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以《八骏图》为例
沈从文八骏图读后感
沈从文八骏图读后感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八骏图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八骏图》是一部以北国风情为背景,以八匹名马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富有诗意的北国世界。
读完《八骏图》,我深受感动,对沈从文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首先,小说以八匹名马为主角,通过它们的成长与命运,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诗意的北国世界。
每一匹马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它们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主人公的伙伴,有的是主人公的对手,有的则是主人公的知己。
通过这些马的命运,沈从文展现了北国的风土人情,勾勒出了北国的美丽与悲壮。
在小说中,我仿佛置身于北国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北国的苍茫与壮美,感受到了北国人民的热情与坚韧。
其次,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富有诗意的北国世界。
沈从文的文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细腻而生动,丰富而真实。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北国的山川河流,描绘了北国的百姓生活,描绘了北国的风土人情。
在小说中,我仿佛置身于北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北国的宁静与神秘,感受到了北国的古老与新生。
最后,小说通过八匹名马的命运,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在小说中,每一匹马都有其独特的命运,有的得意洋洋,有的黯然神伤,有的则是无可奈何。
通过这些马的命运,沈从文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八骏图》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思想深度的小说,通过八匹名马的命运,展现了北国的风土人情,勾勒出了北国的美丽与悲壮,揭示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沈从文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相信这部小说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有关沈从文的《八骏图》范文
有关沈从文的《八骏图》范文《八骏图》是沈从文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婚恋为中心,从性心理角度入手,通过主人公达士先生的视角描写了某大学八位教授的病态人生和堕落生活。
这些教授身上都挂着“学者、专家”等徽章,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低俗而腐朽。
平时,他们口头上大谈泛爱主义,标榜清心寡欲,还有的炫耀独身主义,或坚持礼义道德,但一旦涉及到两性问题,就显得荏弱、萎靡而不堪一击。
表面上看,他们是正人君子,但实际上却是以一种“违反人性的理想”和“阉割观念”来抑制潜意识里的爱欲冲动,来扼杀人的天性。
作家借此来批判都市生活的腐化以及知识分子的堕落。
沈从文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本书辑入了其中短篇小说《八骏图》《柏子》《丈夫》《都市一妇人》等13篇佳作。
其中《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描写了所谓绅士淑女们不乏高雅却琐碎做作的情欲表达,与《柏子》《丈夫》等水上人纯情痴爱的简单纯粹形成鲜明对比,从文先生以尖锐的笔法讽刺了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寄托了其对故乡自然、健康的生存状态的认同和赞扬。
《八骏图》是沈从文短篇小说不但写于“窄而霉斋”,而且还是以这栋大学教授们宿舍楼为背景的。
沈从文的“窄而霉斋”居室在福山路3号的一个小楼上。
这是当时青大的一座教职员宿舍楼,坐落于八关山的东麓,拾步可到学校;距中山公园(当时为青岛第一公园)汇泉湾和海水浴场,也不过一箭之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骏图马——一度是北方农民不可缺的生产工具,如南方的耕牛。
老马默默承受苦难的形象也酷似旧中国农民的性格(当然非朱老忠而是严志和一类),吃苦耐劳、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坚韧不拔。
纵然臧克家自己解释,他“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是文学史家历来认为,诗人描绘的“老马”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传神写照,喜欢称誉臧克家为“农民诗人”。
《老马》的艺术非常精致。
这精致包裹在朴实的语言里,它不能不像农民一样朴实。
第一二句完全用了农民口语,朴实得不像某些人心目中的诗句。
沈从文介绍
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
1917年入伍。
1922年来到北京, 以特有的“乡下人” 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生 活。
1926年出版第一部 小说集《鸭子》。
三十年代创作最丰盛 的时期,也是他的成 熟期
30年代后期成为 “京派”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 形式独特。代表作有 《八骏图》、《边 城》,长篇有《长河》 等。
景观
3、沈从文何以被人称为“文体家”?
