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与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与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制度,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人民权益的平等保障以及社会结构的合理调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社会主义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并探讨社会主义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社会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社会主义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公平、公正、平等和正义。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努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社会主义倡导按劳分配原则,主张将生产资料和财富公有化,通过国家的控制和分配,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这种公平的分配机制可以消除贫富差距,减轻贫富悬殊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2. 人民权益的平等保障社会主义追求消除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这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权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不会因为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的差异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改变命运。

3. 社会结构的合理调整社会主义追求实现社会结构的合理调整,通过消除剥削和阶级压迫现象,建立团结、和谐的社会。

社会主义强调尊重劳动,推动劳动人民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保护,同时对富裕阶层进行适当的调控,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和稳定。

二、社会主义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1. 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能够有效调控资源的分配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避免过度市场化带来的贫富分化现象。

公有制经济能够确保国家对关键产业的控制,从而实现更为公平的资源配置,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规划,避免无序竞争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提供基本的保障,包括免费教育、全民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权益,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实现每个人的平等发展。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作者:唐春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6期摘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

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着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就要妥善处理社会分配关系,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就要切实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要广泛进行社会公正教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取向作者简介:唐春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美国纽海文大学MPA硕士,副研究员,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广西高校工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厅思政处处长。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69-02一、和谐社会概说我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指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占主体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一般不采取对抗和冲突的形式,能够达到矛盾各方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引导全体人民有效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观。

它包含了繁荣发展、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四个方面。

一、繁荣发展: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

这一理念强调全面发展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2023年,我们要通过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加快绿色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还应坚持共同富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所有人民。

二、民主文明: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在2023年,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法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各项事务依法决策、依法行事。

同时,我们要促进全民参与、人人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社会公平和谐。

2023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全面覆盖,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我们还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协调和谐,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关系。

四、自由平等: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在2023年,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保障和发展人民的自由权益,提高法治意识,打造法治社会。

我们还应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机会的平等,推动社会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指导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基础。

在2023年,我们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推进,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工作政策的社会正义理念

社会工作政策的社会正义理念

社会工作政策的社会正义理念社会工作政策是指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而制定和实施的政府政策。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正义是一个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它强调公平、平等和人权的保障。

下面将探讨社会工作政策的社会正义理念,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实践。

一、社会正义理念的基础社会正义理念源于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公平的向往。

在社会工作政策中,社会正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平等与公平:社会正义追求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机会平等。

社会工作政策应该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需求,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2. 人权保障:社会正义理念侧重于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

在社会工作政策中,人权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政府需要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权益。

3. 社会包容性:社会正义追求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社会工作政策应该致力于减少社会中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环境。

二、社会工作政策的社会正义实践在社会工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体现社会正义理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践措施:1. 教育政策: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政策,致力于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贫困家庭的教育赞助、改进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和增加教职员工的培训等。

2. 医疗保障:政府通过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质量和可承担的医疗服务。

3. 住房政策:政府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提供经济适用房等措施,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

4. 就业政策:政府通过推动就业机会的均等分配和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促进就业机会的平等和公平。

5. 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改善生活状况。

三、社会工作政策的挑战与展望然而,社会工作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不平等是一个主要问题,一些地区和群体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难以享受到平等的福利待遇。

公平: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

公平: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

2014年1月社科纵横Jan ,2014总第29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REVIEWVOL.29NO.1一、解读“社会公平”公平,即不偏不倚,常被用来以价值中立的出发点来处理事情,不偏袒任何一方,就可理解为公平。

社会公平也就是将公平放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行考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

就像卢梭所说,在自然状态下,几乎察觉不出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不平等只存在于社会中,“只有当人们相互依赖,即人们的相互需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形成奴役关系”[1]。

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人与人存在利益之争的时候,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才得以体现出来。

进一步来说,社会公平的主体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社会人在性别、种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自我特征,这些自我特征使其与社会中的不同社会群体相互联系,并产生利益关系,社会公平就是通过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分配达到相对均衡。

