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思考题: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思考题: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思考题: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5、人物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6、灾难性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7、广告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8、在新闻报道中应怎样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的误区?第六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根据“受众认知过程模式”讲述受众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内在过程的学科,而大众传媒媒体是广泛传播信息和观点的平台。
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的塑造与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机制。
一、心理学对大众传媒媒体的塑造与影响1. 感知与欲望的操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媒体通过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感,操控着人们的感知和欲望。
例如,广告中的明星代言和夸张的宣传手法会影响观众的购买决策,使人们追求所谓的“美好生活”。
2. 模仿与认同的形成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大众传媒媒体中的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会引导观众形成认同感,并模仿其中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3. 看待社会问题的调节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和解读,会影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媒体对待犯罪、灾难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报道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和反应。
二、大众传媒媒体对心理学的塑造与影响1. 心理健康观念的传播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传播心理学的知识,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议和指导。
媒体可以向公众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关注和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2. 偏见与刻板印象的强化大众传媒媒体在处理某些社会群体的报道中,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强化。
这种报道方式会影响公众对这些群体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对这些群体产生误解和歧视。
3. 心理问题的曝光与关注大众传媒媒体在报道心理问题时,可以将这些问题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这有助于推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解决方案的出现。
三、心理学与大众传媒媒体相互作用的机制1. 身份认同与信息选择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
大众传媒媒体会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并传播与其身份认同相符合的信息,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和态度。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一、行为主义心理学1.简介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
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
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
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
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
第一章施拉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传播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从欧洲为美国带来了欧洲流亡学者,吸引了美国学者,如 (009)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传播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010)施拉姆的传播学观施拉姆的传播学思想最直接受到统计局和战士新闻局的20多名工作人员和顾问的影响 (013)大众传播研究1942年始于国会图书馆 (014)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传播中”探讨那些种类的问题?我非常非常想做那样的事 (014)第一个传播学博士课程设在一个新闻学院(衣阿华)的开设,直接导致了传播领域之被分为两个分支学科: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016)“老爸”布莱尔及其弟子们(新闻学的来源,弟子们领导各新闻学院)布莱尔、普利策、埃利奥特新闻学因此在威斯康星开创起来 (16)威斯康星在20世纪30年代是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新闻学教育的种子机构,而布莱尔是开拓性人物 (17)新闻记者不仅要求被培养的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话事件由以生成的社会 (18)布莱尔的学科体系包括“一个为新闻学准备的、结构完整的4年期学习课程,......,与此同时,历史、经济学、政府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科学和文学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也被列入” (018)社会科学为新闻学提供基础,这个总概念......似乎事贯彻普利策和埃利奥特校长的提议 (019)衣阿华新闻学院盖洛普事民意测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奠基人 (021)施拉姆事莫特组织的“防止对演讲者粗暴协会”的成员之一,这个协会为著名的演讲者——模特说服他们到衣阿华旅行——提供演讲后的放松,引以为荣的事:它能够把杰出的公众人物带到衣阿华城来 (021)(施拉姆)领导新闻学院莫特辞职,施拉姆出任,表示“我希望所看到的新闻学院……所早就的学生将是整个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
它并不是一种职业型的新闻教学观,而是呼吁一种布莱尔式的课程,既包括少量的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大量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 (022)施拉姆超出了布莱尔一大步:它建立了大众传播方面的博士课程(1943);而不是像在威斯康星那样的新闻学方面的博士课程,涉及 (022)传播学奠基人所在地 (23)传播研究所(紧随博士课程建立之后创建)如果将研究机构设立在新闻学院内,其他社会科学家就很可能认为他与他们的研究兴趣没关联,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不大会参与到传播学来 (024)研究所比起一个系更容易开创而且能促进学科间的合作 (024)莫勒1947年代替施拉姆成为衣阿华新闻学院院长 (25)施拉姆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026)第一部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第二章达尔文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这些欧洲的理论基础间接地影响了1900年后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
传播心理研究,2 ,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普通心理学>
实验法
• 实验法:采用实验的手段来收集材料的研 究方法。实验有实验思想与实验方法之分; 实验思想就是控制的思想,实验的方法就 是控制的方法。
葛明贵 mgg109@
<普通心理学>
个案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采用追踪的方式,对一个 或者少数几个对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取 研究资料的方法。
Copyright © 2009 JL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1860年2月27日,林肯结束著 名的“库伯学院演 说”(Cooper Union Speech) 后来到布雷迪的摄影室。照片中 的林肯是个有尊严、刚毅与睿智 的人,这张照片驳斥了他的对手 所形容的粗鄙、乡愚与智能不足。 林肯说:“布雷迪的照片与库伯 学院演说使我当上美国总统。” "Make no mistake, gentlemen, Brady made me President!"
