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话_牡丹_试论昆曲青春版_牡丹亭_的舞台服饰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特色
面端庄 娴静 的杜 丽娘 。 其实在 心 中早 已对 “ 情” 字 了有 向往 。 无论是 战国时的庄周梦蝶 , 还是后来的 梁祝化蝶 ,蝴蝶一直以来都被 中国人赋予了浪漫 的象征 , 进而表现了男女间的爱情 。因此 , 在青春 版《 牡丹亭 》 中, 《 惊梦》 一场 里杜丽 娘的 白色绣蝶 女帔恰如其分 的表现 出了杜 丽娘的心情 ,也 为这
有很多折是第 一次被搬演上舞台 ,因此对舞美 的 创作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我们在创 作这 些场景时 .立足点是最大程度
上 传承 昆曲传统 的“ 诗化 ” 风格 . 追求一种 写意 的
石道姑 等次要角 色 , 在服装上均颇有特色 , 在这里 不一一例举 。但 总体 说来主创者把服装总的基调
读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 青春 ” 特 色。
却并不相 同。在《 惊梦》 中, 大 花神 执绿幡 , 这里用 柳枝 的绿 色象征着男女 间纯洁的爱 睛。在 《 离魂》 青 春版 《 牡丹亭》 的最大特色首先表现 为一个
一
出中 ,用白色的幡表现了杜丽娘 的离世时的悲
“ 美” 字, 这个特 点首先 可以从青 春版《 牡丹 亭》 中
舞台实践 剧 影 月 报
青春版 《 牡丹亭 》 的舞美特色
●徐安 平
改革开放 以来 ,全 国七所 昆剧院团前后排 了
定 为苏州 水乡式 的“ 柔” , 采用淡 黄 、 粉红 、 嫩绿 等 主要色调 , 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 以手工苏绣 , 内 容 限定 中国传统 的意象 。 如梅 、 兰、 竹等, 愈发衬 托 出演 员的古典美 。 青春版 《 牡丹 亭》 在色彩 的运用上 , 也 颇具特 色 。大花神 曾经在 《 惊梦》 、 《 离魂》 、 《 回生》 三个场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病不起 。 在她 弥留之 际 , 她要 求母 亲把她
葬在后花 园的梅树下 , 并嘱咐 丫鬟春香将
其 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 而原本确实有个贫
寒书生柳梦梅 , 他也 曾梦见 自己于梅树下
邂逅 一佳人 , 那 佳人称 同他有姻 缘之分 , 进京赶考 , 恰好借宿在杜宝委托陈最 良藏
女 的梅花庵 观中 , 他于太湖石下拾得杜丽 娘 画像 , 发现杜 丽娘就 是他 的梦 中情人 。 杜 丽娘 的鬼 魂得知便 游去 与柳梦梅 再度
了 原版 的经 典 唱词 , 用 原 版 抒 情 华 丽 的辞
藻将浪 漫主义发挥得 淋漓尽致 。 《 惊 梦》 一
折 最有 代表 性 , 如“ 梦 回莺 啭 , 乱煞 年光 今 春 关 情 似 去年 ? 晓来 望 断 梅 关 , 宿 妆 残。 ” 此 曲中一边 是莺 鸟啼叫的无限春光 ,
青春洋溢 的浪漫 主义经 典
浅析戏剧青春版《 牡 丹亭》
o董 卉君
【 摘
要】 台湾作 家白先 勇怀着对 昆曲的热爱之情 , 改编 了传世 经典《 牡丹亭》 , 制作 出青春版《 牡丹 亭》 , 给这一经典注入 了 新 的生
机 与活力。 青春 版《 牡 丹亭》 , 用现代 的理念给原版 的昆曲表 演加入 了青春 元素。 全剧 依然 以杜丽娘与柳 梦梅超越 生死的爱情为主线 ,
于是两人 结为连理 , 柳梦梅前 往临安 梦 、 因梦生情 、 为情而死 、 为情而生 的情感 由台湾作家 白先 勇主持制 作 , 两岸 三 生 ,
地艺 术家携 手打造 的青春版 《 牡 丹亭》 是 应试 。 陈最 良看 到杜丽 娘 的坟 墓被发掘 , 改 编明朝 浪漫主义作 家汤显 祖《 牡丹亭 》 告 发柳 梦梅 盗 墓之 罪 , 杜宝 将柳 梦 梅 囚 的一力作 。 它在保持剧情完整 的情况下精
_牡丹亭_与当代戏剧的舞台生命_评白先勇_青春版_牡丹亭_及其他
20世纪末,上海昆剧团演出的“整本”《牡丹亭》,旅美中国导演陈士曾执导的全本《牡丹亭》,美国先锋导演彼得・塞勒斯执导的三合一《牡丹亭》,在国际舞台上各逞风采,曾经搅起一场意义特殊的《牡丹亭》热。
余热尚在,2004年初,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倾力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热烈上演,并有《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一书出版①,更使人觉得《牡丹亭》似乎对处于颓势的当代戏剧舞台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于是,冷静地思考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提出关于戏剧发展的多种思考:一、是新鲜的舞台语汇赢得了观众的欣赏,还是思想的光芒激射出永恒的力量?从表面来看,这几个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反复搬演一个古老的经典剧目,却例外地得到观众欣赏,很重要的原因都是运用了新鲜的舞台语汇。
彼得・塞勒斯执导的《牡丹亭》,是将歌剧、话剧、昆曲三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离奇地组合在同一个演出空间里,分别用不同的舞台语汇来共同表现同一的剧情,因而形成很强的刺激力,结果“使观众席中所爆发的掌声气浪,似乎要掀翻剧院的天顶冲决而出”②。
而陈士曾执导的《牡丹亭》,则追求象在苏州园林里演戏一样的立体的剧场环境,也赢得观众的“起立欢呼”。
但其实,最关键的倒不是这些新鲜的舞台语汇赢得了观众的欣赏,而是《牡丹亭》剧本所蕴涵的跨时代、跨国界的思想光芒在用不同的舞台语汇“变形演绎”时激射的巨大力量赢得了观众。
与莎士比亚、果戈理、易卜生等外国剧作家的名作在中国演出,同样能得到属于异质文化的中国观众的欣赏一样,《牡丹亭》表现人性解放,追求爱情对于生死、对于社会约束超越的强烈思想观念,是它打破时空界限与文化障碍赢得世界认同的根本所在。
而“变形演绎”的舞台语汇仅仅是导演们试图让表演形式更新鲜,更适合于不同观众群的审美兴趣而已。
所以,舞台语汇需要更新,但用什么样的舞台语汇阐释并不是根本,根本的是所阐释的剧本是否具有这样的思想光芒。
比如说,演到杜丽娘的死,塞勒斯让话剧女主角忽然跃入舞台正中一个巨大的玻璃水箱内,挣扎一番后静静地等待着爱人的解救。
再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传播
由苏州昆剧院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2016年9月重返北大演出,已在海内外上演290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50万人(其中青年观众超过了58%)[1]。
无论是演出场次或是观演人次,都创造了经典长篇戏曲剧目演出的上限。
自首演以来,社会上掀起了欣赏昆曲的热潮,学界也迅速将目光聚焦到昆曲上来。
笔者认为,在当下传承和发展戏曲的大背景中,回望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并分析其成功经验,非常切实也很有意义。
