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66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66张)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措施 ①实行___均__田__制_____,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 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②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 集权。 ③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 兴盛。 ④迁都__洛__阳__,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解读】 (1)史料一信息“名尤不正”表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 宰相,共议国是,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 (2)史料二选自史学论著,论述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 化及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提示】 (1)相权三分。 (2)唐代宰相人数增加,并且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 权。 (3)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 1 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考纲解读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度,隋唐时期的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和监察制度,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及其危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命题点一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实证——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是”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 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 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素养立意
试题难度
以“安史之乱·全国 唐朝藩镇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 卷Ⅰ·T25 割据
征,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
(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 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 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例如,汉代察举制 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 官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都要 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 出一种开明性。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 (1)地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措施:制度调整,完善科举制,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减 轻徭役赋税;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影响: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_贞__观__之___治__”,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核心观点: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得以 加强。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 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 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 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 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 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

(2)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 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时至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 胜负盈亏难料。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 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 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 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显加快,以致 “庄田置后频移主”。
2.通过史料分析,可以明确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 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 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 于消解,官民之别可以转化。
宋代由贱而贵与由贵而贱的两种现象均较为常见。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 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 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进仕的可能性增大。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
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 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 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 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 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 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代 表中央监察地方及诸侯
朝代
两汉
魏晋 南北

选官制度
察举制 ①西汉开始,东汉末年 衰落 ②地方以品行为依据向 中央举荐
九品中正制 依品行、 门第等分九等,作为中 央选官依据
监察制度
中央:东汉设御史台 地方: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 成地方行政区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10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10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录
挖教材 1.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教材P39)
这体现了哪一选官制度的影响? 提示 科举制。
目录
2.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31“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 制度? 提示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程序严密,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的 原则。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加强了中央集权。
目录
3.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31“学习聚集”:隋唐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什么?有何 作用? 提示 依据:考试成绩。 作用:扩大了用人范围,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
目录
4.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3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吏任 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 隋唐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对吏的管理更加严格,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
(√ )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
善。( √ ) 3.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 ) 4.唐朝时期,《大唐开元礼》的颁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 × ) 5.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 )
目录
2.唯物史观——认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影响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强调德治。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 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 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 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 (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 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历程。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主要表现】(1)夏商周时期是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①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②中央集权: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权分三司再到督抚制,体现了地方建制的演变,中央集权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③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最巅峰的时期,在这个年代涌⽣了⼤量的古诗词⽂⼈,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2020年⾼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家! 考点提⽰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化:三教合⼀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段⾮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完善阶段,同时经济⽅⾯的农业、⼿⼯业、商业和唐⽂化也是不错的出题⾓度。

知识清单隋唐时期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总体时代特征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政治国家统⼀,政治稳定,是我国统⼀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农业、⼿⼯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化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学艺术全⾯辉煌;唐⽂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全世界⽂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药 考点聚焦 考点⼀、隋唐时期的政治 (⼀)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确⽴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如图所⽰: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明确。

3.作⽤:提⾼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创造,后代基本沿⽤。

(⼆)科举制 1.创⽴和完善: 隋⽂帝——开始⽤分科考试的⽅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进⼠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进⼠科的地位。

2020届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 45ppt

2020届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 45ppt

①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 废墟。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叛军降将也各 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③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周边少 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④北方人口的南移,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特点
形成 发展
世官制
官位世袭
先秦
察举制
以官举士
西汉形成、 魏晋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考试选拔
隋创立、唐完善。以后成 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朝 发展为八股取士。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贵 族范围内,由贵 胄子弟继承祖上 的权位。此选官 制度使官吏来源 被贵族垄断,不 利于有用人才的 选拔。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 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在这时所说的“制度”是指的是何种制 度?它的发展演变如何?
(一)隋唐时期政治:
2、唐中后期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
(1)唐玄宗设节度使和藩镇,形成外重内轻 的军事格局
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南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节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
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
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1】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露田和桑田)分配给民,农 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发掘高考·内化高考
藩镇类型 河朔型 中原型 边疆型 东南型
数量(个) 7 8 17 9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点拨:九品中正制选 官注重门第。
点拨:御史台不再从 属于宰相,独立行使 监察权。
推动文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
积 化发展 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极 影 响
巩固国 家统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 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和社会稳定
推动世 界文明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 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 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 政治原因
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 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 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 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 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 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 割据的经济基础。
第三单元
第十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 唐大一统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 政治
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 层面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

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一、选择题1.(2019四川成都模拟)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材料中北魏政权为外族使节设置“四夷馆”“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定名”可知,北魏政权以华夏正统自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文化心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中北魏政权将南朝人士等外族使节称为“夷”,不能体现出民族政策开明和缓和南北政权矛盾,B、D两项错误。

2.(2019山东临沂模拟)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答案 C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权把持在门阀之家的手上,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C项正确;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项错误。

3.(2017课标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

4.(2019辽宁沈阳模拟)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提到:“(南朝)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讲 魏晋、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讲 魏晋、

