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作用分析-法制教育论文-法学论文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作用分析-法制教育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我国古代的思想高度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文化繁荣、言论自由,在加上各国管理方式不同,为多种学说和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的壮观盛况,其中以儒、道、法三家为首,形成了关于法律思想的争论与学派。
经过无数的争论与研究,儒、道、法三家各自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思想,对古代各国的立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现代法治的创立和实施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儒、道、法三家,总结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代思想,现代,法律思想,儒道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改进和创新,现代的法治建设工作也在不断的改良和创新。
然而近期法治的发展却陷入了低谷,实践与预设不相符、预期效果难以达标等问题使法治的改革难以进行。
但是法治不同于其它领域,是时时刻刻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的,需要在实行的过程中进行改革,并且要求改革创新要高速度、成效好。
正是因为这样,法治的改革显得至关重要,在向前展望停滞的时候,不如回顾总结前人的经验,对法治的改革和法律发展的方向都有深刻的指导。
一、法治发展的瓶颈及面对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治建设工作中,许多法律是直接在国外已成文法律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改编的,其实本质上就是移植了国外的法律,这就导致了中国法律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许多法律条款越来越难实现。
由于法律条款难以实现,架空的法律对实际的法治建设没有实质上的作用,就导致现代法治建设逐渐进入瓶颈期。
所以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要对现行法律进行筛查,在移植的法律中选取适合中国的法律,摒弃不恰当的法律,这是任务量较大的工作却也是现代法治建设向前发展的必要部分。
需要对国外的法律进行筛查,主要是由于各国的制度和实际国情不同,在看待法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上不会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实践经验。
在当代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这些古老的法治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实践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强调“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即法律的权威首先来自于统治者的遵守和执行。
如汉代张释之犯颜执法,力劝汉文帝坚持按法律审判惊驾者;唐太宗怒杀大理丞张蕴古,没有将他依法治罪,最终确立了复奏制度。
在现代法治建设中,这一思想提醒我们,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伴随着严格的执法和公正的司法。
只有当所有人,包括最高权力者,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依法行事,法律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法不阿贵”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另一重要原则,它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贵贱贫富,都应受到相同的法律待遇。
东汉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公主与杀人的奴仆共乘一车,他逼停车辆,将杀人者就地正法,被封为“强项令”;包拯任开封府尹,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最终传为后世美谈,直至今天仍有许多有关包青天的影视作品。
这一点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消除特权、确保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面前得到公正对待,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中国古代的“明德慎刑”思想认为,法律的实施应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同时,刑罚的执行应当遵循比例原则,既要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又要兼顾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
在当代法治建设中,这启示我们,法律不仅是规范行为的工具,更是传播道德的载体。
通过法律教育和普法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使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强调“法以载道”,即法律应当体现和传达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法治建设中,这意味着我们在制定法律时,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确保法律规定既符合社会公正和效率的要求,又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
理毅 日p毕 荞 期i :.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建立 “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 标 的确立, 培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 亦即解决我国法律文化现代化问 题早已提上日 程。 在当 代中国, 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 来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 中国传统法律文 化,还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 诚然, 其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法治观念不相容的因素, 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几千年的优 秀文化积淀。对于自己悠久的法律文化传统,我们要善于利学总结、继承和创新,把那 一 些积极向 上的东西融入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来,以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 换, 才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新构,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 的应用价值。 论文分三个部分展开阐述。 第一部分, 本论文从法律文化的内涵入手, 尽可能全面、 深入、系统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程、内容和本质特征加以梳理。第二部分,从社 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概念和目 标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 的冲突, 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 ,既 剖析了它的消极影响, 又肯定了 它的历史价值, 从而论证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转换 的必然性和解决依据。 第三部分,以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目 标提出了中国 传统法律文化现代转换的取向,并在此基础上, 对以 仁 研究做出理性思考,为中国传统 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中国的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沉淀,对当代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法治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尊重法律的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都强调法律的尊重与遵守,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对当代法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被视为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的重要维护工具,人们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风气。