就像恩格斯所说的,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2]。

社会公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所谓起点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之前的起始条件是相同,具有相同的机会去参与社会活动并创造自我价值。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时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平等起点,亦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的生存权利、平等的工作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平等的性别权利等等。

一个社会对于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予以有效的保护,是社会公正的底线要求。

”[3]过程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的规则上和程序上的平等。

亚当·斯密认为过程公平是:“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和资本与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体系,强调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通过消除阶级差异、保障社会福利以及确保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实现全面的社会公平。

1. 社会公平的内涵及意义社会公平是指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资源和发展。

这种公平性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分配,更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平正义需要通过消除社会经济阶级差异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视阶级关系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达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着重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并追求实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标。

3.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平正义实践3.1 经济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强调消灭贫富差距,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策上注重国家干预,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和福利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和分配的公平。

3.2 教育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工具,提倡实现教育的公平。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主张免费教育、普及教育以及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教育机会。

3.3 社会保障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将强调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主张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各个方面,以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权益。

4.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正义观的实践与进展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践与进展。

在经济领域,通过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促进了贫富差距的缩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公平正义的机会。

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原则

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原则

代表人物 ①罗莎•卢森堡
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保障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保障分配应该达到最大公平,最大限度缩 小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应该由政府全面负责,个人不缴费。
②爱德华•伯恩 斯坦
广泛的社会福利,覆盖全民。 不仅是一种支出,还是一种投资。
通过高额累进税筹集资金是必要的和公平的。 19
二、自由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和原则
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优抚
老年人福利 残疾人福利 儿童福利 住房福利 教育福利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管理
6
社会保障学考核方式介绍
(一)课程性质:省开课程 (二)考核形式:半开卷
分“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两部分: 1、形成性考核成绩:占20﹪
(包括平时作业、到课率、网上教学) 2、期末终结性考试:占80﹪
期末卷面分为100分。
7
社会保障学考核方式介绍
(三)期末考试题型介绍: 一、单项选择(20分) 二、多项选择(10分) 三、判断(20分) 四、简答(30分) 五、简评题(20分)
8
第二章 社会保障思想和原则
学习目标
1.掌握平等、公平和效率的概念 2.掌握平等与公平二者的区别 3.掌握社会保障中平等、公平和效率的含义 4.了解社会保障分配原则与公平概念的关系 5.了解社会保障原则后的各派社会保障思想
9
第一节 平等、效率和公平
一、平等 公平与平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平等(用eq来ua回li答ty“)是是什均么等”、、一“样怎、么等样同”、的相问同题、。无不差别的意思,是对两

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价值观。

公平与正义是指各个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权益的保障以及机会的公平性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和挑战。

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含义社会公平与正义体现了社会发展中最底线的伦理要求,它是一个包容、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基石。

社会公平强调的是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人在社会资源中享有相应的权益。

社会正义则强调的是法律的公正、制度的公正和社会的公正,确保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含义还可以从更具体的角度来理解。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公平与正义:确保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福利待遇。

2. 教育公平与正义: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人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3. 就业公平与正义:建立公正的就业机会分配体系,杜绝对待不公平和职业歧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就业和工作的机会。

4. 社会保障公平与正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服务。

5. 环境公平与正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社会公平与正义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因:1. 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中,如果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机会不均等和权益不平等,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而通过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2. 个人幸福感:社会公平与正义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机会和公平的待遇,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人本·公正·整合——和谐关照下的社会保障

