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
!!2005年6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June2005第5卷第2期!!Researchin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Vol.5No.2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李福印1田聪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083;北京外国语大学,100089)摘要:本文分析对比了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异同。
在新意义的构建中,合成理论解释性更强,适应范围更广。
概念隐喻理论解释的只是一些规约性语言表达,是两个语域之间的固定联系,解释的是系统的一词多义现象。
合成理论试图解释思维过程的普遍规律。
合成理论把概念隐喻作为合成的形式之一。
二者都存在实证验证的问题。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合成理论;意义构建1.引言Lakoff&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下文称CMT)。
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这一理论使不少学者开始对以往各种阐释隐喻的理论进行反思,并且着手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特别是隐喻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
近年来,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Fauconnier和Turn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称之为合成空间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或概念整合理论(theblendingtheory或the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或the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简称合成理论(下文称BT),用来解释隐喻、借代、虚拟句、指示代词、语法结构、语用预设等诸多语言现象。
合成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人们在交谈和思考时不断建立起心理空间(mentalspace),然后在心理空间之间进行映射,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人们就是系统运用这种概念整合网络来进行实时意义构建的。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一、概述“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
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
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
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
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
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
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兰斯顿.休斯的《被延迟的梦》-精品文档
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兰斯顿.休斯的《被延迟的梦》1 引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义在人的心智之中”,并且强调一个“化”字,这就使得意义有了动态性,而且突出了“人”的主观作用(王寅,2006:13)。
充分看出文本的意义基于体验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并且是命题意义和识解方式的结合。
1.1 对诗人及诗的介绍兰斯顿?休斯(1902―1967)美国现代黑人诗人,被公认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哈莱姆(被延迟的梦)》写于1951年,笔者从认知的角度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此诗的意义,把这首诗分为一个问题和六个可供参考的答案,论述了现在很多人多有延迟的梦,但是梦能否实现,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Harlem (A Dream Deferred) (1951) 被延迟的梦(张文武/译)What happens to a dream deferred? 梦被延迟以后,会怎么样呢?Does it dry up它会变干like a raisin in the sun?1像太阳下的葡萄干?Or fester like a sore―或者像伤口一样溃烂――And then run? 2然后蔓延开来?Does it stink like rotten meat?3 它会像腐肉一样发出恶臭?Or crust and sugar over―或者长出硬皮,并洒上糖―― like a syrup sweet?4 就像一块果汁糖?Maybe it just sags 也许它只会往下陷,like a heavy load. 5就像负了重荷。
Or does it explode? 6 或者它会爆炸吗?1.2 概念整合理论由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 (1997;1998;2002)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又叫概念融合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是心理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概念融合至少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王寅,2006:215)见下图。
从概念合成理论来解读异常搭配
具体 的语境 中 ,派生 出这些具体语境 中 ( ot t pc i) cn x —seic e f 新 的含义 ,而 使全 搭配 里 的和谐 统 一 ,一点也 不显 牵强 。
收 稿 臼期 :2 1 0 0 0 0— 5— 6
作者简介 :朱丽 (9 0 ) 1 8一 ,女 ,山东枣庄人 ,枣庄 学院外语系助教 ,硕士 ,主要从事英语语 言文学研究 。
中图分 类号 :H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30 (0 0 5— 16— 2 33 6 1 8 X 2 1 )0 0 2 0 如 : “ 程 ”本来 是指 用 大而 复杂 的设 备进 行规 模较 大 、 工
一
、
引 言
较复杂 、成系统 的工作 ,用于 土木 建筑 或生 产制 造行 业。
第3 2卷
第 5期
宜春学院学报
Ju a f c u l g o rl o h nCo e e n Yi l
V0. 2.No 5 13 .
