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司法考试宪法重点知识点之宪法的历史发展
中国宪法发展史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20 世纪初,清朝政府开始进行宪政改革,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
然而,这些文件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宪政,清朝政府很快就被推翻了。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成立,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民主性质的宪法。
此后,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政权更迭,宪法也随之不断修改和完善。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临时宪法。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此后,中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1975 年、1978 年和1982 年分别通过了三部宪法。
1982 年宪法是现行宪法,经过了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和2018 年五次修订。
总的来说,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主法治的不懈追求。
2002-2011司法考试宪法学历年真题解析
2002-2011司法考试宪法学历年真题解析单项选择题(2011年)22.宪法结构指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关于我国宪法结构,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1年卷一单选第22题)A.宪法序言规定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B.现行宪法正文的排列顺序是: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C.宪法附则没有法律效力D.宪法没有附则【答案】C【考点】我国宪法的结构【解析】宪法结构,是指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指一部宪法典是怎样构成的,是如何把宪法的内容编排、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一般包括序言、宪法正文、宪法附则三部分。
选项A说法正确。
宪法序言,指写在宪法条文前面的陈述性的表述,以表达本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发展方向等。
通常,宪法序言是宪法精神与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国宪法规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选项B说法正确。
我国现行宪法正文的排列顺序是: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选项C说法错误。
宪法附则是指宪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由于宪法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因而其法律效力与一般条文相同。
选项D说法正确。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附则。
23.宪法效力是指宪法作为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约束力与强制性。
关于我国宪法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1年卷一单选第23题)A.侨居国外的华侨受中国宪法保护B.宪法的效力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领域C.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于宪法的正当性D.宪法对法院的审判活动没有约束力【答案】D【考点】宪法的效力【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
侨居国外的华侨仍具有我国国籍,身份上是我国公民,受到我国宪法的保护。
选项B说法正确。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宪法的空间效力都及于国土的所有领域,这是主权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的,也是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决定的。
宪法历史发展历程简介
宪法历史发展历程简介宪法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此我将重点介绍现代宪法的发展历程。
现代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美国。
英国的《大宪章》(Magna Carta)是现代宪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于1215年签署。
该文件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法律的普遍适用原则,为后来的宪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了《美国宪法》(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的现代宪法。
该宪法通过分权制衡、保障公民权利等原则,为美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并成为后来其他国家宪法的重要参考。
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宪法。
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于1789年颁布,确立了自由、平等和法治的原则。
日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于1889年颁布,标志着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现代宪法的国家。
20世纪后半叶,随着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在脱离殖民统治后制定了自己的宪法。
这些宪法通常包括了民主原则、人权保障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例如,印度的《印度宪法》于1950年颁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强调了社会正义和平等原则。
此外,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宪法性文件。
例如,联合国的《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签署,确立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尊重人权、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则。
总的来说,宪法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各个国家的宪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宪法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于权力制约、公民权利和社会进步的不断追求。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规,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宪法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民主和自由的初步探索早在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等社会就开始探索民主和自由的宪法制度。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宪政制度,通过权力分立、选举制度等方式保护公民的权利。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发展对宪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阶段:近代国家法的出现和宪政运动的兴起近代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宪政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废除了国王专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宪政国家。
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成为了宪政制度的典范,确立了国会主权和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对于宪政制度的兴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治精神论》、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斐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等重要著作在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世纪欧洲宪政制度的扩展和宪法学的形成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通过了宪法,大大扩展了宪政制度的范畴。
法国的《无尽封建》、德国的《普鲁士国家权力组织法》等都成为了宪政制度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伦敦大学的巴克利爵士提出了宪法学的基本原理,马克西米连·德·布罗利厄、卡尔·斯海勒马赫等宪法学泰斗纷纷著书立说。
第四阶段:20世纪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宪政实施的扩大促进了宪法学的快速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抗过程中,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宪法制度,为世界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同时,现代宪政理论和宪法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如美国的“过程宪政”理论、德国的“成果宪政”理论等。
介绍宪法发展史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必然有一产生和发展过程。
大致说来,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最早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它是封建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限制王权的产物。
随后,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美国于1787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法国也制定了《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资产阶级宪法原则。
这些文件为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宪法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即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的柔性宪法、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南美国家的刚性宪法以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这些不同类型的宪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则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
最早的社会主义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随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如1936年的《苏联宪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这些宪法在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宪法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从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到现代的各种类型宪法,它们都在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宪法也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的发展历史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的发展历史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的发展历史。
宪法的发展历史是司法考试宪法学的重要考点,考生应当重点复习。
法律教育网的小编整理了宪法的发展历史这一节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宪法的概念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国家主席职权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公民基本义务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人身自由
一、近代意义上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近代宪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普遍发展的必然结果。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1.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略)
2.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法律敎育网
(1)新中国先后颁布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和四部宪法,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
(2)1982年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
这部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3)现行宪法的修正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司法考试宪法考点:中国宪法的发展史司法考试讲义下载
司法考试宪法考点:中国宪法的发展史司法考试讲义下载
面临司法考试,许多考生都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复习,首先来看看司法宪法考点知识吧,由司法考试网整理而出的:司法考试宪法考点:中国宪法的发展史,希望对你备考有所帮助!