一、名剧、名人、名师的汇聚昆剧艺术最有光辉且成就最显著的时段约二百三十年,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到清代嘉庆初年。
明万历以后,文人创作昆曲传奇形成风气,“量中求质”[2]使得昆曲创作一度繁盛,尤其汤显祖和他的“四梦”传奇,达到了昆曲传奇创作水平的巅峰。
汤显祖的作品又以《牡丹亭》最具代表和影响力,“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3]“杜丽娘事,甚奇。
而著意发挥,怀春暮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4]时至今日,汤显祖的《牡丹亭》仍旧是昆曲界最炙手可热的经典排演剧目,若能上演全本就足见其院团实力。
苏州昆剧院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其总策划、制作人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他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白先勇在制作前就已经募集到可观的赞助资金,并且召集到台湾文化艺术界的精英组成强大的创作团队,比如美术总监、服装设计王童、曾咏霓,舞台设计任永新,舞台及灯光设计林克华等。
台湾学者许倬云、香港学者、昆剧专家古兆申、郑培凯等为演出做的配套讲座,不仅为学生欣赏青春版《牡丹亭》解惑,为该剧在高校的演出增添了学术光环。
在演员阵容方面,众所周知,张继青和汪世瑜两位昆曲大师是《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位主角最受认可的扮演者。
在青春版中,二人担任艺术总监和导演,并且直接担任杜丽娘扮演者沈丰英和柳梦梅扮演者俞玖林的师傅,在花甲之年,两位昆曲前辈将昆曲的精髓和毕生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演员。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
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
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
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
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
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
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
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
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
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
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
青春版《牡丹亭》贴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
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
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
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
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看到這次論文題目我頗為鬱悶,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從未看過中國傳統戲曲,說來很是慚愧。
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
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
《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決定先做一些功課,怕看不明白,聽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今已被稱為“昆劇”。
昆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湯顯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
全劇充滿朝氣,非常賞心悅目,融合現代劇場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
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複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戲是在網上看的,雖然不是去現場看的,效果還是很好。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历程和历史经验
“戏曲的创新必须要以坚实的传承为基石,是'推陈出新',是'返本开新',是传承中的创新,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创新。
”这句话道出了传统戏曲的创新不易。
所谓创新,并非意味着新元素与传统的拼凑杂糅,而是在敬畏与尊重戏曲原有规律、保留戏曲本质的基础上,寻求突破的过程。
青春版《牡丹亭》便是21世纪昆曲改编的成功案例之一。
它既保留了昆曲的写意之美,又将剧目中繁杂的文本压缩求精,再利用现代剧场的特点融合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念,赋予了传世经典青春唯美的色彩。
下面这篇文章便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白先勇先生对该剧改编、演出的经验分享,相信通过他的讲述,你一定能更深刻地理解创新精神的含义与对经典和传统的敬畏之心。
如果昆曲能够复兴,这就是一个范例。
所以我就想试一试,怎么把一个古老剧种、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搬到21世纪的舞台上来,让它重放光芒。
当初我做昆曲,有这么一份心。
我对昆曲的态度,不是做一出戏来看看,来娱乐,当然它有很多娱乐价值。
对我来说,每次昆曲的演出,我自己的态度,等于是和展览青铜器、展览宋朝瓷器一样,是有相同的意义的。
因为昆曲是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产生的这么一种了不得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文化价值跟我们的宋朝瓷器、青铜器是一样的,所以昆曲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2001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头一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就有我们中国的昆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有眼光的。
