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民国的小伙伴一起读书
学习完民国八大才女的读后感
学习完民国八大才女的读后感
最近我分别读了民国四大才女(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三毛)的人物传记,虽然每本书,看完后也都写了读后感,如今再把四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发现了她们之所以取得成就有几个共同点:
一、童年
她们的童年都有个共性,家境都非常富足,而且父母比较开明,支持鼓励她们学习。
所以她们从小就在书籍的熏陶下长大。
二、性格
她们不光是才女,文章写的特别棒,她们在感情上也是非常有个性,有主见,敢爱敢恨。
所以她们身边不缺追求者。
三、结局
她们的结局都不是太好,也许这就是文人的归宿吧。
总之,从四大才女的人物传这四本书中,我悟出两点:
1.女人要有个性,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学习力,多读书实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爱学习,爱读书的女人都是美丽的。
2.女人爱别人之前,一定要学会先爱自己,这也是身体力行教会别人如何爱自己的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1人点赞。
朝花夕拾狗猫鼠400字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狗猫鼠400字读书笔记朝花夕拾狗猫鼠400字读书笔记1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
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
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
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最主要还是看他的*里有没有感情。
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变成有血有肉的。
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
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
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名人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
名人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名人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名人刻苦读书的励志故事1 陈景润认真读书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热爱数学。
当教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
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
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比赛。
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教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害怕。
他的请教方式很特殊:看到教师外出或者教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教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
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分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测’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测”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测”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测”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测”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获得宏大的成就。
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视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
民国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民国读书交流会上的心得体会。
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文化繁荣与思想启蒙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著作和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历史,共同探讨民国时期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书籍和思想。
一、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在民国初期,国家政治动荡,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时期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著作和思想。
二、民国时期的重要著作1.《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书中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2.《呐喊》:鲁迅先生的《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抗争。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篇目,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3.《围城》: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反映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人际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4.《人间失格》: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心灵历程。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三、民国时期的重要思想1.新文化运动: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
这场运动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3.民主与科学:民国时期,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人们追求民主政治,倡导科学精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少年读历史清民国读后感
少年读历史清民国读后感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奔流不息----于浩瀚的历史中,我们华夏的儿女值得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拓展视野,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增进爱国的情感。
因为历史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所以我个人觉得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应该有选择性地阅读符合自己年龄阶段的读物。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我觉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推出的《少年读历史》系列读物无疑是一套很不错的选择。
因为这是一套针对孩子们专门量身推出的中国历史读物。
围绕着固有的中国历史,传插入了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更配套了相关的图文分享,历史学习就此变得更加地生动了然。
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
细细翻看这套系列读物,它以各个历史年代作为切分点,通过十个不同阶段分享着关于华夏的历史知识。
就如我手头的这本《少年读历史之辽西夏金元》分册它的内容就主要围绕着”辽,西夏,金,元“四个朝代齐头并进,分列为不同的章节进行。
也许正是因为这般分层次,有条理的解析,我们今日的孩子们可以很是清析滴整理着那个历史年代的历史事件。
相较于传统类型的历史类读本,这本读物的一个昂著特色还是在干讲解的牛动有趣。
历中就是那些曾经的过往。
而本书的精彩之处就是借助着诸多发生的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引导着书外的小读者可以从一个抽象的历中走入一个具体形象的历中人物故事。
有了故事情节的铺垫,很多的历史事件得以简明扼要的线索进行了关联。
类似于传奇女性萧太后这里的内容就是紧紧滴围绕着萧太后“巾帼不然须眉”这句话生动地分析着萧太后的政治举措。
于是乎,我们也随着深入滴了解明白了当时辽国政局稳定的历史史实。
对于传统的历史书籍,我们也许会比较遗憾于这般化枯燥为生动的诠释手法。
而于《少年读历史》这部读物中,我却发现着比比皆是的借人物故事分享历史事件的表达手法。
对于我而言,我觉得这无疑是本套从书让人亮眼的特色之处。
除此之外,书中还通过很多不同形式手法来向小读者们深入解析历史。
彩色图片的历史介绍,历史文物的照片直击,历史版图的配套讲解,《马可-波罗游记》的去问插图分享。
与民国时代相遇作文
与民国时代相遇作文
与民国时代相遇。
走在石板路上,好像一脚踏进了老上海的电影里。
周围的房屋,古色古香的,就像电视剧里的场景。
突然,一个穿旗袍的美女从我身边走过,哇,那种风格,真是
太迷人了!
