于这一时期,使西欧社会生活整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自由市"也出现于这一时期〖ZW(〗见[美]哈罗德·丁·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435页。
关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批判6页word
2019-2019年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目考查卷专业:地理科学(师)班级:地理11-1 任课教师:鄢建江姓名:邓志彬学号:11124030132 成绩:关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一、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内涵个人主义价值观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一种人生价值观。
它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从广义上说,个人主义是指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潮。
从狭义上说,个人主义是指亚里克西·德·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来的比较完整的能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内涵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个人主义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观点:1、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体验,也就是说价值是主观的、是有差异的。
2、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而社会和其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3、个人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它强调一切个体在道义上都是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并极力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4、个人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经济思想,是一种财产制度即个体所有制。
二、个人主义的形成与其历史意义1.在西方历史上,个人主义最早表现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思想。
普罗塔哥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造成了西方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2、14世纪40年代,亚里克西·德·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出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对以往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个人主义观点作了理论上的概括,从而使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哲学,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
3、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它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
4、17~19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是个人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人对人是狼”、“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基础上,建立了“利维坦”体系,强调人类利己的本性。
西方人眼中的个人主义
西方人眼中的个人主义作者:陈奔纪玉华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11期关键词西方,美国,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K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2—0090—04个人主义的定义和概念传统的说法是,“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源自法语的“lndlvlduahsme”,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根源——启蒙运动思想的普遍反应。
1840年,亨利·里夫翻译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时,该词在法语中已使用长达三四十年之久。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用个人主义概念指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
在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一书中,个人主义则成了“新大陆”上美国人民族气质和特征的代名词。
但是,根据宫敬才先生的研究,“个人主义”概念最早起源于18世纪末,即1798年康德在其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学》中首先使用个人主义概念:“个人主义包括三种不同的狂妄:理性的狂妄、鉴赏的狂妄和实际利益的狂妄。
就是说,它可以是逻辑的、审美的和实践的。
”该术语在欧洲一开始就“语义繁杂且令人费解”:“首先,它指带有人人权利平等的理想主义学说,或称为政治自由主义的主张;第二,指反国家主义,广义上的自由放任主义主张或经济自由主义;第三,对个性的贵族式崇拜,或浪漫个人主义。
”《新大英百科全书》给“个人主义”的定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种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着的(但不一定是由人创造的);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道义上是平等的。
下述主张最好地表达了这种平等:任何人都不应当被当作另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工具。
个人主义的人性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来说,最符合他利益的,就是让他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责任去选择他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且付诸行动……个人主义者往往把国家看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弊病、赞赏“无为而治”的口号。
经济中的人
经济中的人———读《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法学1201 陈珮雯2120121287个人主义,从官方定义上解释,是一种一切以个人意志和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把个人意志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而更直接的说法,则是与集体主义相对抗的一种思想体系和观念。
之前我对于个人主义,只能说有所了解,有所涉猎,但不过止于泛泛,流于表面。
近日有幸拜读宮敬才先生的《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研究》,略有所思,略有所得,因此作如下议论,见识浅薄,难免不足。
从地位上说,宫先生将其所陈述的经济个人主义称作西方主流经济价值观的核心,这无疑将个人主义拔高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以之作为某种标杆。
换句话说,个人主义于西方诸国而言,是其经济主体日常生活观念和经济态度的价值基础,指导其主观判断和市场行为,并以此构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运行和发展。
而对于这一论点,决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与夸大,我们不难从西方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得到具体的印证和感知。
自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人文主义的情怀和愿景逐渐深入人心,摆脱神教禁欲束缚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商品经济也日益显现出它的优势与好处。
小市民阶层以不可抗拒的速度兴起着,活跃的市场交易成为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走卒贩夫能凭一技之长谋得生活上的富足。
而随后发端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创新,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和普及。
按照马克思理论中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在市场上,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崇尚节约朴素让位于鼓励消费奢侈的社会风气。
追逐财富,汲汲于利,无疑是这个时代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主义也自然如鱼得水,在市场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现出独一无二的成色来。
自由竞争是经济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在我看来,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地满足“经济人”源源不断的欲望与需要。
关于个人主义的思考
关于个人主义思想的思考张联(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个人主义自其发展以来,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社会活动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个人主义提倡经济的自由性和竞争性,政府应该是守业者的角色,政治上提倡民主,个人服从于社会会权威,道德上需要尊重别人,善于助人为乐。
