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条件下的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调研报告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编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我们结合民政系统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实践,深入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调研访谈、召开座谈研讨,形成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调研报告,阐述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分析了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总体思路、开发重点和对策建议,为编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翔实的基础材料。
民政部门是负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领域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
所谓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
一、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前形势我市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主要涉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收养服务、社区建设、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婚姻登记、老龄工作等领域,这些工作由市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承担。
目前我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具体情况:全市目前有社会工作人才300余名,其中中共党员90人,女性80人,按学历分类,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学历35人,大学专科以上115人,高中或中专80人;按年龄分类,30岁以下110人,30-40岁有122人,40-55岁55人,55岁以上13人。
对于我市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而言,目前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总体力度相对低下,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好的经验1.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
高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愿或 不 能提供 的公 共服 务 , 为社 会 的和谐 发 展发
挥前 所未 有 的作 用 。
所 高 校 开设 了社 会工 作 专业 。 成 了一 个 包括 文 形 凭 课 程 、 士 课 程 , 士 课 程 乃 至 博 士 课 程 在 内 学 硕
社会 工作人 才是解决社会 矛盾的缓释剂 。 转 型社 会 是 社 会 的关 键 要 素 发 生 变 化 的 社 会 ,
乏 ,很 容 易导 致 在 高 校社 会 工 作 人 才 队伍 建 中 的两 大突 出 问题 : 一是 高 校教 师 自身 。即使是 学 历 层 次 比较 高 的 教 师 .也很 难 将 学 到 的 专业 理
一
68 一
开设 了社 会 工 作 专 业 , 是 社 会 工 作 的职 业 化 但 还 没 有 落 实 。 关 的 工 作 岗位 相 对 甚 少 会 工 作 相 的 职 业 化 还 没 有 完 全 落 实 。我 国 建 国以 来 已形 成了一套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福 利和服务 体系 , 各 类 型 的 社 会 福 利 和 社 会 服 务 , 我 国 的 社 会 即 工 作 由多 个 政 府 部 门及 群 众 团体 分 别 承 担 。这 些 政 府 部 门 包 括 民政 、 动 、 事 部 门 。 众 团 劳 人 群
系 统 的培 训 , 然 具 有扎 实 的专 业 理论 知 识 , 虽 但
却 缺乏 社会 工 作 实 务 的实 践 经验 。在 教 学 过程
中就更 难 指 导 学生 参 加 实 践 ,无 法 给 学 生 正确 的 指 引和 督 导 . 至 还 给予 错 误 的指导 , 这种 甚 在 情 况下 就 很难 培养 学 生 正 确 的社会 工 作 价 值理 念 .反 而令 学 生对 社 会 工 作 专 业有 所 怀 疑 和保 留. 甚至 产生 反 感 和抗 拒 。 三 、新 形 势 下 高校 社 会 工 作 人 才 队伍 建 设 的应 对 策略 ( ) 一 实施 任 职 资 格 与 执 业 认 证 制度 , 升 提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工作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现状分析1.人才数量不足: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规模较小,无法满足社会对社工的需求。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这导致社会工作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2.教育不够专业化: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经验,造成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3.培养模式不合理: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作经验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很高,但目前的培养模式未能做到工作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造成社会工作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4.缺乏职业发展机会:社会工作人才在职场上晋升机会较少,薪资待遇不高,这使得社会工作行业无法吸引更多有潜力和热情的人才加入。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1.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实践水平。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和经验。
2.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各类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建立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促进社工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整体的专业水平。
3.打造职业发展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机制,制定明确的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增加晋升的机会与空间。
同时,加大对社会工作行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社工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改变社会对社工行业的印象和待遇。
关于工会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会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建议的调研报告目录一、緒論 (2)1.1 研打量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范围和界定 (6)二、工会社会工作现状 (7)2.1 工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8)2.2 工会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0)2.3 工会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式 (12)2.4 工会社会工作的成效分析 (13)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4)3.1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 (16)3.2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18)3.3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现状 (20)3.4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需求 (21)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22)4.1 工会社会工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23)4.2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 (25)4.3 现有政策制度对工会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作用..26五、对策建议 (28)5.1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工会社会工作的规范发展 (29)5.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 (31)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 (32)5.4 构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共享机制,鼓励创新发展 (33)5.5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对工会社会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34)六、结论与展望 (35)一、緒論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不断演变,劳动关系日益复杂。
工会作为劳动者的利益代表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会组织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对当前的工会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剖析,系统总结其成效与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升工会社会工作质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工会工作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为了确保调研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社会工作才队伍的建设愈发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问题和建议。
首先,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使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人道精神和社会关怀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实现这些理念的实践,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支持和助力。
其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质量普遍不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待提高。
其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人数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城乡差异和地区间差异明显。
最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日益突出,要求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进一步拓宽人才来源和招募渠道。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合理构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包括人才跟踪服务、先进社会工作技术交流、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实施,全面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管理水平。
