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借资本的力量让情怀”变现
汪建
汪建作者:暂无来源:《经理人·深商》 2017年第4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名誉院长,深商生命健康联盟主席。
他是绿色环保的倡导者,也是一个桀骜不羁的科研狂人。
他带领华大基因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部分”,到华大基因在A股上市,这位已经60余岁,“立志”活过120岁的“基因创客”,正在开创、撬动中国乃至全世界一个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产业。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1年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2014年荣获汤森路透社“最具影响力研究人员”和“影响中国的深商领袖”称号。
2017年7月14日,华大基因(253.000,7.90,3.22%)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2001家上市公司。
作为实际控制人的汪建的身家在连续多个涨停之后已经超过100亿元,被业界誉为“基因界腾讯”,凭借不断拉升的股价,成为资本界的“王者荣耀”,成为炙手可热的超人气明星股。
汪建带领的华大基因已经逐渐演变成“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究中心”,不仅使得深圳在并不占有先机的基因领域迅速崛起,也填补了中国的多项空白。
观点:创新虽然离不开探索,同时创新也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目标,那就是为人类生活谋福祉、造福人类。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不同于普通的创新,它强调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要求每一个人都活得长,竞争性很弱。
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是一个随着技术革命、工具革命逐步提升的过程。
过去,我们扛洋枪打洋仗,受制于人。
今天的华大,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测序仪,扛土炮打洋仗,实现完全的自主可控。
基因相关疾病是当今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助力中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同时,华大还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用基因科技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
资本市场推动一流科技开发成就创新商业模式
资本市场:推动一流科技开发成就创新商业模式——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在第31届AOSEF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发展,而今已步入生物时代,“生物经济”已具雏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行业奋起直追,虽然在很多领域仍然落后,但在1999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我国争取到了1%的份额,实现了与西方强国的同步。
华大基因正是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成立。
以基因组计划启端的生物经济,将是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机遇。
破解人类遗传和生老病死之谜、解决健康问题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而80%的出生缺陷都与遗传因素相关。
掌握了基因组,可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正如美国《自然》杂志的封面标题Your Life in Your Hands(你的生活由你掌控),通过基因诊断,人们可预测自己未来的健康状况,更积极有效地防范疾病。
除医疗行业外,基因组还可改善农作物、动物育种和水产育种,譬如培育价值百亿的石斑鱼、金线鲃。
因此,基因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潜能与商业利润。
2006年8月,美国参议院第一份提案中就提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投入30亿美元,可以获得8000亿美元的回报,证实了基因组的商业价值。
而如何更好地实现基因组商业化,一流科学是否能够造就一流的商业模式?正是华大基因的重要探索之一。
过去5年中,华大基因的科研论文、专利、数据产出和收入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
2012年,华大基因在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达到37篇,拥有专利201个,测序数据产出量达20PB,总收入达25亿人民币,其中科技服务的收入达10亿人民币。
目前,全球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市场份额中,除去政府背景的基因组中心(42%),华大基因占比最高(24%)。
华大基因有超过2万台计算机,与55个国家超过2000家研究所及15000名合作伙伴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关系,加入了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是盖茨基金会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在《自然》、《科学》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达170多篇,并且出版了自己的科学刊物Giga Science。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4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4篇从来,故宫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文物古迹,更是中华民族深沉的过往。
历史虽然渐行渐远,但故宫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走进故宫而走近历史,以史鉴今,以史鉴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篇一红墙白雪琉璃瓦,雪中故宫美如画。
故宫,一个象征华丽与气派的代名词,究竟是如何任岁月拂过而永葆青春的呢其实,故宫没有大多数人想象中那么庄严肃穆,它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经受了几百载春秋洗礼的故宫,曾经辉煌过,也沧桑过,到如今已然形成一种含蓄、慈祥的姿态了。
