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1、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禁止仅用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前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5、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6、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论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7、关键流程识别(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簿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班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论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簿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医院无名氏制度
医院无名氏制度一、背景介绍医院无名氏制度是指医院在患者身份不明或者无法确认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在实际医疗工作中,时常会遇到无法确定患者身份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丧失意识、丢失身份证件或者其他原因导致。
为了保障患者的基本医疗权益,医院需要建立无名氏制度,确保对这些患者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治。
二、无名氏登记流程1. 患者到达医院后,由医务人员接待并问询患者身份情况。
2. 如果患者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医务人员将引导患者填写无名氏登记表格。
3. 无名氏登记表格应包括以下内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患者的病情描述、患者的伤病情况、患者的病历号(由医院自行编制)等。
4. 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为其开立暂时病历号。
5. 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无名氏制度的相关规定,包括患者的基本医疗权益、医院的责任和义务等。
三、无名氏医疗服务1. 医院应为无名氏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包括急救、手术、药物治疗等。
2. 医院应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3. 医院应建立无名氏患者的病历档案,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医嘱等相关信息。
4. 医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安排相应的医疗团队进行诊治。
5. 医院应定期对无名氏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无名氏患者身份确认1. 医院应尽一切努力寻觅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与患者进行沟通、查询失踪人口信息、联系患者的家属等。
2. 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确认患者的身份,医院应将患者的相关信息报告给公安机关,并按照像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3. 医院应与公安机关、社会力量等合作,加强无名氏患者身份确认的工作。
五、无名氏患者的出院处理1. 医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决定是否可以出院。
2. 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可以自行离院,医院应提供相应的医嘱和出院小结。
3.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或者需要继续治疗,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转院或者继续留院治疗。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精品】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s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2022年3月23日;第1页共1页。
三无人员身份核查
三无人员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1.三无人员即无家属、无意识、无证件的患者。
2.分诊护士按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诊安排救治。
3.双人搜查患者衣袋,共同封存患者钱物并进行保管。
如有手机,
搜寻联系人信息,查找相关亲属。
4.如无家属信息,通知保卫处或行政总值班。
5.分诊护士填写“三无人员就诊记录”。
6.身份标示方法:
1)腕带填写内容:“无名氏”、性别、初步诊断、就诊时间。
2)按腕带使用方法正确佩戴。
3)联系家属后及时更改“无名氏”信息并交与其交接患者钱物,
同时双方签字确认。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者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者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者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并有记录。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搞好我镇学校的安全工作,作到点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责任明确,目标落实,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组织保障制度。
1.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业务副校长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各中层领导负责本口对应业务、功能室等一系列安全事项,村小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当周值班领导负责统筹安排、管理当周校园安全工作,当周值周教师、安全巡查人员为本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教师是该班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为本堂课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门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液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协和医院护理部。
身份不明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流程
身份不明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流程
1、医护人员接诊身份不明患者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为患者临时命名,办理就诊卡;
2、由接诊医护人员为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临时命名+就诊卡号;
3、如患者住院,由住院收费处将患者的临时命名输入信息系统,获取病案号,佩戴住院患者手腕带;
4、如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份已确认,将信息系统中患者身份信息更改,重新佩戴手腕带。
5、当给患者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服务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患者腕带上的姓名及病案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2 】辨认查对流程1.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精确辨认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运动前,必须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应至少同时应用2种患者身份辨认办法.2.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既除查对床头卡以外还请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履行.3.对无法有用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晕厥.神志不清.无自立才能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说话交换障碍.无名.儿童.沉着时代的患者必须按划定应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查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查对腕带, 辨认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运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眷)沟通,作为最后肯定的手腕,以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施精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挽救室.新生儿科应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7.填入腕带的辨认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查对后方可应用,若破坏需更新时,须要经两人从新查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笔迹清楚规范,精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患者辨认轨制,患者应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全无破损10.完美并落实护理各症结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辨认措施,交代程序与登记轨制.11.在磨练.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辨认患者12.按期检讨腕带应用情形,护理质量掌握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载.第1页,-共1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正确识别患者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住院
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患者的床号和房间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凡急诊抢救、留观、门诊输血患者及住院病人均需佩戴腕带。
腕带中患者信息包含姓名、
性别、年龄、住院号、条码等。
若为传染病人,可在腕带上有“C”标记处打勾。
若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在腕带上给予标识。
3.无名氏患者由接诊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临时命名的方法:“无名氏+接诊日期+数字”,从
“1”开始,按数字顺序命名,当年内数字使用不重复。
4.门诊和急诊的各个流程均需做好患者身份确认。
如挂号、预检分诊、药房发药、医生开
写处方和各种检查单、开写《入院通知单》时,常规核对“姓名、性别”,必要时核对“就诊卡号”或“医保卡号”。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入院通知单》中患者信息,核实无误后打印腕带。
5.对患者实施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采集标本等任何治疗、操作、检查时,转运、转科、
迁床时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6.手术室接手术患者,在等候区核对腕带进一步确认手术患者身份。
接入手术间后、麻醉
之前、手术者切皮前及手术结束后,均必须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7.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双人核对《入院通知单》、腕带中患者信息,核实无误后为其佩
戴腕带。
8.核对患者身份时,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
幼童、虚弱重病、智力不足、意识不清等无
法应答的患者由家属或陪伴者叙述其姓名、年龄,同时查看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核对流程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核对流程
为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1 .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序号1、2、3)、性别(注明
男女)、年龄(不详)、诊断、住院号或门诊号、。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2 .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3 .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
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1 .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和床头卡。
2 .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生应在急诊
病历上记录。
3 ,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
无名患者管理制度
无名患者管理制度患者管理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一系列过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患者身份不明的情况,即无名患者。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处理这类患者,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无名患者管理制度。
一、无名患者的定义和识别无名患者是指无法确定其身份信息的患者,通常是因为意外事故、失忆或其他特殊原因无法提供身份证明和联系方式的人员。
为了确保这类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无名患者的识别标准,包括对其外貌特征、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的记录和描述。
二、无名患者的登记流程1. 接待处接待:当有一位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患者来到医疗机构时,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应迅速响应,并引导患者填写无名患者登记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症描述、就诊需求等。
2. 医疗人员评估:无名患者登记后,医疗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病情评估,以确定其就诊的优先级和相关医疗措施。
3. 记录和标识:登记表上的信息应被记录在患者管理系统中,然后为无名患者发放专用标识,以方便后续管理和查询。
三、无名患者的管理和隐私保护1. 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无名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给除治疗和管理所需的医护人员之外的任何人。
2. 就诊记录的管理和归档: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无名患者就诊记录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的每一次就诊都能被准确记录和归档,以方便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管理。
3. 随访和寻找亲属:医疗机构应积极寻找无名患者的亲属,以获取更多的身份信息和病史,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同时,医疗机构还需要制定一套无名患者的随访管理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及时与亲属或相关方沟通,以保证患者的康复。
四、无名患者的后续处理1. 查找身份信息:医疗机构应利用各种渠道,包括社会媒体、互联网等,尽最大努力查找无名患者的身份信息,以便与家属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2. 法律程序:如果无名患者的身份无法确定,医疗机构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公告、登报等方式进行寻人公告,并送交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搜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核对流程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
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订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1、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
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
史(不详)。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
2、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和
门诊号、性别等。
3、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和保卫
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
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
急诊科医生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3、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
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