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1断层头部
断层解剖学复习资料
断层解剖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单选题一、头部1.在横断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A.禽距B.侧副隆起C.侧副沟D.海马E. 海马傍回2.显示基底核区的最佳横断层面A.胼胝体干B. 胼胝体压部C.松果体D.前连合E.后连合3.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A.扣带沟B.扣带沟边缘支C.中央沟D.中央前沟E.中央后沟4.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A.豆状核B.壳C.苍白球D.尾状核E.背侧丘脑5.在横断层面上,小脑延髓池两侧的脑组织A.小脑扁桃体B.小脑半球C.小脑蚓D.枕叶E.舌回6.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楔叶B.楔前叶C.缘上回D.外侧沟E.顶枕沟7.胼胝体干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侧脑室B.第三脑室C.尾状核D.外侧沟E.顶枕沟8. 半卵圆中心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E.楔叶9. 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内囊B.外囊 C最外囊 D.第五脑室 E.第六脑室10.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A.胼胝体嘴B. 胼胝体膝C. 胼胝体干D.海马E. 海马傍回11.内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尾状核B.豆状核 C屏状核 D.杏仁体 E.背侧丘脑12. 胼胝体压部两侧的腔隙为侧脑室A.前角B.中央部C.三角区D.后角E.下角13.红核和黑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侧脑室B.第三脑室C.中脑水管D.胼胝体膝E.透明隔14. 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交叉池B.大脑纵裂池C.小脑上池D.环池E.大脑外侧窝池15.齿状核横断层面上的结构A.小脑上池B.小脑扁桃体C.小脑上脚D.小脑中脚E.小脑下脚16. 第四脑室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中脑B.脑桥 C延髓 D.小脑半球 E.小脑蚓17.形成“Y”形小脑幕的结构A.大脑镰B.小脑幕 C小脑镰 D.大脑镰和小脑幕 E.小脑幕和小脑镰18.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白质区A.内囊B.外囊C.最外囊D.视辐射E.听辐射19.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白质区A.内囊前肢B.内囊膝C.内囊后肢D.外囊E.最外囊20.在横断层面上,上矢状窦的常见形态A.三角形B.四角形C.圆形D.卵圆形E.不规则形21.基底核区的横断层面上最先出现A.背侧丘脑B.尾状核C.豆状核D.屏状核E.杏仁体22. 尾状核的横断层面上最先出现A. 尾状核头B.尾状核体C. 尾状核尾D. 尾状核头和尾状核体E. 尾状核体和尾状核尾23.横断层面上的侧脑室最先出现A.前角B.中央部C.三角区D.后角E.下角24.脑血管无搏动的主要原因A. 大脑动脉环B. 吻合血管C.行程弯曲D.动、静脉不伴行E.管壁薄25.分布于幕上后部结构的动脉A. 颈内动脉系B.大脑前动脉C. 大脑中动脉D. 大脑后动脉E.椎动脉系26. 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处约平A.舌骨上缘B.下颌骨下缘C.甲状软骨上缘D. 甲状软骨下缘E.环状软骨27.颈内动脉进入颅腔的部位A.颈动脉管外口B. 颈动脉管C. 颈动脉管内口D.破裂孔E.海绵窦28.眼动脉自颈内动脉的发出处A.岩骨段B. 海绵窦段C. 膝段D.床突上段E.终段29.脉络丛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的发出处A.岩骨段B. 海绵窦段C. 膝段D.床突上段E.终段30.行程长且管径细,易发生栓塞的脑血管A. 大脑前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大脑后动脉D. 脉络丛前动脉E. 脉络丛后动脉31.椎动脉的横突孔段穿经的颈椎横突孔A.第6-1B. 第6-2C.第7-1D.第7-2E.第5-132.颅脑正中矢状面上不出现的脑血管A. 大脑前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大脑后动脉D.基底动脉E. 大脑大静脉33.与大脑后动脉相伴行的脑神经A. 视神经B. 视束C. 动眼神经D. 滑车神经E.展神经34.中国人最常见的大脑动脉环类型A. 近代型B. 原始型C. 过渡型D.混合型E. 发育不全型35.走行于大脑半球外侧沟内的静脉A. 大脑上静脉B. 大脑中浅静脉C. 大脑下静脉D. 大脑大静脉E. 大脑内静脉36.大脑深静脉中的管壁薄而脆,易破裂出血A. 大脑大静脉B. 大脑内静脉C. 基底静脉D. 脉络丛静脉E. 透明隔静脉37. 大脑大静脉位于A. 帆间池B. 脚间池C. 四叠体池D. 大脑大静脉池E.直窦38.海绵窦外侧壁上的脑神经不出现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展神经D.眼神经E.上颌神经39.诊断垂体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测量垂体的A.面积B.体积C.前后径D.左右径E.上下径40.垂体高度的测量常选择经垂体A.横断层面B.矢状层面C.冠状层面D.斜冠状面E.斜矢状面41.垂体的冠状层面上不出现A.视交叉B.颈内动脉C.蝶窦D.海棉窦E. Meckel腔42.垂体的正中矢状面上不出现A.蝶窦B.鞍背C.鞍结节D.鞍膈E.前床突43.垂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颈内动脉B.鞍背C.海绵窦D.脑桥E. Meckel腔44.“空蝶鞍”征多出现于鞍膈的类型A.Ⅰ型B.Ⅱ型C.Ⅲ型D.Ⅰ、Ⅱ型E. Ⅱ、Ⅲ型45.鞍周血管的主要动脉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大脑动脉环E.基底动脉46.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视交叉B.垂体柄C.颈内动脉D.三叉神经节E.基底动脉47.匙突位于前庭窗的A.前上方B.后上方C.前下方 D后下方. E.外侧48.膝神经节位于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A.迷路段B.水平段C.垂体段D.前膝部E.后膝部49.颈静脉孔前内侧部通过的结构A.舌咽神经B.迷走神经C.副神经D.乙状窝E.颈内静脉50.外骨半规管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前庭导水管B.前庭C.后骨半规管D.耳蜗E.乳突窦51.膝神经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鼓室上隐窝B.乳突窦C.内耳道D.外耳道E.前庭52.内耳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骨半规管B.前庭C.耳蜗D.鼓室上隐窝E.外耳道1. A.2. C.3. B.4. C.5. B.6. D.7. B.8. D.9. E. 10. B.11. D.12. C. 13. E. 14. C. 15. D. 16. A. 17. D. 18. B. 19. C. 20. A.21. B. 22. B. 23.B. 24.C. 25.D. 26. C. 27. D. 28. C. 29.E. 30. D. 31. B. 32. B. 33. C. 34. A.35. B. 36. A. 37. D. 38.C. 39. E. 40. C. 41. E. 42. E. 43. E. 44. C. 45. D. 46.D. 47. A. 48. D. 49. A. 50. D. 51. D. 52.E.二、颈部1.寰枢正中关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腮腺B.咽旁间隙C.颈总动脉D.颈内静脉E.头长肌2.舌骨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下颌下腺B.舌下腺C.颈内动脉D.咽后间隙E.迷走神经3.甲状软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喉前庭B.喉中间腔C.声门下腔D.喉室E.梨状隐窝4.杓状软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A.喉口B.喉前庭C.喉中间腔D.甲状软骨上角E.声门下腔5.会厌前间隙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舌骨B.会厌软骨C.喉咽D.甲状软骨上角E.咽旁间隙6.喉口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喉前庭B.喉咽C.杓会厌襞D.声门旁间隙E.会厌软7.声门旁间隙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喉中间腔B.喉室C.甲状软骨D.会厌前间隙E.杓状软骨8.环状软骨板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甲状软骨B.甲状腺C.颈总动脉D.颈内静脉E.食管9.环状软骨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甲状腺B.喉咽C.咽后间隙D.气管前间隙E.椎前间隙10.环状软骨弓横断层面上的结构A.喉前庭B. 喉中间腔C. 声门下腔D.气管E.第5颈椎11.