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1课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第1周1-2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同学们,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总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回答:……
同学们,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将会对我们终生有用,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地理吧!
四、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生活中有关的地理现象
【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3、“在国际中长跑比赛中,一些来自东非高原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4、“这些漂亮的丝绸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讨论回答,每幅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它们各自所处的环境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那些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愿产生组织者,推荐发言代表。
【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1、请一名学生朗读“风沙掩埋了古文明”一段材料,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人们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环境,带来了灾难;我们一定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积极植树造林等。)
【板书】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让学生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加深认识。(如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水灾;长江流域的洪灾等等。)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感知人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地球仪、资料图片、投影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再列举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0000S)。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画法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地理知识基础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学会使用地图,掌握地图的基本画法。
3.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地图的画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实践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5.拓展(5分钟)介绍地图的种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等,并展示各种地图的实例。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图的画法。
7.家庭作业(5分钟)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展示对地图画法的掌握。
8.板书(5分钟)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画法。
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实践教学和讨论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图的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在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地图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完成上述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总结出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改进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学校新团初中姓名陈学官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复习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11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定义:表示 图上 距离比 实地 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
(3)表示方式
实地距离
表示方式 数字 式
文字式 线段
式
举例 1∶100 000或1/100 000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12
2.方向 (1)面对地图,通常是“ 上北下南 , 左西右东 ”。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 指向标 判读方向。 (3)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线指示 南北 方向,纬线指示 东西 方向 判读方向。 3.图例 地图上的图例中有各种 符号 ,它们都表示一定的地理事物。
(6)图中A处的海拔是 200 米,B处海拔是 45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250 米。
(7)图中山峰C处的海拔范围是 450米~500米
。
27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球体 。 2.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天圆地方 航行→地球 卫星 照片。 3.地球的大小
→日月形状→ 麦哲伦船队 的环球
1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概念:人们仿照 地球 的形状,按照一定的 比例 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
型——地球仪。
2.作用: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
特征及其分布
。
面貌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
3.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1)地轴:地球仪转动的轴。地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 北极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 南极 。
2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 与同学们谈地理● 锁定目标1、你知道地理讲什么吗?2、你知道怎样学习地理吗? ● 识别目标1、下列关于地理与生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好多外地人到了西藏都感觉身体不适,是因为这里太热了。
B 、我国北方人爱吃面食与这里生产小麦有关。
C 、四季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D 、城市和乡村的变化与我们没有关系。
2.下列现象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现象不相符的是 ( )A 、 “小桥流水人家”。
B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 、陕北有些人住窑洞。
D 、 水乡牧民多。
3 请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地理现象 。
● 攻克目标目标A 地理学什么例1、 右面四幅图说明了 、、 等都与地理有关。
[思路分析] 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旅馆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
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
日本的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销售鱼等各种海产品的市场很多,人们也有喜食海产品的习惯。
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
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缺氧的环境。
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资讯平台:地理事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地理物体(如山脉、河流、湖泊、村庄、城市等)和地理现象(火山喷发、台风、水土流失)。
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
这就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
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吐的丝经过加工,是纺织丝绸的原料。
因此,这带有悠久的植桑养蚕的历史,丝绸工业久负盛名。
这些漂亮的丝绸服装为国家换取了很多外汇。
【答案】居住,饮食、体育运动,服装【注评】生活离不开地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关,生产生活中地理的知识更是随处可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经纬网、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等内容。
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和地图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地图的能力,但对于地球的运动、经纬网等知识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基本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3.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理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PPT等教学工具。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运动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寻指定的地点,并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地图,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地标,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介绍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
