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1. 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尽管如此,这种尝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可知作者对这种尝试持保留态度。
2. 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较为新颖,但内容却相对简单”,可知C选项符合原文描述。
3. 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第四段“这种小说常常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吸引读者”,可知B选项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4. 答案:(1)D(2)A解析:根据原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D选项正确;根据原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A选项正确。
5. 答案:(1)C(2)B解析:根据原文“文章以‘梦’为线索,通过梦境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可知C选项正确;根据原文“诗中通过‘望岳’、‘归隐’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可知B选项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6.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选项A符合语境。
7. 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选项C符合语法规则。
8.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选项D符合修辞手法。
四、作文(共60分)题目:青春,我们共同书写答案: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这个阶段,我们拥有无尽的梦想、激情和活力。
正是这些特质,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青春,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历史。
从校园生活到社会实践,我们携手前行,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学习中,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活动中,我们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青春,是我们奋斗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挥洒汗水,追求卓越。
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兴趣爱好,我们都在努力拼搏,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
青春,是我们感悟人生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真谛。
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懂得了感恩。
这些感悟,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成熟。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5月模拟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05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画”与“诗”“一律”,“诗”与“画”“一律”。
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
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践行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例看,画与诗的题材都是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自然景物。
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
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
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
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
【甲】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
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
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
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
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
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
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
【乙】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1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1页)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风音乐”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音乐歌舞等,经过不断的发展磨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古风歌曲曲目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感伤情歌类。
在古风歌曲中,爱情元素占了优势。
这类歌曲满足了多数人对真爱的憧憬,呈现的是个体自我意识萌发后的内心渴求。
爱而不得的情感表达符合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情感常态。
作为情感折射,孤影难成双、劳燕亦分飞的场景在古风歌曲中比比皆是。
如《虞兮叹》讲述的是霸王别姬的故事。
“与君共饮这杯中冷暖,西风彻夜回忆吹不断”“含悲、辞君、饮剑,血落凝寒霜,难舍一段过往,缘尽又何妨,与你魂归之处便是苍茫”.《虞兮叹》以哀而不伤的氛围渲染赋予了这段传奇以新的魅力。
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时长三至五分钟的流行音乐无须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讲明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更多的是通过场景气氛的展现去激发听众的共鸣。
体悟人生类。
除了纯粹歌颂爱情之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来表达生命意识,通过诗词化的语言去书写个体生命体验,表现群体性精神感受。
如2021年的古风歌曲《骁》,融合了经典唐诗意象的歌词迅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激昂的音乐中.听众跟随英雄豪杰的步伐走遍边塞荒漠,呐喊着“自古英雄豪杰当以仁为先”,激发出对英雄豪杰的赞美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实验高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实验高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收孙犁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
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
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
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
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
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
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
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划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段,一把铁铲一把镐。
”队上的指导员从一块麦地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个背大枪的矮个子通讯员。
在村里住长了,他认识二梅。
他说:“部长领导得好,真积极!”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说:“指导员,我们弄好了路,你们抓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指导员说:“好,好,好。
你听枪响吧!”指导员穿进另一块麦地,他的衣服和麦子一个颜色,麦穗打到他腰里。
那个通讯员却淹没在麦地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枪口露在外头。
不久,这枪口也消失不见了,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声连着一声叫着:“莫黄莫割——莫黄莫割!”“嘎勾——”东边响了一声枪。
妇女们拖着铁镐和铲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
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
二梅的脸有些青白。
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
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