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观念仍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强烈的约束力,使得法治从根本上得以维系。
二、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对于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注重德治,强调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这种思想使得法治的展开不仅仅是通过裁判和立法进行,而是与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相结合。
在当代法治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三、人治与法治的统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人治与法治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这种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治是指依靠人的聪明智慧和个人的决策来治理社会,而法治是指以法律为依据来规范社会行为。
传统上,中国注重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相信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可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的局限性,只有依法治理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因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治思想需要与现代法治观念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四、儒家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建设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通过道德自觉来约束社会行为。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价值观念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使得社会成员更容易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通过道德自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儒家思想,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道德伦理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期末论文2500字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比较》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思想,时至今日又有了怎样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否适应时代要求,应该继续向前推进,本文将通过回溯过往,探讨当今,展望未来,让大家对我国法律思想,法治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法律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进程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法律主要起源于“战争”,即早期氏族部落间的战争。
古人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必须有统一的纪律,每个成员必须遵守首领的军令,于是军纪军规就此成为中国法最早的一个形式。
而中国的法律思想从其产生到新中国成立,其发展大致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
这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奴隶主贵族作为统治者主要是利用“受命于天”的这种神权法思想以及“尊尊”,“亲亲”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思想统治人民。
[1]因而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也必然受这两种思想的支配。
并且统治者有意将法律描绘成“神”的意志的体现,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来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其主要的法律维护对象是奴隶主对奴隶及其创造的劳动产品的绝对占有,这是极其不公平的一种法律思想,与现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相背离的。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
此时期的思想可谓百家争鸣,在此我们重点论述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
儒家主张“礼治”、“德治”、“人治”。
如家认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社会要想稳定有良好的秩序,只需要人人都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社会规范即可,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同时又主张德治。
儒家坚信人之善恶是教化所致,更坚信在位者单个或几个人潜移默化的力量便是所谓的“教化”,因而又从德治主义演变为人治主义。
法家反对儒家的思想,主张法治。
法家认为法律的原作用是禁奸,不是劝善。
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作用分析
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作用分析河南省民政学校 陈睿摘要: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是历经上下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演进过程,不仅历时漫长,而且文化厚重,且随着时代发展而形成了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复杂性。
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众多,不仅涉及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需要法与德相融,法治与德治并行,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法治建设的务实性。
关键词:古代;法律思想;现代;法治;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大发展运动,各种门类的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等形式与内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盛,而其产生的最重要结果就是思想大辩论,也就是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
虽然百家争鸣争论的核心围绕着国家政治制度,但其中也有不少涉及到法律、刑罚与法治的思想观念和实践内容。
而当社会进入现代文明阶段,建设法治中国的浪潮中,古代法律思想正在成为现代中国法治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文化源泉。
一、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一)发展历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进程中,法律思想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诞生同步。
即便早在相对松散的部落联盟式国家夏与商时代,以刑罚为主的古代法律思想便已出现。
