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中的“灵巧”威慑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跷跷板

国际政治跷跷板

国际政治跷跷板作者:金一南来源:《党员文摘》2016年第04期国际政治就像一个跷跷板。

2005年,美国在欧洲的跷跷板翘得是很高的,包括它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还有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格鲁吉亚一系列的颜色革命频频得手。

美国对俄罗斯的挤压,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态势,那时候美俄关系跌到谷底。

当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讲过,俄罗斯不得不关注这个狼先生——他把美国称为狼先生,“我们必须得关注这个狼先生的动向,它对俄罗斯生存空间的挤压必须得关注”。

随后,跷跷板塌了下来,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在阿富汗尽量低姿态,和俄罗斯签署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条约。

这一系列动作,是为什么呢?把这个跷跷板低下来,是为了让东方这个跷跷板翘起来,就是所谓的重返亚洲。

这是美国在做的一种所谓的全球平衡,从这个全球平衡里面能够看出来,美国的力量是有限的。

它现在已经不能够东西方同时出手了,所以在东方着力的时候,它在西方、在欧洲,只能和俄罗斯关系缓和,这点很明显。

俄罗斯对美国的这些行动也感到很宽慰,包括当时俄罗斯的一些评论讲,奥巴马上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迎合莫斯科的重大举措。

这些重大举措是什么呢?包括从伊拉克的撤军,包括北约与俄罗斯关系的回暖,包括战略武器的削减。

毫无疑问,美俄关系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这个进展是在之前关系恶化情况之下的进展。

说是进展,倒不如说是国际政治跷跷板始终在不断地变化。

美俄签署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条约,北约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而且还假惺惺地提出了所谓俄罗斯加入北约的要求。

假惺惺,不是说俄罗斯,俄罗斯是真诚地要求加入北约,北约却是假惺惺地欢迎俄罗斯加入。

当时,很多人担心俄罗斯加入北约之后,北约东扩到中国的边境。

其实我本人对这个毫不担心,我觉得俄罗斯最好加入北约,然后北约成了一个大杂烩,内耗就能把北约自己耗垮了。

就像我们经常讲恐龙是怎么毁灭的,就因为身躯太大了,气候变化,地球表面不能供应那么多的食物,最后它只有消亡。

2019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3(世界现代)(含解析)

2019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3(世界现代)(含解析)

2019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3(世界现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

”这主要体现在( )A.推翻沙皇政权B.发表《四月提纲》C.推翻临时政府D.通过《和平法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平法令》【解析】推翻沙皇政权体现的厌战情绪并不强烈,故A项错误;《四月提纲》并没有涉及到厌战和失败主义,故B项错误;推翻临时政府虽体现出了厌战情绪,但是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和平法令》宣布退出一战,体现出了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故D项正确。

【答案】D2、 (2019·安徽省淮南市二模)如表为l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表:孙家恒、孙秀峰主编《苏亮对外经济贸易》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C.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考点】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往后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接班人.从图中可知,经济危机期间苏联的对外贸易并未受很大影响,故A错误;材料看不出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故B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故C正确;从图中可知,苏联的对外贸易额有升有降,并不稳定,故D错误.【答案】C.3、(2019·安徽部分示范高中9月联考)1990年3月14日,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了宪法,将其中第六条“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修改为“苏联共产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团体和运动通过自己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国际关系第十讲 国际军控和战略威慑19页PPT

国际关系第十讲  国际军控和战略威慑19页PPT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一、国际军控
1.国际军控的目的 2.国际军控的困难 3.国际军控的类型 4.二战后国际军控的进程
1.国际军控的目的
维持和平,避免战争 减少军费开支
2.国际军控的困难
国家担心自身安全,因而要谋求优势 难以确定比较军事力量的技术标准
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3.国际军控的类型
面临问题:美国不相信中国会动武 争取台湾人民与威慑成功的矛盾
思考题
1.军控的目的是什么?三类军控的共同 之处是什么?
2.军事威慑的原理是什么?对方认识到 是不是第三要素?
思考题
3.使用战术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能区分 吗?核扩散对世界和平是威胁吗?
4.大陆对台独威慑无效原因是什么?如 何才能提高对台独的威慑效力?
慑无效,不能用,则没有威慑力) 低水平冲突中的核威慑 核威慑对盟国的保护作用
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
三、战争升级与军备控制
使用战术核武器与战争升级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信性 核扩散是否有利于和平的争论 确保防御的安全与确保摧毁的安全
四、对台独的威慑
基本原理:要让美国相信中国准备动 物,而不愿付出代价
武器水平限制(质量) 裁减武器(数量) 脱离武器的接触(部署距离)
4.二战后国际军控的进程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二、战略威慑
1.威慑成功的条件 2.核威慑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国际政治秩序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历史范畴。

