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七空间翻译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概念网络英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聊斋志异译本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聊斋志异译本赏析作者:王林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5期摘要:清朝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丽的宝石,它不仅艺术成就高,而且广泛在民间流传,备受欢迎,因此译介到海外的版本众多。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翻译是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实现等值的转换,使译文读者的的阅读感受接近于原文读者,获得更好的体验。
而在形式和意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遵从动态对等的原则,优先达意是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译本特色鲜明,他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诠释,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受到英文读者的青睐。
关键词:功能对等;阅读体验;动态等值;取舍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该书主题多样,内容素材丰富,大都围绕着仙怪鬼魅的故事展开。
看似荒诞的故事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通过这些虚构的故事来影射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对这些故事发生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从情感层面上来说,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爱憎和愿望,也抒发了他自身的孤愤之感。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该书是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精华之作,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之美。
由于其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学者们纷纷选择译介此书为其他语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拥有外文翻译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外文版本最多的一部,达近百种”[1]。
在翻译转换之时,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一个恰当的标准,在翻译中实现两种语言文本的“对等”,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然而不同语言之间天然存在巨大差异,翻译时很难达到完全的等值。
奈达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他将等值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概念整合视角下《三体》英译本七空间模式研究
· 91 ·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
空间 2 中。译者空间中的译者根据上一组得到的原文的意 象图式进行映射匹配,在输入空间 2 译入语空间中找到相 关的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能够反映作者想要表达的基 本概念结构,再经过译者心智加工提取出译入语的语义结 构。最后进入合成空间 2,即译本的译入语语义结构。此 过程仍为双向交互过程。
七空间翻译模式在于展示译者在翻译中的心智加工过 程。译者对于输入空间 1 的理解分析及对输入空间 2 的所 拥有的译入语文化的掌握,还有译者本身的创造力等均影 响译文的质量。七空间模式的各个空间并不是单向生成和 结果的关系,它们之间在译者的思维过程中交互融合,是 个复杂反复的心理认知过程,并具有整合力强弱之分。
二、七空间模式构建 孙亚等人在 2001 年对合成空间理论和翻译的关系进行 了研究,认为合成空间理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 合成空间理论运用图表能够清楚地展现翻译过程中基本的 心理构建。陈吉荣表示概念整合理论事实上是对翻译过程 的动态研究。以文学作品英译为例,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 成英语涉及到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充当媒介作用。我们可以把汉语和英语看作两个不同的输 入空间,即 Input space1 和 Input space2。最终的译文可看 作概念整合的结 果,即新创空间。 孙 亚 在 概 念整 合 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的四空间翻译 网络模式如图 2 所示: 图中可见四 空间翻译网络模式把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了翻译的过程中。 四空间翻译网络模式基本展现了概念整合和翻译的结合过 程,但对于译者是如何进行思考和认知加工的并没有说明。 因此本文在四空间翻译网络模式框架下进行更进一步的细 化探讨,在之前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七空间模式, 如图 3 所示:
目的论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以《大中华文库》英译本《连城》为例
128《名家名作》·翻译一、引言小说在中国古代长久处于低下或从属地位。
及至明清时期小说才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明代四大奇书和清初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
其中蒲松龄倾其一生才华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自诞生之日起即广为流传并备受赞誉。
郭沫若评其为“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同时,小说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880年,英国汉学家翟里斯译《聊斋志异选》,收文164篇。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写道:“小说构思奇妙,或借狐鬼精灵写人类社会,或使幽冥地府与现实交融,在离奇怪诞中蕴含人生哲理。
”[1]2007年,外文出版社的《大中华文库》——《聊斋志异选》共收文216篇,其中Denis C. Mair 与 Victor H. Mair 译文23篇。
本研究即是对二人翻译的《连城》进行分析。
二、相关研究和理论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作者研究、作品研究、版本研究、比较研究等。
其中对作品本身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
文军和冯丹丹的《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中,根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1979—2010年间的 35 篇“聊斋志异英译”的相关文章,从译者研究、翻译策略、文化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等方面对重点论文进行了评述。
马瑞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浅评》中, 从译者对译文的选取、小说翻译特点和注释中的文化解读三个角度对译本进行研究。
龙春芳和熊欣在《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中,对Giles 和Mair 两个英译本跨文化翻译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异同。