走进故宫,你会看到故宫西侧办公区内有几个连在一起的、不起眼的小院子,这里住着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大师,每日里从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
在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等世界顶级文物见到观众之前,都要经过他们的清洁修复。
别人只能远观不可把玩的绝世珍宝,被他们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摩挲,故宫古老的文物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在故宫工作,故宫的几个平房里边。
骑车上班,上班开门,下班锁门前确认里面没人了才走。
一位上了年纪的文物修复大师用寥寥数语讲述着自己日复一日的工作,在旁人看来,耀眼得无法轻易靠近的故宫经历风吹日晒,已经与自然的气息很接近了。
在纪录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进了大门就是红墙绿树,文物补修者们时常在伸出墙的果树枝头打果子,也在院子里边养鹦鹉、种花木,还常常遇见流浪猫,就好像在院子里面普普通通地生活着,又像是被放大镜放大了好几倍的时光有时在窗外、有时在门里头,缓缓地流淌着。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
故宫工作者屈峰说道,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
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
补修文物,首先并且关键在于懂文物。
这一点,屈峰显然做到了,他能跟不会说话的文物进行交谈。
华大基因公司董事长汪建:活到100岁是可以的,信我的跟我来。
华大基因公司董事长汪建:活到100岁是可以的,信我的跟我来。
作者:卜祥来源:《财经天下周刊》2014年第20期《财经天下》周刊=EW汪建=WJEW:听说你只要看到华大员工在公司里打领带,就要上去揪掉,为什么?WJ:打领带和留辫子、穿长袍马褂一样,是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发展外延的一种现象。
西装代表过去,中山装、列宁装也代表过去,唐装、长袍马褂更代表着过去。
过去的东西我一般都说不反对,但是我绝对不会碰。
领带是法国和英国骑兵杀来杀去时戴的围巾,马跑起来围巾拎上去,不跑的时候弄下来,后来慢慢变成一个带子,是随着工业革命兴起时的一个服饰变化。
我认为,今天的世界需要生物经济,我们要突破工业经济思考模式,就从服饰外延表现开始。
EW:你会鼓励大家做一些超常规的事吗?WJ:鼓励。
有一段时间,女孩子要是剃光头就给8000块钱现金奖励,男人戒烟就给5万块。
EW:你倡导的生物经济必须和工业经济、商业社会有所区隔吗?WJ:包括你们,很多人一张嘴都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现在已经从工业革命向生物经济过渡。
生物经济以人为本。
从猎人、牧人、农民、工人,到信息时代,都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
工业经济发展到今天,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已经过剩。
过剩的同时,人们对生老病死、健康长寿,却只能听天由命。
生物经济要改正这一点,以人为本,我的健康我作主,生老病死在我手中,这是人类最高境界。
把最高境界变成商业模式,就把我们变成高大上反面了。
我们想站着也把钱挣了。
EW: 1990年代你们决定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很有前瞻性。
WJ:当时想过,可能不会赢。
需要那么多钱,国家不给,我们可能会有负债,甚至会坐牢。
我做事情往往会考虑最坏情况,想失败后怎么办?最好的结果就是可能只会留下一篇像《荷塘月色》那样的文章,留下点名。
后来,中华世纪坛里面有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记录,就是堪比《荷塘月色》。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由美国人提出,美国人答应研究成功出来后免费公开,英国政府就犹豫,要不要投入,就出现著名的buy one or get one free的争论,意思是花钱参与还是坐等其成?英国当时有一个富人决定资助本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优秀8篇)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优秀8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篇一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季,我对片中陶瓷组完美修复唐三彩马的故事记忆深刻。
影片中,王五胜和两个徒弟纪东歌、窦一村在安静的小屋里,面对破裂严重的唐三彩马,粘贴、磨平、上色,用自己的巧手使它恢复昔日的风采!在这段影片中,大国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内心热爱,静心钻研,追求极致,将艰难的文物修复工作做到最好。
工匠精神源于对工作对象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影片中,他们就是以修复文物为乐,才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只有热爱,才会执着。
在我7岁时,就能搭建议14岁+拼的乐高玩具。
当时,我特别喜欢一艘大船,并全神贯注地玩了起来,楼下的小伙伴们叫我去踢足球,我也不去。
最后,用几千个比指甲盖还小的积木搭成了半米长的大船。
这就是热爱的成果。
工匠精神意味着耐性。
在影片里,他们工作的西三所属于冷宫,空无一人。
每天大清早骑着自行车穿过寂静的故宫,独自工作。
修复文物是件很考验耐性的活儿。
你可能要反复重做,每一处细节,马鞍、缰绳,都要一丝不苟地打磨。
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耐心,有一次我在做口算,却因为量太多(有10页),又想着待会儿要买新水杯新钢笔,晚上又要去吃米其林大厨烧的自助餐,便失去了耐心,胡乱做一通,结果书写极乱,错题也有一大堆。
看了这段影片,我以后一定要静下心来,因为静能生慧、定能生智。
工匠精神需要不断地学习,虚心发问,拓宽知识边界。
唐三彩马的尾巴完全消失了,为了更好地修复,王武胜三人向木器组求助,讨论马尾的形态,虽然他们都是专家,但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博采众长,借鉴采取别的专家的意见和作品。
他们又到了博物馆,观察别的唐三彩马尾的造型,以运用在这匹上。
看到他们的虚心求教。
我想起语文老师在讲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时向同学们请教有关唐朝宵禁的问题。
她的不耻下问让我十分敬佩。
《我在故宫修文物》加深了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我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
深圳的企业家精神
深圳的企业家精神作者:吴思康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18期深圳正在出现一批科技型的企业家,他们以创新精神布局全球战略。
深圳培育了他们,他们也在成就着深圳。