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情 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性 的“湘西世界”,并 以此作为病态都市世 界的具体对立参照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地域生态环境对文化 个性的形成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沈始终信守着以其小说表现“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 原则,并力图按照自己所理解的“真实” 去表现人生;其大部分小说中的故事和人 物,都被置于一种原始封闭的社会背景下, 一种被净化了的环境里。
对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品德 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不可知的 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 寻,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思想内核。 这可以上溯到“五四”文化运动中关于“人的 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以至“美育代替宗教” 的传统,两者的合流,即沈从文的文学的人性 立场。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 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沈从 文离开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路,就是这样形成 的。
3、此外, 还有对历史发展与代文明对 湘西社会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忧虑(《菜园》 《七个野人和一个迎春节》《新与旧》 《长河》等)。
《边城》:支撑”湘西世界”的柱 石
1、创作动机
汪曾祺 说:“‘边城’ 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 地的小城。这同时是 一个时间概念,文化 概念。‘边城’是大 城市的对立面。”
论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例
论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例■田惠婷/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摘 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一方面以表现湘西的独特之美为主题,他憧憬并追忆着湘西的自然、人性之美,另一方面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进行了批判,深深地表现出对都市人虚伪,自私,做作的厌恶。
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是他生活及思想最真切的反映,他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对追求美好纯真人性的渴望。
关键词:沈从文 都市世界 湘西世界乡下人沈从文自小生活在湘西,这里有奇山异水,淳朴民风,这方水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出了其笔下美不胜收的湘西。
作者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离开这片土地的沈从文受到了大都市物欲横流的冲击,面对都市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他在文学创作中开始了无尽的批判和讽刺。
无法忍受都市生活中肮脏不堪之事、道貌岸然之人的沈从文,固守“乡下人”的自我角色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身份认知,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遵循了“乡下人”的忠诚,对都市世界的探究也透露出了自我独特的视角。
一、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边城》是一部经过作者理想化的作品,它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生活,当时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战争频繁,各地动乱不安,但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并没有被这种氛围所笼罩,它给读者展现出的是自然、和谐、美丽的湘西世界。
作品中虽能看出现代商业对这片桃源净土的点点腐蚀,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了湘西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
(一)自然之美茶峒山城是一个景色优美、宁静,有着淳朴民俗风情的小城,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既浑然天成又颇为独特,静静的溪水、水边的白塔、翠色逼人的竹篁……这些景物都在尽情地展现着小城的魅力。
小说开头就深情地描写了这样的景色,“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试述沈从文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精选文档
试述沈从文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创作姿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作家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作家对文学进行鉴赏过程的总和。
作家是时代的产儿,作家的文学创作不是孤立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要受到所处时代的背景与当时文学风格的影响。
而“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时期是国内政治斗争极其激烈,新文学与旧文学交替的时期。
京派是当时一个带隐逸气息的文学群体。
作家身居带衰颓意味的古都,又浸染于经院学风,文化心态从容宽厚,功利意识淡薄,而艺术意识浓厚,他们的作品多由文化层面控讨人生与人性,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与纯正,有一定的纯文学色彩,这使它与社会剖析派拉开了距离,在艺术情趣上也有别于东南工商业大都市为依托的新感觉派,京派作家(尤其沈从文)融古入今,将原始古朴的东方情调融入于对人生世态,尤其乡野生活的诗意描绘之中,风格恬淡而沉婉,使作品充满一种有着东方古典式的和谐同融情结合的神韵,在中国现代小说体式变迁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足迹,而沈从文就是京派作者的代表之一。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我表现,他说:“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他自称为“乡下人”。
在小说中他真实地写自己,自由地写自己所以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一个退伍兵的自述》、《入伍后》,是他行伍生活的真实回忆,那些回忆青省年时代的《雨》、《往事》、《玫瑰与九妹》、《夜渔》等都是他的所见所闻或自己亲身经历的细节与情节,几乎是生活的实录。