个人主义虽然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在特定时期给中西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字:个人主义;经济人;利益一、个人主义的涵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的自由与重要性,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思想中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和基础,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平等,强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界限,个人的目标追求是社会的终极价值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对自己的要求是能够对自己自律和对公共权威的服从。
西方的很多社会学家曾对个人主义下过定义,但都不是很全面。
一直到了哈耶克,他几乎花费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了把个人主义思想系统化、体系化,而且,他的研究跨越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这使得他能够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个人主义。
在他看来,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争锋相对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社会理论,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更为主要和根本的,是一种理解个人自身、个人和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
在哈耶克看来,个人主义把个人看作是天赋人权的独立、自由的个体,个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社会不征得个人的同意,是无权干涉个人的不违法的行为的。
而在当代西方国家,都是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哈耶克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一社会局面的形成。
二、个人主义思想的主张(一)个人主义经济观在经济学中,“经济人”这一概念具体化,必然就是经济个人主义思想。
虽然经济自由主义在外在表现上有多种类型或者多种向度,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相通的,就是经济自由。
经济自由思想在亚当·斯密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个人作为经济人首先需要身份自由,即人的社会身份不应该由血统或者法统决定,它应该由人的活动及其成果来决定。
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
2018年1月第43卷第1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J a n.2018V o l.43 N o.1哲学研究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宫敬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文献汗牛充栋,林林总总的观点纷然杂陈,但解剖典型的方法总是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得不到表示存在的机会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客观存在并运用解剖典型的方法㊂典型的国别意义是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社会历史意义则是以大工业为特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㊂这一方法的形成过程起步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个前提条件发挥根本性作用,一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确立,二是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㊂中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解剖典型的方法基本形成㊂在以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运用这一方法解剖以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表性成果是‘资本论“,方法论成就则是解剖典型方法的原理化: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㊂关键词:马克思;解部典型;英国;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图分类号:A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1-0018-07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18.01.003一马克思长期探讨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问题,稍加梳理是如下情况㊂第一,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初试身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的方法论主张,要用经验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学[1]111㊂第二,13年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为其写有长篇导言,该导言的第三节篇幅最长,题目便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㊂第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有不少插入语,其中为数不少的部分针对方法论问题,此为独特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思想资源㊂第四,在为‘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写的‘跋“中,马克思畅谈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是严格区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二是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方法与黑格尔方法之间的关系㊂第五,在个人性通信中,马克思多次谈论政治经济学方法问题,例证如下: 只有抛开相互矛盾的教条,而去观察构成这些教条的隐蔽背景的各种互相矛盾的事实和实际的对立,才能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实证科学㊂ 完全由于偶然的机会 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㊂ [2]292㊁143五个方面的情况向我们证明了事实的客观存在,马克思确实长期且是不拘形式地探讨和论述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问题㊂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中方法问题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容的丰富程度鲜有人能与之相比㊂如此丰富的内容向后继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这些内容如何命名?展开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凡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下过一番功夫的研究者,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且能引经据典地为这种理解找到根据㊂如下概括性说法可为例证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是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是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分析和综合,是归纳和演绎,等等㊂这些例证表明,在马收稿日期:2017-08-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哲学思想新探 (16A Z X001)作者简介:宫敬才(1954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经济哲学㊂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命名和具体内容的理解上,观点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大家基本认可的一致意见㊂检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便知,我们可在上述诸多提法之后再添一种新提法,以便概括和表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主张:解剖典型㊂这是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方法,且是马克思运用的主要方法㊂可以这样说,没有解剖典型的方法,就不会有马克思的思想体系㊂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解剖典型既是研究方法,又是叙述方法㊂在研究方法意义上,马克思以英国为解剖对象,借此概括和抽象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㊂在叙述方法意义上,马克思把解剖英国得到的理论结果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地叙述出来㊂叙述对象不再是特定国家,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的理论逻辑㊂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有一个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与他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相一致㊂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一方法的形成过程原生态地再现出来,以便使马克思的方法论体系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㊂二马克思刚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工作地点是德国资产阶级工商业报纸‘莱茵报“㊂在这里工作时间只不过一年左右,但经历却让马克思刻骨铭心㊂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竭尽所能地美化和神化国家: 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是自由的现实化㊂ 神自身在地上的行进,这就是国家㊂ 因此,人们必须崇敬国家,把它看作地上的神物㊂ [3]258㊁259㊁285被黑格尔美化和神化的国家指称何谓?