甲状腺峡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气管B.食管C.喉上神经D. 食管后间隙E.喉返神经12.颈根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锁骨下动脉B. 椎动、静脉C.颈总动、静脉D. 迷走神经E.膈神经13. 声门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声带B. 杓状软骨C.环状软骨板D. 甲状软骨E.会厌软骨14.在横断层上,胸骨上间隙内的结构不出现A. 胸锁乳突肌B. 颈前静脉C.颈静脉弓D.颈前淋巴结E.角淋巴结15.在横断层上,锁骨上间隙内的结构A. 锁骨下动脉B.锁骨下静脉C. 颈外静脉D. 颈内静脉E.颈总动脉16.枢椎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鼻咽B. 口咽C. 腭扁桃体D. 腭垂E.咽后间隙17.下颌下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下颌舌骨肌B.舌骨舌肌C.下颌骨D. 舌骨下肌群E.颏舌肌18.在横断层面上,甲状腺侧叶的后外侧不出现.A.颈总动脉B.颈内静脉C.迷走神经D. 颈交感干E.喉咽19.颈动脉窦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颈内静脉B.颈外动脉C.咽旁间隙D. 椎前间隙E.咽后间隙20.在横断层面上,斜角肌间隙内的结构A.臂丛B. 锁骨下静脉C.椎动、静脉D. 颈内动、静脉E.膈神经21.椎动脉三角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椎动、静脉B.前斜角肌C.颈长肌D.胸膜顶E.头长肌22.甲状腺峡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A. 环状软骨B. 甲状软骨C.第3气管环D.第2颈椎E.气管杈23.在横断层影像上,显示喉腔位置的标志性结构A. 甲状软骨B. 环状软骨C. 会厌软骨D. 杓状软骨E.喉口24.在横断层面上,环状软骨平面不出现A.第6颈椎B. 咽与食管移行处C.喉与气管移行处D. 咽旁间隙E.咽后间隙25.内脏格和血管格与支持格的分界标志A. 椎前筋膜B. 咽旁间隙C.脊柱颈段D. 咽E.食管1. C.2. B.3. C.4. C.5. E.6. D.7. D.8. E.9. D. 10. C. 11. C. 12. C. 13. E. 14. E. 15.C. 16. A.17. D. 18. E. 19. C. 20. A. 21. E. 22. C. 23. A. 24. D. 25. A.三、胸部1.胸锁关节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头臂静脉B. 上腔静脉C. 头臂干D.右肺尖E.左肺尖后段2.上腔静脉起始处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左锁骨下动脉B. 左颈总动脉C. 头臂干D.主动脉弓E.胸导管3.主动脉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上腔静脉B.胸腺C.右肺后段D.左肺前段E.奇静脉4.奇静脉弓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血管前间隙B.气管前间隙C.气管后间隙D.主肺动脉窗E.气管杈下间隙5.主肺动脉窗的结构不包括A.动脉韧带B.心丛C.左喉返神经D.左迷走神经E.动脉韧带淋巴结6.主肺动脉窗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右肺尖段B.右肺前段C.右肺后段D.左肺尖后段E.左肺前段7.在横断层面上,右肺门出现的标志A. 奇静脉B.奇静脉弓C.上腔静脉D.气管杈E.主动脉弓8. 在横断层面上,左肺门出现的标志A.升主动脉B.胸主动脉C.主动脉弓D.气管杈E.奇静脉弓9.在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靠近肺纵隔面的肺段A.右肺尖段B.右肺前段C.右肺后段D.左肺前段E.左肺尖后段10. 在横断层面上,出现于主动脉弓以上层面的肺段A.右肺上段B.右肺前段C.右肺后段D.左肺前段E.左肺尖后段11.肺动脉杈的横断面上不出现A.气管杈B.奇静脉C.心包上隐窝D.隆嵴下淋巴结E.上腔静脉12. 肺动脉杈横断面上的肺段不出现A.右肺前段B.右肺后段C.上段D.上舌段E.左肺尖后段13. 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左肺动脉末端勾绕A.左主支气管B.上叶支气管C.左上叶动脉D.左上肺静脉E.左上叶静脉14. 中间支气管的横断面上不出现A.叶间动脉B.左主支气管C.奇食隐窝D.隆嵴下淋巴结E.右心室15.在肺门横断层面上,其最下部的结构A.肺动脉B.主支气管C.上肺静脉D.下肺静脉E.支气管静脉16.主要分布于肺段之间的结构A.支气管B.肺动脉C.肺静脉D.支气管动脉E.支气管静脉17左、右下肺静脉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A.内侧段B.外侧段C.上舌段D.下舌段E.内侧前底段18.舌叶支气管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A.前段B.内侧段C.外侧段D.上舌段E.下舌段19.左肺动脉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A.尖段B. 前段C.后段D.上段E.尖后段20. 右肺动脉横断层面上不出现的肺段A.前段B.后段C.外侧段D.上舌段E.上段21.胸骨角平面的后方平对A.第2肋骨B.第3胸椎C. 第2胸肋关节D.第4胸椎体E.第5胸椎体22.膈神经和迷走神经位于上纵隔五层中的A.胸腺层B.静脉层C.动脉层D.气管层E.食管层23.位于胸骨角平面以上的结构A.气管杈B.奇静脉弓C.第二食管狭窄D.肺动脉分杈处E.胸导管自右侧转向左侧上行24.形成影像上肺门和肺纹理的主要结构A.支气管B.肺动、静脉C.支气管血管D.淋巴结E.神经25.肺段支气管、血管出入肺段处A.肺门B.第一肺门C.第二肺门D.第三肺门E.第四肺门26.上舌段支气管发自于A.中间支气管B.中叶支气管C.舌叶支气管D.下叶支气管E.上叶支气管27.结核性空洞的好发部位A.S2B.S4C.S5D. S6E.S828.纵行走行且横断层面上呈圆形的肺段支气管A. B1B.B2C.B4D.B5E.B629.显示肺门区的最佳横断层面A.第5-6胸椎B. 第7胸椎C. 第8胸椎D. 第6-8胸椎E. 第5-8胸椎30.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出现A.S1B.S2C.S1+2D.S3E.S431.由肋胸膜与纵隔胸膜折返形成A.肋膈隐窝B. 肋膈窦C. 肋纵隔隐窝D.奇食隐窝E.胸膜隐窝1. B.2. D.3. E.4. E.5. E.6. A.7. B.8. C.9. A. 10. E. 11. A. 12. D. 13. D.14. E. 15. D. 16. C. 17 C. 18. A. 19. A. 20. B. 21. D. 22. C. 23. B. 24. B. 25. D.26. C. 27. A. 28. A. 29. D. 30. E. 31. C.四、腹部1.第二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右肺下叶B.左肺下叶C.左肺上叶D.胸主动脉E.腹主动脉2. 第二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尾状叶B.左内叶C.左外叶上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下段3. 镰状韧带附着缘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右肺中叶B.左肺上叶C.右心室D.肝左外叶E.肝右前叶4. 三大肝静脉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食管B.胸导管C.肝圆韧带裂D.静脉韧带裂E.网膜囊上隐窝5. 第三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腔静脉沟B.胆囊窝C.尾状叶静脉D.副肝右静脉E.肋膈隐窝6.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右后叶上段B.右后叶下段C.右前叶上段D.左外叶上段E.左外叶下段7.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静脉韧带裂B.肝圆韧带裂C.弓状切迹D.门腔间隙E.肝圆韧带8.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左外叶上段B.左外叶下段C.尾状叶D.左内叶E.右前叶9.肝胰壶腹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十二指肠降部B.钩突C.肾皮质D.肝右叶E.右前叶10.门腔间隙的结构不出现A. 肝尾状叶B.网膜孔C. 网膜囊D.门腔淋巴结E.钩突11.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肝正中裂划分的标志结构A.下腔静脉B.腔静脉沟C.胆囊D.胆囊窝E.肝中间静脉12.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左叶间裂划分的标志结构A.左叶间静脉B.肝门静脉左支C.镰状韧带D.肝圆韧带E. 肝圆韧带裂13.胆囊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左内叶B.尾状叶C.右前叶下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下段14.胰头、颈、体分界的标志结构A. 下腔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脾静脉E.脾动脉15.左肾上极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左肾上腺B.右肾上腺C.右肾D.脾E.胃16.胰体后界的标志结构A.下腔静脉B.腹主动脉C.左肾静脉D.脾静脉E.脾动脉17.