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第二次转型
专题史_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2012年上海历史考纲解读
2012年考点C级统计
B→C 2、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3、西欧封建制度特征 4、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5、春秋战国社会社会大变革 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的体制 7、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8、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9、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3、西方民主政体确立的影响
比较同为君主立宪政体的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国家
君主
立法权
行政权 帝国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 不向议会负 责,任期长 短完全取决 于皇帝个人 意愿。
两院制议会,即联邦 君主拥有立 议会和帝国议会。联 法权、行政、 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 德国 司法等方面 力机构,任何法律须 的广泛权力 经联邦议会和皇帝批 准,才能生效。 君主为国家 象征,“统 而不治”。
中央集权、奖励耕战
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要点归结为两件 事:民主和科学。民主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制 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 学,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 法。……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 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 人生观改造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三章》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二十五章》
儒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
——《论语· 颜渊》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1)你如何理解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是由于“我们的 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 这句话? (2)第二次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出现哪些社会思潮?你如 何看待这些社会思潮的历史影响? (3)中国史上两次社会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点?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评价: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 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 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 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 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 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 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 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 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 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 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试论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
试论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摘要】作为我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如何实现全面转型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关系到未来二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转变的基本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将从生产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将从经济总量扩张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以具有针对性的转型,促进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与持续性,强化综合国力。
本文就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我国经济;第二次转型;决定性时期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公有制经济向计划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第二次经济转型。
以我国经济转型为基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强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因及外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求,我国应建立以消费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通过经济第二次转型实现经济建设及发展目标。
1 我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现状分析针对我国内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我国现阶段正经历着第二次经济转型。
新的转型时代正从传统加工生产向创新科技及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确立了明确的转型及发展方向。
随着“十二五”的到来,中央经济工作中明确了新时期经济转变的重要性。
根据中央确定的经济转型目标,我国各企业也加快经济战略及会议讲话的解读,以此指导企业的健康发展、满足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
针对“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现状,我国第二次经济转型的主要目标是要使我国成为经济强国。
我国将从“十一五”的全球制造中心向“十二五”消费、创新大国目标发展,实现国力的增强、经济强国目标。
2 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趋势的探讨2.1 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我国在第一次经济转型期间,加快了生产能力的构建。
转型期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特征与方向
人 口比重已达到 4 . O 6 6 %,城市人口 已达到 6 2 亿人。我国的城市化进 .2
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0稳步发展 阶段 (9 9年 ~1 5 14 9 7年) 。工业化带 动城市人口增长,全国城镇化水平从 1 .0 O 6 %提高到 1 . 5 6 2 %,平均每年 增长 0 6 个百分点。通过城市 农村 .3 招工、招生和招兵等办法实现 了农村 人 口有序地向城市流动。②徘徊和停 滞阶段 ( 5 年 ~ 9 7 。由于 “ 1 8 9 17 年) 大 战:一是信息时代全球化趋势挑 战, 摆和一度试图走 “ 非城市化的工业化 轨时期市场化走向的挑战,这是正在 境的恶 走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2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 1
彀
三
世界人 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 2 0
年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 产生深亥影响。许多国夕 藉 “ l 哿 中
国城市化”与 “ 美国的高科技”并列
委 望
涮 { 换 I l 啐 【 I I 五 搿 6 F
> 卜
龚
m哪 _ 哪删
Ura a st n Ura e eo me tCh rce , inain Chn b nt n io . b nd v lp n, aa tr0r tt , ia r i e o
人类社会系统是在多要素交互作 用下循
环转换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次 大循环及二次三重模式转换 ( 1 。 图 ) 迄今为止,只有发达 国家完成或即将完
