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浙东学派的经世之学
第五讲 清代浙学
第五讲清代浙学•一、引论•二、清代浙东学派开山祖黄宗羲•三、爱国学者朱舜水•四、万氏兄弟的经史之学•五、姚江书院派和邵廷采的学术成就•六、全祖望的学术•七、邵晋涵的学术•八、章学诚的学术•九、晚清浙东学术一、引论• 1.浙东学术•清代浙东学术,是浙东学术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草创期•首先,顺治间,浙东学派的基本理论由黄宗羲奠定。
•其次,李邺嗣、高斗魁、万氏兄侄等积极宣传黄氏的“学术文章“理论。
•鼎盛期•甬上“证人会”“讲经会”的举办。
•“私淑弟子”邵廷采。
•衰落期•郑性、全祖望的传承。
•邵晋涵、章学诚成为第四代传人。
二、清代浙东学派开山祖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与顾炎武、王夫之鼎足齐名,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
•是中国十七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东浙之光,一代宗师”。
• 1.生平与著述•其一,为父鸣冤,庭锥奸党。
•其二,得拜名师,入社兴学。
•其三,明亡抗清,兵败隐居。
•其四,入清拒仕,著述以终。
•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至今书目尚能查到的约有100余种,一千三百余万言以上。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
• 2.学术思想与成就•(1)启蒙思想•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作者:翟文忠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03期摘要:经世致用是中国人民大学学术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其主要的学术风格。
关于这一学术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二是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组建之后所确立的教育理念和学科设置;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一一直以来,在灿若星辰的国内高校中,中国人民大学不仅以特殊的历史传承与学科结构独树一帜,而且还以鲜明的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风貌而为社会所瞩目。
每一所大学都会有自己的学术精神与学术风格,对中国人民大学来说,经世致用就是其学术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其主要的学术风格。
经世致用,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一般认为肇始于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是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针对明末空疏的学风,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
所谓“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而贯穿其中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
作为一种学术精神,经世致用一方面以服务现实社会为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这是它的学术基本宗旨,在这个意义上,它强调的是,学者应当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特别是要把自己的学术人生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生的进步而不懈努力,并由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0年来,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始终与学校的发展相伴随,这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它不仅在培养良好的学风、促进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塑造学校性情与形象、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有学者这样描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风格特点:“北大人追求娴静、潇洒的心灵状态,清华人则追求刻苦的劳作与丰硕的成果,人大人追求的或许更类似于君子精神的入世态度”,“人大人不一样,她的学生身上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就是参与意识,在许多方面都是。
浙东学术
第二段译文2 王阳明发挥它而建立了功业,刘宗周发挥 它而成就了气节,黄宗羲发挥它而成为隐 士,万氏兄弟发挥它而治经著史。虽然出 于同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 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事可做的缘 故啊。那些不做该做的事,而只空谈天赋 禀性,空谈学问,(他们的学说)就像黄 茅白苇,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 的门户,来表示自己的见解而已,所以只 有浅陋的儒者才争门户之见啊。
关于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不守门户之见,博纳兼 容;贵专家之学,富创新精神,倡 “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为 社会服务。 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 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 是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
第一段译文1 研究天与人、天赋与禀受的学问,不 可用抽象的言辞来说教啊。所以司马迁本 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 治国安邦的书本《史记》。儒者想尊崇人 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 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 的人讥讽的原因啊。孔子说:“我想把我 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不如在叙述具 体历史事件中深刻透彻显著明确地体现出 来啊。”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有助 于治国的缘故啊。
第二段段落大意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二个 特点:没有门户之见,主张经 世致用,贵在创新。
第三段译文 有人会问:功业气节,果真可以和 著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 可以用来治国,(因为它)本来就不是 空谈的著述啊。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 之手,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有大过《春 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 实啊。后来的人说到著述,舍弃今世而 探求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谈论性命天 人,那么我就不得而知了。治学的人不 懂得这个道理,不足以言史学啊。
第一段段落大意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一个 特点:“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切于人事”。