创新是企业家尤其是科技企业家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他们异乎寻常的创造力和愿意为创新创造付出艰辛努力的恒心,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讲,就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能力,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的能力。
成功的科技企业家更像一名市场经济舞台上充满激情的表演家。
腾讯从PC机的即时通信服务到手机即时通讯服务和微信服务,目前又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其掌舵人马化腾总在不断创新,推动腾讯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深圳的许多科技型企业家都是行业里“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的,他们不断将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华大基因的领导者汪建凭借多年的经验,在外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政策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果断决策,投入全部身家开展基因测序研究,最终奠定了华大基因全球基因测序的龙头地位。
目前,深圳各类企业数量突破74万家,相当于内地一个省的企业数量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上市科技企业数量在国内位居第三。
许多人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企业家会“扎堆”出现在深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环境和创新生态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在一个封闭的、管制严重的环境下,是很难成长起科技型企业家群体,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的。
深圳作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开放最早,中西文化在此交汇,来自全国各地的“冒险家”也把深圳作为寻梦的家园,深圳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为科技企业家的创新创业营造有利条件。
从早期的任正非到中生代的马化腾到新生代的邹胜龙,一个个传奇将“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的深圳科技企业家精神演绎传承,也创造了深圳城市发展的奇迹。
综合创新生态是激发科技企业家精神的催化器。
富德生命人寿携手华大基因
富德生命人寿携手华大基因儿童缺陷是可以提前预知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人类可以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上述的种种并不是天方夜谭,具有中国创新典范之称的华大基因已经将这些梦想变为现实。
而作为一家为民众提供保障的富德生命人寿日前与华大基因牵手,签署多个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以期让更多民众切实享受到这一生命科学的福利。
5月17日上午,富德生命人寿出资打造的巴伐利亚庄园与华大基因进行了高端健康管理合作签约仪式。
此次签约,是依托巴伐利亚庄园的三养理念,富德生命人寿与华大基因一起,共同打造三大全球领先中心:全球最领先的肿瘤早期预测中心、心脑血管检测中心、女性抗衰老中心。
河源巴伐利亚庄园是富德生命人寿出资打造的全国首个“三养”基地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占山地面积5平方公里,是集度假酒店、健康疗养、医疗养老、禅修寺院、国药温泉、基因检测、运动竞技、文化演艺、富硒农场、地产置业为一体的世界级三养新地标。
庄园酒店既有中国的客家围屋和寺庙,又有德国的古堡和风车,更有引以为豪的优质空气、温泉、森林覆盖和可作为饮用水的大型湖泊。
项目一期已于2014年11月份正式对外试营业,首创“健康旅游+乐活养老+金融保险”跨界整合发展的新模式。
华大基因作为中国基因领域的领军企业,是享誉世界的基因科技企业。
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方式,往往是出现不适后去就医,一般的重大疾病被确诊时往往都是晚期。
目前,这种被动的治疗方式正在被华大基因所改写。
华大基因于2007年绘制了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基因图谱就好比是为人的基因做一张参考CT,人们通过基因检测拥有了自己的基因图谱后,可以对由基因带来的疾病做到精准“打击”,帮助人们知晓自己的基因最容易罹患何种疾病而去采取预防措施;同时又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把生病的器官最根源的决定者找到,从而在最早时间进行及时治疗。
目前,华大基因技术已经从研究走到了临床,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第一个试水中国人基因图谱的人就是华大基因的创始人、现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先生。
《百佬会》汪建:癌症可控、出生缺陷可避免
《百佬会》汪建:癌症可控、出生缺陷可避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坚持。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坚持的,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使命。
深圳卫视《百佬会》节目的现场,嘉宾与汪建唇枪舌剑谈基因,为场上基本不懂基因的人掀开了解基因的一扇窗。
下面小编登场,把癌症可控、出生缺陷可避免的未来说给你听。
癌症其实可以防控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最容易被早期检出的癌症。
可现实是,我国只有20%的乳腺癌发现时是在早期,而美国80% 的乳腺癌都是早期发现的。
其实定期检查,早期发现,乳腺癌死亡率可降低30%以上。
乳腺科专家公认,如果早期发现、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治愈率超过90%,之后治愈率随着肿瘤增大而迅速下降。
约有5%~10%的乳腺癌具有遗传性,并且,有一半的人在40岁前就会发病。
因此,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尤其应该及早检查是否携带乳腺癌基因、基因是否发生突变,这是降低风险的最好办法。
安吉丽娜·朱莉携带的BRCA1基因突变是让她做出切除乳腺和卵巢的原因。
BRCA1和BRCA2是国际公认的遗传相关基因,携带有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其一生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87%(估算),患卵巢癌(有研究显示“突变的BRCA1基因能够通过干扰卵巢细胞间传递的生化信号间接导致卵巢癌”)的风险也超过40%,而且会导致发病年龄提前。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也是唯一病因明确的癌症。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的宫颈癌都伴有HPV的持续感染。
