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专题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专题线索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及其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时间转变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照搬苏联模式(2)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3)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了外国经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济体制改革横向链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之处项目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和使用权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后果不同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例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适合国情的经济模式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纲要:专题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复习纲要专题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一)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的实施(1)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时间:1953年~~1957年(3)基本任务(或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对象、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3)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主要内容①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ppt精选
11
考法5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ppt精选
12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中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的探索有:中共“八 大”(1956),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八字方针”),周恩来的调 整(1971),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 等。失误(“左”倾错误)有:1958年“三面红旗”(八大二次会议的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1966—1976)、 “两个凡是”(1976—1978)等。
考点65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及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考点66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6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ppt精选
6
考点64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分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考法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考法2 “一五”计划的特点 考法3 “一五”计划的成就 分考点2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考法4 三大改造的内容 考法5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内容:在相当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ppt精选
8
考法2 “一五”计划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 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ppt精选
9
考法3 “一五”计划的成就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了不少山林, 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农村改革前后
改革前 经营 体制 购销 体制
高度集中 平均分配
改革
实质
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改 变经营权和分配原则
自由买卖 设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 尊重市场的作用 管理和生产分开, 农民有生产自主权 调整产业结构
统购统销
管理 政社合一 体制 产业 单一的农业 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
意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全国农业大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
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的 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 极性。
领导核心和思想体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系
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政治体制改革
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改革
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 开放:对外开放
调动农民生 产积极性
城市:国企改革
扩大企业自 主权,增强 企业活力
一轮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目标]
1、概述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 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 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人民公社的弊端(历史因素)
原因
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
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O【课程标准】1>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I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O【知识整合】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 年一1952 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常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有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它在下列哪一个省A . 广东B . 福建C . 浙江D . 江苏2. (2分) (2019高一下·宿迁期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下图所示的经济形态是()A . 洋务经济B . 民族资本主义C . 外国资本主义D . 官僚资本主义3. (2分) (2017高二上·佳木斯开学考) 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其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A . 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B . 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 . 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 . 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至1956年4. (2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中) 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 .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载了客观规律5. (2分) (2017高一下·娄底期中) 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A . 顺利发展B . 严重倒退C . 停滞不前D . 曲折前进6. (2分)“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 .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 .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 .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 .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7.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期中) 下图所示为中国某年份经济成分结构图,该年份最有可能处于()A . 1946-1949年段B . 1949-1956年段C . 1956-1976年段D . 1978-1992年段8. (2分)(2017·大连模拟) 1949﹣1965年,安徽省宁国县人口自然变动呈多峰型增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题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 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内容⎩⎪⎨⎪⎧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 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思维导图] “一化”与“三改造”之间的关系思维发散 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政治上: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必修1)经济上:我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必修2)思想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修3)文化上: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出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为什么如此宠幸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一五计划”为什么偏爱重工业?(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的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0年中的失误及教训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1958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1958)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56—1976,社会主义探索出现曲折和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摆脱落后状况。
(3)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爷爷奶奶那一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过渡时期(1949~1956)我国社会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发展
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据此,“调
整”的直接作用是
A.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
二
轮 复 习
B.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经济改革
C.取消人民公社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A ) 历
史
D.彻底否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了客观经济规律。
历
二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 史
轮
复 习
困难的主要原因。
返回导航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8.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__八__字__方__针____”,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
转。
9.“文化大革命”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__阶__级__斗__争____为纲的恶果。
D.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历
二 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上升,而农产品类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体现了我国工 史
轮
复 习
业化水平逐步提升,尤其是重工业,意味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
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市场经济体制初
度应该随着改革的进程而改革,也反映出了社会管理应该适应改革进程的需 历
二 要,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普遍开始,排除A项;C、D两项 史
轮
复 习
不符合史实。
返回导航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主干梳理
关键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课件专题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国民经济的劫难
(1) 原因 :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 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 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① 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3 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 苏。 邓小平 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 ②1975年_______ 状态。
巧学妙记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两个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项内容: 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
视规模和速度。
五个经验: 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 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
(2)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乡、镇政府和
村民委员会。
(3)意义: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 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_____ 2.城市改革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 乏活力。 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2)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_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知识体系】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 处于停滞状态。
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2)思想基础:关于_________
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 :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吉林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吉林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1984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天津已成为()A . 经济特区B . 沿海开放城市C . 沿海开放区D .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2. (2分) (2019高一下·合肥期中) 关于三大改造说法不正确的是()A . 让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B . 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C . 标志着我们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 .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 (2分) (2017高二上·朔州月考)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提出B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 . “一五”计划即将完成4. (2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A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 .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 .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5. (2分)(2019·湖北模拟) 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
”该文章()A . 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B . 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C . 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D . 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6. (2分)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A . 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B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 . 发动“大跃进”运动D .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7. (2分)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2.(2016·江苏单科,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3.(2016·课标全国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4.(2016·北京文综,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
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6.(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7.(2015·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在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8.(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9.(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10.(2015·天津文综,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11.(2015·天津文综,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13.(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14.(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15.(2014·大纲全国,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16.(2014·山东文综,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7.(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2014·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19.(2014·重庆文综,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20.(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21.(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2.(2014·四川文综,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3.(2014·安徽文综,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4.(2016·天津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
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25.(2016·天津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