ct sa a s igt wa dc pt 1 n n i1ma k t ie . e r r ec al n e i r c s if r1 - i r t n in i e e r t o r a i . a ca . re t s Th r a t e h l g si t sp o es :no n a a f i ci e e h e nh t na eg o a i t n ma k t h l n e a d u b nr d v l p n h l n e Th s r s u e l r mo e i g l b l a i , r e al g , n r a e e e o me t al g . e e p e s r swi p o t o z o c e c e I Chn s ie wa dg o a 。 w a b n I a l ,e in lf s i la d it g a e e o me t ie e ct st i o r l b lI c r o ,i be r go a ,e t a 。 n e r l v l p n . o v v n d
中国第三次大转型
中国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阶段判断告诉我们在哪里,还连接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
中国目前已进入什么样的阶段?总体说来,已悄然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建国后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即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变;第二次是1978年以来推进改革开放,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次是“十二五”开始系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启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和军队“七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第三次大转型与前两次大转型有所不同:一是转型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开始显现。
二是转型的内容不同,这次转型不仅有体制或制度转型,还有发展模式转型,不仅有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一系列非经济方面制度的改革。
三是转型的方式不同,这次转型将更多地表现为人本转型、全面转型、协调转型、创新转型、可持续转型等。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转型开始在全球展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资本主义”正在转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推进“再工业化”或“再制造业化”,试图以此化解金融泡沫和缓解就业压力。
二是高福利社会正在向“适宜福利社会”转型,以缓解因“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高负债压力。
三是高碳经济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型,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实现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发展正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世界潮流。
全球转型既为我国推进转型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次大转型面临新的国内环境:一则我国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30多年的年均10%左右逐步转入年均6%—8%。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1)新一届领导上台后,的却是按照本书的布局一步步展开。
2023年也出台了农民土地确权的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出台新的政策。
这届政府也在不断放权,精简审批,可见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寻求改革。
然而,这是一场权利的角逐,不是一个切蛋糕的人就可以决定的,因为蛋糕已经瘫在那里了。
双重转型是指什么,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决心和目标很美好,然而回头想想,我们还处在农业经济和半计划经济呢,所以别乐观太早。
现在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还是在靠农业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我们总是把创新技术挂在嘴上,然而我们的复制能力太强,创新的环境又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从2023年开始,经济形式越来越不好,政府对经济的投入是越来越少,餐饮业也是越来越步入正轨了,房子也是越来越卖不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这种痛与快乐是并存的。
地产业越来越不好做,建筑单位因资金链断接,故而造成了局部的经济不景气,最让人深感忧虑的是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形成这一萎靡而又容易动荡的景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还是大环境的改变,让起初乐观的投资者大错特错,人们对房子的需求不再那么冲动。
接触了农民工才体会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与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他们知识水平、法律意识、技术能力都还是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如果真的拿到经济社会竞争的话,还是主要在靠体力吃饭。
关于这本书,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有个很美好的前景。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2)发展经济学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西欧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所探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他着重阐述的是:一个较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和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赶上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英国)。
李斯特在经济学说史上是有贡献的,因为他对当时在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评价,认为古典经济学说对于当时德国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是不适用的。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与启示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
中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转型压力巨大。
本文选取国外、国内6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功范例,总结归纳经验、启示。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践(一)国外城市转型实践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所有研究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退典型。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其煤炭、钢铁产业逐步衰落,至八十年代,失业严重、社会问题日趋凸显。
此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对鲁尔区进行土地规划,以优惠价格向投资企业提供,并斥资设立技术园区,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与生产性企业。
同时,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启动“煤炭补贴税”,共同对环境进行整治。
2.美国匹兹堡。
美国匹兹堡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曾是美国重要的钢铁基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资源枯竭、产业倒退、企业倒闭、居民失业。
此后,市政和工商界开展“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城市改建和内城建房,为贫民提供廉价住房,鼓励中产阶级定居,吸引富裕的年轻人才入住。
3.法国洛林区。
法国洛林区煤炭、铁矿资源丰富,类似于我国辽宁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林区面对外部市场条件变化与竞争压力,虽资源未衰竭,仍选择工业转型战略。
首先,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新选择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再次,矿区整治,建设新的工厂、绿化、住宅区等。
最后,扶植中小企业,对失业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
(二)国内城市转型实践1.河南省焦作市。
焦作因煤而兴,煤枯则衰。
过度开采矿产临近枯竭,大量矿井关闭,工人下岗,亟待政府救济,同时环境破坏殆尽,工业污染严重。
此时,焦作市修武县痛下决心搞旅游,全县上下党政干部、企业职工、自愿以个人工资入股,集资开发云台山旅游项目。
