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结圈的原因

合集下载

回转窑接圈原因分析

回转窑接圈原因分析

1 结圈的形成回转窑内形成结圈的因素很多,但液相的产生和固化是结圈的主要形成过程。

而物料温度、煤灰和原料组成又是决定液相的生成和固化的主要因素。

在煅烧过程中,料在1200℃左右出现液相,在1250℃左右液相粘度开始变小,液相量增加,由于料层覆盖温度突降,加之筒体表面散热,液相在窑壁上凝固下来,形成窑皮。

窑继续运转,窑皮又暴露在高温中而被熔掉下来,再次被物料覆盖,液相又凝固下来,如此周而复始。

如果粘挂上去的多,掉下来的小,窑皮就增厚,反之就变薄。

在正常情况下,窑皮可保持在200mm左右的厚度。

该温度条件及区域内若熔化和固化的过程达到平衡,窑皮就不会增厚。

当熔化的少固化的多,其厚度增长到一定程度,即形成圈。

当物料与液相的温差大时,在足够液相的条件下,圈体越结越厚。

1.1 前结圈的形成前结圈(又称窑口圈),是结在回转窑烧成带末端部位的圈。

在正常煅烧条件下,物料温度为1350~1450℃,液相量约为24%,其粘度较大。

当熟料离开烧成带时,液相开始冷却,进入冷却带的液相已基本固化。

在烧成带和冷却带的交界处存在着较大的温差,窑口物料温度高于窑皮温度。

当熟料进入冷却带时,带有液相的高温熟料覆盖在温度较低的末端窑皮上,就会很快粘结、越粘越厚,最后形成前结圈。

在煅烧过程中,当烧成带高温部分温度过于集中时,冷却带与烧成带交界处出现很大的温差,加之高温急烧液相量增多,粘度较小,熟料进入冷却带时,仍有大量液相迅速冷却在交界的附近,促进了前圈的增长。

1.2 熟料圈的形成熟料圈(又称二道圈),是结在窑内烧成带与放热反应带之间的圈,也是回转窑内危害最大的结圈。

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当物料温度达到1280℃时,其液相粘度较大,熟料圈最易形成,冷却后比较坚固,不易除掉,在正常煅烧情况下,熟料圈体的内径部分,往往被烧熔而掉落,保持正常的圈体内径。

如果在1250~1280℃温度范围内出现的液相量偏多,往往形成妨碍生产的熟料圈。

熟料圈一般结在烧成带的边界或更远,开始是烧成带后边的窑皮逐渐增长,逐渐长厚,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形成熟料圈。

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

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

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
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是指在煤基还原过程中,回转窑内部出现固体结圈现象。

煤基还原是将煤转化为高热值的燃料气体的过程,通常在回转窑中进行。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回转窑内部的煤基料会发生结合、凝固和形成圈状物质的现象,阻碍了煤基还原过程的正常进行。

造成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可能包括煤料性质不均匀、回转窑温度不稳定、物料层分布不均等。

这些因素导致煤基料在回转窑内团聚,形成固体团块,阻碍了煤的均匀还原和气体流动,降低了煤基还原的效率。

为了解决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煤料的均匀性,调整回转窑的温度控制系统,优化物料层分布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回转窑内部的气体流动,增加搅拌装置等方式来消除结圈现象。

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对煤基还原过程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及时发现并解决煤基还原回转窑结圈问题,对于保证煤基还原工艺的正常运行和提高产率至关重要。

回转窑窑后结圈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回转窑窑后结圈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回转窑窑后结圈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巩义市恒昌冶金建材设备厂生产的1000t/d熟料生产线是由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主要包括TDF型分解炉、单系列五级旋风预热器、Φ3.2m×50m回转窑及TC-836篦式冷却机。

自2007年2月以来,窑后频繁发生结圈、结球的工艺事故,巩义市恒昌冶金建材设备厂技术人员现将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1、结圈情况2007年3月19日最为严重,窑前返火,窑尾有漏料现象,无法操作煅烧,迫使停窑处理。

从窑内看,主窑皮长达22m,副窑皮长到窑尾,35~37m处形成后结圈,结圈最小孔洞呈不规则状,直径约l.5m,进窑观察该圈明显分为两层,且层次明确、清晰,第一层厚约150mm,呈黄白色,第二层厚约460mm,呈黑色,圈体非常致密。

对圈体取样分析见表1。

表1 圈体取样分析结果从表l可以看出,第一层硫碱含量较高,是硫碱圈,第二层明显是煤粉圈,熟料液相出现过早、过多导致结圈。

2、原因分析(1)由于2006年煤价不断上涨,加之公路运输距离远,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当地劣质煤煅烧,煤质下降,灰分高,挥发分低,发热值低,煤工业分析如表2、3。

实际生产中,煤可燃性差,煤粉燃烧不完全,大量煤灰不均掺入生料中,液相在窑后面提前出现,而未燃尽的煤灰产生沉积及液相的提前出现结圈。

(2)2007年以来,由于机械原因,高温风机l号轴与密封圈强烈摩擦,产生局部高温,使轴侧曲,水平振动最高达6.4mm/s。

为了降低振动,不得不降低高温风机转速,由原来的1130r/min降至l060r/min,有时更低,严重影响了窑内通风,加上煤质又差,更多的窑头燃烧不完全的煤粉沉积在窑后燃烧,使窑内后部温度升高,液相量增加,加速了窑后结圈的形成。

(3)为了处理窑后结圈,我厂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停窑烧后圈,由于煤质差,二、三次风温低,燃料不完全或未燃烧的煤粉落在圈上及圈后的积料上,不断燃烧,造成物料发粘,不但圈未烧掉,反而越结越厚,这也是第一层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链篦机回转窑结圈预防与控制冯景光天池球团