沈从文在谈自己的创伤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各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种创作思想与当时呼唤个性解放,人性的觉醒的启蒙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地主绅士,还是士兵、农民、小业主等各类劳动者,都力着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以美好的人性反现“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辩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 30分)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A. 《语丝》B.《小说月报》C.《创造》季刊D.《新青年》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A. 南国社B.春阳社C.春柳社D.民众戏剧社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A. 国民党的文学派别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A. “五四”时期B. “五卅”时期C. 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D. 大革命失败后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A. 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B. 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D.浪漫主义和诗情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A. 美国文学B. 中国古代文学C. 俄国文学D. 日本文学7.郁达夫 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A. 反帝反封建的思想B. 性苦闷的情绪C. 隐逸的思想D. 追求革命的思想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A. 《踪迹》B.《毁灭》C.《火把》D.《北游》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A. 小说集B.散文集C.童话集D.诗集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 满族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 C)A. 《新生》、《萌芽》、《灭亡》B.《雾》、《雷》、《电》C.《雾》、《雨》、《电》D.《雨》、《电》、《雷》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A. 《灭亡》、《新生》B. 《激流三部曲》C.《火》三部曲D. 《爱情三部曲》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 A )A. 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A. 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A. 《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A. 周朴园侍萍愫方B. 周朴园鲁大海四风C. 陈白露蘩漪周朴园D. 周萍蘩漪方达生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A. 《雷雨》B.《日出》C.《北京人》D.《原野》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A. 胡也频B.柔石C.洪灵菲D.茅盾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A. 李广田B.何其芳C.陆蠡D.丽尼22. 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A)A. 柔石的《二月》B. 蒋光慈的《短裤党》C. 丁玲的《梦珂》D. 艾芜的《故乡》23. 以下符合张天翼小说创作特色的判断是(A)A. 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B.有浓厚的怀乡情调C.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学D.有浓厚的避世思想24.下列属于“七月”派的一组诗人是(A 绿原、鲁藜、阿垅、牛汉)25.《马凡陀的山歌》属于( A)A. 叙事诗B.枪杆诗C.政治抒情诗D.政治讽刺诗26. 艾青到延安以后发表的诗集有(B)A. 《火把》B.《黎明的通知》28.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 D)A. 《李家庄的变迁》B. 《李有才板话》C.《邪不压正》D. 《小二黑结婚》29.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 C)A. 《光荣》B.《麦收》C.《荷花淀》D.《芦花荡》30. 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C)A. 《火把》B.《赶车传》C. 《王贵与李香香》D. 《漳河水》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0分 )31.《女神》的思想内容有( ABC)A. 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B. 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C.炽热的爱国情思D.青春、爱情的欢唱E.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否定32.下列都属于 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主要作者有(ACD)A. 台静农、冯文炳B.废名、师陀C. 彭家煌、蹇先艾D.鲁彦、许钦文E.许杰、萧红33. 下列属于新格律体的白话诗集有(BD)A. 《昨日之歌》B.《死水》C. 《繁星》D. 《尝试集》E.《翡冷翠的一夜》34. 巴金中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系列有(AD)A. 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 表现工农大众的革命活动C.描写校园男女的爱情生活D.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与罪恶E. 描写中国农民的苦难35. “五四”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的主要倡导者有(ABCE)A. 鲁迅B. 陈独秀C.胡适D.蔡元培E. 周作人全国 2006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一、填空题1.1918 年《新青年》刊发的外国文学专号是(. 易卜生专号)2.“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戏剧界提出“爱美的”(Amateur )的口号,“爱美的”意为 ( 非职业戏剧 )3.京派作家的创作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 乡村中国)4.“七月”诗派的特点是 ( 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5.关于杂文“鲁迅风”的争议发生在(B. 抗战时期上海“孤岛 )6.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先河的作家是( 鲁迅 )7.鲁迅小说《铸剑》中的人物宴之敖(黑衣人)是一个( 复仇者形象 )8.《女神》中的多数诗篇写于 ( “五四”高潮时期 )9.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南冠草》宣扬的基本思想是 ( . 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10.《潘先生在难中》反映的背景是(. 军阀混战)11.