但这也意味着,对HPV病毒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宫颈癌。
精准医疗,打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是小小的感冒,每个人的症状、并发症也不尽相同。
既然我们的免疫系统、生理状况有所区别,我们患病的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将为你提供专属的医疗方案。
出生缺陷其实可以避免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万儿童被遗弃,全国已有25个弃婴岛,那些脑瘫、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儿被遗弃在这里。
核酸检测背后的怀化富豪:留美博士出身,公司上市,身家300亿
核酸检测背后的怀化富豪:留美博士出身,公司上市,身家300亿汪建怀化,是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南,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怀化历史悠久,古称“荆楚之地”。
怀化自古以来就有湘西西大门之称,这里人杰地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涌现了许多知名企业家。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湘西,去了解一位在深圳创业的怀化富豪汪建,他创建了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打造的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采用了自主研发多项新冠检测产品,满足了不同使用需求以及应用场景,在近几年抗击疫情中屡建战功。
01汪建,1954年出生于湖南沅陵县,沅陵县现在归怀化市管辖。
小时候,汪建学习非常刻苦,很早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朴实道理,1979年,汪建从湖南医学院(现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
不久之后,他又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经过几年的辛苦学习。
1986年,他从北京中医学院(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他被分配回母校湖南医学院工作。
1988年,由于汪建在湖南医学院的出色表现,他被公派赴美留学,前往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汪建先后在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汪建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了华人生物医学协会,计划把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入国内。
在美国做研究的几年,汪建深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1994年,40岁的汪建回国创建公司,开始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
同时,他被任命为中科院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
有了中科院这个舞台,汪建开始书写自己事业的美好篇章。
021999年,为了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部分,汪建主导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
2003年开始,他还担任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这一干就是4年,但是,长期科研工作让他深知,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产品总觉得太多遗憾。
于是,2007年6月,汪建南下深圳创业,创办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现“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成立。
从此以后,汪建开启了基因研究之路,2008年11月,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媚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
毕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而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亦要去继承与弘扬。
作为梅派的传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登台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
面对传承梅派,传承京剧的巨大的艰难的任务,他积极开办梅派艺术班,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名家京剧会演,继承中创新,将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传承了京剧文化,正是由于梅葆玖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才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展。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现阶段出现的扎堆去故宫修文物甚至去故宫扫地的现象到底是一种热爱传统文化想继承传统的行为,还是一种跟风从众的心理。
若是人们真的认识到了传统文物之美,想要去学习传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随大流,一时兴起,那毫无意义。
因此,在面对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喜,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想为之作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但愿大家能够保持住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将其发扬光大。
近日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不少年轻人因此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向故宫投放简历。
然而,并非有了向往之意就足够了,文物修复是一个长期坚守的过程,若没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痴迷专注,即使有高文凭高学历也是徒有其功。