M a . 01 v2 0
21 00年 5月
Hale Waihona Puke 从 概 念 合成 理论 来解 读 异 常搭 配
朱 丽 ,柏 鹏
( 庄 学院外语 系,山东 枣庄 枣 276 ) 7 10
然而 “ 希望工程 、再就业工程 、零点工 程” 这些词 语 已属 于固定搭配 , “ 程” 在这些特 定 的语 境 中派生 出一 些新 工 的含义 ,使搭配 和谐 统一 ,一点也 不显 牵强 ,为人们 所接
受。
异常搭配是指语言 交际 中的一种特殊 现象 ,即词语 与
词语 之 间 的搭 配符 合 语 法 规 则 ,而 又 超 出 了 词 语 之 间 的 语
福科 尼 尔 ( acni ) 和特 纳 ( u e) F uone r T r r n
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的解释力
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的解释力摘要概念合成理论是一种语义认知理论,心理空间是它的基本认知单位。
它不仅可以解释汉语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心理运作过程,而且还可以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
但是它也面临着五大挑战:1、心理空间关系是如何识解的?2、哪些空间元素及其结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3、合成空间的元素与结构是如何合成的?4、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是如何产生的,从何而来?5、输入空间在语言表达式上是如何排列的?关键词:概念合成心理空间映射投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概念合成理论简介概念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是fauconnier & turner在吸取概念隐喻理论的合理内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语义理论。
该理论主要涉及三大要点:第一个理论要点是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心理空间是概念合成理论的基本的认知单位,是一种认知结构,是人们在阅读、思考、写作时构建的概念包,具有在线性、动态性特征。
该模型包括四个心理空间,它们分别是: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
合成空间接受输入空间的投射并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精致(elaboration)三个途径对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完成概念的整合。
第二个理论要点是概念整合的类型。
概念整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
第三个理论要点是概念整合的控制原则。
概念与概念整合有一定的条件,或者说要满足一些制约机制。
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建立类属空间、建立合成空间、发展层创结构等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构建原则,压缩原则、拓扑结构原则、格式完善原则、整合原则、重要关系最多化原则、重要关系强化原则、网络原则、解包原则、关联原则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约束原则。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的解释力nn概念合成名词能及时反映变化的语言事实,展现语言的原始组合能力,扩展语言的功能,增加语言的创造力,促进语言的发展,研究nn概念合成名词提供了研究概念的本质方法。
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
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论文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合成空间情感隐喻隐喻认知理论论文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
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隐喻的研究长期以来局限在修辞层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从认知层面给予众多关注,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隐喻真正被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性的(P368),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和思考的基本方式,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使我们能通过具体熟悉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生疏的事物。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对象包括人类情感这一概念,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课题。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心理学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划分为情绪和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由于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属于抽象的概念范畴,因此,为了准备理解生动表达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
由此可见,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P15-21)本文试以概念整合理论作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谈论情感的常规化语言为工具,对情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认知分析,以发现情感概念形成的轨迹和意义构建过程,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情感隐喻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_浅析概念整合理论.doc
概念整合理论_浅析概念整合理论【摘要】概念整合理论遵循人类认知和把语义作为认知手段的普遍原则,这使它具有了描述形式多样的认知现象的能力。
