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公众参与

合集下载

居住区名词解释

居住区名词解释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环评公众参与调查表

环评公众参与调查表

公众参与调查表(意见征询) 填表说明:1. 本表是为了了解居民的环保意识,请你们从长期居住在本地区对环境质量的直观感觉出发,对本项目建设的利弊做出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

2. 征询表中提供答案的问题,请选择您认为最合适或您意见相近的答案。

3. 征询表中未提供答案的题,请您填上您对本项目的意见。

4. 本表发放范围为本项目厂址周围居民、单位职工或团体、组织或政府人员。

姓名性别 年龄 职业 文化程度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所在村庄) 项目概况:公司简介:本项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1)项目施工期的施工机械噪声、施工废水、施工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排放对周围造成的环境问题。

(2)项目运营期产生废气、废水、固废和机械噪声环境问题。

其中粉尘由集尘器收集,锅炉燃烧天然气,通过采取环保措施后废气排放将会对周围大气产生影响较少,锅炉排污水回用于厂区道路洒水,职工生活污水经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厂区道路绿化洒水,剩余排入祁太退水渠。

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可以做到达标排放。

固体废物均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针对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各环境影响因素,本工程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治理,最终使各项环境影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1.您对本项目生产运营情况的了解程度: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不太了解 ( )2.您认为本企业生产对您生活影响较大的环境问题是什么?A.空气B.水体C.噪声D.固体废物 ( )3.您认为近年来经济开发区因为企业大量增加是否带来了以下环境污染状况:A.地表植被迅速减少B.空气质量变差C.农作物产量减少 D 其它 ( )4.您对该项目建设最关注的问题是:A.环境保护B.就业机会C.促进经济发展D.其它 ( )5.您认为该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应当注意的问题是:A.废气污染B.废水污染C.生态环境破坏D.其它 ( )6.您对本项目建设所持态度:A.积极支持B.无所谓C.反对 ( ) 原因是什么? 7.您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何意见与建议?。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第2篇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一、引言
青岛里院,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市民记忆。为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青岛里院改造方案,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
二、改造目标
1.保护里院历史风貌,传承城市文脉;
2.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5.验收评估: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改造质量;
6.持续优化:根据居民需求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改造内容。
六、保障措施
1.政策支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确保改造项目顺利进行;
2.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改造资金充足;
3.技术支持: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指导;
4.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改造项目;
(3)完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排水、供暖等;
(4)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居住环境改善
(1)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增设休闲活动场地;
(2)改善卫生设施,增设垃圾分类பைடு நூலகம்集点;
(3)加强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安全保障;
(4)提升道路品质,优化交通组织。
3.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1)增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便民服务;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第1篇
青岛里院改造方案
一、项目背景
青岛里院作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见证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满足现代居住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制定本改造方案。
二、改造目标
1.保护里院建筑风貌,传承历史文化;
2.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旧城更新改造中公众参与问题

旧城更新改造中公众参与问题

浅议旧城更新改造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推进,旧城更新日益成为城市规划所要注目的焦点。

结合近年来旧城更新改造中公众参与的现状特点,在分析旧城更新改造引入公众参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初探了旧城更新改造中的公众参与之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更新;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市民)对城市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逐渐成为西方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

西方城市规划主要是一种实施计划管理和空间开发的公共行动,与传统上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强制性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引入专家咨商论证、相关利益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对话协商,以求达到各集团利益的协调。

这种做法,日益成为西方国家旧城更新、新区开发等城市建设中主要的操作方式和原则。

19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普遍增长及城市化推进的加快,旧城更新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一些特大城市更率先实施了一批有影响的旧城更新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例如城市传统风貌消失、大规模拆迁造成低收入群体的利益损失等。

与此同时,公众参与日渐进入我国规划学界的话语圈,这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公平和福利经济的现代规划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民主化建设逐步深入的表现。

1.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中公众参与的现状特点1.1 “被动式”的过程性参与多,“主动式”的决策性参与少目前,旧城更新改造中的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更新改造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为了了解现状情况,而在公众中展开询问、座谈等形式的调查;另一则是在设计完成后,专业人员对公众所做的设计宣传、教育等;最后是公众在房产购买时的投资参与。

这三种参与方式按照s.r.安斯汀的观点都只能归为假(非) 参与和象征性参与,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些只是一种“被动式”的过程性参与,而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式”决策性参与——即居民对旧城更新的项目策划、投资、设计、管理等具有一定决策权的参与几乎微乎其微。