弗米尔1978年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2]。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为适应译入语读者需要,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由翻译目的来决定。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总体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
网络生造字的创意与生成:概念整合视角
网络生造字的创意与生成:概念整合视角
罗檐宇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1)005
【摘要】语言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发生演变,并在原有意义和形式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和结构.近年来互联网上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生造字,这些字与古汉字有着密切的渊源,但又被当今的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上阐释了生造字新创意义的来源以及创新过程,揭示了认知活动与语言使用和创新的相互联系.【总页数】3页(P117-119)
【作者】罗檐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临时工”新创意义的生成 [J], 邱艳萍
2.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七空间翻译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概念网络英译 [J], 陈吉荣;王筱
3.概念整合视角下英语幽默生成机制研究 [J], 邱广民;许朝阳
4.交际导向下网络新词新语的概念整合研究--基于校级课题《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研究》 [J], 张瑛
5.概念整合视角下汉语新词语的语义生成类型 [J], 武文杰;黄影;武楠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聊斋志异》的英译历史及其国内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聊斋志异》的英译历史及其国内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摘要:清代文学巨匠蒲松龄先生所著的《聊斋志异》一书,在我国民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它不仅是广泛流传于民众田野之间的志怪读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银河中一颗璀璨的恒星。
而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聊斋志异》也越来越吸引了海外学者的兴趣。
值此时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海外译本的历史和局限,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优势和弊端,并对此加以理性分析,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英译历史;英译版本局限;国内研究现状与未来正文《聊斋志异》全书共有16卷,491篇。
其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被翻译为外文版之后,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赞扬和喜爱。
有学者在做过研究之后得出:“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拥有外文翻译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外文版本最多的一部,达近百种。
”(马瑞芳,2001)。
自1784年《聊斋志异》被译成日文之后,至今已有20多个语种的译本。
其中,又以英语译本种类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
同时,国内也有不少的学者及专家对《聊斋志异》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挖掘。
本文便是来对此进行一番详细的探讨。
一、英译版本的历史《聊斋志异》因其出色的文学艺术价值和能够代表性的反映中国古代市井生活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一直被国外的学者们所重视。
因此,对本书的英译工作早在十九世纪便已开始进行,本文搜寻并整理了自1880年至2008年间有价值的《聊斋志异》不同的英译版本,并对此做出一番分析。
为了阅读的方便起见,我们依据时间并按中国译者(华人译者)与国外译者进行区分,详见下文:国外译者:①.1880年,伦敦出版了由翟理斯先生英译的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這便是《聊斋志异》最早的英译本。
该译本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多次再版,并且,美国一家出版社分别于1989年和1994年选取其中的部分译文出版了Strange Tales from Ancient China 和More Strange Tales from China两个译本。
互文性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为例
品位·经典35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8年度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聊斋志异》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 (WKS2018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琳,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教师。
张轶,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教师。
互文性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为例○陈 琳 张 轶(皖南医学院 外语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 《聊斋志异》是我国短篇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蒲松龄对于典故的使用,也使小说增色不少。
但是,典故的翻译向来是汉译英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比较分析翟里斯和闵福德《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以期为汉语典故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文性;……典故;……翻译《聊斋志异》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聊斋志异》中的典故颇多,如何恰当地翻译这些典故,也给译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出发,以两位英国汉学家翟里斯和闵福德分别于1880年和2006年出版发行的两个《聊斋志异》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互文符号的典故在两译本中的翻译情况。
一、互文性与翻译“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提出,在她看来,“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都是“对另一些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她把“产生在同一个文本内部的这种文本互动作用叫作‘互文性’”,并指出“任何一个文本的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因为“它总是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传统和习俗等诸多因素之中”。
