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2.指名读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辛梓瑜一、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背诵古诗《乞巧》,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神话故事、注释及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难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白板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古诗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迁徙已学知识到新课堂加以巩固。
2.让学生找出古诗共同点,导入课题。
(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观察“乞”字,从形近字方面作简要分析。
2.介绍作者。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合理,声音响亮。
4.分析古诗的停顿节奏,学生多种形式读,教师相机正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1.引出古诗所描写的传统节日,教会学生善于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学生介绍七夕节的由来。
3.运用“四步法”,品读古诗,其中“读”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1)“读”,读准古诗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问”,汇总学习古诗古文的学习方法,汇报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3)“解”,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手头上的资料,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并标注。
讨论结束后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师相机点拨,重点分析以下几点:①题目“乞巧”与诗句中的“乞巧”的释义不同。
②“今宵”和“碧霄”同音异形字的区别。
③人们乞巧所表达的心愿。
④说话训练:边读边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熟读成诵”,学生各种形式读,指名学生背诵。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1.完成课堂书写练习。
2.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
(五)课堂总结,设疑铺垫1.简单回顾古诗概要。
2.设疑:月亮之上还住着一位美丽的嫦娥仙子,关于嫦娥又会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乞巧》教学设计6篇
《乞巧》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乞、霄”,会写“乞、巧、霄、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
3、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体会古人丰富的想像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置疑导入、激发兴趣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个字,(板书“乞”)谁认识这个字生:师: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气师:是呀,不要同“气”字弄混了,不过它跟气还真有点关系呢,它是象形字。
《说文》本作“气”,借助气字表示乞求义。
本义:向人求讨,你能给它找些朋友吗?生:师:它的引申意义为请求,希望。
如果我在后面加个巧字,你觉得该怎么理解。
生:师:看仅仅一个“乞”就有这么多文章,就像我们的古诗一样,有些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蕴涵着许多知识,需要我们慢慢品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诗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1、范读,要求:听仔细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3、指名读三、抓住主线、细细品读1、什么时候,谁怎么做,向谁乞求什么?2、品读(1)七月初七晚上a、哪个词告诉你是晚上呀?生:宵师:真了不起,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吧?生:b、区分宵与霄宵是个形声字。
从宀(mián),肖声。
从“门”表夜间昏暗。
本义:夜晚霄【名】(形声。
从雨;肖声。
本义:米雪) 云际;天空【动】通“消”。
消灭;消失c、为什么要在七月初七这天乞求呢?生: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诗词填空、翻译、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开展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c.生字词学习: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d.课文解读: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意境、生字词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个性化教学:
a.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讲解生字词,如“织女”、“牵牛”、“渡河”等,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并能正确书写。
4.通过对诗词的解读,使学生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词中表现了古人对哪些美好事物的向往?乞巧节的习俗有哪些?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小组观点。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背诵《乞巧》这首诗词,下节课进行诗词朗诵展示,要求声音洪亮、情感充沛。
2.诗词鉴赏:选择一首与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分析其意境、情感,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字数不限,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
3.情境写作:请同学们以《乞巧》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求语句通顺、内容丰富。
b.设计有趣的游戏和互动环节,如生字词接龙、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的大家喜欢。
《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整体设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
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
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
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分析古诗,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来深入理解古诗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乞巧》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乞巧》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和意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熟练朗读、背诵《乞巧》。
(2)学生是否能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乞巧》教学设计(最新10篇)
《乞巧》教学设计(最新10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
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1、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
“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
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⑴指生2、3读;⑴齐读。
3、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⑴讨论。
⑴集体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⑴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
引导组词理解;②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碧霄”:深蓝的天空。
⑴“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⑴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⑴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⑴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三下《乞巧》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三下《乞巧》教学设计(通用14篇)2022-12-15三下《乞巧》教学设计(通用14篇)三下《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会“乞”、“霄”两个生字,能区分宵和霄的用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了解“乞巧”这个节日,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潜移默化地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十二月令》是一首童谣,可以跟着音乐来念念。