文章分析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优化原则。
该理论从篇章在线的角度分析意义构建,克服了隐喻认知机制中的不足,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构性及语言的经济、灵活原则。
【关键词】概念整合;心理空间;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遵循人类认知的普遍原则,从新的角度研究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它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以及一个共有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共有空间(generic space)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
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the emergent structure)。
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一般说来,概念整合网络共有四种类型:(1)单一框架网络。
这是最简单的概念整合网络。
这种网络里有两个输入空间,里面包含要整合的信息,还有一个合成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的其中之一包含了一个抽象的空的框架,而另一个输入空间里则没有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的成份。
(2)框架网络。
在框架网络里,概念整合就较为复杂一些。
框架网络里一般都有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抽象信息的共有空间。
(3)单向网络。
这其中有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但到了合成空间里就剩下一个组织框架了。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优化原则
普遍 的认知方式 ,它涉及人类 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一
、
概 念 整 合理 论 的基 础
认 知 语 言 学 从 以 往 对 语 言 抽 象 范 畴 的 关 注 转 向 对 有 空 间 ( e e i s a e 里 : 而 同 时 ,在 这 两 个 输 入 心 g nr c p c )
层 创 结 构 (h e e g n s r c u e 。这 样 , 这 四 个 空 te m ret tutr ) 间通 过 投 射 链 彼 此 连 接 起 来 ,就 构 成 了 一 个 概 念 整 合 网络 ( h c n e t a i t g a in e w r , 简 称 C N 。 t e o c p u l n e r t o n t o k I)
目前 ,在 美 国 的 认 知 学 界 , 大 家 一 致 认 同 , 整 合 作 为 一 种 普 遍 的 认 知 操 作 原 理 , 适 应 于所 有 认 知 过 程 。概 念 整 合 理
一
二 、概 念整 合 理 论 的 基 本 原 理 概 念 整 合 就 是 将 来 自 不 同 认 知 域 的框 架 结 合 起 来 的
架 ( r m )代 表 他 们 之 间 的关 系 。 心 智 空 间 可 建 立 起 一 系 ‘ 一 个 输 入 空 间 里 则 没 有 框 架 , 只 有 用 来 填 充 的 成 份 。 fae 另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的 提 出 与 隐 喻 观 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L k f ( a c n i r & T r e , 19 )如 下 图所 示 : aof Fu on e unr 98
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对通感形成机理的阐释
第 1 2 卷( 总第 6 7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商 丘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 F S HAN GQ I U VO C AT I ONA L AN D T E C HNI C AL C O L L E G E
V o 1 . 1 2 , No . 4
认 知 过 程 ,是 我 们 人 类 的一 种 基 本 普遍 的 认 知 方 式 l 2 I 1 “
。
迈 入 新 的 世 纪 以后 , 该领域 的研究越 发深入 , 心 理 空 间 理 论 或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在 应 用 方 面 更 为 广 泛 ,并 涉 及 到 文 学 和 语 言 学 中的 语 法 分 析 和话 语 分 析 等 领 域 。
关键 词 : 通感 ; 心理空问 ; 概念合成 ; 形 成 机 理
中图分类号: H3 1 3 .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1 —8 1 2 7 ( 2 0 1 3 ) 0 4 —0 0 7 9 —0 3
概 念 整合 理 论 , 也称 合成 空 间理论 ( t h e b l e n d i n g t h e o r y
各 项 信 息 在合 成 空 间 中 的 创 层 结 构 中 怎 样 进 行 组 合 、 完 善 和 扩 展 。这 一 感 觉 同另 一 种 或 多 种 感 觉 的相 互 连 通 造 成 了 词 语 表 达
的语 义 变 化 以及 新 的 意 义 的产 生 , 由此 揭 示 出通 感 的 形 成 机 理 及其 认 知规 律 。
Au g . ,2 0 1 3
心理 空问 与概念合 成对通感 形成机 理的阐 释
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作用:质疑与阐释
枣 庄学 院 学 报
J U AL O AO HU G I R IY O RN F Z Z AN UN VE ST
Jn2 l u . 0l
Vo . 8 N 3 I 2 0.
第2 8卷
第 3期
类 属 空 间在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中 的 作 用 : 疑 与 阐 释 质
的结 构 。
概 念 整 合 理 论 由 4个 心 理 空 间 组 成 :
两 个 输 入 空 间 , 个 类 属 空 间 , 个 合 成 空 一 一
间 (由 于 该 理 论 最 初 是 用 于 研 究 隐 喻 映 射 , 所 以 默 认 为 两 个 输 入 空 间 , 随 着 该 理 论 但
一
并 根 据 这 些 原 则 选 择 输 入 空 间 内参 与 跨 空
间 映 射 的 部 分 内 容 ,因 此 具 有 选 择 性 。 F u o ne a c n ir指 出 , 中 相 关 原 则 最 为 重 要 , 其 它决 定 了 映 射 的 方 向 。另 外 , 跨 空 间 映 在 射 的 同 时输 入 空 间也 会 向合 成 空 间 映 射 。
1哲 学基 础 与 语 言观 .