心向往之未足可,须以坚守品其足。
坚守本心,实现自我价值。
“这里的条件很艰苦,只要知识才能帮助这里的人摆脱贫穷,才能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
”1978年,24岁的常根元放弃在城镇当老师的机会,到山东省大田集镇苇子园村小学支教,这一去就是几十年。
大山里的条件艰苦,但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引导教育学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
《创业资本圈》华大基因院长汪建
《创业资本圈》华大基因汪建:可爱的科学老顽童本文由深圳星光传媒收集整理采访汪建之前,做了很多功课。
要对话生物基因的老大,对我这个学文的来说,那是绝对的鸭梨!于是整个周末,都泡在华大基因的资料里。
周一早上到了华大,汪建还在开会,我就借机先仔细观摩了一番他们的科学成就,直到他从会议室匆匆忙忙的出来。
“汪老师,这是今天预约来采访的张记者,现在可以开始采访了吗?”他的助手问到。
“可以,去我的位置吧。
”我们走到一个大办公区,拐右,在两个卡座的后面,是另一个卡座,屏风上贴着一张简单的白纸,上面写着“汪建”二字。
汪老师停了下来,放下手上的资料,准备接受我们的采访。
“汪老师,您就在这儿办公?没用自己的办公室吗?”我忍不住要问。
“没有,我这儿挺好的,多方便。
”这是第一个意外。
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板,我已经感受到了。
打开我自认还不错的,相当有逻辑顺序的采访提纲,试图以轻松的方式打开我们的话题。
“汪老师,您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
您觉得我要怎么称呼您?”“汪老师,老汪吧。
”他回答。
“那如果别人叫您汪总呢?”“没听见!我又不肿,叫什么汪总。
”同时扯了扯自己的脸“肿吗?你觉得?”这是第二个意外。
虽然他用同样轻松的方式回答了我。
“我刚在我们展厅看到了克隆猪的标本。
这是科技的进步,按理说是值得开心的事儿。
可是心理的第一反应还是一阵不安的隐忧。
克隆猪出来了,克隆人还远吗?”“这个问题就算我真克隆了人也不告诉你。
”这是第三个意外。
到这里,我觉得已经不能用和别的企业家聊天的方式来和我们汪老师对话了。
合上我的采访提纲,用他的方式,闲扯!“您和王石的关系好像很好哦,这个友情是怎么开始的?”“他救过我一次,在登雪山时。
本来两个都是很傲气的人,以前见面也就点头打个招呼,自那以后,我发现他是很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家,慢慢发现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现在坊间不是对我们有传闻吗?”立马对我挤了挤眼睛。
“老王从国外回来,连郁亮都要吃我们的醋。
”公开的办公区域一阵欢笑。
汪建(华大基因董事长)
汪建(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现任华大基因董事长,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名誉院长,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
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54年学历研究生研究经历华盛顿大学高级研究员汪建,湘西人。
插过队,留过学,学了西医,又习中医。
当过研究员,做过院长,正任董事长。
半生献身科研,半生投身产业。
不惑之年,回国创业,1999年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1%部分)创建华大基因,基础研究、产业应用和教育实践并行发展,循着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的发展轨迹,追寻着“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梦想。
喜欢挑战,创新至上;不守规矩,热爱冒险。
登山、滑雪、风帆,热爱挑战各种极限。
56岁时带领“最年长团队”登顶珠穆朗玛顶峰,顺带完成首个高原适应性基因研究。
倡导“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要“消灭几种病,延长几岁命”;常说中国太小、宇宙太大、地球刚好,要先为人民服务,再让人民币等各国货币自动为我们服务。
被称“土匪”,但讲究策略;无所畏惧,但严肃对待生命科学。
在他的带领下,年轻的华大团队2007年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2008年后陆续启动炎黄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及人类胃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等研究工作。
2010年,华大基因斥巨资购建全球最大基因组平台,测序业务进入大扩张时期,当年营收过10亿。
并与盖茨基金会、自闭症之声等公益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关注环境及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
2011年,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2013年,排除万难将硅谷的Complete Genomics公司纳于麾下,成为中国第一个收购美国上市公司的民营机构,被国际大佬、国外媒体纷纷冠以“中国创新的典范”。
但这远非终点,在汪建心中,已经竖起了新的目标……2登顶珠峰编辑2010年5月22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陈芳博士等数名深圳登山者向珠穆朗玛峰顶峰发起冲击并成功登顶。
他们不仅把上海世博会的旗帜首次带上世界最高点,还刷新了国内登顶珠峰"最年长团队"的纪录。
华大:基因暴走
华大:基因暴走作者:袁翊菡来源:《商界评论》2016年第02期从红旗下的科研机构,到以基因为基础的商业帝国;从靠政府输血,到200亿元估值的巨头……华大一路狂奔而来。
在汪建看来,华大做的是健康的生意,从十亿元、百亿元,到千万亿元都不是梦,人类追求健康是没有极限的。
就像高通巨大的“专利墙”一样,华大基因做了一面“论文墙”。
在华大基因深圳盐田总部,北山工业区11栋7楼展厅里,华大几十年来在世界各个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集结于此,形成了一面巨大的“论文墙”。
站在科学的墙下,任何人都会感到渺小。
就像尝试去读那些论文一样,许多人都看不懂华大。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在琢磨,这究竟是一家科研机构、一家事业单位,还是一家民营企业?2015年12月18日晚,在经过了近两年的努力后,华大基因终于在最新披露的IPO排队名单中现身。
它想登陆创业板,计划拿4 000万股募资17.32亿元。
谜一样的华大基因,而今终于随着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在大众面前变得清晰了起来。
股东榜上深创投、软银、中国人寿等熟悉的身影赫然在列。
市场对它的关注来自于一个参照物——IIIumina。
这是一家美国的基因测序设备公司,200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占有全球基因测序仪70%的市场份额,目前市值高达277亿美元。
2011年至今,IIIumina股价已经翻了6倍。
而华大的估值,也从2012年的33亿元,飙升到现在接近200亿元。