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探讨它们的阅读技巧。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利用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动手体验结合多媒体教学,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理解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读图分析、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教学方法】探究、动手体验、讨论【教学准备】地球仪、苹果、小刀、绳子、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第一课时纬线和纬度【课堂实录】:一、教学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提问学生描述地球的大小?生:从地球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三方面描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师:地球很大为了学习地球方便,我们借助地球仪学习认识地球。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抽查一名同学,指示手中的地球仪说出地轴、两极、赤道的位置。
生:拿起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边指边说。
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样的线?师:用一根绳子演示不同的经线、纬线。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承转: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纬线?怎样区分纬线?二、纬线和纬度(板书)师:指示地球仪回顾,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
师:展示思考题:1、自主探究:(认识纬线)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1.6图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 什么样的线是赤道?什么样的线是纬线?师: 提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
要求同学从图中描出赤道,利用手中的苹果制作地球仪。
(巡视指导)生:(动手操作、体验)拿出苹果,用苹果制作地球仪,用写出字母N 和S 的纸片贴在苹果上,标注南北极,(有的同学用苹果把代表了北极,则苹果另一端表示南极)用笔在苹果上划出赤道。
师:让同学从苹果上画出赤道,沿赤道切开理解南北半球的划分。
(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名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科目讲课班级教课内容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标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理设计者讲课者第一课七年级讲课时间课时数时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实质属性——地球运动。
包含地球自转,以及由此惹起的日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地球公转以及由此惹起的四时交替,五带的区分。
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并且都是要点内容。
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初步成立起了地球的静态角度的知识,地球的形状, 大小,经纬度。
本节教材波及到的地理现象,拥有动向变化的特色,这给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带来必定的困难。
幸亏教材中好多内容是学生平时能察看和体验获得的自然现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
知识与技术: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自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自转的特色(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经过演示、察看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日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别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日夜更替、时间差别。
重、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别难点教课过程时教课教师活动学生设计间教课内容环节活动企图安排发问、直奔主思设疑导入[ 设问 ] 请问我们每日都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考、题激趣原由?回答明确 1. 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分析学习目标识记明确学习 2.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说基本运动规律,学习目标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日夜更替。
3.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达成以下问题)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日夜也随着交替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合作研究活动一:阅读课本P11 图 1.14 “昼与夜”、演示地球的自转,察看后达成以下问题:1、何为昼半球?何为夜半球?为何会分为昼、夜半球?(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日,大家此刻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纬线和纬度1.教材中将纬线和纬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等,并把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而设置,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
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度数等的含义。
2.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难点: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五、教学方法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方法:本课时内容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来展开。
充分使用地图法这种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地球仪,传授和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1。
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故尽量采用小组合作辅助地图法学习,教师加以必要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六、教具准备:教科书,教案(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两部分),地球仪(教师1个,学生每人1个),红、黄、蓝三色水彩笔学生每人准备一套。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首先,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其次,阐述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刻度、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仪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某一地区的位置。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概念、自转和公转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简单使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掌握知识。
2.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实物,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并尝试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从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大致进程,感受前人勇于探讨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确实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看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大致进程。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要紧用途和地球仪的大体构造。
进程与方式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大致进程,明白人类对客观事物熟悉是循序渐进的,感受人类勇于探讨科学的精神。
2.通过计算生活事物与地球尺寸的对照,感知地球之大小。
3.通过动手亲自制作地球仪,把握地球仪的大体结构,成立地球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熟悉进程,学生感知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是无穷尽的,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育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隐秘的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1.提出证听说明地球的形状,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2.会观看、利用地球仪。
