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ff559eaaa00b52acfc7ca6d.png)
章目录
节目录
4、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面,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
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 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
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
主体 工商业经 国家经营和集 营 体经营 生产计划 计划生产 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 补充 个体经营 自由生产 自由市场
前后到1957年下半年“大跃进”发动前
章目录
节目录
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 1957 年下半年“大跃进”
发动开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
章目录
节目录
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从 1966 年 5月“文化大革命”
发动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章目录Leabharlann 节目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
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章目录
节目录
8、在知识分子工作方面,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 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 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 分子,使得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
为社会主义服务。
章目录
节目录
章目录
节目录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获得大约14亿美 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60年代中 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 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 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这些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 义经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d0031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1.png)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摘要: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案例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正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创伤和经济困境。
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这个阶段,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案例】
1.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我国着重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2.政治体制改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三三制”改革,即在党政军领导班子中,党员、非党员和党外民主人士各占1/3。
3.文化教育: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
同
时,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如“统一高考制度”等,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dd17114bb307e87101f69640.png)
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0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 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吧上 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 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形成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 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 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 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抛去“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的战略决策。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 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长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 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 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 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城市改革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33700f9102de2bd96058812.png)
考研题解
(模拟题)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
道路的重要意义有(
)
A、开始独立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B、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C、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 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D、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二)如何理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
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基本方针? 1、国际环境(苏共二十大) 2、国内环境: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工业化建设
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独立自主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关于经济建设方针的理论
1、平衡中稳步前进,统筹兼顾:在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 外国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2、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刘、周都提出 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 思想。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 设想(A、工商业经营方面,公有制经济是主 体,个体经济是补充;B、生产计划方面,计 划生产是主体,按市场需求自由生产是补充; C、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 自由市场是补充。)
处理矛盾的方法: (1)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2)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 (3)群众与政府间:民主集中制原则 (4)科学文化领域:双百方针 (5)政党关系处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民族之间矛盾: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 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 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 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 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 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ca37bef5022aaea998f0f43.png)
想一想: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含义: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3、历史意义:
两大转折 体制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小站练兵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的伟大转折,主要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了一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改革前的农村状况怎样?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 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过程:
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 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3)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 (4)成就: 完成。重工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 东北地区, 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 一汽车制造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22985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6.png)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c98201479563c1ec5da7147.png)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内容:一、探索的历程二、探索的初步成果三、探索发生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教学重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教学内容: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2)苏联模式暴露出学多弊端,党已经开始觉察到;(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以苏为鉴】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它们依次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种关系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和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照抄照搬;(2)对外国资产阶级地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要进行抵制和批判;(3)学习外国要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显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6年9月召开。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3b1a62a3b3567ec112d8a74.png)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一)破坏及影响:
1、直接损失5000亿元; 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 机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
(三)意义 伟大转折: “ 1决3转2新”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 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 发展缓慢。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 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根本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
过渡的含义:
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 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半殖半封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社会1840
①内容(一化三改):
1949 1956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主
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55b8a1f5335a8103d22044.png)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d5b2a5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a.png)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将从中国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持着自己的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模式,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革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革命措施,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
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经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开放措施,中国逐渐走上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农村经济的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通过引进外资、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以人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改善民生措施和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了政治稳定的原则,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国家法治等举措,确保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历史背景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618b0ee650e52ea5418984d.png)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返回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 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2.(2018·绍兴学考诊断)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曾说:“一个 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说
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3083525eefdc8d376ee3238.png)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1、依据 2、主要任务 3、主要成就 (1)工业化 (2)社会主义改造 概况: 影响: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一)曲折前进的十年(1956—1966) 1、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 (1)背景 (2)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制定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3)意义
第 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原因 (1)落后的农业国; (2)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表现 (1)在中共领导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 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为工业 化准备条件。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D
