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看到了吗》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眼睛,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眼睛,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眼睛,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1. 教学背景幼儿园是幼儿阶段的重要学习场所,科学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中,眼睛作为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通过本次课程,让幼儿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眼睛能够感知到的信息和眼睛感知信息的局限性,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了解眼睛能够感知到的信息和感知信息的局限性;3.了解眼睛可以看到的错觉现象。

2.2 能力目标1.能够仔细观察眼睛形状和眼球运动;2.能够辨别常见的错觉现象;3.能够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

2.3 情感目标1.帮助幼儿树立科学思维意识;2.培养幼儿准确观察事物的习惯;3.培养幼儿探究和发现的兴趣。

3. 教学内容3.1 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眼球的形状和组成结构:让幼儿观察眼球的形状并用简单的语言讲解眼球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作用;2.视觉的原理:让幼儿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视觉原理,如两种不同颜色相邻排列会产生双重轮廓等;3.眼球的运动方式:让幼儿通过讲解和展示了解眼球的各种动作。

3.2 眼睛感知信息的局限性1.幼儿自由发言:让幼儿围绕“眼睛看不到的事情”自由发言;2.讲解眼睛的局限性:让幼儿了解眼睛能力的局限性,如照相机镜头只能拍摄到一个角度,眼睛也只能看到平面的图像,看不到背面等。

3.3 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1.感官经验:借助图形和色彩让幼儿了解感官经验的相对性;2.常见的错觉现象:让幼儿通过多种图形、色彩等形式感受常见的错觉现象,如透视、反色等。

4.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眼球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视觉原理;3.互动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多种互动方式让幼儿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法。

5. 教学过程5.1 导入环节1.观察眼球模型,引入今天的主题:“神奇的眼睛”;2.让幼儿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说出眼球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10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10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10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1、课件:图片—雨中红色玫瑰,山茶花2,菊花52、彩色笔,画纸等。

活动过程一、感知花的美1、课件演示:漂亮的花幼儿观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吗?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二、感知花的用途1、观察:花的礼物(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有什么用?(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花的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

2、教师小结花的用途(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1、观察花朵头箍提问:这个头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吗?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你想做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环保教育讨论: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二活动目标关于春天的天气,和基本的有关天气的表现图标。

培养孩子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①天气记录纸(活动纸)。

②气象的网页。

③太阳,云,雨伞,风等天气的表现图标。

照片准备观看气象的有关的照片。

活动办法①进一步讨论今天天气怎样呢?天气能够提前知道吗?②对于表现天气的图标进行讲述。

这个图片是什么呢?雨伞是下雨的时候使用的,所以表示有雨。

③记录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活动tip一周以内的天气情况。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三一、活动目标: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

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

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30篇!(1)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含反思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

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

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2023年科学活动教案中班 科学活动教案设计意图(六篇)

2023年科学活动教案中班 科学活动教案设计意图(六篇)

科学活动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意图篇一我发现幼儿园小班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声音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声音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他们感兴趣的一种游戏,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

于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

引导幼儿在听辨中区别、了解各种声音所表示的意义。

培养幼儿听辨声音的能力。

让幼儿从开始听自己比较熟悉、喜欢的声音,逐渐过渡到注意听周围各种声音和别人的说话,从而帮助幼儿养成安静、仔细倾听的好习惯。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摇摇猜猜的过程中,让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了解到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2.进一步感知物体的特性与声音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探索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在活动中,孩子们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讲述和讨论,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选出教育内容,切合孩子们的回答让幼儿知道瓶子能发出声音和不能发出声音的原因,以及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1.空瓶子、豆子、大米、布、餐巾纸等。

2.音乐《幸福拍手歌》。

开始环节1.听听摇摇。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一个铃鼓,摇一摇,请幼儿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请幼儿拍铃鼓,感受到声音。

2.出示空瓶,听听有没有声音,然后请幼儿说说怎么样可以让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孩子们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基本环节3.幼儿讨论结束后,出示几个里面装有东西的瓶子,请幼儿闭上眼睛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睁开眼睛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4.幼儿了解了不同的东西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并有了初步的经验后,我请幼儿听声音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孩子们对猜很感兴趣,都为自己能猜对里面的东西而兴奋不已。