链篦机回转窑结圈预防与控制冯景光天池球团

回转窑结圈原因分析回转窑结圈是链篦机一回转窑法球团生产中的常见故障之一,如果预防、处理不及时,将造成生产停产、减产甚至发生重大设备事故,处理时还要消耗大量劳动力,甚至损坏回转窑或环冷机的耐火材料。

通过分析和现场观测,对结圈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窑内粉末含量高,高温下与煤灰中的SiO2形成低熔点化合物,生球强度低(2~3次/0.5 m),经倒运后破裂,形成粉末进入回转窑。

布料有时过厚,横向纵向布料不平,干燥不完全,生球在预热段产生粉化。

链篦机温度偏低,干燥固结不好,强度低于500N/个以上的要求,进入回转窑,在运动过程中破碎。

二、链篦机干球氧化不够干球强度差,料层透气性差,氧化率低,FeO含量偏高,在窑内高温下与SiO2形成低熔点化合物。

生产用煤热值(<29 MJ/kg)、灰熔点(≤1400℃)偏低,灰分较高(>14%)。

为保证工艺温度,煤用量偏大,煤灰在窑内聚集,容易与铁矿粉在窑内局部高温处(火陷附近,温度可达l 300℃以上)形成粘结相;喷煤量有时过大,窑内局部形成还原性气氛(CO含量高),磁铁矿氧化慢,形成一些低熔点化合物(如2FeO—SiO2),高温下产生液相使粉末粘结。

膨润土用量有时低,导致生球质量无法保证,大量粉末入窑,回转窑造成结圈;使用的膨润土配料秤偏差,膨润土添加的精度满足不了生产要求,致使有时膨润土添加量严重超标,且在球内分布不匀,在高温下形成粉末,局部反应生成粘结物。

粉煤燃烧必须达到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保证空气粉煤混合物呈紊流状态,以强化气流的扩散过程。

因回转窑内需要火焰较长,混合物喷出速度一般为40一75 m/s(喷煤风量为1200-1800 m3/h,此时火焰可达10~15 m)。

如果速度过低则可能引起粗的煤粉颗粒从火焰中沉降到窑壁(此现象有时在窑内十分明显),引起窑壁局部高温,保证火焰根部煤粉完全燃烧。

目前窑内火焰情况:根据现场观察,目前窑内火焰刚度差(火柱没劲),呈短促的棉团状,火焰边缘直接与窑壁或物料接触,特别是结圈物未清除干净时,该现象更为明显,这是结圈快速长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

13 结圈形成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13.1 结圈形成的原因当窑内物料温度达到1 200℃左右时就出现液相,随着温度的升高,液相粘度变小,液相量增加。

暴露在热气流中的窑衬温度始终高于窑内物料温度。

当它被料层覆盖时,温度突然下降,加之窑简体表面散热损失,液相在窑衬上凝固下来,形成新的窑皮。

窑继续运转,窑皮又暴露在高温的热气流中被烧熔而掉落下来。

当它再次被物料覆盖,液相又凝固下来,如此周而复始。

假如这个过程达到平衡,窑皮就不会增厚,这属正常状态。

如果粘挂上去的多,掉落下来的少,窑皮就增厚。

反之则变薄。

当窑皮增厚达一定程度就形成结圈。

形成结圈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3.1.1 入窑生料成分波动大,喂料量不稳定实际生产过程中,窑操作员最头疼的事是人窑生料成分波动太大和料量不稳定。

窑内物料时而难烧时而好烧或时多时少,遇到高KH料时,窑内物料松散,不易烧结,窑头感到“吃火”,熟料fCaO高,或遇到料量多时都迫使操作员加煤提高烧成温度,有时还要降低窑速;遇到低KH料或料量少时,窑操作上不能及时调整,烧成带温度偏高,物料过烧发粘,稍有不慎就形成长厚窑皮,进而产生熟料圈。

13.1.2 有害成分的影响分析结圈料可以知道,CaO+A1203+Fe203+Si02含量偏低,而R20和S03含量偏高。

生料中的有害成分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先后分解、气化和挥发,在温度较低的窑尾凝聚粘附在生料颗粒表面,随生料一起人窑,容易在窑后部结成硫碱圈。

在人窑生料中,当MgO和R20都偏高时,R20在MgO引起结圈过程中充当“媒介”作用形成镁碱圈。

根据许多水泥厂的操作经验,当熟料中MgO>4.8%时,能使熟料液相量大量增加,液相粘度下降,熟料烧结范围变窄,窑皮增长,浮窑皮增厚。

有的水泥厂虽然熟料中MgO<4.0%,但由于R20的助熔作用,使熟料在某一特定温度或在窑某一特定位置液相量陡然大量增加,粘度大幅度降低,迅速在该温度区域或窑某一位置粘结,形成熟料圈。

结圈形成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结圈形成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结圈形成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1.结圈形成的原因当窑内物料温度达到1200℃左右时就出现液相,随着温度的升高,液相粘度变小,液相量增加。

暴露在热气流中的窑衬温度始终高于窑内物料温度。

当它被料层覆盖时,温度突然下降,加之窑简体表面散热损失,液相在窑衬上凝固下来,形成新的窑皮。

窑继续运转,窑皮又暴露在高温的热气流中被烧熔而掉落下来。

当它再次被物料覆盖,液相又凝固下来,如此周而复始。

假如这个过程达到平衡,窑皮就不会增厚,这属正常状态。

如果粘挂上去的多,掉落下来的少,窑皮就增厚。

反之则变薄。

当窑皮增厚达一定程度就形成结圈。

形成结圈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1入窑生料成分波动大,喂料量不稳定实际生产过程中,窑操作员最头疼的事是人窑生料成分波动太大和料量不稳定。