基于公众参与的旧城改造模式研究

基于公众参与的旧城改造模式研究
图片
即使大家对南京话的观点不尽相同,但还 是有很多南京人希望南京话能够顺利地传 承下去。调查中居民何女士表示,南京话 象征着南京的地方特色,是一种非物质文 化遗产,如果南京话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 断层,那么以后的小孩就不知道家乡的方 言,那就太可惜了。无论对于一个城市还 是后代来说,方言流失都是损失。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施行的是土地国有政策,20世 纪90年代为适应市场化的转型而采取了土地所有 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政策。多年来的土地划拨制度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一方 面,完全无视经济规律和土地价值规律,使大量 旧城的功能布局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单位 制”内部功能的 “大而全”“小而全”。其引 发的不同部门、不同利益群体。在计划经济条件 下修建的一个个 “独立组团”之间的矛盾,最 终使得旧城改造过程演变为一个讨价还价的利益 博弈过程。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南京规划局想到用南京高校的智力资源和专业力量,开创了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新模式。2014年7月,由南京规划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 合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志愿参加,开展南京市秦淮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志愿 活动。 该活动自7月初启动以来,三所高校的48名规划志愿者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历时3个多月,开展了深入、详尽的入户调研及城市设计。不仅对现状产权关系、居民构成、 建筑功能属性、建筑质量、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条件、历史文化资源等各类要素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估;而且在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及历史资源点的基础上,策划完善各类 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及卫生条件,并赋予地段内历史文化展示及利用的功能,并提出分层次、分阶段、强制性与弹性控制相结合的推进实施方案。这些方案为今后街区、风 貌区的保护与复兴提供新鲜的思路。 比如在更新机制与策略上,规划志愿者们提出了由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转变为上下结合的政府引导、社区共建与公众参与的模式。在更新目标上,也不再仅仅是物质空 间的整治与翻新,而是赋予了深刻的社会、人文内涵。在资金筹措上,也提出了多元化资金筹措的模式,通过政府启动,多元参与的方式带动社区参与,吸引社会投资主体 进入,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杠杆效应,形成资金滚动运转的良性循环。

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公众参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决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社会发展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实践中,有一些杰出的公众参与案例,展现了公众参与的力量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十个值得称道的公众参与案例,以展示公众参与在不同领域的成功经验。

1.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某城市拟定城市规划方案,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征集意见等形式,邀请市民参与,征求他们对城市发展和改善的建议。

通过广泛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更符合市民需求的城市规划方案,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居民满意度。

2. “教育政策公众参与”:某国家为了改善教育体制,启动了一项公众参与计划。

通过在社区举办座谈会、组织在线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教育政策的意见。

通过公众参与,政府调整了原有政策,增加了一些社区资源,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和整体教育质量。

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某地质灾害频发,政府计划修建防灾设施。

在决策过程中,政府邀请了环保组织、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参与,共同研究修建方案,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并保护居民的安全。

4. “公共交通改善公众参与”:某城市开展公众参与活动,以改善城市交通系统。

通过在线调查、举办座谈会和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居民和专家一起讨论新交通系统的需求和可行性。

最终,市政府决定建设地铁,并根据公众意见优化线路和站点位置,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市民的出行体验。

5. “草案审议公众参与”:某国家进行重要法律法规修订,为了保证公正公平,政府邀请专家、学者和公民团体参与草案的审议和修改。

通过公众参与,政府修正了一些有争议的条款,使法律更具包容性和可执行性。

6. “社区发展公众参与”:某社区计划发展一片空地,政府组织了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和设计。

通过公众参与,社区居民提出了丰富的建议,政府在规划过程中融入了居民需求,最终建设了一座适合居民生活的综合园区。

7. “精准扶贫公众参与”:某地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借助公众参与,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讨论:
n 原告主张的采光权是一种什么样的权 利?对这项权利的保护有没有法律依 据?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n 除了阳光权,你认为还有哪些类型的环 境权?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第一节 环境权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一、环境权的产生
n 1、环境权产生的过程 60年代初,美国展开了一场令世人
n 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 的《里约宣言》
n 环境权为基本人权的观点为欧洲人权 会所接受。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n 空气、水、阳光等环境要素在形态上与传统的 财产权不同,分割而确定其所有权的个别归属 已不可能;其与传统的人格权在性质上有所不 同,环境侵权除损害人格权益外,还损害人们 享受具有特殊美学价值和卫生价值的优美环境 等权利;其与传统的相邻权也不相同,相邻权 只限于不动产相邻的所有人或占有人相互制约 而产生的权利,而环境权主体和权利的产生都 比其要广泛得多。因此,环境权是一种新型权 利。
n 美国《清洁水法》规定:任何公民可代表 自己对美国政府、政府其他机构或环保局 提起诉讼,指控他们违反了本法规定的排 放标准。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四、环境权的立法发展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一)国外立法
n 1、在宪法中对环境权做出规定 n 2、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对环境权做
出规定 n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三条规定:
第六讲环境权及公众参与制度
三、环境权的内容
(一)环境利用权
n 1、宁静权 n 2、自然景观权 n 3、清洁水权 n 4、清洁空气权 n 5、通风权 n 6、眺望权 n 7、公园利用权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节相关概念与定义城市中国历史上认为:“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现代城市的定义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的区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区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现代城市远非古代城市的“城”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区域广大、人口密集、功能复杂的综合体。

