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儒学传播动力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学传播动力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大众化 的传播工作 , 是有十分重要 的借鉴作用 。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只注重从理论层面的 理论通俗化 , 于怎样实现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也只是在 “ 对 灌 输” 方面提出建议 , 研究视野仅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 论方面的认识, 对于当前怎样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没能 开拓更好 的方式方法。对儒学的传播 方式 的特点及儒学传 播发展 中的得失做 实证研究 , 通过对 比研究能更好 地找 到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传播 路径 , 立更有针 对性 的传 建 播机制 , 当前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更明显 。 以使 有许多学者认为儒学 的存在仅 仅只是一种过时的 以
滑坡就是受传统 文化的深刻影响 的结果 , 从而对以儒学为 主体 的传统文化 全盘否定 。 也有学者注 意到儒学对亚洲 四小龙经济 的作用 , 认为 处理中国当前的种种问题应该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智慧 , 用儒学 中的人文关怀 去除工业文 明的过度物质化 , 对儒学 重新 阐释 , 为儒学的第三次 复兴 , 视 来补救时弊 。 笔者认为 , 国的 问题 必须 以中国 的方式解 决 , 中 简单 地认 同马克思 主义 可 以解 决任何 问题 , 是教条 主义 ; 果 如 只希望求助于传统文化来 解决中 国现代化转型 中的 问题 , 那是一厢情愿 。对 中国传 统文化必须加 以区分 , 汲取 只有 精华 , 才能对 现代 中国的发展有所裨 益。中国革命 和社 会 主义建 设的历史证 明: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 当前社会发展 和 建 设的指导思想 , 我们 什么时候真正按马克思 主义原则 处 理 我国国情 , 我们 的各项 事业就 能获得 发展 , 么时候背 什 离马克 思主义 , 我们 的发展和建设就受到挫折 。马克思 主 义 是指 导当前中 国发展与振兴 的理 论基石。 马克思 主义 在中 国发展取得 了优异 的成绩 , 了毛 形成 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及“ 三个代表” 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理论成果 , 了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发 展理论 , 形成 以 实践 的方式 回答 了什 么是社会主义 、 建设 怎样的社 会主义 以及 以什 么样 的方式发 展社 会主义 等重 大理论 问题。 以 上理论成果 的取 得在很大 程度 上是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的 结果 。但是 , 在实际中 , 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化仍 然存在一 些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初探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初探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初探作者:林坚来源:《人文杂志》2010年第01期内容提要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境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是儒学走向现代化的一种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形式的体现。

二者的结合点,可从人道观、自然观、群体观、实践观、价值观、政治意识、道德观念、经济观念、教育思想、社会理念、国际学说等方面寻找。

关键词儒学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1-0053-08儒家思想是一个多元的思想体系,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教育、政治、法律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有着逻辑结构的科学体系。

人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包含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人学等方面的内容。

(注:参见拙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结构新探》,《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

)从思想体系或逻辑体系来看,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很不相同,曾被人认为是相互冲突的。

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求同存异,把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一、历史背景检视儒学的历史命运两千多年来,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儒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彰显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性,确立了中国的文化理想;第二个时期,从宋代开始,对儒学进行了创造性的重建,吸收、消融了佛教心性,把建立道德主体放在第一位主张“内圣外王”,认为只有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尊严,才能显发为“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维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命;第三个时期,即现代新儒学,是在西学东渐、传统儒学受到巨大冲击之下兴起的,以恢复和确立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借鉴儒家思想传播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借鉴儒家思想传播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儒家思想传播途径
广 泛 的传 播 。
儒家思想 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传播途径 的影 响 , 儒家思 想通过学校 、 家庭 、 社 会“ 三位一 体” 的 传播 体系使其遍 布于社会生 活 的每个 角落 , 让 更多 的 人认识 、 了解 、 掌握它 的内在精髓 。 ( 一) 通过政 府力量建立教 学体 系 春秋战国时期 , “ 士” 从封建社会制度 中得 到解放 , 成为 自由流 动的社会力 量 , 从事 与知识技能 有关 的脑 力活动。 “ 士” 周游 列国宣扬政治 主张 , 称 为“ 游 士” 。 “ 游 士” 本身有知识技 能还可起 到号 召作用 , 在诸侯混 战的 军事斗争 中成为诸 侯们争 取的对 象。各诸侯发 出纳士 信号 , 引游 士人 其 门下 , 为其效 力 。 ” … 诸 侯争 斗对 “ 士” 的需求推动 了私学 的发 展 , 同时私学 也得到政府 的大力支持 。 自殷周 以来 , 教育都是官府垄断 , 受教育的人上至 天子 、 太子及其子弟 , 下至乡遂所举之贤能及侯 国之贡 士, 全是贵族人士 。孔子认为教育不是贵族的专利 , 倡 导“ 有教无类 ” 的教育主张 , 不分贫富差别 , 不论地位高 低, 不论个人身世 , 不 区别 民族 、 种族 , 人人都应享有平 等接受教育 的权利 , 提倡教育平等 。不分长幼 , 对受教 育者不规定年龄 , 认为学无止境 , 教育可 以是一种终身 教 育。 自汉代 董仲舒提 出“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的政 策以来 , 儒 家思想逐渐 成为 中国古代 封建社会 的主流 政治 思想 。为了达到思想 观点 的一致 , 建立一套 “ 尊正 统” 的垄 断机制 , 通过修建官学招 收学生入学 以及选拔 基层 官 吏 到京 师 向博 士学 习两 项措 施 , 大力 推 广儒 学 。唐代 官学制度得 到完善 , 逐 渐形成 了中央官学 与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儒家思想的背景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除了政治的、革命的等实践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若干基本观点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似相通之处,尤其是儒家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过几次中外文化大接触。