肝门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胰头B. 右肾C.脾D.十二指肠降部E.胆囊18.肝门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的肝段A.左内叶B.尾状叶C.右后叶下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上段19. 门腔间隙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肝尾状叶B.网膜囊C. 肾上腺D.十二指肠水平部E.胆总管20.在横断层面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血管A.左肾静脉B.左肾动脉C.右肾静脉D.右肾动脉E.脾动脉21.在横断层面上,肾窦内的结构不包括A.肾盂B.输尿管C.肾大盏D.肾小盏E.肾血管22.肾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肾动脉B.肾静脉C.肾盂D.肾窦E.肾上腺23.胰头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肝右叶B.脾C.十二指肠降部D.回肠E.肾24.在胰的横断层面上,一般先出现A.胰头B.胰颈C.胰体D.胰尾E.钩突25.在横断层面上,确认胰头的重要标志A.下腔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肝门静脉E.腹主动脉26.横断层面上识别胰尾的标志A.脾B.左肾C.胃D.脾动脉E.肾静脉27.横断层面上识别胆总管的十二指肠上段和十二指肠后段的标志结构A.肝门静脉B.肝固有动脉C.下腔静脉D.网膜孔E.十二指肠28.横断层面上肾旁后间隙内的结构A.肾B.肾上腺C.肾脂肪囊D.肾旁脂体E.输尿管29.肾上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肾锥体B.肾窦C.脾D.胰E.胆囊30.在横断层面上,可作为右段间裂的标志结构A.肝门静脉分叉处B.肝门静脉右支C.肝门静脉左支D. 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E.肝门31.在横断层面上,最行出现的汇合(分叉)点A.肝左、右管B.肝门静脉C.肝固有动脉D.胆囊管与胆总管E.胆静脉注入肝静脉处32.在横断层面上,肝门静脉左支最先出现A.横部B.角部C.矢状部D.囊部E.以上均不对33.肝门静脉左、右支的分支不包括A.右前支B.右后支C.左内支D.左外支E.肝左静脉34.Glisson系统内的管道不包括A.肝门静脉左支B.肝门静脉右支C.肝静脉D.肝固有动脉E.肝管35.肝右后叶上段的简写为A.SⅧB. S8C.SⅦD. S7E.SⅥ36.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走行于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左段间裂E.右段间裂37.区分左内叶与右前叶上段的肝裂A.正中裂B.背裂C.左叶间裂D.右叶间裂E.斜裂38.在横断层面上,下腔静脉左前壁与胆囊窝中点的连线为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39.在横断层面上,镰状韧带左侧约1cm处为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40.在横断层面上,下腔静脉右前壁与静脉韧带裂右端所作的弧形线为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41.肝门静脉右支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S IB. SⅡC.SⅢD. SⅦE.SⅧ42.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SⅡB. SⅢC.SⅣbD. SⅦE.SⅧ43.在横断层面上,随肝圆地带裂消失而消失的肝段A.SⅠB. SⅡC.SⅢD. SⅣE.SⅤ44.第二肝门出现以前的横断层面上的肝段A.S IB. SⅡC.SⅢD. SⅤE.SⅥ45.在横断层面上,正常胰头的前后径不应超过同一层面上椎体的A.1/3横径B.1/2横径C.横径D.1/2纵径E.纵径46.在横断层面上,正常钩突向左延伸的部分不超越A.肝门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下腔静脉E.腹主动脉47.在横断层面上,胆总管胰腺段的识别标志A.肝门静脉B.下腔静脉C.胰头D.十二指肠降部E.腹主动脉48.门腔间隙内的主要血管A.肝右动脉B.肝左动脉C.副肝右动脉D.副肝左动脉E.胆囊动脉50.在横断层面上,出入肾门的结构自前向后为A.肾静脉、肾动脉、肾盂B.肾动脉、肾静脉、肾盂C.肾静脉、肾盂、肾动脉D.肾动脉、肾盂、肾静脉E. 肾盂、肾静脉、肾动脉1. E.2. E.3. D.4. C.5. B.6. B.7. D.8. A.9. E. 10. C. 11. B. 12. D. 13 D. 14. B 15. C. 16. D. 17. E. 18. C. 19. D. 20. A. 21. B. 22. E. 23. D. 24. D. 25. A. 26. B.27. A. 28. D. 29. B. 30. B. 31. A. 32. B. 33. E. 34. C. 35. C. 36. B. 37. A. 38. A. 39. B.40. D. 41. B. 42. C. 43. C. 44. B. 45. C. 46. C. 47. B. 48. C. 50. A.五、盆部及会阴1.第1骶椎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 回肠B.肠系膜C.乙状结肠D. 乙状结肠系膜E.直肠2.在横断层面上,第1骶椎前方的血管神经不出现A.髂内动脉B.髂外动脉C.骶正中动脉D.股神经E.腰骶干3. 在横断层面上,位于骶髂关节前方的结构不出现A. 髂内动脉B. 髂内静脉C. 腰骶干D.骶神经E.髂外动脉4.骶丛和坐骨神经在横断层面上定位的标志结构A.骶骨B.髂骨C.梨状肌D.闭孔内肌E.闭孔外肌5.髋臼上缘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坐骨神经B.直肠C.回肠D.直肠膀胱陷凹E.乙状结肠6. 精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膀胱B.输精管壶腹C. 直肠膀胱陷凹D.输尿管E.直肠7.膀胱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直肠B.前列腺C.输精管D. 输尿管E.肛管8.膀胱横断层面上的间隙不出现A.膀胱前隙B.膀胱后隙C. 直肠膀胱陷凹D.骨盆直肠隙E.直肠后隙9.前列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尿道B.射精管C.直肠静脉丛D.前列腺静脉丛E.输精管10.耻骨联合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前列腺B.膀胱C.直肠D.肛管E.尿道11.在横断层面上,位居耻骨联合前方的结构A.精索B.股动、静脉C.肛提肌D.闭孔内肌E. 闭孔外肌12.在横断层面上,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多发生于A.前叶B.中叶C.左侧叶D.右侧叶E.中叶和侧叶13.前列腺组织中体积最大的部分A.中央区B.周缘区C.前纤维肌肉基质区D.移行区E.尿道周围组织14.在横断层面上,位于髂腰肌前内侧的结构A.髂内动脉B.髂外动脉C.输尿管D.腰骶干E.闭孔神经15.子宫首次出现的横断层面A.骶髂关节B.坐骨大孔C.髋关节D.耻骨联合E.闭孔16.在横断层面上,阴道穹最先出现A.前穹B.左侧穹C.右侧穹D.后穹E.前、后穹17.在横断层面上,子宫最先出现A.子宫底B.子宫体C.子宫颈阴道部D.子宫颈阴道上部E.子宫峡18. 在横断层面上,子宫底与子宫体的分界标志A.输卵管B. 卵巢C.子宫角D.子宫峡E.子宫腔19.在横断层面上,正常子宫颈的最低平面A.髋关节B.坐骨棘C.坐骨结节D.坐骨支E.耻骨弓20.在横断层面上,子宫体两侧横行的韧带A.子宫圆韧带B. 子宫阔韧带C. 子宫主韧带D. 骶子宫韧带E. 耻子宫韧带21.在横断层面上,子宫腔子宫颈管的分界标志A. 子宫体B. 子宫颈C. 子宫底D. 子宫峡E. 子宫角22.显示前列腺的最佳横断层面A.耻骨联合止方10mmB.耻骨联合上缘C.耻骨联合中点D.耻骨联合下缘E.耻骨联合下方5mm1. E.2. D.3. E.4. C.5. D.6. D.7. E.8. C.9. E. 10. D. 11. A. 12. E. 13. B.14. B. 15. B. 16. D. 17 A. 18. C. 19. B. 20. B. 21. D. 22. C六、脊柱区1.人体脊柱的椎间盘数A.21个B.22个C.23个D.24个E.25个2.在脊柱横断层面上呈“V”形的韧带A.棘间韧带B. 棘上韧带C. 项韧带D.黄韧带E.横突间韧带3.在脊柱横断层面上,黄韧带最厚的部位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4.第5 腰骶关节关节面的方位呈A.水平B.冠状C.矢状D.凹面形E.以上均不对5.在椎间盘构造中,含胶原纤维,无软骨基质的结构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6.椎间盘最外层的环形纤维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前纵韧带E.后纵韧带7.椎间盘内呈同心圆排列的结构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8.椎间盘内呈半透明、凝胶状易突出的结构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9.覆盖于髓核表面,与上、下椎体相连接的椎间盘结构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10.三叶形的椎管横断面见于脊柱A.颈段B.胸段C.上腰段D.下腰段E.骶段11.横断层面上呈横卵圆形的脊髓节段A.上颈髓B.下颈髓C.上胸髓D.下胸髓E.腰髓12.横断层面上脊神经后支穿经A.椎管B.椎间孔C.椎间管D.骨纤维孔E.骨纤维管13.