[1]此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文本之间的语言互涉,还指明了翻译活动所必须涉及的文本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之间的互动关系。
《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4⁃0049⁃10《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蒲艳春(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本文基于民俗学和翻译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内容的英译策略展开研究。
研究表明,翟译本民俗事象英译以归化策略为主,宋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
对民俗交流的启示如下:第一,译本翻译具有时代性,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具有时代性,译本更新要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
第二,译本翻译应注重思想性及对民俗内涵的挖掘与传达。
第三,要加强对英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的研究,了解各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总结成功译本的译介经验,助力民俗文化更有效地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聊斋志异》;民俗事象;翻译策略;民俗交流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1]4,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1]3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让中国的民俗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
收稿日期:2023-06-18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研究”(编号:ZH201906035)作者简介:蒲艳春(1980-),女,山东淄博人。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聊斋志异》是一座民俗宝库,蒲松龄堪称研究民俗学的一大富矿。
[2]2我国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民俗信仰及民俗语言艺术等内容在《聊斋志异》中都有丰富的呈现。
作为优秀文学作品,其翻译对民俗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有积极意义。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字段中,包含“民俗文化翻译”的期刊文章有59篇,大部分文章都笼统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的方法。
目前未检索到结合《聊斋志异》探讨民俗文化翻译与传播的文章。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引言同《红楼梦》和《论语》等其它许多中国典籍一样,《聊斋志异》也不断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英语,慢慢完成了其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
19 世纪40 年代至20 世纪40 年代,是《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在此期间,许多西方汉学家,如德国汉学家郭实腊和卫礼贤,美国汉学家卫三畏,英国汉学家梅辉立、禧在明、阿连壁和翟理斯,法国汉学家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等,为英语世界奉献了许多特色各异的《聊斋志异》英译文,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翟理斯的两卷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更是自出版伊始就被公认为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代表之作。
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时处西强中弱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西方汉学家深受当时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翻译《聊斋志异》时会根据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习惯以及自己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操纵,结果导致他们的《聊斋志异》英译中存在大量的伪翻译现象。
1 伪翻译伪翻译分为两种,一种是图里所指的那些无实际翻译操作过程,借翻译之名行创作之实的翻译( Toury,2001: 40) ; 一种是拉多所指的那些偏离原文太远而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翻译( MarkShuttleworth &Cowie Moria,2004: 134) 。
中外翻译史上,第一种伪翻译并不鲜见。
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存在大量伪翻译: 《清静心法经》、《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本生心地观经》、《仁王经》等都是借翻译之名自创的伪经; 中国当代作家王山出版自己创作的畅销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时,声称该书是译自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的作品; 俄国文豪普希金发表诗歌《致李锡尼》时,声称译自某个古罗马诗人,其实该诗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 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出版《比利提斯之歌》时,声称该书译自希腊女诗人比利提斯的作品,不过后来人们发现《比利提斯之歌》是皮埃尔路易本人的创作。
从翻译规范论的视角看《聊斋志异》的两个译本
从翻译规范论的视角看《聊斋志异》的两个译本
帅司阳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4(000)0z1
【摘要】纵观《聊斋志异》译本,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译者,在翻译前的文本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都有所不同.那么,这些不同具体表现在何处?不同时期的译者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又何在?文章将以描述翻译学的视角,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对比翟理斯和闵福德的译本,希图从中发现不同时期翻译规范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读者期待三个角度,对翻译规范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总页数】4页(P355-358)
【作者】帅司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广东珠海519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 [J], 龙春芳;熊欣
2.图里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爱伦坡《幽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邓丽云;
3.图里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爱伦坡«幽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邓丽云