出示音乐和歌谣,请学生念《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六月六,晒霉臭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这歌谣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和习俗呢?(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习俗: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冬至吃汤圆、春节吃饺子……)2.这七月初七,巧食喜鹊啄讲的正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乞巧节,今天我们和诗人林杰一起过一个乞巧节,(板书课题:乞巧,学生读题)一起念念这个节日的名字。
3.教学生字“乞”。
“乞”怎样写又正确又好看?师板书,生写一遍,师随机评价。
给“乞”组个词。
什么是“乞巧”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读注释,阅资料袋,从中获得信息,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
4.介绍作者。
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
这首《乞巧》是林杰仅存于世的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打开书本p122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
2.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3.学习“宵”和“霄”。
在第一句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宵—霄,板书)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老师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向字典请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乞巧》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
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教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标本读变”5、“乞巧”什么意思?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3、师生合作,分句读。
乞巧教学设计(最新7篇)
乞巧教学设计(最新7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
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
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迪想象:1、版画圆形,启迪想像:(可以似圆月)孩子们,喜欢画画吗?老师也喜欢,看看,今天老师献丑一会。
这是什么?你感觉像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接着说说看?2、激情背诗,激发兴趣:是呀,一个小小的圆形,在大家丰富的想像下显得那么可爱那么神奇。
这就是想像的魅力。
月亮是美丽的化身,他让多少人感慨万千。
有人甚至说它是想像王国的小公主。
难怪有那么多诗人钟情与此。
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
当漂泊异乡时,看着圆月,他不禁抒怀:(师生背诵《静夜诗》)比如,……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学习一首古诗。
3、点名课题,解释课题(1)齐读课题(2)谁可以帮‚乞‛找个朋友(乞求,乞讨等),顺势指导记忆字形(乞讨就是弯着腰向别人要钱,因此‚乞‛字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
它还和哪个字特别相似?‘气’板书:乞,气,他们有什么区别呢?书空‚乞‛。
)(3)‚巧‛我们都说什么巧?(心灵手巧,巧妙等)理解诗题(乞取智巧)。
(4)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他自幼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6岁就能写诗,《乞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法指导,激励自学:1、方法指导: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生交流: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在网上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2、激励自学: 真会学习的孩子!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学习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三、交流探究,走进古诗:(一)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自读古诗,注意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她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多种读法,将古诗读流利。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读出节奏、韵律感。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乞巧节的习俗和来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学习掌握乞巧节的相关词语和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学习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习乞巧节相关的古诗词和成语。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达成共同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1.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乞巧节的相关物品,如“七夕笺”、“乞巧绞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话题,了解学生对乞巧节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回忆和讲述自己的故事或经历。
Step 2:乞巧节的来历(20分钟)1.呈现乞巧节的古诗词或节气诗,帮助学生理解乞巧节的来历。
2.讲解乞巧节的起源和传说,比如刘娥娥、织女等故事,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民间传说。
Step 3:乞巧节的习俗(30分钟)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乞巧节的习俗,如制作和佩戴七夕饰品、乞巧、舞蹈等。
2.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乞巧节的习俗和意义,提取出相关的词语和成语。
Step 4:乞巧节的诗词学习(25分钟)1.导入古诗,学习《秋思》中的“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难见”的句子,了解其中的爱情主题。
2.学习《七夕》中的“晨钟急管弄晴,云长白兔起凡”的句子,培养学生理解诗意和鉴赏能力。
Step 5:小组合作活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位诗人,以乞巧节为主题创作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小组内部合作完成创作后,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评比,鼓励学生进行点评和互动。
四、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乞巧节相关的展览或活动,拓宽学生对文化的认识。
2.鼓励学生制作乞巧节的手工艺品,如七夕饰品、卡片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对乞巧节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古诗词的理解。
2.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创作进行评估,包括合作氛围、作品质量等方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活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
活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乞巧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制作手工艺品的兴趣爱好,加深学生对乞巧节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准备
- 教师准备:乞巧节的相关知识及材料,以及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书包、文具盒、手工制作材料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
1. 通过课件、图片或实物等多种手段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出“乞巧节"。
2. 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简单了解乞巧节的起源、时间、俗等相关知识。
2. 研究环节
1. 通过阅读《乞巧》课文,了解女娲神话及乞巧节的传说故事。
2. 带领学生研究课文中的文字表达,并解释生字词、成语、寓
言等语言知识。
3. 配合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惯,
例如汉字的起源、中国节日的俗等。
3. 制作环节
1. 教师介绍制作乞巧节手工艺品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们跟随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自己心仪的乞巧节手工艺品,并在制作过程中发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
3. 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加深学
生对手工艺品制作的理解和认识。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在制作
手工艺品的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在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该
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特点,能够激发其学习语文
的热情和兴趣。