• 拉斯维尔:政治学者
• 主要进行宣传分析(负面欺 骗)、重点研究传播的功能, 运用内容分析法。主要贡献 是大众传播中的拉斯维尔模 式。即“五W线性传播模式” •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 途径——对何人——产生什 么效果
四大传播学科贡献者 4
• 卡尔· 霍夫兰:心理学家
• 开创了耶鲁学派,研究内 容是说服与传播,运用的 方法是实验心理学常用的 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传播 效果,后人评价卡尔· 霍夫 兰为进行说服实验所设计 的实验方法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传播心理研究
第一章:传播与心理
课程内容
• 传播与心理
• 行为主义学说与传播
• 精神分析学说与传播
• 认知心理学与传播
• 人本主义学说与传播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pdf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主要介绍了大众传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大众传媒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和主题:
1.心理学原理: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媒介心理学:介绍了媒介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媒介
认知、媒介影响、媒介伦理等。
3.传播心理学:介绍了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
过程、传播效果、受众心理等。
4.广告心理学:介绍了广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广告
创意、广告表现、广告效果等。
5.媒体心理学:介绍了媒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媒体
内容、媒体受众、媒体伦理等。
6.大众传播与心理健康:介绍了大众传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
括大众传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对大众传播的影响等。
7.大众传媒心理学的应用:介绍了大众传媒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包括媒介策划、媒体监测、媒体研究等。
此外,该教程还包括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也强调了媒介伦理和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引导读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大众传媒信息。
大众传播心理学 教学大纲
科技科普主题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众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3. 掌握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 大众传播心理学概述(4学时)介绍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阐述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传播者的心理(8学时)分析传播者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探讨传播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3. 受众的心理(12学时)介绍受众的需求、兴趣、态度和群体心理等对信息接受的影响。
分析受众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和信息处理过程。
4. 传播媒体与心理(8学时)研究不同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分析媒介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干预。
5. 传播效果与评估(4学时)探讨传播效果的概念、理论及影响因素。
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评估传播效果。
6.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4学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 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论文或报告,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4.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传播心理学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 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 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属于应 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一)教学内容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2.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3.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二)教学要求 了解: 了解: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掌握: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掌握: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 内向传播” 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传受者”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 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 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 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 的角度来看: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 ”的角度来看: 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 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 息的人。 息的人。 第二,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 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解。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 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 的界定, 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 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一、论述。
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关于人本主义,百度百科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人本主义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一切以人的需要为中心和衡量标准。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的物的需求到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多层次特点。
与此相对应,人的多层次需求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和最常见、是实用的报道角度。
但是随着媒介间竞争的加剧,在名利的驱使下,一些误导公众价值取向,降低公众审美情趣的报道屡见报端,这种表面上关心人的“人文主义”报道,实际上陷入了“伪人文主义的泥潭”。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陷入“伪人本主义呢”?1,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平性。
前几年的“杨丽娟事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杨丽娟疯狂追星,为了去香港见刘德华一面,他的父亲卖肾,当到达香港会见无果后,杨父跳海自杀,一时间,杨丽娟母女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个别媒体为了独家新闻,出钱让杨丽娟母女住宾馆,条件是其他媒体采访必须经过他们同意。
还有的媒体出钱让杨家去香港,促成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这种策划出来的新闻有什么真实,客观可言。
在大家开始反思并且批评杨丽娟的疯狂行为时,媒体又从她身边一个一个的离开,带着口诛笔伐离开。
“你们利用完我,就一个个离开了。
”杨丽娟如是说。
在对待当事人上,媒体占上风,对杨丽娟无公平可言,其实,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2、加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修养和行业的道德自律。
罗杰斯《传播学史》笔记(修改版)
第五章芝加哥学派(1915-1935)一,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重要的欧洲理论(特别是西美尔)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
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强调符号互动论。
4.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二,乔治.西梅尔和芝加哥学派西梅尔:德国人,受达尔文和斯宾塞影响,围绕社会进化,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生态学等问题从事教学和写作。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的中心问题是对社会化的理解,此观点由C.H.库利,G.H.米德和J.杜威推向前进,并将之系统地阐述为符号互动论。
西梅尔有关传播的理论观点:(1)社会由个体之间的传播所构成;(2)所有的人类传播代表着某种交流,具有交互的效果;(3)传播在彼此之间的社会距离不断改变的个体之间发生;(4)人类传播满足某些基本需要,诸如追求收入、教育或其他渴望达到的目标;(5)某些种类的传播随时间的发展成为稳定的或固定的,因而代表着文化和社会结构。
三,库利,杜威,米德和帕克1.共同的特征(1)改良派,通过更准确地理解社会问题而对抨击社会问题发生了兴趣;乐观主义者,主张为了美国民主制能在城市共同体中繁盛,社会进步是需要的。
(2)库利和米德创建了互动社会心理学,反对以直觉构成人类个性的基础,认为人际传播是个性构成的中心。
(3)强调人类传播的主观主义,即信息的接受者以某种为其所特有的方式解释信息的内容,而不是完全如同信源所意图的那样。