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因此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一定地域范围中心地;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

包托入口、经济、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高度聚集地;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体现在大规模、高效率、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高密度、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高度组织性、包容性和快捷性的发展方式。

城市居住区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的区域。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域)。

居住小区是居住区规模等级划分只能够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即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界限明确、地段完整,且具有道路交通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居住规划城市居住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社会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的环境。

环境环境原意是生物学范畴用语,可理解为“被围绕、包围的境域”,亦可以理解为“围绕着生物体以外的条件”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环境是指一切影响人类、城市和建筑的时空系统,这个时空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而这个时空系统中的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和精神之间都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试析如何建设传统特色风格的城市建筑

试析如何建设传统特色风格的城市建筑
民 营科 技
萌丽
建 筑 ・ 划 ・ 计 规 设
试 析如何 建设 传 统特色 风格 的城 市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林 昌栋
(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 汉 4 00 ) 30 0

阐述。
要: 具有传统特 色居住建筑是我 国城市文化和城 市建筑风格的重要表现 。 对此类建筑应如何设计 、 管理、 市场开发 以及公众参 , 进行 了简要

是城市新 区, 对应的绿地率 、 容积率 , 这些都对规 划方案 、 建筑方案产生 影响。 时间性方面 , 是我们要求不是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建造居住建筑 。 木 结构是工业城市以前 的中国的居住建筑结构 , 现在 , 钢筋 , 混凝土 已经是 大势所趋 , 我们 的目的是要体现现代建筑的传统性 。 而文化性是规划师 、 建筑师在具体的设计 中最为关注 的问题 。 只有把传统的文化内涵 的精髓 应用在建筑中, 这样 的传统居住建筑才更有生命力 。 2 管 理 方 面 ) 不 以规矩 , 不成方圆 ; 三分规划 , 七分 管理 , 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 城 在这个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 , 区规划和控制 分 性详细规划大多是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主持编制 的, 管理部 门加 以管理 控制对传统居住建筑的最后形成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管理方面 可 以分为两个方 面: 技术规范规定和政策引导。 技术规范规定方 面: 管理 部 门在规划建设各个 阶段特别是控 制性详 细规划阶段的居住建筑制定 相关的规范 , 规划设计条件 , 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传统居住特色的形成。 另 外 , 以总结 经验 , 可 借鉴传统 , 编制具有传统构造的标准 图集 。标准图集 是建筑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编制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标准 图集 , 对 各个地区的传统 的居住建筑的风格 、 风貌大有帮助。使传统特色 的东西 言简意赅 , 利于大规模和标准化的施工 。 政策引导方面 : 政府可以在风貌 协调 区通过规划加强对传统居住建筑风格的控 制, 制定较为详细 的合理 的控制方法 ; 在充分调研 的基础上有计划 的开发 建设项 目, 可以通过政 府 引导操作 、 少数开发商结合其 主打项 目进行 档次教高的开发 , 作为示 范 目标 ; 在档 次较 高的居住社 区规划设计 中, 运用 传统风格 , 变人们 改 “ 传统风格居住建筑风貌就等于落后 ” 的片面观点。 3 市场开发方面 )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政策中 , 城市土地 实行 国有土地 有偿转让 的制度 , 城市居住建筑大多数情况下为房地产开发商所建设 。 居住 区的风格风 貌 、环 境问题 是城 市居民和开发商 目前最为关注 的问 题。 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在很多情况 下是师法 自然 , 与因借的结果 , 巧 其 环境 的设计方法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只不过 由于城市快速 发展 , 私搭 乱建 , 使环境恶化。而传统特色风貌的居住模式是大多数人所愿 意接受 的, 它给人一种历史的回归感和心灵的慰籍 。很多开发商 已经意识 到这 点, 纷纷举起传统的大旗 , 也出现了很多的好的开发项 目, 如北京 的菊 儿胡同。 以加大对开发商 的宣传 , 所 对最终各个城市 、 区的传统特色居 地 住建筑 的建设是重要的。当所有的开发商都本能的具有这种意识后 , 何 愁传统风貌特色不成。 4) 公众参与方面 九七七年《 马丘比丘宪章》 强调了在城市规划 、 建设中公众参 与的 极端重要性 。在城市居住建设 中, 从项 目的调研到成果的汇报一系列的

建筑社会公平

建筑社会公平

建筑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一个持久而广泛的话题,涉及到人们对于公正、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渴望。

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构建社会公平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城市设计、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探讨建筑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一、城市设计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宜人的城市环境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城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福祉。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居住区的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以及便捷的步行和骑行环境,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互动,促进社会的联系和公平的分配。

同时,应加强绿化和景观设计,在城市中创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二、住宅建设住房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在住宅建设中,应当注重各类人群的需求,包括经济负担能力较低的人群、老年人、残疾人等。