《缀网劳蛛》表现的主要思想是( 带有宗教色彩的积极人生态度)12.冰心于 1931 年发表的标志她小说创作新阶段的作品是( 《分》)13.郁达夫表现“五四”青年性苦闷的小说是( 《沉沦》)14.受到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影响的作家是( 冯文炳 )15.下列不宜用来描述《腐蚀》主人公赵惠明的词语是( 追求肉体享乐)16.在茅盾下列小说中,较多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是( 《蚀》三部曲)17.茅盾描写延安人民革命生活风貌的散文名篇是( 《风景谈》 )18.老舍创作的寓言体小说是 ( 《猫城记》 )19.老舍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小说是( 《四世同堂》)20.沈从文的《湘西》是 ( 散文集 )21.下列沈从文塑造的人物中“作为美的精灵与化身”的是(. 翠翠)22.下列沈从文小说中表现“湘西人性世界”的作品是( 《柏子》)23.曹禺在抗战初期创作的以革新一所医院腐败现象为内容的剧本是(《蜕变》)24.曹禺以暴露“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为创作思想的剧作是( 《日出》)25.曹禺剧作《北京人》中“棺材”的象征意义是( 封建阶级的灭亡)26.20世纪 40 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张爱玲 )27.20世纪 40 年代我国新歌剧最早的一部代表作是( 《白毛女》)28.下列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形象中个性最鲜明生动的是(二诸葛、三仙姑)29.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 《李家庄的变迁》)30.郭全海这个人物出自于 ( 《暴风骤雨》)二、多项选择题31.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建设的文学有(BDE)A.平民文学B.国民文学C.通俗文学D.写实文学E.社会文学32.下列关于老舍创作特色的正确表述有(ABD)A.现实主义、口语化B.文化反思色彩、“京味儿”C.讽刺、浪漫主义D.描写城市市民、幽默E.象征主义、抒情性33.下列属于田汉所创作的剧本有(CDE)A.《五奎桥》B.《家》C.《丽人行》D.《回春之曲》E.《南归》34. 20 世纪 40 年代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 BC)A.赵树理B.徐讠于C.无名氏D.路翎E.钱钟书35.抗战时期,揭露阻碍抗战、阻碍民族更新的黑暗势力和民族痼疾的长篇小说有(ACDE)A.《腐蚀》B.《困兽记》C.《四世同堂》D.《淘金记》E.《呼兰河传》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8 分)36.象征诗派:(1) 中国现代的象征诗派, 是指 " 五四 " 文学革命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新诗流派。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
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
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
《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1、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曾看过有关沈从文的评论,说是他的《边城》有一种牧歌情调。
“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摘要:京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方城市作家群,以沈从文、废名等人为代表的,区别于当时主流左翼文学,主张脱离政治和社会,回归田园乡村,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后经汪曾祺等人继续发扬,与乡土文学实现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元素。
21世纪以来,文学界风气日趋宽松,对于京派文学的认识观点也在不断发生转型,学术界由传统的政治视角转向文本、作家群,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
本文分三部分对京派文学进行分析,并以沈从文这一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散文《湘行散记》为视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京派、沈从文、乡土文学一、关于京派“京派”是30年代活跃的文学流派,是远离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在北方京津一带进行文化创作的作家,又称为“北方作家群”,开辟出与当时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相对的一条文学之路,以小说创作为主,以《骆驼》《水星》为主要创作阵地,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
“京派”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主张创作纯粹的、自由的文学,他们远离政治斗争和商业场、官场,去除文学的功利化,追求“纯粹的文学趣味”和“和谐、节制与恰当”的审美趣味,收敛情绪,抑制情感的过分宣泄。
京派文学不事雕琢,主张纯粹、自然的生活描写,还原本真,因此小说中对于乡间生活的描写与现实生活十分相似,没有过度的艺术加工,给人亲切之感。
京派是对五四时期国民性发掘的回归,作者针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沦丧,在小说中寄予对美好的希冀,呼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复归。
创作者秉持自由主义创作思想,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文学思潮,强调文艺创作的独立性和非功利性,反对将文艺工作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强调对个体意识和自由创作的追求,在小说、散文、文学理论各方面都有反映。
京派主张文学净化心灵,改造民族灵魂,是对五四时期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继承,但在政治革命已成为中心的时代,将时代的症结归结为人心不古,是对现实革命的逃避,为旧制度的残喘提供了借口。
沈从文八骏图读后感
沈从文八骏图读后感沈从文的《八骏图》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宫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宫廷生活、宫廷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宫廷故事。
小说以八匹骏马为线索,讲述了宫廷内外的权谋斗争、爱恨情仇,以及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宫廷内外的权谋斗争。
在宫廷内部,皇帝、皇后、太监等人物之间的权谋斗争,以及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展现了宫廷政治的黑暗面。
而在宫廷外部,各种权臣、宦官、宗室等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人们对宫廷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权谋斗争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和无情,也让人们对宫廷生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除了宫廷政治,小说还通过对爱恨情仇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宫廷内外各种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有的人因为爱情而伤心、痛苦,有的人因为仇恨而心存阴谋、险恶。