脊柱各段中椎间盘最薄的部位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14.在横断层面上呈椭圆形的椎体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15.在横断层面上,颈段椎管前后径的最宽处位于A.寰椎B.枢椎C.第3颈椎D.第5颈椎E.隆椎16.颈椎间盘与相邻椎体高度的比例为A.1∶1B. 1∶2C. 1∶3D. 1∶4E. 1∶517.颈椎间盘的前、后缘高度比例约为A. 1∶1B. 2∶1C. 3∶1D. 4∶1E. 5∶118.棘突呈叠瓦状的椎骨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19.在脊柱正中矢状面上,犹如横置花瓶的椎间盘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20腰椎管狭窄时,其椎管与椎体矢状径的比例为.A. 1∶2B. 1∶3C. 1∶4D. 1∶5E. 1∶621.硬膜囊末端以下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骶神经根B. 尾神经根C.终丝D.终池E.椎内静脉丛22.“猫头鹰征”多出现于脊柱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1. C.2. D.3. C.4. B.5. C.6. C7. B.8. A.9. D. 10. D. 11. B. 12. D. 13. B.14. A.15. A. 16. C. 17. B. 18. B. 19. C. 20 E. 21. D. 22. C.七、四肢1.在肩关节横断层面上,肱二头肌长头腱居肱骨A.前方B.后方C.外侧D.内侧E.上方2. 在肩关节横断层面上,呈“C”形从前、后和外侧包绕肩关节的A.胸大肌B.三角肌C.斜方肌D.大圆肌E.肩胛下肌3. 在肩关节横断层面上,腋窝内的结构不出现A. 腋动脉B. 腋静脉C. 腋神经D. 腋淋巴结E.臂丛4.在横断层面上,构成腕关节的结构不包括A.尺骨B.桡骨C.手舟骨D.月骨E.三角骨5. 在横断层面上,股骨头位于股骨颈的A.内侧B.前内侧C.后内侧D.前方E.后方1. A.2. B.3. C.4. A.5. B.第二部分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回声 CT值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窗位窗宽部分容积效应周围间隙现象 T1加权像 T2加权像流空效应心包窦血管前间隙主—肺动脉窗隆突下间隙肺段解剖学肺门放射学肺门肝裂椎管侧隐窝二、问答题:1.超声、CT、MRI图片上的黑、白影各代表什么?超声、CT、MRI在医学上的应用原理如何?2.脑叶及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 CT: 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铁形低密度区;下部常 呈菱形或三角形,前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三)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的鉴 别
■ 外形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杂 ■ 上丘脑--松果体 ■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脑干正常解剖
■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 中脑: 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 桥脑: 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
相接 ■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
界 ■ 延脑: 腹侧面分解标志--延
脑桥脑沟 ■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下界
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 髓直接相连
12”(mm)原则
后叶较小, 通 常为 T1WI高信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沟的位置, 上外侧面前2/5与后3/5交 界处
2.外侧沟
■ 与岛叶皮质相垂直的脑沟 ■ 与蝶骨大翼突起相对应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 前连合层面
■ 中脑导水管: 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 构,长约15mm
■ 第Ⅳ脑室: 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 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 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
■ 桥池: 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 。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 侧脑室: 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大脑颞极层面
关键结构: 前额区、扣带回、眶 颞极、翼腭窝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红核黑质层面
关键结构: 侧脑室、内囊、红核、黑质、
大脑沟、回
侧脑室在本层面切及侧脑室中央部。侧
脑室在冠状断面上以室间孔为界,前为 前角,后为中央部。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垂体层面
关键结构: 垂体、Broca区、隔区
伏隔核、内囊、蝶鞍 、海绵窦
本层面额中回切及后部,为书写中枢; 额下回也切及后部,为岛叶表面的盖部, 盖部连同前一层面的三角部合称Broca区, 为说话中枢。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人体断层解剖学 之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Sectional anatomy
人体断面解剖学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头部断层解剖学
5、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层 面
*放射冠区:侧脑室体部层面周围脑白质所在
区 域称为放射冠区。 尾状核的体部与侧脑室体部相伴行。
6、经顶枕沟下份的横断层面
该层面主要观察胼胝体膝部 及压部、侧脑室前角、三角 区、透明隔、穹窿、尾状核 头、背侧丘脑。
6、经顶枕沟下份的横断层面
7、经室间孔的横断层面
扣带沟 中央沟 中央后回
缘上回 角回
经半卵圆中心层面
4、经半卵圆中心层面
*半卵圆中心:侧脑室 顶部周围脑白质所形成的 半卵圆形,称为半卵圆中 心
5、经顶枕沟上份的横断层面
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 大脑镰、扣带回、额上中下回。 中部: 侧脑室的中央部、尾状核的体 部。 后部: 大脑镰、纵裂池、下矢状窦断 面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分布图
大脑中动脉
较粗,是颈内动脉的延续,进入大脑外侧沟 内.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血液。
主要分支1.眶额A 2.中央前沟A
3.中央沟A 4.中央后沟A,5.顶后A 6. 角回A 7.颞后A 8.颞中A9.颞前A 10.颞极A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布图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及分段
分三段 P1自大脑后动脉起点至连接大脑后交通动脉处。 P2段:从后交通动脉连接处至大脑脚后缘 P3段:自大脑脚后缘至大脑后动脉分叉处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顶枕动脉 距状沟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动脉
颞下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分布图
(三)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供应脑的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
脑的静脉
深静脉
大脑髓质基底核、间脑 和脑室脉络组织的静脉 先后在胼胝体下方汇合 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向后注入直窦。
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学习指南目录第一单元绪论 (1)第二单元头部(一) (1)第三单元头部(二) (9)第四单元颈部、耳 (15)第五单元胸部(一) (25)第六单元胸部(二) (26)第七单元腹部 (36)第八单元盆、会阴 (48)第九单元四肢 (56)第十单元脊柱区 (62)第一单元绪论学习要求:1.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2.熟悉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范围和意义。
