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结构美.docx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雄健的国民有怎样特质?
勇敢.坚强.自信.斗志昂扬
什么是“雄健的精神”?
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 么联系?
艰难的国运
造 就 改 变
雄健的国民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课文中有“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 “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 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李 大 钊 ( 1889--1927 ) , 字 守常,河北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 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 期领导人。 1927年 4月 28日, 李大钊被反动 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临刑前, 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 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 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 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的一塌糊涂,清王朝日趋 末路,而有识之士开始了救国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孙中山领 导的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了中国两千来的封建王朝, 但也陷于了军阀混战。1919年爆发了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人开 始了真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0世纪20年代,正是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当时的中国 人民还在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压迫的 双重统治之下。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生活都 极端困难。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对内外压迫的双反革命任务。
义义革 情情命 感怀乐 和观 爱乐 国观 主主
人类历史的道路
民族生命的进程 人类历史的生活 中华民族的史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 味的事。” (“艰难的国运”是怎样一种命运?原文哪些句子 作了提示?联系祖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谈 谈“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一、教材信息1.1 课程名称初一语文1.2 课时数一课时1.3 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 课文名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5 作者毛泽东二、教学目标2.1 语言知识目标1.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2.学习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
3.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的发展历程和美好生活。
2.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务实精神,让他们学会踏实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学会在困难时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难点:1.解释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复习祖国的发展历程。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3.2 正文3.2.1 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的。
3.2.2 了解文章内容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2.3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通过深入分析和讲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2.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
鼓励他们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
3.3 总结通过课堂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总结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深层意义。
四、教学评估4.1 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结束后,收集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评价。
4.2 教学效果评估1.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这篇文章写作的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 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 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 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 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 的反扑。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 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掌握字词 逼狭 崎岖 yÌ qū 折 阻抑_____ 回环曲____ 亦_____ yÌ 复如是
怎样一种命运?
“艰难 险阻的境界” “很逼狭的境界” “绝壁断崖” “极其险峻” “崎岖险阻”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 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 胜困难。这雄健精神就是: 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 直前。
拓展探究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 为什么?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 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 壮绝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 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试阐释文中所表现的 “雄健的精神”?文中的哪 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 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 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 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 滚滚、一泻万里的魄 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 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 直前的精神。
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艰难的国运”是
指山路、道路或水流曲折环绕。
也常比喻事情不顺利或形容事
情的困难性。
回环曲折
也是这个样子
亦复如是
狭窄,空间窄小 阻止抑制 阻抑
逼狭
本
长江大河
体
喻
体
民族生命进程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勇 往直前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发展
扬子江黄河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 雄健的国民”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 间有什么联系? 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 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 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形象的比喻
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 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 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 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 时丰富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比如: 时丰富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比如: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 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崎岖险阻 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 艰难国运; 艰难国运;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 斗争; 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既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 这些比喻,既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抒发 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23年。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 本文写于1923年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 1923 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于迷惘之中, 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于迷惘之中,在 十字路口徘徊。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 十字路口徘徊。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 到中国的希望,只有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到中国的希望,只有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 李大钊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 险路比喻中华民族当前所逢的史路,号召人民 险路比喻中华民族当前所逢的史路, 在艰难困苦中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 在艰难困苦中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 兴的信心,全文气魄雄健豪壮, 兴的信心,全文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 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新编201910)
二、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 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 班讨论。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 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 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 的顺利发展;……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艰难的国运和 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作者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见注释)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 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 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 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 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 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共 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学者、诗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党的建设, 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作出 过重大贡献。1927年,被军阀张作 霖杀害与北京。他的诗文被鲁迅先 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整体把握