看昆曲对我来讲,像是参加一种文化仪式,我看到在各个大学里面也是这样。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演出三次,在北京师范大学演出一次。
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出那次,学生的反应之热烈,我感觉好像触动了我们潜藏于内心的民族文化的那种DNA,好像触动了一下子,大家一下子就醒过来了。
看这么美的东西,是有这种效果在里头的,所以我就投身于昆曲的宣传推广。
作为表演艺术,如果要打动现代观众的心,就应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观;如果跟当代观众的审美观不契合,那它就不能引起共鸣。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艺术特征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艺术特征作为“百戏之祖”,昆曲流传的历史已超过600年。
作为一门影响深远且包含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学,舞蹈,唱歌,美术,杂技集于一身,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昆曲代表名作《牡丹亭》,由汤显祖创作,迄今已有400多年。
2004年,由白先勇带领创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如一缕清风,使暂处萎靡状态下的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活力。
瞄准社会剧院和学校剧场的双向市场,齐头并进,一时间出现争先恐后,一票难求的状况。
促使人们从现代文化快餐的怪圈中逃脱出来,开始向传统文化回归,对于今天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作为昆曲传承的知名“义工”,青春版《牡丹亭》的轰动,离不开白先勇的坚持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白先勇以一己之力的坚持实现了昆曲的“文艺复兴”。
(一)优秀演员的表演考虑到《牡丹亭》的故事主题与背景,选择演员时,白先勇首先考虑选择处在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恰好苏州昆剧院“小花木兰班”人才辈出,小旦沈丰英、小生俞玖梅脱颖而出,担任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重任。
”经过昆剧名家汪世瑜老师和张继青老师亲自教授,指导。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年轻一代演员在表演,唱腔以及文艺修养等方面有了显著地提升,终于把老一代“传”字辈南昆正宗的演唱艺术继承下来,保持了昆曲表演艺术“正宗、正统、正派”的风格。
(二)出彩的剧本整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原剧的基础上,挑选了27折,保留了原著的曲白,又将27折分为上中下三本各9折:“梦中情”、“人鬼情”和“人间情”,将“情”字贯作为主线穿整部剧中。
其中为了突出剧中的时代背景,适当的穿插了反映当时宋金对抗局面的戏,拓展出不同角色的表演空间。
因演出时间所限,为使最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青春版将部分曲白进行了删减。
如“《硬拷》一折,重点保留了小生的名曲【新水令】、【折桂令】、【燕儿落】三个唱段,其他的八支曲子全都删减掉。
青春版《牡丹亭》剧本
《牡丹亭》标目(末扮汤显祖上)【蝶恋花】忙处抛人闲处住。
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末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下)第一出训女(众上,以白梅装点厅堂)【满庭芳】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
紫袍金带,功业未全无。
(外)“自家南安太守杜宝,表字子充,乃唐朝杜子美之后。
流落巴蜀,年过五旬。
想廿岁登科,三年出守,清名惠政,播在人间。
内有夫人甄氏,乃魏朝甄皇后嫡派。
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未议婚配。
自来淑女,无不知书。
今日政有余闲,不免请出夫人,商议此事。
请夫人出堂。
”(老旦上)【绕池游】甄妃洛浦,嫡派来西蜀,封大郡南安杜母。
(外)夫人。
(老旦)相公。
(外)近来闺阁闲多少?(老旦)也长向花阴课女工。
(外)女工一事,想女儿精巧过人。
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
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
夫人。
(老旦)老爷。
(外)唤女儿出来一同赏春。
(老旦)来,唤小姐出堂。
(家院)是,请小姐出堂。
(贴)请小姐出堂。
(旦引贴端酒上)【绕池游】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
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旦见介)爹娘万福。
(外,老旦)罢了。
(旦跪介)今日春光明媚,爹娘宽坐后堂,女孩儿敢进三爵之觞,少效千春之祝。
(外笑介)生受你。
(旦进酒介)【玉山颓】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著凤凰雏。
(外)儿啊,你和春香在绣房中作何生活?(贴)绣房中则是绣。
(外)绣的之后呢?(贴)绣了之后,打眠。
(外)甚么棉?(贴)睡眠。
(外)好哩,好哩。
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儿啊,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
(老旦)女儿,女儿。
(旦)多谢爹爹教诲。
(老旦)孩儿且自回房。
(旦)是。
(下)(老旦)虽然如此,要个女先生讲解才好。
(外)不能够。
【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
礼花与兰花———评说全本《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
收稿日期:2023-03-24作者简介:孙玫,博士,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研究方向:中国戏曲文化。
①林肯表演中心(LincolnCenterforthePerformingArts),简称林肯中心(LincolnCenter),是美国第一个将主要的文艺机构集中于一地的表演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会场。