3.了解断层解剖学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解析: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断面断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回声CT值T1和T2加权像第二单元头部(一)学习要求:1.掌握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脑室、脑池、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2.熟悉脑表面主要沟回和脑内部基底核区、连合纤维、脑室、脑池的位置及形态。
3.了解人体头部断层解剖学的常用基线。
重点难点解析:1.大脑的外形及内部结构脑的重要沟回、基底核、连合纤维和内囊的位置、形态及分部。
2.脑室和脑池侧脑室、第三和第四脑室的位置、构成、分部及交通;小脑延髓池、鞍上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交叉池的位置及形态。
3.头部断层的常用基线眦(眶)耳线、Reid基线、上眶耳线、连合间线(AC—PC线)、经外耳门中点与眦耳线的垂线、正中矢状线。
4.颅脑连续横断层解剖中央沟、顶枕沟及距状沟的辨别;半卵圆中心的位置及形成;背侧丘脑、基底核和内囊的位置及分部;脑室的位置、围成及形态特点;脑池的位置、连通、形态特点及意义。
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眶耳线(orbitomental line)2.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3.岛盖(operculum)4.外囊(external capsule)5.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6.髓突(medullary process)7.辐射冠(corona radiate)8.禽距(calcar avis)9.侧副隆起(collateral eminence)10.毯(tapetum)11.内囊(internal capsule)12.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二、填空题1.是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横断层)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内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的白质
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因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 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MRIT1加权像上呈高 信号区。
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间部形成
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 索状的突起结构称髓突,髓突指向皮 质,其根部相连,似“菜花”样。各 特定脑回在大脑表面可有数个突起, 但髓突的根部常仅有1个,可根据髓突 根部来辨认脑回。
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长纤维,包括胼胝
体、前连合和穹隆连合。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 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 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 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向前、 后及两侧放射,分别形成 额(前)钳、枕(后)钳 和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 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 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002 脑的横断层(半卵圆中心以上)
1
2
3
4
5
6
7
8
如何分辨顶枕沟
1.顶枕沟:中央旁小叶消失至胼胝体压部之间,胼胝 体后钳后方最深的脑沟,从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 沟内有沟,沟内有回。分隔顶叶(楔前叶)和枕叶(楔叶)。
1
2
3
4
5
6
7
8
如何区分顶内沟
位于大脑半球后部偏外侧,与大脑纵列近似平行 顶内沟内侧是顶上小叶,外侧是顶下小叶,缘上回, 角回,,顶后回从前向后排列
第一章 头部
一、境界及分部
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角、乳突、 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可
分为颅部和面部两部分,二者以眶上缘、
颧弓、外耳门和乳突的连线相区分。 颅部位于后上方,由颅顶、颅腔和 颅底三部分组成,颅腔内容纳脑、脑膜和 脑血管等。 面部位于前下方,主要包括眶区、 鼻区、咽区(鼻咽和口咽)、腮腺咬肌区 和耳区,在下颌支深面尚有颞下窝和翼腭 窝等。
1
2
3
4
5
6
7
8
髓质
1.内部髓质逐渐增大在半卵圆中心层面 达到最大。 2.有两个名词。辐射冠和半卵圆中心
辐射冠(放射冠)
辐射冠: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呈放射 状分布的投射纤维,只含有投射纤维(辐射冠部分纤维会穿过 半卵圆中心(或者说沿途成为半卵圆中心的一部分)到皮质
4
半卵圆中心P18
二、头部断面与影像解剖的常用基线
(3)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又称听眶上线 ,听眉线
常用于显示颅后窝
二、头部断面与影像解剖的常用基线
学习内容
一.颅脑部 二.颌面部 三.脑的血管
断层解剖学课件1断层头部
额桥束 丘 脑前辐射
各 内囊膝 皮质核束
尾状核头
额桥束
丘脑前 辐射
部 的 投 射 纤 维
内囊后肢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枕桥束 听辐射 颞桥束
皮质核束
丘脑中 央辐射
皮 质 脊 髓
上肢 躯干 下肢
束
背 侧 丘 脑
皮
质
苍
红
白
核
球
束
壳
顶枕颞桥束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1眶 2 筛窦 3 颞肌 4 蝶骨体 5 外耳道 6 脑桥 7 第4脑室 8 小脑半球 9 蝶窦 10 颞叶 11 乙状窦 12 枕骨
经乙状窦的横断面
经寰枕关节的横断面
1 鼻中隔 2 鼻泪管 3 下鼻甲 4 上颌窦 5 下颌骨髁突 6 腮腺 7 乳突 8 颈内静脉 9 枕导静脉 10 小脑扁桃体 11 第四脑室 12 延髓 13 枕骨 14 颈内动脉 15 翼内肌 16 翼外肌 17 颞肌 18 鼻咽
经扣带回的横断面
1 额骨 2 额上回 3 额上沟 4 额中回 5 额下回 6 中央前回 7 中央后回 8 顶内沟 9 顶上小叶 10 上矢状窦 11 顶骨 12 胼胝体辐射 13 扣带回 14 额内侧回 15 大脑镰
经胼胝体上方横断面
1 额骨 2 额上回 3 额中回 4 额下回 5 中央前回 6 中央后回 7 顶骨 8 枕骨 9 上矢状窦 10 顶枕沟 11 楔叶 12 楔前叶 13 顶下沟 14 扣带回 15 大脑镰
常用术语
1.断层或断面(section):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 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
断层头部作业
断层头部作业“⼈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作业第⼀章头部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髓突:⼤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些条索状的突起;其末端伸向表⾯的⽪质,根部相连,是辨认脑回的标志。
2.外囊:屏状核与⾖状核之间的薄层髓质区。
3.半卵圆中⼼:横断层⾯上⼤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4.禽距:位于侧脑室后⾓内侧壁的腹侧,由距状沟前部⽪质陷⼊侧脑室后⾓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5.辐射冠:⼤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脑⽪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状层⾯上所形成的宽阔⽩质区。
6.侧副隆起:位于侧脑室下⾓底壁的外侧部,由侧副沟⽪质陷⼊侧脑室下⾓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7.Meckel腔:⼜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处恰位于⼩脑幕游离缘的下⽅、内⽿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匙突:位于前庭窗前上⽅的弯曲的⾻性突起,由⿎膜张肌半管⾻壁向后外延伸⽽形成,⿎膜张肌经此处呈直⾓向外弯曲⽽达锤⾻。
⼆、问答题:1.颅脑部横断层的常⽤基线及临床意义。
答:(1)眶⽿线或眦⽿线,即眼外眦与外⽿门中点的连线,颅脑部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
(2)Reid基线,即眶下缘中点与外⽿门中点的连线,是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基线,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3)上眶⽿线,即眶上缘中点与外⽿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横断层⾯与颅底平⾯相⼀致,有利于显⽰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伪影。
