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学术
浙东学术
第二段译文2 王阳明发挥它而建立了功业,刘宗周发挥 它而成就了气节,黄宗羲发挥它而成为隐 士,万氏兄弟发挥它而治经著史。虽然出 于同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 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事可做的缘 故啊。那些不做该做的事,而只空谈天赋 禀性,空谈学问,(他们的学说)就像黄 茅白苇,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 的门户,来表示自己的见解而已,所以只 有浅陋的儒者才争门户之见啊。
关于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不守门户之见,博纳兼 容;贵专家之学,富创新精神,倡 “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为 社会服务。 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 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 是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
第一段译文1 研究天与人、天赋与禀受的学问,不 可用抽象的言辞来说教啊。所以司马迁本 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 治国安邦的书本《史记》。儒者想尊崇人 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 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 的人讥讽的原因啊。孔子说:“我想把我 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不如在叙述具 体历史事件中深刻透彻显著明确地体现出 来啊。”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有助 于治国的缘故啊。
第二段段落大意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二个 特点:没有门户之见,主张经 世致用,贵在创新。
第三段译文 有人会问:功业气节,果真可以和 著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 可以用来治国,(因为它)本来就不是 空谈的著述啊。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 之手,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有大过《春 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 实啊。后来的人说到著述,舍弃今世而 探求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谈论性命天 人,那么我就不得而知了。治学的人不 懂得这个道理,不足以言史学啊。
第一段段落大意
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一个 特点:“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切于人事”。
高中语文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内容提要:从南宋浙东学派到明清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精神的特色是:道欲通方,业须专一;学有宗旨,不守门户;严于去伪,慎于纠偏;临文主敬,论古必恕;真修实悟,崇尚性情;砥砺气节,重视践履。
浙东学术精神构成要素是:血气(情)——刚健动进,狂狷中和;知虑(知)——实学求是,经世致用;志意(意)——胸怀天下,爱国利民。
民族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土壤和源泉,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导向,区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特殊体现。
浙东学术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现代浙江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浙东学术精神特色构成要素作者:杨太辛,男,1935年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区域文化研究开发的主题,应该是探索、提炼、拓展区域精神,以在更深层次上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区域精神,主要包括草根意识和学术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土壤和基因,后者是前者的凝聚和提升。
从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之为浙东学术精神。
这种精神远绍先秦汉唐的中原文献之学,近启近现代的经世致用和维新变革思潮,上达于国家中枢,下及于民间百业,绵延流泽至今,成为浙江精神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自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名家辈出,各有胜义。
细按之,则因宗主或宗旨不同,再可分源别派;统言之,则无论其为金华、永康、永嘉,还是台州、四明、绍兴,不管是宗程朱或宗陆王,还是自成一家,由于地域、师承、交往、学风的综合作用,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姑名之曰浙东学术精神。
学术,是觉道效术的过程和结果;精神,是知识、情感、意志的总体。
学术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觉道效术的学术活动中的指导原则、感情气质和心理倾向。
浙学各派,虽宗旨有异和个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共同具有的心理倾向,我们称之为基本精神。
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文化
浙东学术文化(我与宁波八年级)
浙东是一块神奇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以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等为代表人物的浙东学术文化,发轫于北宋,崛起于明清,在哲学、史学、文学、科学诸领域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古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
曲折的学术活动
阳明心学
独到的教育思想
阳明学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节清代浙东学派鼻祖黄宗羲(在讲海上丝绸之路的天一阁时讲掉)
民主启蒙大师
黄宗羲定律
开创浙东史学——他的学生万斯同
教育改革思想
第三节中日文化交流元勋朱舜水(海上丝绸之路)
胜国宾师
经世实学
治政设想。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章学诚(1901-1986),字玉珏,号燕池,浙江诸暨人,中国近现代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浙东学术规模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章学诚。
章学诚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经世学的理解和实践体现在他的著作《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
在这部著作中,章学诚深刻地探讨了经世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一书中,章学诚提出了“经世致用,为学之第一要务”这一观点。
他认为,学术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社会的需要,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发挥学术在实践中的作用。
他指出:“江浙沿海的经济繁华,商贾最多,因此各家历史家、地理家、文学家,往往放眼四海,是一种经世励精的点子。
”在章学诚看来,浙东学术之所以在中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就在于它把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实践价值。
在这里,可以看出章学诚的经世思想是立足于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他认为学术应该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经世致用观。
这种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学术的传统提出了挑战,也对当代学术发展提出了启示。
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章学诚还阐述了“治学以用”、“实事求是”、“通古今之变”等理念,进一步彰显了他的经世思想。
