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为学复习课
为学复习
回来 把
指这件事
惭色。惭愧的神色
富 有的和尚说 : “ 你 凭 着 什么 去 呢 ? ” (贫穷的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 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有的和尚说:“我好 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 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 南海回来了,把去过男孩的事情告诉了富有 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总结上文,深化论点。 本段作用 探 究 概括第三段故事的句子是: 第 西蜀之去南海-----而贫者至焉。 四 节 照应第二段的句子是:
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人应 本段承接第二段事例,从—— 的角度深化论 有志 点
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参考答案
贫僧立志而行, 在困难面前发 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去为,而 富和尚只强调 客观条件,不 立志而行。
为
学
学则易,不学则难 摆事实 立志为学 讲道理
作者简介
彭端淑 曾任吏部郎中,做过道员。后 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选自《白鹤堂文集》,原名 《为学一首示子侄》。
重点词语解释
天下事有难亦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5、作者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非常简洁,主要采用了 哪种表达方式?
对话(或语言描写)
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而富者却从来没有实现 去南海的愿望,这是为什么? 因为贫者有坚定的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 懈的精神。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采用了哪种 修辞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反问;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启发读者思考激发 立志为学的信心. 8、你能再举一个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成立吗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为学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虚词 “之”的用法。
• 2.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能够整体理解内容, 感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3.明白“人之为学”,关键在“为”的道理, 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努力。
作者简介
➢彭端淑(约1699---约1779) 清代文学家。字乐斋,四川人。雍正 年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 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 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⑦ 蜀之鄙. ( bǐ ) ⑧子何恃. 而往(shì )
⑨ 语. 于富者曰(yù ) ⑩ 一瓶一钵. ( bō )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 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2.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其有常哉? 这样看来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A.不逮. 人(dài ) 屏.弃( bǐng ) 彭端淑( .shū ) B.语. 于富者( yǔ )僧.人( sēng )惭色. ( cán)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一组是 (A ) A.吾资. 之聪 (天资 ) 不逮人. 也(及,赶不上) B.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越.明年(到)
• 3.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A. .子何恃而往?B.贫Fra bibliotek语于. 富者曰
(D)
C. 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D.贫者. 自南海还 • 4.对“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B.人们为了学习还分困难和容易吗?
•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为学 复习流程
初一语文有效教学流程《为学》复习流程制作人:申星审核人:张军旗复习目标:在复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复习过程:一、导入. (1分钟)二、自主复习(10分钟)提示复习内容:背诵课下注释翻译文章重要问题三、检测(14分钟)请合上课本完成下列题目(一)、文学常识《为学》的作者是,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人。
他是代四川著名文学家。
《为学》选自他的著作。
《为学》的原题是。
(二)、解释加点字词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________ 逮:________迄.乎成迄: ________ 屏弃..而不用屏弃:________岂有常.哉常:________ 蜀之鄙.有二僧鄙:________贫者语.于富者曰语:________ 吾欲之.南海之:________ 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 犹.未能也犹:_______越.明年越:________ 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贫者自南海还.还:________ 顾.不如蜀鄙之僧在哉顾:________ (三)、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五)、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蜀鄙二僧”故事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五)、小组合作批改(13分钟)(六)、教师总结(1分钟)七、作业(一)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1)为.学()(2)蜀之鄙.()(3)贫者语.于富者()(4)子何恃.而往()(5)一瓶一钵.()(6)犹.未能也()2.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的意思(1)蜀之鄙有二僧鄙:(2)贫者语于富者曰语:(3)子何恃而往何恃:(4)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下:(5)富者有惭色惭色:(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越:3.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人之为学有难易乎?A.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为学》复习导学案松浦中学宋华一、基础夯实1、翻译文中加点的字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翻译句子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二、文章内容探究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答案: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的难易问题上。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为学》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