它的影响力在当代的世界艺术中举足轻重。
礼花与兰花———评说全本《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孙 玫/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台湾 桃园 32001摘 要:1999年7月,全本《牡丹亭》首演于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艺术节,堪称是浩大的戏剧艺术制作。
当年它曾先后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后来也在新加坡艺术节举行亚洲首演,可谓轰动一时。
但是,全本《牡丹亭》出现了一些与昆曲无关的内容:部分剧目用苏州弹词(即曲艺)而非用戏曲的方式来表演,一些表演者是地方戏演员而非昆曲演员,出现了不少跟昆曲无关的中国民俗场景。
青春版《牡丹亭》则从编剧、导演、表演、到音乐、舞美等方面,形成了一条龙的精英创作团队,在每一创作环节上都是精益求精。
同时,青春版《牡丹亭》也不像全本《牡丹亭》那样求全、求大,而是只采撷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精华部分,彰显了汤显祖原作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虽然青春版《牡丹亭》也有轰动的海外演出,但它更多地是在中华本土大面积地巡回演出,尤其是大学校园,从而使得昆曲扎根于年轻学子的心中,这一举措对于昆曲的薪火相传,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昆曲;全本《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4-0081-04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3.04.010 本文所论的全本《牡丹亭》不是指汤显祖的55出《牡丹亭》的文本,而是指美国纽约的林肯表演中心①投下巨资、由美籍华人导演陈士争制作导演、号称全本《牡丹亭》的演出。
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有感
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有感作者:成荣蕾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1期【摘要】观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后,至今仍回味无穷,整场剧完全沉浸在充溢着青春的气息、美与雅共存的时空中,青春、靓丽、美轮美奂,回响着生命的律动;一种意境,一种风格,一种高品位的艺术色调及审美气韵,随着“牡丹”还魂享受了一场心灵盛宴。
【关键词】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4-01一、戏曲剧本再创作原剧还魂再现青春《牡丹亭》是明清传奇中的代表作,原作者是明代的汤显祖。
历演四百余年,至今不衰。
青春版《牡丹亭》,是由台湾作家白先勇牵头制作,张淑香、华玮等多名学者共同创作,集两岸三地作家、学者共同打造完成的,创作团队在原作基础上有了新的解读,在剧本的再创作上颇费一番功夫,在传承了前辈昆曲艺术家的艺术经验和表演形式上,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阐述和呈现,旨在使古代经典步入现代舞台,古戏今演,为经典古戏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古剧新演,经典古戏剧本改编成新戏剧本难度更大,青春版《牡丹亭》以呈现全貌为主要精神,以保持剧情基本完整为宗旨,用现代轻快的方式陈述了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的传奇故事。
因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必须压缩,编剧以汤翁原著为基础,不是改编而是整理。
白先勇认同原著的“情至”理念,在创作中坚守这份理念。
剧本中的一些经典折子戏均依原样保留。
如《闺塾》《惊梦》《写真》等。
为了拓宽角色的表演空间,突出戏中的矛盾冲突,保留了《虏谍》《折寇》等折子戏。
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凸显爱情篇章的同时也揭露宋、金民族矛盾,令新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纵观戏剧改编史,若要保留原著的基本精神,忠实原著,在保证原著古典精神的前提下,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原则就是“只删不改”。
当然只删不改也迎合了当今社会观众快节奏的审美需求,本剧主题是突出爱情,阐述人性真、善、美,剧中尊重原著的唱词、对白,保留了原剧的经典对白和精彩唱段,没有任意添加故事情节、虚构人物。
大意尽矣,此曲——浅谈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效果对比原著如何
大意尽矣,此曲——浅谈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效果对比原著如何大意尽矣,此曲——浅谈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效果对比原著如何一、原著删节与修改情况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青春版《牡丹亭》对原著的删节和修改。
原著有五十五回戏,而青春版的《牡丹亭》只剩下二十七出戏了。
具体删除情况是:第一出《标目》、第四出《腐叹》、第五出《延师》、第六出《怅眺》、第八出《劝农》、第九出《肃苑》、第十一出《慈戒》、第十三出《诀谒》、第十六出《诘病》、第十八出《诊祟》、第十九出《牝贼》、第二十一出《谒遇》、第二十六出《玩真》、第二十九出《旁疑》、第三十出《欢挠》、第三十一出《缮备》、第三十三出《秘议》、第三十四出《诇药》、第三十七出《骇变》、第四十出《仆侦》、第四十一出《耽试》、第四十三出《御淮》、第四十四出《急难》、第四十五出《寇间》、第四十七出《围释》、第五十出《闹宴》、第五十一出《榜下》、第五十四出《闻喜》等二十八出戏皆遭到了删除的命运;修改的情况是:原著的第二十出《闹殇》改成了青春版的《离魂》;青春版《牡丹亭》把没删和经过修改过的二十七出戏改成了上中下三本,与原版对照的具体情况是:原著第三出《训女》变成了青春版的第一出,第七出《闺塾》变成了第二出,第十出《惊梦》变成了第三出,第二出《言怀》变成了第四出,第十二出《寻梦》变成了第五出,第十五处《虏谍》变成了第六出,第十四出《写真》变成了第七出,第十七出《道觋》变成了第八出,第二十出《闹殇》变成了第九出《离魂》(上本);第二十三出《冥判》变成了第十出(即中本的第一出,依次类推),第二十二出《旅寄》变成了第十一出,第二十五出《忆女》变成了第十二出,第二十四出《拾画》变成了第十三出,第二十七出《魂游》变成了第十四出,第二十八出《幽媾》变成了第十五出,第三十八出《淮警》变成了第十六出,第三十二出《冥誓》变成了第十七出,第三十五出《回生》变成了第十八出(中本);第三十六出《婚走》变成了第十九出(即下本第一出,依次类推),第四十二出《移镇》变成了第二十出,第三十九出《如杭》变成了第二十一出,第四十六出《折寇》变成了第二十二出,第四十八出《遇母》变成了第二十三出,第四十九出《淮泊》变成了第二十四出,第五十二出《索元》变成了第二十五出,第五十三出《硬拷》变成了第二十六出,第五十五出圆架变成了第二十七出。