最后,致力于拓宽人才来源和提高招募质量,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多元化,涵盖各个方面的人才,为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总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当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慈善事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
在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更加关键,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全面推动这一工作,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于社会和谐、进步和繁荣。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xx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xx届六中全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传递者,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维护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传播者,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温暖的重要使者。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适应体制转轨、社会转型需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是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措施;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民政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民政领域和民政范围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民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州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编制》的要求,州民政局组织对我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培养开发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基本情况(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分布广泛。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一部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是指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所有人员,而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人员。
我州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教育、卫生、公安、司法、信访、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和团体,担负着大量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就民政系统调研显示,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减灾救灾、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临时性社会救助、艾滋孤儿救助、优抚安置、儿童收养、婚姻家庭服务、殡葬服务、残障康复、城乡社区建设、精神病患者康复、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思考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工作,要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庞大而又专业的人才队伍。
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愈发引人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定位、目标、培养途径、绩效评估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定位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应该是负责推动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服务人员。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社会问题和个体困境越来越复杂,需要有一支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兼备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应对挑战。
社会工作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社会政策制定、社区组织建设、公共卫生保障、社会福利保障、补偿赔偿等方面,重点是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社会工作人才是一项高度职业化、道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工作。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一支能够应对现代社会所面临挑战的高素质、高技能、高道德标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具体来说,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扎实的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能够接受并应对各种弱势群体的职业、生命、人权等方面困难。
2、具有高度的人文素养,能够关注弱势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具备超前的服务意识,能够倾听并尊重群体的需求和价值。
3、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技术工具进行社会实践,满足社会和家庭的各种需求。
4、具备良好的职业伦理和管理能力,懂得社会工作的专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处理好与职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确保服务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途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途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高等教育培养。
通过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教育,培养一批知识面广泛、理论功底扎实的社会工作人才。
2、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工作人才在继续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这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进行积累和提高。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一、引言社会工作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职业,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背景分析1.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意义社会工作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个人、群体和社区提供服务,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福利的职业。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发展。
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分析目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化人才。
- 人才培训和教育不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 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稳定性差。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标1.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学习机制。
3.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组织和管理。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策略与措施1.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来源渠道。
- 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和教育。
- 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
2.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提升。
- 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
- 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
3.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管理机制。
- 建立健全的岗位设置和职业发展通道。
- 加强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效果评估为了评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指标进行评估:1.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程度。
2.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改善情况。
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流失情况和稳定性。
附件: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相关统计数据和调研问卷结果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工作法:指规范社会工作行为和维护社会工作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2.职业道德准则:指社会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社会工作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专业干预行为,社会工作人才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力量。
为了了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如何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分布、专业结构、培养渠道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调查内容。
实地走访主要是通过与社会工作机构、社工培训机构和相关部门的交流与了解,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分布调研结果显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数量整体较少,尤其是在基层社会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更为紧缺。