汪建,华大基因董事长,基因界的“老炮儿”,特立独行是他的一贯作风。
从擅自“代表中国”加入人类基因计划,到带领华大出走中科院;从拒绝资本,到被资本倒逼,汪建带领华大一路暴走。
“没有一声巨响,这个世界谁也不会理睬你。
”从“造反”开始都说深圳有三宝:腾讯、华为、华大。
前两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华大却一直显得有些神秘与低调。
成立于1999年,华大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服务以及相关系统方案。
看起来离人群有些遥远,但是从科研服务到人人服务,华大现在正努力地让基因工程,和每一个人发生关系。
解开汪建“员工必须活到100岁”的谜底
解开汪建“员工必须活到100岁”的谜底•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16篇原创首发文章“大家愿不愿意活到一百岁?”两年前在央视一套《开讲啦》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这样提问。
该期主角是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题目就叫《一百岁的梦想》。
汪建在现场对大家说:“我活了60岁了,这是一半,我还有下一半,我在下半场等着你们。
”那时华大基因还没有上市,所以100岁的问题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
而前几天在贵阳国际大数据博览会论坛上,汪建表示,公司所有员工都必须活到100岁,为此还制定了三项规定,员工孩子不允许有出生缺陷,不允许比医院晚发现肿瘤,不允许放支架、心脏搭桥,即不能死于心脑血管病。
汪建还问马化腾,要不要给腾讯员工也试一试。
汪建此言一出,引起议论纷纷。
如同冯仑对他的评价——“活在未来,混在当下”,汪建思想超前,语言难懂,往往与俗世有点格格不入,以至于有人觉得他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王石个性很强,他也觉得老汪太超前,说“你认了吧,这辈子你注定孤独”。
他还劝老汪不要经常着急发火。
汪建的姥姥一生跨了三个世纪,活了106岁,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100岁不封顶”。
他也说过“理论上”人可以活到120岁,但褚时健的夫人马敬芬大姐建议他改为“100岁不封顶”,他立即采纳了建议,所以现在经常说这类的话。
“百岁人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汪建要求员工活到100岁,最近的语境是亚马逊书店近期的一本畅销书《The 100-Year Life 》(《百岁人生》),书的副标题是“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意思是生活和工作在一个长寿时代。
书的两位作者Andrew Scott和Lynda Gratton都是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Andrew Scott还是牛津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核心成员。
Lynda Gratton致力于人力资源、新型工作方式和雇佣关系的研究,曾出版过多本经济学著作。
该书开篇就讲人类已进入长寿时代,我们这代人活到100岁将是大概率事件。
像存钱一样存你的基因
像存钱一样存你的基因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5年第9期文/ 贺蓓王道斌6 月30 日,深圳盐田,热浪滚滚。
北山道136号,几栋白色的建筑并不起眼。
庞大的数据如同螺旋一般,每天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
偶尔从门口经过的人也许无法想象,这些数据有一天会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
全球最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深圳华大基因就藏在这些白色建筑里,“生产”出全球40% 的基因测序数据。
离此约20 公里处,一块11.6 万平米的巨大“梯田”正在深圳大鹏街道下沙片区禾塘仔地块上建起。
这里是由华大基因组建及运营的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一期基本完工,样本量达840 万份,今年10月有望投入使用。
基因“国库”:一部要看4 万年的高清电影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把即将面世的国家基因库形容为每个人的“生物银行”。
2015 年10 月,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有望投入使用。
“把你个人的东西存在基因库里,我们才是真正的‘国库’。
”2011 年1 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深圳依托华大基因组建国家基因库。
同年10 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当时的卫生部批复,深圳国家基因库由深圳华大基因组建及运营。
离盐田的华大基因总部约20 公里处,一块11.6 万平米的巨大“梯田”正在深圳市大鹏街道下沙片区“禾塘仔”地块上立起。
2002 年4 月5 日,《科学》杂志以14 页的篇幅发表了华大基因《水稻( 籼稻) 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封面是秀美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正在建设的国家基因库,建筑外形基本参照庞大的哈尼梯田,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基本完工,样本量已达840 万份。
“未来,你可以把你的血液、细胞、尿液、meta、DNA、RNA 存在这里,动植物、海洋、微生物组织也会存起来。
”按规划,2015 年前建设完善生物资源样本库及配套的自动化样本处理流水线,预计将保存1000 万份可溯源的生物实验样本。
“人的样本,特别是与医学健康相关的样本会占主导。
汪建
汪建作者:暂无来源:《经理人·深商》 2016年第4期绿色环保的倡导者。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1年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2014荣获汤森路透社“最具影响力研究人员”和“影响中国的深商领袖”称号。
汪建是世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领头人,是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一条262米长的青铜甬道记载了从300万年前到公元2000年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的700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最后一条记录是—“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人类3号染色体部分遗传密码”。
汪建带领的华大基因研究团队曾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部分”,2007年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2008年完成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