邵廷采学术研究
邵廷采学术研究中文摘要邵廷采,清初浙东之史学家。
面对王学式微,力图发扬经世史学,并秉持浙东史家之精神,致力于表彰忠义,网罗南明文献的史学著作。
通过对邵廷采学术的研究,可进一步发掘其史学思想与价值,对深入研究清初浙东史学提供一定助力。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对邵廷采的学术进行回顾与探析:第一部分回顾邵廷采的家世与生平,认为邵廷采的学术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密不可分。
并对其与浙东学术之关联做一简要探析,对清初浙东学术的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针对邵廷采的《思复堂文集》进行论述,从文集的写作、结集与版本流传、文集撰述的内容和思想特点、文集的学术旨趣和影响三个方面,讨论邵廷采对征存乡邦文献的重视,对浙东学术的大力表彰,具有浓重的学问经世,关怀现实的学术旨趣。
同时试析他与章学诚之间的学术关联,更加佐证其经世之学;第三部分是对邵廷采撰写的南明史著作《西南纪事》《东南纪事》进行论述。
阐明了邵廷采南明史撰述的史学价值,表彰忠义节烈,辑存南明史料。
另外,邵廷采也流露出一定的遗民情结。
这些都对研究南明史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邵廷采,浙东学术,《思复堂文集》,《东南纪事》,《西南纪事》The Research on Shao Tingcai’s LearningAbstractShao Tingcai,the historian in the east Zhejiang of early Qing dynasty.Face to the decline of Wang Yangming's leraning,which attempt to promote historiography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and in the spirit of the east Zhejiang historians.He devoted himself to commend of loyalty and Search for the Southern Ming literature.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hao Tingcai's learning,we can discover its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value,al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Zhejiang learning.To review and analysis of Shao Tingcai's learning,this paper is de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reviews his family background and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his academic association with the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I think his learning interests are inextricably link to his pedigree,and also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of early Qing dynasty.After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aimed at Shao Tingcai's Si Fu Tang corpus,from writing,collected and version of the corpus and corpus of writing about content,the learning interests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corpus part three Shao Tingcai's emphasis on township save state literature of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honor vigorously,and have strong learning products, concern for reality of academic interests.At the same time,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with Zhang Xuecheng,is more evidence of classic learning.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writing of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 written by Shao Tingcai,The Records of the South-West and The Records of the South-East.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Shao Tingcai's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commended the loyalty,and kept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 In addition,Shao Tingcai also revealed some adherents thought.This has an indelible value and effect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Key words:Shao Tingcai,East Zhejiang learning,Si Fu Tang corpus,The Records of the South-East,The Records of the South-West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1)二、选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第一章邵廷采的生平与学术 (5)第一节邵廷采之生平概述 (5)一、家世与生平 (5)二、师承与交友 (7)第二节邵廷采与浙东学术 (10)一、浙东学术与史学传统 (10)二、邵廷采与浙东学术之传承 (11)第二章《思复堂文集》的撰述与影响 (16)第一节文集的写作、结集与版本流传 (16)第二节文集的撰述内容和思想特点 (21)一、征存乡邦文献,表彰浙东人物 (21)二、鉴古知今,以救时弊 (25)三、注重制度沿革,关怀社会现实 (27)四、关于正统的辨析 (30)第三节从章学诚看邵廷采的学术旨趣和影响 (32)一、主于经世,成一家言的学术旨趣 (33)二、学以致道的教育理念 (35)三、兼采众长,不拘门户的学术态度 (38)四、文质谨严,叙事明道的文辞观 (39)第三章《西南纪事》《东南纪事》的撰述及价值 (43)第一节撰述《西南纪事》、《东南纪事》 (43)一、《纪事》撰写的社会学术背景 (43)二、《纪事》的著述动机 (46)三、《纪事》的取材与史料价值 (47)四、《纪事》的“义例” (49)第二节南明史撰述的史学价值和思想倾向 (52)一、辑存南明史料 (52)二、态度严谨,拾遗补缺 (54)三、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时代特点的认识 (56)附录:邵廷采的遗民情结 (59)结语 (64)参考文献 (65)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8)致谢 (69)绪论一、选题缘起与意义邵廷采作为清初浙东的一位史学家,一生并无惊世之业绩,但其史学与理学造诣在浙东学术史上却具有独特地位,对清代浙东学术的影响不可小觑。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黄宗羲(1610一16xx),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即使在抗清武装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