这些爱恨情仇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也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八骏图》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宫廷生活、宫廷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在宫廷生活的描写中,作者展现了宫廷政治的黑暗面,让人们对宫廷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爱恨情仇的描写中,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八骏图》的阅读,我对中国古代宫廷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八骏图》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在人物形象上鲜明生动,而且在对宫廷生活、宫廷政治和人性的描写上也颇具深度。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对中国古代宫廷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体会其中的深意。
沈从文的民间民俗文化
沈从文的民间民俗文化09级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刘锐099038摘要: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是一个具有土家族血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土家族文化传统的作家,他以湘西民间优秀文化精神及城市下层民众的优秀品德为参照观察“现代”文明,从而发展了自由主义的保守性,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
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描写,通过过一个故事的叙述来体现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沈从文眼里所看到的社会民间的生活形态。
关键词:沈从文民间文化湘西民俗文化说到沈从文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旨是指那种立足于传统文化,力图融合古今,也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
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政治上可以很进步、很革命,甚至十分激进,但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却很谨慎。
沈从文自身是土家族人,出生于湘西,受到湘西文化的影响,其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也将这种文化融入其中。
尤其是受到当时历史客观环境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的湘西自治运动,在使沈从文心中原有的湘西民族的自主自由精神自觉化的同时,也给了他以“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并从此构成了他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民族文化基础。
到北京后,一方面是北京的文化自由精神与丰厚传统文化的培育,使他有了“京派”风度;另一方面是自己生活的困苦,加上湘西人的固执,又使他形成了“乡下人”的精神气质。
正是这二者的结合,使他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使他成为“京派重镇”。
因此,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更多的是侧重于在城市下层人民的体现。
沈从文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沈从文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1、 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
2、 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3、 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运用的批判现实主义。
文体结构:
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
如《丈夫》描写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当船妓的妻子,目睹妻子被人蹂躏,自己被人凌辱,麻木的灵魂终于有了人的自尊和初步觉醒,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小说揭示了在经济压迫下和金钱魔力下人性畸形,批判了造成这种现象的பைடு நூலகம்会根源。
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如《绅士的太太》流露了上流社会人物的假道学、假文明内质。
3、 作者的抒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a) 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b) 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
c) 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曾去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二、沈从文的小说特色2002年,哈佛博士的美国学者金介甫在撰写的《沈从文传》中提出,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寺宦观念”—以《八骏图》为例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毕业时间:浅析沈从文笔下的“寺宦观念”——以《八骏图》为例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浅析沈从文笔下的“寺宦观念”——以《八骏图》为例摘要: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家,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受到读者的青睐。
其中以《八骏图》最具典型。
作品以人的精神是否健康健全为关注的中心,以社会历史环境对人的“变异”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通过描写任教于青岛国立大学的八位教授,探究出沈从文对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的赞同,反对生命的被戕害,变得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形成了“寺宦观念”。
本文将聚焦《八骏图》,再现作者笔下的八骏形象。
