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郑亚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语 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即语篇的处理与加工 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 间网络的结构体。众多的心理空间通过映射及连 接,结合整合理论之后共同完成语义的表达,使 读者对文章的文本结构,思想情感有了一个清楚 的了解。文学语言学中的基点、焦点和视点概念, 这些概念已成为文学语言学分析的常用术语. 详例见,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11.(7).P172-174
六.具体示例
1. Max believes that Susan hates Harry.(略) 2. In the painting, the girl with blue eyes has green eyes. (略) 3. a:生日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快点啊。 b:放心,我马上就要来(去)了。
二.相关概念: 基础空间(base space):说话人现在所在的空 间,包括语义 项和主义关系
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 打开一个新空间或 将注意力转移到现有空间的语法表达方式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用于存储信息以进 行各种认知运作的空间
识别原则/可及性原则(identification principle/access principle):语义项之间可以 通过一定的语用函数,以命名,描述或者指向 等手段连接起来的关系
group: Mental Space members: Zheng Yawei Peng Jing Ma Jianhui presenter: Zheng Yawei
contents
一.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之目录 二.相关概念 三.心理空间的分类 四.心理空间介绍。 五.意义及应用 六.具体示例
一.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之目录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第一章语用函数与影像3 1 连接词3 2 影像10 3 现实性14 4 心理空间16 5 非限定性词语的范围22 6 简单的歧义27 第二章角色和多层连接35 1 跨心理空间的代词35 2 角色39 3 第一序位的等价51 4 非限定性词语55 5 命名与角色63 第三章预设:传递,转移和映射策略82 1 初步研究82 2 预设与空间85 3 对组合、撤销和先前程序性方法的评论100 4 预设的转移105 第四章违实与比较109 第五章跨空间连接词语、哲学问题和未来的视角143 参考文献176
THANK YOU group: Mental
Space members: Zheng Yawei Peng Jing Ma Jianhui
三.心理空间的分类 时间空间:in 1866, last year, three years ago. etc. 空间空间: in London, in my home town. etc. 域空间: in this new California religion, the devil is an angel. 假设空间: if , suppose that, if only. etc. 时态和语语态空间: he is , i was , they had... etc.
五.意义及应用 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部分,它旨在解释和分析语义。通过一个心理空 间继续派生一个或多个互不相同的子空间,也可以 由于成分之间的某种关联与其他心理空间在概念 层面上进行概念整合,从而起到解释分析语篇的 功能。目前该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比如指称(reference)、和隐喻(metaphor)。 心理空间结合概念整合理论自进入21世纪以 来在两个方面又有更加长足的发展。心理空间和 概念整合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意义是在具有创 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过程中被动态地建构起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该理论特别适用于解释富有创造性 的机制和过程,如文学分析、艺术分析、文体学 和诗学,比喻语言、语法、话语分析和神经语言 学等领域。
M
6 领导: “我们(我)今年的工作是很成功的” 7 作者:“我们(我)这本书是关于爱情的” 8 We (I) have been observing it for years, but we(I)are uable to find the solutions.
社 会 地 位
a b
a’b’
R
M
例6,7,8中,选择这样的代词原因是因为想要达到各 种目的,比如例6,7中为了缩短心理距离,显的更加有 礼貌,使听者更加容易接受。这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用处 很大,这类词的使用可以显示人物之间的关,也可以显 示人物的性格。例如《红楼梦》上下级之间经常会有这 样类似“咱们”的称呼,这可以突显人与人之间尔虞我 诈的复杂关系。
Eg:(a )Max is 23. (b) He has lived abroad. (c) In 1990, he lived in Rome. (d) In 1991 he would move to Venice. (e) He would then have lived a year in Rome. 我们从“Max is 23.”信息构建基础空间开始,使这 一空间为焦点,并附加上Max过去在外国生活( Max live abroad)的信息。在句(c)中“In 1990”是空间构建词, 建立新的焦点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其内容为”Max live in Rome”。在句(d)中新的焦点空间成为我们考察Max 迁移的一个视点。与此同时1990相比,我们把1991看作 将来,因此从这一视点,我们构建了另一个新的焦点空间 -----1991,其内容为”Max move to Venice”。在句(e) 中,1990空间和1991空间仍分别为视点和焦点。其内容 是相对于焦点1991的过去时间(live a year in Rome), 由此 可见,空间的构建是由一系列事件,视角和焦点的变换组 成的。
四. 心理空间介绍。
心理空间理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业已成为认知语言 学五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认知语言学的五个比较重要的研 究方向包括: (1)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如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和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2)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如认知体验性 (embodiment)、概念隐喻和转喻;(3)认知语篇的研究方 向,如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4)认知社会语言学方向, 如词汇语义的变异和文化模式;(5)比喻语言加工的心理语 言学以及以用法为基础(usage based)的语言习得研究方向。 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已 成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张辉、杨波,2008)
a
a' b
R
M
例3中,用“来”不用“去”,是因为这样可以 缩短心理距离,加深彼此的亲近度,显示了较 近的人际关系。
4 “ 来我平时去的酒吧吧。”
a b
a'
R
M
例4中,用来不用去,是因为“来”表示是说话 者偏爱这个酒吧,是一种好恶的态度。 5 “你下周有演讲是吧,我会来参加的。”
a b
a' b
R
例Hale Waihona Puke Baidu,同3
心理空间理论着重研究说话人构建的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 关系。Fauconnier认为说话人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实义 词都反映了说话人对某一种情景所构建的心理构建(amental representation)。 他认为心理空间的一个组成成分就涉及在不同空间里的成 分和关系之间的映射。空间之间的映射能够建立在许多不同种 类的关系之上,如等同、相似性、类推、换喻、提喻和表征的 语用功能。 Eg: 在“我五岁的时候去过北京”中,五岁的“我”和说这 句话时的“我”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等同映射。 再如,转喻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 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有了这一功能,作者的名字可用 来指称其著作就是一例,例如Plato takes up half of the top shelf of that bookcase。
Reference:
[1] Fauconnier, G. 1985/1994. Mental Spaces[M]. Cambridge, Mas: MIT Press/Cambridge: CUP. Brandt, P. A. 2005. Mental spac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 A Critical Com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 Brandt, P. A. 2005. Mental spaces and cognitive semantics: A Critical Com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Cambridge, Mas: MIT Press/Cambridge: CUP. [4] 周蔷 张萱 李斌.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远、近指示语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J].河北学刊,2008,(4). [5] 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6). [6] 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五:指示现象(上)[J].国外语言学,1987,(2). [7] 孙瑾. 日常交际中话语的空间性研究[D]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20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