(2014·课标)“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 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 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 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014·安徽文综)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 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 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 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 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 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2e0f71414791711cc7917f1.png)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5bd3d0931b765ce04081418.png)
产党对中国国情及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a.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 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c.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 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3)主要成就 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建成了② 鞍山 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工 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③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 a.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历史(浙江选考专用)
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清单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主要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 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 “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依据:①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 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 生产和分配 的自 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农村 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3)内容 a.提出把 增强企业活力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b.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ec95db2aef8941ea66e051f.png)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
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十年时
十年时期
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3 1954 1956 1958 1961 1966
“
新 中 国 成 立
一 五 ” 计
宪 法 颁 布
划
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开
三 社大 恢 大 会跃 复 改 主进 国 造 义、 民 完 建人 经 成 设民 济 , 总公 八 进 路社 字 入 线化 方 初 运针 级动 阶和 段
B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建立:通 的过 社“ 会一 主五义”计计划划经和济三体大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
(3)积极作用:对超集额中 完人成力,、保物证力市、场财稳力定进和行 人国民家的重基点本建需设求,,发促挥进过“重一要五作”用计。划
◆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687875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7.png)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案例摘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背景1.国际环境:冷战格局的形成2.国内环境: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案例1.苏联模式:借鉴与反思2.独立自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奠定基础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正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任务。
这一探索是在冷战格局的国际环境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下展开的。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反思,以及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首先,苏联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参照。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我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然而,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过度集权、忽视经济规律等。
因此,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必须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这一过程中,我国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我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探索包括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以及尝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12cb5f4700abb68a982fb32.png)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著作是()A、《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人民民主专政》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是()A、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以便迅速进入共产主义B、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制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D、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3.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A、苏联模式B、欧洲模式C、美国模式D、日本模式4.()正式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强国A、中共七中全会B、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八大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其关键是()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B、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C、加强党的领导D、发展社会生产力6.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大干快上,超英赶美7.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8.()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陈云9.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A、发展生产B、人民民主专政C、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10.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健全民主和法制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1.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是()A、发展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2.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应该是()A、古为中用,洋为中用B、厚今薄古C、厚古薄今D、中学为主,西学为用二、多项选择题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A、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C、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D、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目的2.毛泽东提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B、发展马列主义理论的需要C、苏共二十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D、新中国在几年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成就有()A、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B、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C、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D、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有()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B、经济建设C、经济体制改革D、民主政治建设E、思想文化建设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6.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错误有()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B、急于求成,盲目冒进C、不重视发展生产力D、把变革生产关系绝对化,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最主要的关系有()A、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C、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8.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统筹兼顾C、自力更生为主D、争取外援为辅9.毛泽东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中,提出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应该是()A、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B、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C、三大类别的排序应为重、轻、农D、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三、简答题1.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四、论述题1. 试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2. 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之间的关系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C5.B6.A7.C8.D9.D 10.B 11.C 12.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CD3.ABCD4.ABCDE5.BC6.ABCD7.ABCD8.ABCD9.ABD三、简答题1. 答:(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第十一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十一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86323443968011ca30091cd.png)
第四,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指出, 我国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 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今后主要的 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 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探索的成就、局限和意义
中共 八大
逐步满足人民需求
2.主要任务:就 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 个矛盾,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成先进的工业国,确 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来。任务:发展生产 力,实现现代化,逐 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需要。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指 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 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 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矛盾,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 断得到调整和解决。
国国内的基本矛盾 难点:
探索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给中 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 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 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 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 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 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总结自己的经验,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给中 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50年代全国劳模、工程 师刘正五讲解知识
在国内,工人 和农民是基本力量。 中间势力是可以争 取的力量。反动势 力虽是一种消极因 素,但是我们仍然 要作好工作,尽量 争取化消极因素为 积极因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0372b936bec0975f465e279.png)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历史条件)●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②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③1966--1976年:“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④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1.背景: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政权巩固2.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①过渡时期:半殖半封社会(1840—1949)——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1956—)②内容:一化三改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④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⑴一化: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成就、意义p47)⑵三改:1953-1956①内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②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③意义:p47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社会变革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19561)、背景:①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苏共二十大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⑴、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⑵、“大跃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⑶、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⑷、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为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材料一:毛泽东痛切地感到: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