大部分社会工作人才聚集在城市中心地区,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较为匮乏。
2.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结构调研结果显示,社会工作人才中,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人才较多,而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相对较少。
这导致社会工作队伍整体的专业结构偏向于人文社科领域,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支撑。
3.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渠道和模式调研结果显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渠道主要包括高校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社工培训机构及社会工作机构自主培养等方式。
然而,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机会,培养出来的社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同时,社会工作机构自主培养的社工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其整体素质和能力存在差距。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问题2.建议增加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数量,加大对基层社会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人才对社会工作的培养和引进;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提高社工人才的实践能力;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对社工人才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整体素质和能力。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专业社会工作发源于西方国家,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
当前,我省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在构建和谐湖北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我省社会工作主要分布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社会工作的领域范围。
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了覆盖民政、教育、医疗卫生、公安、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工青妇、计划生育等的社会工作体系。
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包括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
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
目前,我省从事社会工作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其他机构共有4。
1万个,从业人员约27。
13万名,占就业总人数的0。
76%。
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36~50岁、51岁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32。
5%、52。
8%和14。
7%。
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接近42∶58。
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44。
1%。
从职称结构看,现有社会工作人员拥有的专业技术职称,主要为政工师、心理咨询师、医师、教师等,社会工作师的评定工作正在启动。
二、我省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延伸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累了经验。
随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务实的社会工作队伍。
探索高校与机构协同督导社工人才的模式
探索高校与机构协同督导社工人才的模式作者:余缅萍刘修明来源:《社会与公益》2015年第10期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科学,专业实习在社会工作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督导是促进实习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由于内地社会工作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与学习者对实习督导的重视程度较低。
笔者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曾经的社工机构为个案,探讨目前高校与机构协同督导培养社工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研究者所在机构有关实习督导文献的梳理和与曾经在机构实习的学生、实习生督导老师、机构实习督导、机构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与机构协同督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范围合作协同不到位、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协同不到位、实习流程及制度建设协同不到位、资源配置协同不到位。
一、对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实习督导模式、协同理论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实习在社会工作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个人实践技能的提升、价值理念的内化、专业态度的形成,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配以督导的学习过程。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督导人员有计划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如何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技巧转化到为社会成员提供实际的服务中去。
在这里,督导是保证实习有效进行的手段。
早在1949 年,罗宾森将督导定义为:督导是一个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特质的工作员负责训练特质较低的工作员的教育过程(NASW,1995:2373)。
台湾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吴秀碧,1992)表明,没有督导的实习不会带来专业的成长,没有督导的实习就像没有老师的课堂,没有方向,没有支持,没有引领。
学生只能在黑暗中探索。
说到作为科学的协同理论,就应该回到协同学(Collaboration)。
基于协同治理的高职工会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策略
276百家论坛基于协同治理的高职工会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策略田水香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协同治理是多元治理,多元主体在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制定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或决策,并协同合作、有效执行以实现共同目标。
高职作为社会协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高低关系到社会协同治理目标实现的最佳化。
一、高职工会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工会社会工作社会认可程度低我国工会组织长期以来都是为本单位或部门工作服务的,尽管有《工会法》和《劳动法》作为基本法律支撑,但几乎都是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很多民众对工会组织认识不足,对于工会的地位、作用、意义以及使命等都不了解,而关于工会社会工作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高职工会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2、工会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低工会社会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强。
目前,很多工会社会工作人员都是本部门原有工会人员,主要工作或精力以服务本部门或单位的职工为主,工作思路和方法相对老套难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
尽管有很多人经过专门的社会工作人员培训,但是却难以进入相关单位或部门从事工会社会工作;同时,工会组织不能提供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也制约了工会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3、工会自身社会工作功能弱化我国高职院校工会处于“既是利益相关方又是协调者”的尴尬境地,为了维护院校的大局和利益,在人员安排上虽然存在独立选举,却脱离不了行政的影子;资金来源依靠行政拨款,资金多少取决于行政领导;工作开展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来推动,日趋行政化,其独立性、特殊地位和作用难以得到发挥,逐步缺失其主导权,导致自身社会工作的功能不断弱化。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90、00 后服务对象的到来,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诉求日益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更加强烈,传统工会工作导致工会自身社会工作功能进一步弱化。
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优化对策研究
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作者:熊丽娜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8期内容摘要:高校社工人才作为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需要重点培育其实务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只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达成培育社会满意和信任的“合格”社工人才的目的。
因此,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协同培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工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出理论扎实、素质过硬、能力过强的高素质社工人才。
关键词:协同培养高校社工对策研究1.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主体及其现状分析1.1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主体分析由于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高校这一主体进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法发挥“群策群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需要依托高校、政府、社会、企业等力量协同培养人才。
1.1.1高校在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及作用高校社工人才作为新时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将重点培养社工人才的实务能力。