5.听了能发出声音的瓶子后,请幼儿思考“是不是往瓶子放了东西都能发出声音?”一开始孩子们都很肯定,然后我做了一个示范,放了餐巾纸在瓶子里,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放布没有声音,有的说放棉花没有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4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看视频,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图片小兔、兔妈妈。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教师情境表演,提出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二、看PPT(看蒸发现象视频)1.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进行实验”)1.请你摸一下,镜片是冷的还是热的?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3.把镜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大火炉,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延伸活动(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和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篇2活动设计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已有经验水平,以情景导入,使幼儿兴趣十足得参与其中,充分发展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整节活动我以PPT课件、生活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索、助人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梳理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其思维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眼睛,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眼睛,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眼睛,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
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够说出眼睛的主要功能和组成部分;
2. 理解和观察感知错觉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PPT或图片资料;
2. 一些视错觉图案或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拿着一幅美丽的图画,问孩子们你们是如何看到这幅图画的?
2. 讨论孩子们看到这幅图画的过程中,眼睛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提出主题:“神奇的眼睛”。

二、讲解(20分钟)
通过 PPT 或图片直观地给孩子展示眼睛的构造,并详细讲解眼睛组成的主要部分、眼睛的功能等。

三、实验(30分钟)
为孩子们准备一些视错觉图案或玩具(如斑马线、旋转条幅等),让孩子们亲手操作,并且观察自己的感官是否产生了一些错觉现象。

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何会产生视觉错觉?
四、总结(10分钟)
1. 几个孩子分享他们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并对其中一个错觉现象进行详细解释。

2. 小结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眼睛的重要性。

五、结束(5分钟)
评价孩子们的表现和参与度,并分享一些有关眼睛保护的知识及习惯。

赞扬孩子们的表现,以激发他们向学习更多知识的热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实验内容、实验器材的准备等。

此外,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进行解释与引导。

在结束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保护眼睛的知识及方法,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0篇

幼儿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0篇

幼儿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0篇《幼儿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空气在哪里》含反思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初步了解物质燃烧需要空气。

2、引起幼儿探究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2、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二、尝试活动:装空气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

(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三、动手做实验:手帕的变化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四、总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的存在。

活动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主要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感知。

真正促进了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发扬了个性,发展了能力。

(2)中班科学详案教案《果汁的颜色》含反思设计理念: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幼儿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幼儿园中班科学《看到了吗》教案附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看到了吗》教案附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看到了吗》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作用,知道眼睛可以看到不同的物体和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眼睛的作用,学会观察和描述事物。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卡片、玩具等。

2.环境布置:在教室内设置观察角,摆放各种物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上的内容。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看到的物品,引发幼儿对眼睛作用的思考。

(二)基本环节1.教师讲解眼睛的作用,让幼儿了解眼睛可以看到不同的物体和现象。

2.游戏活动:找不同(1)教师将两张相似的图片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找出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找到的不同之处。

3.观察活动:观察教室内的物品(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教室,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内各种物品的特征。

(2)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物品特征,并进行记录。

4.探究活动:眼睛的奥秘(1)教师引导幼儿探讨眼睛看到的物体为什么会不同。

2.教师邀请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事物,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和表达。

2.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观察的技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

2.在游戏活动中,部分幼儿对找不同游戏兴趣不高,可以考虑增加游戏种类,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3.在探究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眼睛的奥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目标,也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熟悉环境中的动植物及生态系统;3.增加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2.技能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感知、实验等方式了解环境中动植物及其特性;2.能够发现身边不同的自然现象,并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3.能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责任感;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熟悉环境中的动植物及生态系统;3.增加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关系;2.如何通过故事情境教学让学生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故事情境导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关系。

2.体验教学法利用幼儿园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体验,让学生感知理解生态自然。

3.互动探究法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掌握知识。

4.直观教学法生动形象的图片、概念图、实物等,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五、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1.提问引导:老师问学生:“大自然中有哪些动植物呢?”2.观察环境:带领学生到校园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3.教师讲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介绍不同的动植物及其生态关系,并引入学习《你看到了吗》的故事。

2. 阅读故事《你看到了吗》1.故事情境:在阅读故事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情境,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2.关键词语理解:通过询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单词进行适当讲解。

3.回顾:故事讲解结束后,让学生简单回顾故事情境,理解故事内容。

3. 实验探究1.实验环节: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的关系。

2.学生探究:给予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告诉学生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

3.教师点拨:教师向学生提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中班动手做教案:看到了吗科学活动

中班动手做教案:看到了吗科学活动

中班动手做教案:看到了吗科学活动四月的春天,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照在小区里。

小班宝宝们拉着手,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园区内的花坛前。

看!那里有一只小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飞来飞去,可爱极了。

作为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有趣的科技实验课——中班动手做教案:看到了吗科学活动。

1.课程背景科技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宝宝认知能力的促进和培养。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感知到许多的声音、颜色、形状和大小。