马克思工作期间所面对的是被黑格尔神化的普鲁士国家㊂这一国家的专制㊁保守和僵化,尤其是对思想自由不择手段的压制,让马克思无法忍受,不得不愤而辞去在‘莱茵报“的工作㊂退出报纸后马克思在大力研究历史的同时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留存后世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㊂在该手稿中马克思关注的是政治生活领域,批判目标是黑格尔对国家制度保守反动的理解,实际批判的是君主集权专制的普鲁士国家,批判的理论武器是人民主权论和人民民主论,比照标准则是法国大革命后确立起来的民主观念㊂马克思说, 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㊁法律㊁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定内容㊂ 问题在于,那集中于君主身上的主权难道不是一种幻想吗?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民的主权 问题就在这里㊂ 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㊂ [4]38㊁40如上论述既反映出马克思对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的理解,也表现出对普鲁士君主集权专制的强烈不满㊂从方法论思想史的角度看,这只是解剖典型方法的萌芽,不能说马克思以法国为比照标准的做法就是解剖典型方法本身㊂1843年9月,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说, 到巴黎去,到这座古老的哲学大学去吧,但愿这不是不祥之兆!到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 [2]6把法国理想化的情绪溢于言表㊂一个月之后马克思确实到了巴黎,目的是与卢格一道创办‘德法年鉴“杂志㊂在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形成史的意义上说,到达巴黎后的两件事特别值得关注㊂一是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㊂二是与工人阶级有了直接接触,这对马克思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转变到无产阶级立场发挥了根本性作用㊂两件事促使马克思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体现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由此我们看到了解剖典型方法形成的重要契机㊂ 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㊂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叛的㊁而且也只是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这个美好的未来好不容易才敢于从狡猾的理论向最无情的实践过渡㊂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统治;在德国,问题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民的统治㊂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要消灭已经发展到终极的垄断;在德国却要把垄断发展到终极㊂那里,正涉及解决问题;这里,才涉及到冲突㊂ 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㊁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虽然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贫民和基督教日尔曼的农奴也正在逐渐跨入无产阶级的行列㊂[4]204㊁213在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相比较的意义上分析马克思的两处论述,可以发现相对于解剖典型方法形成而言的六处变化㊂第一,概念使用方面的变化㊂原来运用的概念是 等级 市民社会 等,现在使用的概念则是 阶级 工业 和 财富 等㊂这些概念在随后写作的文献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便会成为基本和主干性的概念㊂第二,政治经济学术语及其思维方式开始出现,如对对外贸易政策辩论中贸易保护与自由竞争观点的评论㊂第三,开始拿英国与德国比较,虽然这里是法㊁英两国并提,但作为政治经济学和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毕竟进入了马克思的学术视野㊂第四,无产阶级立场已基本确立㊂这一立场是形成解剖典型方法的前提条件之一㊂第五,已注意到无产阶级的产生是 社会解体 的结果,这种思想是后来一再出现的 资本原始积累 论题的最早触及㊂第六,从法㊁英两国与德国比较的语境中已显露出在后来文献中极为重要的思想,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程度高者是经济发育程度低者91宫敬才: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0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的未来方向㊂我们应当意识到,此为解剖典型方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思维方式,解剖典型的方法就不会形成㊂相对于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而言,1844年是个关键年份㊂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已经开始,思想开始急剧变化,作为证据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㊂文献表明,马克思以英国为典型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事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地产问题是论述主题之一,马克思在政治学和法学语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4]122-131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旧话重提,但这时运用的学科性知识㊁阶级立场和得出的结论诸方面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尤为重要者,这里以英国为解剖对象㊂ 正如我们在英国看到的,大地产就它力求赚到尽可能多的货币而言,已经失去自己的封建性质,而具有工业的性质㊂它给所有者带来尽可能多的地租,而给租地农场主带来尽可能多的资本利润㊂结果,农业工人的工资被降到最低限度,而租地农场主阶级在地产范围内代表着工业和资本的权力 为了经受住新的竞争,已经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工资不得不进一步降低㊂而这就必然导致革命㊂ [4]264-265我们能从马克思分析中归纳出如下内容㊂第一,以英国为例证的原因是其土地利用的资本主义性质发育程度最高㊂第二,严格区分土地利用的封建主义性质和资本主义性质,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㊂第三,用相对严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这种理解问题的思路后来成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文献中的通常做法㊂第四,解剖典型方法意义的典型即英国已被找到和锁定,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和成就㊂自此后,马克思几乎持续到生命途程终结地关注和研究英国㊂1844年7月,马克思写作了‘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英国典型论的思想又向前发展了一步㊂ 大家都承认英国是个政治的国家㊂而且大家也都承认:英国是个赤贫的国家,连赤贫这个词都是源自英文㊂因此,考察英国的情况,是了解一个政治的国家对赤贫的态度的最可靠尝试㊂在英国,工人的贫困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不只限于工厂区,而且扩展到农业区㊂在这里,反抗运动不是正在兴起,而是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以来都在周期性地重复着㊂ 英国之所以是考察贫困问题的典型例证,原因在于那里的工人生活状况已无法让人忍受: 多么好的新鲜的空气,那是英国地下室住所充满瘟疫菌的空气!多么壮丽的大自然的美景,那是英国贫民穿的破烂不堪的衣衫;是妇女们饱受劳动和贫困折磨的憔悴面容和干瘪肌肤;是在垃圾堆里打滚的孩子们;是工厂里单调的机器的过度劳动造成的畸形人!多么令人欣喜的实践中最细小的环节,那是卖淫㊁谋杀和绞架! 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如此恶劣的原因何在?