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爆发,与古代政治制度讨论同时出现的辩论重点之一也是法律、刑罚和法治。
从汉代开始,由于中原国家开始以一些思想和哲学观念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因此这些思想或哲学观念中涉及到的法治元素开始成为影响整个封建历史时期的法律思想核心。
而直至清代末期,伴随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现代法律思想的萌芽才渐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成长。
(二)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以春秋为界,之前的古代法律具有相对典型的神权特色。
出于对自然环境极度缺乏了解,春秋之前的部落联盟式国家的统治者时常身兼国君和巫师的双重身份。
为了更好地实现强权统治并推行愚民政策,这个时期的法律思想不仅只关注刑罚与重典,而且由于统治者对宗教和神灵的笃信与崇拜,其法律思想往往和宗教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具有十分典型的神权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国法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反映了中国法律的特性和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有着诸多的时代局限之处,但其中仍不乏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用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分,这些积极成分必然会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积极意义一、法律文化的概述英语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耕耘、培植,最初的涵义为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
中文中文化的含义很广,张文显教授对此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法律文化是整个文化构成的一个特殊部分,对于它的含义比较早的有梁治平先生提出的一种,他认为法律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具体地说,广义的法律文化应该能够囊括所有法律现象: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法律的机构和实施、法律制度和作为符号体系的法典、判例,以及不成文的惯例和习惯法等等。
狭义的法律文化则主要指法(包括法律、法律机构和设施等)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包括知识、信念、判断、态度等),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行为模式也应包括在内。
”张文显教授所采用的法律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民族性是法律文化的鲜明个性之一。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同语言一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这种深奥的思想至少包含着这样的观点,即法律远不仅是规章准则或司法判例的累积,它反映并展示了整个文化概貌。
民族或人民的精神囊括了全部民族史,同时也是社会群体通过追溯它本身生存的进程而获得的集体经验。
任何时代记录下的民族或民众的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始终在变化着的文化演进过程的静态表象。
法家思想传统的现代反思
l 法 家思 想 传统 的积 极 意 义
法家 是 先 秦 诸 子 中对 法 律 最 为 重 视 的 一 派 , 们 以 主 他 张“ 以法 治 国” 闻名 , 而 而且 提 出 了一 整 套 的 理论 和方 法 , 内 容 极 为丰 富 1 1 法 的平 等 适 用性 . 法家 提 出 “ 别 亲 疏 , 殊 贵 贱 , 断 于 法 ” 主 张 , 不 不 一 的 是 与原 有 的“ 亲疏 , 贵 贱 ” “ 不 下 庶 人 , 不 上 大 夫 ” 别 殊 、礼 刑 的 “ 治 ” 序 针 锋 相对 的 。虽 然 中 国古 代 法 家 思 想 中 的法 律 礼 秩 平 等适 用 概 念 旨在巩 固王 权 、 抗 贵 族 , 法 家 关 于法 律 与 对 但 平 等 的思 想 作 为 思想 本 身 , 有 其 超 越 时 代 的 意义 和 价 值 。 仍
宪政 时 , 才提 醒 了 国人在 中 国文 化 传 统 中 寻 找我 们 “ 已有 古
之” 的相 类 物 , 是 我 们 发 现 曾 有 过 法 家 “ 法 治 国” 于 以 的
思想 。
1 3 法 的 清 晰易 明和 可 遵 守性 .
法 家认 为 , 法律 要 实 现 调 控 和 引导 国人 行 为 的 目的 , 就 必 须使 国人 清 楚 明 白法 律 对 他们 的要 求 , 律 不 单 要公 布 , 法
3 3 建 立 健 全 行 政 程序 法 .
立 法 者制 定 法 律 , 是 要 使 法 在 社 会 生 活 中得 到实 施 , 就
实 现 立 法 目的 和立 法 价 值 , 必 须 以守 法 为 前 提 。 从 法 的 这
中 国古代法治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有何启示《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有何启示》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强调“法者,治之端也”,即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和基础。
这种观念表明了法律在社会秩序维护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当代,我们同样要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社会运行的规范。
古代的“以法治国”思想主张“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调严格执法。
在当代,严格执法是实现法治的关键环节。
执法部门必须公正、公平、严格地执行法律,不偏袒、不枉法,确保法律的统一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人们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中国古代还有“刑无等级”的法治理念,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对于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现代社会,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如何,都应当平等地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古代法治思想中的“德主刑辅”观念也给我们带来启示。
“德主刑辅”强调道德教育与法律制裁相结合。
在当代,我们既要重视法治的规范作用,也要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同时,法律的实施也要体现道德的要求,使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古代的“变法图强”思想提醒我们,法律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也不能一成不变。
当代法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及时修订和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中国古代重视法律的宣传和普及,“以法为教”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代,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使他们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法治理念,其中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色。
1. 尊崇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尊崇法律权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注重法治理念。