窑内物料时而难烧时而好烧或时多时少,遇到高KH料时,窑内物料松散,不易烧结,窑头感到“吃火”,熟料fCaO高,或遇到料量多时都迫使操作员加煤提高烧成温度,有时还要降低窑速;遇到低KH料或料量少时,窑操作上不能及时调整,烧成带温度偏高,物料过烧发粘,稍有不慎就形成长厚窑皮,进而产生熟料圈。

1.2 有害成分的影响分析结圈料可以知道,CaO+A1203+Fe203+Si02含量偏低,而R20和S03含量偏高。

生料中的有害成分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先后分解、气化和挥发,在温度较低的窑尾凝聚粘附在生料颗粒表面,随生料一起人窑,容易在窑后部结成硫碱圈。

在人窑生料中,当MgO和R20都偏高时,R20在MgO引起结圈过程中充当“媒介”作用形成镁碱圈。

根据许多水泥厂的操作经验,当熟料中MgO>4.8%时,能使熟料液相量大量增加,液相粘度下降,熟料烧结范围变窄,窑皮增长,浮窑皮增厚。

有的水泥厂虽然熟料中MgO<4.0%,但由于R20的助熔作用,使熟料在某一特定温度或在窑某一特定位置液相量陡然大量增加,粘度大幅度降低,迅速在该温度区域或窑某一位置粘结,形成熟料圈。

回转窑后结圈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回转窑后结圈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回转窑后结圈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发布时间:2022-04-25T02:30:40.1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1期作者:田硕[导读] 近年来,由于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生产,从而加大了对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改革田硕山东申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枣庄市 277300引言:近年来,由于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生产,从而加大了对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改革,这就给了新型熟料回转窑一个重要的市场,让他们可以快速的发展起来。

熟料回转窑设备结构坚固、运转平稳、出窑产品质量高。

此外,在环保方面,利用熟料窑焚烧危险废物、垃圾,这不仅使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而且将废物作为燃料利用,节省煤粉,做到废物的资源化。

关键词:回转窑后结圈解决措施摘要:熟料回转窑后结圈往往形成于烧成带和过渡带之间。

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当窑内温度达到1280℃时,其液相粘度较大,此时,如果生料的KH、n率值较低,操作使窑内拉风较大,火焰太长,烧成带后边浮窑皮逐渐增长、增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熟料回转窑的后结圈。

一、后结圈情况A企业配置一条5000t/d预分解熟料回转窑。

于2021年10月份在窑尾38米、43米处出现两道结圈,严重时窑尾出现漏料,窑投料量下降,熟料质量波动,窑况很不稳定。

二、原因分析2.1原煤内水偏高加剧了结圈的发生2021年煤价不断上涨,原煤库存为0吨,原煤随来随用,严重影响煤的均化效果。

煤粉内水偏高,窑头喷煤管燃烧速度慢、燃烧时间长,火焰的热力分散,燃烧时热力强度低,高温点后移,烧成带拉长,高温点不集中,熟料烧结不致密,二次风温偏低,恶性循环更加加剧了火焰燃烧速度。

物料预烧不好,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没有燃尽的煤粉颗粒和CO不能在烧成带燃烧,部分聚集在窑尾燃烧,促使液相在过渡带提前出现,将未熔的物料黏结在一起,形成后结圈。

停窑后取结圈料化学分析结果发现:正常熟料烧失量为0.42%,结圈料为1.66%、2.06%也验证了这一点。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转窑结圈是指在回转窑生产过程中,窑内物料堆积过多,导致物料无法顺利通过窑内,从而形成的窑内结块现象。

这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会对设备造成损坏,严重时甚至影响窑内物料的质量。

那么,造成回转窑结圈的原因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就来具体探讨。

一、造成回转窑结圈的原因1.物料性质不适宜物料的粘度、湿度等性质对回转窑结圈有很大影响。

如果物料粘度过大,或湿度过高,就会导致物料在窑内堆积过多,从而形成结块。

2.进料量过大回转窑的进料量与生产效率直接相关,但是进料量过大也容易导致窑内物料堆积过多,形成结块。

因此,需要根据生产需要合理控制进料量。

3.热风温度过高回转窑生产过程中,热风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窑内物料的堆积情况。

如果热风温度过高,就会导致物料在窑内过早熔化,从而形成结块。

4.窑转速不适宜回转窑的转速也会影响窑内物料的堆积情况。

如果转速过快,就会导致物料在窑内无法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结块。

二、回转窑结圈的处理方法1.减少进料量当回转窑结圈发生时,可以适当减少进料量,以缓解窑内物料堆积过多的情况。

2.调整热风温度如果回转窑结圈是由于热风温度过高导致的,可以适当降低热风温度,以减少窑内物料的过早熔化。

3.调整窑转速如果回转窑结圈是由于窑转速不适宜导致的,可以适当调整窑转速,以保证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

4.清理窑内物料当回转窑结圈严重时,需要停窑清理窑内物料。

清理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坏。

5.加入流化剂在窑内加入一定量的流化剂,可以有效地缓解回转窑结圈现象。

流化剂可以使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减少结块的情况。

6.调整物料配比如果回转窑结圈是由于物料配比不合理导致的,可以适当调整物料配比,以保证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减少结块的情况。