江苏省南京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谢应龙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罩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
村里的现有的田都好。
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行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
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
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
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
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他的影子。
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
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让村里人眼红。
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做声。
半晌才说:谁让他们全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
四爷的眼又朝村子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
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丰收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四爷才惊喜地发现,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割吧。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难度提升版)一、现代文阅读(共三篇,4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代社会,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科技驱动的全新时代。
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些技术不仅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也引发了许多伦理、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挑战。
例如,人工智能的自主决策能力带来了对人类控制权的质疑,量子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可能打破现有的加密体系,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则导致了个人隐私的泄露。
1.根据材料,论述新兴技术对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4分)2.分析新兴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伦理挑战。
(4分)3.结合材料,讨论如何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确保伦理和安全的底线不被突破。
(5分)4.谈谈你对未来科技与伦理发展的展望。
(4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二:在现代职场中,工作压力和焦虑已成为普遍现象。
越来越多的员工报告称自己在工作中感到过度的压力和紧张,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企业管理层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比如引入灵活工作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
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许多员工仍然感到无法真正平衡工作与生活,这导致了职场倦怠和高离职率的现象。
5.解释职场工作压力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3分)6.分析企业在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方面面临的挑战。
(4分)7.结合材料,讨论如何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4分)8.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未来职场环境优化的建议。
(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11-15题。
材料三:在一片广袤的荒原上,矗立着一棵孤独的老树。
它的根须深深扎入大地,树干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每当夜晚来临,狂风呼啸而过,老树的枝叶随风摇曳,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无声的对话。
2024年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③人类并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在大千世界中,还有广阔的区域存在疑惑,在大量的空间留下未知,所有的空白地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在名目繁多的植物界,其实不乏暴戾乖张的种类,那些平淡无奇的植物,一旦争斗起来,惊心动魄,毫不手软。相互撕咬的根系藤蔓,纠缠不休,你死我活,植物争斗的凶猛程度,丝毫不比血腥的动物逊色。从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到寒凉清瘦的高原植物,随处都有明争暗斗的对头冤家。它们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多吸收一些阳光雨露,不断挤兑,反复较量。那些性格野蛮的物种,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会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大有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德性。强者一旦占据绝对优势,就会摇旗呐喊,乘胜追击,继续对弱者展开围追堵截,折腾厮杀,直至彻底清剿为止。
④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为丰富的乐园,同时也是植物竞争最激烈的决斗场。它们为了获得成长的权利,拼命争抢阳光,尤其是伏于地面的植物,只能从枝叶的罅隙中,获取一丁点儿微弱的阳光。面黄肌瘦地挣扎在地面,它们心有不甘,翘首仰望,苦苦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当一棵衰朽的古树轰然倒地,百年一遇的时机终于来临。就在阳光洒满大地的那一刻,如同听到起跑线上的枪声,一场新的生存秩序重新建立,所有蓄势待发的竞争对手,重返赛场。它们裸露隆起的肌腱,迈开腿脚,当仁不让,迎头冲刺。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贪婪地吸吮阳光雨水,用强攻的方式,抢占空间,为种群的后代繁育创造条件。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⑤在庞杂的植物界,无论木本、草本,还是藤本,它们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不断演化,笑傲江湖,暗中练就一招制胜的独家秘籍。那株沐浴在朝露中的龟背竹,正努力生长着碧绿的叶子,尽情吸收金色的阳光。在它旁边晃荡的藤蔓,看上去稚嫩纤瘦,如同邻家小女,看不出有任何企图和危害。春深时节,青藤伸出粉嫩的胳膊,朝龟背竹亲切地挥手。它说:大哥别只顾着自己往上蹿,让小妹也有攀缘而上的机会呀。挺拔的龟背竹不知藤蔓的真实心思,对楚楚动人的芳邻,毫无提防,一不小心就被迫不及待的藤儿搂住了脖子。藤儿借着晨雾的滋润,死死缠住了龟背竹。这种搂抱,看上去像是生死相随,托付终身;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攀附成功的藤蔓,迅速勒紧大哥的腰身,踩着它的肩膀,缠绕而上,很快便成功登顶。接着,疯长上蹿的藤蔓又纷披而下,一展英姿。龟背竹原以为这是一次激情搂抱,谁知变成了致命缠绕,很快龟背竹就枝叶萎缩,眼睁睁窒息在青藤的臂弯里。它后悔当初心太软,不小心招惹了灭顶之灾。
高考语文试卷模拟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阐述了“长江”的地理意义,接着指出“长江”在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价值,最后指出“长江”的重要性。
B. 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加充分、有说服力。
C. 文章结尾点明了主旨,强调要重视和保护长江。
D.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长江是中国的重要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B. 文章指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需要引起重视。
C. 文章强调保护长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D. 文章认为长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