罪魁祸首是 现代工业 [4]379㊁380㊁382㊂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并不复杂㊂工人的贫困是现代社会最刺人眼球的问题,造成工人贫困的原因是现代工业制度㊂英国的现代工业制度最发达,所以它的工人贫困问题最突出,也最典型㊂鉴于此,要解剖现代工业制度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剖英国是 最可靠的尝试㊂ 这样的思想逻辑是内在驱动力,催促马克思关注英国,研究英国,做到这一点的便捷途径是研究以政治经济学文献为主的英国文献㊂三1845-1846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道写作了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㊂写作之前,马克思已有近三年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留存后世的是三大笔记即‘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㊂三大笔记记录了马克思的研究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育的程度,这一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解剖典型方法已初步形成㊂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 英国㊂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这个国家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㊂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 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㊂这一新阶段的其他条件 国内的自由竞争,理论力学的发展(牛顿所完成的力学在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都是最普及的科学)等等 在英国都已具备了㊂(国内的自由竞争到处都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争得 英国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法国1789年的革命㊂)竞争很快就迫使每一个不愿丧失自己历史作用的国家为保护自己的工场手工业而采取新的关税措施(旧的关税已无力抵制大工业了),并随即在保护关税之下兴办大工业㊂尽管有这些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竞争是实际的贸易自由;保护关税在竞争中只是治标的办法,是贸易自由范围的防卫手段),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㊁资本集中㊂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㊂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㊁宗教㊁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㊂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㊂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使分工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㊂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质一概消灭掉(只要在劳动的范围内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它还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㊂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 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㊂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㊂它使城市战胜了乡村㊂它的[ ]是自动体系㊂[它]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力,对于这些生产力来说,私有制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正如行会成为工场手工业的桎梏㊁小规模的乡村生产成为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桎梏一样㊂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㊂一般来说,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㊂最后,当每一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㊂大工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㊂[1]565-567相对于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基本形成而言,这段论述太重要了,这就需要我们细加品味和分析㊂第一,马克思论述中的社会历史时间结构㊂马克思论述的语境是以西欧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史,其间有四个连续性的社会历史时期: 小规模的乡村生产 时期㊁手工业生产时期㊁工场手工业时期和现代大工业时期㊂这种划分的历史意义非同小可,它使马克思解剖典型的方法建立在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㊂第二,大工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性前提㊂这样的社会历史性前提有两个:一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建立,以工场手工业为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的生产力已远远满足不了世界市场的客观需要㊂需要就是动力,资本贪得无厌的本性使然,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需要,而大工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㊂二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㊂马克思为我们举出的例证是英国1640年和1688年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㊂政治革命是经济革命的必然伴生物,是根本的制度保障㊂第三,英国是大工业的典范㊂两个社会历史性前提是充分条件,其中每一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㊂只满足其中的一个条件者如法国,并不能在创建大工业的事业中领风气之先㊂满足上述两个社会历史性前提的只有英国,在大工业时期英国是当之无愧的典范㊂第四,大工业的特征㊂与以前的历史时期相比,大工业时期的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为我们列出了十三项内容㊂一是大工业把自然科学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实行最广泛的分工㊂这里指称的内容是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特点和组织基础特点㊂二是大工业使竞争普遍化,这里的竞争既包括国内竞争,也包括国际竞争㊂竞争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战略㊂三是大工业创造了现代的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工业资本代替商业资本控制一切㊂四是大工业迫使个人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个人的全面性依赖关系已经形成㊂五是大工业消灭旧的意识形态,建立新的意识形态㊂六是大工业消灭所有个人和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历史成为世界历史㊂七是大工业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㊂八是大工业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包括社会关系㊁亲情关系和友情关系变成货币关系㊂九是大工业用现代大工业城市取代自然形成的城市㊂十是大工业使城市战胜乡村㊂十一是大工业使阶级关系简单化和模式化,消灭了以往等级的民族特性㊂十二是大工业造就的无产阶级有共同利益,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说,就是 工人没有祖国㊂ [5]50十三是大工业中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使工人无法忍受㊂十三个方面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这与马克思写作时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直接关系,但它们毕竟是大工业的根本特征㊂第五,大工业中的阶级对立是客观事实,根本性对立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㊂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存在,这样的存在对许多人来说具有破坏性㊂这里的 人 中包括无产阶级,除此外还包括那些在竞争中的失败者㊁破产者,他们无法避免被抛入无产阶级队伍㊂四在马克思以后写作的文献中,英国典型论的论述一再出现,从持续时间和论述涉及的内容两个角度看,都能证明马克思一以贯之地坚持英国典型论㊂例证一,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㊂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㊂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㊂ 在所有国家中,英格兰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它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首位,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这里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㊂ [6]8㊁747例证二, 在英国,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无疑已经达到最高度的㊁最典型的发展㊂[7]100112宫敬才: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2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例证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做例子㊂ [6]823例证四, 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封建租佃者才被产业资本家所取代㊂例如,在德国这种变化直到18世纪的最后三四十年才开始㊂只有在英国,产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㊂ [1]643例证五,英国是 世界市场的霸主㊂ 英国作为资本的大本营,作为至今统治着世界市场的强国,在目前对工人革命来说是最重要的国家,同时它还是这种革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业已成熟的唯一国家㊂ [1]712[2]329例证六, 大工业的诞生地 是英国; 大工业的发源地 是英国[6]321㊁433㊂例证七,英国是 自动生产的典型㊂ [6]438例证八,土地所有制的资本主义化,英国 是其他大陆国家的榜样㊂ [8]236例证九, 