4.从翻译伦理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快乐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J], 钱慧
5.互文性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为例 [J], 陈琳;张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用学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研究都媛;陈吉荣【摘要】The pragmatics mainly study language in specific context condition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the dialogue translation of novel is th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n a specific scene, the translator 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the dialogue and then pass them to the readers.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ialogue not only: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but also affect the read smoothly of readers and so on. So in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translation of novel,the transla-tor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of source text to infer and un-derstand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and the original au-thor’s intentions,then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and words to transfer the information of source text. From as-pects of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by comparing thetwo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 by Pu Songling,the paper states the effect of pragmatics in the dialogue translation.%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与理解。
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引言翻译难,因为译者没有充分的自由。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译者被当做翻译中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者,“戴着镣铐跳舞”。
作为翻译主体和世界文学创造者的译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研究。
20世纪70年代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边缘化地位得到改变,译界越来越重视对译者的研究。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了《翻译、历史与文化》,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翻译研究便开始摆脱译作与原作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态的体系,进入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宏观的境地,探讨影响整个过程的操控因素,译者的研究被提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二阐释学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学,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该理论最初不是为翻译而发展起来的,只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
而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本的解读、阐释及语言信息转换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许多方面相似,所以后来现代阐释学理论被用来指导翻译研究。
现代阐释学之父伽达默尔,完成了阐释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真理与方法》成为阐释学最有权威性的经典文献。
他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因为理解的主体――人和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存在的,都处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读者都有自己的“前理解”,即之前的知识或经验视野,所以在理解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揭示某一文本的原意,而总是带着理解者、阐释者自身的痕迹。
因此,“理解根本无法复制本文作者的原意”。
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看似为不可译论,但是理解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各自处于历史演变中的“视阈”,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诸多过去视界与主体视界的融合,称为“视界融合”,因此,翻译理解不是消极复制文本,而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一种创造性劳动,从而证明译者劳动的创造性价值。
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典籍英译——以《聊斋志异》的
于原 作 对原 文读 者产 生 的效果 。 ” “ 语 义 翻译 重 内容
说、 戏剧等富于想象的文学作品, 权威性的演说 、 法 律、 法规文件 、 自 传、 散文和私人信 函等都属于表达 型文本 , 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 , 倾 向于原语语言与 文化 , 这类文本侧重于语义翻译 ; 而信息型文本( 教 材、 技术报告、 新 闻报道论文 、 备忘录和会议记录等 )
取 适 当 的翻译方 法 。
二、 语义翻 译 和交 际翻 译 的 内容
翻译家。 1 9 8 1 年 出版的《 翻译问题探讨) ) ( A p p r o a c h e s
t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 收集了他多年专注研究翻译的多篇论 文, 包括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两大部分 。其 中的“ 语
义 翻译 ” 和“ 交 际翻译 ” 的论 述 是重 中之 重 , 是 他 对翻
译理论的最大贡献 , 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 对翻译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在西方 翻译理论
界 引起 了很 大反 响 。
一
语 义 翻译 和交 际翻译 是纽 马克 在 多年从 事 的英
、
《聊斋志异》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23-08-04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文学家著作的海外翻译、传播和影响研究(编号:21ZWD004)”作者简介:池田(1998-),女,河南虞城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范祥涛(1966-),男,安徽定远人。