国际格局是指一定时段内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的实力对比和力量组合而形成的基本结构;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为一种世界权力体系,而不是地区范围的权力结构。

二是具有客观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世界权力结构,而不是一种主观设定。

三是具有相对确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体系的相对稳定。

四是具有均衡性,体系内的各种战略力量相互作用、牵制,使该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均势结构。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则指的是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它是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实力和对外政策相互作用的统一产简言之,国际秩序就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国际秩序总是受着国际格局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秩序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它表现出国家、国家集团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稳定而有序。

二是具有一定时效性,它的机制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有效。

三是具有协调作用性,它体现为对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相互关系和相和相互利益的协调作用,对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排序有很大影响。

各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90年代,世界格局的转型与演进,为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与未来世界大国改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各国都想设计某种方案,为自己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谋求一个有利的位置,并且展开了一场争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导权的斗争。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有(1)美国。

雅尔塔体系瓦解以后,美日就有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打算。

海湾战争为美国提出其主张提供了极好时机。

布什利用海湾战争的胜利来证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全能冠军”,以此构筑“单极世界”。

(2)西欧。

西欧主张未来新秩序应是“美欧日三极体系”,不赞成美国的“单极世界”。

国际政治中的层次分析

国际政治中的层次分析

国际政治中的层次分析国际政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政治行为和互动。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国际政治现象,学者们提出了层次分析的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将国际政治现象分解为不同的层次,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分析,揭示国际政治的内在规律和变动趋势。

本文将从国际政治中的层次分析角度,探讨国际政治的本质、结构、动力和变化等问题。

一、国际政治的层次在层次分析中,国际政治可以被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国际系统层次、国家层次和个体层次。

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互相影响,构成了国际政治的整体结构。

国际系统层次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层次,指的是整个国际政治体系所处的结构和环境。

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互动方式和行为规则。

在不同的国际政治体系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

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体系是由两个互不相容的超级大国所主宰,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和对抗;而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体系逐渐向多极化发展,多个大国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

国家层次是指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参与者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和特征。

不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国家利益、国际政治地位等因素,都决定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方式和策略选择。

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通常会扮演引领和主导的角色,它们通过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和推动国际事务的发展;小国在国际政治中往往会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通过联盟、多边合作等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

个体层次是指个别人、群体或组织在国际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国际组织成员等个体都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对国际政治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个别领导人的性格和思想会对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某些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和成员也会通过其行为和决策来影响国际政治的进程。

国际战略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国际战略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国际战略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国际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什么?A. 经济利益最大化B. 国家安全C. 文化传播D. 国际地位提升2. 以下哪项不是国际战略中常用的手段?A. 外交谈判B. 军事力量C. 经济援助D. 个人魅力3. 在国际战略中,哪个概念强调了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关系?A. 现实主义B. 理想主义C. 新自由主义D. 相互依存主义4. 冷战时期,哪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构成了国际战略的主要背景?A. 美国与英国B. 美国与苏联C. 苏联与英国D. 美国与中国5. 国际战略中的“软实力”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亨利·基辛格B. 约瑟夫·奈C. 理查德·尼克松D. 约翰·米尔斯海默...(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国际战略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区别和联系。

2. 举例说明国际战略中的“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在实际政策中的应用。

3. 阐述国际战略中的“地缘政治”概念及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战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2. 分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一个国家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期末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B2. D3. D4. B5. 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简答题1. 硬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物质能力,而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政策等非物质因素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两者的区别在于硬实力是直接和可见的,而软实力则是间接和隐性的。

