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模拟高考各科试题及答案

模拟高考各科试题及答案

模拟高考各科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错杂)B. 箪食瓢饮(用瓢盛水喝)C.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D. 箪食壶浆(用壶盛酒)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吾谁与归B. 吾从子游C. 吾与点也D. 吾谁欺答案:A(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物质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

2. 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

(1)文章中“他”为什么坚持要回家?答案:因为他思念家乡和亲人。

(2)文章中“她”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她对“他”既关心又有些无奈。

(3)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文章的主题是思乡之情。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1. 已知函数f(x)=2x^2-3x+1,求f(2)的值。

答案:f(2)=2*(2^2)-3*2+1=52. 解方程:x^2-5x+6=0。

答案:x=2或x=33. 计算定积分:∫(0到1) (2x+3)dx。

答案:(2/2)x^2+3x | 0到1 = 2+3-0 = 5三、英语试题及答案1. 根据句意,选择填空。

I don't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________ the matter.A. look intoB. look upC. look outD. look over答案:A2. 翻译句子。

句子:他决定去旅行,放松一下。

翻译:He decided to go on a trip to relax.3.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旅游目的地?答案:文章提到了巴黎、伦敦和纽约。

(2)作者对旅游的态度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放松和学习的方式。

四、物理试题及答案1. 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受到的重力为19.6N,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a=F/m=19.6N/2kg=9.8m/s^22. 一个电容器的电容为4μF,通过它的电流为2A,求电容器的电压。

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1. 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尽管如此,这种尝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可知作者对这种尝试持保留态度。

2. 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较为新颖,但内容却相对简单”,可知C选项符合原文描述。

3. 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第四段“这种小说常常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吸引读者”,可知B选项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4. 答案:(1)D(2)A解析:根据原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D选项正确;根据原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A选项正确。

5. 答案:(1)C(2)B解析:根据原文“文章以‘梦’为线索,通过梦境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可知C选项正确;根据原文“诗中通过‘望岳’、‘归隐’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可知B选项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6.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选项A符合语境。

7. 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选项C符合语法规则。

8.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选项D符合修辞手法。

四、作文(共60分)题目:青春,我们共同书写答案: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这个阶段,我们拥有无尽的梦想、激情和活力。

正是这些特质,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青春,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历史。

从校园生活到社会实践,我们携手前行,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学习中,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活动中,我们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青春,是我们奋斗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挥洒汗水,追求卓越。

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兴趣爱好,我们都在努力拼搏,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

青春,是我们感悟人生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的真谛。

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懂得了感恩。

这些感悟,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成熟。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AI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此外,AI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AI 技术的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AI 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AI 带来的挑战。

材料二:AI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 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效率;AI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AI 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要充分发挥AI 技术的潜力,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AI 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风险,例如被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解释性。

目前,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信任AI 系统的决策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AI 技术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B.AI 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新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B. 《彷徨》中的《祝福》描绘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C. 《故事新编》中的《阿Q正传》是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小人物的刻画。

D. 《野草》中的《风筝》是一篇散文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答案:C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又重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又重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虚拟现实(VR)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VR 技术通过创建逼真的虚拟环境,让用户沉浸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娱乐领域来看,VR 游戏为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

玩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尽情探索、冒险,感受前所未有的刺激和乐趣。

此外,VR 电影也在逐渐兴起,观众可以坐在家中,通过VR 设备欣赏到仿佛置身于电影院的视听效果。

在教育领域,VR 技术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生可以通过VR 技术参观历史遗迹、探索自然景观,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

同时,VR 技术还可以用于职业培训,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提高技能水平。

然而,VR 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VR 设备的价格较高,限制了其普及程度。

另一方面,目前的VR 技术在画面质量、交互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材料二:人工智能(AI)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对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医疗领域,AI 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对大量医疗数据的分析,AI 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疾病特征,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

此外,AI 技术还可以用于医疗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

在交通领域,AI 技术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AI 系统可以优化交通信号控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同时,AI 技术还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安全。

但是,AI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担忧。

例如,AI 技术可能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的消失,引发就业问题。

此外,AI 技术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一旦AI 系统被黑客攻击,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VR 技术和AI 技术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

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

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

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

而Make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

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

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

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

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

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对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新高考语文摸拟试卷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摸拟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每小题5分,共6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阳光透过窗棂,斑驳的树影在地上摇摆。

桌上的咖啡杯里,几片咖啡末随着蒸腾的水汽慢慢旋转,像极了舞者的裙摆。

②“宝贝,别着急,妈妈这就回来。

”我对女儿说。

想到她又要独自在家了,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

③昨晚,我接到同事的电话,得知老家的父亲突然病重,需要我立刻回去。

我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知道父亲病重,心情沉重;另一方面,我也清楚,此刻正是我所在的城市开展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如果我请假回家,公司可能会受到影响。

④挂断电话后,我立刻给女儿发了一条信息:“宝贝,妈妈要回去一趟,可能要待一段时间,你要照顾好自己,知道吗?”女儿很快就回了信息:“妈妈,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不用太担心。

”⑤“可是,你一个人在家,晚上害怕怎么办?”我关切地问道。

⑥“妈妈,我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女儿的回答让我心中一暖。

⑦“那你晚上睡觉前,记得给窗户锁好,别让小偷偷走了。

”我笑着说。

⑧“妈妈,你放心吧,我会的。

”女儿回复道。

⑨就这样,我和女儿通完话后,便急忙赶往车站,乘坐了回家的火车。

⑩回到老家后,我立刻赶到医院,看到父亲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11)在医院照顾父亲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女儿,不知道她是否过得好。

