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生)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 ]则获邑,大[ ]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9、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10、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 ]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 ]赂者丧2、秦以[ ]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 ]谗诛,邯郸为郡,6、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
8、苟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 ]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 ]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 ]三胜7、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其势弱于秦,而[ ]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10、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然后得一夕安寝(8)刺客不行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礼天下之奇才(礼遇)(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4.重要实词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3、始速祸焉(招致)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2.之(1) 取独。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3.以(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4) 连词,来。
举以予人(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与(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1)举(之)以予人(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状语后置(1)其势弱于秦(2)赵尝五战于秦4.定语后置:苟以天下之大5.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
例如,“暴”通常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而不是“暴霜露”;“毋”通常读作“无”,表示不要,而不是“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另外,文章中有些段落明显有问题,需要删除。
第一部分是通假字,需要注意读音和意思。
例如,“暴”应该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毋”应该读作“无”,表示不要。
另外,“当”应该读作“倘”,表示如果。
第二部分是古今异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实”应该读作“它的实际数目”,表示实际数量;“颠覆”应该读作“以致、以至于颠覆”,表示导致颠覆。
第三部分是词类活用,需要注意词性的转换。
例如,“力亏”应该读作“使……亏损,使动用法”;“完”应该读作“形作动,保全”。
第四部分是一词多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为”可以表示作为、成为、治理等不同含义;“以”可以表示因为、用、才、表结果等不同含义。
文章中有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例如第一部分中的“暴霜露”;第二部分中的“思厥先祖父”;第三部分中的“形作名,小的地盘”和“形作名,大的地盘”;第四部分中的“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强弱胜负已判,不需要再战。
5、虽然XXX是小国,但最终还是被灭亡了,这就是用兵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惜用了武力,但最终却没有坚持到底。
8、虽然有这样的势头,但还是被秦人积攒的威势所压制。
9、虽然势力比秦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0、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故事,那么六国注定会失败。
但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1、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爱护自己的土地,那么就不会出现互相攻伐的情况。
4、虽然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有如此的势头,不应该让秦国的威势压制自己。
2、如果与秦国相比较,情况可能并不容易衡量。
《六国论》文言考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考点整理一、通假字1。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
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它的实际数目]2。
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
至于[以致于……]颠覆,理固宜然。
5。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先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三、词类活用1。
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
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
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
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四、一词多义以1。
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
秦以[介词,凭借、用]攻取之外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可译为才]有尺寸之地。
4。
古人云:“以[介词,拿、用]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
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
以[介词,把、拿、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
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
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表目的连词,相当于“而”,来]予而1。
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
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3。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表顺承或因果)3、举以予人(来)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凭借)而:1、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六国。
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名作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每天、每月。
名作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
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通假字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6、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7、然后..得一夕之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10、刺客不行..:古义;到```地方去今义:不可以特殊句式赵尝五战于秦状后其势弱于秦状后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斯用兵之效也判断是又在六国下矣判断句暴(于)霜露省略较秦(贿赂)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省略句(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省略句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省略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9、义不赂秦10、礼]天下之奇才三、文言句式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3、洎牧以谗诛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词类活用5、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7、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10、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96709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保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 (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六国论》一、通假字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二、古今异义1。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
思厥先祖父3。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6。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
后秦击赵者再.再:三、词类活用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6。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7。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0。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3。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1。
不赂者以赂者丧2。
秦以[介词,用]攻取之外,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6。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7。
二败而三胜8。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0。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11。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2。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之1。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2。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如果,连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兵:1、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 之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