通过对八位教授的解析,反映社会中人们精神需求的匮乏及其心理的畸变,揭示现代都市的劣根性,进而批判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关键词:沈从文八骏图寺宦观念Shen cong wen of the "temple official concept"- "Eight Horses" as an exampleAbstract:Shen cong wen - Chinese modern writer, and his urban novels by readers of all ages. Among them, "Eight Horses" the most typical. Works to the human spirit is healthy and improve as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to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n people's "Variation" as the study of the main targe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at the Qingda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Eight professors, explore the Shen cong wen of the natural, harmonious and healthy life, Shen cong wen agree with it;but to be against the harm of life become inadequate nutrition, lack of sleep, lack of fertility, Be formation of the "temple official concept."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Eight Horses", reproduction of the image described by Eight Horses. Analysis by Professor of eight, reflecting the spiritual needs of people in society and their lack of mental aberration, revealing the evil of modern cities, and then criticize social repression of human nature.Keywords: Shen congwen Eight Horses Huan Temple concept绪论 (1)一、《八骏图》的内涵及其转型意义 (1)(一)、《八骏图》的内涵 (1)(二)、《八骏图》转型意义 (2)二、《八骏图》的“寺宦观念”剖析 (2)(一)患有“知识病”的物理学家教授甲 (3)(二)深陷“文明病”的生物学家教授乙 (3)(三)“文明病”缠身的道德哲学家教授丙 (4)(四)“都市病”中的教授丁和戊 (5)(五)“病位一体”的教授庚 (5)三、《八骏图》的“寺宦观念”总结 (6)(一)医生“达士”的讥诮命运 (6)(二)敦厚笔锋中的讽刺 (6)(三)隐喻意味的巧用 (7)四、结语 (7)参考文献 (9)谢辞 (10)沈从文的小说呈现都市与乡村的对立与结合。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
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
“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
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
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
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
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
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
试从《八骏图》反观沈从文的逃逸情怀
试从《八骏图》反观沈从文的逃逸情怀沈从文的都市讽刺小说《八骏图》带有典型的都市化色彩,但是从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反观出沈从文想要逃离都市,归于乡土的逃逸情怀。
这也正暗中体现了沈从文的创作倾向与人格趣味。
标签:都市;反观;乡土;逃逸一提到沈从文,人文最熟悉的是他的《边城》,有人说边城是“玲珑剔透的牧歌。
”沈从文对湘西这一片乡土,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热爱,在黑暗的抗战年代,写出这一片远离硝烟的桃园。
沈从文总是能看到乡下人的善。
沈从文特别钟爱农村题材的写作,并且写得入情入味,典型动人。
这大概与他温文尔雅的人格品性有关吧。
“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诗意的”他天然具有南方人的温柔委婉,顺从自然。
他不爱强迫别人,他安安静静地雕刻他自己的文学。
沈从文有些像老舍。
老舍对于他的旧北京有着不能替代的爱意,沈从文对于他的湘西自然也是。
對于沈从文所创作的都市题材的作品,都充满了讽刺意味,他的确是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城里人了。
”我们从这些文本中看到的是“城里人”的虚伪与道貌岸然。
然而,换一个角度,我们或许也能从对这些花花绿绿的都市生活描写中,窥探到乡村的影子,从“对城里人的恶意”反观出“对乡下人的爱意”,追寻到逃逸的情怀。
即我们能从都市题材的作品反观沈从文的逃逸情怀,而逃逸的对象便是乡土。
笔者在这里仅以《八骏图》为例。
《八骏图》写的是福山路3号的一个小楼上的八位教授,他们有的是物理学家,有的是生物学家、哲学家、史汉学家、六朝文学专家等。
通过对教授们清高的表面与内心的底下的欲望的揭露,讽刺了教授们的虚伪与道貌岸然。
作品中有一个隐藏着的,却十分重要的叙述接受者:达士的婚妻瑗瑗。
笔者认为,瑗瑗这一人物形象的构建,寄托了作者逃离都市,追寻乡土的意愿。
达士的未婚妻,是美丽的。
此外,似乎就没有了关于这位美丽的未婚妻的具体形象描写。
“她”像是一个虚幻的影子,寄托着读者种种美好的幻想。
在读者的眼中,这位未婚妻,应该是温柔恬静的。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所谓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而在我看来,其实就更通俗的语言来讲,文学批评是架构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让读者能通过批评了解更多作品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
而自从这座桥梁建立起来过后,桥梁也有了更多的样式的变化,这就是文学批评文本的不同格式与体制。
文学批评的题材丰富多样,不胜枚举。
大体说来,文学批评文本有五种分类,即论著体文学批评、随笔体文学评论、对话体文学评论、书信文学评论、序跋体文学评论。
本篇文章便是通过对李健吾先生的文学批评作品《边城——沈从文先生作》的评述来对其中一种文体——论著体文学评论进行浅析。
论著体是文学评论中最常见、最严谨也是最重要的样式。
它是“比较系统地阐述某种文学观点或评价分析某些文学现象的文章体式”。
由于这种形式有利于作者细致深入地表达各种见解,因此受到评论家的广泛的喜爱,许多重要而复杂的文学问题,都是用论著体文学评论形式来讨论和阐释的,“它是文学评论中的重型武器”。
作品规模“既可以是数以十万言的专著,也可以是数千字的论文”,就这一点来看,李健吾先生的《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属于后者。
而从内容上将论著型文学评论分类,可分为作家论、作品论、思潮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作品论和作家论较为发达。
作品论是以文本为主,可就单个作品谈作品,也可对多个作品进行综合研究。
作家论则是以人为主,可以总评作家的一生,也可侧重于创作风格、艺术技巧、思想观念、社会理想、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
而李健吾先生这篇文章则是将两种类型巧妙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对《边城》这部作品的分析,特别是与《八骏图》的对比,一方面突出对《边城》的喜爱,另一方面更是对沈从文先生的创作风格的肯定及赞赏。
沈从文小说—八骏图
八骏图“先生,您第一次来青岛看海吗” “先生,您要到海边去玩,从草坪走去,穿过那片树林子,就是海。
” “先生,您想远远的看海,瞧,草坪西边,走过那个树林子——那是加拿大杨树,那是银杏树,从那个银杏树夹道上山,山头可以看海。