章学诚主张学术研究应该立足于实际需求,把学术研究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还强调要“实事求是”,即学术研究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对待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章学诚的经世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学术观念的革新和发展。
文言文章学诚《浙东学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0分)8.(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浙东学术【清】章学诚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
至阳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复与朱子抵牾。
蕺山刘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亦不相诋也。
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
惟西河毛氏,发明良知之学,颇有所得;而门户之见,不免攻之太过,虽浙东人亦不甚以为然也。
世推顾亭林氏为开国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学。
不知同时有黄梨洲氏,出于浙东,虽与顾氏并峙,而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较之顾氏,源远而流长矣。
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
盖非讲学专家,各持门户之见者,故互相推服,而不相非诋。
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故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也。
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论,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1. 引言1.1 章学诚的学术背景章学诚(1897-1986),字德严,号去冰,浙江宁波人。
早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国学。
毕业后,章学诚回国任教于苏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曾被誉为“学术大师”和“国学宗师”。
章学诚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关注经世思想,在浙东学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通过对经世思想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经世智慧做出了积极贡献。
章学诚在学术研究中融汇中西哲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史子集,深刻领悟了经世思想的精髓。
他精通儒、道、佛三教,辩论技艺高超,深得当代学者推崇。
章学诚的学术背景丰富,思想独到,以其宽广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力,对经世思想在浙东学术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浙东学术的特点一、重视实践:浙东学术注重实践,倡导知行合一的理念。
在浙东学术的传统中,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强调学术研究要贴近社会生活,关注实际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传统文化:浙东学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尊重历史传统,重视传统儒学的思想精髓。
浙东学者在研究经世思想时,往往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注重对古今经世哲学的深入探讨和传承。
三、强调实用性:浙东学术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实用性,追求学术研究的实效性和现实意义。
浙东学者在关注经世思想时,往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追求学术的深度,更注重学术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四、开放包容:浙东学术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愿意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积极与其他地域学术进行交流合作。
浙东学者在研究经世思想时,往往能够吸收各方面的观点,形成独特的学术视角,展现出开阔的学术胸怀和包容的心态。
1.3 浙东学术在经世方面的研究浙东学术在经世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浙东学者们在经世思想的研究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
儒家书院学派:浙东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浙东学派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清初浙江的学术研究异常繁荣,与江苏、安徽平分秋色。
清初浙江的学术以钱塘江为界,由浙东和浙西两部分组成。
杭嘉湖地区是浙西学者的主要活动地区,如桐乡张履祥、吕留良,钱塘应撝谦,平湖陆陇其,嘉兴朱彝尊等都是著名学者。
浙东学术主要以余姚、鄞县、绍兴、萧山等县为中心,如黄宗羲、朱之瑜、邵廷采、邵晋涵、全祖望、章学诚、毛奇龄等著名学者。
浙东、浙西学术同出明末刘宗周,以经世为目的。
但浙西学术主要表现为表彰朱烹学术,尊朱以经世;而浙东学术则偏重于史学研究,治史以经史。
章学诚把这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归纳为“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
浙东的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宋时的“永嘉学派”、“金华学派”,便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先驱。
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论者每每肯定其研究史学的成就。
如现代学者蔡尚思认为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清代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值得大书特书。
其实浙东学者是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的。
浙东学派的经学研究,由黄宗羲开其端。
黄宗羲强调经学研究的必要,对宋儒将“河图”、“洛书”、“先天”、“太极”等引入《易》学研究领域造成晦而不明进行了批评。
他所撰《易学象数论》便是批驳邵雍、朱熹先天《易》说的,它开启了毛奇龄、万斯大、姚际恒等人从哲学和考证方面的《易》学研究,对乾嘉考据学的兴起,也极具启蒙意义。
又如黄宗羲的《授书随笔》虽因阎若璩之问而作,但实可视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先导。
因此,江藩推黄宗羲为清学开山,与顾炎武并列。
钱穆则认为吴派惠栋对《周易》的研究,是黄宗羲《易》学的继续。
浙东学者中,专以经学见称的是万斯大。
万斯大师从黄宗羲,经学研究主张“非通谙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之失”。
浙东学派
浙东学者雕像(2张)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漫长途程中,文史之间一直存在着互相交织、渗透、融通的密切关系。 但也有两种倾向是很不足取的。一种是无视文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两者截然分割;另一种是将两者混淆不清, 不予区别。清代浙东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兼擅史学和文学,既是史学巨擘,又是文学高手。他们不仅深知文学与 史学的不同特征,尤为重要的是,对文史会通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们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去考 察文学问题,深入发掘文史的会通之处,提出了许多精深独到的见解。在文史会通的考察和探究上,章学诚堪称 佼佼者。
浙东学者在研究经学的同时,对史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梁启超则认为清代史学开 拓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人,并自成系统,堪称清代史学界的楷模。浙东学者的史学研究主要表 现在四个方面:
浙东学者塑像黄宗羲撰有《弘光实录》、 《行朝录》,选编卷帙浩繁的《明史案》、《明文案》及增益《明 文案》而成的《明文海》。前者一部分在当时属现代史,很多史实是他的亲身经历所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后一部分是他为编修明代通史所选的有关资料。如《明文海》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其搜罗极富,所阅 明人文集几至二千余家”,“其他散失零落,赖此以传者,尚复不少,亦可谓一代文章之渊薮。考明人之著作, 当必以是篇为极备矣。”万斯同独力完成的《明史稿》五百卷,被誉为“(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 今传《明史》即以此为蓝本。又仿照《通鉴》作《明通鉴》,对明清鼎革之交的历史作了详尽的描述。此外如邵 廷采的《东南纪事》、《西南纪事》、万言的《崇祯长编》等都是有关明代历史的学术专著。
而浙东学派的富民思想立足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反映了新的时代气息。首先,他们所重视的富已不是 “本富”而主要是“末富”,认定“商贾”与“力田”一样都是致富的正途;其次,他们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国富, “夫富在编户,而不在府库。”富国和富民,富民是第一位的。再次,他们反对国家打着抑兼并的旗号来压制、 侵夺富民的财产。黄宗羲一再强调,解决土地问题不能“夺富民之田”,主张对富民也进行授田,“听富民之所 占”,反对均富。这种富民观念显然是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
从《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看章学诚的经世思想摘要:乾嘉考据学盛行的时代,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却保持官方正统,章学诚在“人人争言考据的气氛中,阐明史学的目的,强调教育作用。
”作为浙东学者,他深受浙东学术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篇中,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
关键词:文史通义;章学诚;经世致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一文对浙东学术的源流做一梳理,其实际内容是以浙东史学为核心进行论述,“浙东学风,从梨洲、季野、谢山起,以至于章实斋,厘然自成一系统,而其贡献最大者,实在史学”。
前辈学者对此做过充分的研究,严杰、武秀成先生在著作《文史通义全译》中总结了此篇阐释的浙东史学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反对门户之见、二是浙东贵专家、三是主张学术经世致用。
许凌云先生的《论章学诚的学术渊源》和钟肇鹏先生《章学诚与浙东史学》两篇文章中论述了《文史通义·浙东学术》篇阐述了浙东史学联系实际,不尚空言,有用于世的经世思想,并提出章学诚的史学经世思想是“直接继承浙东史学,同时也吸取了浙西学派服古通经、学求其是的优长”。
浙东学术篇以浙东学术的思想渊源——经世致用思想为纲,提出个人的论断,“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章先生依据浙东学派治史作学的特点,阐发个人的“六经皆史”说,论述《春秋》为史学根源,言《春秋》切合当时之事,孔子以实事蕴含儒家治世的学问,“夫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通篇又从三方面渐次阐述史学经世,并在文末点明个人的实践。
一、摒除门户,相互学习“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浙东学术篇开篇之义,学者不可有门户之见,这是章先生梳理浙东学派诸大家的学术源流后得出的结论,也将其作为治学尤其是治史的正确态度。
门户含有地域、派系的意思,沿用至今,章学诚于浙东学术篇专门提出学者不可无门户之见实际上是有深层含义,而不仅仅是对于“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的总结。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汇报人:
目录
• 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 浙东学派与思想 • 浙东的学术研究成果 • 浙东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浙东学术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浙东学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浙东学术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 期,越国文化是其重要根源。在 历史长河中,浙东地区吸引了众 多文人墨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国际认可
浙东地区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许多研究 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力逐年 提升。同时,浙东地区的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 作,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全球化发展。
04
浙东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代浙东学者在学术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
学术传承责任
当代浙东学者承担着维护、传承和发扬浙东学术文化的责任,这 是他们学术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浙东的学术研究成果
浙东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介绍
浙江大学
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多个学科领域在全球享有盛誉,为浙东地 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作为浙东地区的一所重要高校,其在海洋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突出研究实 力。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学术氛围。
发展脉络
经历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 期的发展,浙东学术逐渐融入了 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学术特点。
代表人物
历史上,如王阳明、黄宗羲等一 大批浙东学者为浙东学术文化的 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学
说和思想影响深远。
浙东学术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现状
在当代,浙东学术文化依然保持着活力,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传承和发扬浙 东学术文化。同时,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使浙东学术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
《浙东学术》教案研究方法探究
浙东学术是一本较为有名的学术杂志,其中不仅涵盖了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其中的教案研究更是备受关注。
教案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备受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将对浙东学术中的教案研究进行探究,尤其是其中用的研究方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教案研究的意义教案研究是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教材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教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来探索优秀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同,教案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反应和教学效果,并总结教育教学法的规律和启示,以便于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案研究方法教案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
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教案研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法,它的主要任务是查找、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
为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应先确定要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具体收集有关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文献材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此来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和提高课程教材的质量。