高校通过课程设置、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考核等具体途径落实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其中重点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的实务能力。
在英美国家,通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来提升社工人才的实务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针对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课堂教授的方式进行,利用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重点向学生讲授实务领域的理论、技能和方法,辅之以必要的实践操作学习。
1.1.2政府在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工人才协同培养需要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发挥多元化主体的力量,而政府在各种力量中主要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既要协调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又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扩展资源。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要制定相应的保障体系,加强管理、做好评估等。
1.1.3社会在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知不足,无法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的意义以及社工人员的职责,因此需要通过广泛地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可,增强对高校社工人才的信任度。
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随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要掌握扶贫、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女性、家庭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专业人才的支持。
2.实践教育的加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要强调实践教
育的加强。
只有在实践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因此,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该注重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专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还
需要注重专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敏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因此,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责
任感、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组织机构和人才管理的完善。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需
要注重组织机构和人才管理的完善。
加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加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加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
本研究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状分析、问题探讨、对策建议以及未来展望。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工作人员队伍规模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其次,专业素养不高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次,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制约了其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
二、问题探讨1. 社会工作人员队伍规模不足:当前我国仍存在着基层社区服务体系薄弱、农村地区缺乏专职社工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基层群众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2. 专业素养不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目前,一些社工从业者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3. 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使得社会工作人员难以持续学习和提升能力。
同时,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无法准确评估他们的服务质量。
三、对策建议1. 加大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力度:领导应加大对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其数量。
同时,加强对基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地区社工队伍建设。
2. 提升专业素养:加强社会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领导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实践交流等方式提升其技能水平。
3. 完善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为社会工作人员提供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同时,加强对其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其服务水平。
四、未来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积极应对挑战,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地方高校基于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运行
地方高校基于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运行摘要:联系地方高校实际,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从切实性质量标准入手,抓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从关键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并有效运行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力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办学综合水平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协同治理;质量保证体系;切实面向区域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核心使命,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旨归。
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学系统纵向上的组织、控制和科学管理,在复杂的环境中,质量绩效还取决于横向上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如科研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用人单位等的合作。
可以说,人才培养质量是一种多方“合作生产”的结果。
因此,构建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各种资源和要素围绕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协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确保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实践路径从学校自身的视角可划分为“自上而下”的控制路径和“自下而上”的促进路径。
“自上而下”的控制路径包括两个层面: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和效益的追求、对评估结果的报告和对责任的控制;高校内部对二级教学单位的绩效评价与责任控制;“自下而上”的促进路径中,过程管理信息被用来促进理解与学习,进而改善管理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这两种路径,学校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很少与横向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
作为一种新的质量保证范式,“协同治理”以“善治”为目标追求,强调由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及学生家长形成网络,在学校内部则要求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互促,合作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谋求人才培养质量公共利益最大化,共同承担责任。
一、基于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思路遵循协同治理的理念,按照校内与校外协同、课内与课外协同、学术系统与行政系协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的原则,抓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按照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设计和质量生成的基本规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涵盖教育教学工作全程并关涉全员。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根本公共效劳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公共效劳的重要提供者,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传递者,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维护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传播者。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效劳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为市委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开展规划、制定人才工作政策、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提供重要依据,市民政局组织力量,对全市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专题调研。
**市现有履行社会工作管理职能和效劳职能社会工作人员实际在岗612人,按性别分:男258人,女354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114人,占18.6%;36-50岁316人,占51.6%;51岁以上182人,占29.7%;按学历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89人,占14.5%,大专学历的有225人,占36.8%,中专、高中学历的230人,占37.6%,高中以下学历的有68人,占11.1%;;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师2名。
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教育辅导、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行业提供社会效劳。