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31436ea05087632311212c2.png)
启示篇 1、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 2、马列主义理论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学 习外国长处,但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要依据中国国情,实 事求是,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要艰苦奋斗,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6、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 又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的党。 7、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巨的、复杂的、 曲折的。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探 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成就篇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虽然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 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但是,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 如:香港、澳门回归;申奥成功;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嫦娥一 号;大庆油田的建成;APEC会议;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颁布 《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 成过程 1、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整风运动的目的
自觉地扩大民主生活、 扩大批评与自我批评 使全体人民更积极地 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 文化
第一步 第二步
要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步 第四步
把我国的政治生活、整 个国家引导到生动活泼 的发展道路上来
20
反右斗争
背
中共中央认为,对于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潮,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
意义
《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激发了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探索
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积极性,为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制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
础,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0
中共 八大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01
背景
从七大到八大的十一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将提前完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正处在 一个重要转折的新时期,为了全面地总结七大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正确地分析国内的形势和矛盾,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 进一步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4
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 的理论
背景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时期。这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苏共二十 大以后,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等。除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外,我国国内形势也 发生了重大变化。1956年我国不仅提前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经济 文化落后的面貌,而且提前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某些环节还不够完善,需要一个继续健全、巩固和完善的 过程。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党给以正确的说明和解决,这是一个历史 新课题。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就是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 解决这一历史新课时的理论。
16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一
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二
三
阐明了关于正确区分 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 中敌我矛盾和人民内 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 质矛盾的学说
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 生活的主题,提出各 项方针和政策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 义,讲话坚持和发展了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 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性文献;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很大成就,党和国家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是这十年历史的主导方面。
“左”倾的错误
19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是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没有取得了应有的成就,并且由于“左”倾错误的逐渐发展,经济建设呈现反 复和徘徊的局面。
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三个阶段
PART ONE
1956年9月-1957年底, 由于八大确定了正确的路 线和方针及其在初期的贯 彻,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 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重大成就,政治上毛泽 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 确的政治方针,但是在反 右派斗争中犯了很严重的 扩大化错误,造成了严重 的后果。
17
整风 反右
背景
党的八大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以后,中共中央要求全党按照 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伟大的社会 主义国家。然而党内有许多同志思想认识跟不上新的形势的发展。为了贯彻八大路线,提高 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纠正党员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开门整风运动,于1957年4月27日 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6
(1)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 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 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 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 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经济方面(重点)
中外关系方面
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长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 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9
基本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以便把党 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 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课堂学术汇报
Review about basic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a niubility method
汇报人:陈美涛、陈铭涛、聂冠华 导师:吴孟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探索的开始
(1956年9月~1966年5月)
01
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03
第三问题
对我国在“一五”期 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 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也进行了探索
13
八大从指导思想上提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04
第四问题
根据社会建设的需要, 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 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 的斗争,进一步扩大 社会主义民主,健全 社会主义法制。
05
第五问题
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 和新形式、新任务的 要求,着重提出了加 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经济方面总共有五个关系问题 1.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避免像苏 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一样,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出现粮 食生产下降、市场物资紧张、民用商品缺乏、货币不稳的现象。 2.必须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方面的关系,不能只顾一头。要在 统一领导下,给生产单位一点权力、一点机动余地、一点利益、一点与统一性 相联系的独立性,才能发展得生动活泼。 3.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合理布局,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便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 5.要懂得国防不可没有,但要加强国防,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的道理,可靠的 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
12
八大从指导思想上提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01
第一问题
正确地分析中国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 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 要矛盾的变化,提出 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
02
第二问题
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的经验基础上, 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 冒进,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 方针
02 基本概况
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026人,候补代表 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还有58个国家的兄弟党的代表,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 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了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和通过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国 共产党章程、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
8
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总共有四个关系问题
1.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巩固各 民族的团结,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2.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让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发表 意见。 3.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一看二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肯定1951年和1952年的镇反是正确的;现在虽然还有反革命,但已大为减少;今后社会镇 反要少抓少杀;机关、部队、学校里清查反革命,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方针。
化的后果
23
结 语
1957年中国经济建设 的健康发展,未能持续 下去。毛泽东把主要精 力转到了阶级斗争方面, 左倾错误思想迅速发展 起来,由指导国家政治 生活扩展到经济工作, 1958年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
THANKS
分子的猖狂进攻,进行批评和反击是当时客观形势的要求。否则全
国就陷入政治思想上的混乱,就不可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基于上述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毛泽东于5月15日写了 《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发给党员干部阅读,文章对极少数右派分 子的进攻做了过于严重对估计,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反右斗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为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开展了社会 主义建设。由于缺乏准确的认识,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社会主义 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正确的方针
景
21
反右斗争扩大化
01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的
深刻的正确认识 毛泽东认为东欧国家的基本问题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
02
03
毛泽东对国内形势即右派进攻的估计过高 1957年5月以来,毛泽东背离党的八大决议和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左倾思想有了明显发展
22
04
反右斗争的后果 对于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来说,由于过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环境中, 习惯于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问题,用大规模政治运动的方式开展政 治斗争,而且使用“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形式, 易于造成紧张形势,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从而造成严重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