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华典籍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4⁃0059⁃12《聊斋志异》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池田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中国古代志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在英语国家广受欢迎。
以《聊斋志异》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描写译学分析其海外传播情况。
研究发现:搜集到《聊斋志异》英译本共19本,其中翟理斯译本的再版重印量、JSTOR 学者书评量、谷歌学术引用量以及总馆藏量最高,闵福德译本的好易读读者评论量最高。
相较汉学家而言,国内译者的译本在英语世界传播总量较少,侧面反映出其影响力不足。
中国典籍翻译的出版应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以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聊斋志异》;典籍英译;传播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描写翻译学派的思想发端于50年代,它试图把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范围内跳脱出来,将翻译语境化,“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的内部,而是将研究的视阈延展到翻译的外部,并以社会文化功能为纽带将两者联系起来”[1]61。
该研究聚焦《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翻译外部研究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拓宽典籍英译传播广度的建议,以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
《聊斋志异》拥有众多外文译本,其中英译本广受欢迎。
然而,以此小说英译本研究为主题的文献并不多。
检索并整理文献发现,《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主体为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单个译本研究、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史研究及研究综述,传播研究及影响研究并不多,且未见基于各类数据调查和科学框架为基础的传播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文文学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对《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翻译版本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问题,其中英文版本更是存在较大的翻译问题和文化难题。
因此,为进一步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学翻译的问题,对英译《聊斋志异》中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选题意义学术研究一直强调研究主体的作用,译者作为一种重要的主体,对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和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
研究主体性的成果可以为国内外文学翻译工作提供指导。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采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视角,从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和交流载体出发,对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探讨译者主体性造成的影响,以此揭示文化差异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并从翻译伦理的角度评价翻译版本的价值。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英文版本的翻译质量、主体性体现和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寻求不同翻译版本之间存在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差异。
其次,本研究将依托实证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翻译版本对读者的认知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等问题展开具体研究,以此探寻不同翻译版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问题。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通过对英译版《聊斋志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不同译者主体性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版本策略和风格的影响,进一步挖掘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限制,并提出改进与完善英文版《聊斋志异》的建议。
同时,通过实证研究,探究各翻译版本对读者的影响,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并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论翻译中的默认值识解——兼论《聊斋志异》英译
论翻译中的默认值识解——兼论《聊斋志异》英译
陈吉荣
【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识解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识解阶段,以Langacker为代表;2000年以后的的动态识解阶段,以Croft & Cruse为代表.不论是Langacker的认知识解还是Croft & Cruse的动态识解,都重视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其他表达式的意义结构、描述事物的认知参照点、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确定等内容.这对于翻译中默认值的识解研究很有启发.根据Croft&Cruse的语境约束和默认识解理论,可以对古典小说进行默认值分类研究,并对其英译策略和英译原则作出进一步探讨.【总页数】7页(P112-118)
【作者】陈吉荣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七空间翻译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概念网络英译 [J], 陈吉荣;王筱
2.翻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探析——以《聊斋志异》的英译为例 [J], 王筱
3.《聊斋志异》默认值图式英译探析 [J], 王筱
4.翻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探析——以《聊斋志异》的英译为例 [J], 王筱;
5.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以《狗》英译文为例 [J], 欧阳秋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对话英译为例
