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案设计(七)

合集下载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2.指名读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诗词填空、翻译、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开展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c.生字词学习: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d.课文解读: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意境、生字词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个性化教学:
a.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讲解生字词,如“织女”、“牵牛”、“渡河”等,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并能正确书写。
4.通过对诗词的解读,使学生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词中表现了古人对哪些美好事物的向往?乞巧节的习俗有哪些?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小组观点。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背诵《乞巧》这首诗词,下节课进行诗词朗诵展示,要求声音洪亮、情感充沛。
2.诗词鉴赏:选择一首与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分析其意境、情感,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字数不限,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
3.情境写作:请同学们以《乞巧》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求语句通顺、内容丰富。
b.设计有趣的游戏和互动环节,如生字词接龙、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2. 诗句的分析和解读;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民俗的理解;2. 诗句深层含义的挖掘;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括诗歌原文、译文、背景资料等;2. 教学素材:相关古代民俗图片、视频等;3. 小组讨论准备:分组、分配任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相关古代民俗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乞巧节;(2)简要介绍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3)提问:“你们认为乞巧节有什么意义?”2. 诗歌背景介绍(1)展示课件,介绍《乞巧》诗歌的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诗歌朗读与翻译(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展示课件,呈现诗歌译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分析与解读(1)提问:“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5.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中的民俗元素;(2)分享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歌中的民俗特点。

6.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提问:“你们认为诗人对乞巧节的态度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教案范文:《乞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的文化,理解先人留下来的乞巧活动的意义;2.通过阅读本文,学习识字、读懂、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了解乞巧的历史文化;2.理解七夕节有关爱情的传说;3.把握阅读技巧,读懂本文。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分析乞巧这个活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七夕节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乞巧和七夕情人节是十分相关的。

Step2.阅读课文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2.找出关键句,通过简单的问题进行筛选(如:什么是“乞巧”?胭脂是干什么用的)。

Step3.交流讨论1.为学生打开思路,教师询问学生关于七夕节,乞巧活动的了解和感受;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展现课文中的文化意蕴;3.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为学生展示乞巧活动的具体形式。

Step4.写作练习1.让学生自由创作,以乞巧活动为背景的小故事(可通过学生的讲述和展示进行);2.教师对学生的小故事进行美化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讨论,讲述课文中的情景;2.能够熟练阅读本文,并根据文中逻辑关系,理解文中新词和句式;3.能够理解七夕节和乞巧活动的文化内涵;4.能够通过写作的形式锻炼写作技能。

六、课堂延伸1.通过阅读课文,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2.安排制作乞巧活动的手工制品(如编织七夕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乞巧的文化乐趣;3.进行E听力练习,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和表演的方式,提高听力技能。

七、教学反思1.通过讨论及手工制作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在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仍需继续加强;2.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与本文相关联的文化知识的扩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需要更加灵活运用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课堂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乞巧》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

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

②齐读三、理解第一行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

(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2、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3、指导朗读四、理解第二行1、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是啊,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乞巧古诗教案教学重点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古诗教案教学重点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古诗教案教学重点乞巧教学设计教案是幼儿园老师用来指导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关心我们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大班教案范文,盼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关心。

乞巧古诗教案教学重点篇一《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妙心愿。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尝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加语言积淀。

古诗教学中把同学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爱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日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

同学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殊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分?观看“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美丽?老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美丽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怎样把“巧”字写美丽?(老师示范)工工整整、漂美丽亮地写一个。

4、一般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标本读变”5、“乞巧”什么意思?6、对林杰有多少了解?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特别的聪慧,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惋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会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精确,诗句读通顺。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3、师生合作,分句读。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分析古诗,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来深入理解古诗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乞巧》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乞巧》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和意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熟练朗读、背诵《乞巧》。

(2)学生是否能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乞巧的教学教案

课文乞巧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乞巧》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生字词,掌握乞巧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整体把握及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乞巧节相关习俗的理解。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辅助材料:乞巧节相关视频、图片、PPT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播放乞巧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乞巧节。

2. 图片展示:展示乞巧节的图片,让学生对乞巧节有更直观的认识。

3. 导入课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乞巧》。

二、学习课文1.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确保理解。

3.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练习1.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乞巧节的其他习俗,加深对乞巧节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乞巧节的理解。

2.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乞巧》。

二、深入学习课文1.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分享讨论成果。

2.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课堂练习1.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乞巧节的短文,表达对乞巧节的认识和感受。

四、总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乞巧节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价值。

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乞巧节习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乞巧节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乞巧》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乞巧》课程教案