而在最近一次的文化交汇过程中,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它作为1949年以来指导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官方哲学。

究其原因,除了政治的、革命的等实践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若干基本观点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似相通之处,如儒家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正如皮亚杰发生认识学所说,任何一种新知识的接受,其图式和知识体系都不能和旧有结构差别过大。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最终认可和选择马克思主义,与接受主体自身的文化底蕴相关,即“除了实践上的根据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新青年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原因,还在于学理上的相容性和相似性”。

①本文尝试解答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之间有何相似相通之处?这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何影响?一,唯物论一直以来,让西方人困惑惊讶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竟然有那么多的人信仰无神论,中国人是如何摆脱死的恐惧又如何寄托精神实在是不可思议。

以往我们将这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中国的传播及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实际上让中国人如此轻易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早有此渊源。

儒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重人轻神、重现实,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存而不论,或认为除可感知得物质世界之外别无本体。

孔子以“人本”代替“神本”,荀子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范缜对于神不灭的批判,提出了关于形神关系的正确理论,王夫之提出“天下唯器”的精湛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思想的会通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思想的会通及其当代价值

55研究与探讨DISCOVERY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该理论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

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有效途径。

文章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家思想的会通之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角度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之处,从中获得启迪,并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儒家思想;实践;认识;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

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制度正式确立,资本主义经济也随之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期,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欧洲的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马克思主义便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它是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的东方社会,脱胎于封建社会的桎梏之中,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衰退,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文化遭到破坏,社会正处于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的时期。

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对地主有着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

经济的转变带来思想领域的改变。

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当时社会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形态,同时也影响着儒家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家思想的会通之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儒家思想则有朴素直观性,其中包含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具有集合体的性质。

儒家思想利用民间文艺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家思想利用民间文艺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家思想利用民间文艺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作者:韩冰,刘春元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3年第04期摘要:儒家思想利用乐、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传播方式,使儒家思想的传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实现儒家思想的普及,这种传播方式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对接融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被人民大众所掌握、运用。

当代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可借助红色文化、经典影视、网络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间文艺目前,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纵观中国思想界发展的历史长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利用民间文艺传播方式积累的成功普及经验,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民间文艺对儒家思想的传播音乐、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将儒家思想以歌唱、演绎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扩大了传播范围,促使儒家思想在草根阶级中的传播,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所认知。

(一)“乐”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乐”不仅仅指现代音乐学意义上的音乐,而且也指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1](P.11)“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社会各界的推崇。

儒家历来重视“乐”的政治功能,主张用“乐”向人们灌输“礼”的思想。

孔子晚年的很大精力都在为《诗经》订正乐曲,诗三百皆入乐,诗词都是配乐的歌词。

孔子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把音乐作为推行礼、乐的手段与工具。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尚治民,莫善于礼。