2. 观察法观察法是教案研究中的另一重要方法,它利用直觉感受、事实记录和数据统计等手段,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反应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
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视频、录音、记录单等。
观察的重点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3.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和结论的正确性,并且能够进行更为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统计。
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单变量设计、多重因素设计、因果分析和实验组织等,通过将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教学方法优劣的结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浙东学术》教学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浙东学术》教学参考文化背景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
清朝统治者在高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
他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读书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对史书情有独钟。
他后来回忆说:“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
”(《家书六》)他小的时候还曾对《左传》《春秋内外传》等书改换体例,加以缩编。
由于他率真自得,学问“不合时好”,不肯作时文讨好考官,自22岁至30岁,四次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都榜上无名,穷困潦倒,靠给人家编写地方志为生。
然而在精神上他却是昂扬向上的,“意气落落,不可一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用了三年时间购齐23部历代正史。
《浙东学术》教案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浙东学术》教案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方式也在逐渐转变。
以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浙江省在教育领域中始终保持着先进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度,针对学生学习资料的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全面发展。
本文就是针对教育资源中的《浙东学术》教案为载体,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共同价值的探究和研究有所帮助。
一、浙东学术教案的发展历程《浙东学术》是浙江省一份风格独具的优秀学术杂志,自出版以来一直以推动浙江省学术成果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使命。
而《浙东学术》教案自2004年开始发行以来,其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
浙东学术教案以浙江省的高校为载体,以学生的特长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每年为浙江省的大学生准备上千个专业教学教案。
目前,浙东学术教案已经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不断上升,不仅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二、浙东学术教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要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巧,最基本的条件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时教案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浙东学术教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浙东学术教案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点,又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复习和掌握重点内容。
2. 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东学术教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盲区,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
3. 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浙东学术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浙东学术教案的几点建议虽然浙东学术教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加知识点理解、强化教师与学生间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
《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为了保证有效的教育,教师需要制定教案来指导他们的教学。
教案编写是教学准备的首要任务之一,因为它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方向,使他们的课堂更有组织、更有效。
在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
要编写出良好的教案,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种名为《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的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教案。
一、教案编写的目的和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前认真分析、备课和设计的产物。
教案的编写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指导教学: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统筹规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保证教学质量:教案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3.增加教师工作效率: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减少教师备课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教师工作效率,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浙东学术》教案编写指南的具体步骤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制定教案的先决条件。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知识、技能和体验。
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可参考性,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2.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的知识要点、教学的技巧方法和设计的情境等。
在选定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材的要求。
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和实物等,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感性体验。
3.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方法应考虑到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中还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选择,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浙东学术》教案评估标准