第1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魏晋至隋唐热考主题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魏晋至隋唐热考主题
热考主题2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演进
热考主题
1. [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 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 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魏晋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初期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妻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答案
3.B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初期将魏晋时期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沿袭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均田制,这体 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征收的对象,不能得出“扩大了赋税征收的对象”这一结论, 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唐朝初期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没有体现出均田制的稳定发展,排除C项;唐朝的租庸调制 仍然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并没有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热考主题
2. [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时间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Hale Waihona Puke 事件 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置进士科 恢复九品中正制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答案
1.C 据材料“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可知,分封的诸子在地方上势力很大,从而威胁 到中央集权,而唐朝后期在京城集中安置诸王,这削弱了诸王的权力,凸显了专制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藩 镇的相关信息,故A项排除;唐后期的做法削弱了分封体制,故B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故D项排除。

2023年高考复习专项练习一轮历史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023年高考复习专项练习一轮历史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时规范练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魏晋()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2.(2020四川乐山三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3.(2020山东德州二模)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

该举措()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4.(2020山东济宁三模)“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

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

“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扩大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5.(2020河北邯郸三模)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

这一制度的变化()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6.(2021湖南益阳调研)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

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

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这有利于()A.缓和阶级矛盾B.促进民族交融C.加剧土地兼并D.提高妇女地位7.(2020山东淄博二模)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 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 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4.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 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 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问题驱动3】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 提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 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材料三 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 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 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 焉。……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 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倅贰郡政,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 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 官职,如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 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 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同样,管军 事的太尉有什么不对,御史大夫也可以向皇帝报告。
三、专制主义的巩固(两汉时期) 1.中央:西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并设“_内__朝__” 牵制“外朝”。 2.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 治。
四、专制主义弱化(魏晋南北朝) 1.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_专__制__主__义__中央集权严重削 弱。 2.士族地主势力发展,_九__品__中__正__制__盛行。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

第07讲PART 07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目标解读1.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与监察制度,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及其危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重大史实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主干知识梳理1.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更迭主干知识梳理2.士族制度(1)概念: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逐渐消亡。

(2)特点(特殊地位):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盛行。

主干知识梳理(3)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

(4)衰落原因①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③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④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并结束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梳理3.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2)隋唐中书省门下省①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主干知识梳理【问题思索】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秦汉的三公是分别对皇帝负责一方面的政事。

隋唐的三省宰相则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同时宰相政事堂讨论、制定国策,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中,使君主专制的体制趋于完备。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改革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改革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 材料一
反映的选官制 度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核心内容
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反映的选官制 度
核心内容
世官制
但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 人才。
察举制
汉代以才学、道德品 行为选才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 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 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
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 的原因。
考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 1、均田制 • (1)与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在性质上比较; • (2)内容: • (3)材料: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第七课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 政治制度与改革
魏晋南北 朝的政治 制度
知识体系
选官:九品中正制 背景
孝文帝改革 内容
影响
隋唐的政 三省六部制 治制度
科举制度
考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 1、均田制 • (1)与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在性质上比较; • (2)内容: • (3)材料: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
练出高分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1
2
3
4
5
6
(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 步性影响。
答案 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的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
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doc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1)职责①中书省:起草诏令。

②尚书省:负责执行。

③门下省:封驳审议。

(2)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二)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评价①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2)隋唐时期:科举制①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③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④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补遗]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教材补遗]门阀士族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的原因在经济方面①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

②门阀的盛衰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唐朝中叶,土地买卖界限松弛,均田制崩溃,不能保证士族继续占有大量土地和荫客、部曲等劳动人手,士族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经济地位和特权,其社会、政治地位也必然随之衰落下去。

(2)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这使得士族渐渐丧失了以往的文化优势,社会政治地位也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士族的衰落。

(3)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

(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

一方面,寒庶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

●[选修融会]一、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3.作用(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1.贞观之治(1)政治方面: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2)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3)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3.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2)作用 ①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研习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通过概括“前此选举”的弊端,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

(2)解读史料二时注意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从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可将其概括为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人才等,反映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提示]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根据史料二,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提示]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提示]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的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1.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答案】D【解析】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可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作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中正官手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的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故C项错误。

2.(2019·福建漳州八校联考)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军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

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

上述史实表明南朝()A.地方权力收归中央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升C.中央集权衰落D.皇室贵族势力下降【答案】B【解析】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派皇家子弟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

但宗室往往兴兵犯上,争夺皇位。

为了监视他们,皇帝另派典签佐之,实际是代表皇帝监视诸王,牵制地方军政,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

“典签职微权重”,反映南朝时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上升,故选B项;从“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排除A项;典签掌握地方大权,但由皇帝任免,须服从皇帝的命令,排除C项;各州军事行政大权由皇室子弟出任,排除D项。

3.(2019·四川德阳模拟)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

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称为“公荐”。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B.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士子的自荐和官员的推荐都是继承了察举制的某些运作方式,故A项正确;“行卷”“公荐”都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不属于腐败,故B项错误;“行卷”“公荐”不属于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是比较客观的,故D项错误。

4.(2019·福建莆田期末)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C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项不符合题意;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