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答案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对应学生用书P81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方志立三书议》提出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他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他曾参与《续资治通鉴》的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9卷,《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
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走近先贤中国“方志之祖”——章学诚1.生平简介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少年时酷爱文史书籍,且能举其得失。
后寓居北京,游于内阁学士朱筠之门,得以遍览群书,并与钱大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来甚密,讨论学术源流及异同。
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等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章学诚虽长于史学,但从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
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学理论,用于编修方志的实践中。
编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使他成为方志学建立的极其重要人物。
梁启超把他誉为中国“方志之祖”“方志之圣”。
2.主要成就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主修《湖北通志》。
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3.地位影响章学诚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
他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背景呈现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主张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对“当世之务”漠不关心。
清朝统治者在采取高压政策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
2.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成为千百年来制约人们思 想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繁杂、棘手的荆棘之林。 2.判断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 书的原因 。
3.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词,尽
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3.得
)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此言得之(《六国论》)(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当/副词,应当、 应该
固非空言著述也 (
)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 )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答案:动词,放弃/名词,房屋/动词,居住/动词,安置住宿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 6.制
) ) )
其牙机巧制(《张衡传》) (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
答案:动词,取得/名词,形制、构造/动词,控制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答案:连词,所以/名词,原因/副词,仍旧/副词,故意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2.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答案:名词,胜利/动词,超过/形容词,美好的/动词,禁得住/形容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
)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_相关读物_浙东学术_word版有答案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天铎.(duó) 八佾.(yì) 桎梏..(zhì ɡù) 蕺.山(jí) 宸濠..(chén há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遇⎩⎪⎪⎨⎪⎪⎧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名词,境遇)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轲刺秦王》)(动词,对待)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动词,接触,感触)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名词,待遇)(2)胜⎩⎪⎨⎪⎧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动词,胜利)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并序》) (动词,胜过,超过)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副词,尽)(3)知⎩⎪⎪⎪⎨⎪⎪⎪⎧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动词,知晓,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名词,知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动词,管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动词,感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名词,同“智”,智慧)(4)说⎩⎪⎪⎪⎨⎪⎪⎪⎧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名词,说法,学说)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并序》) (动词,说出,讲出)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名词,一种文体)及说.备使抚表众(《赤壁之战》) (动词,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形容词,同“悦”,高兴)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2)千古桎梏..之府(名词作动词,约束) (3)后人贵.经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4)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名词用作动词,以……动干戈) (5)授受虽出于一.[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 (6)不得不殊.门户(形容词作动词,属于不同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可以..空言讲也 古义:两个词,可以用。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一、课程目标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在篇目选择与讲授角度上,还充分考虑了语文课的特点。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浙东学术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 十三年(1778)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 家。
53岁时助编《续资治通鉴》,并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 仍孜孜于著述,口授他人代书。章学诚终其一生,从事于古今学术 的总结批判工作。由于生活动荡,他在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几乎全 部撰写于车尘马足之间,死后,才由其子汇刻成《文史通义》和 《校雠通义》,1920年,他的全部著述被合刻为《章氏遗书》。
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 阐述修志体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 的考索和空谈义理。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 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 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 学精神。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 题。至于性命之学,也其来久远。汉代的董仲舒将周代以来儒家的 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杂以法家、道家思想,建立了“天 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天限皇权。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司马迁 不能不受他的影响。但司马迁主要吸收了董仲舒关于历史演变、 儒学兴起等论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 成《史记》,所以章学诚称之为“经世之书”。而后世儒者弃实务虚, 妄图以“空言义理”来“尊德性”,流于空泛,为世所讥。需要注意的是, 作者这里所说的“儒者”及下文所说的“近儒”,都是指朱、陆学派的 后学末流。对于朱、陆,章学诚还是很推崇的。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1)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强调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第九单元的单元关键词——“经世致用”,则是有清一代部分学者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术思想。
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痛楚的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在恢复无望的情形下,遂走学术救国之道。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经学即理学也”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其治学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