(4)早期芝加哥学派是经验的,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将统计的方法运用到量化资料的分析中。
2.库利(1)发展了两个主要的概念:“镜中我”,“初级群体”(2)三本主要著作:《人性和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3.杜威和实证哲学(1)他认为个体只有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发现自我意识,因此对于民主制度来说,共同体乃是基本的。
传播心理学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 内向传播” 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传受者”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 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 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 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呢? 神经生物学论、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 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主要理论是什么? 哪些 主要理论是什么? 奠基人: ①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刺激—反应心理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 反应心理 学”,即S—R心理学; 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 心理学; 代表人物: 心理学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新的新行 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荣格。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 象 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 心理动力的 两大支柱: 本能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 罗杰斯为代 马斯洛创立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 被称为除行为学派 精神分析以外 行为学派和 以外, 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 上的“第三势力” 上的“第三势力”。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导论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为后续分析 做好准备。
数据分析与解读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的基 本情况和数据的分布特征。
结果解读
结合研究问题和假设,对统计结果进行解读 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推论性统计
运用推论性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方差分 析等,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THANKS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文本分析法的优点可以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揭 示文本中的潜在信息和含义。
文本分析法的缺点
对于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分析过程可能较 为复杂和困难;同时,文本分析的结果也受 到分析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04
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问题明确
确定研究主题
01
明确研究兴趣点和目标,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03
受众行为研究的理 论和方法
介绍受众行为研究的经典理论和 方法,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 分层理论等。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探讨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在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大众传播学研究可以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如计算传播学、数据 驱动的传播研究等,以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在大众传 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的发展,这些技术将在大众传播 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自动化数据收集、智能数据 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研究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可视化 呈现,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一)概念:是由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可以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它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他规律进行综合型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学科定位:一个应用心理学,一个大众传播理论的次级学科,(三)研究对象: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①内容传播是“主我(I)”同“宾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自我传播的实质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
完成内在传播的两条途径:不断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自我认知。
②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2)研究传授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4)“传授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
对于“传受者”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从传者与受者是“人”的角度出发:二者作为“人”,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上有着许多共同点。
第二。
从传者和受者的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与受者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经常是发生变化的。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取代受众和传者,把传播活动视为这两种主体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现状(1)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可能性首先,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有相交之处其次,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者中的构成比例来看,这两门学科的学缘源远流长再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明证(2)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实性①学科未独立的原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均数不成熟的学科;研究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队伍还很弱小。
大众心理学_大众心理[修改版]
第一节作为生活环境的大众传媒1.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刊、互联网2.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一、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二、媒介现实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三、传媒表征与刻板印象二、媒介现实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大众传媒的内容往往并不是现实的完全写照,经过了各级各类传播者的选择、解释、重构。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具有以下五项特点:a. 信息并不全然真实地反映世界的真相与全貌;b.信息都经过复杂的筛选、包装、选择与组合;c.可能受到包括记者与编辑、媒体部门与组织负责人、政府、政党、广告主等各种个人或组织的影响。
d.媒体的传播科技特质,规定了媒体的表现形式或者内涵,从而制约了大众传播媒介呈现信息的方式。
e.大众传播的接收者本质上是媒体工业运作下产生的市场商品,作为广告主欲触及的目标对象。
4.昂特曼对《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报道由四个突出方面组成,它们构成了新闻解释的结构:事件解析分类概括三、传媒表征与刻板印象表征:人类对其周遭事物,经过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者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
传媒表征:指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形成途径:1.个人的亲身经验2.社会学习第二节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与大众传媒1.传媒与心理发展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传媒具有寻求信息、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等功能,这些功能始终离不开人的心理。