联系在于,硬实力可以为软实力的传播提供基础和保障,而软实力的增强又可以增强硬实力的效果。

2. 多边主义是指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倾向于通过国际组织和多国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和人道主义危机中的作用。

单边主义则是指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独立行动,不依赖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

大国威慑能力构成特征和趋势

大国威慑能力构成特征和趋势

逐渐跳出“核”的限制。

实施可靠核打击能力 实施可靠核打击能力是战略威慑能力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拥核国家,能够进行可靠核打击的国家行为体才是战略竞争层面完整的威慑主体。

缺乏精确投射手段和可靠指挥系统的核能力所对应的威慑可信度不足,不属于战略竞争背景下威慑能力的讨论范围。

由此可见,核打击能力能否成为战略威慑能力的首要因素,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一是基本形成三位一体的投送体的有效性是存疑的。

二是具备可靠的核指挥通信手段。

核设施最容易遭受对手先发制人的战略打击,尤其是核指挥控制网络的脆弱性高于核弹头和核载具,被毁伤后产生的战略回报最高。

2023年8月,美国防部发布一份关于未来10年核武库投资情况的报告指出,2023年至2032年美核武库建设领域预算将达7560亿美元,其中核指挥、控制和通信升级计划花费1170亿美元,较上一个10年增加230亿美元。

作为核指挥所的“末日飞机”E-4B和E-6B空中指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决策者的战略威慑思路应跳出“核”的限制。

威慑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研究

威慑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研究

威慑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国家之间的争斗和纷争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与安全,国家政府往往会寻求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应对潜在的敌对行为。

威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

本章节将对威慑理论的概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简要探讨威慑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威慑理论的概念与历史背景威慑理论起源于冷战时期,由美国学者Thomas Schelling在其1956年的经典著作《战略与国际冲突》中首次提出。

威慑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展示实力和威胁对手,迫使对手放弃敌对行为。

威慑理论无疑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来威慑潜在的对手,使其屈服。

第三章威慑理论的基本原理威慑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可信威胁、威慑信号、威慑成功和威慑失败。

首先,可信威胁是威慑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

国家必须表现出其威慑能力,并准备采取行动来对敌对行为进行回应。

其次,威慑信号是威慑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国家需要向其对手传递威慑信号,以展示其决心和能力。

第三,威慑成功与威慑失败是威慑理论的两种可能结果。

威慑成功意味着对手被威慑并放弃了敌对行动,而威慑失败则意味着对手不被威慑或选择忽视威慑信号。

第四章威慑力量的形成与评估威慑力量是威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形成与评估是威慑战略的关键要素。

威慑力量可以由多个因素构成,包括军事实力、经济能力、国际地位和国内政治稳定等。

评估威慑力量的有效性需要考虑以上因素,并分析国际环境中各方的行动和应对。

威慑力量的形成与评估是做出决策时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关系中实施威慑战略的基础。

第五章威慑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威慑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核裁军、反恐战略和地区冲突解决等。

通过展示实力和释放明确的威慑信号,国家可以有效地遏制对手的潜在敌对行为。

威慑理论的应用可以减少国际冲突的发生,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第六章威慑理论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尽管威慑理论在国际关系中被广泛应用,但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美国谈战略威慑力量演讲稿

美国谈战略威慑力量演讲稿

美国谈战略威慑力量演讲稿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具有战略威慑力量的国家之一。

美国
的战略威慑力量不仅来自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来自于其坚定的国家意志和领导层的明智决策。

今天,我将就美国谈战略威慑力量这一话题向大家进行演讲。

首先,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建立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之上。

美国拥有世界
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最精锐的军事力量,拥有强大的海军、空军和陆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各种任务。

这种军事实力的存在,对潜在的对手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从而维护了国际和平与稳定。

其次,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还来自于其领导层的明智决策和坚定的国家意志。

美国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做出符合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的决策。

无论是在军事行动还是外交斡旋中,美国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使其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

此外,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还体现在其对盟友的坚定支持和对敌对势力的坚决
遏制上。

美国一直将维护国际秩序和保护盟友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不断加强与盟友的合作与联合军演,向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