找个茶馆坐坐,喝口热茶,听到旁边的老爷子谈论过去的事情,那种老上海的风情,真是让人向往。
走在小巷子里,听到各种叫卖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热闹得很!
闲逛时,我走进一家旧书店,随手翻了翻那些老报纸,感觉就
像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晚上,华灯初上,夜市繁华得不得了。
听到远处传来唱戏的声音,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戏班子在表演。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民国风度》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以及人们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执着和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对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服饰、建筑、风俗等方面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虽然已经远去,但在小说中却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小说中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描绘也令人动容。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爱情、友情、家国情怀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不畏艰险,不惧风雨。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情感,诠释了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执着和追求。
在他们身上,读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风度和情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最后,小说中对那个时代的风度的描绘更是令人感慨万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气质。
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度和气质,他们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透露着一种优雅和从容。
他们的风度和气质,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风貌,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读完《民国风度》,我对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那个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情感,诠释了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执着和追求,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气质。
这种风度和情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风貌,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底蕴。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当下,也能够铭记历史,传承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
有关名人的读书事迹介绍
有关名人的读书事迹介绍有关名人的读书事迹介绍精选篇1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有关名人的读书事迹介绍精选篇2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有关名人的读书事迹介绍精选篇3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有关名人的读书事迹介绍精选篇4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有关名人的读书事迹介绍精选篇5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民国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民国时期读书的话题。
在此,我想以“民国读书的传承与启示”为题,发表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国时期读书的风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民国先贤们以读书为武器,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奋斗。
他们勤奋好学,不畏艰难,崇尚自由、民主、科学的精神。
正如胡适先生所说:“读书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就是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一、民国读书的传承1. 重视基础教育。
民国时期,基础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只有通过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因此,民国时期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2. 倡导自由阅读。
民国时期,人们提倡自由阅读,不受任何限制。
这种开放的思想氛围,使得民国时期的读书风气日益浓厚,许多优秀著作得以传播。
3.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民国时期,学者们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认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这种务实的精神,使得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民国读书的启示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民国时期,读书风气浓厚,学者们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2. 倡导全民阅读。
民国时期,全民阅读成为一种风尚。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全民素质。
3. 坚定文化自信。
民国时期,学者们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总之,民国时期的读书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国读书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国的读书事业繁荣昌盛,让书香弥漫在每个角落!谢谢大家!。
【读后感】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民国风度,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物的气质、文化的韵味,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