”用音乐改造社会风俗,而移风易俗的目的又是达到“安上治民”。

虽然孔子对“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直至荀子作的专论音乐的《荀子·乐论》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试论传统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试论传统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化的影响
刘 佳
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开篇语 第二部分:“内圣外王”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之“共产党员的修养” 第三部分:“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之“以人为本” 第四部分:结语
一.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的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 的,而其中,占传统文化主流位置的儒家文化在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过程,其作用力不 可忽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 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古代思想的影响 下进一步深化。在发展和继承儒家人本 主义的思想下,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 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对马克 思主义起积极作用的精华理论,同时也 要注意其中的“糟粕”对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所起的消极作用。 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是中国 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内圣
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内圣外王
外王 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内心斗争 思想纯粹,道德高尚
党性修养
阶级斗争 道德教化 ,和谐社会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 内圣外王 治的直接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认为政治 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 有借助政治的力量,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 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 的政治是不得民心的,也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这种以道德治理天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 生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理念是一脉相承 一脉相承的。 和谐社会 一脉相承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

产生于西方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家思想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然而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陆取得支配地位,救亡的现实需要固然是关键,也与作为接受主体的中国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互动的过程。

总结分析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异中之同,历史地看待儒家思想,无疑有利于适度把握中国儒家思想的积极成分,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理论品格:“实践”与“实用理性”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对于理论活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①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逐步实现理想。

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而是致力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自己的理论。

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共同纲领,组成第一国际,具体指导各国的工人斗争,支持巴黎公社等等。

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性、价值和力量不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且在于它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儒家思想也具有强烈的实用(践)理性特征②。

儒家的实用理性就是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事物,它不在理论上探求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认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妥善处理它,一切都放在实用的理性天平上加以衡量。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后世各代不时有功利学派的声音。

实用理性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的思想共融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的思想共融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的思想共融如何定位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关系,成为当前社会思想领域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儒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链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儒学的有机结合,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持续生命力、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中国现代儒学也应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古为今用,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标签: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共融近年来,随着国学、儒学在全社会的持续升温,如何定位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关系,成为当前社会思想领域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改革发展事业的灵魂,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勾连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传统民俗、共同思维和民族认同,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框架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传统儒家思想在凝聚民族力量与振奋本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影响着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在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和谐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同时,中国儒家思想的命运在关键的节点上要想防止像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一样走入保守主义、封闭主义的怪圈,也必须有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人民大众的需要,实现“旧瓶装新酒”“古为今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探讨两者之间的共融、共鸣,进而探讨理论、哲学、实践方面的共建、互补。

一、理论品质在重视实践上实现思想共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实践,强调人类社会以实践为基础,实践观点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旧的哲学的关键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渗透着实践的观点,在证明世界是物质统一性的过程中,实践是人与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认识论论上,认识是由实践所决定的,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验证认识是否正确、真理是否科学都必须依据实践这个“唯一标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存之所以存在,其方式就是实践;人类和社会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乃至解放,也必须藉由实践提供根本的动力。

浅析儒家思想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作者:孔庆伟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4期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血脉,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当中。

而儒家思想自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开创至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深厚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传播;影响力一、儒家思想传播与发展从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儒家思想为何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奉为主流经典并传承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其所传承的并不是单一的流派,也不是个别宗教的理念,它结合吸收了中华数千年的百家思想,以其自身多元化海纳百川,同时根据时代更迭、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才造就了当今被称为“整个中华文明的经典”的儒家思想。

两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术已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儒术,两汉时期的儒术是由董仲舒等儒家学者继承前人儒家思想,并且糅合了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各学派的优点,从而发展成了董仲舒等人理想的儒术。

两汉时期儒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这种思想是在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孟子的“施仁政”、荀子的礼法并重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结合了墨家的“兼爱”、“非攻”、阴阳五行学说和部分宗教色彩等理念,为儒家思想的发展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迸发了力量。

宋明时期,由于汉朝末期社会腐败,而唐朝官方又主推道教,儒学跌入谷底亟需重振发展。

宋朝诞生的“理学”,以朱熹作为其集大成者,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重视个人名节与修养。

明朝诞生的“心学”,以王守仁为代表,认为“心即理也”,崇尚以心灵去感知万物的唯心主义,促进了个体的解放也导致了不良风气的传播。

总体看来,宋明时期的儒学不仅具有前朝用于法制的政治功能,还补充了作为道德体系使人修养身心的社会功能。

清朝时期的儒学从宋明时期的性理之学不断演化为考据之学。

代表人物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把现实生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倡“实学”批判“理学”;黄宗羲弘扬“法治”反对“人治”;而王夫之提出了“天下惟器”等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理学和王守仁的心学,并对之提出了批判。