然而,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辨认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进行感知呢?这就需要科技的帮助了,科技可以让我们通过一些特殊的装置来“看”到感知不到的事物。

2.教学目的本次活动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示范引导和实践操作,让宝宝们了解形态感知和色彩感知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知识。

3.教学内容(1)声音的感知我们来感受一下声音的魅力。

老师会放送一些乐曲、白噪音、动物叫声等声音,让宝宝们猜测并回答出声音的来源。

在感受声音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思维得到了开拓。

(2)形状的感知接着,我会为孩子们准备一些与形状相关的素材,比如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贴、玩具等。

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描述的性质来找到相应的磁贴、玩具,并拼成一个有趣的图案。

(3)颜色的感知我们将探讨颜色的奥秘。

老师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彩泥和布料,让宝宝们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感知颜色的分配方式及色彩的变化。

运用彩泥和布料的组成、搭配和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颜色的搭配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4)大小的感知我们来进行大小感知的实验。

老师会请宝宝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递给第一位宝宝一个小球,宝宝们需将小球传递给下一位。

在传递的过程中,老师会将小球放置到一些不同的方向,宝宝们需要根据老师的指令来抛接小球。

这个实验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协调性,让他们在学习游戏中掌握大小辨认的本领。

4.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发现世界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发现世界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发现世界科学是一门让孩子们关注世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知识。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不能只是上课讲解知识,而应该是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们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本文介绍的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它是一种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去发现世界的科学教育活动。

这一活动能够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寻找、发现、探索、研究,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丰富经验,提高能力。

一、活动目的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思维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让幼儿们通过参与活动,了解“什么不见了”,以此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1、游戏道具:杯子,石头,球,小动物模型等清一色的物品。

2、游戏过程中需要的写有“不见了”字样的黑板。

3、游戏的教学板书(见下)。

4、音响设备及音乐。

三、活动过程1、游戏说明老师会向幼儿们介绍本次活动的游戏规则,让幼儿们知道自己将要玩什么样的游戏。

随后,老师会讲解清一色的物品的种类、数量和颜色,让幼儿们记住。

接着,老师把放了物品的盘子放在黑板上,并抽出一张写有“不见了”的黑板,让幼儿们注意观察。

2、游戏内容游戏开始后,老师会播放音乐,让幼儿跳舞,以此缓解幼儿们的紧张情绪。

接着,老师会拿掉其中一个物品,让幼儿们观察一会儿,然后问幼儿们“什么不见了?”通过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判断,幼儿们会有不同的答案。

通过幼儿们的回答,老师会引导幼儿们去发掘并发现事物的本质,并帮助幼儿们找到缺失的物品。

3、教学板书根据活动的规则和目的,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板书,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强化教学效果。

以下是示例内容:物品种类:杯子、石头、球、小动物模型。

数量:每个种类三个。

颜色:均为红色。

游戏提示:(1)仔细观察,发现不见的物品。

(2)集中注意力,以免错过任何一个物品。

(3)发表自己的想法,多一些交流沟通可以增加更多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学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学乐趣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科学乐趣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让小班幼儿亲身体验,在玩中学,在乐趣中感受科学的奥妙,激发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感知和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合作精神,锻炼幼儿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二、活动准备1.准备好各种玩具和日用品,如小球、橡皮擦、铅笔、红蓝黄三色水,小石子等。

2.备好一个大盒子和一块白布。

3.设置一个模糊的场景,如摆放杂物堆,或意图掩盖某些物品,或用桌布遮盖部分物品。

4.准备好科学读物和图片。

三、活动过程1.游戏环节首先将各种玩具和日用品随机放在大盒子里,同时在白布下放若干种物品,让幼儿模糊地看到一些东西在布下。

然后请一名小朋友站在大盒子前面,摸出一个物品,大家都不准看,只能依靠声音和其他感知方式猜测出这个物品是什么。

接着请另一名小朋友走到白布边上,摸出一种物品,让大家猜测这些物品中有哪些不见了。

2.发现问题接下来,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一些物品不见了的情况,让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找出不见的物品。

教师可以与幼儿分享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人眼的视觉错觉、物体的透明性、运动的惯性等等。

3.解决问题为了找回不见的物品,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实验,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看白布下的物品,寻找可能被遮挡的物品。

又或是利用三色水混合后的颜色放在布上观察,找出可能隐藏在颜色中的物品。

教师还可以引领幼儿去理解事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如透明物体的特性、色彩的感知、光的折射等。