此后,焦作市深度挖掘当地自然、人文景观。
开发了延太行山“云台山、青龙峡、群英湖、青天河、神农坛”旅游带和甚是太极拳发源地、“北方小故宫”嘉应观、韩愈陵、“竹林七贤”隐居地等众多历史古迹。
第二次转型:“十二五”面临的战略任务、发展环境及政策选择
有悖全球化趋辨的保护主义措施; 在令后的发展巾,也不排除 杜鸯发展相对滞后. 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通应。 取 r Lf 城市化滞后于 化,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与发达闻家存在较 依然有 一蝗旧家根据自身狭隘利益会采取以邻为 的投资和贸珏
大差距。闽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与我国的困际地位迁 甚{ 政策。另虾. } f 随菥我【发腱阶段和产业术平的提升, 闾 将会越米越多 称。这 求 “ 二五” 期问J 强和完蒋旗奉公 服扦体系,替力提 地 与发达 嘟家正面竞争. J ¨ 遭受其贫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的状况也 金 f *会发展水平 -: li
同前程符力推进的技术创新 一旦获得突破 . 必然会大力开{i l 发腱- I , 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这要求 “ _ f 二五”期间要加快中两部地区发腱. 幽家的市场, 特别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同时也应看到. 为 努力增强发展的} 调性。 挣 臆对危机, 一砦闻家, 圭要是发达国家. 迫于园内利箍集团压力采
巾困都骨长螂处于擞界领先 地位
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彝的 估 直到鸦片战 争前后. 中国经济 占垒球的份额还在13 1 左右。但之后
~
直下降. 辛亥革命前后降刊9 %左
右, 新中阑成直前后 降刘45 . %。经 济的落伍使得围家和人 遭受了近 百年的欺凌和屈辱。赶上世界潮流, 实现隔寂的现代化和中 华民媛的伟 大复 . 为鸦片战争以米一代 叉 成 一
2 I 6 中国报道 2 帕 o 0 9
C VE T Y I封面故事 O R S OR
“ 十二 五,面 临 的 ’ 战略 任 务、 发展 环 境 及 政 策选 择
推进发展方 式实质性转变的根本途径. 是推进资源价格、 社会性规制、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企业制度等重
尔雅选修课《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各节答案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关于经济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B、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C、可以作为一种哲学体系∙D、可以作为一种话语体系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不包括()。
∙A、时间问题∙B、价格变动指数∙C、供给的多少∙D、待遇的增减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不同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
∙A、蔡元培∙B、李家驹∙C、屠良章∙D、马寅初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单选题】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
∙A、客观基础∙B、主观基础∙C、自然基础∙D、社会基础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
∙A、灾害移民∙B、军事移民∙C、商业移民∙D、行政性移民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判断题】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判断题】经济学没办法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逻辑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
∙A、心力再生产∙B、脑力再生产∙C、体力再生产∙D、智力再生产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
∙A、战争移民∙B、商业移民∙C、灾害移民∙D、行政性移民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公共品的配置可以通过定价机制的办法来解决。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基本公共品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
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美不仅要求构图与形式方面的和 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身感受,因 此他将城市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各种空间特征,建立了 空间环境与人的知觉意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 “城 市认知地图”概念,强调要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 点、 标志来组织人们对城市的意象体系。
三、城市更新运动与社区发展
拼贴城市,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是由具 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它反对现代城市规 划按照功能划分区域、割断文脉和文化多样性的 做法。
2、从“地点”到“场所”
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在空间形式的 背后蕴涵着某种深刻的涵义,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 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城市 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 改变 混合功能区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 变
1、市场公正:美国“区划法”的兴起 在城市规划领域,由于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的重 要实践是美国的区划法。 主要目的和内容是在土地私有占主体的情况下,保证必 要的公共利益和其他业主的利益,控制建筑高度并部分 限制商业区、零售区、居住区等的范围。 我国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2、社会公正: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命题
四、未来学思潮与“未来城市”的探索
未来派,20世纪初,对技术极度崇拜和对技术时代的 极度憧憬。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未来学思潮,重点探讨科学 技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提出人类社会走向未来可 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性“为科学时代设计新世界蓝图”。 未来城市的探索以美国和日本成果最丰富。
五、社会公正思想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3、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与重心
1960年代末以后,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过程 中,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逐步转向对城市社 会文化的探索;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向对具有社会 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由巴洛克式 的宏伟构图转向对普遍环境感知的心理研究。
论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两次转型
论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两次转型一、简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次转型与变革,其中两次转型尤为关键。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近代,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史学观念受到冲击,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开始融入现代科学方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第二次转型则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术环境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国际史学研究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实现了更为深入的突破与创新。
在第一次转型中,中国历史分期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循环论和复古论束缚,开始尝试运用进化论、阶段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吸收西方史学思想的也注重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分期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内涵,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转型则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国际化的视野。