《日知录》为其倾尽心血之作。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这是他孜孜以求的求实致用思想和精神的写照。
学习这些文章,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经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古文学习能力。
本篇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篇必读篇目,言不甚难,意旨深远。
学习本课设计了课前以文言现象的整理与知识背景的梳理为主的预习案,学生需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来完成相关问题。
课中,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真正了解蕴含于文中的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明理启智,从而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学习本课,需要研读,需要拓展,需要联系,话题较具理性,学生思理上不易展开。
但可通过组织合作讨论,以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思辨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合作研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正确看待顾炎武的治学精神,体会其学术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学习“经世致用”的思想,做一个求实致用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顾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设疑法、引导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巧设情境入文本——激趣导入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导入,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梁启超从一位大思想家的语录中提炼出来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巩固提升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儒者欲尊.德性 尊:尊崇,推崇B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C .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D .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解析:选B 。
B 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为.经世之书②言为.天铎 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而.所遇不同 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解析:选C 。
C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A 项,①动词,写作;②介词,替。
B 项,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②介词,表比较。
D 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彼不事.所事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后人贵.经术 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 .晋灵公不君.解析:选D 。
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D 项,“君”的用法与之相同。
A 项,“日”是名词作状语;B 项,“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 项,“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C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选C 。
C 项,“源流”的古今意义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 项,“行事”在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
B 项,“干戈”在文中是名词用作动词,动干戈。
D 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 .我欲托之空言C .戍卒叫,函谷举D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解析:选B 。
B 项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其他为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经典原文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解析
“经世致用”这一概念中,“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
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
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今天,更应大力提倡和继承发扬这种务实精神。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术传统由来已久。
宋代的叶适、陈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末的魏源、龚自珍等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明朝灭亡以后出现的“经世致用”思潮,具有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倾向。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通过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到“理学”空谈心性命理的危害,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学风。
随着清朝的政治日渐腐败,社会矛盾更为尖锐,而西方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入侵,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大批仁人志士又重新倡导“经世致用”,使清代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梳理文言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文言句子的含意。
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文须有益于天下”、求真求实的思想。
3.体会文中“经世致用”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走近先贤行己有耻,博学为文——顾炎武1.生平简介顾炎武(1613~1682),汉族,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为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著名思想家、史地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清朝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
当大势已去,故国恢复无望之时,他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走近先贤中国“方志之祖”——章学诚1.生平简介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少年时酷爱文史书籍,且能举其得失。
后寓居北京,游于内阁学士朱筠之门,得以遍览群书,并与钱大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来甚密,讨论学术源流及异同。
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等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章学诚虽长于史学,但从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
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学理论,用于编修方志的实践中。
编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使他成为方志学建立的极其重要人物。
梁启超把他誉为中国“方志之祖”“方志之圣”。
2.主要成就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主修《湖北通志》。
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3.地位影响章学诚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
他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背景呈现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主张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对“当世之务”漠不关心。
清朝统治者在采取高压政策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浙东学术》是作者逝世的前一年写成的。
那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常艰难。
本文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是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
《文史通义》大约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嘉庆六年(1801)止,历时20余年。
1.篇目全书共9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
2.体例在体例方面,章氏推崇通史,以为通史具有“六便”,对于纪事本末体,章学诚亦倍加赞许,以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文史通义·书教下》),兼有纪传史和编年史所不具备的优点。
3.思想内容其一,“六经皆史”论。
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
他提出“六经皆史”的命题,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