四、教育意义本次活动不仅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习,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还能帮助幼儿锻炼感知和观察能力,培养语言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意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差异化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习得更多科学知识,发展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迈向小小科学家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迈向小小科学家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迈向小小科学家做科学实验往往被认为是需要许多精准的知识和特殊技能才能够完成的活动,但是在小班教育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简单而有趣的科学活动,来培养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欲望。

《什么不见了》教案就是一道趣味性与教育性都较为平衡的小班科学活动方案,它可以让幼儿在玩乐中积累科学知识,进而成为小小科学家。

一、活动目的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掌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不能创造和消失。

激发幼儿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意识。

二、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一袋明胶粉、一杯水、一盆水、一杯七七酸(或白糖)、一杯碘酒。

2.实验场地:教室、食堂或厨房等可以进行实验的地方。

3.活动时间:约30分钟。

4.教师布置:在现场摆好实验用的物品,并一一确定好每个幼儿的实验做法。

5.安全措施:做此实验时,要提前告知幼儿注意安全,不可尝试使用自己的口舌试品,也不能把手放入化学反应中。

三、活动过程1.导入把明胶粉、水、盆和碗摆在幼儿面前。

问幼儿根据观察,这些物品会发生什么事情?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2.实验过程(1)把一袋明胶粉倒在碗里,用一杯水后,混合搅拌,直到溶解。

(2)将明胶混合液倒入盆内,用手或勺子将其平均分布在盆内。

(3)在盆的一侧加入少量碘酒(或白糖),并在隔壁的另一个杯子里倒入一杯七七酸(或白糖)。

(4)教师分别用口试一下七七酸和碘酒的味道,同时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和嗅闻。

(5)教师将盆拿离幼儿,并告诉幼儿,通常人们会认为七七酸和碘酒在离开时都是液体,但实际上它们也是一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6)接着,让一个幼儿来仔细地观察碘酒,并问其他幼儿:“碘酒放在那里了?它消失了吗?”让幼儿们根据观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7)另一个幼儿观察七七酸(或白糖),问其他幼儿:“七七酸放在哪里了?它消失了吗?”(8)教师将幼儿们召集在盆的前面,告诉幼儿:“观察与记录的结果引导我们发现,虽然物质状态会发生变化,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

亲子教育教案:让孩子体验中班看到了吗科学活动

亲子教育教案:让孩子体验中班看到了吗科学活动

亲子教育教案:让孩子体验中班看到了吗科学活动中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既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也是开拓孩子视野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还能够逐步感性认知科学知识。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中班看到了吗科学活动,我们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份亲子教育教案,希望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愉快地认识、了解和探索科学。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从小爱科学的意识,提高孩子对科学的热情。

2.让孩子在体验中感悟科技进步对我们生活的贡献。

3.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科技进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2.纸制飞机与电动玩具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手工制作飞行玩具,探究飞行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师父: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科技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手工制作飞行玩具,你们感觉怎么样呢?孩子:好!师父:那么,我们首先看看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2.讲解科技进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师父:科技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也不断改变。

比如,我们现在能够通过手机与电脑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飞机能够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带我们迅速到达遥远的地方……孩子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孩子们的注意与探究欲。

3.讲解纸制飞机与电动玩具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师父:说到航空,我们就会想到飞行,那么大家知道纸制飞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吗?孩子:不清楚。

师父:好了,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们,原来,古代牧羊人发现随着高山旋涡的风,他们捏制的纸鹞能够获得更加平稳的飞行,从而在空中玩得更加尽兴。

而现在,在世界各地,人们都通过不断尝试探究不同的纸制飞行模型,制作出了肆意或柔韧飞行的各种飞行模型。

孩子们听到这里,也可以介绍一下电动玩具的发展,让孩子们了解到科技已经带领我们走上了很高的台阶。

4.手工制作飞行玩具,探究飞行的原理师父:好,接下来,我来给你们介绍一种简单的飞行玩具,可以让你们亲手动手制作,也能够感受到飞行的魅力。

活动教案分享:中班看到了吗科学实验

活动教案分享:中班看到了吗科学实验

活动教案分享:中班看到了吗科学实验一、活动概况活动名称:中班看到了吗科学实验主办方:XX幼儿园参加对象:中班幼儿活动时间:2024年5月20号下午4点活动地点:幼儿园科学实验室活动目标:通过科学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活动过程1.前期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幼儿手电筒、两个玻璃杯、贴纸、响铃、麦克风、光电传感器、各种颜色的淀粉水、滴管、量筒、化学药品。