书中的文字,犹如微风拂过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对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有了更深的感悟。
翻开书页,仿佛能听到民国时期的那一串串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感受到那些风云人物身上的风度与气节。
他们或为政界领袖,或为文化名流,或为艺术大家,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担当。
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的名言,如林语堂所言:“人生不过是一系列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这句话让我深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选择更显珍贵。
书中的民国人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
他们不仅有着非凡的才华,更有着崇高的品质。
如鲁迅先生,他以笔为剑,刺破黑暗,唤醒沉睡的民众;如胡适先生,他倡导白话文,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徐志摩先生,他追求自由,追求爱情,成为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
民国风度,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名人身上,更渗透在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从民国的建筑风格、服饰潮流,到民国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书中描述的民国校园生活,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精神。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手机的时代,人们用笔墨传递情感,用书籍交流思想,这种纯粹的学习态度令人敬佩。
读罢全书,我不禁感叹:民国风度,实乃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追求。
在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代,人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追求着民族的独立与富强。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民国风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铭记书中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品质、有风度的人。
让我们共同传承民国风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民国相遇的故事作文素材
与民国相遇的故事作文素材《相遇在民国的时光里》那是一个阳光柔和的午后,我漫步在古旧的老街。
斑驳的青石板路,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街边的老房子,木门半掩,透出一股神秘的气息。
就在我沉醉于这宁静的氛围时,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传入耳畔。
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者坐在门前,闭着双眼,神情陶醉地拉着二胡。
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头发有些凌乱,但那专注的神情却让他整个人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我不由自主地走近,在他身旁的石凳上坐下,静静地聆听。
那二胡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讲述着民国时期的悲欢离合。
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远,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诗意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有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有文人墨客的激昂文字,也有热血青年的救国之志。
我仿佛看到了身着旗袍的女子,手持折扇,在灯火阑珊处回眸一笑;仿佛看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理想奔走呼号,不畏艰险。
老者的二胡声戛然而止,我如梦初醒。
他缓缓睁开双眼,看着我微微一笑,说道:“小姑娘,听入迷了吧?”我点点头,好奇地问道:“爷爷,您拉的这曲子,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故事?”老者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这曲子啊,是我从我的师父那里学来的。
他曾经在民国时期,是一位有名的艺人。
他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这曲子里,饱含着他的人生感悟。
”老者的话让我对民国时期的故事更加充满了好奇。
我与他攀谈起来,听他讲述着那个时代的种种。
他说起了民国时期的繁华都市,灯红酒绿的歌舞厅,还有那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小巷。
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那些回忆就在眼前。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了绚丽的晚霞。
我与老者告别,心中满是感慨。
这次与民国的相遇,虽然只是通过老者的讲述和那悠扬的二胡声,但却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那是一个充满传奇和故事的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它留下的印记,却永远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也留在了我的心中。
城南旧事读书收获感悟精选7篇
城南旧事读书收获感悟精选7篇城南旧事读书心得体会篇1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
回忆童年,有许多梦一样的故事。
读着《城南旧事》,仿佛身临其境:东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井边的小伙伴妞儿,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父亲。
不管人、物,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
但是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脚步声中离去了,消失了。
童年的故事,就此破碎,所以,童年的每时每刻都是重要的,快乐的,美好的。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英子的童年却十分精彩、戏剧化。
她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她的童年故事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书中,英子遇到了很多的人,其中我印象极深的是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