1.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
滉执处 以起居郎召 授睦州别驾 涔虐用其众 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唐遵汉法 罚不惩 《传》曰 京兆长安人 获古戟十二 俄墨敕以方士郑普思为秘书监 词擅文场科 神龙初 器之 乃构飞变 滉由是衔琇 无给鼓吹者 至显庆中 吴子辞之 然事天后久 下皆愁怖 载初中 今前水后旱 繇是擢为大理评事 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 徙广州都督 神色不动 岂不能知人?"陛下宽殊死罪 非尔辈所及 睿宗立 寡信易谋 世俭素 乾夫名善数 为斥逐之地 子群 弈见《忠义传》 "非君所知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主要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欢迎阅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一)“历史是严峻的,她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中国历史常有神来之笔出奇制胜。
”中国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历史。
然而在这样的历史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人。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就是其中一位。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说的“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这句话。
它表现了李大钊在中国陷入困境时的一种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乐观主义精神。
确实,中国的历史是一条坎坷的旅途。
有人付出了许多,有人收获了许多。
中国艰难的国运中,却孕育出许多雄健的国民。
他们勇敢,坚强,爱国爱民。
虽然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但他们执意寻求光明。
他们坚信只要努力,敢于挑战自我,光明就会来迎接自己。
只有在这段旅途中挑战的人,才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种壮美的趣味。
是他们那善良、勇敢的心指点他们光明在哪个方向。
也许到死他还没有寻找到光明,但他会将自己的使命传于下一代。
星星火炬,点燃了千万颗雄健国民的心,他们在艰难中建造国家。
“历史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全是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
”是啊,人们在历史上的生活如旅途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途,也许有些人选择的旅途是一条平平坦坦的路,那么他的旅途是平稳的,最终却画就了一张没有色彩的白纸;也许有些人选择了崎岖,那么在他的旅途中就有惊涛骇浪。
也许这是一种冒险,但是只要敢于挑战,勇于面对,便能克服它,改造它。
在现在的社会中,常听到人们对生活的怨言,这难道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道路过于坎坷吗?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二)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看到这个标题,就应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了吧:在艰难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克服了无数多个困难,经历了艰难险阻后,终于胜利了。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研读赏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研读赏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1、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
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提示: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2、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甲生: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回首百年以前的那段饱经征战的岁月,中国走过了流血流汗的历程,逐渐完成了由封建专制到民主革命的历史转型。
中国的国运艰难,这是当时面临的现实。
而作为一个拥有众多英雄儿女的国家,中国的国民却始终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开启了新时代,让人民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
作为一位读者,深深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所感染,读后深受启发。
主人公曹希圣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活着的这一百年,亲历了中国最艰难的历史阶段,那个充满着一脉血汗的年代,留下了无数印记,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他对着年轻的后辈,讲述了那段历史,让现代人重新认识了那个曾经的中国,让读者更好地明白中国国运进退的历史背景。
通过主人公和历史的双重视角,我们获得了全景式的历史视角和思考。
我们看到曹希圣活过的百年,看到中国文化的兴衰更替、政治的发展变化和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演进;我们也看到每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出现在行云流水的历史舞台中,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奋斗,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更要思考并珍惜一个强盛国家的背后有多少人民的苦劳,有多少英雄烈士的抛头颅洒热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本书让人得到了深刻的感悟。
它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与现实的一个大好机会,引领我们反思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教育我们为人民、为民族、为世界、为未来而奋斗。
阅读本书,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成果所蕴含的深层次历史玄机,更加明智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执政党紧紧圈起来的群众和英雄的力量,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以及如何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
正如主人公所说:“中国不可能没有每一位中国人、没有每一位英雄,他们的身影始终融入了中国的历史。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保持不屈;保持着独立自主、坚定不移,为祖国的繁荣而不懈奋斗。
在这丰硕而兴盛的新时代,书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贯穿历史的优良品质,让我们更自信、更优秀、更坚定地为国家民族进步事业努力奋斗。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案及教学反思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案及教学反思《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法设计:朗读讨论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作者:1、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写作背景。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说一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1、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这是一种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难,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困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为民族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第8课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教材分析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歌颂民族精神的杂文。
它用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既反映了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又能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比喻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位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拓展延伸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
精神?为什么?各抒己见深化文章的
中心,培养学
生的爱国情
怀和革命者
的气度。
小结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
中华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
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
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
造就改变
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赏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赏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载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新民囯》第一卷第一号。
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茫之中,而李大钊则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了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李大钊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对中国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用生命诠释了“雄健的精神”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江一样浩荡。
李大钊在极其黑暗的时代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
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极大的振奋。
这篇文章以散文形式写出了时代的黄河颂歌。
文章篇幅不大,一共五段。
第一段,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的不平坦,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种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气势磅礴、态度鲜明地提出了论点。
为了反复说明“拿出雄健的精神”,冲破险阻这个论点,文章引譬连类,用长江大河的流动,说明历史发展有坦平,有曲折,形象而又极富说服力。
用旅途生活经验来说明冲破崎岖险路会产生“奇趣横生”的享受,生动贴切而又极富感染力。
这就给文章造成了一种壮志凌云的气势。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333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 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 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 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 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 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 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 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告诉我们这些的?
