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伤仲永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伤仲永》,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和坚韧意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伤仲永》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3 合作探讨3.4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4.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伤仲永》原文及其注释。

5.2 辅助材料杜甫生平介绍、相关诗词、图片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伤仲永》中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互动。

6.2 角色扮演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通过表演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心理。

6.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如写一段对话、一封信或一首诗,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伤仲永》中的深层含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会从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3)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伤仲永》的诗句及意境;2.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2. 诗歌韵律、节奏的分析;3.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诗文;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1.2 板书课题《伤仲永》,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诗文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诗句;2.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节奏齐读。

3. 解析诗文3.1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3.2 解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3 讲解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4. 深入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5.2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6.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伤仲永》。

7. 课后反思7.1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7.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伤仲永》;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4. 学生能够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关爱他人。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5.《伤仲永》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借事说理的的写法。

3、调查并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深刻领会后天教育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学习重点: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借事说理的的写法。

2、调查并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文学常识填空:《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字_______,号 ____ ____ ,______ (朝代)著名的 ___________ 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陷害。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之一。

3、再读课文,试着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7)卒之为众人。

4、在文中()内给加点字注音,在【】给加点字解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其父,或.【】以钱币乞.【..【】宾客】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

2. 教材: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

4.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解析修辞: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观察和记录。

《伤仲永》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的注释和解释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实甫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解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2)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师生共同讨论。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类似的短文。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和技能,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翻译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古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合作探讨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讲解与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 练习翻译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准确朗读和背诵情况。

3. 翻译与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翻译能力,以及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友情、忠诚和牺牲等价值观的弘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成果。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3.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朗读和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伤仲永》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词语解析: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句子分析:分析文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段落解析:解析文中的关键段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题。

5. 文章主题: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伤仲永》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伤仲永》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王安石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适当的默写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本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提问:“伤”和“仲永”分别指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4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多媒体教学平台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

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 余闻之也/久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广度和深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疼惜,培养尊重人才、爱惜时间的价值观。

(2)体会友情、亲情、爱国情怀等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 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象征等。

3. 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王安石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对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比较、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比较课文中的不同观点、案例,提高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扩大阅读广度和深度。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

(3)合作探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文学手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2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阅读与讲解: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讽刺等文学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3.3 教学反馈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4.2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现象。

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分享各自的看法。

5. 汇报交流(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6. 总结拓展(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伤仲永》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建议1.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的普遍性。

4.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原文及相关教学辅导资料。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领会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2)学会珍惜友谊,关爱他人;(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2. 文中隐喻、象征手法的理解;3.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4.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解读隐喻、象征手法。

5. 实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6. 朗读展示: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2.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的表现;4. 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知水平;5.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注释;2. 相关背景资料;3. 诗词鉴赏手册;4. 多媒体教学设备;5. 网络资源。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2. 运用文本分析技巧,识别和解释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2.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对人生、命运和人性等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和例句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思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文本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理解。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的感受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答题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个人反思报告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文学作品推荐向学生推荐与课文《伤仲永》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5.2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伤仲永》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意写作,如续写故事或写一篇相关话题的作文。

5.3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形式,如口头报告、表演或展览,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创作成果。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伤仲永》的原文,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6.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课文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伤仲永》,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对《伤仲永》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按照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

3. 写一篇关于家乡和亲人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营造感伤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伤仲永》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杜甫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2)如何体会作者对仲永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作品《伤仲永》。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仲永的怀念之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5. 小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推荐相关诗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如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伤仲永》的诗意和诗意,分析杜甫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通过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伤仲永教学设计方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伤仲永》一文的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学会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态度。

(2)使学生认识到天赋与后天努力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伤仲永》一文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心理活动。

(2)学会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伤仲永》这篇文章会流传至今?引发学生思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纠正读音和词义。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4. 学习修辞手法(1)教师讲解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在《伤仲永》中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伤仲永》一文的生字词。

(2)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伤仲永》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感悟: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感悟,了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

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常识(分发)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各弱”的局面,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最后退居江宁,世称荆国公。

谥号“文。

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三、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忽啼求之:索要。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借旁近与之:给。

即书诗四句:马上。

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赡养、聚,团结。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是一个词)从此。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纷纷。

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乞:求。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

然:这样。

日扳仲永:同“攀”。

牵、拉, pān环谒:四处拜访。

yè不使学:让(他)。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称前时之闻:chèn:相当。

名声。

还自扬州:从。

泯然众人矣:泯mǐn:消失;然:……的样子;众人:普通人。

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扳”同“攀”,牵,引。

)2.特殊句式——省略句a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b令作诗: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①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形容词作动词。

②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④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

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

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

助词。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四、课文朗读: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五、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假如方仲永出生在王安石家,方仲永是“唐宋九大家”之首了。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5.标题是什么意思: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伤:哀伤,叹惜。

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

文章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

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

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

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6.给二十岁的仲永写几句话。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

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7.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的父母应该怎么正确的对待子女的学习?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

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

8.现代版的“伤仲永”。

现代版的“伤仲永”。

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bó、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9.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①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②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六、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七、课文引申:——名言等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便是谦逊。

——谚语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成功.——谚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爱因斯坦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

——佚名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佚名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郭沫若八、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

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九、习题讲解:十、作业设计: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