回转窑结圈是一种常见的生产问题,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发生。

因此,在回转窑生产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措施,保证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避免结块的发生。

同时,一旦发生回转窑结圈,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团矿回转窑结圈控制及工艺装备改造

团矿回转窑结圈控制及工艺装备改造

团矿回转窑结圈控制及工艺装备改造本公司球团生产线采用Φ4×30米回转窑煅烧球团矿,设计产能3600吨/天。

自2007年投产以来,回转窑结圈频繁,每月进行清理窑皮,产能维持在3800吨/左右,能耗较高,质量不稳定。

通过几年的工艺摸索、装备改造,产能提高,4200吨/天,结圈周期达到6个月以上,质量较为稳定,有效降低了球团矿费用。

标签:结圈控制;球团矿产能提高;装备改造1 回转窑结圈原因分析生产过程中工艺操作不当:上料量不稳定、忽大忽小,造成回转窑温度难以控制;生球干燥效果差,生球爆裂,粉料较多进入回转窑容易结圈;产能过高,为保全质量,回转窑燃烧器温度控制过高,氧化鐵与物料中的杂质硅进行反应形成液相,粘附物料进行结圈。

工艺装备设计不合理:燃烧器火焰不易调整局部高温,造成回转窑结圈;燃烧器设计安装存在缺陷,火焰栽头直接对准物料煅烧;回转窑窑尾通风不畅。

2 工艺装备改造2.1 回转窑燃烧器系统改造改造前燃烧器系统设备及工艺情况:燃烧器原设计为4通道燃气烧嘴,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煤气供气时有不稳定现象,与煤粉混合煅烧时,火焰难以控制;火焰发散无力,调节旋流风、直流风效果不明显;回转窑内易产生局部高温,造成窑皮结圈现象严重;火焰发散后容易对耐火材料进行冲刷,造成耐火材料使用周期缩短;球团矿质量不稳定合格率偏低等;工艺能耗较高。

燃烧器改造方案:根据产能提高至4200吨/天,所需风、煤、气量由设计院进行设计燃烧器,;燃烧器中心安装位置与窑中心线一致,打破以往常规燃烧器安装偏向料面方式;改造提高助燃风机放量、风压。

改造后的效果:改造后现场实际使用效果较好,燃烧器火焰形状明显便于控制操作;回转窑内高温区明显延长,避免火焰集中高温;回转窑结圈现象基本可控;能耗有效降低。

2.2 回转窑改善通风改造改造前装备情况及工艺情况:回转窑窑尾缩口是回转窑工艺控制重要点,缩口直径尺寸的大小直接影响工艺生产,原设计尺寸为Φ2.7m;回转窑内通风不畅,火焰短局部容易产生高温,回转窑容易产生节圈现象;窑尾溜槽堆积物料较多,在高温情况下两侧的耐材上容易粘接粉料,影响回转窑通风。

球团回转窑结圈诊断

球团回转窑结圈诊断

球团回转窑结圈诊断球团回转窑是一种重要的水泥生产设备,广泛应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

然而,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球团回转窑的结圈问题经常发生,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因此,球团回转窑的结圈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结圈是指在球团回转窑内墙面和转筒内壁上形成厚而坚固的结合层的现象,这可能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的下列问题:1.增加能耗:由于结圈层的存在,火焰与物料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导致能耗的增加。

2.降低生产能力:结圈层会堵塞球团回转窑的内部空间,使物料无法自由流动,从而降低生产能力。

3.降低产品质量:结圈层的存在可能导致产生大量的灰渣,降低水泥产品的质量。

为了诊断球团回转窑的结圈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观察结圈形态:通过观察球团回转窑内壁上的结圈形态,可以初步判断结圈的原因。

例如,如果结圈形态较为均匀,可能是由于煤气流量不足或者煤粉燃烧不完全所造成的。

2.分析排放气体:通过分析球团回转窑排放的气体成分,可以了解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高CO和CO₂含量可能是煤粉燃烧不完全的表现,需要调整煤粉供给和燃烧风量。

3.检测内部温度:利用红外热像仪等设备,检测球团回转窑内部的温度变化。

高温区域可能是结圈问题的主要发生地点,因此需要对高温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4.样品分析:采集球团回转窑内物料和结圈层的样品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物料中的成分和结圈层的组成,可以判断结圈层的形成机制。

例如,结圈层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铁或氧化钙,可能是由于煤粉中矿物质含量过高所导致的。

5.优化工艺参数:根据诊断结果,调整球团回转窑的工艺参数,以减少结圈问题的发生。

例如,可以调整煤粉供给量、燃烧风量和冷却风量等参数,以优化燃烧和冷却过程。

总结起来,球团回转窑的结圈诊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观察结圈形态、分析排放气体、检测内部温度和样品分析等方法,可以找出结圈问题的原因,并优化工艺参数,以减少结圈的发生。

这将有助于提高球团回转窑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回转窑系统结圈原因

回转窑系统结圈原因

回转窑系统结圈原因.事故怎样判断和安全处理(一)、回转窑结圈 1.造成结圈的主要原因a、精矿粉品位低,SIO2高在有FeO存在的情况下,容易生存低熔点硅酸盐矿物。

b、生球强度低,在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粉末。

c、链篦机干球焙烧强度低,入窑后再次产生粉末。

d、操作不当回转窑窑温度控制过高,造成局部高温。

e、煤粉灰分含水量量高,灰分的熔点低,当灰分的熔点低于或接近焙烧温度时容易结圈。

f、高温状态下停窑。

2.防止结圈的措施a、严格控制原、燃料成分达到技术要求。

b、提高生球强度。

c、控制焙烧质量,入窑球抗压强度控制在800N/个球以上杜绝粉末入窑。

d、严格控制窑温,不造成局部长时间高温。

e、严禁高温停窑。

3.回转窑清圈机处理方法(1)旧的方法、冷却法除圈:,除圈的人工方法。

采用风镐、钎子、大锤等工具(2)、新旧方法烧圈.热窑机械去除结圈:a、冷烧及热烧交替烧法。

首先减少或停止入窑料(视结圈程度而定),在窑内结圈处增加煤量和风量,提高结圈处温度,再停止喷煤降低结圈处温度这样反复处理使圈受冷热交替相互作有用,造成开裂而脱落。