学者们开始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吸收借鉴了国际史学研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两次转型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史学研究在近代以来的变革与进步。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简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历史分期研究,作为历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过去,更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当前社会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分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揭示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规律及其演变过程,从而为我们理解历史、把握现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历史分期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发展脉络复杂而丰富。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的情况,进而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比较文学源流
国际交流:中国 比较文学将加强 与国际学术界的 交流与合作,推
动中国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理论创新:中国 比较文学将在理 论创新方面取得 突破,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的比较 文学理论体系
04
中国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相互 影响 章节副标题
文化转型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文化转型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视角 文化转型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转型使得比较文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文化转型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培养跨文化人才: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素养的人才,为中国文 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比较文学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创新和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比 较文学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增进文化 多样性。
提升文化自信:比 较文学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认识和传 承自己的文化,提 升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比 较文学可以激发文 化创新,推动文化 发展。
促进文化融合:比 较文学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形成新的文化形 态。
代表人物:朱 熹、陆九渊等
主要思想:强 调心性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
影响: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深 远影响,影响 了后世的哲学、 文学、艺术等
领域
第三次转型: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文化
宋明理学: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 现代新文化: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转型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国内社会变革的需要 转型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摘要】中国正在经历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成为重要任务。
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公共领域调整,随后探讨了公共领域再建构的重要意义。
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市场和社会组织也参与其中。
在展望了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的前景,并阐述了公共领域再建构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了重视公共领域再建构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努力。
【关键词】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社会转型期背景、重要意义、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展望、影响、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1. 引言1.1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公共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公共领域再建构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旨在重新思考和重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体系,提升公共领域的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在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望也不断增加,亟需重新梳理和优化公共领域的机制和体系。
公共领域再建构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公共管理效能。
公共领域再建构也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抓手,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福祉、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中国的公共领域再建构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2. 正文2.1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公共领域调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进入了第二次社会转型期。
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第二次转型”
龙源期刊网
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第二次转型”
作者:
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第02期
无论是短期内巩固经济复苏成果还是保持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应尽快启动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的“第二次转型”。
今后几年我国将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经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次转型后,由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的第二次转型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次转型包括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变革、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变革、城乡一体化的转型与变革、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变革和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变革。
中国完成第二次转型,将为新一轮全球化注入最大的支持因素和最具活力的因素,将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新华网。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转型