政府和开发商应积极推动公共住房的建设,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和补贴,在住房分配方面实行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

此外,住宅建设还应注重节能环保、居住品质和社区建设,使住房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基础。

三、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均等供应是建立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基础设施,应当注重服务各类人群的需求,减少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管理,推动教育公平,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

此外,公共设施还应注重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提供便利与支持。

四、社会参与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代表,应充分考虑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见,实现决策的透明与公正。

建筑设计应注重社会包容性,为各类人群提供友好和开放的环境,鼓励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建筑师和设计师也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项目,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公平贡献力量。

总结:建筑在社会公平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设计、住宅建设、公共设施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公正、平等和机会均等的社会。

建筑师和设计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公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美国费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案例

美国费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案例

美国:费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案例□党安荣王焱费城华埠背景费城位于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及首府华盛顿 D.C 中间,是美国东岸的第二大城,也是全美第五大城。

如图1所示,费城华埠位于费城中心区域,横跨7~12街五个街区,纵贯Filbert街到Vine街五个街区,并逐步向北扩展到Callowhill街。

费城华埠不仅距离市政厅非常近,而且西侧是国际会议中心(Convention Center),南侧是陈列馆(Gallery)。

费城华埠拥有130多年的历史,不仅与美国其他大城市的中国城有共同之处,而且有自已独特的社区氛围,包括中国式的教堂、学校、书店、社区中心等。

目前费城华埠的居民约4000人,100多个商业机构活跃其中,不仅是费城大都会区域华人的活动中心,也是许多游人的观光地,吸引了约25万人在其中开展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

图2所示的费城华埠部分场景,包括标志性建筑、历史演变、文化场所、居住形态、经营活动、社团组织、宗教活动等,就是费城华埠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0年4月11日,费城问讯报(ThePhiladelphia Inquirer)报道,费城华埠所在的12街与Vine街附近,将有可能选择修建新型的费城棒球场。

为了保护费城华埠的传统风貌、居民的生活环境、未来的发展空间,费城中华公所与费城华埠发展会以及全体居民开始了反对新建棒球场的城市规划建设公众参与活动。

公众参与过程第一阶段:决策前得知费城华埠所在的12街与Vine街附近将有可能选择修建新型的费城棒球场之后,费城华埠社团与华埠居民就开始关注事态的发展,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示异议。

在2000年4月12日举行的市议会听证会上,许多华埠社区居民发表了反对在华埠附近新建棒球场的口头意见。

4月14日,费城华埠发展会董事会主席、费城城市咨询有限公司经理、费城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汪其乐先生率先向费城市长协调组、费城棒球场支委会成员、及费城规划局有关人士写信,以书面的形式正式表明费城华埠居民一致反对在华埠附近建设新的棒球场。

建筑工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

建筑工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

建筑工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建筑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的需求,还承载着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在建筑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中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的意义、方法以及相关案例。

一、公众参与的意义公众参与是指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充分倾听公众的声音,积极征求和尊重公众的意见,使工程的决策过程更加公正和合理。

公众参与有以下几个意义:1.增加透明度:公众参与可以增加工程决策的透明度,使公众了解工程的目的、内容以及可能的影响,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问题的不清晰。

2.提升工程质量:公众参与可以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和完善工程方案,提升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增加社会认可度:公众参与可以使工程的决策更具广泛的社会支持,减少社会的抵制和争议,增加工程的社会认可度。

二、公众参与的方法公众参与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公开听证会、社区会议、问卷调查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公开听证会: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相关的专家和公众代表,就工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和解释,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2.社区会议:组织社区会议,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对工程的看法和需求,并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

3.问卷调查:开展问卷调查,向公众征求对工程方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统计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公众的需求。

三、社会责任的履行除了公众参与,建筑工程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应合理规划和设计,考虑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2.节能减排:建筑工程应注重节能减排,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3.社会公益:建筑工程可以结合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捐赠建筑物或提供技术支持,回馈社会。

四、相关案例以下是几个与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的案例:1.某城市地铁建设:地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涉及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范文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范文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也成为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分析其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意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可以充分反映民意,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公众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对城市发展有着直接的感受和需求,他们的参与能够使城市规划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

此外,公众参与还能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1. 参与形式多样化:目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听证会、座谈会、网络调查等。

这些形式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渠道,使公众能够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

2. 参与程度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3. 存在问题:虽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形式和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效果不佳等。

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公众参与意识不强:部分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不足,缺乏参与意识。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宣传教育,公众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 参与渠道不畅:目前,虽然有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渠道,但这些渠道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3. 缺乏专业指导:公众在参与城市规划时,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不够科学和合理。

五、解决策略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途径,加强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参与意识。

2. 拓宽参与渠道:政府应积极拓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渠道,如建立在线平台、开展问卷调查等,使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城市规划中。

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营造和设计

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营造和设计

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营造和设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营造和设计,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概念、营造和设计进行探讨。