人本·公正·整合——和谐关照下的社会保障
的人和事。” 公正是社会 的共 同的和首要的价值, 【 孔 是构
容之一 , 是人成其为人 , 作为人 , 作为有尊严 的人 的基本
要求 。我 国《 宪法》 规定 :公 民在年老 、 或者丧 失劳 “ 疾病 动能力 的情 况下 ,有从 国家 和社 会获得 物质帮助 的权
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 险、
构建社 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顺应 历史潮 流、 应对时代挑战提出的执政任务。 胡锦涛同志指出, 构
[ 文章编号] 0— 19 060-040 1 906( 0)50 2—2 0 2
“ 民惟邦本 , 本固邦宁” 社会保障应该 为人民群众 。 提供基本的生存 和发展所需 的物质条件 ,实现好、 “ 发展 好、 维护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 保证人 民群众共享
Ma . 0 6 y2 0
Vo. N . 1 o5 8
人本 公正 ・ ・ 整合
和谐关照下的社会保障
刘 晓丰
( 中共 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 北京 10 9 ) 00 1
[ 要] 摘 加快建立 同经济啦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 系 是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 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社会保障需在和谐 的关照下才能发挥其体制
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 提供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其 境内的}会成员负有的法定的、 土 不可推却的责任。以人为本 则是社会保障基本架构 、 制度安排和工作 的出发点。

筑和谐社会 的基 石。 社会保 障是实现公正的一种必须 的
手段 和重要方面 , 通过保 障促进公 正 , 最终使整个社会
获得持续的、 协调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公共产 “

2016社会保障学附答案

2016社会保障学附答案

----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特点:一,社会保障是一种防范风险并试图减轻人类苦难的社会制度。

二,社会保障学假设人性‘善’,认为人是非理性的,所推崇的原则是团结互助,同舟共济。

三,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四,社会保障是依法进行的,需要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民间组织只是补充。

六,社会保障处理的是公共关系,即政府与国民的关系。

七,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险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质。

2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总和,由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管理等基本制度组成。

3社会保险是基本(或核心)的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险的对象主要是雇员或劳动者,是人口中最能创造财富发那部分人,且占社会保障对象的绝大部分。

二,社会保险支出占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大部分,是社会保障中最大的子项目。

4社会保险(基本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业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5三种福利体制:艾斯平-安德森首次以福利分配的“非商品化”程度为标准,福利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合作主义福利体制非商业化概念:所谓“非商品化”,是指不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让福利分配与劳动贡献脱钩。

6社会保障的四种模式:福利国家型(以瑞典为典型,丹麦,芬兰,挪威等也实行),社会保险型(以德国为典型,法国,日本等也属于这种模式),国家保险型(以苏联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总共为代表),个人储蓄型(以新加坡和智利为典型,东南亚和非洲等十多个国家也实行)7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一、在思想文化方面:1社会保障是各类公正公平思想的具体体现2社会保障的实践加深人们对人权意识和同舟共济思想的认识。

二、在政治方面:1社会保障提升了政府的权利和责任2社会保障政策成为各政党争取民意的手段。

三、在经济方面:社会保障既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关键是适度,符合国情,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研究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研究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

但与此同时,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如何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研究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需要更加注重。

公平性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价值,它体现了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

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公平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分配的公平、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三个方面。

首先,资源分配的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还需要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

这意味着要通过优化社会保障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资源分配公平合理,避免资源浪费和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其次,结果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果公平主要体现在福利待遇的分配上,即保障待遇应根据个人的需求和贡献进行公平分配。

要实现结果公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标准和机制,确保保障水平与个人需求相匹配,避免因政策规定和执行不力而出现保障待遇差异大、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最后,机会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应当积极促进机会公平,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

这意味着要消除因社会保障制度问题造成的贫困陷阱,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和发展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研究与公平性问题相伴随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

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长期稳定地提供保障,因此可持续性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考量因素。

可持续性包括财务可持续性和制度可持续性两个方面。

首先是财务可持续性,即社会保障体系的经费来源和支出能力要能够长期保持平衡。

这要求通过健全的财政保障机制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来解决社会保障经费不足和风险分散的问题。

其次是制度可持续性,即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

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

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

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一般原则在各国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

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也是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依据。

首先,普遍性原则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这一原则强调社会保障应覆盖全体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状况或社会地位如何。

所有公民都应有权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从而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

其次,公平性原则是社会保障的基石。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意味着所有人在社会保障面前都应平等,不应因为某些因素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公平性原则要求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应有的保障。

第三,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

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公民在遇到生活困难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无法满足公民的基本保障需求。