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他应石门吕留良之邀,设馆于吕氏祖居友芳园梅花阁,教授吕留良的子侄及其友好子弟,历时4年;康熙六年九月,他与姜希辙等重新恢复绍兴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同张应等“共主教事”。
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次:一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主讲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培养学生有姓名可考者60余人,其中高足18位,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二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培养学生20余人,对清初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八年,黄宗羲已80高龄,仍还兴致勃勃,“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讲学时间之长,成就学生之多,足以表明他是当时一位大教育家。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前者成书于康熙二年。
在书中,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
后者编成于康熙十五年以后,共62卷,对明朝270多年的儒学,尤其是王学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黄宗羲的著作甚丰,共有112种,约有1300卷,202x万字。
【史料及解析】经世致用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史料及解析】“经世致用”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经世致用是高中历史教材上一个重要概念,“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
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
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
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
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
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適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
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高中语文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内容提要:从南宋浙东学派到明清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精神的特色是:道欲通方,业须专一;学有宗旨,不守门户;严于去伪,慎于纠偏;临文主敬,论古必恕;真修实悟,崇尚性情;砥砺气节,重视践履。
浙东学术精神构成要素是:血气(情)——刚健动进,狂狷中和;知虑(知)——实学求是,经世致用;志意(意)——胸怀天下,爱国利民。
民族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土壤和源泉,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导向,区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特殊体现。
浙东学术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现代浙江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浙东学术精神特色构成要素作者:杨太辛,男,1935年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区域文化研究开发的主题,应该是探索、提炼、拓展区域精神,以在更深层次上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区域精神,主要包括草根意识和学术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土壤和基因,后者是前者的凝聚和提升。
从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之为浙东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远绍先秦汉唐的中原文献之学,近启近现代的经世致用和维新变革思潮,上达于国家中枢,下及于民间百业,绵延流泽至今,成为浙江精神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自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名家辈出,各有胜义。
细按之,则因宗主或宗旨不同,再可分源别派;统言之,则无论其为金华、永康、永嘉,还是台州、四明、绍兴,不管是宗程朱或宗陆王,还是自成一家,由于地域、师承、交往、学风的综合作用,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姑名之曰浙东学术精神。
学术,是觉道效术的过程和结果;精神,是知识、情感、意志的总体。
学术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觉道效术的学术活动中的指导原则、感情气质和心理倾向。
浙学各派,虽宗旨有异和个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共同具有的心理倾向,我们称之为基本精神。
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论明清之际浙东学派的实学教育思想
、
揭露八股取 士 的危 害 , 要求变革人才选拔制度
朱之瑜 、 陈确 、 黄宗羲都有相同的社会背景 , 都亲身经历 了明亡 的过程 , 因而对明末 日趋糜烂的社会 制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他们看来 , 明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经济崩坏 , 于封建官僚 士 在 大夫的腐化堕落 。朱之瑜说 :崇祯末年 , “ 缙绅罪恶贯盈 , 百姓痛入骨髓 , 莫不有 ‘ 日曷丧 , 时 及汝偕亡 ’ 之 心。 故流贼至而内外响应 , 逆虏入而迎刃破竹 , 惑其邪说流言, 竞有前途倒戈之势 ; 一旦土崩瓦解 , 不可收 拾耳。……总之 , 莫大之罪 , 尽在士大夫。” 由此观之 , ① 这些导致 国家灭亡的官僚士大夫 ,语之 以趋炎附 “
A s atT ippr i ussh dctnlhuhpeet yEs r hj n ho o ogtt p sn te o h hWr Zu bt c h ae ds s e ua oa t g rs e b atnZ eags ol f u ,h r r eti s f i e h r : s c et e i o nd e i c t h h e ee av w c e Z i , hnQ e n un ogia hmle e ent tM n yatadt ay i ya yTes ol f ogto s h u C e u dH ag nx low o vd t e ele i D ns e r n D n t h ho ot uh f ue y a Z , lf i bw h a g y n h e lQ g s . c h c s
