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
湿敷法与涂药法(精华)
湿敷法
湿敷-(操作重点步骤)
1、评估:
⑴ 评估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
史及药物过敏史和体质。
⑵评估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⑶了解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目前心理状态
及对疾病的认识。
⑷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湿敷法
湿敷-(操作重点步骤)
2、准备用物: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液、消毒酒精绵球、 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 盘、中单、纱布。
涂药法
,如出现苍白、红 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涂药法
涂药-(操作重点步骤)
6、整理:
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 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涂药法
谢 谢!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涂药法
概述-(定义)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 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涂药法
概述-(作用机理)
药物有效成分 膜 皮肤的细胞、汗腺、毛 囊、黏 结合经络的沟 达到治疗的目的 吸收和渗透入人体
通、脏腑的调节、局部的刺激
涂药法
涂药-(治疗/护理目标)
恩施市中心医院 吴清松
湿敷法
概述-(定义)
湿敷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指运 用不同药液,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温度,湿 敷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 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分为冷敷和热 敷。
概述-(作用)
湿敷法
通过药物本身、热力、或冷刺激对皮肤 的作用,首先达到开泄腠理的目的,温经散 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最终 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析
05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 和作用
湿敷法与中医护理关系探讨
1 2
理论基础
湿敷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 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护理实践
湿敷法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 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护理实践中。
3
个体化治疗
湿敷法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 行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原则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优势分析
操作简便
湿敷法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 用。
安全有效
湿敷法通过体表给药,避免了口 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有 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药物直接 作用于患处,起效快,疗效显著 。
经济实惠
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湿敷法所需 的药物和器材成本较低,减轻了 患者的经济负担。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 析
汇报时间:2024-01-25
目录
•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 湿敷法操作流程与步骤 • 常见疾病湿敷法应用举例 •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目录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和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湿敷法定义及作用
定义
湿敷法是将药液浸透于敷料(如纱布 、棉纸等)后,敷贴于患处或特定腧 穴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
04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 险防范
操作前评估患者情况
01
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过敏史,确定湿敷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
02
评估患者皮肤状况,观察有无破损、感染、炎症等,
避免在异常皮肤上实施湿敷。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药物、敷料等材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标准
中医八项护理技能操作一、耳穴埋豆(耳针法)(一)、定义耳穴埋豆是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部一定穴位上,通过间断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压豆及留豆刺激期间,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头疼、头晕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如留豆期间局部皮肤发红,应及时处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二、艾条灸法(一)、定义艾条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三、拔火罐法(一)、定义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 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者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 疲惫、饥饿或者精神高度紧张时。
〔2 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者肿痛部位。
〔3 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 针刺过程中浮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 针刺时可能浮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问询患者的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者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 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 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黄连水(黄连适量)。将黄连煎水制成5~10g黄连水备用。用时注意痂下有无积脓,如有积脓,应剪除痂皮,予以引流;创面上用纱布浸药湿敷,每日2~3次,10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烧伤已有感染者。
虫咬螫伤
黄柏水(黄柏5g,元明粉3g)。上药水煎,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6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各型虫咬螫伤。
失语
玉蝴蝶汤(玉蝴蝶、桔梗、薄荷各10g,白芷6g)。上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取出敷于神阙穴、肺俞穴,每日1次。功能宣利肺气。主治各型失语。
痈
一味消肿汤(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碗中,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湿敷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热湿敷。
如以下病症不宜冷湿敷:1、大疱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解症者;2、有出血倾向的,挫扭伤初期、急性外伤性骨折、败血症等;3、癌性浮肿;4、精神分裂者、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严重不合作者;5、女性经期、孕妇;6、亚急性皮肤炎有血行不良时,不宜冷湿敷。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湿敷方法:
湿敷法分为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方法。二者均可将6~8层无菌纱布折叠为长条形状,一般湿热敷药液温度未50~60℃,冷湿敷药液温度为4~15℃,每次15~20分钟,将无菌纱布放在热、冷药液中完全浸泡,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或所需施术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纱布(必要时频频将药液淋于敷布上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保持温、湿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2
