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ppt精品课件190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春秋列国形势图
深入研读
一、秦晋围郑的原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那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 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晋国想 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 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 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
春秋列国形势图
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返回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尝试总结烛之武的说理逻辑和说理技巧吗?
1、烛之武的说理逻辑是怎样的?
亡郑无利
2、烛之武在说理上有哪些技巧(方法)?
以退为进,消除对方的戒备 站在对方的立场,始终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
从过去、将来两个方面进行说理,引史为鉴,预想未来。
晋国退军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亡郑无利
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使郑国灭亡对秦国并没有 好处。从地理位置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郑国灭亡 了,晋国的土地就增加了,那相对地,秦国势力 就变弱了。
烛之武智退秦师
烛之武是怎样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呢?给段落划分层次,找出烛之武说理的角度。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假设论证。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烛之武
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矣。” 如礼貌、神情冷漠、拱手作揖等
公(
地)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如诚恳、充满歉意、着急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35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35张ppt)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问题探究
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亡: 使动,使……灭亡。
陪: 增加
第三段
厚,薄: 形→动,增加,削减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的主人。(古今异义)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共: 同“供”,供给。
乏困: 形→名,缺少的东西。
思考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1 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
思考2
第一段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①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人 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战争 的主谋是晋国,秦国只是帮凶。说服秦国就有可能迫使 晋国退兵。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兵两地 驻扎,为烛之武见秦君、退秦师提供了可能。
第三段
夜: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缒: 用绳子拴住人(或物)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敢:
从上往下送。 冒昧的谦辞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执事:办事的官员
(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鄙: 边邑,边远的地方。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意动,以……为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总结跨文化交流中的技巧与策略,如尊重对方文化、寻找共同点等,为现代国际交流提供 借鉴。
06 思考与实践活动 设计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行为的背景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晋围郑的原因、郑国面临的 危机等。
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阐述烛之武如何利用智慧和勇气,说服秦伯退兵,解除郑 国的危机。
02
烛之武以智慧化解危机,通过巧 妙的外交手段成功退秦师,展现 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谋略。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历史故事 ,传递了尊重历史、珍视历史遗产的 重要价值观。
通过学习该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气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 于担当、积极应对。
学习烛之武的外交手段,可以提高当代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 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 体验
叙事技巧及情节安排
巧妙的情节设置
01
通过描绘紧张的氛围和戏剧性的冲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
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悬念与伏笔的运用
02
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引发听众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伏笔为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社会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
思想文化
战争频繁
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
秦穆公
贪婪、残暴、狡诈的君主形象。他企图吞并郑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范围,但最终被烛之武的智谋所挫败。

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PPT(精选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PPT(精选课件)

2021/02/21
21
1.省略句
省略主语
省略宾语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的妻子的尊称。
2021/02/21
20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之:结构助词,的。
之 子犯请击之
之:代词,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夜缒而出
而:连词,表承接。