(2)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为学》并背诵。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为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为学七年级上册教课设计设计教课设计示例重点:进一步累积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重点:经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一、简介作者状况二、正字音三、经过自学掌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一、发问字词 ,复习旧课。
二、剖析1、明确这是一篇谈论文,构造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第二段怎样论证?从正反双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能够相互转变的,再用曾参传贤人之道加以旁证,特别有说服力。
3、第三段怎样论证?4、剖析二僧之南海之事。
找出去之困难的表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可以至的原由分别是什么样?5、最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三、谈启迪并联合自己实质说说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
再难的事情,只需去做,总会达成,而再易的事情,假如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慧与愚痴并无实质上的差异,惟在勤劳努力与否。
假如努力了,势必有所收获,不然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关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重申学生自学为主,教课生借助书下说明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增强朗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课重点用谈论法进行落实。
板书设计为学清彭端淑一、提出论点天下事:为之:难→→ 易人之为学学之,难→→ 易不为:易→→ 难不学,易→→ 难(广泛真谛 )(本文论点 )二、道理、举例论证1、道理:资,材学而不怠→→ 不知昏庸摈弃不用→→ 无异昏庸2、举例:鲁传贤人之道三、比喻论证二僧:贫者:为之→→ 至富者:不为→→ 不至四、总结结论:人之发奋:恃材自败恃勤自力需“为”需“学”教课设计评论:关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重申学生自学为主,教课生借助书下说明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增强朗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课重点用谈论法进行落实。
教课设计示例重点:进一步累积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重点:经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为学复习
子何恃而往 ——凭借,依仗
句子翻译(1)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也 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 和尚。
1、熟练背诵课文,掌握文学常识。 2、识记文章重点词语、句子翻译。 3、掌握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快速背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qì 迄
bǐ 鄙
yōng 庸
shபைடு நூலகம் 恃
bìng 屏
bō 钵
《为学》选自 白鹤堂文集 ,原题 清 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作者是 彭端淑 做学问 代的 。“为学”就是 的意思。
句子翻译(2)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而穷 和尚却到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 个穷和尚吗?
本文彭端淑写给他子侄辈们,目的: 是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
内容理解
第一段: 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词语解释
人之为学 ——做,干 蜀之鄙 ——边远的地方 肉食者鄙 ——浅陋,无知, 见识短浅 贫者语于富者曰 ——告诉,对……说 吾欲之南海 ——到,往 吾一瓶一钵足矣 ——足够 越/明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贫者自南海还 ——从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一狼径去 ——离开 俸去书来 ——失去,损失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还,反而
《为学》复习课教案--刘素珍
《为学》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落实重点字词句乃至全篇的翻译2、落实理解文章的重点问题教学重点:1、字词、全篇的翻译2、重点问题的理解落实教学难点:关键句子的翻译教学设想: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同学们好,期中考试在即,下周我们就要上战场了,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考出好成绩,今天我们就去复习文言文《为学》,希望大家能准确扎实落实。
二、巩固与落实:(一)背诵课文(二)检查文学常识《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
(三)落实字音: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2、屏弃而不用()3、蜀之鄙有二僧()4、贫者语于富者曰()5、子何恃而往()6、迄乎成()三、梳理重点词、句(一)重点实词:为之、为学、蜀之鄙、语于富者、买舟而下、越明年、不逮人、迄乎成、卒于鲁也传之、何恃而往、西蜀之去南海、顾不如蜀鄙、岂有常哉屏气、圣人之道(二)重点虚词:1、者: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代词,译为“的”)贫者语于富者曰(代词,译为…….的人)2、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为之,则难者亦易(代词,代指天下事)蜀之鄙(助词,的)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三)重点句子翻译: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吾欲之南海,何如?3、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6、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为学复习资料
为学一、文学常识:1、彭端淑,字仪一,又字乐斋,清代中叶文学家。
知识广博,工诗能文。
早年做官,后辞官回乡,于锦江书院讲学著书,著名的有《白鹤堂集》等。
2、《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文集》。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二、研习课文:1、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三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2、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明确:开头用两个设问句式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
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
”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两种不同态度,不同方法导致了不同结果,由一般到具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提出人之为学的难与易,学与不学是关键,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2)、文章以“为学”为题作者为什么选取“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
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
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
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
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
(3)、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
为学 复习资料