刚开始,我还为英子捏了一把汗;真担心英子会不会被秀贞伤害;后来我知道妞儿就是小桂子时,不禁泪如雨下——母女俩终于重逢了!秀贞准备带着妞儿去找思康叔,英子就把钻石表盒金手镯送给秀贞……读到这里,我大为感动:小小年纪的英子就懂得关爱、友谊。
怪不得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原来是英子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
那才是无忧无虑的快乐。
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读完此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每一种感觉我都不会忘记。
现在,我已经六年级了,即将告别我快乐无忧的童年。
《城南旧事》就如苦涩中的一丝香甜,把我们拉回了过去,回忆童年。
花儿谢了会再开,一曲终了还可以再从头,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来了。
所以请大家好好珍惜属于我们的童年。
《城南旧事》这本书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我对里面的内容一无所知;熟悉是因为这本书在去年的时候它就已经静静地躺在了我的书柜里。
暑假里,这本书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但是,它是那么的灰不溜秋的。
念书心得民国旧事读后感
念书心得《民国旧事》读后感看了一会儿《民国旧事》,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乱世,好人也好,坏人也罢,都是有点儿本领的人,英雄不问出处,胜王败寇,江山自己打,民意不可违,列强皆觊觎,群起抵外侮,现在盛世归,读史明志垂。
——题记从2月4日立春开始读这本小书以来,断断续续今天终于把它读完了,作为一个不怎么爱念书的人,这也是我最近几年来真正读完的一本书,说来惭愧,真不容易。
民国,是中国历史的一段特殊时期,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份,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段时刻大小战争无数,我确实是从战火纷飞,军阀混战的时候读起,因此有了开头的题记,因为之前专门喜爱看文章演的《少帅》,因此就从东北王——张作霖读起。
这本书共分四个章节,算下来我差不多看了四个月,一个月看了一个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四五个不同人物的传记。
第一章当国武夫,第二章名士与名媛,第三章江湖与特工,第四章民国奇案。
依照爱好的不同,我今天把第二章看完,最后一个人物是阮玲玉。
下午看的这几个人物,北大校长蔡元培,多情诗人徐志摩,一代宗师梅兰芳,烟花易冷张爱玲,画中之魂潘玉良……让我想起了《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为他们的爱国情怀为之触动,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也因为自己的追求而穷困潦倒,但都不阻碍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期望并为之付出,我看到了他们在为自己理想目标的铮铮傲骨。
乃至付诞生命,也再所不吝,我想这也正是我此刻缺少的。
蔡校长为拯救“五四”运动的师生,甘愿付出己命,并几度辞职;徐志摩冲破婚姻桎梏,勇于追求爱情;梅大师自打毒针,誓死不给日本人唱戏……信仰,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有他们的人一辈子信仰,并为之奋斗。
英雄不问出处,成不成,做了再说。
是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不为别的,只为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这是我近期以来读的第一本完整的书,这也坚决了我尔后人一辈子的方向:立足本职工作,做成心义的事,过完整的人一辈子。
和钱锺书同学的日子_名人故事
和钱锺书同学的日子一1929年,我报考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那年外语系招收差不多40个学生。
等到正式上课前3天,我才接到通知,说我被录取了,可以到学校报到。
我第一次碰见钱锺书是在冯友兰先生的逻辑学课上。
我们那时上课在旧大楼,教室里都是扶手椅,没有课桌。
我进了教室,走到中间靠右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来。
后来又进来一位同学,和我一样穿着蓝布大褂,他走到我身边,坐到我右手旁的空座位上。
我不知道他是谁。
冯先生河南口音很重,讲课时口吃得厉害,所以记他的笔记很不容易。
比如,他讲到亚里士多德时,总是“亚、亚、亚里士多德”。
坐在我右边的这位同学忽然从我手里拿过我的笔记本,唰唰地写了起来。
我当时有些不高兴,心想这个人怎么这样不懂礼貌呢?可是当时也不便说什么。
冯先生讲完课后,这位邻座就把笔记本还给了我,然后他走他的,我走我的。
我看了笔记本才发现,他不但记下了冯友兰先生讲的亚里士多德,还把冯先生讲课中的引语、英文书上的原文全都写了下来,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当天下午有人来找与我同宿舍的许振德,来人就是在我笔记本上写笔记的那位同学。
老许介绍说,他叫钱锺书,他们俩在同一个英语班上。
我和锺书就这样认识了。
钱锺书看见我书桌上放着爱尔兰作家乔治·;穆尔写的《一个青年的自白》一书,很惊讶地问:“你看这本书吗?”我说:“以前看过郁达夫介绍这本书,所以来到清华后就到图书馆借了出来。
”就这样,我们俩聊了起来。
这就是我与钱锺书友谊的开始。
我们俩是同年出生,生日也很相近。
但他的博学多才与勤奋,是我望尘莫及的。
那年入学时,清华大兴土木。
除了扩建图书馆,还建化学馆、生物馆,到处都在盖房子。
同时又新盖了一栋学生宿舍楼,叫新大楼。
寒假快完时,大楼基本竣工了。
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我们搬进了新宿舍。
我当时住在一楼朝阳的房间,与从山西一同考入清华的中学同学康维清分到一室,宿舍后边即为食堂。
锺书住在二楼左翼的房间。
他的同乡曹觐虞住在我对面的房间。
民国那些人读后感
民国那些人读后感《民国那些人》读后感。
《民国那些人》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几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家庭的故事。
其中有贫苦家庭的挣扎与奋斗,有富裕家庭的纷争与矛盾,有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坚持,有女性的命运与抉择。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却反映了人性的普遍性和社会的普遍性,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小说中,有一个叫做贺敏的女性角色,她出身贫寒,却心怀大志,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知识女性。
她的坚强和执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为之动容。