2010年,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
2014年《自然》杂志发表中国增刊,对2014年在68个自然科学期刊上的中国论文发表情况进行分析。
华大基因名列中国科研机构第48名,在生命科学领域则名列第15名。
而在《自然》和《科学》的发表指数排名中,华大基因位列第五名。
观点:对于基因的很多认识有误区,华大基因通过基因的数据收集搜集猪基因资源,以及解读猪的基因密码,建立猪基因数据库,基因指导下的猪优选与改良,现代工业化养猪等五个步骤一起建立现代养猪新规范。
在华大的词典里没有“改变”只有“造福”,华大通过基因要造福人类。
生命大数据是目前任何新概念所不能涵盖的,包括VR、AR、大数据等概念,人类生命的奥秘需要基因来解答。
通过华大基因在基因领域的研究,未来能关掉更多的聋哑、盲人、残障的学校。
通过华大的努力,让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成为过去时,迎接“生命时代”。
汪建开讲啦演讲稿:一百岁的梦想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
每期节目由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
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
以下是大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在《开讲啦》第136期的励志演讲稿刚才小撒说(活到)一百岁,大家都很愿意,对吧?特别是在座的都很年轻,一百岁还是几十年以后的事儿,但是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爷爷奶奶,已经到了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但是,这个“但是”转折了,我们要活到一百岁,我们要健康地活到一百岁,我们怎么样来走过这些长长的一百年?我们要预防哪些东西?这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这些问题跟基因有什么关系?第一个能做的事情,能够预防和预知出生缺陷。
这就让我想起来当年我下乡的时候,我14岁就下乡农村,我们湖南湘西的山沟沟里面,有很多的近亲婚配,所以那个地方的出生缺陷相对严重一些。
后来我学医以后,我就一直想,能不能把这个出生缺陷控制下去。
出生缺陷大多数都是因为基因的缺陷造成的,我如果知道这个基因谱,出生缺陷不就能够控制住了吗?现在从幼儿园拼起,其实应该从妈妈的肚子开始拼起。
如果受精卵是好的,怀孕的宝宝是好的,不带有任何出生缺陷,不带有基因的这些疾病,那么这个宝宝就在一个好的起步阶段。
所以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的技术的进步,现在对出生缺陷的检测,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经济上可以接受,临床的检测度、准确度比现有的方法,都有了极大提高的一个状态。
如果我们把这个项目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去,中国不光能够成为控制出生缺陷最好的国家,可能也会成为控制全球出生缺陷领先的国家。
第二个,肿瘤。
所有的肿瘤都是基因病。
生下来没癌症的,后来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得到的。
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肿瘤是可以不发生的。
我是做基因科学的,我是做生命科学的,我一直在那儿想,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到底需要什么?刚才小撒问大家愿不愿意活到一百岁,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物质财富带来的是什么?我就弄不清楚,那一个规则排列的碳(元素),那么值钱吗?而且把它用一个叫“克拉”的这么一个单位,然后还代表着圣洁,这不整个就是扯吗,对不对?不就是一个规则碳(元素)吗?还有那些金银财宝,金银财宝都叫“盎司”,都是虚拟的一些消费模式,就把大家引导过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借资本的力量让“情怀”变现
7月5日,华大基因正式申购发行,发行总数4010万股,网上发行1200万股,申购价格13.64元。
此举也被视为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资本化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精准医疗领域的龙头,华大基因被誉为“基因界的华为”,拥有传奇的成长经历,曾代表中国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令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
而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被称为“基因狂人”、“土匪科学家”。
从最早栖身于中科院的一个小小研究机构,到迅速崛起为当今的基因界巨头,华大基因走过了怎样的路径,它的愿景与前途究竟如何?
根据深交所公布的数据,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只有12家净利润超过3亿元。
这意味着,2016年净利润已达到3.33亿元的华大基因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即属前列。
关于资本的力量,汪建有着清醒的认识。
1999年,他砸锅卖铁,把公司抵押给资本,“用钱说话”曾是那道不可触碰的伤疤。
华大基因经历一波三折后登陆创业板,汪建占股42.42%作为实际控股人,试图借资本的力量让自己的“情怀”变现。
大胆“造反”,意外获得政府出资
过队、留过学,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汪建就开始接触基因科研领域。
1990年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
到了1999年,回国创业的汪建和杨焕明等伙伴决定创立华大。
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启动,整个市场处于资金人才两缺的状况。
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汪建和杨焕明干了一件至今看来都十分出格的事件: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
这一做法被当时的媒体比喻为“造反”,汪建也自此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土匪”的形象。
不过这次“造反”的结果是,有关部门为此出资5000万元,杨、汪等人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领导人的接见。
基因科技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前期尤其如此。
因此,如何谋求政府庇佑成为成立之初华大基因的重要功课。
汪建曾对创业家&i黑马表示,“我现在告诉华大的人,你们谁敢要饭去?敢要的就好,不敢要的是笨蛋。
饿都饿死你了,还不敢要饭?”
