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1)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pì) 恫.吓(hè) 着.(zhuó)人送还谬种流传能曲能伸B.给.(jǐ)养诨.(hún)名曲学阿.(ē)世互相厮拼背景离乡C.包扎.(zā) 炮.(páo)制呱.(guā)呱坠地翻然觉醒毕恭毕敬D.摒.(bìng)弃骨殖.(shi) 书声琅琅..(láng) 决无妥协共克时艰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_ 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
②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____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③今天,要____“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④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____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
⑤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____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⑥革命导师们____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____,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A.援用搜集制服制定权力既……又B.使用搜集制伏制订权力既……又C.援用收集制伏制定权利不仅……而且D.使用制服制订权利收集不仅……而且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②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身临其境....的。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至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
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
“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
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
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
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目标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
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
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
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
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
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
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
“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
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
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
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
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
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凉山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
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
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
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
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
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
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
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
“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
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
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
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
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
”(《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内蒙古淖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在国内外迅猛发展。
数字艺术在产生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一个远远超过传统艺术规模的庞大生态系统,由此而建构起来的艺术秩序也相应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嬗变:一方面,数字艺术不仅在数量和种类上形成了远超传统艺术总量的生态规模,而且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畛域;另一方面,互联网数字艺术的野蛮式生长也催生出致瘾文化、低俗文化、流量文化、虚假文化、饭圈文化、算法文化、盗版文化等病象和乱象,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对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网络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近年国家“清朗”专项行动的重点治理领域。
显然,数字艺术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上述诸多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美学命题,也不再是一个艺术伦理命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法理命题,必须引入法理思维和法理机制才能有效应对。
单纯依靠艺术美学和艺术德性构建的路径(如同传统艺术那样),已经不足以有效应对诸如数字艺术致瘾、低俗、怪圈、网暴、盗版等病象和乱象,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方法,直接考察比较古今中外的一些典型人类社会行为,从中获得了一条灼见——一切人类社会行为都不得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权利。
它不仅规定出一切人类社会行为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而且也规定出勘验法理非义行为及其对抗行为的基本原则:其一,人类身心健康权利乃是一项人人享有的天赋的、普遍的和基本的权利,它是人类其他权利的原点和渊薮;其二,一切人类社会行为都不得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权利,这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身心健康乃是一项普遍的基本的义务;其三,一切对他人权利的侵犯行为和对他人义务的中止行为都构成法理上的非义行为;其四,针对一切法理非义行为,只有采用法理对抗行为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归山
杜荀鹤
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照应了“乱后”与“归山”,着一“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比喻”分析错误。应该是“借代”,“征鼙”代指战争。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心非此志”从字面上看,意思是“我虽珍惜这个环境而志向并不在此”,即否定了要在田园生活中安居的意思。诗的末句意思是,相信自己最终还能辅助中兴的明君。对诗人的内在思想感情进行了解说,就是要出仕,辅佐圣明君主成就一番事业。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拟人手法”错误。是比喻,用“飘瓦”“蓬草”比喻漂浮不定的人事。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出门惊两翁”,“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人事就好像随时可能坠落的瓦片,人生就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表达了颠沛流离的苦楚。
“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意思是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都是斜川当日景”意思是这山水田园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旷达,都说明了朝政险恶,词人被贬后,却应对以躬耕东坡,自食其力,说明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陶渊明何其相似。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震耳欲聋B. 青涩油光可鉴C. 莲步轻移震古烁今D. 惊鸿一瞥融会贯通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B. 环保意识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强烈。
C. 他的演讲富有激情,使全体同学深受感动。
D. 她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这让她感到非常高兴。
3.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表达生动的一项是:A.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下列作家中,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是:A. 莫言B. 巴金C. 郭沫若D. 老舍5. 下列成语中,出自《庄子》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B. 狐假虎威C. 画龙点睛D. 指鹿为马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代表作。
C.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
D.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代表作。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B. 她的声音如黄鹂般清脆。
C. 这本书像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D. 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8. 下列词语中,含有“水”字的一项是:A. 河流B. 沙漠C. 森林D. 高山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中的花朵在微笑。
B. 风儿在轻轻吹拂着湖面。
C. 月亮在夜空中闪耀。
D. 蜜蜂在花丛中忙碌。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B. 她的歌声美妙动听。
C. 他的力量大得惊人。
D. 这场雨下得非常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庐山谣》的作者是______,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2.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
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
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
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材料二: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
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
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
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
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
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防疫与疫苗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
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
虽然古代的人们对疫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这是因为,在人的身体中有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被归结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获得性免疫”,它虽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但通过感染某种病原体或接种该病原体的疫苗可以产生针对该种疫病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的效果。
法于“以毒攻毒”的免疫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蟠等的描述都属首创。
《肘后方》载有“治卒有狗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说历史不会遵循稳定的法则,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那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我们常常以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气象学者要预测明天是晴还是雨,经济学家要判断货币贬值是否会避免或造成经济危机,好医生能判断化疗或放疗能否治愈肺癌。
同样,我们也希望历史学家去审视前人不的行为,以便让我们善则从之、恶则改之。
但实际情况几乎永远不是这样,原因就在于现在和过去有天壤之别。
虽然历史学家偶尔也会提出预测,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
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
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
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此串的意外事件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
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
新的历史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变。
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才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者才要研究父权社会的形成,非洲裔美国人才要永远记住奴隶贸易的恐怖。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南京市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文学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在于前者被灌注了“生气”或“生命”。
巴尔扎克说道:“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人物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
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人,那么他的作品就根本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他在小说《玄妙的杰作》中,借一位艺术家之口,道出了如何使艺术形象获得生命的某些奥秘。
那位画家说,艺术的使命不是临摹大自然,而是表达大自然,否则一个雕塑家给人造型,依样画葫芦地捏成一个复制品就行了。
陕西省商洛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商洛市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常识也是必修课王陈近期,高校生求职误入传销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神经。
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
然而,在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高校生为何屡屡坠入传销深渊。