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 家 思 想 的 特 色 传 播 途 径
儒 家思 想从 两 年多年前 产 生 , 绵 延不 绝 、 一 直传
承至今 , 影 响深远 。究 其原 因 , 无 疑与 其借 助官 方办 学、 乡规 民约 、 民间 艺 术 、 榜样 示 范和 童 蒙 教 育这 些
独特 的传播 途径具 有 密切 的关 系 。 1 . 官办 学堂 对儒 家思 想 的 传播 。在 汉 朝 时 期 , 儒学 大师董 仲舒 继 承 和 发扬 了儒 家 思 想 , 在 继 承前
2 . 乡规 民 约 对 儒 家 思 想 的 传 播 。 乡 规 民 约 也 是
儒 家思想 的独特传 播方 式 。在大 力推 进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化 的今 天 , 深 入探讨 儒 家思想 的传 播方 式 , 研 究 这 一独 特 传 播 方 式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有 益 启 示, 无疑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现 实价值 。
由此 官学 制度 正式 建立 。此 时的官 学 主要分 为 中央
官学 和地 方官 学两 部 分 。中 央官 学 主 要设 太 学 , 这 就是 现代 意义 上 的大学 , 而地 方官学 分 为学 、 校、 庠、 序 。此时 官学 的主 要 学 习 内容 就 是 儒 学 , 《 论语》 和
《 孝经 》 为 公共 必修 课 。到 了唐 代 的时 候 , 官 学 制度
已达 到完 备状 态 。此时 中央 官学 和地方 官学专 修儒
生 。他认 为人 要 遵 从 善 良内心 , 做 人 要讲 诚 信 。孟 子支 持仁 者上 位 , 建 议官府 要 减少赋 税劳 役 , 倡 导政
府救 济关 爱 民众 , 同时还 强调 教育 的重要 性 , 注重 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儒家思想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儒家思想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儒家思想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除了政治的、革命的等实践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若干基本观点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似相通之处,尤其是儒家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标签: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过几次中外文化大接触。

而在最近一次的文化交汇过程中,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它作为1949年以来指导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官方哲学。

究其原因,除了政治的、革命的等实践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若干基本观点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似相通之处,如儒家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正如皮亚杰发生认识学所说,任何一种新知识的接受,其图式和知识体系都不能和旧有结构差别过大。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最终认可和选择马克思主义,与接受主体自身的文化底蕴相关,即“除了实践上的根据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新青年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原因,还在于学理上的相容性和相似性”。

①本文尝试解答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之间有何相似相通之处?这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何影响?一、唯物论一直以来,让西方人困惑惊讶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竟然有那么多的人信仰无神论,中国人是如何摆脱死的恐惧又如何寄托精神实在是不可思议。

以往我们将这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中国的传播及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实际上让中国人如此轻易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早有此渊源。

儒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重人轻神、重现实,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存而不论,或认为除可感知得物质世界之外别无本体。

孔子以“人本”代替“神本”,荀子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范缜对于神不灭的批判,提出了关于形神关系的正确理论,王夫之提出“天下唯器”的精湛观点。

浅谈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作者:宁子健翟艺霏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起就一直备受全世界的关注,我国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的拥护者。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合理路径。

虽然关于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古今中外学者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但是关于通过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分析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相关文章却不多,所以本文的研究价值即在于此。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从十七大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十九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再一次碰撞,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文化是国家的魂,没有强大的文化基石支撑,就筑造不了社会主义大厦。

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是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两架马车,只有拉好这两架车,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把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定高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几经浮沉,曾长期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学说,也曾跌落神坛,一度被封杀扼制,如今儒家思想俨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有很多共同处,所以通过剖析借鉴儒家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蓬勃发展,是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做之事,也是我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1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義的相遇,是东方传统思想和西方科学理论的精彩碰撞,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还是辩证统一,这一问题的答案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

儒学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儒学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众化是发展 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大众 接受马克思主 义 ,马克 思主义才能在实践 中得 以发展 ;三是实践 角度:马克思主义 只有在人 民群众接 受并成为改造 现实 问题 的方法,才能实现大众化 。


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 问题
克思主义在大 众中的统摄作用 。 后现代主 义思潮 在 我 国的传播 ,使 得大众形成一种平面化 、即时化 、 碎片化 、反 权威的消费心理 ,以往 很有效政治动员