英国的工厂工人不仅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而且是整个现代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最先向资本的理论挑战的也正是他们的理论家㊂ [6]346例证十, 在世界各国中,大不列颠是资本专横和劳动被奴役达到了顶点的国家㊂ [9]133例证十一,发明的资本主义利用 只发生在英国㊂ [10]367例证十二, 英国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㊂ 这里所以把英国摆在首要地位,只是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代表,而且对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来说,只有英国才有不断公布的官方统计材料㊂ [5]593[6]278相对于说明以大工业为特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是英国而言,12个例证可谓充分,其中隐含强劲有力的内在逻辑㊂逻辑的第一个层面是以英国为典型的理由㊂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典型,这与马克思为自己确立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二是英国积累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验材料最丰富和最完整㊂逻辑的第二个层面是对第一层面的延伸,实际是回答为什么说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典型的问题㊂马克思给出的理由如下㊂第一,从经济体运行角度看,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育程度最高㊂第二,从历史角度看,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大工业起源和发展最典型㊂第三,从阶级关系角度看,英国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最残酷,工人阶级的觉悟最先进㊂第四,从资本结构角度看,英国的产业资本主导一切最典型㊂第五,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角度看,英国是世界市场的霸主,力量最大,最具象征意义㊂第六,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角度看,英国工厂中的机械化生产发育程度最高,因而最典型㊂第七,从科学发明的资本主义应用角度看,英国最典型㊂第八,从土地的资本主义利用角度看,英国是 榜样㊂ 由上述内容构成的第二个逻辑层面有力地支撑起第一个逻辑层面,以无可辩驳的理由告诉世人,以英国为解剖典型地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理有据㊂现在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除马克思如此地看问题外,其他人是否也如此地看问题?此为马克思观点的旁证㊂旁证一,黑格尔说, 英国的物质生存建筑在工商业之上,英国人担任了伟大的使命,在全世界中作文明的传播者;因为他们的商业精神驱使他们遍历四海五洲,同各野蛮民族相接触,创造新的欲望,提倡新的实业,而且是首先使各民族放弃不法横行的生涯,知道私产应当尊重,接待外人应当友善,成立了这些为商业所必要的条件㊂ [11]467虽然黑格尔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名为 工商业 或 新的实业 ,但他确实意识到英国人领 新的实业 的风气之先是可以确定下来的基本事实㊂这样的事实使英国的典型性作用突显出来,即 在全世界作文明的传播者 ㊂与马克思的英国典型论相比,黑格尔的英国典型论要逊色很多,但能证明基本事实,黑格尔也把英国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㊂旁证二,1844年1月至2月,不满24周岁的恩格斯写作了‘英国状况“系列论文中的‘十八世纪“㊂文中说, 英国自上一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㊂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㊂ [1]87年轻的恩格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虽然他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称为 社会革命 ,但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典范意义是他已经领悟到的神蕴㊂这种神蕴激励着恩格斯,结果是一年后面世的经典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㊂马克思对这一著作称赞有加,在‘资本论“中多次提到它,用来资证明自己的观点㊂旁证三,写作于1844年下半年至1845年年初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著述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㊂在这部著作的导言开篇恩格斯就点出了英国的典型意义这一主题: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上个世纪的后半期,随着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而开始的㊂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同时又推动了整个市民社会的变革,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现在才开始被认识㊂英国是发生这种变革(这种变革越是无声无息地进行,就越是强有力)的典型地方,因此,英国也是这种变革最主要的结果即无产阶级发展的典型国家㊂只有在英国,才能把无产阶级放在它的一切关系。
论经济哲学认识论中的两条路线
The Two Routes of Economic Philosophy
Epistemology
作者: 宫敬才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页码: 5-1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经济哲学认识论;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李嘉图;奈特
摘要:经济哲学认识论思想以自发的形式肇端于亚当·斯密,由于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倾向存在于同一思想体系而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
李嘉图和奈特使两种经济哲学认识论路线得以成型,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是它们各自的后继者。
前者以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为逻辑前提,后者则把经济哲学认识论建基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的基础之上。
以人的认识能力无限论为指导的经济学研究离现实经济生活越来越远,学院化倾向愈演愈烈;以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论为指导的经济学研究则日渐显示出经济生活智慧的气象。
从经济价值观角度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效率范畴
从经济价值观角度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效率范畴
包俊洪;宫敬才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从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效率范畴的界定及对影响经济效率因素的剖析出发,文章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效率范畴的态度和直接向人们推销特定的价值观:效率第一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率是必要的,否则社会难以正常运转.但把追求效率变成效率第一主义,在理论上的失足是明显的,在实践上则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尽管如此,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方法的探讨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总页数】6页(P78-83)
【作者】包俊洪;宫敬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价值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6
【相关文献】
1.跨文化角度看西方影视中的个人主义观 [J], 杨渊
2.西方戏剧创作中的“停叙”──从叙述学角度看西方戏剧创作中的一种嬗变轨迹[J], 胡健生;张玉雁
3.从系统效率的角度看战后东、西方两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对称性 [J], 陈友云
4.西方文化和文论中的Image——从比较文化和比较文论的角度看Image(形象/意象/图像)(之一) [J], 张法
5.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 [J], 张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经济价值观_宫敬才
学海 2000 1论经济价值观宫敬才(河北大学保定071002)内容提要本文旨在确立熔经济学与哲学为一体的经济价值观范畴。
全文论述四个问题:经济价值观的概念界说及有关问题;经济价值观的评价及其标准;经济价值观的作用;经济价值观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经济意识经济行为经济哲学研究方兴未艾。
成就和益处有目共睹,缺失尚待弥补:一是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概念演绎系统和分析框架;二是经济学家涉足经济哲学缺乏抽象层次,哲学家论述经济哲学问题流于贴标签的弊端。
两种缺失有必然联系且影响经济哲学的正常发展。
本文以确立经济价值观范畴为突破口,意在探索出经济哲学研究的新路子,成功与否,诚待有志者判断和指教。
一、经济价值观的概念界说及有关问题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经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不同语境中,人们赋予它不同含义,指称对象也各不相同:以获利为目的经济行为;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人们所具有的经济意识(其中包括经济心理、经济习俗和经济理论体系);效率;节约等。
价值观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概念。
概括地说,它是指人们有关好与坏、善和恶、有益与无益、有效用与无效用、正效用与负效用、利与害等的看法和态度。
