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的教学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诗歌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五、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诗歌创作和实践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讲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首诗的文学技巧和结构特点。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静夜思》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二、第一首诗《静夜思》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三、第二首诗《登鹳雀楼》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四、诗歌鉴赏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鉴赏分析。
2. 各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鉴赏结果,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创造性写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场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让学生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所描述景物或场景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记录他们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诗歌分析与比较(15分钟)1. 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探讨它们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社会意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激趣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
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能够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难词难句的解释。
(2)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批判性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2.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解释修辞手法的意义和效果。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2)解释意象的意义和效果。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创作作业的质量。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指定教材中的两首诗歌。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希望这份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中的意象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乐学善思办法组内赛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流程一、借助情境,听读赏诗1.播放课件。
2.师声借助情情并茂地诵读诗文。
3.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同桌互读,看读音是否准确,诗句是否通顺。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一)学习古诗《雪》1.指导读诗,感知诗意(1)简介作者尤袤(2)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的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4)同桌、小组、全班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全诗内容。
(5)汇报学习情况。
2.由画入境,想象感悟。
(1)指名读.全班齐读.练习背诵(2)结合背诵,启发学生展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二)学习古诗《江雪》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2.诵读诗文,把握诗意(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2)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尝试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3)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3.细读古诗,感悟诗情(1)自由读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带动作、表情读,从中感悟是人的情感。
(3)想一想、说一说通读两首古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完成书后的“自选佳句”。
2.课下搜集关于雪的名句、名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3.搜集有关写景的故事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案2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创作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的基本知识。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示例,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鉴赏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解读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杜甫的《月夜忆舍弟》(2)李清照的《如梦令》2.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及其作者。
2. 诗歌讲解:(1)讲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2)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3.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四、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阅读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受诗歌的美。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第一章:诗歌概述1.1 诗歌的定义介绍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韵律、节奏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故事。
强调诗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1.2 诗歌的要素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基本要素。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这些效果。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体裁2.1 抒情诗介绍抒情诗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诗歌形式。
分析一些著名的抒情诗,让学生理解其情感表达和主题。
2.2 叙事诗解释叙事诗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主题和思想的诗歌形式。
探讨叙事诗的结构和人物塑造,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讲述故事。
第三章:诗歌的阅读与理解3.1 阅读诗歌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包括关注、注释、诗句和整体意义。
强调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和直觉,以及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联系起来。
3.2 分析和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让学生练习解读和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4.1 诗歌创作的基础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包括选择主题、构建意象和运用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4.2 诗歌表达的技巧探讨如何在诗歌中运用语言和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析一些著名的诗歌,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技巧和效果。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5.1 诗歌评价的标准介绍诗歌评价的一些基本标准,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运用和创意性。
强调诗歌的评价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5.2 欣赏诗歌的艺术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包括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和形式的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诵和创作,体验诗歌的魅力和乐趣。
第六章:现代诗歌探索6.1 现代诗歌的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如语言的革新、主题的多样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中的实验性和创新性,理解其对传统诗歌的突破。
6.2 现代诗歌作家介绍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作家,如徐志摩、郭沫若等。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
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
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
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
(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
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
闻:听到。
不及:比不上。
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
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打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今年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
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1、走近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
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
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
(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诗两首教案1(七年级语文)
《第4课诗两首》教课设计一、课文特色及企图:《诗两首》中《若是生活欺诈了你》以同等的劝告口吻、热忱爽快的语调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一直要乐观的真理。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自然之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虑。
为何选择这两首诗?诗歌语言清爽脱俗,充满回味无穷的真理,并表现着诗人独到的艺术视觉。
二、教课建议:目标:1、指引学生认识普希金和弗罗斯特两位拥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
2、介绍相关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赏识诗歌的水平。
3、培育学生对人生真理小诗的兴趣,对自己的生活组成踊跃的影响。
过程:(一)对于作者:学生收集作者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现。
((二)对于文本:(1、《若是生活欺诈了你》(1)朗诵诗歌,整体感知,你感觉诗歌说了然一种如何的人生态度?(2)本诗通篇都是劝告的口吻,没有什么详细的形象,但它倒是一首有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
你喜爱这首诗吗?为何?(3)背诵全诗。
(2、《未选择的路》(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何要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2)诗人表面上仿佛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示意的是什么呢?这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介绍这两首诗的此外两种译本和诗歌的外文原著,指引学生领会诗歌语言。
(三)对于诗歌:1、收集一到几首你喜爱的真理小诗,就诗歌做简要的评论,而后在讲堂内展开“小小诗歌朗诵会”。
2、鼓舞学生自己试试创作近似的真理小诗,而后在朗诵会上沟通或在相应的刊物上发布或留做自己的纪念。
方法:《若是生活欺诈了你》应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并联合普希金的众多作品进行自主的研究性阅读。
《未选择的路》要联合诗歌象征方面的知识要点理解诗人为何侧重写了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深刻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把握两首诗的时代背景。
(尤其是《雨巷》)2、反复诵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背景材料,展开想象和联想,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诗歌中借事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理想,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暮春的江南,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这幅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二、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语言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诗派该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1918-1922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
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1931年11月,从南京飞往北平,在济南遇难,年仅34岁。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生活理想是:爱、自由、美。
2.基础积累(1)积累下面的形似字(2)请积累下面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坍塌,毁坏。
斑斓:灿烂多彩。
三、信息帅选。
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明确:《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
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四、能力提升。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撑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五、分析鉴赏1.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
总之,“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所以,诗中有三处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明确:不可去掉。
“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
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
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3.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这的确是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位姑娘的眼光为什么像在“太息”呢?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她自己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的命运而发出叹息。
六、合作探究1.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散了?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素昧平生,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是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存在过。
如果说她存在过,也只是在作者的意念中一瞬间存在过。
所以,她必须很快消失。
(3)我们品这种抒怀诗,不宜只从其“情节”上入手,还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进步青年,诗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处于迷茫状态,不知路在何方,诗中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正是作者朦胧又美好理想的象征。
尽管她那么美好,但与环境又相冲突,所以她只能像一缕薄烟,一出现便消失。
这也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2.试概括本诗的特点。
(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美。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七、拓展探究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
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什么“理想的象征”。
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
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根本说不出来。
诗人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但“她”的出现与逝去是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
诗人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且忧郁的姑娘。
八、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重要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
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
九、作业设计1.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明确: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迷蒙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以把它看作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
2.第六节写那位姑娘消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为什么不说“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呢?明确:这样一件件地分开来写,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逝的嗟叹和无奈之情,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了美好事物在眼前消亡所带来的悲剧美。
十、板书设计雨巷————幽深、寂静意象:丁香————美丽、高洁、愁怨油纸伞————迷蒙篱墙————凄凉、衰败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再别康桥》来认识一下徐志摩吧。
二、文本解读1.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分析鉴赏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明确: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分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试分析第二节的写作特点。
明确: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写“水草”“清潭”“彩虹”的用意何在?明确: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五、拓展探究1.诗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在一起的?明确: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