与政府打交道,除了“要饭”的勇气,一定还需要技巧。
2001年,杭州华大成立,做的事情是水稻基因组测序。
政府后来掏的钱加起来数以亿计。
脱离中科院,不做“科学混混”
时至2003年“非典”期间,在人们纷纷从重灾区的广东“外逃”时,北京华大基因研究所的掌门人却收拾行装,准备南下广州中医学院,获取SARS病原体。
一个外传的说法是,如果不能合法获得,即使半夜撬实验室的门也要“偷出”SARS病原体样本,以便测序破译。
但实际过程并没有这么玄幻,据汪建的描述,后来华大在北京获得了SARS病原体,迅速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
当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任所长,汪是副所长之一。
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公司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汪建都没有找到爆发的机会,直到2006年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诞生,其可以让测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
汪得知这一消息后迫不及待地购买了一台,但由于采购的机器运输损坏无法运转,他又追加了5台。
此时,汪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测序技术的进步将出现拐点,整个行业会迎来巨变。
但中科院并不同意购买大批新机器。
2007年,华大与中科院不欢而散,汪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
这是一个事业单位。
“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
”汪建说,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
他就想,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
随后,华大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打破垄断,成为“基因界的富士康”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
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
据华大科技当时的coo杨旭介绍,他们既有一两万元的单子,也有上千万甚至接近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
新机器的到来使华大的数据产出能力大幅提升,检测成本大幅降低。
2009年时,华大的年营收仅为3.43亿元,而到了2010年,?@个数字攀升到了10.37亿元。
2012年华大的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已占全球一半以上。
因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自此被业内称为“测序工厂”和“基因界的富士康”。
华大基因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事件是,2012年开始,美国测序仪供应商开始把华大作为对手,开出天价保修合同,在购置新机器上做了诸多限制,检测试剂同时提价,被扼住咽喉的华大基因最终决定收购CG进军测序仪产业。
这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对华大而言,这次收购的意义是,从此走上了测序仪的自我研发之路。
对我国的基因科
技发展而言,这次收购打破了国际市场对测序仪的垄断。
外界认为华大基因抢到了“可口可乐的秘方”。
汪建说,“其实,刚开始还不能说是可口可乐秘方,我们当时业内排行老三,后来我们又追加了20-30亿的投资研发生产。
我现在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我们可以跟老大、老二平起平坐,在价格性能比上我们绝对是老大。
所以我提出来五到十年让全中国人民都能享受到基因测序带来的福利”。
被资本所伤,最终还是投怀送抱
企业发展离不开与资本的“纠缠”,汪建曾将资本拒之门外,也为发展拥抱资本。
不为人知的是,资本曾伤透汪建的心。
“我曾经比王石更惨。
1999年,我们砸锅卖铁,公司抵押给资本,为了把仪器和试剂买回。
‘用钱说话’,这句话是我永远的心头之痛。
为什么把物质和金钱看得那么重要?这是不对的。
生命是第一位的。
我们今天这么多的出生缺陷,这么多人有心脑血管疾病,这么多人患肿瘤,还不把生命放在第一位?”
什么样的资本可接受?对此,汪建解释,“逐的是长利,不是逐的当前利益,遵从我们的战略方向,这样的资本可以接受。
所有资本在华大是享受华大员工待遇。
任何情况下我都对两种人负责任,华大全体员工和华大战友,包括我们的投资人,我们投资人的家属”。
汪建最终还是选择拥抱资本。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尽管题材可期而且公司不差钱,但华大基因此次上市之路却一波三折。
2016年10月,因申请文件不齐备,公司IPO被中止审查。
彼时,华大基因官方回复是,因部分中介机构签字人变动,根据相关法规要求,更换签字人员需要履行中止审查程序。
今年3月14日,华大基因携更新预披露材料重归IPO 队列。
这份材料长达607页,比两年前递交的申报资料多了近100页。
然而,更新的招股书却引来证监会的59问,其中公司独立性、机构股东适格性等事宜均被重点提及,这在新股发行的历史中较为少见。
历经一年半,6月23日,华大基金终于拿到了IPO批文。
27日,公司发布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意向书,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募集资金4.84亿元。
根据发行安排,华大基因初步询价时间是6月29日、6月30日,网上路演时间为7月4日,申购日为7月5日。
一直对海内外众多投资人欲拒还迎的华大基因股东名
单格外惹眼。
其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共有43家股东且机构股东居多,中国人寿、上海云锋、华夏人寿、深创投等知名机构均在列。
不过即便如此,通过华大控股及华大三生园间接控制公
司42.42%股份的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仍为华大基因实际控股人。
(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