;b、冷烧:在正常生产时,在结圈部位造成低温气氛使其自行脱落。

新型快速方法停窑用回转窑结圈清圈机快速处理结圈(二)、回转窑结块原因1、结块的原因:是由于生球质量差,在链篦机内粉化或链篦机焙烧球强度不够,在回转窑内破裂后结块或排入环冷机后粘结成块2.控制措施:a、严控进厂原、燃料质量,把好造球关;b、造球机启动控制;c、布料厚度与机速;d、提高生球和链篦机上干球质量;e、稳定热工制度防止局部出现高温。

3.结块处理方法:发现固定筛上有大块及时打碎或扒出。

(三)、回转窑红窑原因及处理方法回转窑调火岗位除经常观察窑内状况外,每小时检查窑体表面温度,窑体表面温度300℃左右时没有危险;如果超过400℃调火人员必须严加注意;温度达到400∽600℃在夜间可看出窑体颜色变化,若出现暗红色即红窑;当窑体温度超过650℃时,窑体变为亮红,窑体可能翘曲。

回转窑结圈的影响

回转窑结圈的影响
回转窑结圈的影响因素及解决 措施
什么是结圈
• 结圈是指回转窑在正常生产中,由于原燃材料 的变化,或者操作和热工制度的影响,窑内因物料过 度粘结,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一道阻碍物料运动的环 形、坚硬的圈。这种现象在回转窑内是一种不正常 的窑况,它破坏了正常的热工制度,影响窑内通风, 造成窑内来料波动很大,直接影响到回转窑的产量、 质量、消耗和长期安全运转。而且处理窑内结圈费 时费力,严重时需停窑停产,危害极其严重。
结圈的处理方法
无论是前结圈还是后结圈,处理 结圈时一般采用冷热交替法,尽量加 大其温差,使圈体受温度变化而垮落。
前结圈的处理方法
前结圈不高时,对煅烧操作的影响不大,尚 可增加烧成带料层厚度,延长物料在烧成带 的停留时间,使物料反应更完全并降低熟料 中的CaO含量,同时减少烧成带向窑前的辐 射散热。但当前结圈较高时,既影响看火操 作,又影响窑内通风及火焰形状,大块熟料 滚不出来,易损坏烧成带窑皮及衬料。这 时应及时调整风、煤或移动喷煤管进行处理。
后结圈的处理办法
从总体来讲,烧后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时圈体很牢固,若烧圈时间过长,容易 烧坏窑皮及衬料,或在过渡带结长厚窑皮 进而在圈体后产生第2道圈。所以,处理时 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在保护窑皮的前提下 进行,前后兼顾,精心操作,勿使火焰过 分集中,避免将窑皮及衬料烧坏,造成更 大的损失。
后结圈的处理办法
在处理后结圈时,要根据圈体的特点和远近,分 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般采用冷热交替法处理,烧远圈时以冷为主, 烧近圈时以热为主。 (1)当窑内窑皮长而厚或有轻度圈根时,将喷煤管 向外拉出,使烧成带位置前移,降低圈体的温 度,改变煤灰沉落位置,使厚长的窑皮逐渐垮 落。同时调整风煤配合,加速煤粉燃烧,使高 温带两端低温部分不拖长,防止圈根继续成长。

从物理和化学方面详细阐述回转窑结圈现象的原因

从物理和化学方面详细阐述回转窑结圈现象的原因

从物理和化学方面详细阐述回转窑结圈现象的原因回转窑结圈是物理、化学、工艺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众所周知,回转窑的料层内部充满还原气氛,而窑气空间处于氧化状况。

这样窑衬经受着两种气氛不断交替的作用。

在回转窑旋转过程中,窑壁被料层理盖的时间约占旋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四分之一,其余时间与热窑气(氧化气氛)接触。

还原性回转窑结圈的主要原因在于上述窑气气氛的变换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反应。

从外观上看,结圈象坚硬的岩石类物体,不同的生成条件,其孔隙率差别也很大。

从微观上看,结圈成层状结构,而且每一层形状独特。

结圈不是匀质结构,而是由许多单独颗粒组成,由于熔结和生成熔融物使微粒相互粘结而成。

结圈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出现一定的粘度的液相量;二是烟气、物料和衬料之间有一定的温差。

结圈断面中夹杂许多煤粉,色泽发黑,圈体的成分有时与部分石灰相似。

结圈原因较为复杂,下面将从物理和化学方面详细阐述结圈现象的原因:(一)物理机理在回转窑旋转过程中,料层与窑衬虽然直接接触,窑料中各种组分粘附在窑衬上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开始阶段由于“干净”的窑内壁表面缺乏附着基础,只有比重轻的细顺粒和烟气中的粉尘,首先附在窑壁的耐火衬上,这种极细颗粒的粘附主要是经过机械沉积,少量是经化学粘结桥而形成的。