9 9—
宣传 ,变得投入大 ,声势大 ,而效 果差 ,从而也在

生哲学,儒学的发展与传 播,在思想 内质上是这三 个 范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 汉朝独尊儒术 ,
定程度上影响 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 的认 同。
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储 备相对 较少 ,理解水
平相对较低 , 对理论形态 的马克思主义接受起来本 身就有 困难 ,当前对 马克思主义 的宣传理论性强 , 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也不感兴趣 。象艾思奇的 《 大众
政治权威为主体的传播形式可以吸引时代精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的研究兴趣加快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快速普及到人民的各个领域加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接受与研究的兴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权威传播理论性强往往与制度相结合传播强度大可信度高传播渠道畅通政治权威传播有资金支持传播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对理论与时代把握优势明显
第3 5 卷第 2 期
Vo 1 . 35 N O. 2
宁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4 月
Apr . 2 01 4
文章编号 :1 0 ( ) 4 —1 8 7 7( 2 0 1 4)0 2 —o o 9 9 _ _ _ o 6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理论思考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理论思考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理论思考摘要: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一定的契合,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探究。

关键词: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及其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存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学的影响最大,它深深沉淀于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中,至今仍影响着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波及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所以研究传统文化不能抛开儒学。

儒学产生于先秦,先秦儒学的最高成就是确立了仁、义、礼为核心的价值观。

儒家哲学的范围概括说起来,可以用《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

孔子也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智也。

”按儒家说法,必须三德具备,人格才算完成。

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与西方近代精神相近。

儒家思想当中的中庸精神不能不提,《中庸》记载,“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而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的中庸是依时,依事,依问题而采取中庸的态度,所以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没有立场的。

儒家也谈论人性问题,谈论知行分合的问题,谈论“民德归厚”的问题。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还包含了现在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宇宙学,生态学与伦理学等,总之范围广博,内容庞杂。

下面简单说说儒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儒学产生于先秦,在汉代时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占据“独尊”的地位,魏晋至隋唐,儒学地位稍有下降,以后道教等异军突起,但宋至清,儒学仍居于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

中国思想,儒家之外,也不是没有别的学派,但孔子至近代,还是儒家的势力最大,这与发展的儒学擅于吸收有极大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儒学由兴盛而衰落,失去了支配地位,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了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此种情况下,有的对儒学产生了不用的态度,说儒学是“明日黄花”,极端时是在五四时期有专打孔家店,要把线装书抛在茅坑里三千年等做法,种种此类被批的体无完肤。

传统儒学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启示

传统儒学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启示
发 展 受 新时 期 出现 的新 情况 的影 响偏

