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孤立的人_与_完整的人_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调查报告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调查报告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重要的思想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探讨其核心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社会理论体系,其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门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20世纪成为一些国家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一部分被资本家占有,这部分被称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在20世纪,一些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其对于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2. 社会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不足以从根本上驳倒这些思潮。正是出于这一理论与实践背景 , 马克思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政治经
济学 . 并对 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反思。可见 , 马克思从哲学转 向经济学研究 , 并不仅仅是学术兴趣
切。 马克思指出 ,国民经济学” “ 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应当加以论证和说明的东西( 即私有财产 ) 视为前提 , 被“ 国民经济学家” 视为 当然事实的劳动不过是异化劳动 ,国民经济学” “ 所研究的关于劳动的规律不过
是异化劳动的规律 , 在其承认人 的价值的假象和面纱之下 , 实质是对人的彻底否定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 劳动者对于从 己而出的劳动及其产品却无法拥有 , 后者反而“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 作为不依赖 于生产者的力量 , 同劳动相对立” , ⑤ 劳动者成为被迫失去 自己类本质和类生活的动物性存在 , 整个资本
了更为科学的价值尺度和方法论前提。 在人文因素对经济发展起着 日益重要作用和在倡导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精神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
马克思经济学人本精神的发展理路
马克思在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回顾 了他从哲学转 向经济学研究 的两方面原 因。一方面 , “82 14 年间, 14— 83 我作为《 莱茵报》 的编辑 ,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 茵省议 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 , 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 ・ 沙塔尔先生就摩塞尔农 民状况 同《 莱茵报》 展开的官方论战 , 最后 , 关于 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 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 的最初动因。” 莱
思修考试题库大一下册
思修考试题库大一下册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 ] A. 实践第一性–[ ] B. 致力于统一认识和行动–[ ] C. 社会的根本矛盾–[ ] D. 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的核心是()。
–[ ] A. 实证主义–[ ] B. 辩证唯物主义–[ ] C. 归纳法–[ ] D. 哲学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是()。
–[ ] A. 唯物辩证法–[ ] B. 历史唯物主义–[ ] C. 社会主义–[ ] D. 共产主义4.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是()。
–[ ] A. 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 B. 历史是人的创造–[ ] C. 历史的矛盾冲突推动历史前进–[ ] D. 历史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5.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
–[ ] A.全面实现共产主义–[ ] B.生产资料公有制–[ ] C.社会产品按需分配–[ ] D.阶级消亡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观点是以()为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主义和辩证唯()主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
4.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的基础是对()学说的分析。
5.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简要介绍其核心内容。
3.请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观点主要有哪些?5.简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
四、论述题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阻力和困难,并提出应对之策。
以上为思修考试题库大一下册的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和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祝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_入党培训教材》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入党培训教材》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一、填空题(每题0.5分,共12分)1、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同时是和___________的先锋队。
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党代表中国__________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__________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
5、党的先进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6、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一贯之的___________,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___________,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从来就是党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是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10、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11、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本色和高贵品质。
13、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_______路线。
14、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著名的三大优良作风,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最终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体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客观条件:1 物质经济条件—工业革命2 政治阶级条件—三大工人政治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主观条件:1社会科学基础:三大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标志:1848年2月,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四)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整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性创新性):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性与革命性):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思修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大一
思修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大一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 唯物论 B. 辩证法 C. 唯心论D. 社会主义原则正确答案:C2.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什么? A. 全人类共同富裕 B. 社会主义制度 C. 人的全面发展 D. 个人权益的最大化正确答案:C3.马克思主义从哪个方面分析社会发展?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所有选项都对正确答案:D4.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C. 提高个人收入水平 D. 发展私有制正确答案:A5.团结统一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 经济问题 B. 政治问题 C. 文化问题 D. 科学问题正确答案:B第二部分:简答题1.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劳动工具和技术手段,以及人们运用这些工具和技术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哪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追求。