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青春版《牡丹亭》访谈录
青春版《牡丹亭》如同一个传奇。
从2004年在台北首演到2011年底在国家大剧院完成200场演出,七年间青春版《牡丹亭》走过中国许多地方,也走入海外主流社会与文化圈。
其所到之处,既有国家的剧院、海外的学院剧场,也有着学校里大大小小的简陋礼堂。
但不管在何地,不论是中国的年轻学生,还是连中文都不懂的外国人,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那份雍容大度的中国之美,都激发着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
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讨论,这些年也经常可以见到。
在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热爱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对其所浸染的古典情韵的着迷,但也有着对这部“青春版”昆曲不那么“保守”的丝丝疑虑;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迷醉于这部作品以灯光、服装与舞台美术汇聚的现代之美,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作品所仰赖的,是来自传统中国的美。
这种种的讨论,开启了却并没有回答青春版《牡丹亭》所蕴藏着的一个迷: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部600年前的戏曲,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以互联网为交流平台的年轻观众,仍然具有如此强大的巨大魅力?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部源于文人传统的《牡丹亭》,走出“文化遗产”的被动保护,在当下的舞台上,对于那些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仍然绽放着传统中国的美?我们能否突破那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粗浅概念,真的进入这部作品,深入到创作者的实践之中,将“传统”与“现代”这样复杂的命题,落实到具体而细微的环节中,理解当前传统文化复兴所面对的难题以及可能突破的路径?2012年11月,本刊记者走访了白先勇及其背后庞大的制作团队。
从这个团队中许多个人——包括总策划白先勇、海外推广陈怡蓁、剧本改编辛意云以及编舞吴素君等人——的叙述中,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传统与现代究竟如何在这里融会贯通的。
在古今中外的坐标轴上找到中国的美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定位,白先勇先生非常明白地说:文化复兴的“青春”方式——青春版《牡丹亭》访谈录本刊记者 陶子许培鸿/摄我做昆曲,做青春版《牡丹亭》,我不是在做一出“戏”。
兼收并蓄话牡丹——试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服饰
近年来,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艺术精英成 功打造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以下简称《牡丹 亭》),在高校巡演反响热烈,使低迷的戏曲市场一 度呈现繁荣景象。大批青年观众对《牡丹亭》的热 捧并非盲目跟风,与该剧在剧本改编、音乐制作和 舞台表演等诸多层面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密不可分。 本文仅以舞台服饰为例,探求其成功的奥秘。
如《离魂》一出,杜丽娘身死魂不灭,在花神的 庇护下,身着大红披风走向黑色底幕回眸一笑,这 红色如一道亮光投向舞台,点燃了“回生”的希望。 而丽娘的红披风与花神白色服饰和黑色底幕所形 成的视觉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惊叹。 这一服饰显然具有个性化特征.只为离魂丽娘而 设,不要说它剧无法套用,即使是《牡丹亭》的其它 场次也不能再重复使用。又如《冥判》一出,主角是 胡判官和杜丽娘,胡判官的服饰采用鲜艳的大红色 官服,杜丽娘则伴以素白褶子和加长的水袖。在众 多人物的画面中,这两个角色的服饰一短一长、一 浓一淡,对比鲜明,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凸 显了处于“审”与“被审”不同处境之中的两个艺术 形象。服饰成为人物塑造的重要工具——丽娘的 服饰与传统魂旦服饰似而不同,独具个性,故成为观
万方数据
众的审美理想一并融入服饰设计,体现了设计理念 的兼收并蓄。这种设计具体表现在:
(1)由行当的类型化向角色的个性化转换 戏曲服饰向以行当——类型化和各剧通用为 特点,《牡丹亭》的服饰设计者继承了传统但不固守 传统,在保持服饰行当——类型化的同时,也关注 角色的个性化。 首先,根据戏剧角色的个性设计单件服饰。传 统昆曲服饰一般不强调性格化,只按人物行当作类 型化的处理,人物的性格全凭演员的表演来完成。 《牡丹亭》的服饰根据角色的个性、演员的身材而量 身定制,每一件服饰都有独特的魅力。如杜丽娘的 形象,她是深居闺阁的小姐,外表矜持、温顺,但内心 炽热、反叛。为了表现她的个性,在服饰上运用了蝴 蝶的图案,以象征她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这套服 饰唯丽娘独有,若套用到其他剧目的旦角如杨贵妃 身上就不合适。传统昆曲服饰样式宽松、演员不分 胖瘦都可穿,该剧设计师根据剧情和角色个性为每 一位演员量身定制,表演时演员体态曲线清晰可 见,演员的形体美也在这种设计中得以展延。 其次,根据人物不同的境遇和心情设计个体服 饰。传统昆剧戏衣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公服,按制 度规定,各级文武官员上朝、升堂或执行公务时所 穿;二为便服,即贵族家居服饰或平民的衣服;三为 胡服,表现少数民族、外国人时用,另有特定脚色的 专用服装。特定场合如丧事穿孝衣,特定身份如穷 困书生穿富贵衣等,其他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在 《牡丹亭》中,各主要角色根据角色所处的不同境遇 都有好几套服饰。剧中柳梦梅所用服饰十余套,在 他命运的不同阶段服饰都有所区别:《言怀》一出, 以竹子的图案表示角色的高洁;《旅寄》一出,没有 用传统的富贵衣,而是以服饰的色彩和款式突出角 色的穷困;《回生》一出,用红色衬托角色的欢喜; 《淮泊》一出,穿素衣褶子以示其孤傲。再如杜丽娘 鬼魂的服饰,《冥判》一出,杜丽娘死后在阴间接受 冥判,运用白色加长水袖,这种特别的装扮伴着幽 幽的埙声,衬托着丽娘从幕后缓缓出场,充分表现 了人物的悲戚之情。 再次,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设计群体服饰。中 国古代服饰要求“妇人服饰各依夫、子”凹,《牡丹 亭》的服装设计师也运用服饰来暗示角色关系,但 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变,体现了设计 理念的创新。如采用“情侣”装设计柳梦梅和杜丽 娘的服饰:二人初次相遇在《惊梦》一出,柳梦梅白 色褶子上点缀着梅花、杜丽娘服饰则用蝴蝶图案, 巧妙地表现了“蝶恋花”之爱情主题和对浪漫爱情 的执著痴迷;在《回生>一出,二人同用大红披风,披