传统文化中对法律的尊崇,为当代我国强调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重视公平正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功利”等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注重秩序和规范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秩序和规范,这也是法治建设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准则等,为今日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宪政体制、立法体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都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1. 对宪政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君主与臣民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等,都对我国老祖宪政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为当代我国宪政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对立法体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对我国的立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对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要求,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搭建了坚实的道德底色。
三、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倡导民主宪政、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司法制度等。
论现代法治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文关键词: 现代法治传统法律文化关系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搬西方的模式,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东西。
吸取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所独有的东西,把中西两种法律文化融汇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建设始于清末改制时期。
由于军事外交上的屡屡失利,当时的学者们对外国的学习也逐渐由坚船利炮意义上的器物层面和政治议会意义上的制度层面,过渡到民主法治意义上的文化层面。
在和西方源远流长的法治传统相比较时,中国自身法治传统与法治资源的贫膺与匿乏彰显得一览无遗。
在这种情况卜,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学习和对法律制度的借鉴便成为中国法学的一条不归之路。
一时之间,“言必称罗马”或“言必称西方”成为中国法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1」而中国古典文献所遗留下来的法律传统,以及古典文学所隐含的些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可能对现代法治具有积极意义的法治精神,也如弃敝展一般置之不理。
中国法学界实际上成了西方法学界的传声筒或实验场。
在这场貌似轰轰烈烈的西法东渐运动中,中国自身的声音被湮没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传统也被无情地冲刷掉了,似乎中国法学是一个没有传统、没有历史或者没有自我的研究领域,因为我们听不到中国法学界白己发出的声音。
“依法治国,建设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宪政目标,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必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究竟如何等等?这些都函待解决,笔者拟就以上诸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认识(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曾有过辉煌。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古代中国人创造了先进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法律文化自成体系,其中古代法典编纂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按照现代以前的任何标准来看,中国法典显然是自成一格的巨作,”[2」“有关正式的中国法律的不仅数量多,容易理解,而且其适用的时间,比所有现代国家法律的历史都更长久。
道家法思想和儒家法思想对当代法治之借鉴意义
道家法思想和儒家法思想对当代法治之借鉴意义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流派,其中道家和儒家的法思想对当代法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法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由,主张以德治国。
儒家法思想则主张以礼治国,注重规范和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这两种法思想都对当代法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道家和儒家法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当代法治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道家法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由。
道家认为“无为而治”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主张顺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做过多的干预和操控。
这对当代法治提供了启示,即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遵循客观规律,不过度干预和限制。
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民的权益,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限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自由,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合理性。
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避免滥用职权和侵犯自由,实现法治的公平和正义。
儒家法思想注重规范和秩序,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
儒家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以礼治国,通过规范和秩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这对当代法治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德和规范的培养,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在立法和执法工作中,应当注重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引导,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注重规范和秩序的维护,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法治监督和社会管理,构建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智慧,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法治与民主的结合。
传统法律文化教导我们尊重法律、遵循法治,同时也提倡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机结合,将为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信仰、法律与道德、法治与民主、启示。
1. 引言1.1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积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法律文化的精髓,如仁爱、公平、正义等,体现了对个体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关系的思考,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仁法”、“仁政”的理念,强调法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特点。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还强调家庭、社区、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法治与社会习俗的互动关系。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和包容性,能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1.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我国古代法治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