据报道,有的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高校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高校生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高校生为什么会成了“弱势群体”?想必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样,现在不少学生学问知道不少,常识却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进社会,就不知所措,简洁走入“无常”。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安排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
常识一旦被忽视,就会滋生问题。
“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当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安排原则,凸显了高校生求职心态的畸形。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假如高校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找寻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
常识告知我们,假如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察程序,很简洁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迷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那确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聘请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很多高校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丢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实力,最终可悲地走进别人设下的圈套。
假如要给当今高校生的“常识缺乏症”找缘由,互联网的影响是怎么也绕不开的。
当前的高校生多数都是“90后”,他们几乎从小就起先接触互联网——学习、消遣、沟通、搜寻、求助等,几乎都在虚拟的网上解决,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自然就和互联网绑在了一起。
网络上,人们能更加便捷地获得学问、传递信息、实现沟通,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边界。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丈化。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哲学。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
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
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
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
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种郎|理性探索的态度。
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
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
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
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
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
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
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
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
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
陕西省部分地区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注】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在今湖南省境内)。这首诗即作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弹筝和诗人听筝时的感受,“悲怨”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诗歌巧妙地将筝声与春风、柳树、花鸟等自然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写声。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严格遵循空间顺序”错误,“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是时间,所以《满江红》严格遵循时间顺序。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阕开头“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三句,写登上黄鹤楼所望之景:在一片荒烟笼罩之下,仿佛有很多的城郭;接下来的“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三句,是词人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起了昔日汴京宫苑的繁华: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尽是雕龙砌凤,今昔对比,展现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叹。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黄鹤楼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题。“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的风月繁荣。
B.“到而今”到下片“千村寥落”,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
“独”“空”两字,一写灯下人之孤独,一写楼之空寂,营造出凄清的意境,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通过描写灯下独坐、空楼望月这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思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人间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对于全球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中对中美两国的共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为了加强对华贸易战的效果,需要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国对中国进行多边共同施压,使美国对华贸易战更加有效。
目前美国政府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但美国是以欧盟在未来40天内要满足诸多苛刻条件为交易。
它要求欧盟与美国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提起申诉。
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施压方式也更为认可。
在美国国内,那些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大多也主张美国与欧盟等各方联合对华贸易施压,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美国单方面遭受中国贸易报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积极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合作。
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方面,中国应与欧盟抱团取暖而非被美国各个击破。
中欧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2016年,中欧贸易总额为547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进口2080亿美元。
虽然中欧之间也存在贸易逆差,不过这主要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和生产链不同造成的,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符合双方的合作共赢。
与此同时,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贸易沟通机制,在反垄断调查、政策补贴和企业并购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对于双边贸易摩擦也能及时沟通和处理。
为了防止在对华贸易战上出现“美欧合流”,中国要积极加强与欧盟的沟通,要让它认识到一旦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么欧盟恐怕是为他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对于“美欧合流”对中欧合作的利害关系,中国要晓之以理,还要坚守中欧双方在维护开放贸易格局上的共同立场。
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依然要求维护开放的贸易格局,中欧双方在此问题上持有共同立场,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手段,中欧双方都持非常强硬的反对态度。
维持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于欧洲经济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美欧贸易矛盾也是积怨很深,短时期并不容易化解。
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战的粗暴方式,欧洲一些国家认为需要“以牙还牙”。
中欧可以在应对美国贸易战方面抱团取暖,比如共同应对钢铝关税等问题。
只要中欧加强合作,欧盟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才能更加强劲有力,不仅能尽可能维护欧盟的自身利益,也能更好地维护中欧合作共赢的友好局面。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3月30日文章《应对美国贸易战,要防止“美欧合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盟是中美共同的重要贸易伙伴,被卷进对华贸易战,对它本身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B.中欧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这是欧洲参与对华贸易战的主要原因。
C.中欧对全球贸易的理解有很多相同点,一个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欧洲也是有利的。
D.中欧加强合作会进一步加深美欧贸易矛盾,美欧合作长期形成的积怨已经无法化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交代本文写作的背景,提出问题,中美贸易摩擦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段的具体数字表明中欧贸易差额巨大,旨在证明中欧贸易合作的互补性。
C.文章预测了美国联合欧盟对华贸易战的两种原因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
D.最后两段解决问题,防止“美欧合流”主要的办法还是加强与欧盟的沟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盟在规定的期限内满足美国的苛刻条件,美国会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
B.“美欧合流”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美国在损害中国的利益之后,又去损害欧盟的利益。
C.如果中国与欧盟保持积极的沟通,欧盟就不太可能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战。
D.欧盟只有和中国合作,才可以化解其和美国之间的积怨,实现中美欧的合作共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6题。
材料一: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
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
”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
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
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
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
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
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
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
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
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
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选自陈中华博客)材料二: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 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
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
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
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
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第6版)材料三: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
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
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
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
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
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
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三则材料都试图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B. 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 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单一,缺乏深度。
D. 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A.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作辩解。
C.三则材料所持观点不尽相同,各有依据,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
D.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E.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3)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张中彦,字才甫。
少以父任仕宋。
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
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
王师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
师还,为秦凤经略使。
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
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皇统初,为宁州刺史。
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
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
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
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
中彦使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连通汴梁,明年,作河上浮梁。
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
浮梁巨舰毕功,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逾年,除南京留守。
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
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