同时,美国也对那些企图挑战国际秩序和侵犯其利益的敌对势力采取了坚决的遏制措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总的来说,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明智的决策和坚
定的国家意志之上的。

这种战略威慑力量不仅使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为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将继续保持其战略威慑力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谢谢大家!。

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

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

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冷战与核威慑:美苏两强对峙的时代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国际冲突之一。

这一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

核威慑在这一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美苏两国之间的关键互动策略。

冷战的背景源于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和冲突。

美国代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苏联则主张计划经济体制、集权政治和共产主义思想。

这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敌对态势。

双方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并通过各种手段争夺全球霸权。

在这个时期,军备竞赛成为了美苏两国角力的主要方面。

双方都不遗余力地生产大规模的核武器和传统武器,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抑制对方。

核武器的持续发展给了两国领导人以相互毁灭的威慑,也使得冲突升级的风险更加严重。

核威慑成为了这场对峙的重要策略。

美苏两国通过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库来相互威慑,这使得任何一方实施全面核战争都将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这种相互保证摧毁了双方在军事上的优势,迫使双方寻求通过谈判和外交途径解决分歧。

这种核威慑也被称为"相互保证的毁灭",因为双方都明白核战争将对全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尽管核威慑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冷战时期并没有完全避免冲突。

美苏两国在许多战略地区展开了代理战争,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这些战争给世界带来了破坏和不稳定,也加剧了冷战期间的紧张局势。

然而,在整个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下,几乎没有直接的美苏冲突发生。

这种遏制性战略的成功不仅保护了两国的国家利益,也为全球和平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双方只要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核武库,就能够保持相对的和平。

然而,冷战的结束意味着核威慑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后,核武库的管理变得更为复杂,较小规模的国家也开始涉足核武器领域。

核威慑不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问题,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安全威胁。

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发展

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发展

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发展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和政策实践,威慑政策在核武器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的演变和影响。

一、威慑政策的定义与原理威慑政策是一种通过威胁行为以阻止对方采取敌对行动的策略。

其核心原理在于展示实力和提出威胁,以使潜在对手认识到采取进攻性行动将面临严重后果,从而达到维持和平稳定的目的。

二、核武器的发展历程核武器作为一种最具破坏力的武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计划”到现代的核武器国家,核武器在数量和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核武器的发展使得威慑政策的实施变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三、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相互关系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相互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核武器的存在赋予了发出威胁的国家更强的实力,增强了威慑效果。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能够通过威胁对手使用核武器,从而使对手望而却步,实现威慑的目的。

其次,威慑政策也为核武器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背书。

国家可以借助威慑政策来强调自身拥有核武器的需要和合理性,从而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认可和自主权。

四、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威慑政策和核武器的演变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首先,传统的双边威慑已经逐渐演化为多边综合威慑。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多个国家同时拥有核武器,这使得威慑政策变得更加复杂且涉及的因素更多。

其次,新兴威胁和挑战也给威慑政策和核武器的应用带来了新的考验。

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威胁的出现,使传统的威慑政策变得不够有效,需要采取创新的手段应对。

五、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影响威慑政策与核武器的发展和应用对国际关系和地区安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威慑政策使得核武器拥有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稳定。

通过相互威慑,国际社会的大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其次,核武器的发展也推动了军备竞赛的加剧。

国际政治分析技巧

国际政治分析技巧

国际政治分析技巧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政治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理解的重要议题。

国际政治分析技巧在这个背景下变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将就国际政治分析的关键技巧进行探讨。

1. 分析框架的建立在进行国际政治分析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分析框架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和研究。

分析框架可以包括国际体系、国家利益、国际组织等因素,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

2. 趋势和模式的把握在进行国际政治分析时,我们应该关注并把握各种趋势和模式。

这些趋势和模式可以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现象和规律,如国家间的博弈、力量平衡和合作等。

通过对趋势和模式的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演变过程。

3. 多元化视角的运用国际政治的分析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

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视角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理论和观点,如建构主义、文化视角和批判理论等,来深入分析和解读事件的多重层面含义。

4. 情报收集和验证作为国际政治分析者,我们需要积极收集情报信息,并对其进行验证和分析。

情报来源可以包括媒体报道、政府发布的信息和专业研究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干扰。