(4)连合间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称为AC-PC 线,脑⽴体定位⼿术和Y⼑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构。
答: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CT 图像上可呈六⾓形、五⾓形或四⾓形等。
(1)六⾓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前⾓伸向两侧额叶之间,并延续为⼤脑纵裂池;前外侧⾓伸向额叶与颞叶之间,延续为⼤脑外侧窝池;后外侧⾓伸向⼤脑与中脑之间,延续为环池;后⾓是脚间池。
断层解剖学复习重点题目断层解剖学复习习题及答案
断层解剖学复习重点题目第一章头部复习一、名词解释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延髓上端与脑桥在腹面的横行分界,走行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在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顶的尖朝向小脑,顶前上壁为前髓帆和小脑上脚,后下壁为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底为菱形窝。
第四脑室上角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下角连脊髓中央管。
脑池brain cisterns: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虹吸部siphon:颈内动脉依其行程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
其中,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脑基底静脉环basal vein circle:由大脑、间脑和脑干多处汇集的静脉血管连接而成,位置较Willis 动脉环略偏后,较深且范围较大,并可分为前、后两个静脉环。
脑底静脉前环anterior basal vein circle:该环又名Rosenthal环。
环的构成包括:前方的前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前静脉,后方的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连接基底静脉。
脑底静脉后环posterior basal vein circle:该环由前方的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的基底静脉和后方的大脑大静脉构成。
Reid基线Reid’s base line,RBL: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断层 头部作业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作业第一章头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髓突: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其末端伸向表面的皮质,根部相连,是辨认脑回的标志。
2.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髓质区。
3.半卵圆中心:横断层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4.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由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5.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矢状层面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6.侧副隆起:位于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外侧部,由侧副沟皮质陷入侧脑室下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7.Meckel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匙突:位于前庭窗前上方的弯曲的骨性突起,由鼓膜张肌半管骨壁向后外延伸而形成,鼓膜张肌经此处呈直角向外弯曲而达锤骨。
二、问答题:1.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答:(1)眶耳线或眦耳线,即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部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
(2)Reid基线,即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是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3)上眶耳线,即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横断层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4)连合间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为AC-PC 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Y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构。
答: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CT 图像上可呈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1)六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前角伸向两侧额叶之间,并延续为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伸向额叶与颞叶之间,延续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角伸向大脑与中脑之间,延续为环池;后角是脚间池。
2013断解复习重点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第一章头部一、选择题1、扣带回峡A、位于胼胝体嘴的前方B、位于胼胝体膝的前方C、位于中央旁小叶的下方D、位于距状沟的前方E、位于海马沟的前方2. 侧脑室前角腹外侧壁为A、胼胝体B、尾状核头C、透明隔D、额上回E、扣带回3. 位于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是:A . 楔叶. B.楔前叶. C.颞叶. D.额叶. E.岛叶.4. 海马旁回A、位于枕叶B、位于额叶C、位于颞叶D、位于岛叶E、位于顶叶5、海马位于A、侧脑室下角B、侧脑室前角C、侧脑室后角D、第三脑室E、侧脑室三角区6、海马旁回A、位于枕叶B、位于额叶C、位于颞叶D、位于岛叶E、位于顶叶7、第五脑室A、又称穹窿室B、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C、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D、下界为穹窿柱E、该脑室囊肿不会引起颅压增高8、鞍上池包括A、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B、交叉池、脚间池和终板池C、交叉池、终板池和桥池D、脚间池、终板池和桥池E、以上都不是9. 动眼神经位于A、桥池中B、脑桥小脑三角池中C、四叠体池中D、脚间池中E、交叉池中10、被称作枕大池的是A、大脑大静脉池B、小脑延髓池C、桥池D、鞍上池E、四叠体池11、面神经存在于A、脑桥小脑三角池中B、脚间池中C、小脑延髓池中D、桥池中E、环池中12、经中央旁小叶的横断层面上不应该出现的是A、楔前叶B、顶下小叶C、胼胝体D、额内侧回E、中央后回13、经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面上多出现A、半卵圆中心B、内囊C、楔前叶D、小脑半球E、下丘14、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不应该出现的是A、楔叶B、楔前叶C、缘上回D、外侧沟E、顶枕沟15、经内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应该出现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杏仁体E、背侧丘脑16、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交叉池B、大脑纵裂池C、小脑上池D、环池E、大脑外侧窝池17、第四脑室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A、中脑B、脑桥C、延髓D、小脑半球E、小脑蚓18、正中矢状断面上的脑沟不出现A、顶枕沟B、中央沟C、距状沟D、扣带沟E、胼胝体沟19、冠状断面上的胼胝体最先出现A、胼胝体嘴B、胼胝体膝C、胼胝体干D、胼胝体压部E、体部20、经胼胝体膝的冠状层面上常不出现A、侧脑室前角B、尾状核头C、中央前回D、外侧沟E、岛叶21、冠状层面上侧脑室后角内侧壁上的隆起是A、侧副隆起B、侧副三角C、钩D、海马E、禽距22、颈内动脉发出A、大脑后动脉B、大脑中动脉C、脑桥动脉D、小脑上动脉E、小脑下前动脉23、大脑基底核不包括:A.. 屏状核B.尾状核C.豆状核D. 乳头体E.杏仁体24、不属于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的是A、顶后动脉B、角回动脉C、中央沟动脉D、中央前沟动脉E、旁中央动脉25、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白质区是A、内囊前肢B、内囊膝C、内囊后肢D、外囊E、最外囊26、眼动脉自颈内动脉多见发出处是A、岩骨段B、海绵窦段C、膝段D、床突上段E、终段27、在大脑外侧沟内可见A、大脑中动脉B、大脑前动脉C、大脑后动脉D、后交通动脉E、椎动脉28、在侧脑室以上横断面不能看到A、额中回B、顶上小叶C、额下回D、豆状核E、楔前叶29、经垂体的冠状层面上常不出现A、视交叉B、颈内动脉C、蝶窦D、海绵窦E、Meckel腔30、经垂体的横断层面上不应该出现A、颈内动脉B、鞍背C、海绵窦D、脑桥E、Meckel腔二、名词1、断层解剖学2、断层3、Reid基线4、岛盖5、侧脑室三角区6、第五脑室7、第六脑室8、鞍上池9、腮腺床10、虹吸部11、大脑动脉环12、Meckel腔三、填空题1. 内囊在横断面上自前向后分为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三部分。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 相交处。