” “先生,他们说,青岛海比一切海都不同,比中国各地方海美丽。
比北戴河呢,强过一百倍;您没到过北戴河吗那里海水是清的,浑的” “先生,今天七月五号,还有五天学校才上课。
上了课,你们就忙了,应当先看看海。
” 青岛住宅区××山上,一座白色小楼房,楼下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里,到地不过五十分钟的达士先生,正靠近窗前眺望窗外的景致。
看房子的听差,一面为来客收拾房子,整理被褥,一面就同来客攀谈。
这种谈话很显然的是这个听差希望客人对他得到一个好印象的。
第一回开口,见达士先生笑笑不理会。
顺眼一看,瞅着房中那口小皮箱上面贴的那个黄色大轮船商标,觉悟达士先生是出过洋的人物了,因此就换口气,要来客注意青岛的海。
达士先生还是笑笑的不说什么。
那听差于是解嘲似的说,青岛的海与其他地方的海如何不同,它很神秘,很不易懂。
分内事情做完后,这听差搓着两只手,站在房门边说:“先生,您叫我,您就按那个铃。
我名王大福,他们都叫我老王。
先生,我的话您懂不懂” 达士先生直到这个时候方开口说话:“谢谢你,老王。
你说话我全听得懂。
” “先生,我看过一本书,学校朱先生写的,名叫《投海》,有意思。
”这听差老王那么很得意的说着,笑眯眯的走了。
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听差出门后,达士先生便坐在窗前书桌边,开始给他那个远在两千里外的美丽未婚妻写信。
瑗瑗:我到青岛了。
来到了这里,一切真同家中一样。
请放心,这里吃的住的全预备好好的这里有个照料房子的听差,样子还不十分讨人厌,很欢喜说话,且欢喜在说话时使用一些新名词,一些与他生活不大相称的新名词。
这听差真可以说是个“准知识阶级”,他刚刚离开我的房间。
在房间帮我料理行李时,就为青岛的海,说了许多好话。
沈从文-八骏图
八骏图的内涵
沈从文对八骏们的冷嘲热讽就是为了体现他对 “文明人”的“智识者”的憎恶,藐视他们用 “文明”来伪装自己去毁灭人的自然天性,一 个个变得像被霜打过:“营养不足,睡眠不足, 生殖力不足”,轻视他们“自己不作算聪明, 别人作来却嘲笑”的“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 念”,即表现在他们身上的“阉寺性”,具体 表现为“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
八骏图的写作特征
4、《八骏图》叙述模式多重复杂,有着“多重 的看”和“多重叙述”两大主要模式。首先,在 看海这一动作上,有初来乍到的达士先生的看海; 有庄严老成的七位教授的观海;有神妙莫测的黄 衣女子的心中的海;还有文本背后潜藏的叙述者 笔下的海再次,在人物之间的“互看”上,有达 士先生眼中圆滑的听差老王、病态的七位教授及 神秘的黄衣女子;有七位教授眼中属浪漫派的达 士先生及形形色色供其亵渎的女子;有黄衣女子 眼中 不敢爱的达士先生和不知爱的其余男子。 同时,小说中众生万象又都逃离不了文本背后的 叙述者的法眼的俯视和统摄。
八骏图的写作特征
2、《八骏图》中人物名称设置独特,七位教授 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庚、辛等天干地支 的符码编名,海边神秘的女子根本就没有名字, 而是以黄衣身影来代替。沈从文不仅背离了中国 传统小说人物名号的苦心经营精美设置的审美追 求,而且突破了五四以来大多数现代小说人物名 称外在的具体性和内在的象征性的结合的窠臼。 沈从文这种创新和突破,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家 (如卡夫卡等)笔下人物名称的符码化的刻意设 置是相通的通过人物名称的符码化处理。
八骏图的写作特征
沈从文面朝大海,对“人类远景凝眸”,在文 字中探索和思考人类生命,以尖锐的笔法刻画 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及命运流程,《八骏图》便 有着对人类生存处境与身份认同的危机感认识 的深层内涵和现代意识。《八骏图》具有语言 模式的隐喻化,人物名称的符码化,文本结构 的多重性及小说叙述的复调性等多方面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品 评浅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以《八骏图》为例金一筠《八骏图》是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独特性的文本。
在浅层次上,《八骏图》可以看作是作家对“都市—乡村”对立景观的建构,而其更深的意蕴则体现在潜藏于文本中的作家个人的隐秘心理、价值追求以及技法尝试等方面,人们从中可以窥见沈从文创作成熟阶段较为复杂的创作动机。
发表于1935年的《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代表作。
通常认为,小说是通过对包括主人公达士先生在内的八位教授的状貌行为的精神分析式描写,暴露他们压抑、扭曲的灵魂,由此批判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害。
这样的解读主要是基于沈从文所构筑的“都市—乡村”对立模式,失之简单化和概念化。
事实上,《八骏图》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本,从题材内容到文体形式,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都具有代表性,其创作动机值得探究。
一、在自卑与超越中获得内心平衡“都市—乡村”二元对立是对沈从文小说的一种惯常的理解方式。
在沈从文的笔下,他毫不吝惜对以湘西为代表的乡村世界的赞美,而与此相对立的是充满险恶、压抑、扭曲的都市社会。
这虽不是阐释其作品的好角度,却可以成为读者进入作家内心世界探究其创作动机的切入点。
沈从文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打造这样的城乡对立景观呢?结合他的早年经历和种种自述可以看出,原因不是简单的好恶所能概括的,而是受复杂的心理因素影响。
这种隐秘心理动因在《八骏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1922年,沈从文告别了湘西初到北京,抱着考大学、做学者的愿望开始了在大都市中的闯荡。
美国学者金介甫认为:“20年代多数进步的作家全是教授,以他们的学问受到人们的尊重。
因此,沈从文显然必须考进大学。
”经济窘迫,考大学也屡屡落榜,特别是考燕京大学得零分这一经历使他的自尊心严重受挫。
为了生计,沈从文只好大量写作和投稿,但发表并不顺利,他的稿件还曾被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当众扔进废纸篓。
经历了种种挫折,沈从文渐渐明白了大都市的生存法则和他所向往的文化知识界的等级构成。
《八骏图》所描写的对象——教授,正是文化知识界掌握话语权威的角色。
即使在成为知名作家乃至自己也做了教授之后,沈从文对于曾经受到的来自知识界的轻视和羞辱仍然不能释怀。
他针对这一群体的贬损常常十分尖刻:“活在中国作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圈儿里。
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身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尽管早已是“读书圈儿”中的一员了,但沈从文显然将自己这个“乡下人”与“大多数人”划清了界线。
《八骏图》的前半部分里,作家与主人公达士先生的目光是一致的。
达士先生在写给未婚妻的信中以“医生”自居,认为其他七位教授“皆好像有一点病”,而病因也被达士先生带着会心的微笑轻易看穿:“这些人虽富于学识,却不曾享受过什么人生。
便是一种心灵上的欲望,也被抑制着,堵塞着。
”接着,63品 评作家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分别展示了七位教授的病状。
然而在这一大段的精神展览中,作家自己的隐秘心理也同样呈露出来。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行为是对自卑心理的掩饰,“由于自卑感总是会带来压力,所以相伴而来的常常是补偿性的举动”。
可以说,作家是在展览七位教授病态精神的同时,完成了对由早年受文化知识界冷遇所造成的自卑心理的补偿。
但沈从文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自卑者,他对自己的隐秘心理是有所知觉的,并在创作中流露出自我超越的意图,这在《八骏图》中也有所体现。