经典昆剧与当代演绎--青春版《牡丹亭》观后絮语
经典昆剧与当代演绎--青春版《牡丹亭》观后絮语李新宇【摘要】昆剧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入选项中,昆剧名列榜首。
2014年11月19日,在广州黄花岗剧院上演了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当下年轻人也能欣赏的经典昆剧——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这是笔者第一次现场观剧,感触颇深,经典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以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更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页(P81-81)【关键词】经典昆剧;《牡丹亭》【作者】李新宇【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 51063【正文语种】中文经典昆剧与当代演绎——青春版《牡丹亭》观后絮语李新宇(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 51063)【摘要】昆剧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入选项中,昆剧名列榜首。
2014年11月19日,在广州黄花岗剧院上演了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当下年轻人也能欣赏的经典昆剧——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这是笔者第一次现场观剧,感触颇深,经典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以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更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关键词】经典昆剧;《牡丹亭》一、雅俗共赏的《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达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此剧一经问世,便成传奇。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他在不改变原作精髓的前提下,将新版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使之雅俗共赏。
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
作者: 吴诗雨[1]
作者机构: [1]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1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23-2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7期
主题词: 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戏曲服饰;清新淡雅;艳丽秀美
摘要:白先勇先生策划和主导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戏曲舞台演出上引起了反响和一股热潮,也融合了中西方舞台戏曲的特点,屹立于世界舞台表演之林,推动了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面向全世界的发展。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服饰色彩的运用不仅沿袭了古典戏曲色彩的浓重之美,也在白先勇先生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和突破,淡雅、清新的元素融入舞台服饰设计之中,给予观众视觉上崭新的享受盛宴。
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的衍变发展——兼谈青春版《牡丹亭》服装的创新
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的衍变发展——兼谈青春版《牡丹亭》服装的创新柏玲芳【摘要】中国的传统戏曲服装,从明代开始,已有500年的历史,其款式造型历明、清、民国、至新中国建立。
大的根本性变化虽然没有,但局部的变化却始终贯穿于戏曲舞美不断改良的历程。
最典型的戏服改良活动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社会各界对戏曲的热情异常高昂,京剧界是相当繁荣和兴旺,大量的文化界人士参与,推动京剧界掀起了一阵戏曲改良运动,新创编了许多京剧剧本,创作了许多全新款式的戏曲服装。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2页(P108-109)【关键词】《牡丹亭》;青春版;戏曲服装;京剧界;中国传统戏剧;戏曲改良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界人士;款式造型;官衣【作者】柏玲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1中国的传统戏曲服装,从明代开始,已有500年的历史,其款式造型历明、清、民国、至新中国建立。
大的根本性变化虽然没有,但局部的变化却始终贯穿于戏曲舞美不断改良的历程。
最典型的戏服改良活动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社会各界对戏曲的热情异常高昂,京剧界是相当繁荣和兴旺,大量的文化界人士参与,推动京剧界掀起了一阵戏曲改良运动,新创编了许多京剧剧本,创作了许多全新款式的戏曲服装。
例如武将的软靠、箭靠、神将甲,文官的改良官衣、圆领褶子等戏服。
在新创品种的同时,对传统戏服也进行了改良,许多著名演员都创新了自己的专用戏服,谓之“私房货“。
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到今天,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观的变化,传统戏剧服装也必须随之改进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主要有下面几个因素:戏曲团体经济实力发生变化,演出场地的变化,文化形式多元化对的影响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传统戏剧面临着选择,即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以适应现代审美观的变化。