5. 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国际政治分析中,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来进行分析,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判断。

同时,我们应该善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分析方法。

6. 评估和预测的能力对于国际政治分析者来说,评估和预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局势,为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合理的预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预测有时是不准确的,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

7.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国际政治分析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

团队合作可以带来不同角度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从而得出更全面和准确的分析结论。

因此,与其他专业人士的合作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结论:国际政治分析技巧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问题至关重要。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在制定军事战略的时候它的立足点更侧重于威慑。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在制定军事战略的时候它的立足点更侧重于威慑。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在制定军事战略的时候它的立足点更侧重于威慑。

当今世界,来自不同国家的军事战略解读差异很大,更多的战略以威慑为核心,让地区军力保持更加庞大且超强。

因为威慑能够有效地抑制被威慑国家发起对外攻击,促进相互和谐,从而达到安全、稳定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大多数国家在制定军事战略的时候,都会重点凸显威慑力量,以防止敌对国家
发动战争攻击。

主要的威慑措施包括保持军事实力的优势、建立与周围盟友伙伴关系以及被威慑国家被交换或协调对外事务等等。

其中,军事装备、战斗力强大是制定威慑策略的基础,关系国家安全战略和重大决策的前提,而在国际关系中,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也是威慑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威慑不仅是民族团结的工具,也是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保证。

各国制定
军事战略的重点始终都是立足于威慑,来维护彼此的和平共处且改善地区关系,让国际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所以,国家要维护好自身安全,制定有效的军事战略,把威慑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及时有效地做好各方面准备,以确保彼此互利共赢,免受恐怖主义及其他威胁的侵害。

北约”灵巧防卫战略”背景下的蒙古国外交安全政策走问

北约”灵巧防卫战略”背景下的蒙古国外交安全政策走问

当代世界2012.6 CONTEMPORARY WORLD50北约“灵巧防卫战略”背景下的蒙古国外交安全政策走向■ 吴 鹏/文2012年5月20日至21日,美国芝加哥北约峰会,蒙古国首次以北约“全球伙伴关系”框架内的“和平伙伴关系国地位”参会。

与此同时,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北约峰会提出“灵巧防卫(Smart Defence)战略”,被视为是在财政紧缩下,保障和提升北约防御能力的应对之策。

“灵巧防卫战略”2011年由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提出,强调成员国加强协调与合作,以应对财政紧缩时期军费开支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缩小欧洲与美国的防务支出差距,呼吁各成员国承担公平合理的防务责任,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2012年3月,北约与蒙古国已正式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标志着蒙古国与北约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虽然蒙古国此次参会只具备政治性的象征意义,但作为在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的内陆国,在北约“灵巧防卫战略”下,蒙古国外交安全政策走向还是值得关注的。

双方积极互动的契合点何在蒙古国与北约的合作关系早已开始。

在美国的主导下,蒙古国自2003年开始至今共派出13批265名军人参与阿富汗国民军培训计划,负责为阿军培训高炮和直升机人才;2003年至2009年共派出10批1200多名军人参加伊拉克“自由行动”;2012年5月,美国芝加哥北约峰会,蒙古国首次以北约“全球伙伴关系”框架内的“和平伙伴关系国地位”与会。

焦点透视Seeng through the focus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2.6CONTEMPORARY WORLD51当代世界2005年和2006年派出2批72名军人参加北约框架内的科索沃行动。

从2009年开始,蒙军150人前往阿富汗参与美国和北约主导的反恐行动,成为第45个正式向阿富汗派兵的国家。

至今蒙军已向阿富汗派出1400多名军人,与美、德等国军人配合共同在阿富汗反恐行动中执行任务。

解析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解析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解析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国际关系是各国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权力博弈是一个核心的主题。

权力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决定了国际秩序的构建和演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一、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是权力博弈的基本前提。

权力是政治行为体在特定环境中影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它是由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实力所构成的。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是主要的政治行为体,它们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和增强自身的权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

权力的性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强制性、不对称性、有限性、流动性等。

强制性是指权力可以迫使其他行为体采取某种行动;不对称性是指权力分布不均衡,强者拥有更大的权力;有限性是指权力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流动性是指权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或丧失权力。