儒 学文 化是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营 养支撑
离了原 来马 克思 所设 想的 轨道 , 使马 克思 主义 在新 时期 的发展 相对
回顾 历史发 现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过程 中的 每一 次历 史性 飞跃 滞 后 , 陷入 困境 。具体 原 因一 是资本 主义 国家 已经 意识 到资本 主义 和 理论 成 果 的取 得 , 都离 不开 马 克思 主义 对 中 国本 土文 化 , 特别 是 制度 的生 命力在 逐渐 削 弱 , 他 们千 方百计 地利 用福 利政策 等社 会主 儒学 文化 的吸收 和融会 。 义制 度 中的 利 民政 策安 抚 民心 , 弥 补 资本 主义 制 度的 干疮 百 孔 , 挽 1 、 马克 思主 义能 传入 中 国并为 国人 所接 受, 得 益 于儒 学文化 的 救 濒 临破 产 的 资本 主 义 制 度 , 凯恩 斯 国 家 干预 论 就 是基 于 此 提 出 包容性 的 。二 是人 类 社会 历 史的 演变 尤 其是 社 会主 义制 度 的发 展 比马 克 “ 取 其 精华 , 去 其 糟粕 ” , 主张 相 融相 济 是传 统 儒学 对待 外 来文 思 所料 想的 更为 复杂 。【 】 马克思 没有 料想 到第 三次 科技 革命 , 网络 化 和 各种新 文化 的价 值 取向 , 也是 实践取 得 成果 的重要 保 障 。在 中 时代 的到 来 以及全 球化 浪潮下 经济 全球 化 、 世 界一 体化 的席 卷等 因 国革 命早 期 , 以 王明 为 代表 的 “ 左 ”倾 教 条主 义忽 视 中 国国 情 , 把 素 的出现 , 使资 本主 义 和社 会 主义 不只 是 敌 我对立 , 而且 是求 同存 马 克思 主义 教条 化 , 本本 主义 , 照抄 照搬 而联模 式 , 使中 国革 命陷 入 异 、 共 同发展 。这些 因素 的出现不 但没有 加快资 本主义 灭亡 的进程 , 了巨 大 困境 。而 深 受中 国传 统 文化 熏 陶的 伟大 领 袖毛 泽 东则 看到 反而 缓减 了资 本主义 固有 的矛 盾 , 再加上 全球 生态 环境恶 化 客观上 了马 克思 主 义在 中 国发 展 的契 机 , 他 以中 国传 统文 化 为背 景 , 实 事 阻碍 了人 类社 会的发 展 尤其是 社会 主义 的发展 , 这 种种 原 因更延缓 求是 地结 合 中 国国 情 ,“ 古 为今 用 , 洋为 中 用 ” , 运 用儒 学经 典 要义 了马克 思所 勾勒的 人类社 会理想 蓝图 的实现 。 团结广 大人 民群 众指 导中 国革命 , 最终领 导中 国革命 取得胜利 。 2 、 马 克思主 义作 为中 国主 流意识 形态 受到挑战 2 、 马克 思主 义能在 中国不 断发展 , 得 益 于儒 学文化 丰富 的营 养 中 国作 为世界 上 社会 主义 制度发 展较 好的 国 家, 也作 为世 界上 支 撑 最大 的 社会 主义 国 家 , 马克 思主 义 在 中国 的发 展程 度 、 发展 状 态直 马克 思 主义在 中 国不断 与传 统儒 学文 化融 会 , 在 儒学 文化 的滋 接关 乎世 界社 会主义 运动 的发 展 前景 。然 而 , 马克 思主义 在 中 国却 养中 不 断发 展 。毛泽 东 思想 作 为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第 一个 理 论 陷 入 了自身 发 展 的瓶 颈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多 元价 值观 念不 断 涌入 , 成果 , 就 是马 克 思 主义 与传 统 儒学 思想 碰 撞 的结 晶 , 是马 克思 主 义 占 据主 流意 识 形态 领 域 的马 克思 主 义受 到 冲击 。再 加上 经济 全 球 同传 统 儒 学第 一 次 融 会 的成 功 典 范 , 没 有传 统 儒 学文 化 作 营 养 支 化 , 世 界一 体化 背景 下 , 贫 富 差距 不 断拉 大 , 仇 富 心理 不断 滋 生 , 环 撑, 中国 革命 不 可能 很 快地 取 得伟 大胜 利 , 马克 思 主义 也 不可 能 在 境恶 化 , 失 业率 上升 , 信 仰 缺失 , 社 会 矛盾 ? 0 N 0 , 社 会不 稳 定 因素增 利 益集 团 为 了维护 自 身 的利 益 , 实现 自身 利益 中 国大 地生 根发 芽 , 繁 荣发 展 。新 中 国建 设B 寸 期, 深 受中 国传 统 儒 加 。各个 利 益 阶层 、 学文 化 影响 的第 二 代领 导 人邓 小 平领 导 中国人 民进行 了改革 开 放 的最 大化 , 寻找 不 同的理 论 , 不 论是 资本 主义 的还 是社 会主义 的 , 不 和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 建设 的 伟大 事 业 , 取 得 了辉 煌 的成 就 , 这是 马 克 论 是先 进 的还 是腐 朽 的 , 只要 是 能够 代表 各 自阶 层 的 , 只 要是 能 够 思 主义 同中 国传 统儒 学思想 第二次 融会 的成功 典范 。 为 自身 服务 的 , 都拿 来 为 自身 辩护 。在 这样 的情况 下 , 非 主流 意识 3 、 马 克思主 义 能在 中 国取得 丰 硕成 果 , 得 益 于与儒 学 文化 的深 形态迅 速发展 , 主 流意识 形态 受到挑 战 。

浅析儒家思想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浅析儒家思想传播对中国的影响孔庆伟孔子博物馆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血脉,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当中。

而儒家思想自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开创至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深厚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传播;影响力一、儒家思想传播与发展从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儒家思想为何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奉为主流经典并传承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其所传承的并不是单一的流派,也不是个别宗教的理念,它结合吸收了中华数千年的百家思想,以其自身多元化海纳百川,同时根据时代更迭、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才造就了当今被称为“整个中华文明的经典”的儒家思想。