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
认为史学家治史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
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
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章氏不但对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将其主张贯彻于具体的编修方志的工作中。
4.影响章学诚以史意为宗旨,不仅继承了浙东史学注重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史学领域创立了自己的尚意史学理论体系,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化常识]古郡会稽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古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
癸未,八岁,即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
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作茅山。
因大禹在此召集全国诸侯,“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曰会稽。
会稽者,会计也”。
一、一词多义1.书⎩⎪⎨⎪⎧而为经世之书. 名词,著作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名词,奏章素不闻诗书.之训 名词,泛指经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名词,《尚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动词,写字 2.经⎩⎪⎨⎪⎧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动词,治理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名词,经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形容词,整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动词,经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经书 3.事⎩⎪⎨⎪⎧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名词,事件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名词,事情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动词,做阳明得之为事.功 名词,事业4.制⎩⎪⎨⎪⎧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动词,取得其制.稍异于前 名词,规格,形式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动词,规定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动词,统率履至尊而制.六合 动词,控制 5.胜⎩⎪⎨⎪⎧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胜利此时无声胜.有声 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好的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尽 6.知⎩⎪⎨⎪⎧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知晓,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知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管理官知.止而神欲行 感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1.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2.千古桎梏..之府名词作动词,约束3.后人贵.经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4.授受虽出于一.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三、古今异义1.不可以..空言讲也古义:两个词,可以用。
今义: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值得等。
2.儒者欲尊德性..古义: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
今义:贬斥、讥刺人的话,表示看不起他的仪态、举止、言语、作风等。
3.而空言义理以为..功古义:两个词,用来作为。
今义:一个词,认为。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古义:才德高尚的人。
今义:风雅,文雅。
5.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办事,行为。
6.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古义:社会现实、社会生活。
今义: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7.此其所以..卓也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文言句式1.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判断句)译文:是千百年来制约人们思想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阻碍学术发展)的荆棘之林。
2.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判断句)译文: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原因。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状语后置句)译文: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在史学中探究。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被动句)译文:这就是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段落主要内容第一段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一个特点:“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切于人事”第二段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二个特点:没有门户之见,主张“经世致用”,贵在创新第三段再次阐明浙东学术强调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1.文段中的“大雅”指________的人。
[明确]才德高尚2.这段话对我们有何启发?[明确]写文章、做事不可以空言,华而不实的东西没有生命力。
写作要反映真实的、自己身边的事,发表独到的见解,使自己的文章真正打动人,引人共鸣。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3~4题。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3.这段文字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气。
[明确]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4.这段文字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述,有何好处?[明确]运用问句,提出论点,能发人深思而不流于僵硬的说教,犹如两人对话,亲切自然,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然后采用释疑解难的方式进行剖析,阐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
这种以问答方式来辩驳的说理方法更能让人信服。
1.“经世致用”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1)作者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治学态度: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2)体现在作者反复申述的“切于人事”这一观点上,提出研究学问要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要关注社会现实。
(3)体现在对浙东学术的推崇上。
这肯定的背后,也就是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4)体现在对“六经皆史”的观点的重申上。
这个观点的本质是还经学以本来面目,褪去了长期披在经学身上的神秘外衣,体现了作者治学是以“致用”为目的的观点。
(5)体现在对朱、陆理学末流的无情批评上。
这种批评虽然不免有点偏激,但却是切中时弊的。
这自然也体现了作者为学及治学的目的。
2.《浙东学术》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明确](1)课文是节选部分,但却是篇完整的论文。
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2)接着作者正反论证相结合,侧重指出“空言”的危害与可笑。
既而引用孔子的话语,予以证明。
(3)作者在接下来的论证中围绕善言者,即非空言,而是“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这一观点,以史为线索,逐一展开陈述。
既列举了“六经皆史”关乎社会现实;也谈到浙东之学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还批评了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的深远危害等。
(4)结尾一段,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3.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1)浙东学术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态。
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
(2)浙东学术在客观上起到了破除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作用。
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明白的语言,肯定“良知”“吾心”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这在当时可说是对儒家传统和经典的权威性的大胆挑战,对于冲破长期被程朱理学控制的局面,活跃学术空气,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渐东学术的主体道德意识学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积极作用。
(4)浙东学术为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