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对话英译为例陈吉荣;都媛【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为了满足最终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以这个理论观点来看,小说对话是为了满足小说世界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更具体地说,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形式,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此,对话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小说译文的整体性、可读性以及信息传递的完整性。
同时,对话翻译还是一种间接交际活动,受到来自各方面语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对话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做出顺应性的选择。
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顺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作用。
【总页数】6页(P9-13,74)【作者】陈吉荣;都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下的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以《名利场》中的人物对话翻译为例 [J], 周舞云;范献龙2.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下的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以《名利场》中的人物对话翻译为例 [J], 周舞云;范献花3.会话含义理论框架下的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以《名利场》中的人物对话翻译为例 [J], 周舞云;范献龙4.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对话翻译语用失误——以《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为例 [J], 陈吉荣;都媛5.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对话翻译语用失误——以《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为例 [J], 陈吉荣;都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肖申克的救赎》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肖申克的救赎》
李茜茜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中,明星丽塔海华丝海报竟是主人公安迪逃出萧山克监狱的希望之光和重生之源——其背后便是通往自由的隧道。
本文借助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肖申克的救赎》,探究了安迪伪装的外表和真实的内心,以及惊人结局的诞生:重获人身自由,为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剖析及作品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利线索。
【总页数】1页(P284)
【作者】李茜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七空间翻译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概念网络英译 [J], 陈吉荣;王筱
2.交际导向下网络新词新语的概念整合研究--基于校级课题《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研究》 [J], 张瑛
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诗词的英译认知过程 [J], 岑磊;张红
4.概念整合视角下政治文献的隐喻翻译探析 [J], 王文婧
5.关注学生经历视角下的概念区分与整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改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讨论 [J], 叶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探析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探析
都媛;陈吉荣
【期刊名称】《云南电大学报》
【年(卷),期】2014(016)002
【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做出不断推理的过程.小说对话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译者为了获取与读者的成功交际而不断做出推理的过程.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原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双重语境中的推理活动,从而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文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关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影响作用.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都媛;陈吉荣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对话英译为例[J], 陈吉荣;都媛
2.翻译特性视域下《聊斋志异》文化特色词英译探析 [J], 白树臣
3.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探析 [J], 都媛;陈吉荣;
4.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对话翻译语用失误——以《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为例 [J], 陈吉荣;都媛
5.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对话翻译语用失误——以《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为例 [J], 陈吉荣;都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越来越广泛,翻译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成为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复杂工作,难免存在主体性的问题。
在理论上,乔治斯坦纳阐释学派提出的“重构主体性”这一概念能够在研究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方面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具体到翻译实践中,现有的翻译研究多着眼于翻译目标语言的准确度、语言流畅度等问题,而缺乏对译者的主体性因素的深入探讨。
因此,选取《聊斋志异》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考察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有助于深入探究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聊斋志异》的英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以及主体性问题在翻译中的应用。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聊斋志异》英译本进行整体考察,分析不同译者的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异同点。