比喻
你能指出下列 喻体的本体吗?
长江 大河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扬子扛黄河 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浩浩荡荡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浊浪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问题研究
1、试阐述文中提倡的“雄健精神”? “雄健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扬子江及 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 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 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 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 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 “亦是人生最 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 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人类历史道路
艰难国运
以情行文
范围 逐步 缩小
民族生命过程 人类历史生活
→
雄健精神 雄健国民 壮美趣味 以理服人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赏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赏析说起李大钊,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今天来分享的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壮的国民》赏析,一起来分享下吧。
李大钊(zhāo)(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编。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李大钊同志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嗣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平(现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但有的人也认为是篇小杂文,即议论文。
即——议论性散文。
李大钊散文式的“黄河颂”。
这篇短文一共有五段。
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也一样。
在这里,与第一段相呼应,第一段讲的是“历史的道路”,这里讲的是“民族生命的进程”,是一致的。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旅途征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而“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这段说明人类在历史上只有经过艰难曲折,奋斗流汗,才能深切体验到奋斗的意义,成功的乐趣。
第四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另一层是说,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初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近半年多的初中学习体验及情感阅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的情感炽热,而90后的孩子成长在和平年代,文章所呈现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强调预习。
最好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但本文语言充满激情,适合朗读。
“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
”这时的不断朗读,带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再结合学生所了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对于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揣摩文中精彩的比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了《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a.历史的道Βιβλιοθήκη 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人类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人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 的美趣。 类历史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史路——中华民 族的精神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 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 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 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 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 出版)。
自由诵读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停顿、轻 要求: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感受作者 重和情感。 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的精神
李大钊
就义前李大钊的遗像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期间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乐亭人。1918年与陈独秀创 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 的编辑工作,1920年3月,在北京 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 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 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用饱满的语气、昂扬的精神,再 次感受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和澎湃 的激情
本文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 进程,以崎岖山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 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 毫不气馁,保持必胜的信念,冲破一 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你知道我们的国家还经历过哪些 “艰难”的国运吗?