3. 文章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分)答:(二)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古诗文阅读(18分)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辽阔的沙漠和壮丽的河流,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享受人生。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B. 《望岳》这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C. 《登高》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对瓜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下面的小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5)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5)本试卷共8页,26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挨.近(āi)逮.捕(dài) 绊.脚石(bàn)好逸恶.劳(wū)B.恫.吓(dòng)妩.媚(fǔ)我们俩.(liǎ)逡.巡不前(qūn)C.急遽.(jù)迷惘.(wǎng)颤.巍巍(chàn)乘.人之危(chéng)D.轻蔑.(mì)中.风(zhòng)处.方药(chǔ)缠绵悱.恻(fěi)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上海世博会于10月31日在美丽的黄浦江畔落下了帷幕,它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经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永久印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B.这些校长、院长与系主任,基本都是博士生导师,可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到底是要指导学生怎么养成扎实而严肃的学风,还是想教会学生浮夸与浮躁的作派呢?!C.近来,绿豆、大蒜等少数农产品价格不正常上涨,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它们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毕竟有限,只需保证供应、稳定预期,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防止引起联锁反应即可。
D.今年的苹果价格变换莫测。
高考语文试卷仿真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5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B. “遥看瀑布挂前川”形象地表现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C. “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地突出了瀑布的高度。
D. “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了瀑布如银河般璀璨夺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10分)《背影》梁实秋我那年已十五岁,在南京读高中。
父亲到南京为我买教科书,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
父亲是后来才明白我并不喜欢他的泪的。
父亲那时还年轻,须发微霜,补肾的药常常不断,人很瘦,但腰背却很直硬,站着一动也不动。
他替我买书回来,在公共汽车站台上和我告别的时候,他的泪渐渐涌了上来。
我告诉他,我不喜欢他的泪,他笑了,用手背抹去眼泪,说:“好,不哭了,再哭就回不去了。
”他去了。
2. 文章中“父亲那时还年轻,须发微霜”这句话的作用是()A. 表明父亲年纪不大。
B. 描绘父亲的外貌特征。
C. 突出父亲的坚强。
D. 强调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 文章结尾“再哭就回不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A. 父亲不愿意在儿子面前流泪。
B. 父亲担心儿子的感受。
C. 父亲害怕离开儿子。
D. 父亲怕自己哭出声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共20分)《岳阳楼记》周敦颐昔者,孔子游于泰山之阴,见一老人,年八十余矣,颜如童子,步履轻快。
孔子问曰:“老丈,何以致此?”老人曰:“吾性嗜山水,每至幽静之地,便心旷神怡。
吾有二子,皆好学不倦,今已各得高第,吾亦无忧矣。
”孔子曰:“善哉!”遂与之游于山水之间。
4. 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讲述了孔子在泰山之阴遇到一位长寿老人的故事。
B. 老人年过八十,但精神矍铄,步履轻快。
C. 老人喜爱山水,与孔子一同游历山水。
陕西省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标题: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
然而,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文明成果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现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至今。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京剧到现代戏剧,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将古典诗词融入现代歌曲,让古典文化以新的方式流传。
(三)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是文化力量的源泉。
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才能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
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文化的责任文化的责任,是文化发展的使命。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阅读题目:1.下列对“文化的力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虽然常被忽视,但其力量巨大。
B. 文化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上。
C. 文化的力量仅通过文字记载和艺术表现等形式展现。
D. 文化的力量在传承、创新、自信和责任中得以体现。
答案:C2.根据文章内容,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口耳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现等多种形式中,这些形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高三语文高考各地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B. 科技飞速(kē jì fēi shù)C. 逐渐减少(zhú jiàn jiàn shǎo)D. 怀念过去(huái niàn guò qù)2. 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B.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C. 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
D.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这是古城失去宁静的原因。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
B. 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C.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D. 人们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
5. 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6. 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时,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山巅。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五
2024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孤立的一个人,不会产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产生礼的要求和行为。
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行能做到相互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相互对等的因素。
孟子指出,“敬重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敬重,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敬重,“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和“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
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
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面貌就会不那么好看。
敬重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情感,即发自内心的敬重和敬重。
孔子特别重视敬在礼的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
国君亲迎新娘,既是仰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情感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
辞让是与敬重紧密相连的德行,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
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详细为“三揖三让”。
“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子对客人的敬重和关注。
“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三篇,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15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各国政府和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战。