两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术已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儒术,两汉时期的儒术是由董仲舒等儒家学者继承前人儒家思想,并且糅合了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各学派的优点,从而发展成了董仲舒等人理想的儒术。

两汉时期儒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这种思想是在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孟子的“施仁政”、荀子的礼法并重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结合了墨家的“兼爱”、“非攻”、阴阳五行学说和部分宗教色彩等理念,为儒家思想的发展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迸发了力量。

宋明时期,由于汉朝末期社会腐败,而唐朝官方又主推道教,儒学跌入谷底亟需重振发展。

宋朝诞生的“理学”,以朱熹作为其集大成者,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重视个人名节与修养。

明朝诞生的“心学”,以王守仁为代表,认为“心即理也”,崇尚以心灵去感知万物的唯心主义,促进了个体的解放也导致了不良风气的传播。

总体看来,宋明时期的儒学不仅具有前朝用于法制的政治功能,还补充了作为道德体系使人修养身心的社会功能。

清朝时期的儒学从宋明时期的性理之学不断演化为考据之学。

代表人物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把现实生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倡“实学”批判“理学”;黄宗羲弘扬“法治”反对“人治”;而王夫之提出了“天下惟器”等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理学和王守仁的心学,并对之提出了批判。

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余荣华;张铁武
【期刊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文化土壤,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基因。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普遍具有儒家文化的实践品格。

儒家文化在当下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发展创新以及大众化。

该文拟从成长土壤、文化来源、实践品格、互利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对儒家文化的开发以及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开发性路径创新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目的在于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余荣华;张铁武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关系探微 [J], 王彦杰;杨月清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家文化的汲取 [J], 周秀红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儒家文化 [J], 张玲睿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儒家文化影响 [J], 王艺璐
5.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进步作用 [J], 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儒家文化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儒家文化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儒家文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思想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传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要普遍具备的实践品格。

在当代的发展中存在时代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问题。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其理论及路径进行创新。

标签:儒家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1.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土壤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人们历来研究的焦点之一,就我国传统文化而言,儒家文化位于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壮大,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应调节社会发展,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儒家文化在发展的两千多年中,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的结晶,可以说,儒家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是由儒学精神、广泛的范围及相应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因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与儒家文化及思想融会贯通。

2.离不开儒家文化的环境(1)儒家文化具有先天的传播条件。

儒家文化起始于春秋年间,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化速度进程加快,我国国际之间的交流密切,儒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关注,部分西方学者开始纷纷研究儒家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会相应地产生一定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成了我国一种无意识的自觉思想。

(2)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理论体系较为完备。

儒家文化从春秋发展至今,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并且在学者与先人不断丰富、创新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理论体系庞大,并且完备。

儒家文化发展至今,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时至今日,儒家文化的价值仍旧不断被人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实践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二、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十七大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十九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再一次碰撞,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文化是国家的魂,没有强大的文化基石支撑,就筑造不了社会主义大厦。

可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是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两架马车,只有拉好这两架车,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把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定高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几经浮沉,曾长期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学说,也曾跌落神坛,一度被封杀扼制,如今儒家思想俨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有很多共同处,所以通过剖析借鉴儒家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蓬勃发展,是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做之事,也是我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1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是东方传统思想和西方科学理论的精彩碰撞,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还是辩证统一,这一问题的答案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

对立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偏激的观点孤立了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们是一张纸的正反面,非正即负,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须摒弃一切儒家思想的内容,是完全独立于儒家思想的存在。

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就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

显然,这样的观点并不适用于当今中国的发展。

并存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兴起给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条件,并且对我国国情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很多主导思想和理论方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提供了传播和兴起的条件和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又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似部分可以在进行融合之后产生新的思想理念,对于两者的差异之处,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批判观加以运用,在对儒家思想扬弃的过程中实现现代性转换而马克思主义也能够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

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在内涵和本质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求同存异,扬长避短,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之路更为通畅光明。

2 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具备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儒家思想的应运而生是由于我国西周时代社会结构转换和经济状况、意识形态上的变化,也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对儒家思想传播付出的心血。

编辑专著,保存儒家文化精髓。

现今流传的儒家思想精华部分,大多来源于孔子的《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著作。

这些著作的内容和思想给予了当代学者许多指导和帮助,其中,《论语》一书中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游说诸侯,开办学堂,创立“士”阶层。

孔子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采用了许多新颖的方式,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处理也非常重视。

