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要点
第10课《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多数人。
三、古今异义(1)师①我从而师之以......为师②不耻相师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道芷阳间行取道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3)从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③樊哙从良坐依傍④从此道至吾军自、由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⑥吾从而师之跟随、跟从⑦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表叔伯关系(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zhuan四声)(5)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n.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adj.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6)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不要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示疑问语气“吗”四、虚词(1)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表停顿③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句末表陈述④何时而乐也?句末表疑问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知识道理③择师而教之代词,人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消独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⑦吾欲之南海到⑧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3)于(介词)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④不拘于时被(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做定语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今之众人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个”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多么⑤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五、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容词做名词年龄大(小)的(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8)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9)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看不起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师说》是唐代闻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
他明确地主见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师说的文言学问,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师说的文言学问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肯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肯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第1页/共4页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学校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高校相对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第2页/共4页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老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白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白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关心同学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把握真理,关心同学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同学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鄙视的好老师. 学者,应当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恳求关心,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终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结构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6.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四、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六、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知识要点
《师说》知识要点
一、难字注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官盛择近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
二、一词多义
1、惑:传道、授业、解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动词)
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
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
4、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人称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
其可怪也欤!------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三、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不拘于时----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四、词类活用(见原文注释)。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韩愈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人,他与柳宗元同唐代古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状语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文言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的家,家韩愈,字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二、文言知识点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4、今之众人:(古)(今)许多的人。
5、小学而大遗:(古)(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今)不需要。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2)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其出人也远矣()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于1、其皆出于此乎()2、拜送书于庭()3、学于余(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5、师不必贤于弟子()6、不拘于时()(4)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择师而教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句读之不知()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杳不知其所之也()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蚓无爪牙之利()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吾未见其明也()5、小学而大遗()6、位卑则足羞()7、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8、吾从而师之()9、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师说》是唐代⽂学家韩愈创作的⼀篇议论⽂。
⽂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的作⽤。
下⾯⼩编给⼤家分享⼀些师说⽂⾔⽂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师说⽂⾔⽂知识⼀、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今:有专门学问的⼈。
2.吾从⽽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贵⽆贱古:⽆论;今:没有。
4、今之众⼈古:⼀般⼈,普通⼈;今:许多⼈。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学⽽⼤遗古:在⼩的⽅⾯学习;今:指与中学、⼤学相对的'⼩学'。
7.弟⼦不必不如师古:不⼀定;今:⽤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②于其⾝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师之 (意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之⼈(名词,有专门技艺的⼈)3、从①惑⽽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四、重点虚词之课⽂中出现25次,它的⽤法如下:①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或事物:择师⽽教之连接定语和中⼼词,表⽰统⼀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之徒 /巫医乐师百⼯之⼈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时间的词后,凑⾜⾳节,⽆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将哀⽽⽣之乎B作助词表⽰定语后置:蚓⽆⽖⽛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中出现17次,⽤法如下:①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其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动:从师。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总结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3)生乎吾前…… 3.宾语前置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提宾标志)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取独)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独)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取独) (7)圣人之所以为圣(同上)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11)郯子之徒(代词,这) (12)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四、文学文化常识 1.六艺,含义有二: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
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即:《师说》中的“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的文言知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分外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大凡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大凡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师说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④余嘉其能行古道(方法)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贤能)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了解、知道)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
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3、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4、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5、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介词结构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以谈论教育、师生关系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该书通过吴敬梓的散文文笔,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和人们对师道的理解,提倡敬师重教,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
以下是对《师说》中的知识点整理:1.敬师仪态《师说》中谈到了对师长的敬重和尊重,明确提出了敬师礼仪,例如“有名而无实,有声而无德”的老师不可尊敬,强调了对于老师的尊重应该是基于其德行和修养的。
2.师生关系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认为师生应该像亲子般相亲相爱,师长应该像父母般慈爱呵护,学生应该像子女般孝顺侍奉。
3.教育观念吴敬梓提出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要以真诚和热情教育学生,学生要以用心和努力学习知识。
4.修身养性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5.师德难行吴敬梓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师德难行,许多师长都有欺压学生、教育不当的行为,导致教育体制出现了诸多弊端。
6.民族精神在《师说》中,吴敬梓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惨状,呼吁复兴民族精神,提倡教育兴国。
7.教育吴敬梓认为教育应该,提倡以“仁”为本位,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品德高尚的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8.人生哲理《师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观念,如“知错就改,知耻后勇”,“事不遂愿,责之于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都是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部富有教育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对于师生关系、教育观念和人生哲理都有着深刻的表达和思考。
吴敬梓的文字朴实深沉,真情流露,给人以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代表之一、《师说》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重点字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8.士大夫之族(类)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看不起)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多么)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四、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者是“在”的意思;后者是“比”的意思,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三)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要点一、难字注音句读 dòu或不焉 fǒu 官盛择近谀 yú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师说》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中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简历韩愈(768~824)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辞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2.评价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语。
3.古文运动主要主张:其一,是“文以明道”。
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对象:即向当时一些准备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青年读书人宣传不要写骈体文,要用散体文去阐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的散文。
古文运动在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
但遭到上层统治集团中当权的官僚地主的诽谤与讪笑,阻力很大。
4.韩愈的文章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
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举隅例1:《讳辩》是为李贺鸣不平的文字。
针对当时社会舆论认为李贺必须避父名之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一事,韩愈以极大的义愤尖锐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如果说,《讳辩》重在讥俗,那么《论佛骨表》便重在刺上,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充溢着强烈的情感力量,相异处则在于后者有被杀头的危险,因而蕴含着常人绝难达到的勇力和胆魄。
其中一段这样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当满朝上下如醉如狂,奉佛骨如神明之际,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5.诗词举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文为诗”。
他常常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用于诗歌写作中,使诗的形式散文化;又喜欢在诗中横生议论,有的通篇以议论为诗;还喜欢用赋的铺张雕绘方法,洋洋洒洒直陈其事。
这些表现手法产生了一些风格独特的佳作。
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6.梁衡对韩愈的评价: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二、写作背景《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这一年韩愈43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
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威权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
《师说》就是为了指责唐代上层社会这些不良风气而作。
《师说》的问世也是韩愈被贬阳山的原因之一。
三、内容分析“说”是论说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论师”,更详细一点就是“论从师求学”。
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确的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
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
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
一是把“古之圣人”的“从师之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二是把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三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对比,进一步讥讽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这样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四、能力检测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术业有专攻()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⑿余嘉其能行古道()⒀作《师说》以贻之()()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4.解释下列红色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5.解释下列红色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句中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义:今义:)6.文学常识填空⑴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 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附参考答案1.⑴dòu ⑵yú⑶tán、cháng、dān ⑷pán ⑸zhuàn ⑹yí2.⑴谁⑵知道,懂得;本来;比⑶哪管;比⑷因此;无论,不分⑸尚且,还⑹更⑺这;类⑻竟;赶得上⑼固定⑽学习,研究⑾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普遍,都⑿赞许⒀来;赠送⒁宾语提前的标志3.⑴受,通“授”,教授⑵不,通“否”,和上句的“师”对用,表示否定4.师: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学习;以……为师;从师惑:有疑惑;疑惑;糊涂不耻:不以……为耻。
不齿:看不起其:那些;他们;他的;大概;其中的;句首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道:道理;风尚;懂得的道理5.⑴学者:句中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⑵所以:句中义:用来……的。
今义:是表示结果的连词。
6.⑴退之;韩昌黎;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⑵《诗》《书》《礼》《乐》《易》《春秋》忙碌之趣高一(7)班周硕《师说》参考译文之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