一、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概念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居民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公共空间,具有绿色景观、清新空气和健康环境,在城市社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些空间包括公园、绿地、花园、休闲广场等,是城市居民放松心情、锻炼身体、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建设应当注重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和人文关怀,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它不仅是城市的绿色长廊,也是城市的文化载体和社区精神的象征。

1. 合理规划: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营造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和配置绿地空间。

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和环境特点,科学布局绿地、公园和休闲空间,创造出绿色通道和绿色花园,构建起城市的生态网络。

2. 多元功能: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营造应该注重多元功能的融合。

不仅可以用于居民的休闲娱乐,也可以用于举办文化活动、体育比赛和社区服务。

通过多功能的运用,增加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利用率,丰富居民的生活体验。

3. 生态环保: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营造应该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

在绿地设计中,可以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选择当地适合的植被种类,合理处理水源和排水系统,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打造健康的生态景观。

4. 公众参与: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营造需要倡导公众参与,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区责任感。

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绿地规划、绿化养护和数字化管理,提升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和社区凝聚力。

1. 绿化景观:城市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设计要注重绿化景观的打造。

可以在公园、花园和休闲广场中设置绿树、花草、灌木等,并配以喷泉、小溪、假山等观赏设施,使居民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美景。

绿色建筑发展条例

绿色建筑发展条例

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节约资源能源,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建筑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改造拆除和相关产业绿色发展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鼓励农民自建低层住宅按照本市建筑绿色发展要求建设。

第三条本市建筑绿色发展遵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公众参与的原则,坚持全寿命期管理、全产业支撑、全领域推动。

第四条市、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建筑绿色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保障,将建筑绿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建筑绿色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本行政区域内建筑绿色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绿色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与指导。

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编制全市建筑绿色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

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建筑绿色发展相关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在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审批中落实绿色发展要求,将建筑绿色发展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在土地供应、规划许可、施工图设计文件监管中落实绿色发展要求。

城市管理部门在建筑能源供应、供热监督管理中落实绿色发展要求。

生态环境、机关事务管理、财政、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市场监督管理、农业农村、民政、统计、金融监管、税务、政务管理、水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领域建筑绿色发展监督管理。

教育、卫生健康、商务、文化和旅游、体育、交通、国有资产管理、园林绿化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业建筑绿色发展相关工作。

第六条建筑工程的建设单位承担建筑绿色发展的主体责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依法承担建筑绿色发展相应责任。

既有建筑所有权人承担绿色运行维护和节能绿色化改造的主体责任,建筑运行管理单位、使用权人、物业服务人、资源能源供应单位依法承担建筑绿色发展相应责任。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规定居住建筑间距控制规定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涉及到居住区域的安全、环境和治理等方面。

建筑间距控制规定是指相邻建筑之间的最小距离或最小间隔,这通常由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制定,以确保居住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间距控制规定是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其目的是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建筑间距的控制是城市规划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可以影响市容和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过于密集的建筑会让城市空间变得拥挤,影响市容,而过于分散的建筑则可能会浪费资源和空间。

在居住建筑间距控制规定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居住区域的特点。

不同的居住区域具有不同的规划要求和功能需求。

例如,城市中心区域需要更高度的建筑间距,以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地方表达建筑风格,而住宅社区则需要更多的小型建筑,以优化居住环境和社区治理。

2. 城市发展的阶段。

城市的规划和建筑控制规定需要时刻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建筑间距控制规定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需求。

3. 土地资源利用率。

建筑间距的控制也涉及到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会变得越来越有限,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筑间距控制规定对城市和居住区域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城市的格局和市容,优化城市空间利用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内部交通和流动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

在执行建筑间距控制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是确保建筑间距控制规定执行的重要保证。

政府和规划部门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建筑之间的距离符合规定标准。

2. 公众参与和反馈。

建筑间距控制规定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和反馈,以确保规定能够切实反映社区和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绿色建筑与社会参与建筑绿化对公众参与的促进作用

绿色建筑与社会参与建筑绿化对公众参与的促进作用

绿色建筑与社会参与建筑绿化对公众参与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建筑成为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绿色建筑不仅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还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绿色建筑与社会参与建筑绿化对公众参与的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以其对环境的友好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受到关注。

它通过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和绿色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它还通过优化室内环境和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改善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绿色建筑的实施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第二部分:社会参与建筑绿化的重要性社会参与建筑绿化是指公众积极参与建筑绿化相关活动的过程。

它鼓励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和环境发声,并参与到绿色建筑项目中。

社会参与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社会参与还可以为建筑绿化项目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使项目更加切合实际和可持续。

第三部分:绿色建筑对社会参与的促进作用绿色建筑的实施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首先,绿色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可见的环保行动,它能够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

其次,绿色建筑项目通常需要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协商,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利益最大化。

通过与公众共同规划、设计和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可以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支持绿色建筑的理念,并积极参与相关行动。