把经济与价值观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概念:经济价值观。
这个概念简单直观地告诉我们,!价值观∀说明经济价值观的哲学抽象层次及其哲学意味;!经济∀则是保证经济价值观与经济现象的必然联系以及它所指称和概摄的特定范围。
什么是经济价值观呢?如果把经济一词所具有的几种含义加以归类便知:它们可以被归结为两类现象,一类是经济行为及其结果(效率和节约),另一类是经济意识。
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应被包括在经济意识范围内,因为虽然它与经济行为直接联系在一起并必然导致特定经济行为,但这只能说它的现实性更强,归根到底它还是经济意识。
这样,经济价值观便可用如下的定义表述:经济行为和经济意识中内含的与经济行为和经济意识有必然联系的价值判断。
从经济价值观角度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效率范畴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3 2002・西方经济学研究・从经济价值观角度看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效率范畴包俊洪 宫敬才(北京师范大学 价值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 要] 从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效率范畴的界定及对影响经济效率因素的剖析出发,文章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效率范畴的态度和直接向人们推销特定的价值观:效率第一主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率是必要的,否则社会难以正常运转。
但把追求效率变成效率第一主义,在理论上的失足是明显的,在实践上则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尽管如此,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方法的探讨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 效率崇拜 经济价值观 效率 影响效率的因素 效率的评价[中图分类号] F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2)030078006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 fficiency in Prevailing WesternE conomics from the Aspect of E conomic V alueBao Jun2hong G ong Jing2cai(Research Center for Value Cul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 sity,Beijing100875)Abstract: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efficiency by the mainstream western economist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ir view of efficiency leads them directly to value judgment.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market economy,it is necessary to pursue economic efficiency.Otherwise,s ociety will be led to stagnation.But,if efficiency becomes the only pursuit,it will actually lead to a slip in theory and do harm to both s ociety and people.H owever,the exploration of 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by the mainstream western economists is still of use for our reference.K ey Words:efficiency w orship,outlook of economic value,efficiency,factors affecting efficiency,evalua2 tion of efficiency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的终极目的潜藏其后,人们感受到的是直接目的———求利。
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批判
《河北学刊》2000・1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批判□宫敬才 内容提要:本文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从中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资借鉴的经济价值观内容;二是集中揭示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矛盾及其还原为市场经济实践时导致的三个视野黑洞;三是以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类型的形式,具体分析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与集体主义的相容之处和冲突所在。
个体与整体的矛盾,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难题。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撮其要者不外有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本文研究三种方式中的经济方式,具体对象是此方式历史中的一个片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追寻的具体目标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后起制导作用的灵魂——经济价值观。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客观存在。
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应持何种态度?态度来自对它的审视与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体系的某些合理因素 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展开,是基本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它建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上,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一般中的具体,仅就市场经济而言,没有姓“资”或姓“社”之分,它只不过是区别于自然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的经济价值观有两个层次:一是与社会制度性质有必然联系的经济价值观,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它们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二是与社会制度无必然联系但与市场经济一般有必然联系的经济价值观,这种经济价值观,正是我们应当研究和汲取的东西。
表面看,理论的内在逻辑如此清晰,用不着细加分析便可切入主题: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体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可以吸取或加以必要改造后能够吸取?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起码,这里关涉几个应加以分辨和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对个人主义的态度是否有再思考的必要?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是否有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观,二者之间除了有本质区别外是否还有共通之处?传统的对个人主义的态度有四个部分。
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问题
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问题宫敬才【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有30余年,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是20年.世纪之交经济哲学研究发展到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是重大进步,但“瓶颈”性问题凸显出来: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未得到重视和研究.研究和回答这一问题,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才能深化一步,其体系性架构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承载的内容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准确理解前者,才能对后者作出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的理解和阐释.【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7页(P103-109)【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问题【作者】宫敬才【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2-03一、社会和理论背景从整个中国历史的意义说,改革开放是重大事件。
改革开放的结果有目共睹,中国由穷变富,由弱成强。
这一历史过程的起步之处是党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这次会议决定,彻底改变既有方针,以全新思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思路的核心是把阶级斗争为纲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此相伴随,一系列全新的观念、方针和政策出现在人们面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
