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静者居记(明)高启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
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
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
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
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
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
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
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
传曰:“居天下之广居。
”广居,仁也。
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
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④客未有以应。
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
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矣 B.乎 C.耶 D.也【答案】D答案应为D项。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
采用选虚词填空的形式考查,属于上海卷的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所选四个虚词“矣”“乎”“耶”“也”,是考纲规定的虚词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
所涉及义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由翻译学会反推,考生可根据句中提供的语境,来确定应填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从而选出正确虚词。
高中语文小题狂刷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赤壁赋1.下列画线字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桂棹(zhào)枕藉(jí)流觞曲水(shānɡ)放浪形骸(hái)B.愀然(qiǎo)匏樽(páo)临文嗟悼(dào)孤舟嫠妇(lí)C.庐冢(cǒnɡ)蜉蝣(fú)无物相之(xiànɡ)山川相缪(liáo)D.酾酒(shī)横槊(shù)舳舻千里(zhú)江渚之上(zhǔ)【答案】B2.对下列画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B.倚歌而和之和:伴奏C.山川相缪缪:缭、盘绕D.举匏樽以相属匏:酒杯【答案】D【解析】匏:葫芦。
3.下列加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惟江上之清风B.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C.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②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B项,“乎”,形容词词尾/介词,“在”。
C项,“于”,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D项,“而”,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举酒属客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D.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B【解析】属,通“嘱”,劝酒。
5.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①凌万顷之茫然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答案】B6.下列句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D.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答案】C【解析】把“余音”比作“缕”。
A项,互文、对偶。
B项,对偶。
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7.下列对有关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试题:9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
一、基落1 以下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是()A. 壬戌(r én)酒属客(shǔ)..窈窕(y ǎo).B. 桂棹 (zh ào).嫠(l í).C. 渺渺(mi ǎo).扁舟(bi ān).D. 枕藉 (jiè).樵 (jiāo).旌旗蔽空 (j īnɡ).虚御 (p ínɡ).横槊(shu ò).倚歌而和 (h è).用之不停 (jié).酒江 (sh ī).山川相 (liáo).思路分析 A , “属” “ zhǔ” ;C, “扁” “ pi ān”;D, “樵” “ qi áo”。
答案 B2 以下加点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同样的一是()A. 扣舷而歌之B. 而友麋鹿..C. 泣孤舟之嫠D.范增数量王..思路分析C的“泣”是的使用法, 使⋯⋯呜咽 , 和例句“舞”的用法同样。
答案 C3 以下句中加点的, 古今意思不同样的一是()A.①羡江之无..②清徐来 , 水波不....B.①凌万之茫然..②望佳人兮天一方..C.①哀吾生之臾..②正襟危坐而客曰....D.① 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 , 杯狼籍..思路分析 B , “茫然” , 古 , 的子 ; 今 , 完整不知道的子, 失落的子。
“佳人”,古义 , 指他所思慕的人, 先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 , 美貌的女子。
答案 B4 以下语句中加点的“于”, 用法不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 彷徨于斗牛之间.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思路分析除 D 项外 , 其余的都是介词, 在。
D 项, “于” , 表被动 ,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答案 D5 以下各句句式与其余三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何为其然也B. 现在何在哉C. 而又何羡乎D.凌万顷之茫然思路分析A、 B、 C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D 项为定语后置。
同步精品课堂-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9-赤壁赋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剖析
重点知识点解析
赤壁赋的背景和 意义
赤壁赋中的文学 手法和修辞技巧
赤壁赋中的思想 内涵和人生哲理
赤壁赋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难点及解决方法
难点: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解决方法:深入阅读文本,结合背景资料,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
难点:理解赤壁赋中苏轼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解决方法:通过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 好地理解赤壁赋
教学资源与支持
教学资源准备情况介绍
教材分析:对新 人教版必修2的 教材进行深入剖 析,明确教学目 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详细 介绍赤壁赋课件 提升版的教学内 容,包括知识点、 技能点、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方面 的要求。
教学资源:准备 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课件、教案、 学案、素材等, 为教学提供有力 的支持。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赤壁赋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效果:反思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回 答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反思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是否能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教学目标:通过剖析赤壁赋,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 美水平
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 学生的学科基础和知识储备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
教学内容与重点
教学内容梳理
赤壁赋的背景与 作者简介
赤壁赋的文学特 点与艺术风格
赤壁赋中的思想 内涵与人文精神
赤壁赋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掌 握情况
【配套K12】人教版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赤壁赋教案人教版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全文,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从文化层面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3.赏析《赤壁赋》书法作品,从书法艺术角度感悟苏轼的美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赤壁赋》内容,赏析其书法作品,从书法艺术角度感悟苏轼的美学思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欣赏初中所学过的《核舟记》所表现的“核舟”,明确该艺术品展现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同游赤壁的情景。
由此引入课文。
二、简介作者苏轼,豪放派诗人。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字子瞻,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提倡“士人画”。
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等。
三、理解文本内容(一)诵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赋”。
“赋者,铺也。
【配套K12】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1.下列各句在原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有吹洞箫者——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B.而今安在哉——可如今又在哪里呢?C.物与我皆无尽——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没有尽头的。