目录(二)ZYYXH/T1.15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ZYYXH/T1.16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1.1 毫针法1.2 电针法1.3 皮内针法1.4 水针法1.5 皮肤针法1.6 耳针法2.灸法2.1 艾条灸2.2 艾炷灸2.3 温针灸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8.湿敷法9.换药法10.涂药法11.敷药法12.贴药法13.药熨法14.坐药法15.中药煎煮法ZYYXH/T1.17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附表1.体温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2.长期医嘱(注:电子版从略)附表3.临时医嘱(注:电子版从略)附表4.长期医嘱执行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5.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6.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附表7.手术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附表8.入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附表9.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注:电子版从略)附表10.出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ZYYXH/T1.18 2006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副主任)护师职责2.6 主管护师职责2.7 护师职责2.8 护士职责3.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2006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要求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同、病情轻重不一而采取不同的护理级别。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1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11111)护理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
2)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
(5)折针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1)护理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2)预防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
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
(6)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1)护理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2)预防1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中医操作八项护理
中药熏洗
▪ 6 操作程序 6.1 遵医嘱配制药液。 6.2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6.3 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
挡,注意保暖。 6.4 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
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5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 师,配合处理。
湿敷
涂药
▪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 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 油剂、膏剂等。
涂药
▪ 1 评估 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 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1.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 心理状况。
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2.1.3 禁忌证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2.1.4 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2.1.5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签字。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7.1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7.2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穴位按摩
湿敷
▪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 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 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湿敷
▪ 1 评估 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1.3 心理状况。 2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3 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4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
中医护理操作15项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021)湿敷法ppt正式版PPT资料
第二节 湿敷法
因素及既往史。 第二节 湿敷法
7、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
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的诊断、发病原因、相关因素及既往史。
• 热湿敷
第二节
了湿敷法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病情、湿敷部位皮
热湿敷
第二节 湿敷法
操作步骤
一、准备 1、护理人员自身的准备。 2、核对医嘱后进行用物的准备。 3、方法的准备——根据医嘱进行相应操作的
准备。
第二节 湿敷法
4、患者的准备 (1)患者心理的准备——对患者知情权的尊
重,告知针对患者病情目前需采用的治疗 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 (再次核对医嘱) (2)患者体位的准备——协助患者取适当的 体位,暴露治疗部位的同时,尤其是注意 医疗安全、其次要做好保暖措施和保护患 者的隐私。
操作步骤
第二节 湿敷法
患 者 心 理 准 备
第二节 湿敷法
5、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湿度适宜并倒入 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第二节 湿敷法
• 6、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 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第二节 湿敷法
• 7、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 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
• 8、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第二节 湿敷法
注意事项
1、湿敷过程中尤其是热湿敷时要随时询问患 者有无灼痛感。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心理和生理 感受。
3、注意了解患者对温度的感受。
第二节 湿敷法
4、湿敷时间到后,立即将湿敷步取开,用纱 布或毛巾清洁局部皮肤。
中医护理溻渍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溻渍法技术操作规程
溻渍法是将药液在局部进行淋洗、浸泡、湿敷的方法。
具有通调腠理、疏畅血脉、消散肿疡的作用。
一、适应症
丹毒、脱疽、急性湿疹、足癣感染、烧伤、肢端骨髓炎、扭挫伤、筋骨关节劳损等。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药汁、纱布数块、钳子二把、橡皮布、毛巾、脸盆。
三、操作方法
1、患部下面垫以橡皮布,用4~5层纱布浸透溶液,用钳子拧至不滴水,敷于创面。
每隔15~30分钟淋药液于纱布上,使其经常保持湿润,以利发挥药效。
2、埋管湿敷法:患部下面垫以橡皮布,用4~5层纱布盖于疮面,在2和3层中间放尼龙管一根,尼龙管前端管壁钻孔数个,尾端连接针栓,露于敷料外,定时用注射器注入药液。
3、浸泡法:用大口的小药瓶或治疗碗,或小药杯盛放浸泡的药液,然后将肢端浸泡在药液中。
4、淋洗法:将煎煮好的药液放于盆内,乘热熏蒸,然后淋洗。
或将药液装入喷壶内淋洗患处,每日3~4次。
四、注意事项
1、凡病在四肢宜用淋洗法;病在肢端宜用浸泡法;病在腰、腹、背部宜敷罨法或埋管湿敷法。
2、使用热药液时温度要适中,以防烫伤。
3、行浸泡法,药液要超过创面,使之渗入到溃疡脓腔内,以达到清洁引流及消炎解毒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局部过敏反应:局部瘙痒,红疹,水泡等,应立即停 止敷药,并遵医嘱进行抗过 敏处理.