尽管许多国家已经签署了国际气候协议,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比如,部分国家在减少碳排放方面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等。
1.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主要影响。
(3分)2.分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面临的主要困难。
(4分)3.讨论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4分)4.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你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看法。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本题15分)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孤独感也在不断增加。
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在线上与他人互动频繁,但这种互动往往缺乏深度,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
因此,许多人感到更加孤独和疏离。
5.描述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
(3分)6.分析社交媒体在增加社交孤独感方面的原因。
(4分)7.讨论如何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同时保持深度的社交关系。
(4分)8.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社交孤独感的看法。
(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本题15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虽然AI技术为社会带来了便利,但它也引发了关于就业、伦理等方面的争议。
一方面,AI 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AI的发展可能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尤其是在低技能岗位上。
9.论述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
(3分)10.分析人工智能在就业领域引发的挑战。
(4分)11.提出几条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挑战的策略。
(4分)1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看法。
(4分)二、文言文阅读(共两篇,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文,完成16-21题。
(本题20分)(详细的文言文篇章及题目设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文,完成22-27题。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5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林庚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
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
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
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
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
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
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
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贵州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5
贵州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
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
二里头都邑始建于距今3800年以后,有宫城、数十座宫殿以及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中心聚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辐射影响,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
更早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河南中部的王湾三期文化曾经南下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这一文化巨变很可能对应古史记载的“禹征三苗”事件,夏代早期的历史也因此得以基本确认。
在夏代早期前后,黄河中游还存在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芦山峁和神木石峁等多处数百万平方米的地区性中心聚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
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
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
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韩建业《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材料二: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之文化基因,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就是“中”与“中和”。
对于文化基因的“中”“中和”,如何通过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再现并进行科学阐释,是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考模拟(五)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五)语文试题1.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2.考查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
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
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国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
因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
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国林迹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
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
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
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
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
”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模拟卷五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大洋传送带”“大洋传送带”是一种全球性的温度、盐度循环系统。
又称为“温盐环流”。
高盐度的低温海水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自深海向南流动返回赤道,一直到达环南极,它在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上升至海水表层,流向北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太平洋,汇合成一支温暖且盐度低的洋流,自热带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部,最后到达大西洋一直向北,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
其中,在北大西洋海域,海水表层向北,深层向南的传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断地将低纬度地区赤道附近的热量和盐度低的海水带到中高纬度的海域,从而缓和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变化,维持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
“大洋传送带”的循环依赖于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差异,而全球变暖将会威胁到它的运转。
因为全球变暖会直接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冰川融水和降水的大量增加,并使得北大西洋海水暖化,这就削弱了北大西洋与赤道海水之间的温度和盐度差别,进而使得“大洋传送带”衰减,甚至可能停滞。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庞大的洋流循环系统就会崩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将急剧变冷,并导致整个地球气候发生紊乱。
古气候学家认为,在地质史上,“大洋传送带”的停滞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早有先例。