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连词,表转折。
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其:指示代词,那。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
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
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
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作为臣子,委婉提醒,不提要求,一切请秦伯自己定夺。满 足了人潜意识中的自尊 。
2021/02/21
13
函( hán )
氾( fán )
缒( zhuì)
阙( quē )
朝( zhāo)济而夕设版焉
佚( yì ) 逢(pánɡ)孙
2021/02/21
14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提示】“已”同“矣”。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共”通“供”,供给。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 【提示】“说”通“悦” ⑷失其所与,不知。 【提示】“知”通“智”
(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动之以情
烛之武在陈明利害的同时 ,也表达了郑国对于秦国 的感激之情,希望秦晋两 国能够化解矛盾。
秦晋退兵的过程
秦穆公被说服
经过烛之武的劝说,秦穆 公认识到了晋国的威胁以 及郑国的诚意,最终决定 撤军。
秦军撤退
秦穆公命令秦军撤退,同 时与郑国结盟,共同对抗 晋国。
晋文公无奈撤军
由于秦军的撤退,晋文公 无奈之下也只好撤军,放 弃了进攻郑国的计划。
句式多变
文中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使 文章节奏感强。
修辞手法多样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 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
力。
05
主题思想
爱国精神
忠诚于国家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国家利益为重,展现了深厚的 爱国情怀。
勇于担当
烛之武在面对困难时,不畏强敌,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和平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以国家利益 为重,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 可以树立我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我们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现代社会中,责任担当意识同样具有重要 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具备责 任担当意识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通过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 到责任担当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
06
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学 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他,指老师)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⑥杀鸡焉用宰牛刀 (疑问副词,何必)
⑦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之
①烛之武 是寡人之过也 壮也/行李之往来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 文,有“象那…”的意思
怎么办,怎么样
“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2、且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而且,并且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副词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暂且,姑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副词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要,副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啊)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善于揣摩心理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善于分析利弊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善于利用矛盾 晋过河拆桥:君之所知也
讲究语言艺术 晋贪得无厌,恐将阙秦:唯君图之
问①:第4段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题目有何作用?
秦 师 师:军队
(1)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 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 非力搏也; (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关于思路·内容
背景、开端 秦晋围郑
大兵压境, 小国告急。
发展 高潮 结局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离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 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亡郑利晋而阙秦
情境设置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4、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和离间计策,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 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 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第课 肆外 章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烛之武 的论辩艺术,通过深入的探究 分析,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段文 字的艺术魅力,领会到了其中 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希望同学 们能够在对经典古文的深刻解 读过程中慢慢爱上古典文学, 爱上中国的古典文化。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伏笔与照应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伏笔与照应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
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 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 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是中国 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左氏春秋》(左传)和 《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 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 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波澜起伏
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 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 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 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 笔。
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大军 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 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 便让郑伯看到一丝希望。
之武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师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 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 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 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 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 跟秦国不相往来。
高潮 劝退秦师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结局 秦晋退兵
预习检查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敝:损害
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所与:与,结交,亲附。
敝之,不仁;失其所 所与,同盟。
知:通“智”
与,不知;以乱易整, 易:代替。
不武。吾其还也。”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亦去之。
翻译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发展
夜缒出城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晋 秦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
发展 临危受命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高潮 劝退秦师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回顾过去,巧设离间
结局
展望未来,再设离间
子犯请击之, (晋文公)公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53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53张ppt)
称为“公”,意思是大家都是周天子的 好臣子

• 写作背景
晋国和郑国国君在文中 有几种称呼?
晋侯——爵位 郑伯
公——晋文公(郑文公) 的简称,谥号
君:敬称
文化常识4:谥shì号
古代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去世之后,朝廷依 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评价总结的称号。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 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1:《左 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
常 识
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
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因为《左传》
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
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
又名《春秋左氏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大家记得哪 些谥号叫文的 君主?

本文选自《左传》鲁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
背 景
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 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
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
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介绍起
因,开篇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埋下 伏笔。
秦晋围郑示意图



请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

从军事力量上看:寡不敌众 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
从情势上看: 危在旦夕 计无所出
从地理上看: 腹背受敌 进退失据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烛之武、佚之狐:“之” 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 助词。烛之武、佚之狐, 都是郑国大夫。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25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25张ppt)
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 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 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 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 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 理解孔子思想。
肆 -全文翻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 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 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 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 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教师总结:本段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 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 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忘恩负义,并分析晋 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 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这件事。 教师总结: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 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 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 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 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 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 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烛之武)曰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既: “秦、晋围郑,郑既知其 已经 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 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危亡之际挺身行, 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国虎狼兵。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 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 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 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 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春秋时期形势图
宋 秦 楚 晋 齐 襄 穆 庄 文 桓 公 公 王 公 公
春 秋 五 霸 :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军函陵
军:驻军(名作动)
秦军氾南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 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 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 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 战争。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开篇 为下文的情节发 展埋下伏笔,试 分析。

晋 军 秦 军
秦晋围郑形势图
成语典故:
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晋 两国的国君好几代都是相互婚嫁。 后泛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 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 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若:如果。使:派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相当于“而”。
焉:何,为什么。 以出使的人,使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带的随身物品。之: 主谓之间。
其:指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示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薄:削弱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 )孙戍之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以:因为。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 穆公。五等爵位制。
关于《左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 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 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犹: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 写烛之武临危受 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 命,谈谈你对烛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 之武的牢骚与郑 伯的认错行为的 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理解。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于:对
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于)函陵,秦军 (于)氾南。
军:驻扎。 名词→动词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南。
关于《左传》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 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
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关于《左传》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 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 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 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 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 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 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代词。
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辞:推辞
子:古代对 人的尊称。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