第四部分:社会参与建筑绿化对公众意识的培养社会参与建筑绿化是一种公众教育的方式。

通过参与建筑绿化活动,公众可以学习到有关环保、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的知识。

他们可以了解到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原则,并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绿色建筑的好处。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以得到增强,进而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多的环保行动。

结论绿色建筑与社会参与建筑绿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绿色建筑的实施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而社会参与建筑绿化可以通过教育和互动的方式促进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理解。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流程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流程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流程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的协同合作。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和工作流程,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流程。

1. 前期调研前期调研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城市数据和信息,评估城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建筑布局、基础设施等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

通过前期调研,城市规划者能够全面了解城市的需求和潜在风险,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2. 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城市规划者需要制定城市规划方案。

这个阶段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例如城市设计师、土地规划师、交通规划师等。

他们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等,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3.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城市规划与建设涉及到广大市民的利益,他们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过程中,需要组织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市民参与讨论和决策。

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城市规划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提高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满意度。

4. 立法和审批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后,需要进行相关立法和审批程序。

城市规划需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保障城市发展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在立法和审批的过程中,需要征求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 实施和监督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和监督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最后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合作,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实施和监督阶段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安静居住小区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试行)

安静居住小区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试行)

附件一安静居住小区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试行)一、基本条件1、创建小区必须在已建成的环境噪声达标区范围内。

2、创建小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必须达到噪声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即昼间低于55分贝,夜间低于45分贝。

3、创建小区内无建筑施工,不受周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影响。

4、小区建筑面积在6万平方米以上、居民入住率80%以上。

5、应当是市级或区县级文明小区或绿色小区。

二、考核指标(总计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一)管理指标(小计50分)1、有专人负责创建和管理工作。

(3分)2、对小区居民装修工程实施审批管理,控制作业时间,没有扰民装修。

(10分)3、居民家庭的空调机、脱排油烟机等安装和使用符合规范。

(3分)-1-4、家庭娱乐(电视、音响、家庭舞会、卡拉OK、乐器演奏等)不影响相邻。

(8分)5、配合有关部门取缔无证饲养宠物,落实措施防止饲养宠物产生的噪声且取得效果。

(4分)6、小区各类群众体育娱乐活动不影响邻里居民,适当控制音乐播放音量。

(4分)7、小区不燃放烟花爆竹。

(5分)8、小区内设立机动车禁鸣标志并做到禁鸣。

(3分)9、夜间摩托车进出小区应熄火推行。

(5分)10、机动车防盗装置不扰民。

(5分)(二)硬件建设(小计20分)11、产生噪声的各类服务业(饮食、娱乐)噪声污染源排放优于相应的排放标准。

(8分)12、变、配电设施与居民楼分离设置并符合规范要求。

(5分)13、其它公用设施(电梯、水泵等)采取低噪声或减震减噪措施,不对居民休息产生不利影响。

(5分)14、小区内不设置高音喇叭。

(2分)(三)公众参与(小计20分)15、开展环保宣传,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动员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活动。

(4分)16、制订居民公约,公示小区居民共同遵守。

(4分)-2-17、公布热线电话,接受居民监督和投诉。

(4分)18、对产生影响他人的噪声污染现象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办案率为100%。

无突出的噪声污染投诉。

(4分)19、居民对小区声环境质量的满意率不低于95%。

住宅项目方案公示

住宅项目方案公示

住宅项目方案公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市场的需求,住宅建设愈加重要。

然而,在住宅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中,如何让公众参与,保证公正、透明成为了一道难题。

住宅项目方案公示应运而生,成为了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什么是住宅项目方案公示住宅项目方案公示是指在建设住宅项目前,将其初步的设计方案通过展示等方式进行公示,并接受公众反馈和意见,以便在最终设计中更好的考虑公众需求,保证住宅项目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住宅项目方案公示主要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兴起,其目的在于完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城市建设的满意度。

二、住宅项目方案公示的意义1.提高社会参与度住宅项目方案公示将建设工作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大众参与到规划、设计的讨论中,参与决策过程,使社会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密切。

2.提高决策质量随着住宅项目方案公示在设计中的广泛使用,广大市民拥有了更多介入市政事务的机会,社会管理者可以收到更多质量反馈和意见,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落实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3.提高城市信任度住宅项目方案公示也可以让政府和公众建立信任,优化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的机制,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公示过程中公众观察和参与可以监督政府行为,强化监督作用。

4.保护市民合法权益住宅项目方案公示可以让市民知晓市政方案,参与市政事务,用公平公正的方式保护市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损害市民的利益。