由于科考只是仕途的工具以致于无法产生一种真正研究学问的氛围人们竞相标榜八股时文所谓世俗之人以加官进禄为悦贤人君子以得行其言为悦言行道自行也盖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孙官高则身荣禄厚则为子孙数世之利其愿如是止矣大人君子包天下以为量在天下则忧天下在一邦则忧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待到加官进爵则仅关心自身的进禄至于百姓的实事决非关注的焦点黄宗羲曾感叹道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今日之弊在当时权德舆已尽之向若因循不改则转相模勒日趋浮薄人才终无振起之时由于士子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时文之中结果用一生的宝贵时间仅仅掌握了非常有限的狭窄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多大用处又导致经史兵农等国计民生之学被摒弃当世之学术最终衰落八股取士对学校的影响便是生徒求学读书把登录科名作为唯一目的所以在学校中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也就是说学校由于成了科举的附庸也就培养不出真才实学之士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藏匿于民间和学校实际关系不大这样靠学校培养人才也就成了空话为了使真正的人才不至于被埋没黄宗羲提出了取士制度的改革措施他认为古之取士在宽今之取士在严科举作为唯一的取士途径导致许多豪杰之士老死丘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主张恢复古之宽于取士的传统并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史称取士八法包括科举之法荐举之法太学之法任子之法郡县佐之法辟召之法绝学之法上书之法宽于取士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是人才不会被埋没真正的能人志士可以获得才有所用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多种渠道的取士途径避免了科举为唯一取士方法的诸多弊端使人才培养和选拔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二批判理学的浮夸虚伪倡导实行实用理学自北宋中期兴起以后历经宋元明三朝长达600年的发展演变先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理学流派两派问学路径虽各有侧重程朱重格物穷理陆王重发明本心而且两派在心即理与性即理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都有纷争但他们在维护纲常名教及尊崇孔孟方面却是一致的都强调明天理灭人欲其中程朱理学在其诞生过程曾表现了一些创新精神这对于小到个人的修身大至政治的稳定一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理学越来越脱离实际的弊端清晰可见士子大多沉溺于寻章摘句之中到了明代后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沦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严重脱离实际终于变成空疏无用之学朱之瑜指出理学家崇尚
儒家书院学派:浙东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浙东学派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清初浙江的学术研究异常繁荣,与江苏、安徽平分秋色。
清初浙江的学术以钱塘江为界,由浙东和浙西两部分组成。
杭嘉湖地区是浙西学者的主要活动地区,如桐乡张履祥、吕留良,钱塘应撝谦,平湖陆陇其,嘉兴朱彝尊等都是著名学者。
浙东学术主要以余姚、鄞县、绍兴、萧山等县为中心,如黄宗羲、朱之瑜、邵廷采、邵晋涵、全祖望、章学诚、毛奇龄等著名学者。
浙东、浙西学术同出明末刘宗周,以经世为目的。
但浙西学术主要表现为表彰朱烹学术,尊朱以经世;而浙东学术则偏重于史学研究,治史以经史。
章学诚把这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归纳为“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
浙东的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的“永嘉学派”、“金华学派”,便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先驱。
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论者每每肯定其研究史学的成就。
如现代学者蔡尚思认为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清代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值得大书特书。
其实浙东学者是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的。
浙东学派的经学研究,由黄宗羲开其端。
黄宗羲强调经学研究的必要,对宋儒将“河图”、“洛书”、“先天”、“太极”等引入《易》学研究领域造成晦而不明进行了批评。
他所撰《易学象数论》便是批驳邵雍、朱熹先天《易》说的,它开启了毛奇龄、万斯大、姚际恒等人从哲学和考证方面的《易》学研究,对乾嘉考据学的兴起,也极具启蒙意义。
又如黄宗羲的《授书随笔》虽因阎若璩之问而作,但实可视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先导。
因此,江藩推黄宗羲为清学开山,与顾炎武并列。
钱穆则认为吴派惠栋对《周易》的研究,是黄宗羲《易》学的继续。
浙东学者中,专以经学见称的是万斯大。
万斯大师从黄宗羲,经学研究主张“非通谙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之失”。
浙东文脉千年城韵
浙东文脉千年城韵作者:曹琼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17年第09期清初浙东学术主张治学经世致用,反对虚无空疏的学风,以强调主体自觉、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而万世流传。
自黄宗羲以下,相继有万斯同、全祖望。
这些硕彦俊士,以其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风格,奠定了浙东学派在宁波以及华夏文化学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
宁波作为浙东名城,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借鉴和继承浙东学派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学术主张和价值观念,在文化空间打造、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尤其在打造“书香之城”“影视之城”“音乐之城”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当下,励志图新,从而推动宁波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学术核心价值包含了海纳百川风范、求新求变思想、文化传承意识等内容,而以实事求是精神贯穿始终。
浙东学术鼻祖之一黄宗羲师承刘宗周,学术渊源为王学。
他尊王但并不贬朱,追求评价学术是非的公道、公正。
黄宗羲一直以“会学术异同,戒门户之见”自勉和教导弟子,表现出很强的聚合能力。
虽然黄宗羲早年参加过抗清活动,但是当清廷开局修《明史》,邀请其学生万斯同参加时,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
体现在其再传弟子全祖望治学思想中,也是能整合黄宗羲所开创的浙东学派和顾炎武所开创的浙西学派的精华,兼顾“累积博学”和“专精要妙”,并由“博”而“约”,从而成为浙东名士中响当当的人物。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公开提出“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此语一出,改变了自宋以降心学或者理学试图从主体心意上去制约君主行为的企图,而是希望在外在的一些制度上对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加以约束。
全祖望主张学贵自得,赞誉元代吴澄的学术兼收朱熹、张载、吕祖谦、陆九渊之长,治学不墨守一家,而是“以求自得,不随声依响以为苟同”(《外编·城北镜川书院记》)。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浙东事功学派名词解释一、浙东事功学派简介浙东事功学派,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儒家学派,起源于我国南宋初年,主要活跃在当时的浙东地区。