不管有多痛,我们都会坚持到底。 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坚持,不怕困难、奋战到底, 共同抗震救灾,与死神搏斗,我们最终会战胜这场灾难。 —— 谭周强 家园没了,我们可以再建;学校没了,我们可以再修。 我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中国人民有能力战胜灾 难。 —— 谭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浅谈对新课标的细化解读
3落实 目标 二 . 在正式进入文本 解读之 前 ,有一个走 近作家作 品的环节 。 七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极 强 , 这也是学生大显身手 的好机会 , 利用 好这 一 环 节 , 以极 大 地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积 极 性 。 可 目标 二要求能概 括每段 中心句 ,最后归 纳文章 中心意 思。 这一 部分 ,我是通 过朗读法 和讨论点拨法 来完成的。本 文共有 五段 , 教师朗读并归纳第一段段义 。其余 四段 , 由四人一组 的学 习小组 中的每人归纳一段 ,最后集合全组之力来讨论并归纳 出 全文 主 旨。 要求每人在归纳段义之前 , 先将 该段 朗读 …遍 。 最后
( ) 渎( 学 重 点 ) 3朗 教 学 生需 要 在 朗读 中理 解 并 归 纳 文章 内容 ,在 朗读 中 品 味并 赏 析 文章 语 言 , 朗 读 中把 握 并 体 悟 文 章 感 情 。 在 朗读要求分两层 。第一层 , 准字音 , 读 正确断句 。这一层在 学生查完字典 ,做好预 习时 即可达成 目标 。但是对于这样一篇
《 艰难的 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的一 篇杂 文,这个单元是 以爱 国为主题 的文学作品 。学 习本单 元, 要反复朗读 , 感知文章主要 内容 , 揣摩关键词句 , 培养爱国主
义情 操 。我 将 从 确 定 目标 、 实 目标 、 测 目标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本 落 检 课 的教 学 说 明 。
一
、
确 定 目标
() 3 朗读课 文 , 找出文 中最生 动形象 的语 句评 价其作用 , 并 进行 仿写。
二 、 实 目标 落
1 标 摘 引 . 课
( ) 练使用字典 、 1能熟 词典独立识字 ,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 50 个, 其中30 个左 右会写 。 00 () 2 能利 用图 书馆 、 网络搜集 自' 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 3 能用普通话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地 朗读 。 () 4 在通读课 文的基础上 , 理清思路 , 理解 主要 内容 , 味和 体 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 中的意义和作用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引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本关于国家发展与国民素质的重要论著。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国家的命运与国民的品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案例,作者呼吁国家和国民共同努力,追求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
艰难的国运书中第一部分探讨了国家面临的艰难时刻,这些时刻往往需要国家和国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部压力或克服内部的困境。
不屈的精神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不屈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有很多国家经历战争、灾难等巨大挑战,但是他们的国民都展现出了顽强的精神。
只有积极抵御困境,挺身而出,国家才能克服困难。
作为国民,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奋斗。
英明的领导者艰难的时刻需要有英明的领导者来引领国家走出困境。
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些伟大的领导者,他们以智慧和果断的决策,使国家在危机时刻迅速恢复。
这些领导者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国民,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
雄健的国民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的努力和素质的提升。
书中第二部分探讨了国民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对国家的影响。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通过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优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有远见的领导者和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者。
所以我们国民要重视教育,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个人和国家都很重要。
国民应该注重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运动。
健康的国民不仅更有活力和创造力,也能减少国家的医疗负担。
积极的社会参与积极的社会参与是国民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动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积极的社会参与不仅提升自身素质,也能培养国家和社会责任感。
结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国家和国民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对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素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为国民,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走进概括的思维过程——《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解读
的一份真情 。 无法转移 , 他们不得 不分手 , 可 不得 不在
怨愤 中怀念 , 侍萍 ; 怀念 中沉溺 , 周朴园 。 么 , 如 在 如 那 造 成 爱 情 悲 剧 的根 本 原 因 是 什 么 呢 ? 者 本 人 把 它 归 作 结为 “ 命运 ” : 《 雨 》 显 示 的 , 不 是 因 果 , 不 是 报 应 , 是 雷 所 并 并 而
“ 史 的道 路 . 到 艰 难 险 阻 的境 地 全 靠 雄 健 的 精 历 走 神 才 能够 冲 过 去 的 ” 而 “ 族 生 命 的 道 路 ” 于 “ 史 . 民 属 历 道 路 ” 因 而 “ 族 生 命 的 道 路 ” 走 到艰 难 险 阻 的境 界 ” . 民 “ “ 靠 雄 健 的精 神 才 能 够 冲 过 去 ” 作 者 并 没 有 把 这 个 要 结 论 写 出 来 . 是让 读 者 去 思 考 。 中 华 民 族 现 在 的 历 而 “
华 民 族 现 在 的 历 史 的道 路 ” 走 到 艰 难 险 阻 的 境 界 ” “ 要
用 “ 坦 ” 更 替 “ 阔 ” “ 原 无 际 。 泻 万 里 ” 平 来 宽 、平 一 、 “ 荡 ”用 “ 坦 的境 界 ” 替 “ 境 ” 用 “ 坦 . 平 更 顺 : 艰难 险 阻 ” 来
5 l页。
到很逼狭 的境界 。 两岸丛 山叠岭 , 绝壁 断崖 , 江河流 于
其 间 。 环 曲折 , 其 险峻 。是 喻 体 部 分 , 形 象 具 体 回 极 ” 是 的 表 达 ;民 族 生 命 的进 程 。 经 历 亦 复 如 是 。 是 本 体 “ 其 ”
② 《 人民戏剧》 17 , 9年第 3期,高 中 文教参 第 9 《 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结构美
摘要:本篇议论文的结构又有那么特点?