1 1 认 知 语 言 学 哲 学 基 础 . .
认 知 语 言 学 以 经 验 主 义 为 其 哲 学 基
①
[ 稿 日期 ] O 1— 3—1 收 21 0 5 【 作者简介 ] 钱玲 (9 6一) 女 , 东泰安人 , 18 , t h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2 0 0 9级英语语 言学硕士 , 主要从事二语习得 、 应用语 言学研究。
ne 在 其 《 理 空 间 》( na p c ) 首 ir 心 Me tlS a e 中
认知语言学——精选推荐
认知语⾔学认知语⾔学是语⾔学中的⼀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次国际认知语⾔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学6杂志。
⾃诞⽣之⽇起, 认知语⾔学就把⾃⼰置于认知科学这⼀⼤学科中, 与哲学、⼼理学、⼈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学中的⼀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 认知语⾔学研究在⼏个重要领域⾥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旭1999, 2001) 。
尽管认知语⾔学家内部在具体⽅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点等⽅⾯还存在⼀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新的认知范式, 本⽂拟对认知语⾔学的研究⽬标、基本原则、研究⽅法作⼀些解释与探讨。
认知语⾔学的研究⽬标语⾔是⼈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式之⼀。
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度来研究⼈类语⾔,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
这种观点认为, 语⾔是认知系统的⼀部分, ⽽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
这些认知能⼒与语⾔相互作⽤并受语⾔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实际上就是研究⼈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式。
当代语⾔学的⼀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是⼀种⼼理或认知现象。
语⾔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脑中具有普遍性的⼈类语⾔机制作为终极⽬标, 换句话说, 语⾔分析的⽬的不只是描写⼈们的语⾔⾏为,⽽是解释引起语⾔⾏为的⼼理结构和⼼理过程, 揭⽰语⾔⾏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
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法的语⾔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的。
《围城》新奇隐喻合成空间动态认知视角阐释
《围城》新奇隐喻的合成空间动态认知视角阐释摘要:合成空间的认知观将语言现象的认知运作视为是建立抽象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过程,它对认识和理解隐喻有充分的解释力,为分析作品中新奇隐喻的实时意义构建和动态认知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围城》隐喻认知合成空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钱钟书在其代表作《围城》中,以留法学生方鸿渐学成归来、辗转奔波、四处碰壁的故事为中心,生动刻画了国难时期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
作品以“爱情小说”戏仿形式,从凡人琐事、逸闻掌故中,抉发中国走向现代性之“围困主题”,内涵充盈,意蕴深邃,笔风尖锐深刻、幽默诙谐。
小说表面看来戏剧色彩浓郁,初读之下令人捧腹,然而却蕴含着悲剧意味,细读之后,发人深省。
在使得小说如此成功的众多的艺术手法中,比喻又是其中最耀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绚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钱钟书如是说,而《围城》则正是隐喻的集大成者。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围城》的研究方兴未艾,局面喜人。
但综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剖析视角集中在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结构主义文学、接受美学等方面,而从隐喻角度展开分析的则为数不多,至于从认知维度对其隐喻进行动态探讨和阐释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二隐喻1 隐喻概述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首先对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隐喻是把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移到某一个特定事物上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隐喻的比较论。
而在我国,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其使用只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它主要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隐喻学革命的到来,人们愈来愈清晰深刻地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方式。
现代隐喻的研究范围已从单纯的修辞学扩展到认知语言学、哲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 & Wilson)(以下简称RT)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该假定其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看作是一种有意图,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
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
大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大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1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 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0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概念复合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空间复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 (1994) (以下简称F &T)在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总是在不停地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解析