《浙东学术》教案评估标准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评估是对教案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而《浙东学术》教案评估标准则是指对浙江东方文化学院教师所设计的教案进行评估的标准。
本文将从教案评估的意义、教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以及教案评估的方法和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教案评估的意义1.加强教师教学设计水平。
评估教案可以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及时予以改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2.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案评估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目标、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难度等方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促进教师自我提升。
教案评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利于教师做出自我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案评估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支持,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教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1.教学目标合理性评估。
评估教案中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包括目标的实践性、可行性和明确度等。
2.教学设计评估。
评估教案中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包括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学时机和教学环境等方面。
3.教学资源评估。
评估教案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可用性和灵活性。
4.教学效果评估。
评估教案中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等方面。
三、教案评估的方法和步骤1.制定教案评估标准。
制定教案评估标准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等方面,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教案评估标准。
2.教师进行自我评估。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自我评估,查找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同行评估。
同行评估是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和评估教学经验的过程,可以多方面地审视和评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4.学生评估。
学生评估是指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和反应,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设计。
〖2021年整理〗《浙东学术》的内容理解
《浙东学术》的内容理解《浙东学术》是作者逝世前一年写成的。
那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常艰难。
本文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
课文没有节选的前两段,作者先是简单回顾了浙东学术的源流,归源于朱(熹)、陆(九渊),虽流派不同,皆不“空言德性”。
其中提到王守仁、刘宗周、黄宗羲、万氏兄弟、全祖望等。
虽然承认顾炎武为“开国儒宗”,但把他归为浙西之学,而以黄宗羲为浙东之学的典型代表。
并指出,“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
这些内容可以看做是全文的小序,因为涉及的学术史实庞杂,故选入课文时略去。
课文节选部分以作者的论述为主,可以看作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题。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代,信奉的天具有神学意义,它既是自然界风雨雷电的控制者,也是人间吉凶祸福的施降者,小到一年的收成,大到家国的兴衰,都由上天的意志所决定。
所以周人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天既有其明朗的自然属性,也有其可畏的神灵属性。
前者如《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后者如《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子罕》:“吾欺谁,欺天乎。
”在中国哲学中,也曾产生天人分离的哲学观,如荀子就强调天人分离,他在《天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战国时期,早于荀子)中也有这样的话:“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左传·昭公十八年》引郑国子产的话说:“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
”但是,在后来的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发展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强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浙东学术文化
未来,浙东学术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研究,同时将更加 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此外,浙东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将得到 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01
浙东学术文化与其他地域 文化的比较
与江南文化的比较
文化气质
浙东地区与江南地区都具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 的文化气质,如细腻、柔 美、注重内在修养等。
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1
浙东学术文化的代表人物
王阳明及其心学
总结词
重要代表,思想深远
核心思想
致良知、知行合一
详细描述
王阳明,又称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东亚哲学和文化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 亚国家的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他的思想强 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极强 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梁启超及其新文化运动
• 总结词: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影响深远 • 详细描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是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的思想和作品对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主要成就:推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 由等理念 • 影响:梁启超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近代的文化和思 想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中国近代史的 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和 作品也对世界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浙东学术文化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热点
近年来,浙东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等 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难点
浙东学术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较为分散,且有些文献的解读和整理存在一定难 度;同时,浙东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浙东学术》教案.