《乞巧》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乞巧》。

-理解诗句含义,了解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古诗《乞巧》的含义,感受其意境美。

-诵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乞巧》的原文、注释、译文、背景介绍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乞巧节的资料,包括传说、习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趣导入:展示乞巧节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个节日,并简要介绍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古诗,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及其理由,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指名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深入学习,理解诗意1.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译文,讨论古诗的大意和每句诗的含义。

2.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古诗,解释关键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内容。

四、品味意境,感受文化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氛围,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结合乞巧节的背景和传说,讲解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五、诵读背诵,巩固提升1. 多种形式朗读: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强调读出古诗的韵律和感情。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乞巧节的来历和传说。

2. 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

3. 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难点:乞巧节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乞巧节文化。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乞巧》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乞巧节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的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乞巧节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乞巧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传说。

3. 案例分析:分析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乞巧节文化。

5. 总结:对乞巧节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强调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搜集有关乞巧节的资料,了解其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写一篇关于乞巧节的文章,可以是故事、感想或者传承建议。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九、课后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3.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乞巧节活动,体验传统文化。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3. 开展乞巧节主题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学实施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乞巧节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基本知识。

古诗乞巧教案

古诗乞巧教案

古诗乞巧教案教案标题:古诗乞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2. 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2. 古代诗歌欣赏和学习;3. 学生合作创作一首古诗。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教学工具;2. 乞巧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3. 古代诗歌的选集或教材。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乞巧节,向学生介绍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2. 引导学生思考乞巧节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意义。

探究古代诗歌:1. 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2. 分享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3. 分组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一首古代诗歌,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合作创作古诗: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作为参考;2. 引导学生思考乞巧节的主题和意义,鼓励他们用古代诗歌的形式表达;3. 指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搜集关于乞巧节的素材和诗句;4. 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古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5.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

总结:1. 回顾乞巧节的起源和习俗,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学习古代诗歌,扩展他们的文学素养;2. 组织学生参加乞巧节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2. 评价学生对乞巧节和古代诗歌的理解程度;3. 评估学生合作创作的古诗,包括创意和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2. 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3.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古诗两首乞巧的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的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的教案教案标题:古诗两首《乞巧》的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学时长:2个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出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庆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2. 欣赏古诗《乞巧》(10分钟):-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乞巧》古诗,了解古人是如何庆祝七夕节的;-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4. 填写思维导图(10分钟):-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思维导图,总结《乞巧》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5. 创作续写(15分钟):- 学生以《乞巧》古诗为基础,自由发挥,创作一段续写;-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古诗延伸或改编。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复述七夕节的由来和习俗。

2. 欣赏古诗《七夕》(1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另一首古诗《七夕》,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学生可以与上节课的《乞巧》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异同。

3.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七夕》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4. 诗歌朗诵(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5分钟):- 学生回答一些总结性问题,总结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传承文化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评估他们对《乞巧》古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创作的续写作品,评估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朗诵表演,评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古诗两首乞巧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教案教案标题:古诗两首乞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古诗《乞巧》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诗《乞巧》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赏析和理解。

难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古诗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乞巧》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课件或手稿。

2. 学生准备古诗的课文或课本。

3.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古诗的音频或视频,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乞巧》1. 教师朗读《乞巧》,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学习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1. 教师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乞巧》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五步:创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其中一首古诗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或者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诠释古诗的意境。

第六步: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古诗《乞巧》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学生的创作成果。