3.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维持生活的劳动者阶级。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
5.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三部分: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各个社会形态代表着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冲击着旧的生产关系而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并推动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与旧有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从而引发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常用范畴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商品经济B. 资本C. 生产关系D. 劳动力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物质性B. 运动性C. 实践性D. 客观性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 变化是否显著B. 是否有新事物产生C. 变化是否可逆D.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的质的特征出现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贡献在于:A. 完成了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B. 创立了唯物辩证法C.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D. 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史观D. 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A. 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B. 强调历史唯物主义C. 提倡阶级斗争D. 倡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朴素辩证法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 历史唯物主义D. 人类解放的理论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独立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没有关系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C. 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D. 人类的科学实验活动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以自然辩证法为基础B、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C、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D、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A、认识的基础B、理论的出发点C、哲学的最高范畴D、道德的核心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辩证法D. 历史唯物主义1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一词的含义是:A. 社会实践B. 科学实验C. 个人行为D. 理论研究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物质B. 精神C. 意识D. 社会存在1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A. 实践具有普遍性B.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 实践具有科学性D. 实践具有阶级性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三个方面?A. 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B. 普遍性、实用性、发展性C. 普遍性、客观性、实用性D. 理论性、普遍性、科学性18、以下哪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历史唯物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唯物辩证法D. 主体性1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的不同B. 研究方法的不同C. 研究目的的不同D. 研究内容的广泛性 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 社会生产活动B. 科学实验活动C. 政治斗争活动D. 理论研究活动2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不同B. 历史观与唯物主义观C.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D. 理论基础不同2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 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B.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C. 唯物辩证法原理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2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不同B. 研究方法不同C. 哲学基本问题不同D. 历史观和世界观不同2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命题属于:A. 哲学基本问题B. 哲学基本派别C. 哲学基本范畴D. 哲学基本规律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的学说。
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意义2014141130 朱敏敏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马克思探索唯物史观始于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发展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则宣告唯物史观的形成。
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完成,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进程的开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即“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和“政治国家是私有财产的已经得到实现的本质”。
此时的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和性质仍缺乏系统了解,仍基于人的本质来理解市民社会和财产关系,虽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算不上唯物史观的观点,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却是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因而,这两个命题的提出真正标志唯物史观的开始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自我异化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开始构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框架,但未提及“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概念,只是把这种新的理论称为“关于人的科学”。
《手稿》是马克思在完成思想转变过程中,系统阐述无产阶级理论学说的第一次尝试。
马克思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述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手稿》中最重要的是异化劳动理论,这是马克思把哲学分析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所获得的重大成果。
第一,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
即,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第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
首先,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其次,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最后,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一系列矛盾的解决。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
心理学作业1(第1—4章)一、填空题1.早在2400年前,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中对心理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冯特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4.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组成。
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等。
6.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7.通过对被试的日记、作文、试卷等活动成果来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被称为产品分析法或作业分析法。
8.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或神经细胞。
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0.注意是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征。
11.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
12.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3.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4.“狼孩”事件充分说明了人的心理对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依存性。