2)了解幼儿掌握的知识并适时引导:掌握声音的传播形式、了解声音如何引起物体的振动等。

2.活动展开: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首先老师向幼儿简单介绍了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引起幼儿的兴趣。

接下来,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进行实验。

1)实验环节一:老师会给每个幼儿发一个手电筒和一个玻璃杯,要求幼儿自己互相合作,找到自己的同桌,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玻璃杯的底部,并观察反射光的变化。

如果成功找到自己同桌的光,幼儿会获得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观察反射光的变化,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2)实验环节二: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幼儿会进行第二个实验环节。

老师会引导幼儿用光电传感器来检测声音的传播。

幼儿们会按照老师的指导,依次进行如下操作:①用麦克风产生声音信号;②用滴管往玻璃杯里滴入各种颜色的淀粉水;③用量筒将一定量的化学药品溶于水中制造泡沫(泡沫可以起到隔绝噪音的作用);④用响铃作为声源,麦克风用来检测声音信号;⑤在幼儿每一个完成的实验后,老师会跟幼儿们一起观察光电传感器上的数据,让他们对声音传播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三、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了解了声音的传播过程,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并且增强了自身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幼儿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快乐和创造力。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看到了吗》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看到了吗》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看到了吗》
教学目标:
1.让幼儿能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事物。

2.培养幼儿观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3.增强幼儿对科学认知的兴趣。

教学内容:
1.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物体。

2.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感受科学的魅力。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探究答案。

教学准备:
1.相关实验器材和物品。

2.PPT课件或实物图片。

3.工作卡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引导幼儿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2.实验:利用实验器材展示光的折射现象,让幼儿观察并记录。

3.总结:帮助幼儿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表达。

4.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让幼儿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探究:提供几个简单的物体让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

3.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并听取其他幼儿的看法。

4.总结:老师帮助幼儿总结并归纳观察到的规律。

教学效果评价:
1.考察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注意事项:
1.确保幼儿的安全意识,避免实验中出现危险行为。

2.鼓励幼儿提问和探究,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以上是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看到了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你看到了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你看到了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你看到了吗》含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周围环境,发现身边的事物;
2.学会用“看”这个动词来表达观察到的事物;
3.了解眼睛是人类的重要感官器官,学习怎样保护视力。

二、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神奇眼镜一个;
3.色彩块一个;
4.针、线、布各一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老师打开PPT,并向学生展示色彩块,让学生说出颜色,并观察物体的颜色变化。

然后老师会询问学生他们是如何发现物体颜色变化的,例如某个物体从红变成了黄色,学生如何发现这个变化。

2. 讲解学习内容
老师会给学生展示视频,鼓励学生们在视频中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例如台风后的树木、植物的变化等等。

接着老师会询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回答。

3. 互动游戏
老师向学生介绍神奇眼镜,并模拟使用方法,鼓励学生们通过镜子看到不同的事物。

然后老师会找一些物品(如布、针、线等),把它们放在神奇眼镜下,让学生猜测它们是什么,然后逐一揭开真相。

4. 总结归纳
老师会请一名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眼睛,然后向学生讲解眼球的构造和功能,并呼吁学生保护好自己的视力。

四、对教学的反思
本次科学教学以“观察”为主线,旨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的
知识和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神奇眼镜游戏和视频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视力的重要性,学习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

同时,老师也应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和交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的发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的发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的发现》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探索等活动,发现物体的特点和规律,并能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发现;3.探究幼儿园中的科学环境,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探索等活动,发现物体的特点和规律,并能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比较,从而发现物体的规律,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1.实物:水杯、铅笔、簸箕等;2.PPT课件:包括环节设计、图片、视频等;3.教具:创意贴、纸笔等。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发现和奇特的图案,引起幼儿对物体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主题。

二、制定规则 (10分钟)1.班级制定观察规则;2.按小组进行观察,完成科学探究任务;3.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观察 (20分钟)1.给出具体的观察对象,让幼儿小组进行观察;2.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特点和规律,并记录下来。

四、比较 (15分钟)1.让不同小组之间分享各自的发现,进行比较分析;2.导师逐一点评,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进行反思。

五、制作记录 (20分钟)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总结,让幼儿制作记录,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及过程,并进行表述和展示。

六、分析和总结 (10分钟)让幼儿集体回顾本次探究活动,分析不同的结果和得出的规律,总结出本次活动的经验和收获。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同时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一起探究逐渐认识到物体的特点及规律,并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这是他们认识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一个好的开始。

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需要更细致和简洁的语言,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科学《看到了吗》教案设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

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

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
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

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

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

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