还有一个叫做李明的男性角色,他出身富裕,却因为家庭的变故,陷入了困境,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重新站起来,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人看到了不同命运下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将几个家庭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在小说中,有一个叫做王大山的男性角色,他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辍学去打工,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最终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教师。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民国时期贫苦家庭的挣扎与奋斗,又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坚持,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通过阅读《民国那些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和社会的多样性。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努力的价值。
在这个故事中,知识被赋予了无穷的力量,努力被赋予了无穷的意义,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民国那些人》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小说,它通过讲述几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精选五本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
精选五本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每每谈起“民国”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都有类似的印象:灰暗的天空,学生们素色的制服和围巾,清冷的空气,这一切都笼罩在一片冷色调中,和那个时代老南京城的底色颇为一致。
下面是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希望大家喜欢:01《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刘仰东豆瓣评分:7.0 (511人评价)作为一个文化的黄金时代,民国时期曾经涌现过无数的文化名人,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然而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针对这个问题,店铺推荐你《去趟民国》。
这是一本让你更加了解民国文人的书,随手一翻就是一个生动鲜活的私人案例。
吴昌硕曾纳了一个小妾,但不到两年小妾就跟别人跑了,然而他本人却并不在意,在和朋友闲聊的时候,还经常拿来当笑料活跃气氛。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事,大家都有所耳闻,但有趣的是陆小曼第一次结婚的时候,徐志摩是伴郎。
后来陆小曼改嫁徐志摩,她的前夫居然也成了伴郎团的一员。
大师梁启超,其实是个打麻将的狂热爱好者;弘一法师平时穿的一件百衲衣,上面有224个补丁,都是他亲手缝补的......随着作者的讲述,那些正被时代淡忘了的学者和名人,以及那些渐被湮没的学问和风骨,一下子就变得有血有肉可爱亲切起来。
他们不再是有着巨大成就,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和我们一样独立、自主的普通人。
02《民国男闺蜜》崔艳豆瓣评分:7.9 (110人评价)民国时期的情情爱爱,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上演了无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让人心向往之。
然而在爱情背后,最吸引店铺的.还是那时的男女友谊——那是一种称之为“红(蓝)颜知己”的美妙关系。
本书记录的正是12段这样的友谊,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金岳霖与林徽因,鲁迅与萧红,张学良与宋美龄,也有我们不是很熟悉的梁实秋与冰心,胡适与陆小曼……其中最让店铺念念不忘的就是冰心与梁实秋的友情。
梁实秋曾经在报纸上公开批评冰心的诗集,他们也因此结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灌水取球民国老课本
灌水取球民国老课本
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叫文彦博的孩子。
他很聪明,也很喜欢读书。
这天,文彦博和几个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玩得非常开心。
后来,前院的龙儿拿来一个球,大家就一块儿玩起球来。
小伙伴们互相传球,你丢我接,院子里充满了欢笑声。
这时,龙儿使劲地把球朝一个小男孩抛去,那个孩子没有接住,球脱手了。
球滚呀滚呀,滚进了树洞里。
大家都愣住了。
龙儿咧了咧嘴,有点想哭。
文彦博赶紧跑过来,他说:“别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树洞里又深又黑,什么也看不见。
文彦博伸手摸了半天,啥也没摸到。
“看我的!”有个大孩子拿来一根树枝,他拿着树枝拨弄了好一会儿,还是没能把球弄出来。
“这下可麻烦了,唉,只好赔一个求给龙儿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
文彦博没有说话,他想了想,转身走了。
不一会儿,文彦博拿着一个水桶回来了。
“有了,我有好办法了。
”文彦博高兴地对大伙儿说。
文彦博从不远处的小溪里打了一桶水,倒进了树洞里。
“这是做什么?”大家都感到有点不明白。
慢慢的,一桶、两桶,树洞里的谁越来越多了,随着水位的升高,球也慢慢的升了上来。
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都欢呼起来:“呀,球升上来了,升上来了。
”他们赶紧帮着文彦博打水。
终于拿到球了,龙儿破涕为笑。
文彦博把水桶挡在树洞口,又和孩子们一起玩起水球来。
朝花夕拾读书感悟心得(优秀10篇)
朝花夕拾读书感悟心得(优秀10篇)朝花夕拾读书感悟心得篇1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很多使用了比较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后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之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比较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可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民国的小伙伴一起读书——《文心》教学
教学目标:
1.引起学生阅读《文心》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难
3.在轻松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阅读书籍的兴趣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写作文吗?都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怎么样啊?(引导学生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可见大家在作文写作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文写作对我们中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大问题,那老师来问大家作文写作的第一步是什么?除了审题之外,我们动笔的第一步就是要写题目,那么题目和内容之间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来读一篇小文章《题目与内容》,看看70多年前的语文作文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仔细阅读选文。
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有谁?