我国古代法治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示中国有悠久的法治文化传统,追溯到历史深处,法律作为治理公民行为的强制性要素,始终贯穿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之中。
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文化、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而且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崇尚公正,实行以人民利益为主旨的司法管理。
根据宋徽宗大律,当时君王规定明令:"但遇民有纠恶有私,务治同期,令其公正审判"。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注重以公正审判坚持人民有权利、有义务,做到以邻为壑、以己为桥,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的权益,实现赋予他们公正司法保护,是对当代中国法治的重要启示。
其次,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崇尚把握细节。
《春秋繁露·郑伯克》中记载:"昔者周公,推车几,旁见而善其事"。
这里说的"推车几"是把握细节的一个典型表现,古人似乎已经明确,把握细节是正确司法判断的必要前提。
对当代中国的法治而言,在司法判断中要发现事实,集中精力在琐碎之处,细致入微,追究责任,才能做到追求公平、保护权益,为打铁还需自身硬。
此外,古代法治文化也反映出讲究秩序的精神。
古人不仅提倡建立严谨的法律法规,而且把“归一”作为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可见对“秩序”精神的重视。
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要加强监督执行力度,坚持以法治要求建设社会,强化社会公正意识和制度机制,严格执法,施行法治,落实秩序,让人民群众在法治氛围中自由行动。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古代中国的法治文化向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出的忠告就是: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把法治文化作为支撑点,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司法审判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和秩序,建立健全运行良好的法律制度,这样人民才能在法治环境中得到真正的保障。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作者:张萌倪冰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也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性,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冲突,但一些思想和理念仍对现代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现代法治社会更好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治;借鉴意义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是指从上古起至清末止,广泛流传且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
主要内容包括礼治、德治、人治以及以“刑”为中心。
其中礼治是封建法制思想的基本特征,礼治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伴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德治主张以理服人和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教育他人,是将思想道德提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人治,即“人”的统治,就是指依靠个人意志的作用来实现政权管理和政治统治的政治主张。
刑是对礼的补充和帮助,刑与礼有机统一在一起,这是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法治精神的概述(一)现代法治精神的涵义法治是指严格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治国方略,要求社会主体将法律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国家运行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并使法律在全社会中得到遵守和实施。
现代法治改变了人类已有的独裁和专制,改变了人治和德治的治国模式,是迄今为止最有效、合理和完善的治理手段。
(二)现代法治精神的特点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作者:杨印成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5年第1期编者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德”、“礼”为基石的法律理念。
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借鉴与研究,吸收其有益推动法治建设的思想精华,来构建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的民主法治社会。
杨印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传承深远、内涵丰富,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独具特点。
(一)民刑不分,重刑轻民中国古代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大多都是以刑法为主,同时也对民事方面作了一定的规定,对民事方面的处罚也大多是施以刑罚。
夏朝时,刑法制度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当时的统治者规定了基本的罪名和刑种以及一些简单的民事法律制度;到了商代在民刑方面的规定有所扩大但没有改变重刑轻民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法律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刑事法律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加大;隋唐时期开始确定了刑部,并首创十恶制度,确定了“答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民事方面,在这个时期有了系统的规定,但依旧是重刑轻民,诸法合体。
仅仅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以刑事为主,在民事方面并作一定的规定,但对于民事方面的处罚也大多是施以刑罚,形式上则是民、刑不分。
(二)礼法合一,国家本位中国古代的法一直是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夏商西周时期到近现代,礼与法之间有冲突,有融合。
不过从整个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礼法合一,重礼轻法。
礼法合一就是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西周时期,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西汉时儒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礼治”,倡导“德治”、“人治”来迎合汉代统治者的观点。
自此以后,各个王朝基本上都沿袭着根据儒家主张的“三纲五常”来作为制定法律的依据,在以礼为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加注重国家本位,个体的思想、行为、个性都会被规范在这个大体系中,任何违反这个体系的人都是会受到无情的处罚。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治融合探析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治融合探析1. 引言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治融合探析引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当代法治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