粘附在窑壁上的这种颗粒,承受颗粒自重的机械分力、烟气流动的机械分力以及窑的轴向和切线负荷的机械分力,还有料层压紧力,当粘附强度不够时,较大的和较重的颗粒会从窑壁上自动脱落或被擦落。

因而窑料在窑衬的粘附只有在粘附严重的后期层中才包有较小的球团或破碎球团等较大颗粒,如果使用粉矿还原工艺,则窑壁结圈主要由细顺粒矿石组成,也夹有细煤颗粒。

总之,窑料与窑衬直接接触极细粒级的机械粘附及料层上部窑气气流中的粉尘沉积,都是窑衬结圈的主要物理演变过程。

(二)化学机理产生大粘附强度结圈更重要的原因是各种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和键组合。

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时,该区存在的窑料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低熔点共晶物,特别是酸性煤灰或矿石中的脉石与FeO生成的铁橄榄石起很重要的作用,在还原性气氛下,FeO的存在使煤灰分熔点降低,产生液相,还原煤灰分熔点越低,产生的液相越多,粘附也越严重,粘附力也越大。

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原因和处理结果

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原因和处理结果

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原因和处理结果一、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原因回转窑是一种常用于石灰生产和水泥生产的设备,但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窑后结圈的情况。

结圈是指窑内物料在烧结过程中出现结块现象,导致窑内热量传递不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而窑后结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成分不稳定:回转窑生产过程中,原料成分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结圈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料成分中的各种氧化物、硅酸盐和铝酸盐等物质,对烧结过程中的矿物相转化和结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原料成分的变化超出了窑内控制范围,就容易引起结圈。

2.燃烧条件不理想:回转窑的燃烧条件对结圈问题也有一定影响。

燃料的选择、供氧方式、燃烧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窑内气氛的稳定性和热量分布情况。

如果燃烧条件不理想,窑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就容易导致结圈的发生。

3.窑内温度过高:窑内温度是影响回转窑结圈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窑内温度过高时,原料中的一些物质会发生过度烧结,形成块状物质,从而导致结圈。

窑内温度过高可能是由于燃烧条件不理想、窑内热量分布不均匀等原因引起的。

4.窑内物料层厚度不均匀:窑内物料层厚度的不均匀也容易导致结圈。

如果窑内物料层厚度不均匀,热量传递不均匀,就会导致部分物料温度过高,发生结圈。

二、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处理结果针对回转窑窑后结圈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1.优化原料配比和成分控制:通过对原料配比和成分的优化,可以减少原料成分的波动范围,降低结圈的发生概率。

同时,加强对原料成分的在线监测和调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原料成分异常,以避免结圈的发生。

2.改进窑内燃烧条件:优化燃料选择、供氧方式和燃烧温度等因素,改善窑内燃烧条件,提高窑内气氛的稳定性和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通过调整燃烧条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结圈的发生。

3.控制窑内温度:合理控制窑内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窑内物料进行适当的保护和调控。

通过优化燃烧条件、改善窑内热量分布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窑内温度的波动,减少结圈的发生。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转窑是一种常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它通过高温和旋转运动将原料进行煅烧,以产生水泥熟料。

然而,有时候在回转窑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结圈现象,这会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水泥生产的质量。

了解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回转窑结圈的原因1. 原料成分不理想:回转窑的结圈问题与原料中的成分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原料的化学成分不理想,其中含有过多的硫酸钠、硫酸镁等物质,将会导致煅烧过程中产生黏性物质,从而引起结圈。

2. 烧成温度过低:回转窑烧成温度过低也是导致结圈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烧成温度过低时,原料中的化学反应无法完全进行,会导致部分物质残留在窑内,形成结圈。

3. 运行时间过长:长时间的运行也是回转窑结圈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当回转窑的运行时间超过其设计要求时,窑内结构会变得粘性,给结圈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回转窑结圈的处理方法1. 优化原料配比:通过调整原料的化学成分,合理设计原料的配比,可以减少结圈问题的发生。

降低硫酸钠和硫酸镁等物质的含量,增加硅酸盐等成分,从而降低结圈的风险。

2. 提高烧成温度:增加回转窑的烧成温度可以有效地解决结圈问题。

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降低黏性物质的生成,从而减少结圈发生的可能性。

3. 控制运行时间:合理控制回转窑的运行时间,确保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内对窑内进行清理和维护。

定期对窑内进行清扫,清除可能产生结圈的物质,可以预防结圈问题的发生。

4. 使用防结圈剂:可以考虑在回转窑的煅烧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防结圈剂。

这些防结圈剂可以改变物料表面的化学性质,降低物料的粘性,减少结圈的风险。

5.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对回转窑进行维护保养,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清理窑内的积存物,检查窑体和内衬的磨损情况,修复和更换损坏的部件,可以有效地预防结圈问题的发生。

总结与回顾:回转窑结圈问题是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它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回转窑结圈原因分析

回转窑结圈原因分析

回转窑结圈原因分析
经过我国12年来的大型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生产实践,大体上讲,引起回转窑结圈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①回转窑内粉状物太多(回转窑中的粉末一部分是从链篦机中随球团一起带入,一部分是由于球团在回转窑中受到摩擦剥落而产生的,还有一部分为煤燃烧的残留物);②回转窑气氛控制不好;③回转窑温度控制不当;④原料中SiO2含量高(当窑内温度上升到1200℃左右时,低熔点物软化,窑内粉末在窑壁上固相扩散粘附和液相粘附不断积累形成)。

就这几方面而言,似乎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很简单,而实际上造成球团结圈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示。