15.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6.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
17.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维持注意是否需要,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9.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20 分钟。
2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1.分析器是客观世界与人的心理活动有机联系的中介。
22.机体觉是由机体内部发生变化引起的。
2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阈限越大,感受性越小。
24.由光亮处走进暗室,从什么也看不见到慢慢地看见周围物体,叫做暗适应。
25.错误的、歪曲实际的知觉就是错觉。
二、选择题1.下列学者中,较早地论述了身体先于精神,精神依附身体的是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是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史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2.哲学的本质是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哲学具有对世界和人类的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3.人类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反映在社会实践中的结果,人类价值观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二、政治经济学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以及社会各方面经济关系的科学。
2.价值和价格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度,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3.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
三、科学社会主义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发展的新阶段,其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本质是人民民主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计划经济。
3.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逐步实现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揭示的哲学理论。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生应该认真研究每一章的内容,掌握其基本思想和理论,以加深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现代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对人哲学上的理解为: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
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
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
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阐述:1、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
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
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2、实践是自觉的。
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
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
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3、解放自我的主体。
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
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
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
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
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浅析
预备役部队,如何建设高技术军、兵种的预备役部队的等问 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8]P330-331 同时,随着我国国防动 员理论的快速发展,动员控制论、危机动员论、网络动员论等 新的动员理论不断出现,也使原有的理论面新的临挑战。 ○
三 、 马 克 思 人 的 自 由全 面 发 展 理 论 的 (下转第 66 页)
学术综述
的重点。 如何有效地保护己方信息动员能力并打击和瘫痪敌 方信息动员系统, 是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动员研究的新任务。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方兴未艾。
第四,如何应对战争性和非战争性突发事件的共同动员 理论研究,成为热点,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一体化联合 动员体系,成为努力方向。 近年来,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动员 实践, 充分反映出建设平战结合动员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动员理论界普遍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动员建 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国防动员建设与经 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将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 整体规划之中。 [4]要充分发挥国防动员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 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关键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贡献重要力量。 国防动员必须进行“一体化”建设,贯彻军 民结合、平战结合、联合动员的要求,实施一体化动员。
58 党史文苑 下 半 月 2008.10
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这是在更广阔 的社会背景下具体把握人的全面发展。 因为个体的全面 发展既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高度完善为条件, 又要以 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人的全面发 展必须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实质是重视人 的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也是马克思整个人学理论 的落脚点和归宿, 是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的实质所在。 “人”在马克思那里,作为完整结构有如下三个因素:一是 人的类特性或类本性, 二是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所具备 的社会特性,三是人的个性(主要指作为主体的个性)。 马 克 思 由 此 出 发 来 理 解 “自 由 ”,认 为 :一 是 人 的 类 本 性 ,即 一种权利和追求,它说明“人在本性上应该是自由的,应 该追求自由”这一问题;二是人支配外部必然性的能力, 它回答的是“从……中获得自由”,这是自由的客观方面; 三是人支配自身并使外部必然性来为自己服务的能力, 它回答“自由地做……”的问题。 这是自由的主观或主体 方面,它包含两个层次:支配自身实现自己的目的或是外 部必然性来为自己服务。 自由是以上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离开哪一方面,个性自由都是片面的。 只有三方面统一起 来,才能完整地理解人的自由。 ⑨因而人的“自由发展”主 要是指人要从为生计而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阶级剥削、阶 级压迫中解放出来,进而从各种错误观念、偏见中解放出 来,使自己的才能、兴趣、素质、职员、特长、个性等等尽可 能地充分发展。 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世界的时代精神— —— 自由精神, 是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自由个 性”的发展,也就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和支配他们 的社会关系, 共同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能力的实际发展 所起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人得到自觉、自愿、自主地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可以说仍然代表着当代的时代精神, 居于现代精神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绪论-第四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完整)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3分)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分)68.第24题简述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分)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分)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1分)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看成特殊的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1分)69.第25题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3分)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3分)70.第26题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