因此,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最后,责任分担原则。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公共事务,需要各方共同承担责任。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按照各自的能力和角色,共同参与社会保障的提供和管理,从而实现责任共担,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包括普遍性、公平性、保障基本生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和责任分担等五个方面。

这些原则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指导思想。

遵循这些原则,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公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服务。

分析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分析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分析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旨在通过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中得到公平对待,并为全体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分析。

公平性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公平意味着在社会福利分配中,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贡献获得适当的回报。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应确保基本社会保障的普及。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并不因贫富差距而受到不公平对待。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应注重特殊群体的保障。

这包括对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特殊照顾,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与其他人相当的保障水平。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应提供机会平等,不因个人背景、性别、种族等因素而对人们的权益造成歧视。

可持续性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能够长期为社会提供福利保障,而不会因为财政压力或其他因素而瘫痪。

首先,可持续性需要有稳定可靠的财源支持。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应当科学合理,确保持续充足。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应注重效率和效益。

福利资源的分配应尽可能合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只有在保障体系公平的基础上,社会才会认同和支持这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公平性是可持续性的前提,而可持续性则为公平性提供了保障。

如果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那么无论它多么可持续,也无法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持续,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那么即使它在短期内可能是公平的,长期来看也难以为社会带来稳定和持续的福利保障。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公平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能够确保基本福利的普及,关注特殊群体的保障,提供机会平等,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为社会提供福利保障。

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性与平衡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性与平衡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性与平衡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安全。

然而,如何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性与平衡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公平性和平衡发展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性社会公平性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保险制度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保障权利,不论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或其他个人特征。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一些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问题。

首先,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不够广泛。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仍有很大比例的人口无法获得社会保险的保障,导致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受到威胁。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益。

其次,社会保险制度的待遇差异化较大。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社会保险待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加强社会保险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各个群体在社会保险方面享有公平的权益。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平衡发展社会保险制度的平衡发展是保障其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平衡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要全面。

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常见的社会保险项目外,还应考虑到更多的社会风险,如残疾保险、抚养费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要多元化。

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个人缴费、用人单位缴费和政府补贴等,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分担社会保险的经济负担,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要规范有效。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运用。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管理机构和制度体系,加强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们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认知和参与度。

试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试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试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法是一项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和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体系。

它以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全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保障法中,有一些基本原则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构成了社会保障法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准则。

第一,公平与公正。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平与公正。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不论其社会地位、性别、种族或其他身份特征。

社会保障法要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二,普惠与包容。

社会保障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普惠与包容。

社会保障法要覆盖到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工、失业者、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它旨在提供各种福利保障,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可持续与稳定。

社会保障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可持续与稳定。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应该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以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运行。

这需要合理规划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确保社会保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四,权益与义务。

社会保障法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并规定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

社会保障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益,如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权益。

同时,社会保障法也规定了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如缴纳社会保险费、遵守社会保障法规等。

第五,灵活与适应。

社会保障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灵活与适应。

社会保障法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和适应。

它应该具有灵活性,以应对各种社会变革和挑战,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准则,它们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这些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实现社会保障法的目标和使命,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第四,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理念, 经由党中央提出后,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建设和谐社会包括了一 个社会的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 人 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 物质与 精神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以斗争哲学为主的传统模 式。冲突并不可怕, 关键是我们要懂得冲突之后的和谐共
时事观察
存才是根本目标。因为冲突可以使人们懂得为了和谐什么 可以放弃, 什么可以共存。把和谐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 程, 有利于对不同文明的推进和发展。和谐作为核心价值 观, 也是一切利益获得的最终保障。不然, 经济发展没有 和谐的保障, 其后果必然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 关系的恶化。把和谐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目标, 就不光要重 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还要重视人与自 身的和谐。我们的 “和谐”是既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 前提, 又以人类社会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 协调为目标, 这样, 和谐社会将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 的人类新文明, 包含、吸收、承继现代文明, 同时又将超 越现代文明。
其次, 公正理想的实现, 最 重要的一条就是, 需要用制度的 形式来保证发展过程中的公平、 公正等基本理念的执行。政治制 度构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贯彻公 平、公正的原则, 如何夯实在发 展过程中民众对政治参与的信赖 基础, 是政治制度设计的关键。 要使广大民众感觉到在发展过程
中付出的不只是发展的代价, 而且随时会得到公平的补 偿, 正义的呼声能够得到回应。这需要加快行政体制改 革, 保证公共资源的公共性, 特别是组织资源、经济资源 和文化资源要为民所用, 反对公权私用。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的基础是制度的完备, 把全体国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 中去, 为人们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其次, 构建和谐社会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 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如何发挥各阶层智慧, 整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 求, 需要一个被更广大阶层共同接受的、代表最广大人民 利益的社会目标, 这就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一目标能够 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各个 阶层、各个群体能够在这一目标下凝聚在一起, 走向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 最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重视社会公平、人权、和经济平等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社会与经济的民主,并推崇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公共福利。