所谓的组合是将空间中的元素组合产生在各自空间 中未存在的关系。完形指激活熟悉的相关背景知 识对合成空间的结构与场景进行完善与细化; 拓展 是运用想象创造性思维进一步运演, 创造出更多相 关的浮现意义。根据组合与完形, 我们建立Paul、 father、Sally 之间的组合关系, Paul是爸爸, Paul是 Sally的爸爸, father在四个空间中身份所致映射一致 须加定冠词。
运用拓展, 我们可以理解Pau l is the father o f Sally。 He will pay for the ticket. 两句之间的语义连贯。
由上述分析可见, 合成理论相对于逻辑语义学、形式主 义的研究而言有自身的优势。首先, 逻辑语义学将词汇意义 细分为语义特征和语义特征之间的组合, 但逻辑表达式过 抽象F( Paul Sally) 。而合成理论借用了语义特征和组合过 程, 更重视合成空间中元素之间关系的压缩、组合、完形和 拓展, 挖掘想象性创造性浮现性的意义潜势。其次, 形式主 义对该句的分析无法突出father的框架统领作用。形式主义 句法分析把动词作为句子的中心, 而在该句中father是组织句 子结构的语义核心。
Conceptual Integration
• 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 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 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 成空间,以及一个共有(类属)空间。两个输入 空间(input mental space)的共有结构及其共 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空间即共有空间 (generic space)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 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 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 (blended mental space).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并将其描述成“小概念包”,认为要理解语言的意义,就要研究人们长期交谈或是听话时形成的认知域。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进一步的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为人类的创新思维和新概念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
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
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 Ⅰ)输入空间Ⅱ(Input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
并将这四种空间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图1:子网络吴为善指出,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从而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
他认为,人们对于某一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笼统地将表象的东西进行“组合(composition)”;其次,在知识框架中使初步获得的材料加以“完善(completion)”;最后的“扩展(elaboration)”,是对“完善”了的概念进行精致加工整合。
经过这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后,产生浮现结构(EmergentStructure),即创新结构。
走近概念整合理论
走近概念整合理论作者:李晓娜来源:《商情》2010年第27期[摘要]概念整合理论作为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备受关注。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其强大的解释力。
本文简略地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以及隐喻、语篇理解、词汇理解以及语法理解方面的解释力。
虽然概念整合的解释力很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心理空间里的信息量极大,信息质与量的选择有较大的任意性等。
[关键词]概念合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 概述1.1概念整合定义以及相关概念首先看看概念整合的定义。
“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在认知科学里,人们一直关注认知域之间的映现(mapping)问题。
简单地说,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nput mental space)通过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s)”。
可以说,整合的过程就是人们思维活跃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是进行创新思维的认知过程。
“比如在生活中,水中芭蕾这一体育活动就是整合了芭蕾舞的有关动作和游泳的有关动作。
电脑桌面是在电脑命令和带有桌子、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办公室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合成的。
”介绍一下与概念合成的相关的几个概念。
心理空间由框架和认知模式构建,并且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人们在交谈和思考的时候为了理解话语,往往建立一些小概念,如时间、可能性、愿望等,这些概念在大脑中抽象地相互连接,组成不同的心理空间,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传递出来。
语言就是这些概念的承载体。
比如昨天我把腰都挖疼了。
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若干个概念包,建立起了若干个心理空间:时间—昨天,行为—挖,工具—(锄头……),感觉—疼。
这些心理空间互相连贯,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
而“把腰挖疼”这一概念又刺激我们长期记忆,从记忆中的背景知识知道,挖的对象不是腰,是句子中没有出现的某样东西,而疼是动作“挖”给腰带来的影响。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摘要。
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心理基础及生物神经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整合认知基础心理空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框架(,1998、2002)概念整合理论,也称合成空间理论(,,.)。
概念整合是一种心理空间()网络映射的动态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
(王正元,20xx)本文拟从认知、心理及生物神经等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
1.认知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进行有意义思维和理性活动的能力是抽象的,一切有意义概念和理性都是超验的();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则是意义()是指针对能够进行思维和理性活动的人类而具有意义的东西。