(2分)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谈马克思哲学中的道德规范
马克思主义181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谈马克思哲学中的道德规范德国伦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包尔生(Friedrich Paulsen)将现代伦理学定义为“探究人类风俗和行为类型的科学”。
由此不免让人想起马克思曾提出的一个概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难理解“风俗”其实也是特定区域内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江畅教授在《论人的社会角色》一文中也指出“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以一定的角色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人的多重的、变动的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变化的基础。
着重讨论现代人的社会角色的结构及其复杂性、社会角色的价值意蕴,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越有助于人的幸福的实现。
”此处人的社会角色的含义也是社会关系在具体个人身上的体现。
在中文语境当中伦理学即研究“人伦”之理的学问,亦即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说”。
由此看出中西方对于伦理学语义的理解都与人的社会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本文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谈一谈对道德问题的看法。
康德、黑格尔的道德伦理观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尤其是黑格尔。
由此,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道德问题时不得不回到德国古典哲学这个起点。
而谈论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必然是绕不开的,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与以往伦理学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他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 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
康德伦理学所探讨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义务与责任问题, 而不是人的幸福问题,毕竟康德的幸福问题是交给彼岸世界来解决的。
康德对人的行为创造了一个新词——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以道德原则为指向,康德确立的道德自律使近代伦理学发生了转向,使道德哲学从外在的规范化转为内在的自我立法和约束。
道德法则从前的理论都是他律的,都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道德的,如强制性的制裁——神的意志、社会的法规、先天感觉的要求——是道德原则的根据。
_孤立的人_与_完整的人_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0-06-19作者简介:高晓丽(1986-),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赵得生(1984-),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孤立的人”与“完整的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经济学的重要意义高晓丽,赵得生(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哲学系,上海200433)摘要:当代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逐步走进模型世界,一切都被精算化,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身影渐渐淡出了当代经济学视野。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个人主义倾向,将经济学视阈中“孤立的人”变成了“完整的人”,对当代经济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孤立;抽象;完整;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图分类号:B 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2-0045-02一、孤立的人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是产业资本要求的反映。
马克思写道:“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1]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无论是将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还是带有封建主义外观的第一次明显地确认了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自然秩序学说的魁奈。
无论是确立了摆脱了重农主义自然秩序封建外观的经济自由主义的亚当·斯密,还是侧重分配问题研究的大卫·李嘉图,甚至是以小资产阶级利益为基础的矛盾的西斯蒙第,他们虽然都注重国家和整体利益,但他们的视阈中仍旧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
经济学家科尔内曾指出:“从严格理性出发处理其各种事情的‘经济人’的存在是英国古典学派的基本心理学假定。
”[2]经济理性概念构建的方法论特征之一是个人主义倾向(另外是功利主义原则和理性主义态度),就个人主义倾向而言,经济理性的方法注重个人(或个体)主义方法,即把个人(行为或利益)看做是分析和规范化的基础,而社会则被视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加总结果。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
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根本观点的总和。
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
它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对人生起着指导作用。
4、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5、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有哲学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6、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19作者简介:高晓丽(1986-),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赵得生(1984-),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孤立的人”与“完整的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经济学的重要意义高晓丽,赵得生(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哲学系,上海200433)摘要:当代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逐步走进模型世界,一切都被精算化,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身影渐渐淡出了当代经济学视野。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个人主义倾向,将经济学视阈中“孤立的人”变成了“完整的人”,对当代经济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孤立;抽象;完整;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图分类号:B 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2-0045-02一、孤立的人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是产业资本要求的反映。
马克思写道:“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1]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无论是将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还是带有封建主义外观的第一次明显地确认了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自然秩序学说的魁奈。
无论是确立了摆脱了重农主义自然秩序封建外观的经济自由主义的亚当·斯密,还是侧重分配问题研究的大卫·李嘉图,甚至是以小资产阶级利益为基础的矛盾的西斯蒙第,他们虽然都注重国家和整体利益,但他们的视阈中仍旧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
经济学家科尔内曾指出:“从严格理性出发处理其各种事情的‘经济人’的存在是英国古典学派的基本心理学假定。
”[2]经济理性概念构建的方法论特征之一是个人主义倾向(另外是功利主义原则和理性主义态度),就个人主义倾向而言,经济理性的方法注重个人(或个体)主义方法,即把个人(行为或利益)看做是分析和规范化的基础,而社会则被视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加总结果。
古典政治学家通常只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量的关系(诸如工资、利润、地租的量的分配问题等),却从不深入现实探寻诸如工资、利润、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连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搞不清楚,甚至混淆。
他们都没有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没搞清楚价值的真正来源,甚至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3]。
这是一种孤立的、抽象的、非历史的研究方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17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但是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4]。
他们都是在对当时英、法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具体经济问题所作的分析和建议中,提出了片断的经济理论的。