D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悦耳动听)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应译为“(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答案】B【解析】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D.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吃。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食”为“享有”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佑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试题(精品同步试题)
赤壁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B.徘徊.(hái) 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解析A愀qiǎo;C棹zhào;D扁piān。
答案 B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
解析D适:享有。
答案 D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不属同类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兮天一方。
A.望美人..兴国。
B.忧劳可以..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小学..解析例句“故事”意为先例;A项“美人”意为心中所思慕的人;C项“学者”意为求学的人;D项“小学”意为小的方面学习;B项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 B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解析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答案 C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09赤壁赋(练)(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09 赤壁赋(练)(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 2 1.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语句中划线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C.①寄蜉蝣于天地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托遗响于悲风【答案】 D【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 窈窕(tiǎo) 举酒属客(zhǔ) 凭虚御风(pínɡ)B.桂棹(zhào) 嫠妇(lǐ) 旌旗蔽空(jīnɡ) 横槊赋游(shuò)C.愀然(qiū) 江渚(zhǔ) 山川相缪(liáo) 倚歌而和(hè)D.蜉蝣(yóu) 匏樽(báo) 相与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注意字的注音和声调,多查工具书。
B项,“嫠”读lí;C项,“愀”读qiǎo;D项,“匏”读páo。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赤壁赋》一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是指()A.“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窈窕之章”。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测)(基础)新人教必修2新人教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专题09 赤壁赋(测)(基础)新人教必修2新人教赤壁赋〔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词在开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拟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那么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风格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根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挖苦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表达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那么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无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认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认“小道〞之说;后者那么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配套K12高中语文 专题09 赤壁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导学目标】1.概括文章的内容。
2.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课堂探讨☆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探究活动】概括文章的内容。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各段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结合背景分析情感。
【讨论明确】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探究活动】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分析情感的题目,然后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结合背景分析情感。
【讨论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
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课堂提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
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配套K12】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2)一、复习1、检查知识点;2、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二、理清思路,学生讨论回答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
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
全文共分五段。
感情的变化是:三、品读一、二段(一)1. 2段知识点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七月既望.清风徐.来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扣.舷而歌之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翻译下列句子,总结他们在句式上的特点。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客有吹洞箫者3、一二段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举酒属客(2)词类活用①扣舷而歌之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击空明兮溯流光(3)古今异义:①斗牛古:斗宿和牛宿今:一种体育运动②白露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③望古:农历每月十五今:向远处看4、总结一词多义望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先达德隆望尊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如纵一苇之所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王如其言安风雨不动安如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衣食所安,弗敢加也而今安在哉燕雀安置鸿鹄之志哉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合作探究】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根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师生讨论提问:①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②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2、全班齐读第二段。
【合作探究】提问:①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②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读书人的喜爱。
B.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C.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答案】C【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3分)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B选项所说的“.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是苏轼在美学追求上的根,并没有体现他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答案】A【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19分)(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4.对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B.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C.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D.是金陵人,客此客:被贬谪【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顾,只是。
B.危:高高的;D.旅居异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5.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6.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
《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后赤壁赋》反映了诗人较为浓重的对人世不可琢磨的虚无色彩。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3分)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分)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分)【答案】①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②君子生性并不是异于常人,只是善于借助他物。
③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流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最终没有损益。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翻译: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