传统戏剧服装的变化,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色彩方面打破了凡主角必以上五色为基准的桎梏;款式方面不完全以明代服装为根据,而是参考符合剧情历史背景的服饰依据;形体方面,合体靠身,充分体现人体的形状美,部分采用西式剪裁方式;图案方面,以前戏衣纹样设计的三原则(左右对称、上下协调、前后呼应)被逐步打破,图案化写意被写实所替代;刺绣方面,传统戏衣刺绣色彩的三原色几遭淘汰,而且部份的刺绣工艺正逐步以机绣来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中国戏曲学院学报Vol.29.No.4 2008年11月Journal of Nati 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 rts November,2008兼收并蓄话“牡丹”———试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服饰■王培喜摘 要:戏剧服饰是戏剧舞台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
西方戏剧运用写实的手法,通过服饰的个性化差异凸显戏剧人物的独特个性;中国戏曲采用写意的方式,通过服饰的行当规制塑造类型化的舞台形象。
昆曲服饰具有严格的程式性,向有“宁穿破不穿错”的守则。
白先勇先生率众打造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戏曲传统服饰基本面貌的同时,拓展了戏曲服饰的艺术功能,更新了戏曲服饰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戏曲服饰新的美感。
该剧的成功既为戏曲服饰服务现代舞台提供了新思路,又为昆曲的现代传承提供了重要范例。
关键词:昆曲青春版 《牡丹亭》 舞台服饰近年来,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艺术精英成功打造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以下简称《牡丹亭》),在高校巡演反响热烈,使低迷的戏曲市场一度呈现繁荣景象。
大批青年观众对《牡丹亭》的热捧并非盲目跟风,与该剧在剧本改编、音乐制作和舞台表演等诸多层面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密不可分。
本文仅以舞台服饰为例,探求其成功的奥秘。
一、戏曲服饰艺术功能的拓展昆曲服饰亦称“行头”,是舞台美术的组成部分,在戏曲中服饰穿戴与化妆相结合共同完成脚色外部形象的塑造,合称扮戏或扎扮。
昆曲服饰又是戏曲欣赏的一个重要对象,因为其用料多为绸缎,采用花绣,做工精美,既能为舞台增色,使人物生辉,又能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另外,昆曲服饰还是昆曲表演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各剧行头定型配套、反复运用,围绕服饰的多种表演技艺应运而生,而服饰与表演融为一体就成为昆曲的特色。
《牡丹亭》的舞台上共用服饰两百多套,在保持戏曲传统服饰基本面貌的同时,设计者大胆创新,突出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舞台构思,大大拓展了传统戏曲服饰的艺术功能。
11凸显人物形象传统昆曲艺术向以唱曲为重,舞台服饰之制作、运用,则因剧团经济实力而定。
不过,即使剧团财力雄厚,也不会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剧目置办特定的服装。
因为携带太多的服饰不便于巡回演出,所以,多采用一服多用的办法,并逐步发展成多剧通用一套服饰的规制。
戏曲服饰与行当关系密切,但与特定的戏剧人物则关系不大。
《牡丹亭》的服饰设计特别注重凸显人物形象,它的每一套服饰、每一组服饰都考虑到人物的塑造,具有独特的品质,无法替代、通用。
如《离魂》一出,杜丽娘身死魂不灭,在花神的庇护下,身着大红披风走向黑色底幕回眸一笑,这红色如一道亮光投向舞台,点燃了“回生”的希望。
而丽娘的红披风与花神白色服饰和黑色底幕所形成的视觉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惊叹。
这一服饰显然具有个性化特征,只为离魂丽娘而设,不要说它剧无法套用,即使是《牡丹亭》的其它场次也不能再重复使用。
又如《冥判》一出,主角是胡判官和杜丽娘,胡判官的服饰采用鲜艳的大红色官服,杜丽娘则伴以素白褶子和加长的水袖。
在众多人物的画面中,这两个角色的服饰一短一长、一浓一淡,对比鲜明,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了处于“审”与“被审”不同处境之中的两个艺术形象。
服饰成为人物塑造的重要工具———丽娘的服饰与传统魂旦服饰似而不同,独具个性,故成为观作者简介:王培喜,女,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在读博士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
《戏曲艺术》2008年11月 众认识、理解人物的重要触媒,从而增强了观众与角色的交流互动。
又如杨婆的服饰。
《牡丹亭》制作者将杨婆由原来的丑角改变为一个带稚尾翎子的刀马旦。
杨婆的服饰可谓全剧最为绚丽的一套———头饰光彩四射,体服英姿飒爽,加之粉面桃腮的妆扮和优美的剑舞,一个鲜亮的艺术形象在众多的角色中脱颖而出,理所当然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得到了最热烈的掌声。
再如十二花神的服饰。
宽松的款式、柔美的衣料、轻盈的前襟和下摆,将神仙的飘逸和神界的浪漫一并融入服饰。
更难得的是每个花神的头饰、体服上的图案造型各异,并以不同的花色品种表现满园春色,真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总之,《牡丹亭》的舞台服饰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服饰,而且同一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服饰也不雷同,这不仅满足了观众在视觉上对丰富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性化的服饰凸显了面貌各异的众多人物形象。
21服务舞台表演戏曲作为场上之曲,其艺术魅力只有在戏剧舞台上才能得以绽放。
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曾说:“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工。
不比其它文体,仅供案头欣赏而已足。
是则场上重于案头,不言可喻。
”①周先生道出了戏曲的本质———戏曲是演员当众演故事的艺术。
《牡丹亭》的制作者以舞台为中心进行剧本改编和舞台创作,通过精选服饰来美化舞台,服务于演员的表演。