中国宪法的发展史: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2)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五四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对于这个知识点,考题中常常会出现让同学们混淆的内容,如2005年的一道考题就问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很明显这个问法错误。
另一个问题是1982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三部宪法。
对于这个问题,咋一看会认为是对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里面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共制定了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
所以,1982年宪法是中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
司法考试宪法的历史、渊源与规范
司法考试宪法的历史、渊源与规范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词源、宪法与法的关系1、古代中国宪法的词义没有根本法和组织法之意;古代西方宪法的词义侧重于组织法。
2、在中国,将“宪法”一词作为国家根本法意义上使用代表人物是郑观应(《盛世危言》)。
3、宪法与法的关系:(1)宪法是法,具有法的所有特征;(2)宪法是根本法,地位高。
二、宪法的基本特征根本法、权利保障书、民主基本形式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本质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四、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一)宪政的概念:一种政治运作的形态,指以宪法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其实质是宪法的实施。
(二)宪政的要素与特征1、宪政的要素(2003-1-45)制宪是前提、民主是内容、法治是结果、人权是目标2、宪政的基本特征:实施是途径、限权是精神、权威是表现(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前提与过程、重静与重动、规范与现实、方法与目标。
五、宪法的分类类质注意:1、英国既是柔性宪法国家,又是不成文宪法国家。
2、列宁:“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法是虚假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是虚假的。
”此句指对宪法的分类应当以宪法是否与现实相一致为标准进行。
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原因。
1、经济原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
2、政治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3、思想原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
二、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一)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钦定第一宪,临时唯一资(二)新中国宪法基本脉络一个纲领、四部宪法、一共六次修改、现行宪法四次修改。
一个纲领:1949年《共同纲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79年局部修改、1980年局部修改)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1988年第一次修改、1993年第二次修改、1999年第三次修改、2004年第四次修改附录:一个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1.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产生: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从现象上看它们都直接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互动的结果。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只有当商品经济已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伴随商品经济的平等、自由观念才会成为时代精神,而平等、自由观念恰恰是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是与君主政治(封建专制)相对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固定下来。
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的成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司法考试宪法的历史、渊源与规范
司法考试宪法的历史、渊源与规范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词源、宪法与法的关系1、古代中国宪法的词义没有根本法和组织法之意;古代西方宪法的词义侧重于组织法。
2、在中国,将“宪法”一词作为国家根本法意义上使用代表人物是郑观应(《盛世危言》)。
3、宪法与法的关系:(1)宪法是法,具有法的所有特征;(2)宪法是根本法,地位高。
二、宪法的基本特征根本法、权利保障书、民主基本形式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本质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四、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一)宪政的概念:一种政治运作的形态,指以宪法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其实质是宪法的实施。
(二)宪政的要素与特征1、宪政的要素(2003-1-45)制宪是前提、民主是内容、法治是结果、人权是目标2、宪政的基本特征:实施是途径、限权是精神、权威是表现(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前提与过程、重静与重动、规范与现实、方法与目标。
五、宪法的分类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原因。
1、经济原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
2、政治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3、思想原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
二、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一)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钦定第一宪,临时唯一资(二)新中国宪法基本脉络一个纲领、四部宪法、一共六次修改、现行宪法四次修改。
一个纲领:1949年《共同纲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79年局部修改、1980年局部修改)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1988年第一次修改、1993年第二次修改、1999年第三次修改、2004年第四次修改附录:(三)现行宪法的修改(99、04是重点)1、1988年宪法修正案的独特内容私补引监管,用土可转让2、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独特内容“正处、联产、调控、县5、多党、国有”3、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独特内容“邓论发展所有制、按劳分配农双层、非公入宪仍监管、依法治国改国安”4、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独特内容“两三、两改、两增、两保、三国、统战”5、非公经济:88私为补、99非为重、04变鼓励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是该原则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了解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有助于理解此次修宪的基本精神,而这就是: 要把5年来所取得的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把党的十六大所总结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在宪法中体现出来。