约12900年前,当时正值冰期后期,全球气候逐渐回暖,但这一变化趋势却被突如其来的持续1300年的寒冷期打断,后称这一时期为“新仙女木”时期。
研究发现,在”新仙女木”时期初,北半球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曾剧降7℃,而在此时期末又陡升10℃。
科学家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才导致北半球陆地的降温,从而延长了整个地球的冰期。
目前,科学家们对“大洋传送带”何时停滞还仅限于猜测。
有人认为如果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7℃的话,“大洋传送带”将可能停滞;而有人则认为按照目前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不用150年“大洋传送带”将完全停滞。
至于“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是否会引发“冰期来临”尚无定论。
目前科学研究的确表明,“大洋传送带”消亡会导致地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甚至达到冰期的程度;但是同时它也会使赤道地区进一步变暖。
这“一冷一热”两个矛盾因素较量的最终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
但是,虽然速度缓慢,这些气候变化正在逐渐发生着,若人类仍旧持续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谁又能保证灾难不会真的发生呢?(摘自《中学科技》2005年11期)1.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传送带”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北大西洋南部海域表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B.北大西洋南部海域深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C.北大西洋海水表层从中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海域。
D.北大西洋海水深层从低纬度流向中高纬度海域。
2.对“全球变暖”现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冰川融化和降水量大幅增加,使得全球变暖。
B.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使得“大洋传送带”崩溃,并导致北半球部分地区急剧变冷。
C.全球变暖使得“大洋传送带”运行失常,最终必然导致“温盐环流”完全停滞。
D.全球变暖将会使海水中温度和盐度受到影响,洋流循环系统受到破坏,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气候学家把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冰期时代也称作“新仙女木”时期。
B.在长达1300年的“新仙女木”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这是“大洋传送带”运行停滞造成的。
C.远古时期,“大洋传送带”的停滞,使洋流循环系统崩溃,导致欧洲地区温度下降,使冰期延长。
D.在地质史上,曾有过长达12900年的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后又有1300年的寒冷期。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人类大量排行二氧化碳、甲烷等废气,使全球气温升高,这将导致“大洋传送带”停滞。
B.某些科幻电影所预言的“冰期来临”正是基于全球变暖的客观事实,决非空穴来风,凭空杜撰。
C.“大洋传送带”停滞将导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变暖,而中高纬度地区变冷,这可能导致“冰期”来临。
D.科学家研究表明,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7℃,届时“大洋传送带”将停滞,从而导致冰期的来临。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5-8题。
留侯论○1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2,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3之谋,而特出荆轲,聂政○4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及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1留侯:即张良,字子房。
张良在下邳桥上散步时,遇一老人故意将鞋落到桥下,命他拾起,替自己穿在脚上,经过反复考验,遂授之兵书。
○2贲、育:战国时著名勇士。
○3伊尹、太公:商周时期著名谋臣。
○4荆轲,聂政:战国时著名刺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平居无事夷.灭者夷:消灭,杀尽B.其间不能容发.发:发生C.高祖发怒,见.于词色见:通“现”,显现、表现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A.矗立不知其.几千万落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B.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C.以其无礼于.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D.冰,水为.之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是表现老人对张良的试探、告诫的一组是()①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②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③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④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⑤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⑥而其状貌及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但本文不以此为重点,而是着重写他接受圯上老人的教训终成大业的情况。
B.张良初遇圯上老人,就乐意为老人效劳,老人因此愿意开导他,使他“小忍而就大谋”,成功立业,青史留名。
C.刘邦尽管有雄谋大略,但也有不能制怒的时候,是张良及时提醒了他。
刘邦能成就帝王大业,张良功不可没。
D.张良的形状面貌像妇人女子一样,这与他的雄心壮志很不相称。
作者因此感到十分遗憾。
第Ⅱ卷(共126分)三、(20分)9.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诸人曰:“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
”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鱼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
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
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
”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
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1)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
(2)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
(3)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用词中词句回答)?景象:原因:(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11.默写。
(6分)(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两小题)(4分)①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瞑》)③,,西风紧,北雁南飞。
(2)根据下面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
(只选一小题)(2分)④宋代文学家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破灭之道也!”⑤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
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
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
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
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
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
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
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
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
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
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
但父亲不见了。
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
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痉挛。
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
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
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
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