【教学预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学生搜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每组预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教学进程】情境导入播放“地球美景”升空的视频。
师:咱们一起生活的地球家园如此漂亮,那大伙儿明白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咱们看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科技极端掉队的年代,熟悉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程,下面让咱们查找前人的足迹经历以下前人熟悉地球形状的进程。
学习新课板书:1.熟悉地球的形状活动一角色扮演-熟悉地球形状角色1:天圆地址;角色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角色3:麦哲伦;角色4:加加林。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课教学
设计
张园园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4(0)34
【摘要】一、教学目标1.复习运用地球仪,说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界限及其范围。
【总页数】2页(P120-121)
【作者】张园园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议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题教学-以七年级(上)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为
例2.感受地理魅力,激发地理兴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
设计3.初中地理课标修订后教材优化研究及教学建议--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为例4.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1.2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的教学设计5.地理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评】学会观察、思考、对比,发现二者的区别。掌握纬线和经线各自的特点。
例5、小明到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旅游时,他两脚跨在本初子午线地标的两侧,张开双手表示东经和西经,此时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变化的规律是()
A.没有变化B.度数减少C.度数增大D.变化无规律
[思路分析]经纬度都是人为划分的,国际经度会议决定,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定为0°经线(本初子午线)且向东(东经)、向西(西经)各分作180°,赤道定为0°向南(南纬)、向北(北纬)各分作90°。
3、经线和纬线
4、经纬网确定位置
二、阅读,自主学习巩固
三、习题讲解及练习
例1:古代人对地球的形状都有哪些猜测和假设?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
[思路分析]:通过读图、思考总结,获取知识。
答案:天圆地方球形椭球形“梨形”
注评:你已经能正确叙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知道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完善和曲折的。
【答案】A
【注评】半球也划分人为的,南北半球的划分很容易掌握,但是东西半球就不能想当然了,为了更方便人类的活动,以尽量从大洋上通过的20°W和160°E两条经线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度小于20°在东半球,东经度大于160°在西半球。
例7、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B点地理坐标为: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地球和地球仪
2、地球的运动
习题讲解和练习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解决地球和地球仪及地球的运动的相关问题。
知识复习,习题讲解和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复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
(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及其作用
例4、有关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经线和纬线都是圆圈。
C、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D、所有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思路分析]从经纬线的定义出发,通过对比可知:除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且长度不等;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且长度均相等。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而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也可以联想剥了皮的桔子,花皮西瓜身上的条纹。
A、23°26′N、120°E B、23°26′N、120°W
C、23°26′S、120°E
D、23°26′S、120°W
2、图中A点位于:
A、东半球B、西半球
C、南半球D、在我国境内
[思路分析]读图可知:每条经线的度数相差30°,由此得出B点所在的经线度数为120°W;纬度为23°26′S(在南回归线上)。知道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依据;我国的经度最西端在73°E,不难判断出A点的位。
【答案】C
【注评】经纬度的划分是人为规定的,其变化规律: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递增;纬度从赤道向南、向北递增。
例6、下列地点既属于东半球,又属于北半球的点是()
A、116°E 40°N B、10°W 25°S
C、80°W 30°N D、90°E 75°S
[思路分析]明确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但是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不是0°经线(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两条线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所以东经度不一定在东半球,西经度不一定在西半球。
2..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都绕着地球转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3下列有关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地球不透明B.因为太阳光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
C.因为地球太大. D.因为太阳光是直线的
4.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答案】1、C 2、B
【注评】通过读图获取信息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学会运用经纬网。
例8、猜猜看: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打一物)
四、复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五、自主学习,完成作业。
一、选择题:
1.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是()
A、极昼、极夜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昼夜长短变化
A.地轴与黄道面成66°35′的夹角
B.赤道与黄道成23°26′夹角
C.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例2:你能举出哪些事实现象来反驳古人的观点?
答案:月食的现象登高望远海边观船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注评:读图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活学活用,是这道题考察的重点。
例3:分析思考:咸蛋超人住在27ºS、67ºW,有一天他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据此回答1—2题
A.南北纬60°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B.地球表面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C.地球上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D.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5.有关地球的公转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
B.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地心
C.地球公转不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太阳
6.地球公转的特点,不正确的叙述( )
①.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A.6378千米B.6371千米C.40000千米D.12742千米
②.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判断面包超人应该住在下列哪个国家()
A.中国B.俄罗斯C.美国D.澳大利亚
启发与思考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对这一结论的获得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认知过程;要学好地理,就要有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的精神。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完善和曲折的。
地球和地图
章节(课题)名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
学时
2
总课时
12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巩固掌握地球和地球仪2、巩固Biblioteka 握地球的运动过程方法
通过讲授、计算、比较以及试题练习等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