而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文化也离不开传媒的巨大影响2.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缘源远流长。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就有两位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和霍夫兰(hovland,3.作为传媒心理学研究核心的效果研究,更是体现了传媒与心理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特点(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需要与满足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
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媒体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向大众传递信息,还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由于媒体和传播的广泛应用,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
1. 媒体与认知心理学媒体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人们信息处理和判断的影响,探索媒体如何改变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认知。
例如,研究发现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形式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分配、记忆和决策过程。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媒体如何引起人们注意力偏向、记忆增强和决策承诺等现象,揭示了媒体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
2. 媒体与情绪心理学媒体不仅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
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个体情绪产生的影响,探索媒体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研究发现,影视剧、音乐、广告等媒体形式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或调节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问卷、生理指标测量和神经影像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媒体对情绪的调节机制和效应,为情绪管理和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 媒体与社会心理学媒体和传播不仅影响个体,还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社会认同、社会交往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揭示了媒体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新闻报道、广告和社交媒体等媒体形式能够塑造公众对社会群体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心理学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调查研究,研究媒体对社会认同、态度形成和社会影响的机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4. 媒体与发展心理学媒体和传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媒体在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应。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电子媒体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纵向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索了媒体使用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和青少年媒体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
❖ 1.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人类的共性 ❖ 2.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 ❖ 3.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地区(地域)的特点
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 1.节目定位的心理依据 ❖ a.广播影视节目在受者年龄上的定位
❖ b.广播影视节目在内容上的定位
❖ 2.影视节目内容的定级
奶或断奶太早,后来可能会过分纠缠配偶或者过分依赖配偶。
1-3岁
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 儿童之间大的冲突。父母创造的情绪氛围有持久影响。例如儿童 如果因上厕所时发生的意外而受到惩罚,就可能会变得抑制、肮 脏或浪费。
3-6岁 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
这种成熟的性本能。
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观点
❖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 精神结构理论
❖ 精神结构
❖ “本我”(Id)
❖ 无意识里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它是能量的巨大储藏处,完 全隐没在无意识里;它也是我们所有的热情、冲动和习惯的 来源;
❖ “自我”(ego)
❖ “自我”相对地在本质上却是文明的产物。它是每个人身上 不能不具有的“ 控制”室,主管我们维持一般正常而守法的 生活。
❖ 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危机和相应品质,P104.表4-1
年龄 0~1岁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4~65岁
65岁以后
特定心理危机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殖对停滞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
❖ 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 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 以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
第一部分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㈠、略传: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㈡、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901)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1917) ……
– 1907 年,阿德勒认为自卑与补偿是针对特定的生 理缺陷 – 1910 年以后,他提出自卑与补偿的概念其实应从 针对特定器官缺陷扩展到针对人在生理和社会等方 面处于低劣状态的普遍情境 3、生活风格: – 生活风格: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生活风格也 就是一个人的人格 – 三种途径可帮助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出生顺序 ——早期记忆 ——梦的分析
㈡、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阿德勒之所以把自己的思想叫个体心理学,是为了 强调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 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 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追求优越: – 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 追求优越和自卑感密切联系,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 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 越,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 2、自卑与补偿: – 自卑与补偿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是与生俱来 的
第二部分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引子: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㈠、荣格的生平: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 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 人 《里比多的变形与象征》 (《无意识心理学》)、《心 理类型学》
㈡、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 ——为区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 学,荣格将自己的思想称为分析心理学 1、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 • 字词联想实验: “情结指示词” • 情结理论: ——情结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一个个独立单元,它 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 ——情结是潜意识的,但足以影响意识活动 ——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它是集体潜意识或 原型和个人经验相联合而形成的 ——情结人人都有,但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因人 而异
㈢、本能论: –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每种本能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强度四个特征 –早期:性本能(里比多,libido)和自我本能 –后期:生本能和死本能 ㈣、人格论: 1、人格结构:(图) ★
人格部分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描 述
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⑤、生殖期( 12 ~20 岁):在青春期,个体最重要 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 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达到生殖期人 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 两种危机:一是固着,二是倒退,固着和倒退是心 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评价 ㈤、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 1、焦虑论: 两种焦虑理论: 焦虑发展的阶段:原始焦虑阶段→后续焦虑阶段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㈠、生平: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 分析早期代表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最早与弗洛伊德决裂另创自 己理论的精神分析学家 《神经症的性格》、《器官 缺陷及其补偿的研究》、《个体 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理解 人的本性》、《自卑与超越》