初一下册第6课《为学》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填空。
《为学》作者,字_______,_______代四川丹棱人,著有_________ ___。
这篇课文,愿题是,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为学即_____ _______。
文章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阐发了___________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____________的道理。
(用一个成语概括)。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怠()迄()庸()屏()语()钵()恃()鄙()逮()四.解释词语。
(一)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1.为学()()2.则难者亦易矣()()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的()4.吾资之昏,不逮人也()()5.吾材之庸,不逮人也()6.旦旦而学之()7.迄乎成()8.吾资之聪,倍人也()9.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10.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11.蜀之鄙有二僧()()12.其一贫()13.贫者语于富者曰()()14.吾欲之南海,何如?()()()15.子何恃而往?()()1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1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18.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9.是故聪与敏()20.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21.富者有惭色()(二)一字多义1.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吾欲之南海③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④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2.者: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富者有惭色③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3、学: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4、传不习乎:卒于鲁也传之:5、其:其一贫,其一富: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三)通假字屏弃而不用(四)古今差异1.蜀之鄙有二僧鄙:古义:今义:2.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古义:今义:3.越明年越:古义:今义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古义:今义5.西蜀之去南海去: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复习资料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为学》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清朝彭端淑。
二、课文分析1.主旨:本文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生动地阐明了任何事情上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为”字,从而具体引出在学习方面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付诸行动。
2.内容结构:①第一部分(第1段):以两个设问句和两组对比论述提出任何事包括学习,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为”字。
②第二部分(第2—6段):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富僧畏难不前与穷僧知难而进)的写作方法。
③第三部分(第7段):通过故事类比推断出结论,我们立志学习,关键是要付诸行动。
三、习题A套阅读《为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谈论的是和“学习”相关的话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和“学习”相关的篇目还有(请写出其中一篇篇名)。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3.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观点:做任何事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富僧的两句“子何恃而往”充满着对穷僧的嘲讽之意。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结尾处的“蜀鄙之僧”指的其实只是穷僧一人。
【答案】1.《伤仲永》/《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观书有感》。
2.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关键词:明年、以;注意“以(之)告富者”的省略)3.D(A错在反问句,应是设问句;B错在第一句应是怀疑、疑惑,而不是嘲讽;C错在证明的是主观的努力实践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B套阅读《为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1.本文作者是朝的(人名)。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对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复习课初一教案
复习课初一教案教案标题:复习课初一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初一上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语文:复习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如词语解释、句子成分分析等。
2. 数学:复习初一上学期的数学知识,如整数、分数、代数等。
3. 英语:复习初一上学期的英语单词、语法和阅读理解技巧。
4. 物理:复习初一上学期的物理知识,如力、能量、电路等。
5. 历史:复习初一上学期的历史知识,如古代文明、革命斗争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复习的兴趣,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初一上学期所学的知识。
二、语文复习(15分钟)1. 以课文为基础,通过阅读理解、填空等形式,复习词语解释、句子成分分析等知识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三、数学复习(15分钟)1. 针对初一上学期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英语复习(15分钟)1. 布置一些英语单词和句子的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
2. 组织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五、物理复习(15分钟)1. 利用实验、示意图等形式,复习初一上学期的物理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六、历史复习(15分钟)1. 制作一份历史知识问答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竞赛,复习初一上学期的历史知识。
2. 分享历史故事和事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为学》教案及练习
为学(清)彭端淑教学目的: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出示Ppt1: 为学(清)彭端淑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
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
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出示Ppt2:三、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出示Ppt3:感受语言触发语感1.听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过生字词关。
2.师生合作,小组讨论,互助解疑,掌握大意。
1 、听课文录音,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
