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结构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6.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四、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六、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出:其出人也远矣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2、或师焉,或不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从: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4、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而耻学于师③不拘于时④其皆出于此乎7、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吾从而师之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5、孔子师郯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不拘于时,学于余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而耻学于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韩愈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人,他与柳宗元同唐代古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状语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文言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的家,家韩愈,字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二、文言知识点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4、今之众人:(古)(今)许多的人。
5、小学而大遗:(古)(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今)不需要。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2)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其出人也远矣()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于1、其皆出于此乎()2、拜送书于庭()3、学于余(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5、师不必贤于弟子()6、不拘于时()(4)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择师而教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句读之不知()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杳不知其所之也()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蚓无爪牙之利()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吾未见其明也()5、小学而大遗()6、位卑则足羞()7、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8、吾从而师之()9、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的文言知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知识点
四 .词类活用
• • • • • • • • • •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5、吾从而师之 6、吾师道也 (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学习)
• • • • • • • • • •
二、古今异义 5、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大家 7、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而”:表顺承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师说 》知识点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一、通假字
• • • • • •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 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凭借 •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 4、小学而大遗: •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 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 • •
1、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向) 2、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比) 4、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
• 3.之
•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择师而教之 • (助词,的) (代词,他) •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句读之不知 •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 的标志) •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辍耕之垄上 • (代词,这类,这些) (动词,到,往) •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代词,他)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0、吾欲之南海 • (代词,代“六艺经传”) (动词,到、往) • 11、蚓无爪牙之利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凑足音节,无意义)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以谈论教育、师生关系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该书通过吴敬梓的散文文笔,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和人们对师道的理解,提倡敬师重教,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
以下是对《师说》中的知识点整理:1.敬师仪态《师说》中谈到了对师长的敬重和尊重,明确提出了敬师礼仪,例如“有名而无实,有声而无德”的老师不可尊敬,强调了对于老师的尊重应该是基于其德行和修养的。
2.师生关系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认为师生应该像亲子般相亲相爱,师长应该像父母般慈爱呵护,学生应该像子女般孝顺侍奉。
3.教育观念吴敬梓提出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要以真诚和热情教育学生,学生要以用心和努力学习知识。
4.修身养性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5.师德难行吴敬梓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师德难行,许多师长都有欺压学生、教育不当的行为,导致教育体制出现了诸多弊端。
6.民族精神在《师说》中,吴敬梓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惨状,呼吁复兴民族精神,提倡教育兴国。
7.教育吴敬梓认为教育应该,提倡以“仁”为本位,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品德高尚的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8.人生哲理《师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观念,如“知错就改,知耻后勇”,“事不遂愿,责之于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都是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部富有教育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对于师生关系、教育观念和人生哲理都有着深刻的表达和思考。
吴敬梓的文字朴实深沉,真情流露,给人以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代表之一、《师说》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段落结构梳理
第一段:(作用:全文总纲)
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作用: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三段:(作用: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孔子从师的行为;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四段:(作用:总结全文)
写作缘由: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二、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说理透辟。
2、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加有力。
3、行文中大量使用对偶与排比句式,增加文章气势。
4、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一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本文论证了什么观点?写作目的是什么?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2.本文的论证特点是什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
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近年来,随着文言文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研究文言文。
其中,许多人会选择阅读《师说》这本经典的文言文读物,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但是,《师说》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较为复杂,对初学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师说》中的知识点,本文将整理出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并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古汉语词汇《师说》中的古汉语词汇较多,初学者需要逐一学习,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例如:1.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指没有,没有了;“初”指开始;“鲜”指难得;“克”指能够;“终”指结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开始的,但很难有完美的结局。
2.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指天下,全国;“知己”指好友;“天涯”指天的边缘,异乡;“比邻”指相邻。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好友在天涯海角,也能互相了解和相互支持。
二、文言文语法1.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中最基本的语法结构。
通常是以“所”为主语、以“之”为宾语的形式出现,例如“所行非吾意,所言非吾心”(《论语·述而》),意为行为与言辞都不是我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主句的从句,表示方式、原因、条件等,通常结构为“以……为……”或“虽……而……”,例如“以毒攻毒”、“虽千万人吾往矣”。
3. 并列句并列句由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组成,通过连词连接起来,在语法上是平行的关系,例如“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三、文言文常用句式1. 少则得,多则惑此句的意思是,少了解的人容易得到知识,而过分地追求知识却容易迷失方向。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明白一件事情,没有亲身经历,效果不如喜好一件事情的人,而真正享受一件事情的人则最幸福。
四、文言文篇章结构1. 《师说》中大多数文章为议论文,通常按照“明前言,重中点,缓后事”的结构进行组织。
它们通常首先揭示主题,然后给出若干主要观点,最终总结出结论。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2(3(4)(5)(6)(7)3.?之(1(2(3(4)(5)(6)(7)(8)(9)(10)(11(12(134.?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1(2(3)2(1(2(3(4(5)吾(6(7)3.?(1)师(2)传(3)道??????????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22.(1(23.4.?1.2.3.4.5.6.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
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
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
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孔子的弟子颜回记录的一部有关教育的论述文献,被誉为古代教育学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与观点,涉及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整理:1.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认知素养,使其成为具备高尚品质、道德操守和智慧才能的人。
他提出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观点,认为人是不具备先天的知识的,只有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使人消除迷惑、开启智慧。
2.教育的内容孔子主张以经典为教育内容的核心。
他认为,经典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集结,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积累。
孔子强调“学书达礼”,即学习经典、通过习得知识来达到进入礼仪的境界。
他提出了“三练”的教育方法,即学习文化经典、礼仪规范和仁义道德。
3.教育的方法孔子提出了“示范引导”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品德去影响他人,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望。
孔子还提出了“一以贯之”的教育原则,主张教育要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并通过多种反复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师生关系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认为师傅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和指导者,要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疑问。
他还提出了“师言不善,道不传也”的观点,强调师傅要言传身教,言行一致,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表现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5.知识与人的关系在《师说》中,孔子对知识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基石,但知识需要和个人的修养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即对知识的喜爱和投入程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者的成长。
总结:《师说》是孔子关于教育的论述,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认知素养。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经典为教育内容、通过示范引导和一以贯之的方法进行教育。
师说知识点梳理
二、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意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意动)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意动) 吾从而师之 名词作动词 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 个)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形容词作名 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Hale Waihona Puke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
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
海
其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推测、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 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师说》知识点 梳理
一、一词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重点词语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其出人也远矣
3.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
5.君子不齿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圣人无常师
8.术业有专攻
9.好古文
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1余嘉其能行古道12.作《师说》以遗之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吾从而师之(5)今之众人
(6)小学而大遗
(7) 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
(3)而耻学于师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小学而大遗(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不耻相师
(8)位卑则足羞
(9)孔子师郯子
五.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
d吾师道也
e不耻相师
f.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道相似也
e余嘉其能行古道
4、惑
a惑之不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惑而不从师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6)小学而大遗
(7)则群聚而笑之
(8)如是而已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圣人之所以为圣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1)郯子之徒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3)作师说以贻之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皆出于此乎
(5)不拘于时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吾从而师之
5、而耻学于师
6、师不必贤于弟子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