人教版《乞巧》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乞巧》教学设计人教版《乞巧》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乞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乞巧》教学设计篇1《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像诗境,读写结合,生命语文——《乞巧》教学设计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小学吴继巧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乞巧》是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
人们乞巧,祈求的是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生活,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景。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2、创设情境,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PPT;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设计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理念,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入情入境,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根据这首古诗与民间故事密切联系的特点,合理引进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既拓展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课堂情趣,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迪想象:1、版画圆形,启迪想像:(可以似圆月)孩子们,喜欢画画吗?老师也喜欢,看看,今天老师献丑一会。
这是什么?你感觉像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接着说说看?2、激情背诗,激发兴趣:是呀,一个小小的圆形,在大家丰富的想像下显得那么可爱那么神奇。
这就是想像的魅力。
月亮是美丽的化身,他让多少人感慨万千。
有人甚至说它是想像王国的小公主。
难怪有那么多诗人钟情与此。
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
当漂泊异乡时,看着圆月,他不禁抒怀:(师生背诵《静夜诗》)比如,……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学习一首古诗。
3、点名课题,解释课题(1)齐读课题(2)谁可以帮“乞”找个朋友(乞求,乞讨等),顺势指导记忆字形(乞讨就是弯着腰向别人要钱,因此“乞”字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
它还和哪个字特别相似?‘气’板书:乞,气,他们有什么区别呢?书空“乞”。
)(3)“巧”我们都说什么巧?(心灵手巧,巧妙等)理解诗题(乞取智巧)。
(4)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他自幼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6岁就能写诗,《乞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法指导,激励自学:1、方法指导: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生交流: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在网上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2、激励自学:真会学习的孩子!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学习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三、交流探究,走进古诗:(一)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自读古诗,注意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她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多种读法,将古诗读流利。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读出节奏、韵律感。
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了,老师也想想读一读。
这样吧,老师读前4个字,你们接后面3个字,好吗?现在咱们换个读法,交换一下,你们读前4个字,老师来读后3个字,试一试。
现在老师不读了,你们再读一读。
3.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意思是不是一样的呢?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
谁来说?4.齐读第一行诗,指导理解诗意。
(生先自由说自己的理解)“七夕”指:农历的七月初七(相当于阳历的8月10-20号,碰上闰月又不一样。
比如今年,“七夕”是公历8月26号(星期三)。
又是中国的情人节);“今”指这一天;“宵”:晚上;“今宵”就是指“这天晚上”,“看碧霄”即是抬头仰望碧绿的天空。
其实“碧霄”在字典里就是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这一行诗的意思?(指名说)5.(出示课件:夜空图。
)想像一下,又到了七夕这天。
又是一个凉风习习的晚上,天空依旧有一轮皎洁的月亮当空照着。
你来到了院坝里,一抬头……看到这样的夜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浩瀚无际的银河系;看到了天上的星座;看到了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还想到了……)(出示牛郎织女相会图。
)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渡河桥”,渡过银河在桥上来相会!这个桥是什么桥?(鹊桥)哦,人们也仿佛看到了天空中由无数的喜鹊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所搭建起的美丽的鹊桥。
看着相隔一年才能相聚的牛郎和织女,以及他们的孩子,猜猜看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生自由说)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也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生读、齐读、两行诗连起来读)6.看着图画谁来说说一二两行诗的诗意?(指名说)7. 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织女久别重逢,那真是无比的温馨、浪漫、幸福。
面对这样的情景,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原来她们在向织女乞巧啊!乞什么巧呢?(心灵手巧)(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8.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几万条)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9.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
指名读。
(出示图)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10.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11.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二)读写结合,体验升华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孩子们,学完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
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
你们能背吗?同桌两个孩子一起背。
(抽背,上讲台背,分男女背)3.孩子们都能背诵了,真了不起!又是七夕节了,想象一下,女孩们又在院坝里——织布,比一比——谁最巧。
而小孩子们又一次背起了《乞巧》。
来咱们看着浩渺的夜空,一起背一背吧!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齐背古诗。
)要是,你就在现场。
看着那灿烂的银河,两颗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此时,我心想:(),我希望()(学生发挥想想自由填)自主写——抽生展——面月立下愿望。
四、总结全文,启迪阅读:看着湛蓝的星空,听着孩子们美丽的愿望,我想:只要孩子们用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不是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吗?行动起来吧,孩子们,用智慧与灵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为自己的梦想画上圆满的句号吧。
(回首指到开课前画的圆圈。
)《乞巧》教学反思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小学吴继巧《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
”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我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
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我采用版画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 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我就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
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
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观看“穿针引线”的活动,让学生对乞巧活动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我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
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
最后我设计一个环节让孩子自己说如果在七夕那天你会向织女乞巧什么。
课堂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