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4、学生再次放声读。
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
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
其/ 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 / 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 曰子/ 何恃而往僧/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6、读、译课文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全班齐读。
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四、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出示Ppt4:品味语言领悟语感1 、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6复习《为学》
复习《为学》文学常识:1、作者:彭端淑,字乐斋,清代文学家,作品有》《白鹤堂集》第一段: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2)学之..(学习;代学问)(3)学之,则难者.亦易矣(......的学问)(4)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事)(5)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用原文回答:⑴第一段中提出为学难易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本文中心句)是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第二段: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⒈解释加点词:(1)吾资之昏.(糊涂,愚笨)(2)不逮.人也(及,赶上)(3)吾材之庸.(平庸,平常)(4)旦旦..而学之(天天)(5)迄乎..而不用(舍弃,扔掉)..成(到)(介词,相当于“于”)(6)屏弃(7)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没有什么不同)(8)圣人之道.(思想,学说)(9)卒.于鲁也传之(终于)(10)岂有常.哉(常规)2、翻译下列句子:(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2)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译: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3)屏弃而不用,其昏与庸无以异也。
译:舍弃不用,这和愚笨和平庸没有什么不同。
(4)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译: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
(5)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译: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第三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初一下复习》课件
整理课堂笔记和练习题,建立学习资料库。
2
利用闲暇时间
利用每天的零散时间来进行复习,如在公交车上、午休时间等。
3
寻求帮助
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一起复习,互相讨论和解答疑问。
总结回顾
复习成果
回顾过去的努力,总结复习的重 点和难点。
放松和休息
在考前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精 神状态。
取得好成绩
祝愿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出色的成 绩!
《初一下复习》PPT课件
欢迎使用《初一下复习》PPT课件!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初一下学期的 各个知识点,以便在考前做好准备。
课件简介
这份PPT课件是为初一下学期的复习而设计的。它包含了复习计划、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解析、示例习题、 复习方法与技巧以及总结回顾等内容。
复习计划
周一至周三
复习数学、语文和英语。
周四
复,解决难点问 题。
主要知识点
1 数学
代数、几何、方程式等。
2 语文
3 英语
文言文、现代文、诗词等。
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
重点难点解析
数学
解方程式的技巧和方法。
1. 倒代入法 2. 消元法 3. 因式分解法
语文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理解 方法。
1. 熟悉常用句型和词汇 2. 理解词义和句意 3. 分析句子结构
英语
语法知识的应用和如何理解长 难句。
1. 掌握各类句型的用法 2. 了解并运用复杂从句 3. 学会主动倾听与分析阅读
示例习题
题目 计算(2+3)×4-5×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解题方法 先算括号里的加减运算,再算乘法和减法。 仔细阅读文章,理解问题的意思,找出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为学》复习
为学》复习一、字句解释1、天下事有难易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为学》复习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关键词:为:做句译: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
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关键词:为:做句译: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4、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句译: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关键词:鄙:边远的地方其:其中的句译: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
6、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关键词:于:对,向之:到,往句译: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7、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关键词:子:对对方的尊称,您恃:凭借,倚仗句译: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8、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关键词:足:足够句译: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9、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关键词:犹:尚且,还句译: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去!”10、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关键词:越:到了明年:第二年还:返回,归来以:把,拿句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把(这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1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关键词:去:距离句译: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
1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关键词:而:然而,可是句译: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到了。
1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关键词:顾:还,反而之:前一个没解释;后一个“的”句译: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的地方的和尚吗?二、内容理解1、《为学》本文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为学》复习课教案
《为学》复习课教案《为学》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翻译一些重要文言词汇。