社会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人权与个人自由:社会民主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强调保护和尊重个人尊严、权利与自由。

他们认为政府有责任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人权,包括言论自由、意识形态自由、信仰自由等。

2. 社会公正与经济平等:社会民主主义强调追求社会公正和经济平等。

他们认为财富和资源应该在社会中合理分配,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需要和机会。

社会民主主义者主张通过纳税和福利制度来实现财富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并提供平等的机会。

3. 民主与参与:社会民主主义强调民主价值观和民主决策过程。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的方式,包括公民投票、议会选举等,让人民能够参与到政府决策中。

他们还倡导公民社会的发展,支持公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增加人民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4. 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民主主义注重提供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

他们认为政府有责任提供全民医疗保险、教育、养老金等基本社会服务,以保障每个人的福利和社会权益。

他们追求建立一个包容性和关怀型的社会,强调团结与互助。

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民主主义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他们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和环境政策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利益,以确保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社会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权与自由、社会公正与经济平等、民主与参与、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这些价值观强调社会的团结和互助,追求社会公平与人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通过这些价值观的指导,社会民主主义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平等、民主、可持续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月社科纵横Jan ,2014总第29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REVIEWVOL.29NO.1一、解读“社会公平”公平,即不偏不倚,常被用来以价值中立的出发点来处理事情,不偏袒任何一方,就可理解为公平。

社会公平也就是将公平放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行考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

就像卢梭所说,在自然状态下,几乎察觉不出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不平等只存在于社会中,“只有当人们相互依赖,即人们的相互需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形成奴役关系”[1]。

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人与人存在利益之争的时候,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才得以体现出来。

进一步来说,社会公平的主体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社会人在性别、种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自我特征,这些自我特征使其与社会中的不同社会群体相互联系,并产生利益关系,社会公平就是通过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分配达到相对均衡。

就像恩格斯所说的,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2]。

社会公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所谓起点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之前的起始条件是相同,具有相同的机会去参与社会活动并创造自我价值。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时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平等起点,亦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的生存权利、平等的工作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平等的性别权利等等。

一个社会对于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予以有效的保护,是社会公正的底线要求。

”[3]过程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的规则上和程序上的平等。

亚当·斯密认为过程公平是:“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和资本与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4]也就是说,机会应该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优先获得机会的成员不得损害其他成员获得机会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也应建立起规则规范,以避免恶性竞争,使社会成员可以理性行为。

结果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后获得的结果的平等。

结果公平是建立在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之上的,由起点和过程的公平* 本文为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影响老年人未来预期的相关因素研究”(2011QY00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发展型社会保障制度下我国中青年群体的养老预期研究(2013M540257)”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蒲新微(1976—),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公共管理学在站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养老保障;鞠明欣(1989—),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政策。

公平: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蒲新微鞠明欣(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内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再分配的重要内容,从建立之初就是以社会公平为价值理念的。

无论从社会保障的本身性质特征,还是从其建立初衷以及硬性约束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有失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违反社会保障的性质和目的。

所以,未来更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关注社会成员的需要公平和追求社会整体正义为取向,建立健全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4)01-0063-0463所产生的结果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理想状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生而具有的差异性导致了人们起始状态的不公平;起点以及规则的不公平又导致了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机会不公平;所以,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结果通常也是不公平的。