◎李曙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的贯彻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维护统一、保持政权稳固、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法治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障。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的简要发展历程在我国,自1909年(光绪34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起,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垮台的40多年中,在社会动荡不定、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况下,先后曾颁布过10部宪法。
新中国建国前夕,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在建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
除此之外,新中国共制定过四部宪法。
1954年,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主持下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此部宪法。
这部宪法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了我国制度的基本原则。
它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了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它规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确认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四种基本形式。
第三,确认了公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潮的氛围下,国家制定了第二部宪法,即1975年宪法。
这部宪法对1954年宪法的基本精神和许多内容与文字进行全面否定,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宪法体系上有严重的缺陷。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宪法)模拟试卷4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宪法)模拟试卷4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A.天赋人权论B.社会契约论C.主权在民论D.君权神授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宪法的历史发展2.近代意义宪法产生以来,文化制度便是宪法的内容。
关于两者的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广泛的文化权利和国家的文化政策B.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文化权利C.我国现行宪法对文化制度的原则、内容等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D.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国家机关的文化教育管理职权和文化政策,是宪法文化制度的主要内容正确答案:A解析:文化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综合。
本题A选项中1787年美国宪法是早期资产阶级宪法典型代表,其中仅就联邦国家机构以及联邦和州的权力界限问题进行了规定,而没有涉及公民文化权利和国家文化政策的内容,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B选项是正确的。
作为“现代宪法”开端的魏玛宪法中规定了广泛的积极性权利,其中就包括了公民的文化权利。
C选项表述也是正确的,我国现行宪法对文化制度的原则、内容等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宪法第19条、第20条、第21条和第22条分别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第24条对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
而宪法中的文化制度实际上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文化制度体现为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另一方面是从国家权力的角度,文化制度体现为国家机关的文化教育管理职权和文化政策,所以D选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知识模块:宪法的历史发展3.洛克是近代分权学说的倡导者,他的国家权力观点不包括( )A.对外权B.行政权C.立法权D.司法权解析:洛克的分权学说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对外权三权分立。
司法考试宪法讲义: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出台的宪法性文件《重大信条十九条》,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早新中国成立的战乱时期所出现的宪法性文件主要有1913年的“天坛宪草”、1914年的“袁记约法”、1923年的“贿选宪法”、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1年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的“五五宪草”和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等。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先后颁布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和四部宪法,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
八二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
这部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01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宪法 (三)帝国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宪法 (四)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五)宪法在世界历史上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五)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章: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宪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和国家 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 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了解旧中国三种不同的政治 势力为确立不同的国家制度围绕着宪法问题展开的 斗争, 斗争,从而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宪法才是符合广大 人民利益的宪法; 人民利益的宪法;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宪法发 展的曲折过程, 展的曲折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现行宪法的理论基 础和知道思想。 础和知道思想。
第三节: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年宪法
第二章宪法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宪法的发展历史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和法律规范,但真正意义上的宪法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宪法的发展历史。
古希腊是宪法发展的重要起点之一、在古希腊,城邦制度是主要的政治组织形式。
城邦的宪法主要由各自的民众大会和一届或多届的执政官组成。
在雅典,差额选举、公正审讯、政务公开等制度逐渐成为基本原则。
《雅典宪法》是全球最早的写成宪法的法律文书之一,该宪法规定了公民权利和自由,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影响了后世。
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封建制的兴起,宪法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英国的《大宪章》则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宪法法源之一、《大宪章》规定了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同时保障了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由于其创立的早期,修正的次数较少,因此成为了成为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重要基石。