2.选取其中的一些译文,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派的主体性理论出发,分析不同译者的主体性特征,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3.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探讨主体性问题在翻译的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寻找方法和途径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将对多个版本的《聊斋志异》英译本进行整体比较和剖析,并针对具体的译文进行深入研究,辅以案例分析来验证理论分析。
三、预期目标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目标包括:1.通过对《聊斋志异》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揭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解决主体性问题。
2.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派的主体性理论视角,探讨提高译者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3.通过研究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探讨,推动翻译研究领域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内容和方法1.3 预期目标第二章《聊斋志异》英译本的比较分析2.1 《聊斋志异》的翻译史2.2 不同译者的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异同点第三章译者主体性的分析3.1 主体性理论的简述3.2 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3.3 不同译者的主体性分析第四章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4.1 主体性对翻译实践的挑战4.2 提高译者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途径4.3 案例分析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研究结论5.2 研究不足和展望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涉及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译 者 整 合理 论应 用 于 翻译 研究 的国 内学 者 也很 多 。有 把 的思维 加 工过 程 也很 少 被 提 及 。 事 实上 . 翻译 过 程 是 概 念 整合理 论 应用 于 翻译 理论 与 实 践 并提 出翻 译模 个 动 态过 程 。翻译 家 们 已不 满足 于 在 翻译过 程 中 式 的( 王斌 2 0 0 1 , 2 0 1 1 , 2 0 0 4 ; 董桂荣 等 2 0 0 5 ; 章宜华
重要分支 ,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本文在 F a u c O N n i e r 的概念 整合 网络的基础上 . 提出了一个新 的七空间翻译模式 , 试 图探 讨该空
问模式是否应用 于《 聊斋志异》 以及其它文学 翻译 的研究 , 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 的视角。 关键词 : 概念 整合理论 ; 七空 间翻译模式 ; 《 聊斋志异》 英 译
、
引言
面能够解释语言的使用 以及语言是动态 的过程 网 。 钱
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一本质特征 ,因而忽略了翻译过 分 析 翻译 研 究 的 认知 过 程 方 面 做 出 了很 大 的 贡 献 。
程 是 一个 动态 过 程 的 特点 ,这 个过 程 会受 到 诸 多 因 M a n d e l b i t 认为翻译是一个双向整合的过 : 解读( 解构 素 共 同制 约 。 除 此之 外 , 以往 的翻译 理 论也 很 少 系 统 或者解包 ) 和再生成( 或重新整合 ) I s ] 。 事实上 , 把概念
Vo 1 . 3 3 No . 2
J u n . 2 01 3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 下七 空 间翻译模式
— —
兼论《 聊斋志异》 概念网络英译
陈吉荣 , 王 筱
( 辽宁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摘要: 随着认 知语 言学的兴起 , 翻译研究的重点逐渐 向译 者的认知过程上转移。 概念 整合理论作为认 知语言学 的一个
自足 的 、 非 自治 的系统 , 语 言 的运 用 同人 类 的认 知 活 为例, 在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下 , 我们可以把汉语和英
动分不开 , 语言使用本身就是认知能力的体现固 。 由此 语作为两个输入空间 ,最终的英译文可 以看做概念
可见 , 语言与人 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 翻译作 为一种 整合过程 中产生 的新创结构 , 本此 , 翻译 的认 知过程 跨语言、 跨文化 的交际活动 , 也必然与人们的认知有 与概念整合 网络模型相似。 事实上 , 在整个翻译 的过 着密切 的联系。 F a u c o n n i e r 认为 :认知存在于语言 同 程中, 译者对最终英译文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 。 时 又超越 语 言 。 认 知一 方 面反 映在语 言形式 上 另一 方 不过 ,现有 国内外研究0 5 9
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2 4 4 7 ( 2 O 1 3 ) 0 2 —0 0 9 3—0 6
冠 连认 为 : 没有 人类 的认知 参 与 , 文本 仅 仅 是 一 串没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源语到 目的语 的意 有 意义 的符 号 ,意义来 自于人 们对 文本 的理解 [ 4 1 。 因 义传 递 ; 是 一种 单 纯 的语 言 活 动 ; 是 源语 文本 和 译 语 此 ,翻译 从 本质 上来 说 并不 仅仅 是从 源语 到 目标语 文本 之 间两 种语 言形 式 的相 互 转 换 。它 们 大多 停 留 的一 种转 换 , 而是 复 杂 的认 知活 动 , 涉 及 到译 者复 杂 在语 言 、 文 学 以及 文化 等 层 面 的静 态对 比研 究 , 很 少 的认 知 加工 。从 F a u c o n n i e r 概 念 整合 网络 认 知 角度 把研 究 的焦 点 放在 翻译 过程 上 ,也很 少 从 心理 和 语 出 发 ,研 究 者对 翻译 认 知研 究进 行 了新 的尝 试 和探 言认 知 角度 来探 究 翻译 过程 , 即忽视 了翻译 是 一 种 索 。 例如 , 国外 学 者 Ma n d e l b i t 在 利 用 概 念 整 合 理论
一
简单地寻找对等物 ,而是把翻译看作 对原文的再创 2 0 0 6 ; 吴芳 2 0 0 9 ; 刘凤 阁 2 0 0 9 ) , 也有把 概念整合理 造过 程 。 它使 翻译作 品在一个新 的语言 民族 、 社会 、 论 运用 于诗 歌 翻译 的( 汪少 华 , 2 0 0 2 ) , 还 有 把 概念 整 历史环境里获得 了新 的生命【 l 】 。 合理论应用 于翻译认知运作 ( 胡爱华 , 2 0 0 4 ;陈茂 , 认知语言学在近年来 已逐渐成为一 门非常有影 2 0 0 7 ; 储常胜 , 2 0 1 2 ) 。 上述研究表明一个共性 : 即翻 响 的新 兴语 言 学学 科 。 认 知 语 言学 家 认 为 , 语 言是 非 译是 一 个实 践过 程 , 更是 一 个认 知 过 程 。 以汉 英 翻译
第3 3卷第 2期
2 0 1 3 年 6月
西北 工业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U R NA L O F N OR T H WE S T E RN P 0 L r EC HN I C A L U N I VE R S 兀Y( S o c , i a l S c i e n c e s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一 1 0
基金项 目: 辽 宁省教育厅 2 0 1 2年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 目( L 1 2 B WW0 0 3 )
作者简介 : 陈吉荣 ( 1 9 7 2 一 ) , 女, 辽宁 大连人 ,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 英语 语言文学博士 , 比较文学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