人的肉体经验和运用想象机制的方式对于人们如何建构范畴、理解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1987;转引自王寅,2002)(1980)率先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问题,随后提出了"经验主义现实论"()。
(1987)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非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尤其是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
(1999497)明确提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
"(,1999497)认为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以及思维的隐喻性是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
(王寅,2002)概念整合理论将意义视为人的思维模式,即相对于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知体验,意义由大脑操作的心理网络模式整合而成,对其理解源于环境与人的不断相互作用。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的意义建构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的意义建构研究《诗经·卫风·木瓜》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文从认知视角,应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中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分析,验证了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从广度上扩展了对《木瓜》的研究,也为大家赏析《诗经》的文学魅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标签:《诗经·木瓜》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
因此《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卫风·木瓜》通过描述一方赠送木瓜、木桃、木李等水果和另一方回赠琼琚、琼瑶、琼玖等美玉,表达出了双方的深厚情谊。
《诗经》的主要修辞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比”主要包括当今所说的明喻和隐喻,“兴”则属于篇章层次上的隐喻。
我们认为《诗经·卫风·木瓜》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在20世纪80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系统阐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然而,简单的单向映射关系并不能解释复杂隐喻的意义生成机制和在线意义建构问题。
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于20世纪90年代在心智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和动态意义建构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用于分析自然语言中的诸多语言层面的意义建构问题。
以往对《诗经·卫风·木瓜》的研究多从修辞角度或文化、礼俗角度入手,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中的隐喻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诗经》的研究,提高大家对《诗经·卫风·木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一、概述“心理空间”就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她得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得。
这部著作也就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得标志。
心理空间理论就是关于语篇生成与阐释得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得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就是指人们进行交谈与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得目得而构建得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就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得一部分, 而就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得“临时性容器”, 就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与处理信息得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得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语篇得加工与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得心理空间构建网络得过程。
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得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
空间内有各自得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得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
跨空间映射得基本原则就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与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就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得。
空间构造语就是这样得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得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得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
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 如:if 、、、 then 、、、, either 、、、or 、、、。
4)带从句得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Susan states 、、、。
2、2 元素(elements)心理空间可视为包含若干元素得集合。
所谓“元素”就是指实时建构得实体(entities),或者就是先在于认知体系中得实体。
这些元素得语言表达式多为名词短语(NPs),如:专有名称(Fred, Elvis, Madonna, Elizabeth Windsor, Tony Blair,James Bond),摹状语(the Queen, the Prime Minister, a green emerald,a Whitehouse intern, an African elephant), 以及代词 (she, he, they, it)。