该学派以注重实际、崇尚事功为特点,与当时的其他儒家学派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在南宋时期的一种转向,即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关注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
二、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思想1.事功观念:浙东事功学派认为,学问应当关注现实世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2.实用主义:该学派强调实用性,主张研究现实问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经世致用:浙东事功学派主张研究现实世界,关注民生国计,提倡政治家要有务实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1.吕祖谦:作为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提出了“务实”、“求实”的观念,强调学术研究要立足于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2.陈亮: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主张政治家要有实际能力,关注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
3.叶适:叶适是浙东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倡实用主义,强调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响及当代价值1.影响:浙东事功学派在南宋时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方向,使哲学更加贴近现实。
2.当代价值:浙东事功学派的实用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学术研究应该关注现实问题,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五、总结浙东事功学派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家学派,它的出现改变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方向,使哲学更加贴近现实。
该学派强调实用主义,关注现实问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现代学者对经世致用看法(3篇)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孙家洲高宏达《光明日报》(2011年03月31日11版)在梳理我国传统学术资源时,对若干沿用日久的学术概念,学人们有不同意见。
但学术概念的定位与诠释,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对其展开讨论,当然有其必要。
其中,关于“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不同评价,就值得我们关注。
刘梦溪、余英时两位先生有一篇对话,标题很醒目:《“经世致用”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对话者对于传统学术在当下的命运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余英时先生的观点自有表述周备的风范,刘梦溪先生则对“经世致用”的负面作用,加以态度鲜明的批评:“这种传统过于看重学术的目的性,把学术只作为一种手段,不知道学术本身也是目的。
”他还指出,“经世致用思想也有负面影响,它也是造成中国学术不能独立的一个原因。
”(参见搜狐网《读书·明报·大家大讲堂》、《和讯网》《读书·明报月刊》文丛的同题文章)如此重大的问题,不同观点的讨论,理应继续展开。
“经世致用”的评价,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学术问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层面展开,这恐怕不是几篇讨论文章就可以达成共识的;但“经世致用”在传统学术史的地位,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应该首先展开讨论。
关于“经世致用”的基本诠释,学界往往以“学术思潮”或“学风”来做概括。
如《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这样的定义,如果从突出明清之际学林风尚的历史性转折而言,无疑是正确的。
在“明清易代”的现实冲击之下,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力倡“经世致用”之学,使之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这批关注时政的大学者,在总结明朝灭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痛批明代儒林的学风空疏不实,对国家命运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如此强烈的反思意识,把学林风尚与国家兴亡直接对应的担当意识,确实是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特点与亮点。
但是,以“明清之际”与“学术思潮”两个关键词来界定“经世致用”,显然是不完备的定义。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章学诚(1840-1896),字介东,号德藻,浙东余姚人,清末著名学者、教育家及政治家。
他的经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对章学诚的经世思想作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章学诚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对章学诚的经世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着重阐述了其对于经世致用的重视以及其在教育和政治上的实践。
章学诚认为,学问应该致用于民生,要做到“非凡之用,非常之功”。
他主张“世学”,认为学问应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解决实际困境为目标。
在教育上,他强调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德才兼备、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才。
在政治上,他主张以仁政治国,推崇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实行民主制度,力主改革政治制度,提高政治素质。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对章学诚的经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其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章学诚的经世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致力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二是注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主张政治改革,提倡以仁政治国,设立国学,推行太学等教育制度改革;四是强调以民生为本,倡导民主制度,提倡善治、仁政。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对章学诚的经世思想进行了与其他学者思想的比较,揭示了章学诚的独特贡献。
与其他儒家学者相比,章学诚的经世思想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更加注重实践和改革。