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方针政策的实践形态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性运动,结果是中国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转型。
在当时,巨大变化是国际国内特定社会历史情势激发的结果。
资本主义世界开启新一轮全球化,对中国而言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在国内,经济社会状况已处于危险境地,用当时的话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种社会历史情势中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唯一出路。
关于个人主义的思考
关于个人主义思想的思考张联(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个人主义自其发展以来,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社会活动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个人主义提倡经济的自由性和竞争性,政府应该是守业者的角色,政治上提倡民主,个人服从于社会会权威,道德上需要尊重别人,善于助人为乐。
个人主义虽然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他在特定时期给中西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字:个人主义;经济人;利益一、个人主义的涵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的自由与重要性,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思想中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和基础,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平等,强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界限,个人的目标追求是社会的终极价值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对自己的要求是能够对自己自律和对公共权威的服从。
西方的很多社会学家曾对个人主义下过定义,但都不是很全面。
一直到了哈耶克,他几乎花费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了把个人主义思想系统化、体系化,而且,他的研究跨越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这使得他能够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个人主义。
在他看来,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争锋相对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社会理论,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更为主要和根本的,是一种理解个人自身、个人和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
在哈耶克看来,个人主义把个人看作是天赋人权的独立、自由的个体,个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社会不征得个人的同意,是无权干涉个人的不违法的行为的。
而在当代西方国家,都是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哈耶克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一社会局面的形成。
二、个人主义思想的主张(一)个人主义经济观在经济学中,“经济人”这一概念具体化,必然就是经济个人主义思想。
虽然经济自由主义在外在表现上有多种类型或者多种向度,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相通的,就是经济自由。
经济自由思想在亚当·斯密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个人作为经济人首先需要身份自由,即人的社会身份不应该由血统或者法统决定,它应该由人的活动及其成果来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学刊》2000・1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批判□宫敬才 内容提要:本文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从中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资借鉴的经济价值观内容;二是集中揭示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矛盾及其还原为市场经济实践时导致的三个视野黑洞;三是以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类型的形式,具体分析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与集体主义的相容之处和冲突所在。
个体与整体的矛盾,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难题。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撮其要者不外有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本文研究三种方式中的经济方式,具体对象是此方式历史中的一个片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追寻的具体目标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后起制导作用的灵魂——经济价值观。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客观存在。
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应持何种态度?态度来自对它的审视与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体系的某些合理因素 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展开,是基本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它建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上,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一般中的具体,仅就市场经济而言,没有姓“资”或姓“社”之分,它只不过是区别于自然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的经济价值观有两个层次:一是与社会制度性质有必然联系的经济价值观,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它们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二是与社会制度无必然联系但与市场经济一般有必然联系的经济价值观,这种经济价值观,正是我们应当研究和汲取的东西。
表面看,理论的内在逻辑如此清晰,用不着细加分析便可切入主题: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体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可以吸取或加以必要改造后能够吸取?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起码,这里关涉几个应加以分辨和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对个人主义的态度是否有再思考的必要?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是否有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观,二者之间除了有本质区别外是否还有共通之处?传统的对个人主义的态度有四个部分。
一是经济体制前提:计划经济。
二是国际环境:东西方冷战。
三是肯定它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天主教反动势力问题上的进步作用。
四是以自我理解的经济伦理内容为依据,作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在内的全称性判断:它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具体表现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为了私利不择手段,它是腐朽、没落和反动的意识形态。
面对这种态度可以有两种选择:把它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不再进一步追问根据是什么。
这种做法封绝了对个人主义的研究和思考,但也带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提出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说,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价值观,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经济价值观?要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价值观,个人主义又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开的问题。
把这种态度放到特定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然后作出新历史条件下的新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对个人主义的看法,实在有再思考的必要。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看,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中的某些内容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
这里的交换,有三种基本形式:物品交换、劳务交换和知识(信息)交换。
这三种形式都是一种更高抽象层次的商品交换的具体表现。
商品交换的前提是交换主体的存在,交换主体的社会规定和商品交换客观要求他是独立自主的,他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独立自主,并以商品为中介,标榜和突出自己的独立自主,通过交换,在对方那里获得独立自主的认同和确证。