主要分布在三类领域:一是以提供社会效劳(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以民政系统为代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二是以提供社会效劳(管理)为辅助职能的领域,包括卫生、教育、司法等系统;三是综合性领域,包括街道、社区。
近几年来,全市有关单位进一步设立和完善效劳机构,以岗位为平台,畅通社工人才引进渠道,有针对性的吸引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大量根底性工作。
关于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思考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思考的调查报告范文
做好社会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加强社会建设
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但目前,一方面对
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另一方面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和社会人才的需求又显得十分迫切。
笔者认为,研究
社会工作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基本问题和思路入手,寻求破题。
一、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定位
二、严格界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外延
三、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当前社会,不和谐因素很难用传统行政、法律或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化解,需要
大量社会工程师来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造就一支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
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
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
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加强基层基础工
作的迫切要求。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表现:
五、培养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对策。
协同治理视阈下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协同治理视阈下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工作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研究。
在协同治理视阈下,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在协同治理的视角下,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社会实践和行业需求相结合。
当前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论脱离实际、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工作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无法有效地为社会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1.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2. 多元知识结构。
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十分复杂多样,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突破传统知识结构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跨部门合作。
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如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起实际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工作项目中。
3. 课程设置。
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如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政策与规划、社会工作实务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社会工作的实际情况。
改革后的高校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进行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情况和社会反馈等方面。
只有通过实际的效果评估,才能不断完善和优化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工会在推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工会在推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摘要】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心所在。
工会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关怀、凝聚、提升方面的特殊作用。
高校人才队伍主要由教育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管理干部组成,工会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分类指导,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关键词】工会人才队伍建设关怀凝聚力提升分类指导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学校发展兴衰和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是高校工作的重心所在。
工会如何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突出工会在关怀、凝聚、提升方面的特殊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会对人才队伍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以协助学校党政领导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一、工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目前,人才强校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
在人才强校的大环境下,工会已经主动融入学校引才、用才、留才、聚才、育才工作体系中,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工会在学校人才工作体系中自觉充当起了配合党政领导做好服务的角色,特别是通过全面履行工会的职能突出工会在关怀、凝聚、提升方面的特殊作用,来体现工会服务高校人才工作的特色和优势。
(一)“教工小家”建设是工会建设的基本职责。
为了留住人才,工会承担起了“家庭”建设的责任,并作为工会建设的基本职责。
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
高校人才知识层次高,民主意识强,学校要“栓心留人”首先要满足他们归属感的基本需要。
1. 工会充分关怀广大教职工,继续努力建设“教工小家”。
全面构建“教工小家”,通过履行各项职能,把工会建成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群众信得过的“教职工之家”。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组织,把工会建设成温暖的职工之家。
使教职工感到加入工会并参加小组活动,不仅能够享受工会会员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可以感受家庭的温暖,满足归属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 -进入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和工作任务。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1]。
理论和实践证明,高校工会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具备可操作性,是改革和创新高校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和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目前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在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仍显滞后,无法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为响应和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和精神,全国总工会联合民政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对促进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校工会的改革创新,提升高校工会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高校工会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的优势和功能提供了切实保障。
一、协调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与原则(一)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工会社会工作是“以职工和会员的劳动、生活的场域为平台,以工会组织为载体,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方法去满足职工和会员的职业福利和劳动权益保障需求,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协调劳动关系的活动”[2]。
高校是创新高地,集聚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有着独特的运行模式和服务功能,高校师生也易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
工会社会工作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港澳台地区实践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因此,基于以上这些因素,高校工会比较适合作为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同时这不乏是高校工会未来发展和改革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上海市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11年间已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人,他们已成为基层工会工作的生力军。
上海总工会正与市民政局携手探索建立工会社会工作师岗位证书制度,着力促进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向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条件下的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杨 洋 #(安徽理工大学,淮南 232001)摘 要: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化高校工会改革,回应和满足高校工会服务对象对美好生活诉求和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迫切需求。