与孟子、朱熹等儒家学者相比,章学诚更加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治国、仁政治国的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政治制度、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
这些都显示了章学诚在经世思想方面的独特之处。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对章学诚的经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章学诚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
[转载]浙东学派的集大成者全祖望
[转载]浙东学派的集⼤成者全祖望原⽂地址:浙东学派的集⼤成者全祖望作者:海曙⽂保浙东学派的集⼤成者全祖望许孟光清康熙四⼗四年(1705)农历正⽉初五,⼀代⼈杰全祖望诞⽣于今海曙区⽉湖西岸的桂井街全宅内。
全祖望(1705—1755),字绍⾐,⼩字补,号谢⼭,别号双⾲⼭⼈,鲒埼亭长,孤⼭社⼩泉翁,⼈称谢⼭先⽣。
全家原为望族,在清初,全⽒祖辈参与抗清复明活动,与张苍⽔、钱肃乐沾亲带故,后抗清失败,家破⼈亡,到他出⽣后,虽社会已由稳定⽽“盛世”,但全家已家道中落,趋于清贫。
全祖望4岁时,进⼊私塾,由⽗亲教他读《四书》、《五经》,粗通经义,8岁时读《资治通鉴》、《⽂献通孝》等史籍,14岁中秀才,32岁中丙⾠科进⼠,⼊翰林院为庶吉⼠,仅为实习阶段的⼩吏,但因不肯曲意奉迎,在第⼆年就被贬,以候补知县⾝份等待分配,从此⽆意仕途,终⾝以讲学、著述为业,曾出任绍兴蕺⼭书院⼭长、⼴东端州端溪书院⼭长,培养学术⼈才。
全祖望⼀⽣清苦,常常⼀⽇三餐都难以为继,⽽⼜不肯为稻粱谋,且体弱多病,但对于读书治学、著述却孜孜不倦,成果丰硕。
他在19岁时,就登天⼀阁藏书楼阅览藏书,⼜到⽉湖对岸的谢家巷谢⽒天赐园阅博雅堂藏书楼所藏之书,抄录扬万⾥的《诚斋易传》,到带河巷的云在楼、⽉湖陆⽒南轩等阅读藏书。
本地的、外地的,凡能供其阅览的藏书楼⼏乎都曾涉⾜,使⾃⼰的学问⼤进。
全祖望学问渊博,⼀⽣致⼒于经、史、哲、⽂等⽅⾯的研究,治学所及天⽂地理、⽂学、民俗、⽂献等⽅⾯均有较⾼的造诣,⽽于史学及乡邦⼈物、⽂献等⽅⾯的成就则最为卓越。
在学术上,全祖望推崇黄宗羲,继承和发扬浙东学派“经世致⽤”的传统,⾃称为黄宗羲的私淑弟⼦,⼜受万斯同的影响颇深,是浙东学派的集⼤成者。
全祖望勤于笔耕,著作宏富,据统计: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38卷、《鲒埼亭外编》五⼗卷、《续甬上耆旧诗》内续收诗作约⼀万六千⾸,并附有相关⼈物传记,还有《困学纪闻三笺》、《七校⽔经注》及《古今通史年表》、《句馀⼟⾳》、《信书地理志嵇凝》,续修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等等,给后⼈留下了⼀笔丰硕的⽂化遗产。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摘要:乾嘉考据学盛行的时代,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却保持官方正统,章学诚在“人人争言考据的气氛中,阐明史学的目的,强调教育作用。
”作为浙东学者,他深受浙东学术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篇中,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
关键词:文史通义;章学诚;经世致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一文对浙东学术的源流做一梳理,其实际内容是以浙东史学为核心进行论述,“浙东学风,从梨洲、季野、谢山起,以至于章实斋,厘然自成一系统,而其贡献最大者,实在史学”。
前辈学者对此做过充分的研究,严杰、武秀成先生在著作《文史通义全译》中总结了此篇阐释的浙东史学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反对门户之见、二是浙东贵专家、三是主张学术经世致用。
许凌云先生的《论章学诚的学术渊源》和钟肇鹏先生《章学诚与浙东史学》两篇文章中论述了《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篇阐述了浙东史学联系实际,不尚空言,有用于世的经世思想,并提出章学诚的史学经世思想是“直接继承浙东史学,同时也吸取了浙西学派服古通经、学求其是的优长”。
浙东学术篇以浙东学术的思想渊源——经世致用思想为纲,提出个人的论断,“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章先生依据浙东学派治史作学的特点,阐发个人的“六经皆史”说,论述《春秋》为史学根源,言《春秋》切合当时之事,孔子以实事蕴含儒家治世的学问,“夫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通篇又从三方面渐次阐述史学经世,并在文末点明个人的实践。
一、摒除门户,相互学习“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浙东学术篇开篇之义,学者不可有门户之见,这是章先生梳理浙东学派诸大家的学术源流后得出的结论,也将其作为治学尤其是治史的正确态度。
门户含有地域、派系的意思,沿用至今,章学诚于浙东学术篇专门提出学者不可无门户之见实际上是有深层含义,而不仅仅是对于“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的总结。
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
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明清易代之际,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思想文化变动不居的时代。
处在具有无限变数时代的知识分子,其现实生活、精神世界和学术研究都充满着内在张力。
本文的研究对象清代浙东学派即是诞生于此种语境下的一个学术流派。
该派由黄宗羲在清初创立,一直延续至清中叶,代表学人主要有黄宗羲、李邺嗣、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等,以经史之学名世,但研究领域又广泛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伦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是一个有着独立学术精神和鲜明学术个性的学术派别。
清代浙东学派虽不以文学为主业,但却有着数量不菲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并形成了系统化的成熟的文学思想,这在清代学术流派中并不多见。
受其经史之学成就的遮蔽,学界对该派文学思想的关注明显不够。
现有研究中,对该派文学思想的综合研究更显薄弱,对该派在文学思想上的独特贡献、其在清代文论史上的地位、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问题均缺少系统化探讨。
基于此,本文以清代浙东学派的文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在对该派学者文学思想的全面把握中寻绎其共同的文学旨趣,展示其同中有异的文学观念,并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导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本论文以清代浙东学派的文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清代浙东学派作为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拥有丰硕的文学成果,他们对文学问题的系统讨论和思考为清代文论提供了经史学家的独特只眼,是清代文论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当前学界对该派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之后,梳理了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系统梳理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渊源和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该派的学术谱系、学术定位和学术精神,探讨了文学活动在该派学术系统中的地位。
清代浙东学派在学术渊源上远绍南宋浙东学派,近承王阳明、刘宗周之心学。
经世致用之学究竟始创于何时何人并大盛于何地?
经世致用之学究竟始创于何时何人并大盛于何地?