三、住宅项目方案公示的实现公示方式主要有两种:网络公示和实地公示。

网络公示较为便捷、经济,但可能会存在网络技术问题、口感不足等问题。

实地公示方式可以使公众更直接地了解规划设计方案,但由于场地限制,可能存在较大的空间成本。

面对这些问题,针对不同的项目,可以采取综合分类的方式设计公示方案,提高成本效益。

四、住宅项目方案公示存在的问题1.公示和反馈机制还不完善在住宅项目方案公示中,一些较大的反馈问题可能会被较小的问题所掩盖或拖延,反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公众参与度问题对于住宅项目方案公示,公众参与度不足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公示机制的实施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建筑公众参与先解释几个名词:“群众”即是指大众,《史记·礼书》记载:“宰制万物,役使群众”。

“群众性”最早是指人民群众业余创作的文艺作品在思想感情、语言、艺术风格等方面适合广大群众需要,并为他们所喜爱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居住建筑公众参与设计,主要是所谓的社区住宅(台湾的说法:也就是公共投资的廉价住宅)领域,或者是SOCIAL HOUSING,CO-HOUSING等这些发源于北欧的公共投资住宅模式。

对于中国,现在住宅实行商品化,公众对住宅(内部)设计的干预,远远超过对公共环境和公众利益的关注。

实有正确引导之必要。

(一)古往今来建筑史上只有神庙、宫殿、教堂、府邸之类大型建筑物是由统治阶级花费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精工营造出来;而老百姓自己的住房则从来都是自己张罗,最多雇来工匠砌墙、上梁、盖瓦。

直到西方产业革命之后,城市广大市民(在西方主要是无产阶级群众)的普通住宅,才成为国家建设事业或企业化经营的建设活动。

由于解救“房荒”的应急需要,加上资本主义经营的盈利目的,这样的大量性城市住宅是不可能全面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情趣需求的。

我国解放以来面临的也是类似问题,加上种种历史原因,也不得不借用西方这种住宅形式。

因为这是当时不得不采用的最为经济,能够大量、快速建造的形式。

它只满足住房的几个最起码的要求,如采光、通风、日照等卫生标准。

再加上经济性的考虑,这些显然成了建筑师设计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建筑专门知识的主要部分。

建筑设计也就逐渐脱离了老百姓,终于形成了强加给老百姓的局面。

我们可以从几个西方典型建筑实例来说明机器时代建筑的特征:一是,现代派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二是,公园山公寓;三是,何塞·昆西公立学校(TAC设计)。

以上三个实例,前两个是住宅建筑,后一个是社区中的一组建筑。

它们反映出设计者一些共同的设计思想:都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使用者的关怀,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不同的设计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马赛公寓的设计者是以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户型以满足各种家庭居住,并提供大量服务设施,适应多元化的居民生活;公园山公寓采用加大建筑规模,为广大工人住户提供了居住空间,并赋予了公共走道一定的生活情趣;何塞·昆西公立学校的设计者则让居民群众参与到建筑设计当中,设计出皆大欢喜的建筑。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在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群众性”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首先,西欧各国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掀起一股“群众参与”(citizens’participation, 或public participation, 或people’s participation)的热潮。

日本一些城市在战后先后制定“市民宪章”,目的与要求在于热爱故乡的自然和文化传统,把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舒适、幸福,具有文化传统特色的美丽城市。

50年代,美国曾计划在剑桥建造一座肯尼迪图书馆,但是,由于当地群众担心新建筑体量过大会对当地的查理士河的景观与该城的尺度造成破坏,故予以抵制,结果采纳了群众的意见。

当代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接受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之前在实地建造了一个比例为1的模型,让广大居民参与评价,听取他们的意见。

当今日本还有住宅展示场的做法。

在日本的一些城市中,每年都举行一次或几次住宅展示场,届时大量的住宅设计单位在指定的地点将自己设计的住宅建成,展现给市民和开发商,让广大群众来给每幢住宅评分,购买者和开发商可当场购买当场订货。

强调指出,开发商的楼盘展示和样板房展示便有某种程度上的公众参与含义。

此外,在亚洲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社区建筑师”;英国更有“赤脚建筑师”(英国Participation的代表建筑师Rod Hackney在中国时对自己的谦称)。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建筑事业是为群众服务的,而住宅建筑设计的群众化还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住宅建设和城乡建设是乡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号召群众热爱自己的乡土,积极参与当地的建设,与破坏住居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这是一股很好的力量,也是推动城镇和社区建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可是,我国目前又是如何一种情况呢?下面就让我们到国内的一些样板小区去看看吧!(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宅建设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从质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住户的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居住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对住宅功能和环境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住宅体制的改革,住宅供需已从福利分配转变为商品行为。

过去由单位购房分配给职工,住户被动的接受住房,广大住户要适应住房。

现在,在新的住房体制下,取而代之的是“居者购其屋”,住户真正成为住宅的主人。

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住户有权去选择一个美好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

这种购房主体的改变使住户们营造自己家园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展现: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上只有寥寥几人呆坐(图1);据调查有95%以上家庭的卫生间中浴盆仅作淋浴接水,有的甚至拆了。

昔日富有“人情味”的住宅形式似乎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今日封闭冷酷的单元式住宅。