二、权力博弈的形式和策略权力博弈的形式和策略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权力博弈通常包括军事威慑、经济制裁、外交斡旋、文化渗透等多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它们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利益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以维护和增强自身的权力。

在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博弈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动态过程。

国家之间的权力分布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国际组织的发展等。

因此,国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布局,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

三、权力博弈的结果和影响权力博弈的结果和影响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产生的效果。

权力的博弈可能导致国际秩序的改变、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地位的提升或下降等。

国家之间的权力对比和地位变化也会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地缘政治的变化、国际合作的加强或削弱等。

同时,权力博弈也会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权力的失衡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权力的转移可能导致国际秩序的变革,从而影响全球治理模式的选择;权力的互动则可能促进国际合作的深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战略

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战略

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战略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领域,其中军事力量和战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略则是制定和实施军事力量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战略,分析其重要性、影响力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靠和平手段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军事力量的运用可以为国家赢得战略优势,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际秩序。

二、战略在军事力量中的作用战略是制定和实施军事力量的关键手段。

一个好的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力量的作用,同时降低其负面影响。

战略需要考虑国家安全环境、敌对势力、盟友和伙伴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军事行动计划。

此外,战略还需要考虑到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制定出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

三、军事力量与国际政治环境的关系军事力量与国际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军事力量的运用产生影响。

例如,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应对。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军事力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战争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军事力量不断适应新的挑战。

其次,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地区冲突的频繁发生,也对军事力量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的挑战。

五、结论综上所述,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战略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稳定的重要手段。

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而战略则是制定和实施军事力量的关键。

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和平稳定

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和平稳定

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和平稳定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领域,其中军事力量和和平稳定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和平稳定则是国际关系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力量与和平稳定。

一、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军事力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军事力量可以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和安全,防止外部势力干涉和侵犯。

另一方面,军事力量也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首先,军事力量的存在和运用可以威慑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可以在必要时采取果断行动,防止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此外,军事力量的存在还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军事科技创新、提高武器装备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等措施,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最后,军事力量的运用还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军事力量的存在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也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二、和平稳定的必要性和平稳定是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在全球化时代,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于各国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因此,维护和平稳定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首先,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可以促进各国的发展和繁荣。

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可以增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在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各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威胁,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传染病等。

威慑力的因素

威慑力的因素

威慑力的因素
威慑力是一种通过威胁或引起对方恐惧来产生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力量。

以下是影响威慑力的一些因素:
1. 军事实力:国家的军事实力是产生威慑力的重要因素。

拥有强大的军力可以使他人感到恐惧,并降低对方采取冒险行动的可能性。

2. 经济实力: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可以影响威慑力。

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或提供经济援助来施加压力。

3. 政治稳定性:政治稳定是实现威慑力的基础。

政治稳定的国家可以更有效地制定和执行政策和决策,从而增强威慑力。

4. 国际声誉:国家的国际声誉和形象也会影响威慑力。

一个声誉良好的国家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信任。

5. 承诺可信度:一个国家的承诺是否可信也会影响威慑力。

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履行其威胁或承诺,那么其威慑力将被削弱。

6. 相互依赖性:双方的相互依赖性程度也会影响威慑力。

如果两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或军事上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赖,它们可能会更加谨慎地行动,以避免对彼此的威胁。

总结起来,威慑力的因素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稳定性、国际声誉、承诺可信度以及双方的相互依赖性。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威慑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中的“灵巧”威慑
作者:胡波
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07期
大国的相对安全与烦恼
威慑,尤其是相互核威慑曾是冷战时期和平与安全得以维系的重要支柱。

威慑理论是伴随核恐怖而形成的,早期威慑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就是核威慑。

但威慑作为实践,却早已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

威慑是旨在防止出现某种情况(如战争或侵略)的一种防御性战略,而不是一种威逼他人服从于自己意愿的战略。

成功威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支报复性力量、一个确实有效的威胁和一个传递这个威胁信息的可靠途径。