彭大成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7)5
【摘要】以往国内学术界都把"经世致用"之学,最早追溯至以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认真考证,认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最初发
源应是南宋胡宏、张栻所创立的湖湘学派,经过明末清初王船山的系统阐述与丰富
发展,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而大盛于湖湘大地.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彭大成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做经世致用之学育脚踏实地之人——记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牛莉莎 [J], 李灵
2.从经世致用到性理之学新法之废与儒家转型 [J], 吴立群;
3.经世致用是“博士之学”的价值出口 [J], 郭婉莹
4.经世致用是“博士之学”的价值出口 [J], 郭婉莹;武智(指导)
5.晚清经世致用之学的"交涉"初探——以《皇朝经世文新编》为例 [J], 金洪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时报:《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
《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清代初年,浙东史学学派由黄宗羲所开创,该派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重史学研究,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清中期出现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一章学诚。
章学诚(1738年一1801年),浙江会稽人,清代史学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他的《文史通义》在继承浙东史学学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倡六经皆史,力主史意(史义),创立了更为完善的史学理论体系,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向高峰。
史学的源流在《文史通义》开卷,章学诚即论述史学的源流:“六经皆史也”。
章学诚认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并不仅是“圣人立言以垂教之经”,而都应视为史学著作。
历史上,经史有别的争论早已有之。
北宋苏洵认为,经史自古泾渭分明,“经文简约,以道法胜;史文详尽,以事辞胜”。
到了明代,潘府、王阳明、王世贞、李贽则认为经史无异,已有“五经皆史”的论述。
清中期,章学诚再度提出这一史学研究命题,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
在“浙东学术”部分,章学诚阐释:“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孔子倡言“见诸行事”,言天人性命必究于史,史学所以经世,是史学的根本所在,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谈论史学。
“六经皆史”命题之所以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六经属政典,记录了中华上古的典章制度,因此史是先于经而存在的。
“先王政典”须与“时王制度”有机统一,才能完整理解“六经皆史”的含义。
比如《易》以天道切于人事,它因时而制,在致用中不断完善,并不是因循不变,而“变”则是万古恒常的。
章学诚由《易》推论《诗》《书》《礼》《乐》《春秋》,甚至凡涉著作之林“无一非史”。
提出“六经皆史”显示出章学诚泛史学的倾向,但其核心目的还是扩大、深化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将史学的源流上溯至六经之前,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畴。
同时,“六经皆史”提出学术“切人事”的致用之效,在乾嘉时期有着针硬时弊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社 会 的 资本 主 义 因 素
。
萌芽 于 十六 世 纪 中叶
, ,
江南
,
浙 西 的工场 手工 纺织业 在 明嘉
,
浙东 虽 地 处 海 隅
但宁绍 平 原 农产 丰富
,
、
沿 海 又 有渔盐 之 利
、
特别 是宁波
。
自公 元
1 5 6 4 年楼患清 除 ,
明 朝 放宽海禁 之 后
成为 瓷 器 浙西
三代 之 史 耳 近 儒谈 经
” “
,
三 代学 术 知 有史 而不 知 有经
。
切 人事 也
,
,
后 人贵 经术
以 其即
似 于 人 事 之 外 别 有所 谓 义 理 矣
,
浙 东之 学
言 性命者 必 究 于 史 时
,
此
其所 以 卓 也 不过 十七
、
史 学 所 以 经世
,
固 非空 言 著述 也
,
。
”
章学 诚 生于 乾 嘉 之 际 八年
清 初 浙 东 学 派 的 经 世 之 学