名词短语(NPs)可以作有定解读(definite interpretation)或无定解读(indefinite interpretation)。
可作有定解读得NP在预设模式(presuppositional mode)中运作,因为其预设了已经存在得知识。
换言之,这些NPs就是指称可及得元素:为听话人或说话人所熟悉、或者就是会话已经谈及得。
2、3 特征与关系Properties and relations除了要构建心理空间并且在这些空间中引入已经存在得或者新得要素外,意义构建还要处理心理空间内各要素之间得关系。
空间构造词明确了元素得特性以及同一个心理空间内元素之间得关系。
下面我们瞧一些具体得例句分析:(1)In that play, Othello is jealous、在例(1)中,(说话人)通过空间构造语——介词短语in that play,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
在图表11、1中,我们用圆圈表示心理空间,标记为“play”,表明此心理空间代表“play”中得“世界”。
专有名称Othello向心理空间中引入一个元素,我们标记为“a”,“jealous”赋予该元素一个属性(JEALOUS)。
这些信息通过心理空间旁边得对话框显示。
我们再瞧另一个例句:(2)In the picture, a witch is riding a unicorn、此时,元素之间得关系尚未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继续刻画:2、4 心理空间网络Mental space lattices只要一个心理空间被构建出来,它就会随着语篇得展开而与其它心理空间产生联系。
从语篇组织来瞧, 在语篇得动态构建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往往要建立、跨越或组合四种类型得心理空间。
它们分别就是: 基点空间( base space)、视点空间( viewpoint space )、焦点空间( focusspace)与事件空间( event space)。
基点空间即现实空间, 就是意义建构时一直都可以返回得出发点空间。
视点空间就是指建立其余空间得支撑点, 由此可以确认其余空间。
焦点空间即为目前注意力聚焦得空间。
事件空间与事件发生得时间与状态相对应, 经常与焦点空间叠合。
正就是靠这四类空间得动态组合语篇得以向前推进。
2、5 对应语与连接符 Counterparts and connectors为了阐释不同得心理空间就是如何相互联系得,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种观点:分属不同心理空间得元素可以彼此产生联系。
这就是由于有连接符在相互对应得元素之间建立起映射(mappings)。
对应语(counterpart)就是在语用函数(pragmatic function)得基础上建立起来得:如果两个(或者更多)分属于不同心理空间得元素具有相关语用函数关系,它们就就是对应语。
最重要得一类语用函数就是身份等同(identity)。
指称同一个个体得两个表达式可以形成一个指称链(chain of reference)。
不同心理空间中具有同指关系得元素之间通过身份认同连接符(identity connector)联系起来。
例如:(3)James Bond is a top British spy、 In the war, he was an officer in the Royal Navy、James Bond与he就就是通过身份认同连接符(identity connector)联系起来得2、6 可及性原则The Access Principle关于可及性,Fauconnier 做了如下阐释:“一个心理空间中命名或者描述一个元素得语言表达式与另一个心理空间中该元素得对应语就是可及得。
”(“an expression that names or describes an element in one mental space can be used to accessa counterpart of that element in another mental space”(Fauconnier 1997: 41))。
通过连接符(connectors ),分属不同心理空间得相同语义要素经过跨域映射建立起对应关系。
可及性产生得一个结果就是:连接得方向性,也就就是说连接符可以向上连接(link upwards),也可以向下连接(link downwards),这样,连接符具有开放性(open)。
例如,我们在(3)得基础上,增加(4):(4) James Bond served on HMS Espionage、这就在(3)中原有得心理空间结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WARSHIPS框架,以及naval officers 与the ships they serve on之间得关系。
由于James Bond已经被使用过了,对应于基点空间中得a元素,那么,a元素在WAR空间中得对应语a1就就是可及得。
关于a1得新信息就可以填充进来。
此例中,基点空间中得a元素,身份识别为James Bond,就是WAR空间中目标语(target)a1元素得触发语(trigger)。
可及性产生得另一个结果就是:多重对应语(multiple counterparts)可及。
2、7 角色与值(Roles and values)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可作有定解读得NPs就是有潜在得歧义得,因其不具有固定得指称关系(rigid reference),它们可能指称某一特定得个体,也可能不就是。
例如(Fauconnier 1994: 39):(4))a、 The president changes every seven years、b、 Your car is always different、再如:(5) Tony Blair is the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thinks she is still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ony Blair is the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三、语篇心理空间构建得实例分析现在我们用心理空间理论得知识来分析一个短小得语篇。
尽管篇幅很短,但其涉及复杂得意义构建过程:(10)Fido sees a tortoise、 He chases it、 He thinks that the tortoise is slow、 But it is fast、 Maybe the tortoise is really a cat、第二部分:概念合成理论一、理论缘起The origins of Blending Theory合成理论首先归功于Fauconnier(……)与Turner(……)得研究。
Fauconnier首先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用以解释关于意义构建得各种传统问题(比如我们上面讨论过得那些)。
与此同时,Turner主要致力于书面语中得隐喻研究。
她们二人得研究得语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就是重合得,具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就是这些语言现象用她们各自得理论却无法直接作出解释。
她们都注意到,很多情况下,意义构建似乎来源于瞧似不存在(not available)得语言结构或认知结构,就是这些结构为意义构建提供输入材料(input)。
一些隐喻意义就是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得。
概念隐喻得“双域”模式(two-domain model)无法解释一些映射现象, 比如“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乍一瞧就是从与“屠夫”有关得源域向与“外科大夫”有关得目标域得直接投射, 有一系列得相应部分得映射: 屠夫对外科大夫, 动物对人, 商品对病人, 屠刀对手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