补充阅读:《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转型》资料来源:《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作者:文军、童星内容:一长期以来,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不同领域的学者曾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和界定人类已经走过或即将要走的历程。
比较有代表性如:1877年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以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为标志,将人类史前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主要时代。
尔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社会阶级属性的不同,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系统地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类型。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于是,人们又以产业为标志,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此外,还有经济学家依据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在地球空间运动进程的规律,从经济学角度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划分为江河经济时代、海岸经济时代和陆桥经济时代。
而对于人类社会在新千年即将面对的新时代的概括与预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有代表性如马克卢普的“知识生产社会”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论、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论、德鲁克的“知识社会”论、卡斯泰尔的“网络社会”论等等,这些新概念或理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试图解读这个新时代和自我解惑的某种努力。
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概括,实际上都是无法追记历史的每一个脚印的,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又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我们便无法认识过去。
因此,在此我们也不妨用社会学的眼光,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简单地回顾和概括一下人类社会所走过的艰苦历程,这一历程集中体现在“四次革命、三个时代、二次现代化、一个中心”上,即在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历史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而这些根本性的变迁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展开的(见表一)。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考——浅析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发展演进中城市空间的变化与发展
外往往是形成一个“ 大都市 区联盟” 。 经济 的发展带 动了城市 的发 展和演进 ,并对城市空 间结构
也是一种无 限与不定 的理想模式 。后现代 主义 赞赏用理性 的隐
喻 手法来 进行城市空间组织 , 既增加 了运动感 和深度 , 又加 强了
城 市 的想 象 力 。
同时 , 在 2 O世 纪 8 0年代后 , 中国城市规 划进人 大普及 、 大 发展 的重要时期 。 1 9 8 0年 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进程有 了很大发展 , 如 城市数量 由 1 9 7 9年 的 2 1 6个 , 镇2 8 0 0个 , 到 1 9 9 0年增加 到 4 6 7个 , 镇 1 2 0 0 0 个 。同期 , 1 0 0万以上人 口特大城市 由 1 3 个 增 加到 3 3个。 到了2 1 世纪 , 我们 国家 的城市化水平也从 1 3 . 6 5 %上 升到 2 8 . 8 5 %, 城 市也 已 8 0 0多个 。 在这 近 2 0年中 , 城市用地形态 发 生很 大变化 , 呈 同心 圆式 自发 向外 摊大饼发展 的占多数 , 例 如
系列城市化 的问题 , 给我国 的城市规划 , 特别是对空 间结
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答案
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答案追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此过程中,城市日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心,这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可以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具体呈现,城市则是现代性在空间上的表达。
梳理世界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肇始于工业革命的第一次现代化转型使大部分发达经济体从传统乡村社会转向现代城市社会,大多数发达国家迅速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二战结束以来,这一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转型一方面进一步催生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客观上驱动着现代化走向第二次转型;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气候生态环境问题,主观上要求现代化必须走向第二次转型。
第二次现代化转型更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城镇化的进程和形态:从以工矿企业发展为核心的趋同化、粗放型城市建设,向生态型、个性化、特色化城市转变;知识和创新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之间乃至城乡之间的等级秩序从中心化走向网络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城市治理、城市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智能化转型。
在中国的实践中,城镇化亦被视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的现代化和城镇化都是世界历史中的全新类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镇的国家之一,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工业化带动现代化迅速转型;与此同时,第二次现代化转型汹涌而至,意味着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几乎同时完成两次现代化转型。
因此,中国目前处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叠加第二次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转型中城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区域统一要素市场的形成、以及城乡差距的缩小,又要面对第二次现代化转型的新形势,如知识经济浪潮、信息技术革命、生态环境危机、人的主体性觉醒等。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一)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一)选题的意义: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旧的体制的束缚而暴露出各种不稳定因素,并因之迎来了中国改革的第二次转型,即由经济建设转向制度建设。
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各种公共领域的再建构。
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意识变浓,不断寻找机会进入政治过程,进行利益表达,影响政治决策。
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最重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的个人政治参与(如找领导调动工作)或非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如联保上书要求改善待遇)为主要特征变为以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其以社团组织的成立,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民间思想库的建立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民意机构发表意见或直接与行政部门谈判。
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平衡给社会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一、第二次转型的中国现状背景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已经完成和未完成的现代化转型中,中国的转型可能是最为复杂。
它不象欧美国家——无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实现转换,而单靠引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就能解决问题。
自1978年以来,虽然中国在城市化、工业化等方面取得公认的成绩,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