同时,强调古诗对学生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意义。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古诗,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案教文语级年三 学小城新
巧乞
日 41 月 6 年 1102-3-洁 王 学小城新
案教文语级年三
学小城新
书读在们我。问下耻不�学好而敏�云人古�好的问�”条万几丝红尽穿“解理不、3 生�思意 么什是”巧乞“的中句诗、2 生�呢思意么什是”霄碧“、1 生��吗的懂不么什有还你那、8 �教请人他向�流交人他 与会学要就们我�中习学的时平在�焉师我有必�行人三�话的子孔了验应正也�思意概大的 诗古了解了们我�习学作合的们你过通�说生学��么什了懂读你说说来谁�到间时、7 �论讨组小分生学� �决解来出 提候时的流交班全等�号记上做�方地的白明弄没把。议一议�想一想�容内的里袋料资后课 和释注的文课合结组小分们学同请面下。薄浅识知�少闻见会就�友朋的习学起一有没而�习 学独单人个一说是就�呢思意么什是言名句这。闻寡而陋孤则�友无而学独�云人古、6 �诗古读齐生学� 。奏节握把�音字准读意注�诗古读齐生学后�读范师老听先、5 �字生读跟生�件课示出��呢思意么什是字个两这那�头字 雨是字”霄“�头盖宝是字”宵“ ��呢字个两这住记来么怎你那�来出标点用�霄—宵� �件课 示出��吗的样一是音读的字个两有行一第的诗了现发家大�音正师老�读生学名指、4 �读由自生学� �件课示出� 。音字的字个每准读意注 �候时的读在以所�到口、到眼、到心谓�生� �到三有书读�住记请�读一读由自�本课开 打家大请。诗首一的他是就的习学们我天今)件课示出(。的写所杰林人诗代唐是诗首这、3 �题读生学� 。题课读读再�哦意 注要定一可�候时的写书在们学同� 。成写笔两是边右意注要字巧。横一少间中字乞�气—乞 �件课示出� 》巧乞《 �书板�法写的字”乞“个这看看�题读生学� 。题课出读们学同请、2 。件课示出、1 。知感体整�悟自读初、二 。)题课书板� 》巧乞《——诗 古的关有日节统传国中和首一习学来再们我�天今。 �读齐生学�遍一读来声齐们学同请�件 课示出�关有日节统传国中与些一有中其�句名诗古的典经多许了累积并读诵同共们你与师老 �来年一这。珠明的璨璀颗一里库宝化文是更诗古而�长流远源化文的国祖们我�们学同 。课新入导、一 �程过学教 。事故的女织郎牛集收生学、2 。乐音景背、件课学教、1 �备准前课 。境意的诗会体�象想开展、3 。思意的句诗解理、2 。歌诗诵背�歌诗读朗地情感有、1 �点难、点重学教 。听人别给讲并�说传间民的着含蕴中诗解了、3 。诗古诵背�诗古读朗地感情有、利流、确正、2 。字生个四”渡、巧、霄、乞“识认、1 �标目学教

《乞巧》课文教案

《乞巧》课文教案

《乞巧》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乞巧》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2. 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乞巧》的文本。

2. 与乞巧节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乞巧节的习俗和背景。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乞巧节的了解和体验。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例句演示。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实际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题。

(2)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2)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乞巧节相关的习俗,如穿针乞巧、挂牵牛花等,进行调查和研究。

2.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绘制海报、制作小视频等形式,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了解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增加对乞巧节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乞巧》课文的内容,并向家人介绍乞巧节的习俗。

小学语文《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7篇

小学语文《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7篇

小学语文《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7篇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刁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刁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背古诗)。

今天,我们将学刁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刁,培养自学能力1、预刁要求:⑴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边读边温刁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刁效果:⑴读准字音:乞巧霄渡⑵掌握字形。

⑶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牵、尽2、知作者,解诗意:⑴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⑵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刁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⑴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4、悟诗情: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乞巧》;(2)理解课文《乞巧》的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步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乞巧》;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2. 学会生字词的正确运用;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乞巧》文本;2. 生字词卡片;3. 相关乞巧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2)简介课文《乞巧》的背景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乞巧》,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乞巧》,体会课文中的情感;(2)组内讨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乞巧节的意义是什么?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运用;(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2)学生分享自己对乞巧节的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乞巧节的传统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勤奋学习,努力进步。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乞巧》;(2)写一篇关于乞巧节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七夕节乞巧古诗教案中班

七夕节乞巧古诗教案中班

七夕节乞巧古诗教案中班七夕节乞巧古诗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七夕节和乞巧文化;2. 掌握与七夕节和乞巧文化有关的古诗词;3. 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讲师:精心备课、准备好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

2. 环境:班级整洁、舒适,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3. 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PPT,板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看一段视频,或讲解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七夕节和乞巧文化的由来、意义和传承。

另外,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如七夕节制作牛郎织女,设计趣味版七夕问答等,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七夕文化。

2. 课中:(1)教授七夕和乞巧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七夕节,它有哪些独特的传统,和这一节日所反映的它的重要意义。

再引入乞巧文化,让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方面。

(2)学习古诗词让孩子们学习有关七夕和乞巧的古诗词,例如《七夕》、《乞巧》、《长恨歌》等。

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孩子们的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作古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孩子们尝试写一些与七夕和乞巧有关的古诗词,让他们尝试画离合伤感和情感流露的范围。

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们把短文创造放在坚实的教学基础上,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词技巧,如用对仗、运用比喻等等。

3. 课后:(1)课后展示让孩子们课后可以将自己写的古诗词和制作的小手工拿到班级或者学校举行的活动中去展示,本文可否帮助他们克服公开表现的恐惧,帮他们提高自信心,同时也是一种与孩子们家长沟通的机会。