由此看,社会规定上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意识到独立自主,最后以商品为中介实现和确认独立自主,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个人独立性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思想前提的廓清是我们探讨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合理因素问题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看清: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而言,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体系中到底有哪些合理因素。
按照人们的习惯性理解,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最集中表现是“经济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从一般意义上说,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中,包括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意识,随时提高经济行为主体素质的意识,不断追求超越和自我实现的意识,等等。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两个层面看待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可取之处。
不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是其共有的本质特征。
相对个人而言,自由竞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约束和压力使个人不得不约束自我,规范自我,以便适应自由竞争的需要。
马克斯・韦伯在自己的一系列专著中对此加以探讨,富兰克林在《自传》中以表格的形式详说自我约束的具体内容:节制、沉默寡言、生活秩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中庸适度、清洁、镇静、贞节和谦虚 。
在其他地方,富兰克林还以行事箴言的形式又加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守时、守信、精打细算和积累 。
富兰克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但其思想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时代需要的反映。
类似的思想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著作中随处可见,凯恩斯对类似思想稍有触动,虽然有时代的强烈需要作为根据,还是不得不花费大量笔墨为自己的主张辩解。
富兰克林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他的这些自我约束式规定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吗?回答是肯定的。
不管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会自我约束的人,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不会锻炼出市场经济中使个人游刃有余的高强素质。
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几千年自然经济的文化传统和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历史的国度里,为适应市场经济而来的自我约束,实在是既适时,又必要。
就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自我实现层面而言,情况比较复杂,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有四种。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满足的高级阶段,但他并没有把人的自我实现局限于经济活动。
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把人的自我实现限定于经济活动范围之内,但他把人的自我实现的动力规定为原始本能的发泄,这种对自我实现的界说显然离市场经济的现实太远。
把人的自我实现宗教化的是马克斯・韦伯,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自我实现并非是人的真实目的,在新教徒那里,只有以刻苦努力、取得成果、积累资本的自我实现形式为手段,才能真正为上帝的荣耀尽到天职(Cal ling)。
对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自我实现作出一般性概括的是熊彼特。
他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我实现“不存在享乐主义的动机”。
实际上,下列三个因素真正触发和推动了自我实现的完成。
“首先,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虽然不一定是)一个王朝。
现代世界实际上并不知道有任何这样的地位,但是工业上或商业上的成功可以达到的地位仍然是现代人可以企及的最接近于中世纪的封建贵族领主的地位。
对于没有其他机会获得社会名望的人来说,它的引诱力是特别强烈的。
权力和独立的感觉,并不由于这两者主要是一种幻想而有丝毫的损失。
”“其次,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
……金钱上的输赢是次要的考虑,或者无论如何,只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视,它的炫耀常常更重要的是作为大笔开支的动机,而不是作为对消费者货物本身的想望。
”“最后,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谋的欢乐。
这类似一个无处不在的动机,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为因素,在我们的情况中比在任何别处都更为清楚地自己强行表现出来。
”!熊彼特建立了经济领域中自我实现的理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三个因素:权力、成功和奋斗的乐趣。
这一理论模式在两个向度上对我们富有启发和教益。
第一,经济活动并不是象中国传统文化所认为的那样是“小人的雕虫小技”,而是同样需要智慧、毅力和创造性的事业。
实际情况是,在任何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经济活动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和体会的事业观是绝对必需的。
这种经济事业观,客观存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之中,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它同样应当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同样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把经济活动作为一项自我实现的事业进行,这本身就是经济价值观,但这种经济价值观依附于特定的社会制度,为特定的社会制度服务。
至于它存在于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之中,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服务,那是社会制度的选择而不是这种经济价值观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事业观,带有中性的性质。
第二,这种自我实现的经济价值观,与享乐主义没有必然联系。
由于把求利作为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所以也超越了“经济人”这种经济价值观的层面。
这是典型的经济价值观的升华。
这里升华的向度不是向后和向下,而是向上和向前。
这一点恰好保证了事业型经济活动的向度和层次。
从向度上说,它把经济价值观升华为人生价值观,使经济价值观有人生价值观作为灵魂,使人生价值观有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内容而不是空洞的想象和推理。
从层次上说,它并没有停留在仅仅局限于孜孜求利的经济人层面,而是以经济事业为底蕴的有血有肉的人为追求的目标。
经济事业的成功,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概括地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富兰克林的自我约束,还是熊彼特的自我实现,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提出来的经济价值观。
我们之所以把它们看作一般性经济价值观并认为它们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不与社会制度必然交织在一起。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还有方法论上的原因。
上述的经济价值观虽然与特定社会制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它又必须附着于特定社会制度才能发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作用是功能性的,把它嫁接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会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内在矛盾及视野黑洞 从功能角度看待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可取之处,并不意味着完全肯定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因为它在内在逻辑、理论形态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三个层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个人是出发点,又是判定事物优劣好坏的标准。
这一点构成了个人主义经济价值观的核心。
在这里,考虑和判定一切问题的逻辑前提是个人。
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规定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以“经济人”概念对问题作出了回答。
从功能角度把个人假定为“经济人”未尝不可,但把实际存在的个人规定为“经济人”,必然引发一系列的逻辑矛盾。
首先,这里的个人没有任何社会历史规定性,正象有的学者所讽刺的那样,“他不高不矮,不肥不瘦,不曾结婚也不是单身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