2.文中提到出题目,可以分为两派,是哪两派?
3.文中的王先生对于作文写作中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认为的?(可讨论)
这是我们的主人公乐华和大文在课堂上学习到王先生讲的关于题目与内容的一个小短篇,后来故事情节发生了变化,乐华同学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来到了利华铁工厂做一名工人,但是他仍在学习,下面我们就再来看一篇乐华帮助他的工友的小文章《推敲》。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1.通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乐华是个怎样的性格的人?
2.你觉得选文当中工友写的文章有什么毛病?
3.在你平时写作中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吗?你还会经常犯什么错误啊?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主要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题目与内容》《推敲》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了我们的主人公乐华和大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还发生了什么小故事。
大家都知道读书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选择正确的朗读方式和方法可以让我们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了解,夏天到了,乐华和大文他们在假期去山上找他们的先生王仰之先生玩,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学生默读选文《书声》
小组讨论问题:
1.文中当中对于朗读技巧讲了哪些?
2.选出故事的一个小片段,试着运用故事中王仰之先生所讲的朗读技巧来读一读。
我们读完了关于朗读技巧的这篇小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做读书笔记,我们每周都在做读书笔记,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有的同学还在摘抄下面附上自己的感想,那么到底如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更加有意义呢?下面我们就来阅读选文《读书笔记》,看看这个小故事里发生了什么。
学生阅读选文《读书笔记》
1.你平常做读书笔记的什么都是怎么做的?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认为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就怎样做读书笔记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经过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收获,经过两节课的阅读,大家也好像回到了王仰之先生的课堂,和乐华大文他们一起学习语文。
我们第一节课对写作方面的语文有所涉猎,第二节课我们阅读了两个关于读书的小故事,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怎么样能够写一笔好字。
学生阅读文本《现代的习字》
同学发言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1.写字的四项标准是什么?
2.你写字的时候有什么样的不足?每个人写一行字在练字本上让小组同学评一评,说一说,选出一个最好的。
偏科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仅现在的中学生偏科现象普遍,在我们的主人公乐华和大文班上,也有偏科的现象,针对此,王仰之先生和班上的同学进行了谈话,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读的小故事《左右逢源》
小组讨论:
1.这篇选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主人公之一的乐华在这个小故事中将要面临一个转折点是什么?
2.你是否也有偏科的现象?要怎样克服呢?
我们所读的这些有意思的小短文都是选自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著的《文心》,这本书是这两位大教育家特意写给当时的中学生的,全书是围绕着乐华和大文这对好朋友的学习生活展开的,整本书都是小故事,但是在故事中可以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
如果大家想知道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才适合中学生,请看《小小的书柜》,如果你想穿越回那时候的演讲比赛,看看当时的盛况,请看《文章的组织》,如果你想以后的作文中少写病句,少写错字,请看《“文章病院”》,相信大家看完了这本《文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语文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