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彻底改变了宪法的发展历史。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规模的宪法,它在制度设计和权力分工方面具有创新性。
它强调了人民主权,并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进行了分立和制衡。
此外,它还确保了基本权利的保护,例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财产权。
法国大革命对宪法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宪法文件之一、该宣言确立了平等、自由和人权的理念,并鼓励了普遍选举制的实行。
法国的宪法进一步奠定了立宪民主制度的基础,对后世立宪法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以来,宪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宪法的范围不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还向国际组织和全球层面延伸。
联合国宪章和欧洲人权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国际宪法发展的新方向。
总结起来,宪法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由古希腊、古罗马到英美宪法、法国大革命以及国际宪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各个历史时期的宪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共同构成了宪法制度的丰富多样性。
宪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为了保护人权、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公共利益,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国家司法考试宪法学笔记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和分类一、宪法的产生 1.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产物,三大条件:经济条件、政治原因和思想条件。
究其根源无非是,(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普遍化,提供了物质基础;(2)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提供了政治基础;(3)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各种政治学说,提供了思想基础。
2.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我们认为宪法是根本法是从它和部门法的关系角度来讲,若从历史上讲,则是先有法律,后有宪法,宪法的产生至今还不过二百年,世界上第一部宪法是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所以说宪法是近代的产物,有人问:古代有没有宪法?古代有宪法这个词,等同于刑法。
(1)英国宪法是最早产生的宪法,英国也是最早实现宪政的国家(确立宪政体制的是1215年《自由大宪章》),英国的宪法有两个特点:不成文的宪法,没有宪法法典(形式上的特点),实行君主立宪(内容上的特点)。
三大构成部分: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宪政和民主是两个对应的概念,民主是讲政权的合法性,宪政是讲不管是民主还是专制的政府,它的权力要不要受限制的问题。
英国最早对国王的权力实行限制,但是它们民主真正的普选制实际是本世纪的事情,然而它搞宪政已经搞了几百年,所以说英国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英国宪政的体制反映了两方面特点:一是内容上的特点,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一是在形式上,英国没有统一完整的宪法典。
从法律上说英国君主享有很高的权力,但实际上英王没有实权,另外英国是世界上宪法的母国,是最早出现宪法的国家。
(2)美国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产生之前,有些政治法律文件,如: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马克思把它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宪法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宪法典由宪法序言、宪法正文、宪法修正案(现在有27条修正案)组成; 1787年美国宪法产生之前,美国还有两个著名的文件,即《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
这两个文件为美国宪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行宪法的修正。
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1.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以“君上大权”为核心,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颁布的。
2. 1911年《重大信条十九条》,清政府的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革命压力仅用三天就出台的一部宪法性文件,这部宪法出台后不久便被革命的浪潮淹没。
3.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1917年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宪法”。
这部宪法是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公布实施的第一部宪法,与真正的宪法精神根本对立,但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5. 1923年“贿选宪法”。
“贿选宪法”以“袁记约法”为范本,用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军阀的专制独裁,不到一年就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它是旧中国反动派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宪法。
6. 1931年《中华民国训证时期约法》。
在这部约法中,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基本思想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国家组织方法被确定。
7.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制定的,在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8.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
这部宪法是《中华民国宪法》的雏形,它本来应该在预定1936年召开之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但大会因日本入侵东北及隔年爆发的抗日战争延宕而未能如期召开。
9.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建国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宪法的修改和修订。
1954年12月4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该宪法强调了国家政权的代表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明确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和义务。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重申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地位和国家主席的国家元首身份。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该宪法强调了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并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职权。
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开创了政治制度改革的历史,明确了宪法法律效力问题,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力度。
1993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为人民的参与和宪法的保障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规范。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个人财产权等民主法制的内容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增加了保障公民人权的强制性规定。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宪法修宪的规定,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司法考试宪法复习指导:世界宪法的发展史