如:(1),城市改造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建设等的力度不断加大,涉众范围广、利益调整面大、摩擦焦点多;(2),转型期,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元向多元发展,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主抉择的自由度增加,主体的内在力量逐步得到发挥;(3),新旧观念的冲突激烈,许多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弱,行为上无所适从,精神上无所寄托,导致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动员力下降;(4),社会主导观念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整体观念和献身精神有所弱化,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用主义有所加强等等。
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多年来中国社会系统性和结构性矛盾的积累,不但在量上“集束多发”,而且有利益相关性突出、群体性矛盾增多、对抗性增强、成因复杂、处理难度增大等特点。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一个核心认识是资本具有主导一切的力量,没有资本就没有现代社会的一切。
这与中国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经验,是明显不一致的,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与资本主导力量上升没有任何关系,与工业革命也不是共时性事件,认真对照欧洲和中国的历史过程,足以否定资本至上的伪历史观。
欧洲政治经济诸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的重大变迁,实际上是集中在近代一次完成的,而中华民族是两次转型的结果,这是中国与欧洲历史重大区别的第一个特点。
秦汉以降,中国历史有2/3以上的时间,是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府的管治之下,早先占据主导地位的部落自治和邦国林立局面已经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 经过10年的居住验证之后,这个21世纪的“零碳乌托邦”正陷入“崩溃”的困顿和尴尬。 贝丁顿的核心技术——热电联产设施(CH P)麻烦不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也已经失 灵了。目前,贝丁顿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已经从2003年的80%锐减到目前的11%,与 伦敦的其他住宅区一样,也需要依赖国家电网的供电。供水的情况也一样,在降水 稀少季节,贝丁顿几乎没有存储和再利用的冲厕用水,不得不依靠公共供水
绿色政府:绿色建设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有城市管理者站在科学的 角度来管理城市,城市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目的。
3.宜居
首先是就业。经济来源。第二是“居者有其屋”,第三是有 安全感,治安状况,人际关系。第四是受教育的情况和文 化氛围,。第五就是要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和较好的医疗 保健条件,最后是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空气、声 环境以及食品安全。
低碳特色
1.资源的循环利利用:供人休憩的木凳是用回收木材做的,所有的扶手栏杆 都取材自回收而来的脚手架。 2.贝丁顿社区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网络,包括两个通往伦敦的火车站台和社区 内部的两条公交线路。开发商还建造了宽敞的自行车库和自行车道。遵循“步行者 优先”的政策,人行道上有良好的照明设备,四处都设有婴儿车、轮椅通行的特殊 通道。社区为电动车辆设置免费的充电站。其电力来源于所有家庭装配的太阳能 光电板 3.活动:经常在社区俱乐部组织一些诸如零碳时装秀、宣传包装减量之类的 活动,为居民提供绿色生活的建议。 4.绿色能源:社区所有的能源都应来源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产生的多余电量还可并入国家电网,被高价回收。 5.循环资源:利用芦苇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过滤,用来冲洗厕所、浇灌花园。 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就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不需要向大气 释放二氧化碳。用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冲洗马桶、浇灌花草,水龙头里流出的是 用太阳能加热的水,烧饭用的沼气是食物残渣在地下发酵产生的,居住者自己身体 散生的热量也能精准地收集并充分利用。
循环经济
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 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
新能源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地热资源 新能源概念车
海洋能、风能、太阳能
2.绿色
绿色环境: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较多的人均水资源都是城市 的绿色标准
为什么
中国正面临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积极评价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我们不能回避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交通拥堵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三废肆意排放,管理力度 不够
高耗能、水资源的缺乏 经济模式需转换,居民用水方式 需创新
住房紧张,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 功能区过于集中,导致交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等问题应运而生 城市居住供求关系紧张,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生活压力增加。 贫富差距拉大,有悖于社会和谐
中国城市的第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型
总结
是什么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就是城市的第二次 转型,这种转型从目的上来说,就是从追求经 济效益的城市化转变为使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 在规划建设模式上则要求对自然生态干扰最小, 即新型城镇化。
1.低碳
低碳,一种以较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即节约 煤、油、气、电、水等的生活方式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 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 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 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 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伦敦零碳馆:由两栋前后相连的四层坡顶小楼构成,南面坡顶设置 了太阳能光电板和热能板,在北面坡顶也设置了可开启的太阳能光电板。 坡顶光电板、热能板的总面积分别达6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足够维持 整个伦敦零碳馆的运转。由超级保温材料构造的建筑表皮,能减少室外 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稳定室内气温波动,将使建筑主体冬暖夏 凉。伦敦零碳馆北面的坡顶上,还将种植绿色植被,用来给室内空气降 温、均衡湿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植被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 转化为氧气。
实例2: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
实例
实例1 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
1.社区功能分区: 这个社区内不仅有居民楼,还有零碳中心和其他一些 公司所在的办公区,以及一个展览中心、一家幼儿园、一 个社区俱乐部和一个足球场。 优点: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减少交通所带来的能源消耗。
建筑特点: 1. 这里所有的房子都朝南。根据伦敦的纬度,屋顶的倾斜角度设计为38度,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从阳光中吸收热量。因此,贝丁顿基本实现了零采暖。 2.风帽的换风功能,以及房屋自身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风帽的“公鸡头” 可以随着风向、温差灵活地转动,将室外新风输入到室内,并将室内空气 排出。“公鸡头”下面的方盒子里有着除尘、除湿、进行冷热交换的过滤系统, 使得吹入室内的新风能保持比较好的舒适度。与空调和普通换气系统不同的 是,风帽完全不消耗电能。房屋约30厘米厚的外墙和双层玻璃窗也将热气阻 挡在了室外。保证了房屋的气密性,原理就和窑洞一样。 3.除了底楼的居民屋前有小花园,楼上还有一块块“空中花园”。给每户居民都 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