在以往的经济学著作中,斯密、李嘉图等关注的都是孤立的个人,他们没有看到在经济活动中呈现的社会关系,而这正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以茁壮成长的土壤。
只有把“完整的人”引入经济学视野,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会产生诸如李嘉图“劳动生产力是利润(应读作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这样连经济学基本问题(什么创造了价值?)都搞不清楚的错误。
二、完整的人马克思“完整的人”的生成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红线,也奠定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和立场。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孤立的人”的个人主义研究倾向是完全不同的。
1.理论来源: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的历史语境。
人类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分工尚处于萌芽状态,当时的人一切活动都尚未完全分开,而劳动技能、道德习俗、音乐舞蹈和军事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也是统一于一体的,可以说他们都是为了整个部落的生存和个体种的繁衍,因而(原始)人与人之间结成了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个体的人还保持着一种原始的丰富性和圆满性。
然而,自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5]———开始,特别是私有制———阶级社会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45Theory Research 学论理★★★★产生以后,人类就从很不发达的具有“原始的丰富性”的人转变成为“片面发展”的人,而且这一“转变”一直延续至今,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一直延续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6]的阶段为止。
2.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明确提出“完整的人”概念,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7]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包含了极为深刻的含义:一是个人作为历史前提。
全面的人并不是把集体作为社会分析单位,这样会导致异化概念、个人的消失。
马克思认为历史前提是要具体到单个的人,这里“单个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且追求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体现了人的一般本质,即社会性。
二是具有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背景下的人。
马克思把人放在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中,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空洞的人,是社会的而非孤立的人。
因此,他们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了解经济活动的状况,应当对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制度要素、文化要素给予充分的关注。
三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完整的人不是单纯抽象的人,既不是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的人,也不是亚当·斯密的“渔夫和猎人”,而是从事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的人。
这种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它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8]四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人。
人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受自身欲望、需要及其利益的驱使。
这就决定了人的欲望是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没有人的欲望,就没有人的经济活动,就没有人的市场行为,更没有市场的交换机制。
五是人的能动性改造。
马克思反对“命定论”,他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人类史不同于自然史,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马克思指出,任何属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标有意志的活动,都是人借助一定手段,通过主观设计和意志的介入,既改变客体的形式,使主体的需要获得满足,又在对象中实现了自身预定的目的和意志。
如此才有了人类自觉能动的经济活动[9]。
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经济学的重大意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根本上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
它不仅仅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批判,完成了近代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全面分析;而且以完全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
它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转变。
我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于经济学的重大意义表现如下:一是在方法论上将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得出结论说,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是若干世纪以来彼此更替的生产方式史。
因此,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须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谋取,是社会物质生活许多条件中的主要力量。
这个力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发展。
在马克思以前,政治经济学只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
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做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
因此,他们只能停留在他们所发现而不能解决的矛盾面前,停留在对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的不全面理解上。
马克思坚决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研究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着重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
二是在立场上追求全人类解放。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目标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改变异化局面,解放受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从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它是近代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本主义,建成共产主义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但古典经济学家却否认自己的学说的阶级性。
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才使得他们未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或者说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而不去碰触它的极限。
三是在研究重点上更注重对于事物质的探究。
马克思在复杂的现实社会整体中运用抽象法抽掉的只是掩盖事物的一切非本质的表面现象,但却紧紧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它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生产的过程。
剩余价值既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下,资本占有无偿劳动的特殊形式,又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所积累而成的价值总量。
马克思在揭露商品与货币的实质,表述价值规律之后,揭露了资本的实质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从而揭露了资本是如何自行增殖的。
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只满足于对价值、资本、工资、利润等等的量的分析,排斥了对它们的质的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其相适应的范畴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就没有变态和复杂化的余地。
参考文献:[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998:41.[2]科尔内.反均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70.2.[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0.[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1998:750-75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160.[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957-1958)[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72,79.[9]张雄.人的生命质量是经济学最根本的价值前提[J].江海学刊,2005,(5).(责任编辑/田苗)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