颏孔:位于下颌体的外侧面,正对 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下颌 体上、下缘连线中点略上,距正中线 约2.5CM,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
眉弓: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男性明显,正对大脑额叶的 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位于眉毛的底下。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乳突囟
前囟 后囟
第三部分
脑及其被膜
一、脑的应用解剖(熟悉)
1、端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左右半球胼胝连, 两裂三面又三端; 三沟五叶藏脑室, 基底内囊半卵圆。 中枢皮质运动感, 视听说写四语言。
端脑外形:
(1)端脑外侧面的脑沟、脑回和功能定位
(2)端脑内侧面的脑沟、脑回和边缘系统
1.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比咀嚼器官发育早而快, 故脑颅远大于面颅(8:1)。 2.顶结节、额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的中心部位,故 发育较明显,使颅顶呈五角形。 3.新生儿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 大,由膜弥补,形成前囟(生后1-2岁闭合)、后 囟、蝶囟、乳突囟(生后半年闭合)。
颅囟
蝶囟
C. 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层面上呈半月形。经背 侧丘脑后下方弯向前下方,伸入颞叶。
顶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 外侧壁为胼胝体; 底壁为海马、海马伞和侧副隆起。
头颅CT断层解剖
38/46
关于优势半球:
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 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 主;右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 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头颅CT断层解剖
39/46
颈内动脉 椎动脉
脑血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头颅CT断层解剖
40/46
头颅CT断层解剖
41/46
侧脑室中央部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头颅CT断层解剖
上矢状窦
23/46
侧脑室体部层面
头颅CT断层解剖
24/46
头颅CT断层解剖
25/46
侧脑室上部层面主要显示结构
1、侧脑室上方两侧脑白质组成 半卵园 中心,此层面脑灰质与白 质分界较清 楚。
2、前方为额叶部分,中部为顶 叶、后 方是枕叶。但顶叶是主要部分。
3、前颅窝:容纳额叶。
中颅窝:容纳颞叶。
后颅窝:容纳小脑半球和脑干。
头颅CT断层解剖
33/46
枕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4/46
岛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5/46
1、额叶(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额叶占大脑 半球表面前1/3,主躯体运动,高级认知功效, 比如学习、语言、决议、抽象思维、情绪等;自 主运动控制。
枕叶损害时引发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
头颅CT断层解剖
36/46
4、顶叶(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顶叶位 于额叶之后,中央后回为躯体感觉接收区。空 间信息处理(数学、逻辑思维、发散思维)、 视觉信息、体感信息整合。
顶叶损害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性癫痫, 肢体失认(不感觉到瘫痪肢体存在)、结构失用 (临摩画时钟、搭积木困难)、手指失认(不能区 分自己手指)、失写、失计算等。 5、脑干(生命中枢):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 包含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主要生 理功效。 6、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3叶 掩盖岛状皮质称为岛叶。内脏感觉和运动相关。 刺激人岛叶,引发内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 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和饱胀感。
断层解剖学_头部1PPT课件
(一)硬脑膜
(二)脑室
(三)蛛网膜下池
四、脑叶、脑回断层解剖 及CT、MRI
(一)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及识别方法
1、大脑外侧裂 前水平支 升支 后升支 后支 降支
2、中央沟叶
颞叶
顶叶 枕叶
(三)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一、概述
(一)头颈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Reid基线
2、眦耳线
3、上眶耳线
3、连合间线
(二)头颈部断层解剖学基本内容
1、颅骨 2、硬脑膜 3、蛛网膜下池 4、脑室
5、脑实质 6、脑血管 7、蝶鞍区 8、颅内钙斑
二、脑血管应用解剖 及影像特点
三、硬脑膜、脑室、脑池 应用解剖和断层解剖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目的要求
掌握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 脑室、脑池、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 熟悉其CT、MRI图像。
熟悉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 脑室、脑池、蝶鞍区)的矢、冠状断层解 剖及CT、MRI图像。
熟悉脑血供特点及脑血管的来源、分支、 行径和分布;了解脑血管的断面区域配布。
盖部 三角部
眶部
中央后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旁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沟
额内 侧回 海马钩
脑岛
穹窿体 穹窿柱 乳头体 海马
海马伞
直回
眶回
局部解剖学之头部断层解剖
23、直窦 24、窦汇
25、枕颞内侧回 26、大脑后动脉
27、海马 28、基底动脉
29、后交叉动脉 30、杏仁体
31、颈内动脉 32、大脑中动脉
33、嗅三角 34、颞肌
35、嗅束 36、大脑镰
37、泪腺 38、上睑板
44、枕颞外侧回
1、额窦 2、眼球 frontal sinus
eyeball
3、鸡冠
1、上矢状窦 2、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大脑镰 5、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6、胼胝体膝 7、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8、壳 9、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10、岛叶 11、 12、13、丘脑前、内侧、 外侧核群
第八水平切面
1、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2、大脑镰cerebral falx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5、大脑外侧窝池
6、壳 putamen
7、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
8、颞上回
14、楔前叶
15、顶枕沟
16、楔叶
二、头中部水平断面:共7层,均可见脑室
第五水平断面