二、为何社会保障需要公平理念我国自古代以来,就有部分社会成员因为自然或社会的因素陷入生活的困境,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亦在很早之前就实施过救灾、救济等社会保障政策。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社会保障在现代已经进入了法制规范的层次,作为一项久远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障体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社会公平。

(一)社会保障从性质上看本身具有公平性特征。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这一界定表明了社会保障必须公平地确保保障范围、给予保障待遇,才能称其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所以,社会保障不会有对保障对象的性别、职业、民族、地位等方面的限制,全民保障实现了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选择性保障实现的也是在覆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公平的享有社会保障权益,即保证了社会成员在获得社会保障权益时的起点公平;社会保障只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超过基本生活保障之上的需求通常不能从社会保障途径获得解决,这也表明了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公平性。

如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受助者获得的物质援助和劳务服务是有差异的,但相对于初次分配来说,社会保障在二次分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而弥补了由初次分配带来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巨大差异,缩小了结果的不公平;社会保障的过程公平性是指,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解除了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竞争的起点与过程的公平,并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缩小了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因此社会保障天然的追求社会公平的特征直接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公平。

(二)社会保障从法律规范的硬性约束角度可以体现出公平性特征。

社会保障的法制规范特征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

法律的强制规范为社会保障的运行提供了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政府也只能根据法律的规范与授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进行干预,也就是说,政府的强制根植并服从于法律的规范。

民间举办的社会保障事务也同样必须由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才能够健康发展。

社会保障旨在保障国民的收入安全和基本生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运营涉及到国家、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依据,才能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稳定机制的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由法律明确规范,并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保证社会保障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因此,社会保障的法制规范性特征,规定了社会保障资金筹集运营与各方在干预社会保障运行中的规则,维护了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与规则公平,并成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硬约束。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对公平理念的不断追求。

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为了满足国民的这种需求,会通过立法来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保障项目不断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社会保障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将无法满足国民的福利需求,不能起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试想一下,在我国古代时候的社会救济以发放粮食衣物为主,如果换作是在今天,粮食和衣物的发放将难以实现对国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也就是说将处于历史前期的社会保障内容与水平用于保障处于历史后期的人们的基本生活对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允许倒退,受益群体不会让社会保障制度消失,也不会让社会保障制度倒退到过去的水平,社会保障的项目与保障水平只能是向前向上发展的,以实现对于处于历史后期的人们享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与水平的公平性。

因此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特征从历史(时)的角度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

三、社会保障需要什么样的公平理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内容。

在现代社会,一个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是社会公平正64义的理念为支撑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理想也在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方向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从事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其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在一个社会中,无论一个人的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应平等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社会应当根据当时的基本生活水准,制定最低生活线标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直接援助社会弱势群体,以确保其基本生活条件和基本尊严。

”[5]社会保障就是力图在全社会建立起一套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保险体系,当社会成员在遭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失业灾害、伤残贫困等难以克服的生活困境时,为其提供物质帮助与劳务服务,帮助他们走出生活困境,为社会成员的生活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其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人,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方向。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使社会成员普遍从社会发展中受益,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的,因为社会保障本质上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调整,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防止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过大,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收入是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注重效率,社会成员由于先天及后天的因素的不同,在参与经济社会生活过程中也会存在差距,导致他们最终获得的收入也具有差异,一些在经济政治上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排挤淘汰,这些都会造成我们所说的贫困问题。

当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时,社会的稳定将会受到威胁,因此,为了保持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和整个社会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利用再分配等措施,平衡社会成员的收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社会保障制度设计遵循规则公平的基本思路社会公平的深层意义就是由社会政策、制度、机制、运行等方面因素所构成的社会规则在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合理性,即从社会制度或国家制度层面上来讲,一方面要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合乎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与愿望。

规则公平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体在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的行为规则和行为准则,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正确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体现社会成员的愿望和需求。

这也就是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一定要立法先行的原因所在。

只有建立了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相关的政策制度和实施办法才能保证社会保障的规则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