7中毒反应:头晕,口麻,恶心呕吐等,常出现在大面 积使用湿敷中药的患者,出 现时应立即停药动态观察。
注意事项
(1)湿敷所用的药液应新鲜配制
( 2)敷料更换时间:敷料更换必须定时,借以保持敷料 的适当温度和湿度
(4)可使表皮角质层膨胀,有利于药物透入皮肤。
(5)保护皮损,隔绝刺激,免受外界微生物的影 响。
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症。 急性期皮损 有潮红、肿胀及糜烂渗出者 皮疹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急慢性炎症及筋骨关节损伤等
禁忌证 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湿敷法
湿敷---作用
(1)湿敷的冷却作用可收缩末稍血管,使充血减 轻,渗出减少;传导放散炎症局部蓄热,抑制末 梢神经病理性冲动。减轻局部不适感,从而发挥 消炎、镇静、止痒和抑制渗出等作用。
(2)敷贴的湿布可吸收皮损表面的浆液性渗出物 或脓液。
(3)湿敷可软化并清除皮损表面痂皮或其他附着 物
2.告知患者湿敷过程中注意保暖,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注意事项
1.湿敷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
2.药液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 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治疗,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冷敷。
7.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 浸药后淋药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8.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治疗巾。 9.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询
实施要点
10.分类处理用物。 11.洗手、取口罩。 12.记录。
指导患者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讲解湿敷的目,的湿敷的时 间以30~60min为宜,不可过长。
1.操作目的 3.实施要点 5.注意事项
湿敷法
2.评估患者 4.指导患者
操作目的:
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 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 结的作用。
评估患者:
1.评估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 史和体质。
2.评估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3.了解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目前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
药液为多种药物的煎剂,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制
实施要点
(三)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两人核对)。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罩。 4.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 解释 5.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湿敷部位,
在湿敷部位下铺一次性中单,
实施要点
6.将温度适宜的药液倒入容器内,置敷布于药液 中浸湿,用无菌镊或止血钳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 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患处,询问患 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 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识。 4.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热湿敷的药液
温度为50~60℃ 冷湿敷的药液
温度为4~15℃ 每3~5minLeabharlann 换纱布一次实施要点
(一)仪表:符合要求。
(二)操作用物:
治疗盘:敷布(4--5层无菌纱布制成)
、凡士林、 药液及容器、镊子两把、一
次性治疗巾、纱布、弯 盘
3)应用的部位:应用湿敷法必须使敷料密切 贴附于 皮损面,对于耳后、额部、肛周、 外阴、指趾间等部位, 应特别注意此特点。
感染、非感染区分开进行
(4)应用的面积:应用湿敷时面积勿过大,一般不应超 过全身面积的1/3。在冬季,对老人幼儿以及颈、胸等部 位应慎用持续性冷湿敷。
(5)亚急性皮肤炎症有局部血运不良时,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