自 砒
民
明 末清 初
,
中 国社会 经 历 了 一 场大 动 荡
,
,
阶 级 矛盾 和 民 族 矛 盾 交 织 发 展
。
,
不断 激 化
,
用
,
黄 宗 羲的 话 来 说 一 时 鱼 龙 俱下 生
, ,
正 处于
,
“
天 崩 地解
。
”
的 时代
社会 斗争 给 予 了文化 思 想 界 以 巨大 的 冲击
, ,
。
经 义 章 句 之 学 或 则 积 极地 加 以 抨 击 和 批判 取 士 上 》 开 宗 明 义痛 斥
, ,
或则 消 极地予 以 漠视 和 冷淡
《明 夷 待 访 录
,
“
取 士之弊
。
,
至
今 日信集 序 之 中
凡 论 及经义科 举
无 不深 恶 痛 绝
清廷 为了
,
怀柔 收 买 汉族 士 人 初定 后 又 设 辟 外
,
由来已久
”
,
,
并 不 始 于 浙 东学 派
,
。
佛 家入 禅
。
,
儒家 入 世
,
“
学而 优
。
则仕
,
”
“
修 身齐 家 治 国 平 天下
“
儒 家经 典 中是 明 明 白 白 写 着 的
据 说 赵 普 曾 向宋太 祖 吹
“
; 嘘 以半 部 《 论 语 》 治 天 下 被 明代 尊为儒 学 正 宗 的 朱 熹
从宋 元 至 明 末
,
,
四 百 多年 来 除 了 为统 治 阶级效 劳 以 外
,
于社 会 的进 化 和 发 展极 少 裨益 识 分 子 中讲 气节者 在江 苏
、
最 后 中国竟出 现 了 异族 入 主 中原
图 苟 安者
,
汉 王 正 统泯 灭 的局 面 :
。
,
国 破 家亡
,
,
奴颜 蟀 膝
, ,
。
这 就 不 得不 迫使 有 识 之 士 自觉 或不 自
明 王 朝 的 灭 亡 动 摇 了他 们 对 旧 事 物 的 模糊 的 信 仰
。
社会 新 生 力 量 的 萌芽 又 激发 了
,
他们 对 新 事 物 的朦 胧 的 追 求 牢 笼 栅立 网 张
。
但 是 两 千 年 的 封建经 济 基 础 盘根 错节
。
十 分坚 固
,
,
上 层建筑 的
,
极为 顽 强
,
使 当 时 的 社 会不 可 能 给 他 们 提 供 更多 更 新 的东 西 于是
、
觉地 总 结 历史 上 的 教训
王 夫 之在 湖 南
,
检讨 旧 王 朝 的得 失 黄宗 羲在浙 东
。
力求在思 想 上
政 治 上 寻 找 新 的出路
,
顾 炎武
、
一代 并 出
殊 途 同归
, 、
成 为十七 世 纪 中国文 化界 三
大杰 出 思 想 家 靖 时 已 很 发达 港 岸
,
其 原 因 大 概在 此
之不 应举
当 然 首先 出 于 亡 明遗 民 的 民 族节 操
,
但也 与他 们 痛 恶 制科举 士 的 一 贯主
, ,
、 。
张相符
此后
迄 于 乾嘉
明 亡 惨 祸 已成 痛 史
,
民 族 矛 盾在 社 会 上 层 人 士 中 也 大 为 缓 和
,
黄宗羲
,
万斯 同 师 生 同 时 被 征
。 、
斯 同 力辞不 就 并对
, 。
黄 宗羲 则 有
《与 陈 介 眉 庶 常 书 》
除 以 老 病并 有母在 堂 为 理 由请 于 制 止
颇 有 些讽 嘲 的 味道
“
何等 谓 之 博 学 ? 不受 征
, ,
… … 谓 之 宏儒 ?
发表 了一 通议论
, ,
黄
万 满
,
泥沙混 杂
在 滚 滚 的 历史 洪 流 中
一 些 草 越 的 思 想 家 和 学 术流派 也 就应运 而
浙 东学 派 就 是 其中 之 一 我国封建 社会 的 知 识 界
”
,
,
远 的不 说
,
。
,
即 以程
、
朱 理 学 问世 后 而 言
,
,
“
义 理心气 ”
,
“
天 对 知
人性命
诸 说 蜂起
,
互 相 辩难
,
丝 绸等 手工业 品 输 出 的重要 口
。
浙 东地 区 资本 主 义 因 素 的 萌芽
,
。
虽 落后 于 江南
、
然 而不 致逊 于 洞 庭
,
资本主义 萌
芽时 期 的 市 民 意 识
,
也 必 然给予 求改革
谋 出路 的 思 想 家 以 重 大的影 响
,
成 为他们 反 对专 制
主义 的民主 启蒙 思想 的基础 因此
“
。
晚 于 黄 宗羲一 百 余年
”
,
开 始 撰写
”
,
《 文史 通义 》
,
距 全 祖 望 去世
。
因此
,
章 氏对 于 浙 东学 派 的渊 源 及 其 基 本 观 点
“
应 该是 比 较清 楚 的
。
他认
为浙 东 之 学
言性命者 必究于史
史 学所 以 经世
确实 是一语 而 中 其 鸽 的
“
经 世 致用
,
”
的主 张
, ,
,
于 入 关 的 第二 年
。
在 举 国兵 戎 的情 况 下
,
即 急 不 可 待 地 下 诏 举 行 乡试
明年 又 恢 复 了 会试 廷 对
’ t
但这 些措 施 只 能 羁 糜一 般知 识 分 子
”
。
,
不 足 以 延 揽 名士
、
,
于 是在天 下
博 学宏儒 科
。
康 熙 十七年 ( 公 元
”
1678年)
也提 出过
经 世 致 用 之 道” 经世 之学
”
因
此 么
问 题 不 在 于 是 否主 张
,
经 世 致用
”
,
而 在 于 浙 东学 派 所 倡 导 的
,
“
的 实质是 什
。
首先
提 出来 的
浙东学 派 的
“
经世 之 学
。
”
,
不 仅着 眼 于 功 利 主 义
,
而且也 是 从 改 革学风 这个角 度
,
。
浙东学 派诸 子 对 于 当 时 的 科 举 制 度 黄 宗羲
,
因而他 们也 就
、
不可 能 以 更多 更 新 的 东 西 给 予这 个社会
用 的主 张
只 能反 求诸 于 历史
,
提 出穷经 究史
”
,
经世 致
“
章学 诚
,
。
《 文 史 通 义 》 论浙 东 学 术
。
,
认为
“
天 人 性 命 之 学不 可 以 空 言 讲 也
,
故
,
善言
,
天 人性 命未有不 切 于 人事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