【编者按】宪法的发展史是宪法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每年的司法考试题⽬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涉及。
这部分内容的理论性不是很强,要求记忆的地⽅⽐较多,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记忆,分清彼此,做到运筹帷幄。
【考点分析】近代宪法的产⽣必须具备经济、政治和思想⽂化这三个⽅⾯的条件。
世界宪法发展史 1、英国宪法。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发⽣资产阶级⾰命的国家,也是最早实⾏宪政的国家。
由于英国历史⾰命的特殊性——封建势⼒过于强⼤,资产阶级稍有软弱,导致了英国君主⽴宪制的形成,英国宪法在形式上为不成⽂宪法。
所谓的英国宪法是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判例⽽成。
1215年《⾃由⼤宪章》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法律,但它对英国宪法的发展与宪政体制的确⽴有重要的影响。
2、美国宪法。
1787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第⼀部成⽂宪法。
1776年第⼆届⼤陆会议通过的《独⽴宣⾔》是世界宪政重要的历史⽂献,马克思称之为世界上的“第⼀个⼈权宣⾔”,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由序⾔和7条宪法正⽂组成,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了以“三权分⽴”和联邦制为原则的国家制度,建⽴了资产阶级民族共和政体。
1791年通过了⼀条由10条宪法修正案组成的《权利法案》,才明确、详细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3、法国宪法。
欧洲⼤陆最早制定成⽂宪法典的国家是法国。
1791法国宪法是以1789年《⼈权宣⾔》作为序⾔的,其正⽂8篇。
其中第⼀篇明确列举了公民的平等权、迁徙⾃由权、宗教⾃由权、请愿权、私有财产权等基本权利。
4、1981《苏俄宪法》共6篇,其中第⼆篇“总纲”明确规定了信仰⾃由,表达⾃⼰意见的⾃由,结社⾃由,居留权、居留权等公民的基本权利。
【真题回顾】⼀般说来,规定国家权⼒的正确⾏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应是宪法基本内容的两个⽅⾯。
下列哪⼀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A.1918年的《苏俄宪法》 B.1789年的《美国宪法》 C.1791年的《法国宪法》 D.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司法考试宪法重点知识点之宪法的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有着它深刻的经济、思想、政治和法律条件。
1、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2)市场经济要求有统一的市场,打破封建社会地方割据的局面。
(3)市场经济要求平等,反对特权。
只有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平等交换、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所有者的利益的最大化。
(4)市场经济要求统一而公平的规则。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建立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最相适应的政治外壳是民主制度。
宪法的内容即民主制度,涉及到资产阶级或者无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要将宪法奉为国家根本法的决定性原因。
2、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封建社会末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美国的潘恩等提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口号和思想,以反对和批判封建统治所赖以存在的思想体系。
如以“法治”批判“人治”,以“人民主权”取代“君权神授”,并提出“天赋人权”“自然权利论”“社会契约论”“权力分立论”“民主”“自由”“正义”等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口号和理论。
这些学说和理论一经提出即能够深入人心,获得人们的认同和响应,唤起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
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成为资产阶级制定和实施宪法的理论基础。
3、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基础。
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以普选制、代议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适应的资产阶级以全体人民代表的名义进入议会和国家机构,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和要求。
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之后便将这种政治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4、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使得封建社会的诸法合体的立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要求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法律。
当越来越多的单行法律的出现时,不同规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宪法应运而生,因为只有宪法才能保证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内部的和谐一致。
(二)早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近代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产物。
17、18世纪,英、美、法等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胜利后,取得政权的资产阶级将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民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形成了各自的宪法。
1、英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及特点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一方面,经过圈地运动,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手工工场遍布城乡,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毛纺、采煤等工商业部门发展很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已经取代封建经济关系,作为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在上层建筑领域,斯图亚特王朝却致力于强化专制王权,封建贵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许多特权,妨碍了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生产关系与原有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在1640年爆发,直到1688年历时近50年,大致经过了内战阶段、共和国阶段、克伦威尔军事独裁阶段和“光荣革命”四个时期。
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从内容上看,其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限制了王权,奠定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强化了权利保护措施。
从形式上看,先后通过了一批宪法性法律和创设了一些宪法惯例,其中主要有:(1)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2)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3)1689年的《权利法案》;(4)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及其特殊性决定了英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法律积累而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2)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制度外壳被保留下来;(3)旧的法律如1215年的《大宪章》等成为新宪法的组成部分;(4)英国宪法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