在协同治理的视角下,高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坚持创新性与持续性相统一、实效性与系统性相统一、公平性与互利性相统一,并构建以制度、培育、保障、组织、信息和社会等六大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协同治理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40(2018)03-0018-06* 收稿日期:2018-05-31# 作者简介:杨洋(1989- ),男,安徽寿县人,法学硕士,助教,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 工会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度工会教代会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第33卷 第3期 2018年9月出版Journal of Beijing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Cadre College工会社会工作者转型发展”[3]。
工会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工会首要任务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回应和满足全面深化高校工会改革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下,高校工会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工作要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理念和方法,是新时代高校工会改革和创新的有利抓手和可靠保证。
通过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仅能够充实高校工会现有的工作队伍,同时也可以优化其人员结构,对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回应和满足高校工会服务对象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通过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高校工会运用社会工作的科学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倡导等,深入到服务对象中,精准把握他们在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需求和“痛点”。
以此为基础,向他们提供专业的物质和精神服务,诸如经济救助、心理咨询、权益保护等,有利于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美好生活水平。
第三,回应和满足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
工会社会工作者拥有多重角色,可充当高校工会事务的管理者、协调者、资源的获取者和政策倡导者。
在协同治理的视角下,工会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劳资双方在工会的框架下建立长效的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合作共赢,依法依规切实保障高校职工和工会会员的合法权益,形成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二)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应把握的原则一是创新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原则。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新的时代背景和责任担当,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改革创新,要因势而新,不能因循守旧。
一方面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勇于突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不顾现实情况,为了创新而创新。
同时消除传统行政文化的约束,打破部门、人员等界限,依法依规积极改进和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的政策、制度等。
另一方面,要依据现实情况和需要,实事求是,吸收和再创新相关先进理念和经验,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性是持续性的基础,持续性是创新性的保障,两者互为补充。
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持续连贯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并根据形势发展,适时调整和创新。
构建多部门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创新性与持续性相统一。
二是实效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需要搭建跨平台的协同办公平台,确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避免推诿扯皮。
另外,在遵循人才建设和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做到既要统一又要有所区分。
标准、尺度、规定等方面要统一制定,统一公开,统一实施,面向全体,实现内外部的协调统一。
统一并不代表千篇一律,还要有所区分,适当拉开差距。
比如出台引进、激励人才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差异化,可以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凸显激励的效果,激发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协调治理视角下,需要把握整体系统与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整体系统应覆盖选人、用人、岗位开发、工作内容、职责绩效、激励培养、考核要求等各个方面,贯穿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此外,这些子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相互之间互有联系,有序衔接,组成一个运转高效,产出丰富的有机统一体,发挥其最大功用。
三是公平性与互利性相统一的原则。
公平性是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石,也是其建设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
一方面公平性体现在面向全体成员和实施的全部过程中,确保相关政策、条件和要求的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可以向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激励、待遇、岗位安排等方面要按照能力强弱、工作成效大小进行合理分配。
在保证公平性的基础上,共担责任,共享成果,这样不仅能提升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兼顾效率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在协同治理的指导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高校工会的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联手进行构建和实施,为了确保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必须通盘考量。
在不损害其他部门利益的前提下,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共促人才队伍建设。
当然,互利性并不是一味维护各自部门的利益,而是以共同利益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杨 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协同治理视角- 19 -重要意义和资源投入达成共识,以建设为契机,打破部门壁垒,引导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一)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一是工会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低的问题。
尽管我国工会社会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受限于发展历程较短等原因,其本土化的力度还有待深化。
再加上工会社会工作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导致我国民众对其认识不足,继而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是很高。
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普通群众和工作人员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工会社会工作。
这种状况对工会社会工作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是工会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目前从事工会社会工作的人员主要还是工会原有的工作人员,而他们大多数都未受到工会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还沿袭着原有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另外,许多经过专业培养的社会工作人员并未进入工会工作领域,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势必会影响工会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在职业化方面,工会组织受限于现有的人事制度,无法提供大量的专业社工岗位。
同时工会社会工作的职业体系还在探索建立的阶段,相关的职业认证、岗位设置、薪酬待遇等还需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
(二)高校工会自身功能弱化的挑战首先,在资源投入方面。
高校工会虽然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单独的开户账户,但目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高校的行政拨款。
其次,在人员安排方面。
当前高校工会主席、副主席和各科室的人员安排等,主要是由高校选聘和设置。
一方面高校工会是在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又是高校教职工维权的主要负责部门,这就容易造成高校工会“既是利益相关方,又是利益协调者”的尴尬境地。
最后,高校工会工作虽有《工会法》和《劳动法》作为基本法律支撑,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缺乏具体的配套法律保障。
以上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削弱高校工会的主导权,致其功能弱化。
同时,高校工会还面临着日趋行政化的挑战。
当前高校工会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来推动有关工作的开展。
不仅容易形成僵化的工作机制,还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
长此以往,高校工会可能会失去在服务对象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难以获得服务对象的支持。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工会服务对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传统的高校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多是以行政手段来提升服务对象的工作热情,保障他们职业工作的安全卫生等。
然而,在新时代下,高校服务对象对工作条件、职业规划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诉求日益凸显。
特别是伴随着90、00后服务对象的到来,其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更加强烈。
传统的高校工会工作方式已很难满足他们差异化的服务需求,进而使高校工会的功能发挥进一步弱化。
三、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和策略分析协同治理是指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责任分解,分工协作,合理配置共享资源,解决和预防公共问题,实现互惠互利的一种机制。
在协同治理视角下,进行高校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以新时代高校工会的改革创新为出发点,以构建六大协同机制为突破点,寻求最佳的建设路径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