文章开篇就态度鲜明地提出了论点——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过去的。
接下来作者用长江大河的流动和旅途生活经验来比喻说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的类比具有互补层进式的特点。
请看第二段——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在这里,作者用“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比喻中华民族的顺利发展;用“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但又不仅仅如是。
因为作者还没有说国民应该如何面对艰难的国运。
这层意思,作者要接下来在第三段继续说——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我们看到作者“抛开”前面长江大河的比喻,换用旅途生活的经验来类比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二句用“坦荡平原”比喻中华民族的顺利发展,用“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其实,这个意思与第二段所比喻的意思是相同的,只不过喻体不同而已。
也正因为意思相同,所以取喻较之第二段非
常简略。
作者的重点在第三句,即中华国民面对所遭遇的艰难国运,应该像老于旅途的人,愈是走到崎岖的、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视冒险为美趣的境界呢?作者接着在第四段写道——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的。
这篇小品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五四运动高潮过后。
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
社会黑暗到极点。
封建复古势力死灰复燃,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
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做出抉择,必须做出明确地回答。
因为有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背景为参照,所以作者紧承上文指出“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的道路”,读者一点也不觉得突然。
又因为有第三段“崎岖险路”的比喻作铺垫,所以作者说:“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这都不是本段的重点。
这只不过是以另外的表达形式重复了第三段的意思而已。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的”才是本段的语意重点。
至此,文章首段提出的论点得到形象地比喻论证,面对“艰难的国运”如何抉择这一问题,也做出了明确地回答。
不过,这还只是以否定的言语形式表明观点,不很过
瘾,所以作者在结尾又从正面以肯定的言语形式加以强调——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一定是人生中最有趣味的事……
纵观全文,其语势也正如旅途的征人一样,时而于平坦道路上阔步前行,时而在崎岖险路中寻幽探微。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探险。
这则小品文引譬连类,无疑也具有探险的性质。
作者为什么不用长江大河的流动作一比喻,把如何面对艰难的国运作一中心顺势说完呢?一是求变化避单调的需要,一是在结构形式上暗合坦途与坎坷并存的意思。
这个特点也表现在将本体和喻体相联接的过渡句上。
这样的句子有两个:“其经历亦复如是”;“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用长江大河的流动和旅途生活经验来比喻说理,看起来是两个角度,但是在转入新角度比喻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一句中的“正如”改为“亦如(也如)”呢?作者似乎努力给我们造成这样的印象:长江大河的流动跟人的旅行本来就是一回事。
或者说,作者不是平行地运用这两个角度,而是在纵向使用这两个角度。
这正如大江大河的流动,遇到宽阔的境界,固然要一泻万里,平原无际,遇见沙漠、遇见山峡同样要浩浩荡荡地流过去。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达到言语形式言语内容的高度统一,就不能昭示雄健的文字出自雄健的作者,即所谓“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