因此,根据回转窑结圈的各种因素分析,在即将生产的链篦机—回转窑工艺中提前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以降低回转窑结圈对生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结圈形成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结圈形成的原因当窑内物料温度达到1 200℃左右时就出现液相,随着温度的升高,液相粘度变小,液相量增加。

暴露在热气流中的窑衬温度始终高于窑内物料温度。

当它被料层覆盖时,温度突然下降,加之窑简体表面散热损失,液相在窑衬上凝固下来,形成新的窑皮。

窑继续运转,窑皮又暴露在高温的热气流中被烧熔而掉落下来。

当它再次被物料覆盖,液相又凝固下来,如此周而复始。

假如这个过程达到平衡,窑皮就不会增厚,这属正常状态。

如果粘挂上去的多,掉落下来的少,窑皮就增厚。

反之则变薄。

当窑皮增厚达一定程度就形成结圈。

形成结圈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入窑生料成分波动大,喂料量不稳定实际生产过程中,窑操作员最头疼的事是人窑生料成分波动太大和料量不稳定。

窑内物料时而难烧时而好烧或时多时少,遇到高KH料时,窑内物料松散,不易烧结,窑头感到“吃火”,熟料fCaO高,或遇到料量多时都迫使操作员加煤提高烧成温度,有时还要降低窑速;遇到低KH料或料量少时,窑操作上不能及时调整,烧成带温度偏高,物料过烧发粘,稍有不慎就形成长厚窑皮,进而产生熟料圈。

有害成分的影响分析结圈料可以知道,CaO+A1203+Fe203+Si02含量偏低,而R20和S03含量偏高。

生料中的有害成分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先后分解、气化和挥发,在温度较低的窑尾凝聚粘附在生料颗粒表面,随生料一起人窑,容易在窑后部结成硫碱圈。

在人窑生料中,当MgO和R20都偏高时,R20在MgO引起结圈过程中充当“媒介”作用形成镁碱圈。

根据许多水泥厂的操作经验,当熟料中MgO>%时,能使熟料液相量大量增加,液相粘度下降,熟料烧结范围变窄,窑皮增长,浮窑皮增厚。

有的水泥厂虽然熟料中MgO<%,但由于R20的助熔作用,使熟料在某一特定温度或在窑某一特定位置液相量陡然大量增加,粘度大幅度降低,迅速在该温度区域或窑某一位置粘结,形成熟料圈。

煤粉质量的影响灰分高、细度粗、水分大的煤粉着火温度高,燃烧速度慢,黑火头长,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煤灰沉落也相对比较集中,就容易结熟料圈。

取样分析结圈料未燃尽煤粉较多就是例证。

另外,喂煤量的不稳定,使窑内温度忽高忽低,也容易产生结圈。

一次风量和二次风温度的影响三风道或四风道燃烧器内流风偏大,二次风温度又偏高,则煤粉一出喷嘴就着火,燃烧温度高、火焰集中,烧成带短,而且位置前移,容易产生窑口圈,也称前结圈。

前结圈在正常煅烧条件下,物料温度达1350—1450 ℃时,液相量约为24%,粘度比较大。

当熟料离开烧成带时,温度仍在1300℃以上,在烧成带和冷却带的交界处,熟料和窑皮有较大的温差。

带有液相的高温熟料覆盖在温度相对较低的窑口窑皮上就会粘结形成前结圈。

对于预分解窑来说,前结圈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高一点和矮一点的问题,尤其当窑操作员控制二次风温度过高、燃烧器内流风偏大和采用短焰急烧时,烧成带高温区更为集中,液相更多,粘度更小,熟料进入冷却带时,仍有大量液相在交界处迅速冷却。

温差越大粘结越严重,前圈长得更快。

另外,短焰急烧,熟料晶相生长发育差,易烧出大块熟料。

但熟料中细粉比例也增加,冷却机返回窑的粉尘量大,这样更促进前圈的增长。

熟料圈它结的位置是在烧成带与过渡带之间,是窑操作员最头疼,对窑危害最大的结圈。

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当窑内物料温度达到1280℃时,其液相粘度较大,最容易形成熟料圈。

这时如果生料KH、n值较低,操作时窑内拉风又太大,火焰太长,烧成带后边浮窑皮逐渐增长、长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熟料圈。

熟料圈形成以后的现象1)火焰短而粗,火焰前部白亮但发浑,窑内气流不畅,火焰受阻伸不进窑内。

窑前温度升高,窑简体表面温度也升高。

2)窑尾温度降低,窑尾负压明显上升。

3)窑头负压降低,并频繁出现正压,发生倒烟现象。

4)烧成带来料不均匀,波动大。

5)窑传动电流负荷增加。

6)结圈严重时窑尾密封圈出现漏料。

结圈的预防措施选择适宜的配料方案,稳定入窑生料成分一般说烧高KH、高n的生料不易结圈,但熟料难烧,fCaO含量高,对保护窑皮和熟料质量不利;反之,熟料烧结范围窄,液相量多,熟料结粒粗,窑不好操作,易结圈。

但生产经验告诉我们,烧较高KH和相对较低的n,或较高的n和相对较低的KH的生料都比较好烧,又不容易结圈。

因此,窑上经常出现结圈时,应改变熟料配料方案,适当提高KH或n,减少熔剂矿物的含量对防止结圈有利。

减少原燃料带入的有害成分一般粘土中碱含量高,煤中含硫量高。

因此,如果窑上经常出现结圈时,视结圈料分析结果,最好能改变粘土或原煤的供货矿点,以减少有害成分对结圈的影响。

控制煤粉细度,确保煤粉充分燃烧调整燃烧器控制好火焰形状确保风、煤混合均匀并有一定的火焰长度。

经常移动喷煤管,改变火点位置。

提高快转率三个班统一操作方法,稳定烧成系统的热工制度。

在保持喂料喂煤均匀,加强物料预烧的基础上尽量加快窑速。

采取薄料快转、长焰顺烧,提高快转率,这对防止回转窑结圈都是有利的。

确定一个经济合理的窑产量指标通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每台回转窑都有自己特定的合理的经济指标。