另外我们还常常听到住户们在抱怨:“邻里关系处理不好”,室内“储藏空间太少,很多东西没处放”(图2)、“主卧室太小”、“客厅太小(或太大)”、“洗衣机放在卫生间外面,水流得到处都是,使用起来极不方便”等等。

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群众在呼唤,他们呼唤高质量的住居环境的到来。

辛辛苦苦盖起来的住宅,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缺点呢?究其原因,不过有以下几点:住宅设计者脑子里“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观念意识不强,在设计中并没有真正地全面地付诸实践,更没有深入细致地体验生活,对住户的居住心理了解不够;群体(团体)观念淡薄,未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长期以来住户“因建房而居住”被动地接受住房。

实例已走到理论的前面,群众的呼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努力创造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已是迫在眉睫,住宅设计的群众化已是势在必行。

(三)住宅建筑的建设本来是人类应有的本能。

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庞大而专门化的住宅生产体系已取代了这种本能,剥夺了人类建设自己家园的权力,为此居住者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商品,并非一个自己的“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居住者需求由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

其中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对建造、正名和美感的需求。

人们都希望能够控制和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自己周围的环境,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划分的五个层次的需求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联的,并非在任何情况和任何条件下人们都会同时具有这样五个层次的需求。

“群众参与住宅设计”在中国具有良好的传统。

如果真正实施起来,必定能够体现中国的特色。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需求和爱好来建房。

同时,由于结构和使用权的独立性,使用者还可以随时增建或改造自己的住房,以适应家庭人口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上海的里弄、北京的四合院、客家的土楼等等,都是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这些传统民居中蕴涵的中国传统住文化是现代人所向往的,也是现代住宅无法比拟的。

尽管现在看来,这些传统民居中,有些条件确实不是现代生活所能接受,但这正是需要我们专业建筑师运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才能去改造和美化的地方。

只有建筑师的理性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同群众的感性认识(感受和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既适合现代生活需要,又富有人情味的“美好家园”。

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指出,园林设计的质量“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要真正充分地发挥“群众参与”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还不是很容易的事。

在这种情形下,建筑师们就应该有一点远见卓识,要能考虑得到将来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时,他们将会提出什么更高层次的需求来,而在设计时留有一定余地。

从工程实践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住户在选择自己的住房时,“参与”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

(四) “群众性”住宅模型的建构1、具有足够大的规模,满足最大多数住户群众居住的可能性;2、可改性的预设计,不断完善的“菜单式”户型设计;户型设计体现适应性和可改性,不但满足目前住户的使用要求,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将来的发展和住户的自我实现提供变化的条件。

3、完整的无障碍系统,体现对住户无微不至的关怀;“据预测,到了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将达到总人口的20%,即每5个中国人中有1个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将达到3亿”。

在住宅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因此,一套较为完整的无障碍系统和无障碍户型的设计对于群众性住宅是很有必要的。

4、结合城市环境,设计出一套以底层庭院为中心的“立体交往空间”体系,为住户提供充分的有效的交往空间;底层庭院(可将建筑底层架空)作为“立体交往空间”体系的第一级交往空间,让住区行为与城市行为在此融合,使住区环境、生活、行为真正成为城市环境、生活、行为的一部分。

同时,考虑到高空住户交往、休闲的方便与可能性,因而设计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立体交往空间”体系。

在这里,住宅的屋顶可作为这一空间体系的延续。

5、考虑必要的商业和服务设施,方便住户日常生活;6、有效的物业管理是群众性住宅存在的保障;我们在提供开放的、方便的和多元化的居住交往环境的同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管理的不便。

因此,“群众性”住宅在功能和空间设计等方面必须切实考虑为有效的物业管理提供方便与可能性。

例如,方便巡警巡逻的可能性,集中管理的可能性等。

有一点要说明的,所谓“群众性”住宅模型并不是固定的格式,它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群众的需求而不断完善。

(五)问题讨论1、群众,能否自己盖房子?尤其是城市的群众。

如不能,如何让他们参与到自己家园和城市社区的设计之中。

2、农村的群众和城市的群众,是否性质不同?3、设计师按照谁的要求来设计?严格的预算按照谁的利益进行控制?4、目前的制度下群众性是否可行,与西方的公众参与又无区别?观点1:在农村,基本延续着原有的建房的机制,可谓之是群众性,但因为缺乏指导和资金,加之城市建筑文化对农村建筑文化的控制与影响力不确定,很少有人关注。

观点2:在城市,群众性似乎很难成行,一是居民的意识形态,对建筑师的过分依赖使之失去了参与的主动权。

再者,制度约束;居民自己建房要通过许多部门的审批,而且与建筑师充分协调也是问题——与居民素质和建筑师素质有关。

观点3:在西方,城市与社区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具有法律性规定,政府在决定如何花钱的时候,需要咨询纳税人。

规划公众参与的法理基础,也正是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