1、上矢状窦 2、大脑镰 3、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4、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5、扣带沟 6、扣带回 7、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8、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9、尾状核体body of caudate nucleus 10、中央沟 11、中央后回 12、侧脑室中央部 central part o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 后回; (4)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 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 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 央沟; (5)大脑白质的髓型有助于 辨认中央沟。
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
胼胝体(嘴、膝、 干、压)、扣带沟、 胼胝体沟、中央旁 小叶,扣带回、距状 沟、顶枕沟、楔回 (叶),舌回。
颅的正中矢状面即为矢状断层基线。
第二节 大脑沟、回 的应用解剖
端脑的主体结构
大脑皮质 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大脑纵裂 恒
定 外侧沟
的 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分 顶叶 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外侧沟
大 脑 纵 裂
中央沟 顶枕沟
一、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额叶 中央前回,额上、中、下回 颞叶 颞上、下沟;颞上、中、
发展前景
1.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 2.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 3.实验断层解剖学研究 4.发育断层解剖学研究
常用术语
1.断层或断面(section):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
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 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表面。
2.横断面:水平面 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3.矢状面: 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
3. 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 CML) 或称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OML)
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层扫描( MRI、CT ) 多以此为基线。 实际工作中,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 平面与CML向上或向下成0-20º角。
4.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
密度分辨力(又称对比度分辨力),是指能够 区分出密度微小差别的能力。以百分率表示。
8.窗位和窗宽
窗宽是指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 CT值高 于或低于此范围的结构均分别以白影或黑影显示。 窗位是窗宽的中心值,通常欲观察某一组织结构 及发生的病变,应以该组织的CT值为窗位。
第一章 头部断层解剖
第一节 概述
极强回声:强光带-含气的肺、胃肠。
6.CT值:
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 吸收系数转换成CT值,Hu,是相对值,水为0 Hu,骨密 质为+1000 Hu,空气为-1000 Hu。
7.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
判断 CT 装置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的指标
空间分辨力-是指鉴别结构大小的能力,常用 像素大小来说明。
胼胝体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 巨大白质联合, 构成侧脑室体部 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 四部分:前下 细薄的嘴部、 前面弯曲的膝 部、较长且平 直的体部和后 端膨大的压部。 嘴部向下延伸 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 经过胼胝体的 纤维束呈扇形 向两侧半球投 射
4.冠状面:额状面 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5.回声: 当超声传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相邻介质的界面时,
如界面的线度大于波长,则产生反射和折射,这种
反射和折射回来的超声称为回声。
无回声:
黑影-血液、胆汁、尿、羊水、腹水、巨块 型癌、肾实质和脾;
低回声-灰影;
较强回声:灰白影,癌、肌瘤及血管瘤; 强回声: 强回声:白影:骨质、结石、钙化;
一、境界与分区 二、标志性结构 1.眉弓:恰对大脑额叶下缘。 2.额结节:眉弓上方5cm处的最突出部位, 正对额中回。 3.顶结节:耳廓尖上方5cm处,其下2cm处对 应大脑外侧沟后支末端。 4.枕外窿凸:头后方正中处,内面正对窦汇。 5.上项线:枕外窿凸两侧,平对横窦。
三、头部断层解剖常用的基线
1.顶枕沟:端脑中部
横断面上,胼胝体后
钳后方最深的脑沟,
从大脑半球内侧面斜
向外。沟内有沟,沟
内有回。分隔顶叶(楔
前叶)和枕叶(楔叶)。
2.外侧沟:分垂直部
和水平部,端脑中部
横断面上岛叶与颞叶 1 额骨 2 额上回 3 胼胝体膝 4 侧脑室
之间,颞叶与额叶或
前角 5尾状核头 6 背侧丘脑 7 侧脑 室后角 8 胼胝体压部 9 枕额肌枕腹
下回,颞横回
中央后沟、中央后回; 顶叶 顶内沟、顶上小叶,顶下
小叶(缘上回、角回、)
缘上回 角回
顶枕弓
脑的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1.中央沟:端脑上部横断 面上最深的一条脑沟,依 以下五点可准确辨认。 (1)大部分(87%)中央 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 (2)中央沟较深,均自脑 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延 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 沟)或两条(中央前、后 沟)与之伴行;
又称AC-PC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点 的连线。脑立体定位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为基线。如 脑立体定位手术、 X刀、γ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
5. 冠状断层常用基线 经外耳门中点向眦耳线所作的垂线即为冠状断层常用基
线。但脑的立体定位术和脑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多采用经 AC—PC连线中点所作的垂线为冠状断层基线。 6. 矢状断层常用基线
1. 上眶耳线(supraobitomeatal line,SML):眶上缘至外耳道 中点的连线。经该线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 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2. Reid基线(Reid’s base line,RBL):下眶耳线,为眶下 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 为准。冠状断层标本制作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RBL 与 SML 成角为16.74°±2.52°
断层解剖学的研究范围
1.解剖断层----冰冻切片技术(cryotomy) 选材、固定、X线标记、画线、冰冻、切锯。
2.生物塑化技术(plastination) 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
3.激光共聚焦技术 4.影像断层: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超声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反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正电子反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图像
顶叶之间。
10 上矢状窦 11 下矢状窦 12 侧脑
室中央部 13 颞肌 14 穹隆连合
顶 枕 沟
外侧沟
三、大脑半球底面 的沟和回
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质、直回、 眶回。
枕颞沟,侧副沟,海马沟、枕颞内、外侧回, 海马旁回,钩,齿状回,海马(海马结构)
海马
基底节:是 位于大脑半 球基底部的 厚的灰质黑 团。包括尾 状核、豆状 核(壳核和 苍白球)、 屏状核及杏 仁核簇;尾 状核与壳核 合称新纹状 体,苍白球 为旧纹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