并建立一个新的且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政治主流“士”阶层。

他们向各国统治者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军事主张和外交主张,以及自己的文化观念。

而这种少见的社会现象就是游说诸侯,它的出现是由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士”阶层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多怀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推动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经验的交流,因此他们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活跃人物。

以乐教人,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以乐教人的教学方式在这套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孔子首创运用文艺的形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相比于先秦时期占主体地位的说教形式,新型的乐曲表达显得更加生动易于接受,并且能够在无形当中给予人们潜移默化而有深远的影响。

3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启示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就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开始生长,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儒家思想的转播方式那里,我们可以借鉴到,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抓住这个过程的四个要素:理论本体、受众群体、传播群体及传播方法。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过时的,相反,它是可以完全融入到各个时代中去,和时代精神完美融合,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也可以找到类似观点。

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是只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当代的诗浅谈儒家思想传播方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宁子健,翟艺霏(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起就一直备受全世界的关注,我国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的拥护者。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合理路径。

虽然关于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古今中外学者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但是关于通过借鉴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分析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相关文章却不多,所以本文的研究价值即在于此。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5-29-234-歌、散文、小说、歌曲、戏曲、电视、电影中,依然可以焕发新的活力,自身理论不断丰富,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得到广泛宣传和普及。

只有使用大家都能看明白的语言来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道理,保证做到用最简单的文字和最清新的文风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更为深刻的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人们在思想领域存在的困惑和不解,帮助他们分析目前存在的焦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定不能回避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要害问题,只有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解决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有意义,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二,受众群体。

在我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且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所以群众内部差异性较大。

因此,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要结合群体实际,针对不同群体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宣传策略。

比如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首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在此基础上才能谈传播马克思主义,所以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情况,细化出多种教育、宣传模式,形成多种类的普及内容。

第三,创新传播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理念知识的传播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中的授课方式、运用互联网展开更为丰富多彩的新型传播途径,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文化。

通过事迹报道、纪录片回忆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加地深入人心。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利用新的传媒手段和技术,分析其带来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媒介形式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的新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时效性、科学性、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受众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我国各种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两种方式传播,只有用最新的传播载体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体现其时代特色。

第四,培养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拥护群体。

这里的拥护群体与前文中的受众群体略有不同,马克思主义用户群体偏向于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的传播者。

笔者认为必须针对受众群体的层次和心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深入研究传播方法和规律,培养出一支在党的领导体制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

古往今来,国家或者官方宣传机构一直是经典文化诠释和传播的唯一主体,但是,随着文化非经典化和社会的转型,文化主体已己经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民间化的趋势,国家或者官方宣传机构不再是各种文化信息的唯一发布者,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也应该多元化、民间化、个性化。

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自上而下地灌输,同时也可以自下而上的前进,马克思主义不但可以被专家学者研究,也可以是每个平民百姓的日常谈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化,是可以充分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源泉。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传播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效果,其实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它们在传播方式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只不过本文侧重于从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播方式入手,因为儒学诞生于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在当时那样落后的年代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任何能获得的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逐步结合,深入拓展拓宽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1] 孙双武,罗新红.依据高考新理念精设专题 紧扣考点新变化有效复习(二)[J].试题与研究,2010(08).[2] 方光華,袁志偉.侯外廬的宋明理學史研究[J].国际阳明学研究,2013(01)(上接212页)农村还不能完全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农村孝道的“复归”需要来自社会的道德约束和法律、政策的强制力共同引导。

所以应当通过加强社会敬老宣传教育、建立老年人协会等方式,逐渐形成养老、敬老光荣的社会氛围。

2.3 文明创建有平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把主旋律唱得更响亮,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

一是打造一批文明示范片、示范带等,除了在春节期间组织社火队在各村进行了汇演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互助土族刺绣展、花儿演唱、戏曲演奏、二胡表演等民俗活动,改变以往文明创建“形式化”的问题,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动态测评体系,把各村的创建活动纳入体系进行评比,支持发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等。

三是针对农家书屋空置、“文化垃圾”向农村蔓延的现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整治,依法取缔违法经营的“网吧”及音像制品摊点,引导村干部加强对各村建立的微信群中传播的低俗、谣传等不良碎片信息的管理,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四是开办全乡范围内的学法用法培训班,引导群众学法,将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和干部培训体系,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活动。

2.4 选树典型做“标杆”典型是旗帜,是方向,是时代主旋律的领唱者,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的有力抓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