当教授们的病状展览完毕之后,作家的视角就开始逐渐后移,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主人公自身。
这篇小说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当作家将解剖刀对准达士先生时,其自我超越的意图就显现出来。
达士先生一面对其他七位教授的隐秘性心理流露出蔑视和鄙夷,自己却也不自觉地受了“海”的引诱,患上了与其他教授相同的“病”。
小说渐近尾声,反讽的笔调也愈发明显:“一件真实事情。
这个自命为医治人类魂灵的医生,的确已害了一点儿很蹊跷的病。
”这样毫不留情的讥讽或许可以理解为作家自我超越的决心。
但根据阿德勒的理论,自卑者有时会乐意承认自己的弱点以隐藏其对支配地位的迷恋。
据此来看,沈从文对达士先生的无情解剖可能只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种体现,其自我超越的意图恐怕未必能够真正达成。
二、在现实与梦幻中找寻真善美尽管从《八骏图》等描写都市情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现实批判成分,但沈从文的眼光显然不止停留在批判的一面。
相应地,人们也不能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书写简单地理解为浪漫抒情。
宗白华认为,诗人艺术家可具有醉与醒两种态度:“诗人善醒,他能透彻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象……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
由梦由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超越凡近……”沈从文的创作就有此倾向。
除了对现实的深切体察,作家对自然、生命、美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在这样的双重观照下,沈从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与梦幻结合的创作方式,也正因为此,才可见出沈从文创作的深度。
从具体的文本看,即便是《八骏图》这样的反映“现实的丑”的作品,其中也包含着大量“梦幻的美”的因子,这显然与一般的批判讽刺小说有明显不同。
沈从文在记录了《八骏图》创作过程的回忆性散文《水云》中描述了自己在青岛海边的体验:“我一面让和暖阳光烘炙肩背手足,取得生命所需要的热力,一面即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时间长,次数多,天与树与海的形色气味,便静静的溶解到了我绝对单独的灵魂里。
”显然,作家的感受是美的,并十分自然地将它融入了作品之中。
小说中每每出现自然景物的描写时,作家的笔触都是散文化的、诗化的,作家显然毫不在意将这些美的成分穿插在对教授们病态心理的描摹之中。
作家的情绪是处在醉醒间的,只是捕捉内心的感受固定成文本,而并未刻意将小说作为纯粹反映和讽刺现实的创作,而文本的意味也随之丰富起来。
同样地,在《边城》《三三》等写乡村的作品中,除了展现美好的人与物,作家对湘西世界渐渐失落的不可抗性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也正是作家徘徊于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体现。
除了天生内心纤细而敏感外,个人经历是沈从文产生此种创作倾向的重要原因。
沈从文有着强烈的超脱现实的需要,他说:“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我只是翻得太快,看了些不许看的事迹。
我得稍稍休息,缓一口气!”他要通过创作建造一座希腊小庙,一处充满真善美的神圣之地,用以休息喘息,疗愈灵魂。
但是,沈从文从没有耽于梦幻,他在创作中保持了作家应具有的自觉意识。
纯然的理性表达或许深刻,但也格外沉重;而无节制的感性抒发往往呈现为一种个人化的境界,使读者难以进入。
从这个角度看,沈从文的创作无疑是有节制、有节奏的,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柔和的张力,意蕴丰富且不失可读性。
三、在传统与现代中探索文体形式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
夏志清认为,沈64品 评从文在创作初期由于不谙西方小说技法又未曾受过正统训练,是“难得有几篇没有毛病的”,但是对沈从文创作成熟期的叙事艺术给予了肯定:“在他成熟的时期,对几种不同文体的运用,可以说已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在创作实践中,沈从文逐渐认识到了文体形式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持续的探索。
《八骏图》中,文体的糅合运用十分明显。
当写到青岛海边的自然风光时,小说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
例如,达士先生在给未婚妻的信中所描写的窗外景色:“我房子的小窗口正对着一片草坪……上面点缀了一些不知名的黄色花草,远远望去,那些花简直是绣在上面……草坪尽头有个白杨林,据听差说那是加拿大种白杨林。
林尽头是一片大海,颜色仿佛时时刻刻皆在那里变化;先前看看是条深蓝色缎带,这个时节却正如一块银子。
”《八骏图》还显示了沈从文在创作成熟期对叙事模式的探索。
小说中存在着“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方式。
教授丙给达士先生讲了一段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有“病”的,这个嵌套的故事与小说本身所讲述的故事是同构的,加强了反讽效果。
与《八骏图》同时期创作的《月下小景》,同样是以人物讲故事的方式结构小说的。
尽管仍属于传统的“说/听”模式,但是作家显然有意识地运用叙事技巧来扩张小说的意蕴,这种叙事方式与沈从文早期的作品有较大区别。
沈从文叙事方式的转变在《灯》(1929)这篇小说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小说开篇写道:“因为有个穿青衣服底女人,到X住处来,见X桌上的一个灯,非常旧且非常清洁,想知道这灯被主人敬视的理由,所以他就告给这青衣女人关于这个灯的一件故事。
”然而在小说结尾处,X不小心说出了这盏灯是“借他们楼下姨娘的”,灯的故事的真实性顿时消解,形成了另一种意蕴更加丰富的反讽。
这与当代先锋作家喜用的“元叙事”十分相似,沈从文在叙事探索上的创造性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沈从文不断尝试形式上的创新,却并未轻视故事本身。
有论者认为:“在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强调小说故事性最用力,对‘去情节化’倾向批评最激烈的一个。
”谈及小说创作,沈从文认为,“就‘技巧’二字加以诠释,真正意义应当是‘选择’,是‘谨慎处置’,是‘求妥帖’,是‘求恰当’”。
可见沈从文对文体形式的创新追求,出发点与当代先锋作家是迥然不同的。
《八骏图》中,对教授们潜意识的状写,作家采用的是速写的方式,给人层层推进、娓娓道来的感觉,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而对每个人物不同的速写角度又使小说情节得到了丰富,故事性增强,最终呈现出一个意味无穷的文本。
这是作家精心“选择”的结果。
由此可见,沈从文对小说形式与内容的理解是辩证的:形式与内容是互相“选择”的,配合得当,才能“妥帖”和“恰当”,才是好作品。
四、结语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数量十分丰富,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富于变化,显示出作家复杂的创作动机,其中的内涵和意蕴是值得读者反复发掘的。
尽管沈从文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但对艺术的挚诚、对自然和美的热爱使他的作品充溢着人文关怀和丰富深邃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了新鲜而美好的审美体验,也为中国现代小说史添上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