–焦虑的种类: ——现实焦虑: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源 于知觉到所需要的对象缺乏,或存在客观的真实 的危险 ——神经症焦虑:以自我对来自伊底的威胁的知觉为 基础,且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 ——道德焦虑: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 责的知觉为基础 2、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 性、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 –八种自我防御机制:
★
③、集体潜意识:位于心灵的最深层,它一般指人类祖 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 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 ——本能:先天的行为倾向 ——原型:先天的思维倾向;最重要的原型有 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性(阿尼玛原 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 性意象 ) 集体潜意识有三个层次:其一是人类共性方面;其二是民 族性(包括不同国家的差异);其三是同一国家(或民 族)内部因地域(或地区)造成的区别。
4、社会兴趣:
– 社会兴趣: 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 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 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
– 社会兴趣根植于每个人的潜能中,在社会环境中 发展起来,早期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 能否形成成熟的社会兴趣 – 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可通过人们职业选择、参与 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 – 根据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可将人划分为不同类型
2、人格发展:★ –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 – 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
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吮吸本能 也能产生快感。这一年龄段内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 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 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
㈡、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非理性主义倾向: – 否定意识是心理的实质,否认意识的主导作用 2、生物学化的倾向: – 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及人的社会性本质,抹杀 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3、方法论上的局限: – 以偏盖全,将变态心理普遍化、绝对化 – 忽略个体和群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和 文化的差异,用关于个体、个体心理和本能的精 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 ㈠、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 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图)
–意识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产物,无意识的精神活动 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 –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 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 ㈡、精神分析的方法: –自由联想法 –梦的解析法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 个性化(individuation)(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格结 构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意识时刻在发展、重新塑造和完善新的自我 的过程) ②、个体潜意识:靠近意识的心灵,处于“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 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 (人格定义: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 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 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 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⑦、自居作用: 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 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 ⑧、倒退: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 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 情,减轻焦虑
㈥、社会文化观: • 弗洛伊德晚期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 历史现象 •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人性和人类文明相 对立——人性即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 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文明的发展要以牺牲个人 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为代价才能获得
2、分析心理学的局限: –其核心和基石是集体潜意识概念,而集体潜意识是 不可证明的 –具有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过分夸大潜意识的作用,把意识降低到了附属地位 ㈣、后荣格分析心理学: 1、后荣格分析心理学简况: 2、分析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思想观点呈现出多样性 –理论更多地与治疗的实际相结合 –在继承荣格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加强了分析心理学的科学色彩
①、压抑: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排遣 到潜意识中去 ②、反向作用: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 欲望 ③、投射: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 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 ④、否认: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 实的存在 ⑤、移置: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 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 变驱力 ⑥、升华: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
• 情结: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
2、人格结构理论:(图)
——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 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部分组成。 ①、意识: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 意识和自我的关系(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它由各种感知、记忆、思维 和情感组成)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童年期(出生~青春期):无序阶段→君主阶段 →二元论阶段 ——青年期(青春期~中年): “心灵的诞生”阶段, 即个体独立的心灵的产生时期 ——中年期(女35岁,男40岁~老年):中年危机 ——老年期: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建立新的生活目标 ㈢、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评价: 1、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中的新领域 –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的提出 –其心理治疗理论对其他学派心理治疗家产生了重大 影响
遵循原则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至善原则
–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与骑手与马之间的
关系作个比较。马提供牵引能量,而骑手有决定目标的权利,并引导这匹有力的马 向着目标移动。但是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太理想的情况,骑 手被迫带着马朝着它想去的地方去。 (骑手:自我;马匹: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 超我)
3、心理类型学: • 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 • 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 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八种心理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