每天晚上,我都会给她打电话,问问她的近况。

(12)“妈妈,我很好,你不用担心。

”女儿每次都会这样安慰我。

(13)一天,我在医院里遇到一位朋友,他告诉我,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停工的风险,他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

(14)“那你的公司怎么办?”我关切地问道。

(15)“我们公司也在想办法应对,尽量减少损失。

”朋友回答道。

(16)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不禁有些愧疚,觉得自己的决定有些草率。

(17)然而,当我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我意识到,我必须尽自己所能去照顾他。

(18)在照顾父亲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女儿,她那么乖巧,那么懂事,而我却因为自己的私心,让她独自在家。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山狼卷”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

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

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

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

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

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

C.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汉文化”这一热点现象引出评论的著作,评论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

B.文章重点评论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观点和文化意义,内容精要,层次清晰。

C.文章提到《马氏文通》,彰显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的传统汉语研究立场,突出该书见解的独到。

D.本文在摘引原书许多观点外,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评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锅刘学刚①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

灶台熏染成锅底一样的颜色,它依然黑亮如初。

②父亲常常说,一口锅,一只脚踏进去,拿东西敲打锅沿,那脚底麻麻的,便是好锅。

现在想来,老锅莫非是故乡的根?锅在灶台上一蹲,整个村庄便不再迁徙而从此敦实沉稳。

③锅的肚量很大,锅是见过大世面的。

在锅眼里,你不过是一粒谷子。

传说锅早年热血沸腾气可吞天,就在他飘飘欲仙之时,突然被抛进一个冰冷的模具里,极像一脸喜气的乡亲,准备迎娶小麦做新娘时,却迎来了一场连阴雨。

大喜大悲过,大热大冷着,一口老锅的经历,肯定会让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吃惊。

所以,再冰冷的年月,往锅里一煮,就化开了;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就绵软了。

在岁月中游走的一口锅,看起来更像一个月下荷锄归的庄稼汉,脸色黝黑黝黑的,宽阔的肩膀能扛起一座大山。

④我们是一些空空的粗瓷碗,除了一次次让锅底朝天,我们不知道还干了些啥事。

我们用胃消化掉青青的菜白白的馍,却用心理解不了一口老锅。

如同吵着闹着上山看桃花的孩子,缤纷抢了眼,馨香夺了魄,谁会驻足过冬的铁褐色枝条?然而,锅并不在乎这些。

即使遭遇冷落,只要锅底一把火,锅上一块肥肉片,便褪尽铁锈焕发了青春。

说来就这么简单,锅最怕清闲,烟熏火燎着,最持久耐用。

“闲着,能闲出一身的病来!”年事已高极少稼穑的父亲昨天还这样说过。

⑤一处宅子,可以没有五禽六畜,可以没有五颜六色,但不能没有一口锅。

有口锅往灶上一放,生活就开始了。

锅底的灰烬越积越厚,屋顶的炊烟越飘越高。

在灰烬和炊烟之间,一口锅用它的博大和深沉,直观地表达着生活的圆满。

毁掉宅子的办法只有一个,当掀去老锅的时候,灶台像深深塌陷下去的眼窝,没了精气神的宅子一夜变老,说不定哪一阵风就能把它带走。

在故乡,浓烟,不叫做烟,而叫温暖;热气,便也不是气体,是魂魄。

⑥我偏执地断定,无上美味在民间。

故乡的黄昏是静谧的,一声悠长的牛哞,使时光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

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

院里的鸡们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刨食,石磨下敞着的巢口,是深情的眼睛。

站在屋檐下的镰刀,手搭凉棚,眺望田野,镰把平滑细致,被汗珠打磨得均衡合手,那种形状叫完美。

乡村此时独有的气息,任谁闻过一回也忘不了。

刺鼻的牛粪和呛眼的灶烟相纠缠,干草的味道和热炕上的馊臭相交织。

井里新汲的水,无色也无味,倒在锅里一烧,就有了一丝丝甘甜。

这种气息不可言传,它是酵母,揉和着每一个贫瘠的日子,放在锅里一蒸,便是饱满灿烂的白面馍馍。

这白馍,嚼在口里,全身没有一处毛孔不熨帖;咽到肚里,就是无边无际的舒坦。

⑦然而,老锅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的家园,被种上了茂密的钢筋水泥。

柴火垛越来越少,煤气灶越来越多。

高压锅电饭煲们很是矫情,它们志得意满的神态,让我们一天天失去味觉,我们早年骨子里沉淀的铁质,说不定哪天就和臭汗一起挥发得一干二净。

⑧一口老锅,早晨煮热一轮太阳,晚上烧开一瓢瓢月光。

熬冬为夏,蒸春为秋,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一生的念想和依靠。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三段赋予锅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不仅形象地揭示了锅沉稳、朴实等品性,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指年事已高的父亲不得不清闲的生活处境。

C.文章用“溅成西天的霞光”来比喻锅在火中烧时灶台飞出火星这一情景,生动地写出了锅的博大和深沉,表达着生活的圆满。

D.有锅在,便有生活在,在强烈的怀念与抒情下,作者表现出了复杂的情感,既有追忆,也有惋惜,但主体情感色彩是明亮的。

5.作者在第六段写牛的哞叫、鸡的刨食、镰刀等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一生的念想和依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

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

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

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

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A.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

B.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

C.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

D.在治理黄河方面,朱显谟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

B.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

C.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

D.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

9.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