报复性力量主要是指进行报复的能力或实力,确实有效的威胁主要是说报复意愿或意志,传递途径包括公开宣示、外交渠道等。

核武器带来的核恐怖、世界反战与和平力量的壮大、全球化及相互依存的发展等因素使得大国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可以避免,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战略威慑是强大的,毋庸置疑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外战争中的光辉业绩以及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就足以慑止任何可能针对中国的大规模战争。

“但不敢向中国开第一枪,未必就不敢侵犯中国国家利益。

”即使在强有力战略威慑的前提下,中国的利益却也频遭周边国家的侵犯。

这些国家的胆魄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战”与“和”之间有着大量的中间地带,多数情况下,战略威慑无用武之地。

如果对方采取政治、社会、外交、经济、“执法”等非军事手段与中国进行对抗,或者采用军事手段进行低烈度的冷对抗,中国就不太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报复。

二是大国的对外行动能力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局部空间、部分领域甚至可能处于劣势。

比如,中国整体军事实力虽很强大,但在小规模的海上冲突和低烈度的海上对峙中,受制于信息化程度低、投送能力差等问题,相较于周边国家而言,未必具有多少优势。

三是战略威慑的效果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减少开始变弱。

国际机制、国际规范和国际舆论等的作用越来越大,动武的外交风险越来越高;现代战争花费巨大,经济政治成本日趋高昂。

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战争威胁很难真正践行,对手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对威慑的声音经常置若罔闻。

新形势下的新威慑
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想摆脱中小国家的频繁挑衅和纠缠,就必须强化战术性威慑,综合各类手段、统筹各类资源,进行主动作为。

其成功要点如下:
一是要奉行积极的威慑策略。

威慑是为了维持现状、防止冲突发生或危机升级,是一种预防性策略,目的是为了避免未来的被动,因此,“先发制人”本就是威慑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为“后发制人”策略在实际操作往往难以充分实施。

一旦冲突或危机发生,在当今公开外交的时代,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情绪化的渲染下,在对方民众的高度关注中,双方的回旋空间将
大幅减小,妥协将变得相当困难。

中国在黄岩岛反制菲律宾的胜利并不具有代表性,如果换成综合国力相对较强的越南,这种模式可能就将难以奏效。

二是全面强化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等手段,变“实力”为“能力”。

任何大国都非全能冠军,中国也是如此。

例如,中国的海上行动能力就差强人意。

我们在立足于准备打赢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准军事力量或执法力量的建设,以应对突发事件、民事纠纷及海上危机。

在历次的海上危机与冲突中,海监船与渔政船往往首当其冲,其反应速度、行动能力、指挥水平等在现场控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军事手段往往并非最佳的威慑工具,经济、外交等手段有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除了军事及执法力量的建设外,还有必要提升经济权力及外交能力。

三是优化决策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实力及手段。

威慑策略成功的关键是其针对性,即采取的措施要能直接切中对方要害,组合拳虽然声势浩大,但未必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为了对症下药,首先必须搞清楚威慑对象的软肋在哪里,采取什么类型的打击行动才能逼退对手。

为此首要任务是加强统筹指挥、综合研究及部门协调,搞清楚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手段和能力,理性规划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和应对措施。

在思维、能力和执行效率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我们还必须强化报复意愿和意志。

威慑需要做到言既出、行必果,千万不能将威慑流于形式和口水仗。

正常情况下,如果威慑行为没有按宣示的那样去实施,以后的威慑就更为人所不在乎,其可信度和效用将大大降低。

“灵巧威慑”的概念与实践
这是一种全新的威慑模式,鉴于其强调的灵活性、针对性等特征,我们可称之为“灵巧”威慑。

它是指综合应用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等力量,通过预防性外交、经济制裁、现场执法、军力展示等较易操作的手段给予对手或潜在敌人以震慑,促其放弃敌对行为的战略或策略。

“灵巧”威慑依然是一种防御性质的策略,其目的同样是预防、预置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损失,让对手知难而退。

实际上,尽管缺乏理论的指导,这种威慑方式却早已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中,大国在握有核武器、大规模军队等战略威慑力量的同时,都开始倾向于通过外交、经济或政治等手段解决与他国间的矛盾与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在对待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及海洋权益争端时,更多的是通过外交、经济等手段逼对方妥协,而非动辄以武力相威胁。

(摘自《世界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