如何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治有效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仁爱为中心、注重和谐、重视社会秩序和社会责任感等。
而当代法治的发展现状则体现在法律规范的完善、司法机构的建设、法治意识的普及等方面。
如何将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既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又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当代法治的发展现状、传统文化对当代法治的启示、以及实现法律文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分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传统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法律被视为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制度。
2. 注重和谐与平衡: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追求平衡和稳定,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尊重权威和传统:传统法律文化中尊重权威和传统,重视家族、师徒等关系,注重君臣父子之间的责任义务。
4. 重视仲裁和调解: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传统法律文化倾向于借助仲裁和调解,强调双方的和解和协商。
5. 重视宽严相济:传统法律文化中重视在执法实践中宽严相济,注重在法治的基础上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是融合了道德伦理、和谐共处、权威尊重、仲裁调解和宽严相济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法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民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
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民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中国的法律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民法传统到现代法治精神的崭新发展,这一过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法律发展,从古代的法治传统到当代的法治理念,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根植于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诸多法律文化元素,如礼仪、家族观念、道德伦理等。
这些传统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组织和治理。
1. 儒家法治观念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这在古代法律中体现为尊重家长、孝道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强调君子行道,弘扬道德法治观念。
2. 家族观念与礼仪法律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更多地与家庭和家族有关。
家族观念和家族责任在古代法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秩序。
礼仪法律规范了社交行为和仪式,以确保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3.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依循道德规范,而不仅仅是法律规定。
这种德治思想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紧密关系,强调了社会和谐与规范的维护。
二、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古代的法律传统逐渐融入了现代法治精神,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法律体系。
1. 民主法治原则现代中国法治体系以民主法治原则为基础,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法律对所有公民平等适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法律体系的建设现代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竞争。
3.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现代中国法治精神体现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
法律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政府决策和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依法行政成为基本原则。
法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反思
法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反思摘要:法家“法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宝贵财富。
本文通过分析法家的精要思想,并将其与现代法治思想进行比较,明确了二者之间的根本不同,通过对法家思想的取舍,摒弃其君主专制、轻罪重罚、绝对尚法等历史局限性思想,并借鉴其精华,将以法治国、法随时移、不别亲疏中的有益思想融入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中来,笔者认为这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彰显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坚定决心,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法家;法治;以法治国;依法治国一、法家思想之精要(一)尊君尚法,以法治国尊君是法家的最高政治目标,而尚法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从商鞅到李斯,法家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尊君与尚法。
商鞅认为,君主的命令和国家的法令至高无上,而要君尊令行就必须由君主掌握权力并集权于一身,这样才有可能实行“法治”。
“法治”是法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法家主张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绝对权威。
(二)法自君出,君主专制这是法家法治思想最本质的特点,表明了法家主张的以法治国的“法治”,是以君主个人的意志至上,是一人之治,是君主专制。
法家主张立法大权由君主独掌虽然留下了致命缺憾,但其同时主张立法必须十分审慎,应当循“天道”、因民情、与时移、量可能、务明易,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三)立公去私,明法于众法家不区分关系的亲疏、地位尊卑,明法去私,一切要用法律来衡量,将法律作为衡量是非功过的准绳。
此外,法家还提倡法律应“布之于众”,即要让平民百姓知晓法律条令,以明白易懂的文字对法令加以阐释,将法律布之于众,让百姓明法懂法,以便能遵法守法,确立法律权威。
(四)不避权贵,刑无等级公正是法最本质的特征,法家已经认识到法律适用的平等性。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法家有别于其他思想学派的鲜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Script 【摘要】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经历了近百年,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近20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在在法制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甚至是更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很大程度上言之,乃是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在其中作祟。