(2)新的学习机会为孩子们在未来提供更多的七夕征集活动和古诗词创作的机会,在他们日后的生活中, 也能够更加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领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效果:通过古诗词教学和相关的活动与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问题。

接下来是事实上的经验,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真谛,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心。

乞巧古诗教案

乞巧古诗教案

乞巧古诗教案教案标题:乞巧古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2. 学习和理解与乞巧节相关的古代诗词;3. 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乞巧节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与乞巧节相关的古代诗词选集;3. 音乐播放设备;4. 学生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乞巧节的图片和资料,引起学生对乞巧节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解释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探究:1. 分发与乞巧节相关的古代诗词选集,并让学生自由阅读。

2. 引导学生讨论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3. 指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实践:1.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乞巧节相关的诗词,并背诵。

2.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可以是表达对乞巧节的祝福、描述乞巧节的场景或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3. 分组让学生互相表演自己的诗词作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总结:1. 回顾乞巧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巩固学生对乞巧节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总结诗词欣赏和创作的经验和体会。

3. 鼓励学生将乞巧节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继续创作和欣赏相关的诗词。

拓展:1. 鼓励学生在乞巧节期间参与相关的手工艺制作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邀请学生在乞巧节期间为家人或朋友朗诵或赠送自己创作的诗词。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演表现,评估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诗词作品,评估其对乞巧节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和欣赏其他古代节日相关的诗词,比如中秋节、春节等。

2. 组织学生参与诗词比赛或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案撰写完毕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乞巧教案设计(七)
导读:焦作市道清小学耿新伟
学习目标:
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语导入
1、第八组整组课文都是关于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民间故事引发想象(师述神话传说的由来)*本组课文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课文可阅读相关书籍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29课,古诗两首(师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老师正音、指导读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
诗。

a、作者都是唐代)
b、都是关于神话传说的(乞巧——牛郎织女、嫦娥——嫦娥奔月)
3、小结:是的,这两首诗都和神话传说有关,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

乞巧作者林杰,李商隐河南沁阳人。

第一首主要描写了古代的人们过乞巧节情景,第二首诗主要通过嫦娥奔月的古诗展开想像。

4、今天,我们先来重点学习第一首《乞巧》,板书课题,并指导“乞巧”二字的读音、书写。

乞与气区别提示巧的最后一笔,书空这两个字。

齐读课题。

谁来说说题目《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资料袋、注释读好今宵、碧霄、渡河桥三个词,我们把生词再放回到诗文中来读读整首诗吧!
一、初读古诗、感知质疑
1、指名读后,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

2、正音识字: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3、古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因此读诗词仅仅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谁能读出节奏来吗?(指2名)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读出了节奏,下一步就要读出诗的韵味了,这需要在理解诗
意的基础上进行,下面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前预习读过这个故事吗?
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1(每年的七月初七)
2、出示一二行。

(指1名读1)宵什么意思?(晚上)七夕今宵:七夕这天晚上。

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抬头仰望“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浩瀚的天空。

)
出示课件:夜空图。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
诗中哪句话提到了这个动人的传说?1读
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感动了我们,读——
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牵动了每个人的心,读——
我们仰望星空、想象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激动和喜悦,读——
此情此景,诗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诵着,读——
3、多美的故事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三、四行说。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自由回答)
出示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

想看看云锦图吗?(出示图片)她们羡慕什么呢?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出示乞巧节画面
教师解说:其实古人在过乞巧节时,从初一就开始购置奇巧物品了,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乞巧市上更是车马难行,场面非常壮观,观其风情,绝不亚于我们最大的节日——春节。

(2)联系三四行诗想像:乞巧节这天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反馈
a、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人多吗?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读,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成诵
1、我们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谁想完整读读这首诗?那就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

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试着背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这么短的时间内,背诵的又快又准确!咱班的同学果然不简单。

)老师背、齐背。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
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她送给我们一首《乞巧歌》想读读吗?现在,乞巧的心意更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同学们,你们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乞取些什么呢?(生自由说:为老人乞取健康;为老师乞取健康;为朋友乞取快乐;为外出的人乞取平安;为残疾儿童乞取健康的身体;为灾区儿童乞取美好的家园……)
2、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一起背着古诗,在心里静静地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生齐背)
3、看着同学们专注的样子,我相信大家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看来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得巧了。

五、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乞巧
乞——气
宵——霄天上传说乞取智巧
渡——度人间企盼追求幸福
八、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安排,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快乐中去,《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
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

1、借画面互诵。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

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

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

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