这就是回转窑在某高产量范围内能达到熟料优质,煤耗最低,运转率最高。

所以回转窑产量不是越高越好。

经验告诉我们,产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不是由于系统抽风能力所限致使煤灰在窑尾大量沉降并产生还原气氛,就是由于拉大排风使窑内气流断面风速增加,火焰拉长,液相提前出现,这都容易形成熟料圈。

结圈的处理方法不管是前结圈还是后结圈,处理结圈时一般都采用冷热交替法,尽量加大其温度差,使圈体受温度的变化而垮落。

也有用水枪打的,但前结圈一般太坚固,后结圈离窑头太远,处理效果大多不理想。

前结圈的处理方法前结圈不高时,一般对窑操作影响不大,不用处理。

但当结圈太高时,既影响看火操作,又影响窑内通风及火焰形状。

大块熟料长时间在窑内滚不出来,容易损伤烧成带窑皮,甚至磨蚀耐火砖。

这时应将喷煤管往外拉,调整好用风和用煤量,及时处理。

1)如果前圈离窑下料口比较远并在喷嘴口附近,则一般系统风、煤、料量可以不变,只要把喷煤管往外拉出一定距离,就可以把前圈烧垮。

2)如果前圈离下料口比较近,并在喷嘴口前则将喷嘴往里伸,使圈体温度下降而脱落。

如果圈体不垮,则有两种处理方法①把喷煤管往外拉出,同时适当增加内流风和二次风温度,这样可以提高烧成温度,使烧成带前移,把火点落在圈位上。

一般情况下,圈能在2~3h内逐渐被烧掉。

但在烧圈过程中应根据进入烧成带料量多少,及时增减用煤量和调整火焰长短,防止损伤窑皮或跑生料。

②如果用前一种方法无法把圈烧掉时,则把喷煤管向外拉出并把喷嘴对准圈体直接烧。

待窑后预烧较差的物料进入烧成带后,火焰会缩得更短,前圈将被强火烧垮。

但是必须指出,采用这种处理方法,由于喷煤管拉出过多,生料黑影较近,窑口温度很高,所以窑操作员必须在窑头勤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后结圈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结圈一般采用冷热交替法。

处理较远的后圈则以冷为主。

处理较近的后圈则以烧为主。

1)当后圈离窑头较远时,这种圈的圈体一般不太坚固。

这时应将喷煤管向外拉出,使烧成带位置前移,降低圈体的温度,圈体会由于温度的变化而逐渐自行垮落。

2)当后圈离窑头较近时,这种圈体一般比较坚固。

处理这种圈应将喷煤管尽量伸人窑内,并适当向上抬高一些,加大一点外流风和系统排风使火焰的高温区移向圈体位置。

但排风不宜过大,以免降低火焰温度。

约烧3—4h左右后再将喷煤管向外拉出使圈体温度下降。

这样反复处理,圈体受温度变化产生裂纹而垮落。

不过,从总体来说,烧圈尤其是烧后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时圈体很牢固,烧圈时间过长容易烧坏窑皮及衬料或在过渡带结长厚窑皮进而在圈体后产生第二道后结圈。

所以处理时一定要小心。

我们厂用的4*56米的旋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专家。

无论怎么调节风,总是长圈,火焰长时长后面35米左右,火焰短时长18米或23米,煤粉水分不大,细度不粗,生料碱含量不高,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尾温降不下来总在1150度左右,我们的火焰有时很短,也这样。

请问是何原因中国水泥技术网: 一般回转窑形成结圈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入窑生料成份波动大,喂料量不稳定入窑生料成份波动大,喂料量不稳定,势必造成窑内热工制度的紊乱,当成份高和喂料量大时,必须加头煤提高烧成温度,甚至降低窑速,当成份低或喂料量少时,操作上不能及时调整,烧成带温度过高,物料过烧发粘,容易形成长厚窑皮,进而形成熟料圈。

2、有害成分的影响R2O和SO3含量偏高,易形成硫碱圈。

MgO 高时特别是大于%时,能使熟料液相量大量增加,液相粘度下降,熟料烧结范围变窄,窑皮增厚形成熟料圈。

3、煤粉质量的影响灰份高、细度粗、水分大的煤粉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煤灰沉落相对比较集中,容易形成熟料圈。

另外,喂煤量的不稳定,使窑内温度忽高忽低,也易形成结圈。

结圈的预防措施1、选择适宜的配料方案,稳定入窑生料成分一般窑上经常出现结圈时,适当提高KH或n,减少熔剂矿物的含量。

2、减少原燃料带入的有害成分看结圈料分析结果,改变原燃料的供货矿点。

3、控制煤粉细度,确保煤粉的完全燃烧。

4、调整燃烧器控制好火焰形状,确保风、煤的混合均匀并有一定的长度。

经常移动喷煤管,改变火点的位置。

5、提高快转率,三班统一操作方法,采取簿料快转。

尾温降不下来,是不是窑内通风过大或头煤过多或燃烧器内外风比例不合理,如窑内通风过大可适当开大三次风管阀门的开度,如头煤过多,减少头煤量,燃烧器内外风比例不合理,加大内风,减少外风。

(南京凯盛水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顾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