解决传统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的影响问题,是我们当前走出法制建设的困局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甚至对我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本文试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对当代法制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出一些有记者的看法和观点,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尽一份力。
【关键词】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思想法制现代化法制文明
一、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状况自1904年沈家本“修订法律馆”开馆以来,也即是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崩溃以来的这一百年,也正是中国法制现代化历程的一百年。
20世纪初,沈家本参照德、日、法等国法律全面修订了清朝律例与“西方法系连结“,传统中华法系由此发生解体和蜕变,大陆法系逐渐主宰了中国法律的发展。
……它标志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
(.张晋藩《世纪沧桑话法治》载张晋藩主编《20世纪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
2.P6)自此以后中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一度兴盛到全面废除彻底否定再到20多年前建立现代法制国家的口号响彻华夏大地,中国法制建设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
的法制以及法制建设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
比如中国法制建设所体现出的价值追求与现代意义的法制国家之间的距离以及与欧美法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人治观念在我们的法制进程中的若隐若现,在以及我国普法教育的现状等方面。
当然客观的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可以是一定的因素,但决不是主要的原因,以至于纯粹将其归于中国特色那更是欺人之谈。
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法律思想中的负面因素在人们观念中的根深蒂固甚至是有些人的有意利用所造成的。
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之概述及影响当然,在论及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时得先对传统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做必要的认识。
传统法律思想是指在一定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体的更本原理。
那么,所谓之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就是中国持续几千年来各个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部的根本原理。
(杨洪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1998年影印P1)总体而言,这种能够“支配中国几千年法律内容全体的根本原理”即是我所说的延续了几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实质是作为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
但是这种“儒”不是狭义上的孔孟之道,而是汉初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儒,此时的儒家文化已被升华为一种集道、法、儒诸家思想为一身的新文化。
此种文化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封建总统思想的形成,而表现在在法律上的就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和贯穿于我国整个封建时代,直至清末的西法引进和法制的近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近现代的西法的引进借鉴乃至全盘的移植,并没有也不能从根本上清除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种种弊端。
究其原因:没有人会怀疑文化是制度的根基。
先进
的制度必然建构在先进的文化之上。
正是在本土文化的中心情结的驱使下,我们缺乏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认同意识。
百年来“文化民族主义”的结果,是在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时,得到的只是一具躯壳,而不是它的灵魂——法律文化。
(郭国松《法治的梦想有多远》载“南方周末”200
4.5.13—B13)在我看来这样的论述是极为到为的。
而我们的法律思想,我们的传统法律思想正是法律文化的当然的最重要的部分。
而这种法律思想在现代法制进程中主要体现为:
(1)、法律本质上作为一种治术,是统治者对国家对被统治者进行控制治理的工具。
(2)、所谓的冠冕堂皇的“德治”实际上是人治甚至是独裁的遮羞布和面纱。
(3)、法律既然作为一种工具,当然倚其教化,也即在思想文化上为其创造条件,进而导致法律教育中权利本位缺失,教育侧重义务说教。
这些表现在21世纪法制日渐昌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法制建设日益进步的新时代,现代法律制度的“灵魂”缺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一些如前所述那些因素正在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步。
下面就对前文所说的几点表现做一点具体的论述。
以下各论均是在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在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这一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分析和探讨。
(一)、传统法律价值在对当代法制的影响极其体现这里所说的“法的价值”是一个相对较为广义的概念,即法的功能法的作用以及法的社会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反映的是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其实,在中国古代法制思想中,并没有具体的现代意义的法的价
值的系统思考和研究,这里的现代意义上的,即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其哲学、法学、政治学中对于公平、正义、自由追求的永恒命题。
在中国,至多考虑的是法的功能、法所追求的目的,而这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法是天子治国的工具”,也即是“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说法。
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中没有宗教和超宗教(也就是古希腊的STOIC 学派的自然法思想)意识。
礼法,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精髓,它追求什么呢?它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井然,追求的是统治的稳定,法的功能在于治理、统治。
由于农耕文化的传统,法所反对的就是对这中现存秩序的反动——即不秩序、不稳定,而这又必然导致重刑思想。
在中国古代民法不昌,对法律的理论的思考多在于对德刑关系即儒法关系的讨论原因就在于此。
而过分偏重于法的治理功能、维护统治的功能,则必然使法成为公里心态下的工具,更进一步言之则成为专制思想的根据。
汉宣帝说:“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民生也”(《汉书.宣帝纪》)此所谓的“狱”即是刑、法之意。
中国历史上的法,是明君治理《传统法律思想与当代法制——反思与前瞻》
附送:
传统结婚仪式流程
传统结婚仪式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
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
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
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
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
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传统结婚仪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