《浙东学术》教案2011-02-20《浙东学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走近经典《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
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作者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明清时期浙东学术的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浙东学术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的浙东地区,凭藉深厚而久远的文化积累,加以良好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才人辈出,著述如林,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浙东学术的崛起浙东学术在明代的崛起,发轫于余姚王阳明。
自明初朱子学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四书》、《五经》和《性理大全》的颁行以及八股取士以朱子学为准绳,虽使朝廷“一道德而同风俗”的意图得以实现,但学术生机也因之而受到压抑。
学术演进,本若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万紫千红始能成就满园春色。
同一的好尚,人为的制约,“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其结果只能酿成知识界为学的繁琐、僵化。
英宗一朝,薛瑄以笃守朱子学而成一时大儒,据称“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 《明史·薛瑄传》。
学术界中人的无所作为,于此可见一斑。
至此,打破此一沉寂格局,渐成时代之要求。
薛瑄之后,陈献章、湛若水师弟继起,以“静中养出端倪”、“随处体认天理”,向朱子学的“格物致知”发起挑战。
王阳明挺身其间,以学求自得而与陈、湛二家相呼应。
在艰苦的历练中,他由合心与理为一、合知与行为一入手,最终形成“吾心之良知即天理”的“致良知”学说。
迄于晚年,王阳明遂以“致良知”学说,掩陈、湛师弟而上,与朱子学相颉颃,号召四方,领袖群贤。
阳明心学的崛起,冲破明初以来繁琐、僵化的学术制约,给学术界一时带来了驰骋思维的清新之风。
沿着学求自得的路径往前走,王阳明甚至敢于道出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大胆高论。
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正是秉持此一实事求是的为学思想,在平定宁王之乱和广西民变中,显示了阳明学的经世特质。
王阳明虽未及六十而辞世,但是他的“致良知”学说及其所著《传习录》,不胫而走,深入朝野。
而他所开创的阳明学派,则远远逾越浙东地域,成为明中叶以后风行南北的学术主流。
浙东学术
浙东学术教学目标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走近经典《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
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作者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
章学诚曾说:“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东学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走近经典
《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
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作者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
章学诚曾说:“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
”(《与族孙汝南论学书》)
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心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原因。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章学诚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
但他一旦进入志局,便感到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
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
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
离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心和器重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长信,通过叙述刘知几在史馆里的遭遇,不仅暗示了自己离开志局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开始撰写《文史通义》的原因和动机。
1772年,时年35岁的章学诚开始动笔写《文史通义》。
由于章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所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
章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成疾,已经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笔耕不辍。
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
可见,《文史通义》一
书的写作,自章学诚35岁起,至他64岁逝世时止,共历时29年。
但严格说来,仍没有写完。
2.关于浙东学派
狭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广义的浙东学派包括狭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学术派别,如宋今浙中(浙江中部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区)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区古为“浙西”,而宁(甬)绍、台温、金丽衢地区均属“浙东”地区)狭义的浙东学派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盛于明清,源头可追溯至两宋。
因学人籍贯及活动范围多在宁绍(今宁波绍兴)地区,地处浙江之东部(注:古以钱塘江为界),故名。
阳明学派及浙东史学或包含其中。
二、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故其见于世者见:通“现”,表现。
2、词类活用
后人贵经术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3、古今异义
而空言义理以为功。
以为: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未有不切于人事。
人事古义:人世间的事。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讲学者古义:谈论学问的人。
今义:教授知识的人。
不可以言讲也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三、合作探究
1、探究第一段
原文: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译文:研究天与人、性与命的学问,不可用抽象的言辞来讲啊。
所以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儒者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
原文: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译文:孔子说:“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彰显啊。
”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可以有助于治国的缘故啊。
圣明像孔子,言语代天行教化,尚且不以空洞的话取胜,何况别人呢?所以善于说天与人、性与命,没有不切合于社会现实的。
夏商周三代的学术,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是因为它切合社会现实啊;后人看重经术,(也)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啊;近代儒者谈论经学,好像在社会生活之外,另有所谓的义理啊。
浙东学术,谈论性与命的必
考究于历史,这是它卓然自立的原因啊。
2、探究第二段:
原文: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论,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译文: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多年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以来(阻碍)学术的荆棘林啊。
推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明了史学本于《春秋》,明了《春秋》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就应该知道性与命的学问不能空说,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实事可做,不但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而且没有渠道持门户之见啊。
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王阳明发挥它而立了功绩,刘宗周发挥它而成就了气节,黄宗羲发挥它而隐居不仕,万氏兄弟发挥它而治经著史。
原文: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
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译文:虽然同出于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事可做的缘故啊。
那些不做应该做的事,而只是空论天赋禀性,空谈学问,(他们的学说)就像黄茅白苇,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的门户,来表示自家的见解而已,所以只有浅陋的儒者才争门户之见啊。
原文: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译文:可能有人说:功绩气节,真的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回答说:史学之所以可以资治,(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著述啊。
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之手,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有大过《春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啊。
后来的人说到著述的,舍弃今世而迷恋古代,舍弃社会现实而谈论性命天人,则是我不得而知的了。
治学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足以言史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