白先勇先生说,要让昆曲的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年轻化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为了拉近年轻观众与昆曲审美的距离,《牡丹亭》剧组立足于吸引青年观众,使他们走进剧场,欣赏舞台表演,因此,力求服饰与表演相融合,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服饰去美化、强化表演,让演员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牡丹亭》舞台上,由于服饰的款式、轻重、质地选择得当,服饰与演员身段动作协调一致,表现出特别的韵律美。
对于戏曲服饰,李渔曾说:“易以轻柔之衣,使得随身环绕,似不容己”②。
如他所论,戏曲服饰不应束缚演员的形体动作,而应该为演员的表情达意创造条件;不合身的或者过于厚重的服饰会影响演员的动作,给戏剧形象的塑造造成障碍。
为了表现昆曲特有的雅韵,创造特色独具的舞台表演语汇,《牡丹亭》的服饰多用乔其纱和真丝面料进行制作,这类柔软而华贵的面料,给人以飘逸和熠熠闪光的富贵华丽之感。
而当这些服饰与演员的动作结合,演员身段中的灵动、轻盈、优雅之美得以呈现。
如水袖、汗巾、翎子等的运用,既丰富了戏曲舞台的表演语汇又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造爱场面本来是很难作正面表现的,但因为艺术家充分发挥水袖的收放、勾搭、缠绕作用,这一容易受人诟病的“情色场景,”显得既热烈大胆,又优雅含蓄,让人浮想联翩,意乱情迷,受到当代观众的激赏。
也正是由于服饰既具有鲜明的特色,又与表演相得益彰,因此,美国加州大学的戏剧教授看了《牡丹亭》的演出后激动地说:“这是我看到的最伟大的歌舞剧,她们的身段太美了,诗词被天才的演员唱活了,那些服装是惊人的美丽,像云彩一样围绕着演员的动作。
”③事实正是如此,当演员穿着精美的舞台服饰完成唱念做打的表演时,服饰的节奏和韵律得以表现,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昆曲的韵致也得到了真切的体现。
戏曲服饰设计理念的更新。
昆曲服饰是在明代服装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提炼所形成的不分朝代、不分季节、多剧通用的戏衣样式。
这种服饰以简驭繁,一套“江湖十二色”的戏衣,足以涵盖社会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其样式、质地、图案、色彩具有严格规范,对不同行当服饰各构成要素都有严格的规定,向有“宁穿破不穿错”的守则。
《牡丹亭》的舞台服饰总体上没有改变传统戏曲服饰的面貌,大体遵循行当化原则,采用深衣制,花绣及各行当服饰的款式显然没有超出“古装”的范围。
但是,在具体的服饰设计中,《牡丹亭》的服饰又吸收了西方戏剧服饰彰显个性的美学观念,融入了现代———特别是现代都市崇尚简约、淡雅的审美意识,在传统戏曲服饰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与创新。
31不薄传统青春版《牡丹亭》保持了昆曲传统服饰的形式规定性。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服饰造型大体沿用传统样式。
传统昆曲行头包括头、盔、蟒、靠、帔、褶和头饰、靴鞋、配饰,该剧的服饰也由这些部分组成,并按照生、旦、净、丑的行当类型而加以区别。
如柳梦梅穿褶子、戴文生巾、穿厚底靴,持扇的造型,就是传统昆曲中书生的典型装扮;而褶子、水袖、帔、袄子、马甲、補服官衣、蟒、靠、凤冠、彩鞋等的运用也与传统无异。
服饰用色没有脱离传统,遵循了“程式化”的用色原则。
所谓戏曲服饰颜色的“程式”是指“演员或角色扮演舞台角色时在服饰颜色上所遵循的规则”④。
据明人赵琦美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中记载,戏服的颜色共有红、绿、青、白、黄、蓝、黑、茶褐等,这些颜色分属于不同的服饰组件和穿戴角色,形成了穿戴角色的不同类型。
而服饰色 第29卷第4期王培喜:兼收并蓄话“牡丹”彩除装饰外,还有别行当、明尊卑、寓褒贬的功能。
如《惊梦》一出丽娘与春香服饰的不同色别就有别行当、明尊卑的功能。
服饰的纹饰与质地同样体现了对昆曲服饰传统的弘扬。
《牡丹亭》的服饰多运用花绣,并以服饰的“文质彬彬”来表现人物的书卷气。
如柳梦梅服饰的一系列变化:《惊梦》一出,白色褶子上错落有致的梅花图案;《言怀》一出,鹅黄褶子上的竹子图案;《拾画》一出中的桃花图案;《幽媾》一出中的兰花图案;《婚走》一出中的牡丹图案;《如杭》一出中的菊花图案,无不衬托着主人气质之儒雅与高洁。
《牡丹亭》的服饰采用苏州上等丝绸,不仅服饰的主要原料采用丝绸,而且做工也由苏州著名的工厂和技艺超群的绣娘承担。
借花绣美化舞台,彰显人物;择丝绸制作服装,突出特色,这都是对昆曲服饰传统的延伸。
另外,《牡丹亭》服饰内蕴丰富,保持着传统昆曲的古典精神。
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戏曲服饰“既注重外在形式技巧的装饰性,更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性”⑤。
设计者将舞台的现代构思理念融进服饰,两百多套服饰体现出中国戏曲服饰特有的整体美、神韵美和包容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
对于戏曲舞台服饰齐如山曾说:“夫国剧之行头,舞衣也。
……与写实戏衣服,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它有特别的规定,就是不分朝代,不分寒暑,只按人品,人的品行性情如何,则衣服便怎样穿法。
”⑥《牡丹亭》的服饰也是如此,不分朝代、不分季节而体现舞台表现的写意性。
如《旅寄》一出,柳梦梅暮冬进京赶考,重感风寒,其淡灰色的丝质装束,随身飘起,这种单薄的服装虽无法御寒,但却把一个穷困书生的落魄形象逼真勾勒出来。
由此可见,青春版《牡丹亭》服饰的设计理念不仅没有背离传统,反而传承了传统,并赋予这一传统新的内容。
41立足当代戏剧既然是“演员演故事”的艺术,其核心为表演,那么观众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法国戏剧理论家萨塞指出:“这是一种不容争辩的真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写出来总是为了给聚集成为观众的一些人看的;这就是它的本质,这是它的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
”⑦萨塞的话道出了戏剧活动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演员和观众。
可以说,白先勇打造《牡丹亭》的宗旨就是实现昆曲的当代传承,而“昆曲的前途,在于培养年轻的演员,吸引年轻的观众。
”⑧为了吸引观众,《牡丹亭》服饰设计者将西方戏剧服饰理念、现代观众的审美理想一并融入服饰设计,体现了设计理念的兼收并蓄。
这种设计具体表现在:(1)由行当的类型化向角色的个性化转换戏曲服饰向以行当———类型化和各剧通用为特点,《牡丹亭》的服饰设计者继承了传统但不固守传统,在保持服饰行当———类型化的同时,也关注角色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