2、正确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事应信守诺言,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1、正确翻译本文的一些重要文言词汇。
2、正确背诵课文,并翻译。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事应信守诺言,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全班背诵课文。
二、完成《为学》练习一、加点字解释1、为:为学()此不为()孰为汝多知乎()2、其:其一贫()问其故()3、学:为学()学之()4、以:以告富者()吾以日始出时()以鸡卵汁作碑()5、顾:顾不如蜀鄙之僧()入门不顾()三顾茅庐()6、去:西蜀之去南海()相委而去()7、足:吾一瓶一钵足矣()不足为外人道也()8、之:为之()吾欲之南海()蜀之鄙()人之立志()西蜀之去南海()9、蜀之鄙()10、贫者语于富者曰()()11、子何恃而往()()12、越明年()13、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二、句子翻译: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三、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本文运用的手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三、作业布置订正练习并且复习-----------------《为学》复习课教案2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一课时)备课日期:_2015年_1_月_1_日星期_四_授课时间:第__周星期__教学目标:1、掌握“之”“为”“鄙”“去”“顾”等文言词汇和基本文言句型,了解用故事类比阐明文章主旨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蜀之鄙(pǐ)为学(wéi)
B.西蜀(zhǔ)有二僧(sēng)
C.何恃而往(shì)一瓶一钵(bō)
D.有惭色(chán)贫者语于富者(yù)
2.下面句中“之”为代词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B.人之立志
C.人之为学有难易乎D.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3.下面句中“者”的所指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它是()
A.学之,则难者亦易矣B.富者有惭色
C.能者为师D.贫者自南海还
4.下面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何如”即“如何”,是“怎么样”的意思。
B.“何恃而往”即“恃何而往”,是“凭着什么去”的意思。
C.“买舟而下”即“雇条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D.“越明年”即“过了第二年”。
5.对《为学》中的“故事”讲析有误的一项是()
——彭端淑,清代学者,著有《白鹤堂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辈看的,旨在教育引导年轻一代立志求学。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为学》,定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
1、初读复习课文,整体感知:
复习掌握生字正音(投影显示)
正字音。投影:
迄qì屏bìng弃僧sēng钵bō恃shì
复习掌握课下注释:
学:学习,学问。资:天资。怠:懈怠。材:通才,才能。道:学问。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之:的;代人或代事;动词,往,到。
贫者的关键在于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并且有实际行动,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
——僧富者虽有有利条件,但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缩不前,并不会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这样“易者亦难矣”。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显示出他的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两相对比,立意明显。最后“有惭色”的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
恃:凭借,依靠。越:到了。去:距离。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是故:因此。顾:难道。
2、复习归纳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3、复习研究分析:
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找出本文论点:
——由天下一般事(一般)引出做学问(个别),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第二段如何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非常有说服力。
人之为学:学之,难→→易不学,易→→难
(普遍真理——本文论点)
二、道理、举例论证:
1、道理:资,材学而不怠→→不知昏庸
屏弃不用→→无异昏庸
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
三、比喻论证:
二僧:贫者:为之→→至
富者:不为→→不至
四、总结结论:
人之立志:恃材自败
——需“为”需“学”
恃勤自力
⑤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
——先将故事概述一下,对比更加强烈,论证更加有力。末句回到论题上来,得出结论,用反问句式更有激励作用。最后议论回应第二段,进一步说明聪敏与昏庸的辩证关系。
三、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Βιβλιοθήκη 字注音。不逮人迄乎成昏与庸屏弃蜀之鄙卒于鲁也传之
何恃饭钵惭色语于富者僧人久而不怠焉
(二)选择。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5、讲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6、为学(复习课)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复习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流利地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复习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情感目标:复习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复习过程:
一、由复习简介作者来导入:
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甚广的劝学故事,它们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A.叙述故事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
C.故事在裁剪上详略得当。
D.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表现富者没有志气。
(三)填空。
1、《为学》选自,原题是“”,作者是,
代文学家。
2、《为学》开头提出两个设问句:前一个是“”,后一个是“”。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道理的方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在二僧的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四、小结
谈启示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不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学生谈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五、为学
清彭端淑
一、提出论点:
天下事:为之:难→→易不为:易→→难
第三段如何论证?
——通过故事比喻论证。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④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南海的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不知几千里远也”说明去的难度。
“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僧贫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