“光荣革命”最终确立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越来越壮大,另一方面,工业无产阶级也随之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英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宪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2)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确立;(3)政党制开始兴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型,表现为宪法发展方面则是议会至上的信条受到挑战,议会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在政党制度方面,政党在宪政体制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党把持政治,形成了政党政治的特色。
17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被誉为“宪政之母”。
英国宪法有两个特点:①不彻底性,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使得英国的宪法既有体现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规范,有保留体现封建贵族的规范。
②不成文性,英国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典,而是由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反映不同时期革命成果的宪法性文件,以及宪法惯例和宪法性的法院判例等构成。
2、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及特点1775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爆发了反对宗主国的独立战争,次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
宣布独立后的各州以《独立宣言》为依据制定宪法,组织政府,成为13个共和国。
1779年11月15日,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
《邦联条例》规定美国是由北美13州联合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各州保持主权、自由和独立,各州议会选派代表组成联邦国会。
联邦国会经9个以上的州同意,可以行使宣战、媾和、派遣和接受大使、决定海陆军编制等权力。
《邦联条例》建构的形式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联盟,虽然起到了建国立宪的作用,但很快就不适应新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中央政府能有效协调国内各种关系的国家势在必行。
1787年5月25日制宪会议召开,有12个州的55名代表与会,在经过历时3.个多月的激烈斗争后终于达成妥协,通过了宪法草案。
1789年3月4日,第一届联邦国会集会,宣布宪法生效。
美国宪法由一个序言和7条正文构成,确立了分权制衡、联邦主义、代议制政府等原则,规定了宪法修改的特别程序,并于1791年通过一个由10条宪法修正案组成的《权利法案》,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综上所述,美国宪法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经历了从《独立宣言》到《邦联条例》再到美国联邦宪法的过程。
独立战争的性质和独立后的州际关系,使美国宪法的产生具有以下特点:(1)独立战争首先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其思想基础是“天赋人权”理论,独立战争的许多领导人本身就是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独立战争使“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并深人人心,从而为美国宪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独立战争将斗争矛头直指英国国王,虽然是斗争策略,但却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美国宪法确立的彻底的共和制与之不无关系;(3)州际关系的不协调和独立战争后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的矛盾冲突,暴露了《邦联条例》所建构的体制的缺点,美国联邦宪法的重要目的就是克服这种日益明显的不足,并通过实行联邦制成功地予以克服。
美国宪法的发展,是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和创设宪法惯例等方式实现的。
1789年宪法生效后,作为对宪法的补充,1791年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内容都涉及公民权利,被称为《权利法案》。
南北战争前,分别于1798年和1804年颁布生效了第11条宪法修正案和第12条宪法修正案。
南北战争期间及以后分别于1865年、1866年和1870年颁布了第13条修正案、第14条修正案和第15条修正案。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又先后通过第16条修正案、第17条修正案、第18条修正案和第19条修正案。
这些修正案的内容以涉及公民权利的居多,除《权利法案》外,还有南北战争修正案和有关妇女选举权的修正案。
迄今一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
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以及政党、总统和国会所创立的宪法惯例,对美国宪法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联邦最高法院对联邦主义的解释所阐明的漠视权力,以及以总统为中心的内阁惯例等都发展了美国宪法。
1787年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7年美国13个州的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该宪法于1789年生效。
该宪法确立了有限政府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以及文官控制军队的原则。
它有7条正文,经过两百多年,美国宪法增加了27条修正案。
美国宪法的内容和形式为很多国家所效仿。
3、法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及特点法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合法的贵族政治和某种程度的封建制度的统一体,表现为全部社会成员都法定地属于社会的一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则包括其余的社会成员如工商业资产阶级,城市工人和穷困的农民,并由此确定个人的权利、地位和威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等级制度逐渐被废弃,旧制度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并不可避免地成为大革命的对象。
因财政危机,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下令召开三级会议。
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组成国民议会,进而宣布为制宪议会,准备制定宪法。
7月14日巴黎市民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1799年雾月政变后执政府的诞生而告结束。
法国大革命经历了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非常共和国和宪法共和国等几个阶段。
在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作为革命纲领和革命成果的宪法文件和宪法的颁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和1799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特点决定了法国宪法产生的特色:第一,法国大革命是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宪法充分贯彻了进步的资产阶级的宪法要求,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共和制原则;第二,随着大革命的深入进行,法国宪法的产生经历了从宣布一般原则到制定君主立宪宪法,最后到颁布共和制宪法的过程;第三,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不仅是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被写入宪法,使宪法置身于人权、民主、法制的思想氛衽厚的思想基础。
1791年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和公民权利宣言》,即《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